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個不讓人討厭的老人?

君臨天下qp


我也在想這個問題呢!

記得多年前,我回孃家,總聽媽媽跟我說我們村子裡,誰老了就變得逗人嫌的很(當然是我們共同認識的人);說她愛在外面搬弄是非,說她不愛乾淨,身上臭味燻人,說她耳朵聽不到還總是愛管閒事……

媽媽的表情和語氣給我的感覺是很嫌惡這種人的。

如今,媽媽86了,卻活成了她自己曾經討厭的角色。

媽媽變了而她不自知。

為出行方便,父母住在哥哥學校的房子裡。媽媽總喜歡到學校的小賣部去閒逛。學生不喜歡她,就影響小賣部的生意,老闆不高興了。黑著臉不搭理她,她看不出。

媽媽在家裡閒不住,不是在學校老師家屬門口說人長短,就是到街上去湊熱鬧。年輕人看見她就想躲開。因為她走路顫顫巍巍,別人不扶她覺得沒禮貌,扶她又懶得跟她說話,因為她耳朵背,口裡氣味又重。

每次回家,我們多用點水和沐浴液給她洗澡,她老不高興;說她身上沒有屎!我們勸她不要多管閒事讓人嫌。她說是人都會老……

媽媽好像沒糊塗,可她真的變了,可悲的是,她自己不知道。

我現在想,以後我會不會變成媽媽這樣呢?要知道,媽媽像我這麼大的時候並不想變成如今這個模樣的。

我想;從現在開始,我要學會獨自生活。老了就像張愛玲一樣,不麻煩誰,不搭理誰,悄悄的度過人生暮年。但是,老了就怕身不由己啊!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8613283245616193"} --}

一葉草73


我是一個小老頭,不能說令人特別是家人百分之百的滿意,但至少我己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好一切,多少有些令人值得肯定的地方。從不惹事生非,也從不參與過任何違背良知的事,至於違法犯罪的事更是格格不入。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因為六年前患過哮喘病,幾乎失去了勞動的能力,在患病之前在村裡搞建築,水工、木工、鐵工樣樣都幹,還在村裡與他人合作創建了一個榨油廠。自從患病後就什麼也幹不了,不過那年我的孫女出生了,雖說幹不了體力活,抱抱孩子還是可以的。從她剛剛出生一直抱著到學會走路,直到上了幼兒園,三年前我孫子出生了,又一如既往地抱著他長大。我能做的也只能如此,而且這些都是在我沒有犯病時,經過長期服藥治療雖有好轉但還是幹不了體力活,只能做男保姆了。

六年多以來這兩個孩子極少離開過我,特別是孫子自從他滿週歲父母到長沙打工之後,幾乎沒有離開過我。只要我沒有生病不管白天黑夜24小時不離左右,為了看管好孩子從來不去打牌玩麻將,不是我吹牛在六年裡孩子從來沒有因看護不好而發生過任何意外,那怕碰破塊皮也沒有。

如果說看管孩子是我們老人的義務和責任,這點沒有什麼值得吹的,那麼我還可以說在兒媳婦嫁進這個家七年以來,我們沒有拌過一次嘴,不管婆媳關係還是公媳關係都是挺不錯的。因為我們兩個老人凡事都是以年輕人為中心,不管什麼事都是年輕人說了算,因為我們相信年輕人處事比我們更透徹更能適合新時代的腳步。而兒媳對我們也不錯,不管什麼事都是考慮的十分周到,該買的東西一樣不落,該孝順也從不缺失。



對鄰居我們從來處處以和為貴,不管左鄰右舍相處的都非常好,因為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遠親不如近鄰”。搞好鄰居關係是有百利而無一弊,處處為他人著想也是為了自己著想,只有這樣才能和諧共處。

