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裡,你見過節儉的人節儉到什麼程度?

農友君


節儉,是農村人的習慣。因為窮怕了,餓怕了,所以,即使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有些人仍捨不得吃喝。

雖然說見怪不怪,但又有一些人的做法真不能理解,放著福不會享,真浪費了大好資源,真替他們著急。

有一對老年夫妻,都九十出頭了,還在省著,都是年輕時養成的習慣了,改不了。

其實,他們的條件比一般的人家強百倍,男人是退休教師,光退休金就好幾千塊,幾個孩子都在城裡工作,就是一個大女兒在農村,也過得風生水起,用不著他接濟。

早先聽我母親說,他們老兩口冬天都捨不得買煤取暖,夏天不開風扇。每天在串門,不做飯不睡覺的時候不回家,既省電又省錢。

現在都九十多了,還生活在老觀念裡,守著錢過著舊社會的日子,新時代,新生活的便利,他們無福享受,替他們著急,心酸。活到九十歲多不容易,又不是沒條件,為什麼還搞得自己如此不堪呢?老人的心思,我們不懂。

我的老鄰居,一位八十多歲的大嫂,也是如此,天天出門不著家,晚飯吃得早,不用開燈,吃完去串門,不到九點睡覺的時候不回家,每月的電費就一塊錢,電工都不值得收。

當然了,農村的條件不比城市,不節儉是不行的,但節儉過了頭,就一點生活的樂趣都沒了,享受不到新生活帶來的美好,真替他們可惜啊。

別人家的事都是閒談,我老公就是極度節儉之人,他在家時搞得我天天跟他玩智商,不勝其煩。

我們在一起,天天教育我節省再節省,說我不會過日子。我大手大腳慣了,他在家我得處處留著小心,顯得自己也很會過日子,但還是達不到他的要求。天天喊我省電省水。他有隨手關燈的習慣,我沒有,他一走,我就解放了。水隨便用,不用怕浪費。燈一夜不滅,隨醒隨看手機,剩菜剩飯隨便扔,他看不到就不心疼。他管了我一輩子,也沒在我身上起絲毫作用,真瞎了他的良苦用心了。

就在上一次他在家的時候,我們在家吃飯,我怎麼聽到“嘀嗒,嘀嗒”’的響聲,問哪裡的動靜,他說開著水管,讓水一滴一地的流,水錶不走。

我的媽呀,他從哪兒學的這招,一天也接不一桶水,這不把我急死。我“譁”的就把水管給擰開了,放完水,又關好了,一滴不漏。像他的放水方法,我學不會,也不想學。擰大了,水成串流,水錶照樣走,擰小了,水一滴不流,煩死人,我才不跟他學呢,愛咋地咋地。

我知道老公的節儉是有道理的,因為他缺技術,少手藝,掙不來大錢,又生了兩個兒子,處處花錢,他壓力大,只有省錢一個辦法了。

農村老人講,日子多得如樹葉,時間長了就覺出來了。

也難怪老公自豪,他雖然掙錢不多,可由於他持家有方,我們兩個兒子結婚不但沒欠下債,還有餘款。現在哪家孩子結婚不欠債啊,有的獨生子都沒錢結婚,到處借錢,何況我們兩個兒子,當時,人們都不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把倆兒子的婚事辦了,老公那點本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呢。

我雖然處處跟老公作對,但我從心裡是感激他的,如果沒有他的節儉,就沒有我的今天。

比起挨家挨戶的陪著笑臉借錢,還是覺得老公的做法高明,不用看人臉色,也不用為兒子結婚而債務纏身了。

現在,倆兒子生活美滿,倆孫子活潑可愛,老公該為自己考慮了吧。

有次,他打工回來,我就囑咐他別太省了,養好自己的身體,就等於給兒子掙錢了。

他說,他們也都這麼勸我,任務都完成了,該享享福了。可一想起孩子們壓力那麼大,將來肯定會顧不上我們,不省著點行嗎?

還是得省。


waug村婦


農村慘啊,我是80後,出生於浙江農村(別以為浙江就富),小時候,我們村窮得要命,我家更是窮得要命,不得已父母外出打工,我和姐姐跟著爺爺。給大家說幾個事例:

一、有次在家裡突然尿急,我跑出家門,拉開褲子,對著泥牆就是一泡噓噓,拉噓噓不是有聲音嘛,被爺爺聽到了,爺爺趕出來,說:一泡尿也要拉外面去,家裡沒有馬桶給你拉嗎?用來種菜多好。