如果這樣做都還令人討厭的話,我們真的不知如何做人了,當然了人無完人,或許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妥當別人不說出來也是有可能的。正如我們儘管對某些人某些事有看法,但是為了大局著想所採取的寬容、忍讓的態度一樣,凡事見好就收,沒必要過份解讀。

總之一句話: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做好一切與人和諧相處的思想準備,不惹事生非和平共處,在尊重他人時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


茶油師


我是七十四歲的老人,我說三點經驗。

一是能自理時要絕對自理,不給別人添麻煩。

人老了,胳膊腿都那麼好使了,但自已和老伴都要堅強。只要能獨立生活,就不要和兒女在一起。金窩銀窩,不如自已老窩。和兒女住在一起,老年人毛病多,吃飯軟了硬了,鹹了淡了,很難達到可口。電視調臺,老人想看的,別人不一定也想看。早睡早起的習慣,也不一定實現。這些情況,難免造成矛盾。只有自己在自已的老窩生活,才能避免這些尷尬。所以,只要能自理,就不要和兒女在一起住。

二是少管閒事,更不要嘮嘮叨叨。

人老了,已經失去了主管家庭,主管經濟的條件。兒女有兒女的生活,兒女的家庭事務,本應該由人家做主打理。老人家裡蹲,不瞭解外面的情況。所以,老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管自家兒女的家務事,更不能插手插嘴,嘮叨沒完,既不起作用,反而惹人反感。

三是注意講究衛生。不要埋埋汰汰。

人老了,說話笨咄,行動遲緩,本來就不受歡迎。如果要不講衛生,埋埋汰汰,更是讓討厭,嫌棄。因此,老人一定要搞好個人衛生,常洗頭,常洗澡,勤換衣服,乾乾淨淨。

所以我覺得,要想不讓人討厭,這三點應該是起碼做到的。


琿春徐飛768


為什麼?人老了就遭人討厭。

是老人做得不好,還是年輕人要求高,現如今,不少有老人家庭,晚輩們常常在訴說,老人難侍候,脾氣古怪嘮叨纏人……

我在反覆思量,我們到底怎麼做才能不讓人討厭。

①生活有保障有固定的養老金收入,有醫保看病及日常生活費用不需要伸手往晚輩們要。

②有自已獨立生活空間,有養老窩不需要與晚輩同住互相受牽制。生活充滿樂觀,讓晚輩們放心。

③不多管閒事,不嘮叨,不干擾晚輩的日常。

④大事小事儘量自已解決,不去增加晚輩負擔。到高齡部分失能時可以請小時工協助日常起居。

⑤自律自已言行。手中如有點錢也不要摳得太緊,適時拿出點會會餐,找理由獎勵孫輩,活絡人心。

老人能做到以上幾點,也許不會讓人太討厭了吧。


陳一222



人都有變老的一天,在家庭倫理方面,我更相信和欣賞那句話,你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你的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你。首先可以肯定地說,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普遍又非常複雜的社會倫理問題,偏於這方面的興趣,試著做一回答,與各路高手共爭鳴。作為老人如何不討人嫌,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四點吧!


一是要學會裝“瞎子”。別動不動拿出自己年輕那一套,雞叫處有自己狗咬處也有自己。現在的自己就是一個小老孩,看見不對的地方要慢說少說或不說,相信自己的兒女比自己更聰明,他們或她們有的是辦法和手段,他們或她們能擺平、能處理好,畢竟他們或她們具有更現代的意識和知識,操那份閒心幹什麼。

二是要學會裝“聾子”。年紀大了,不要耳聰目明,要學會退化和退出,要知道這是自然之道也是自然之理,這是上帝(自然)的旨意。兒女偶然放一句高腔假裝沒聽見,孫子輩偶然說一句嫌棄😒(很多是無心的)的話沒聽見,這就過去了,留出讓他們或她們自己的反思時間,不是我們聾也不是我們瞎,只是不跟他們或她們計較罷了認真罷了較真罷了,他們或她們慢慢就懂了。