二、小時候,因為窮,很少吃肉,一年到頭饞得要命,那時爺爺養了幾隻兔子,是用來拔兔毛賣的,有次,爺爺很神秘的來叫我和姐姐(爺爺住的地方離我家幾十米,大伯家住我家隔壁,跟爺爺關係不好,怕他聽到),我問爺爺什麼事,爺爺輕聲說不要問,走來就是。到他家,香噴噴的兔肉,這輩子都忘不了啊!但你們猜,怎麼會有兔肉吃,原來那隻兔子生病快死了,只能殺了吃了。

三、爺爺經常要上山砍柴,因為砍柴的地方很遠,每次都是早上很早,天沒亮四五點鐘起床做飯,順便會做一兩個油餅帶去,雖然只有很少油,餅裡面也基本是梅乾菜,但是我實在太想吃了,為了吃餅,我小小年紀,10歲左右,就跟著爺爺爬山砍柴去了,腳和肩膀都起水泡了。

四、吃飯的時候,爺爺是不允許我們碗裡剩有飯粒的,必須吃的乾乾淨淨,掉在飯桌上的飯粒也必須撿起來吃掉。過年的一盤肉,半個月吃不完,不是不喜歡吃,是捨不得吃,一次只能吃一兩塊肉,吃到最後都要爛起來了。

我想說,農村也沒人真的喜歡節省,就是窮啊,窮得沒辦法,只能省。爺爺是2003年走的,他苦了一輩子,他希望我考上大學,千萬不要當農民,我做到了,希望爺爺在另一個世界可以安詳歡樂。


lege1983


三十年了,第一次回鄉下,我親眼目睹了農村最節儉的人。此人,男,66歲,一兒一女,老婆常年在外打工。他,農忙時在家耕田種地,農閒時打工。房屋內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大大小小不等的六個破凳子,四間小瓦房,三張單人床,一個木櫃子,上面摞了幾雙被子。客廳裡一張小矮方桌。牆角里堆放著農用傢俱。這就是全部的家當。一間破廚房裡,兩個鍋灶臺,用磚頭泥巴支起來的一個小案子,幾雙筷子散落在案子上,七十年代的幾個大瓷碗,碗上外面抓革命、促生產的字跡清晰可見,每個碗上面的瓷都掉了大半。他捨不得用電做飯,柴火堆滿了灶前。並且,柴火也很少燒。每星期只開一次火做飯,就是一星期只蒸一次饅頭。每天早上兩個饅頭,一碗涼水;中午也是兩個饅頭,一碗涼水;晚上,為了省電,天不黑,吃兩個饅頭,一碗涼水。睡覺了事。別人告訴我說:“他這個人太會節儉,幾十年了,都是這樣,做一次飯吃一星期!從來不吃菜,連鹹菜也不吃,有時候啃兩個蒜瓣!嘻嘻!五十年代的人就是會過!不過,他還從來不生病!”這個人不抽菸,不喝酒,為了兒女讀書,苦了自己,你見過這麼節儉的人嗎?他的兒女是否瞭解他父親的苦心呢!


899399505225


我一個農村人生活圈子不大,不知道別人節儉到什麼程度,但我知道我的婆婆非常節儉,至於節儉到什麼程度,且聽我細細說來,這幾件事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第一件事:薄薄的煮菜油

是八七年嫁到婆家的,現在想來都覺得很好笑,婆婆負責在家做一日三餐,我和老公和小姑子三人負責下地幹活,每天我們三人幹活,上午幹到十一點半或者十二點,下午幹到六點,餓了就迫不及待的回家了,回到家扔下工具就是找吃的。


般婆婆總是已經做好飯菜放在桌上等我們了,所謂的菜也就一個自家的青菜或者鹹菜而已,肉是沒有的,油呢?婆婆會去集市上買斤把肥肉回來,切得薄薄的如指頭般大小一條一條切好,然後放進一個事先洗乾淨了的玻璃瓶裡,每次煮菜的時候就用筷子夾一片出來,待鍋燒紅了就放下去用鍋鏟使勁圧著肥肉在鍋裡轉圈圈,等油出來了肉被榨乾了就把菜倒進鍋裡,這樣經水一煮剛剛榨乾了的肉有胖起來了,所以我們三個人每次吃飯看誰先上桌就把那塊唯一的肉偷偷吃了。

第二件事:中午只能吃剩飯

我們山裡有個習俗,就是女兒出嫁的先天晚上,母親會把如何做個好兒媳婦的道理和經驗合盤托出,目的就是讓女兒去到別人家做個人見人誇的好兒媳,我母親也不例外,我出嫁時整整用哭的方式教了一天一夜的禮數。