三是要學會裝“傻子”。別拿出年輕時代的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做派,別認為自己是過來人什麼都經過什麼都見過什麼都懂,其實我們已經落伍了,我們的懂和兒孫輩的懂無論從內涵和外延上講都是不一樣的,相信他們的能力和水平,他們遲早都會弄懂的弄通的。


四是學會裝“孫子”。為什麼說老小孩老頑童,也許是自己還沒到那個歲數體驗不到體會不深。但我相信,人到了一定年齡和小孩沒有什麼區別,這也許也是一種返老還童吧!又是上帝(自然)的旨意,多請教少自己作主張,多溝通少自己作決定,多交流少自己去行動。做到以上四點,我認為就夠了,你就會成為一個受人歡迎讓人待見的老人。


冀之筆


一個老人怎麼做才可成為一個不讓人討厭的人?

首先,從道德倫理上講,老人是應該受到尊敬和孝順的。誰家也有老人,誰也有老的時候,不應該出現提問中所出現的問題。

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就提問鋪開而說吧!做為老人身體健康,思路清析,性格豁達開郎,不古板,能順應時代的節奏,不干涉後輩們的事物,後輩問及自己的時候積極回應,出謀劃策,對後輩全心全意的幫助,發揮餘熱和正能量。生活中能夠自理,不拖累任何人。(能不能勞動幹活不很重要,能幹點力所能及的事更好),這是指一般的老人。

特殊的老人,即退休後的幹部或職工,雖然說沒有實際職權了,但有豐厚的退休金,根據在任時的職務身價不等,退休金多少也不等,如今的社會就是好,沾點“公味的”老了不能上班了,還有錢,最少的也得以千計吧!退休前再帶點“官”味的更是不得了,甚至得以萬計了。農民則莫提了,只有望“天”興嘆了。這樣退休的老人們,有句流行的俗話叫“活財神”,財神是人人都敬的了。儘管世上有那麼一些不敬天不敬地,大逆不道之人,但是對這類的“活財神”還是很敬的,唯恐怕哪一時短了氣同時也斷了財,所以,再不孝順的兒孫們也會“孝順”的。這樣的老人能不招人待見嗎?

如果,如果,如果,你無職無權無本事,窩窩囊囊沒銀子,嘮嘮叨叨好管事,不合意了還找事,兒孫外人不說你是,你還覺得挺本事,再加上拖個病身子,半死不活混天日,久病床前無孝子,誰不討厭是傻子。

話說回來,老人一輩子都不容易,起碼把咱帶到世上了,做後輩的,不論老人出於什麼情況,基本道德底線不能忘,尊老愛幼的好傳統不能丟,對老人還是要孝敬,養老送終才是人間正道。再說誰也有老的時候啊!孫子輩的也看著咱們哪!要做個好棒樣才是!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呢?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有些陳舊觀念都在悄然改變,我們老年人也要認清形勢,適應這種變化,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個受歡迎的老年人。

我認為主要還是心態觀念問題,我們作為老年人風風雨雨幾十年,大小事情什麼沒有經過,什麼沒有見過,所以在接受新事物的面前也要想得通,想明白想開了,哪有我們辦不到不能辦的事。

一,放下以往在家高高在上總想訓人,教訓人,一切都自己說了算的架子,低調行事,讓出權讓兒女們當家,同時也不要有委屈低氣的想法,無事一身輕,高高興興的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二,兒女們在外面接受的新事物多,吸取的辦事經驗多見識多,要放下架子,虛心向兒女們請教學習,吸取他們的長處,共同過好這個家。

三,和兒女們交朋友平等和睦相處,要經常用讚美的語氣去說話,多讚揚,多表揚,少批評,少指責,家裡大事小事讓他們去拿主意,想辦法。

四,不要隨便的對兒女們發脾氣,哪怕是讓你非常生氣的事,也要控制住怒氣,平心靜氣的說話,多聽聽兒女們的意見和要求。

五,對孫子輩的孩子要多熱情關懷。有精力有時間儘可能幫忙照看,同時要千萬注意保護孩子的各方面安全,不能出差錯。如碰到摔到。

六,不要去查問家裡面花了多少錢,兒女們每月掙了多少錢?家裡都辦了哪些事?這些事儘管讓兒女們去當家作主,少操心,費力不討好。

七,在家務花錢支出上,有能力就儘量多承擔一些費用,一是能減輕兒女們在經濟上的壓力,二是你也是在一起吃住,負擔一些錢也是應當的。

八,在日常生活上如作息時間,飯菜軟硬鹹淡等,多徵求他們的意見,儘可能適應兒女們的習慣,爭取每頓吃飯都在一起吃,也可以作為溝通感情的一種方式。

九,老人在家裡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要勇於認錯,同時也要做到辦事公平公正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向。讓兒女們贊成。

十,到左鄰右舍串門嘮嗑,不能講究兒女們的閒話,尤其是講究兒媳婦的話更是不能說,家醜不可外揚,要多說多講兒女們如何孝敬老人,尊敬老人的事。

十一,兒女們上下班要多噓寒問暖,體諒兒女們上下班工作的辛苦,家務中的大小事情多徵求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家和萬事興,同時老人也可以就家務事提出合理化建議。

總之只要我們改變觀念,適應新形勢,積極努力樂觀的去做,就一定能夠做到,不讓人討厭,而是受人尊重,交口稱讚歡迎的新時代的好老人。


文筆新兵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少活聰明,老活德性。聰明不用講了,大家都明白,這會兒咱們聊一聊德性,德,當然是指的道德的德,那麼德性呢?當然是與道德相關的特性,比如:寬容,遇事不和人計較,大氣,不看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看得遠,遇事不只看眼前,還有,見面只說別人好,背後不論他人非,不傳謠,不信謠,民間叫的不嚼舌根等等,總之,這些大約都在德性的範疇了,在民間看來,老年人能作到這些,就算德性好了。但以上這些對老年人的要求算不算高呢,我覺得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是可以作到的,首先,老年人經歷的事情太多了,親手處理過的事情也太多了,有些事情是非曲直可以分得清,但有些事情是分不清的,分不清的你硬要去分,結果往往是兩面不落好。所以自己沒把握管好的事最好不管,作到這一點不難。其次現在這社會變化快,老經驗不一定管用,雖然有老馬識途一說,那是指的老路,新路老馬和小馬都是一樣的不認識,何況老馬比新馬還少了一股子闖勁,所以,不要依老經驗去指手畫腳的下指導棋,民間說的不依勞賣老也是這意思,總之,國人說的老話人貴有自知之明是老人生活得舒心丶開心丶不招人煩的一條指導厡則。但願老年人都能做到這些。





樊中興


謝謝您。

"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個不讓人討厭的老人"?要完全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是有一定的不能"自已圓滿"與達不到別人的"喜感"。因為每一個人"看"別人與"看"自己截然不同,背對而行。特別是對別人的言行舉止"頭頭是道","滴水不漏"。而對自己身上的毛病缺點"毫無節制\

喜建國


不要去和上班的年輕人擠公交車;不要去貪小便宜領掛麵雞蛋為保命買大量的保健品弄得全家人不開心;不要去低價旅遊高價消費回來還不敢講出去;不要在展銷會上品嚐得撐肚子也不買一樣東西,回家鬧腸胃疼痛全家不安定;不要崇洋迷外,去外國大量購中國製造物品回來還張揚不休;出門遊玩注意愛護花草樹木;在子女家人面前少說話;在朋友面前讓別人多說,自己少說,微笑待人;千萬別做碰磁老人;人老了出門化點淡妝顯精神,衣服整潔不邋遢。不要忘了,老人在家和社會上的言談舉止一樣很重要,一樣是有用的公眾人物,一樣體現社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