當然到了婆婆家後就現學現賣了,每天清早起來挑水,還搶著做早中飯,開始婆婆也沒說什麼,這樣過了半個月天天如此,婆婆就憋不住了,於是婉言告訴我說:我們這不比你們山裡,你這樣天天一日三餐做飯吃,別人會說你是好吃婆,我們只有早上和晚上才做飯吃的中午只吃剩飯,以後中午就不用做了,吃剩飯就行了。

說實在話,我當時真的很不理解為什麼要吃剩飯,煮了也是吃,剩飯也是吃,煮新鮮的不行嗎?當然這只是心裡嘀咕而已,嘴上沒說,然後我就一直觀察看到底是為什麼。

經過幾天觀察,婆婆是這樣做的,比方一家人一餐要是能吃兩斤米,婆婆就會早上一次煮三斤米,那我們早餐吃掉兩斤的話,剩下一斤的量就中午吃,不夠的話大家相互省著點就可以對付一餐了,這樣原本兩餐要四斤米按這種方法兩餐就只要三斤米了,是不是每天就要節省一斤米了?


原來如此,這樣節省的例子還有很多,婆婆實在是窮怕了才這麼節儉,實在不能用小氣二字貶低婆婆。

我是果農肖大姐,每天帶你瞭解三農,希望我的回答會得到你的認同,有不同見解的朋友歡迎評論區討論。


瑤鄉肖大姐


在農村裡,我確實見過節儉的人,有一次去一個遠方親戚家玩,路有點遠,晚上沒回來,農村都是大院子,廁所好遠,快睡覺了我去上廁所天太黑找不到路,我路燈在哪裡,親戚說不好意思沒路燈,我就納悶了,睡覺時拉燈不亮,害得我衣服沒脫就睡覺,早上起來早要趕公交車,吃飯怎麼辦親戚說坐到火爐子跟前說,火爐子的火光能看到吃飯,我說你們那邊都有電,你家有燈不亮怎麼回事,親戚說我家燈就是做樣子給別人看,我家從來不買電費的,因為是冬天新疆要生火爐子


秋水伊人蘭幽香


今天我和朋友的說一個真實沒有任何虛構的真實事情,就發生在我村的一位老婆婆身上的真實一生生活方式。

他解放前是我村一個大商人的二太太,可以說享壽進了人生的富貴。生有一子,當時在西安落戶,她的丈夫去世後,正房兒子己經成人撐管家業,單是對她母子的厚愛也很深,特別是他的一夫同弟也是疼愛又加,是一個和睦的家庭。解放後她帶著她的親生子,回到了老的家鄉,我們的村莊,因兒子小還得需要照養從此過上了堅難的生活。但是在他的兒子成業後,可以說在我地也算名人,在城市發展,但她沒有進城和兒子一塊生活,兒子也是孝子,經多方人說合也不去,在家住的是三間破瓦房,給她修她不願,每天到外面拾柴火燒,做一頓飯吃幾頓,一根盛菜都不會扔,吃麵條掉地上再拾起來吃了。把兒子兒媳氣的沒有辦法,她去年才去世,活了近一百零五歲,臨去世前還在外面拾柴燒,身體硬的很,最後去世是摔傷引起,作為一個富有家庭的老婆婆這樣一生的生活不知道說明了什麼原因,在我心中永遠是個迷團。因她的兒子也近六十多歲的人,誰敢罵他的媽一個字,他給你對命幹,他說他媽一輩子太苦了。為什麼後半生在自己兒子事業有成時還那麼艱苦過日子。


純正農家蜂蜜


九四年,哥哥上一些舊貨服裝,那時市場已經飽和,讓我去一趟農村看怎樣行情,在偏遠農村我嫂子有一位老姨,我去了以後,吃完晚飯農村生活單一,我在車上買的小報我又開始翻看,農村房子是東西屋,我和姨的兒子睡一屋,晚上十點左右聽西屋有哭聲,當時也沒在意,第二天問老弟,老弟不好意思說,我媽是看你太費電了,我瞅了一眼燈炮,才十瓦,像個瑩火蟲式的,第三天正趕上有集,正好順便看服裝好賣嗎,到集市後買了兩瓶汽水,老弟喝了一口後倒掉了,我當時心裡挺不是心思,含蓄問他,怎麼倒了,他說汽水壞了,我說你喝我的吧,他喝一口說你那也壞了,我問他你喝過汽水嗎,他說從小到十八歲從來沒喝過汽水,不知汽水的滋味,到下午準備回家挑了一個大西瓜,到家後孃倆切開開吃,吃的是西瓜紅色部分一點沒剩,剩下白色部分又做了湯喝,哎太省了。


擁有你的天地


農村人確實節儉,可以說大部分農村人的光景是省出來的。城市人攀比的是消費,討論的是一年到頭某個方面消費了多少,而農村人羨慕的是會節省的人,街頭巷尾討論的是某某家今年又攢了多少錢。



農村我見過很多過光景節儉的人,其中我的一家鄰居是我認為最節儉的,老倆口生了四個兒子,完全是憑辛苦節儉下的錢加上自己的苦力為兒子們修了四處院落,娶了媳婦。


老兩口平時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老兩口吃穿用上要節儉到什麼程度呢?一年到頭很少吃肉,過年時才捨得買點肉,也不會超過五斤,吃的蔬菜完全是自己地裡產的,地裡長下什麼吃什麼,從來不去商店買,地裡的蔬菜除去少部分吃的,大部分都要賣出去,為的是掙個零花錢。有一次我看見她買豆腐,她說這是今年第一次買豆腐,當時已經是農曆十一月。晚上幾乎不開燈,晚飯都是在天黑之前就吃完了,只有回去睡覺時才開一會燈,他們家的電費一個月突不破十位數,穿著方面更是不講究,一身衣服能穿好幾年。

類似這種情況的在農村數不勝數,農村人就是這樣可憐巴巴的過光景的,農村人很知足,很樸實,很辛苦。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三農張老師


農村人過日子節儉這一美好傳統,永遠是值得提倡的,俗話說的好,辛勤勞動,勤儉持家,在這個時代的今天更應該如此,五年前我問起一位老大哥,我說你每月的工資四千伍,不至於自己卷大煙葉抽吧,他語重心腸的告訴我,大兄弟你有所不知,買一盒煙我只能抽一天,我買一斤大煙葉自己卷一下抽不也是挺好嗎,這樣我可以抽一個月了,他又對我說,現在農村超市我幾呼不去,我說你吃菜咋辦,他說自己種些,冬天大白菜,春天吃兩個月鹹菜,天暖和了又到了種菜的季節了,然後他又把自己家庭情況告訴了我,給自己兒子買了房娶了媳婦兒,兒子兒媳都有自己的工作,又給孫子買了房,他說了一句話叫我很感動,一個家庭的日子那就得從牙縫裡省,我們也不需要穿的多好,吃的多好,冬天別凍著,吃飯能吃飽就行呀!當時我無語,這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一個敢於擔當的男人,給於自己的太少了,他知道早上一睜眼起來有多少人依靠他,而他又依靠誰呢?懂得珍惜會節儉過日子的人吧,必定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願有錢的你也要學會節儉,始終要勤儉持家,必定年輕不永遠屬於我們。


同心追夢平


農村的老一輩人,一輩子辛苦操勞,從小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即便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依然還是保留著這個優良的傳統。這一點,對於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來說,更為嚴重。這裡農夫來說一下隔壁的王大娘的故事吧!

王大娘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在她還很年輕的時候王大爺就去世了,好不容易才把三個子女拉扯長大。因為在年輕的時候,家中就缺了男主人,而在過去家中沒有勞動力,生活真的很艱難。像很多外面的力氣活,都是需要有男主人幫忙的。何況一個弱女子,既要幹很多的農活,又要照顧三個孩子,生活確實不容易,在平時的生活中是非常節約的。那他一家能節約到什麼程度呢?

當三個子女都長大以後,大女兒很年輕的時候就嫁人了,而二女兒也是很小就出去打工,然後就嫁到外地去了,幾年也不回來一次。唯一的兒子卻不怎麼學好,娶了個廣西的媳婦,但是他整天也不怎麼幹活,就知道打牌賭博,所以媳婦在和他過了幾年之後,生下一兒一女之後就走了,再也沒有回來。男人那裡會帶孩子呢,而且還是一個不愛幹活,喜歡打牌賭博的男人,所以撫養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王大娘的身上。本以為把孩子養大成人之後,就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女兒一個嫁的不太好,另外一個嫁的太遠,而兒子又沒有出去,一個都指望不上了,並且最讓老人操心的是,還有孫子和孫女要撫養,所以王大娘是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來用。

在前些年,她家一直都是住著老房子,而近幾年兒子稍微有點錢了,並且借了一些錢,所以也算是勉強蓋了一棟平房,但是卻沒有裝修就住進去了。家中也沒有什麼像樣的電器,唯一的就是一臺電視機,還是以前的老式電視機。這個老婆婆帶著兩個孫子,平時的生活非常的節儉,自家有菜園子,一年四季也難得買上幾回菜吃。而一般買菜了,也多數都是買豆腐,一個月也未必會買一次肉。像家中的電燈都一般捨不得開,電視更是不常開,就相當於是擺設一樣。每天做飯都是使用柴火灶,是捨不得用電飯煲的。

每天在還沒有天黑她家就開始吃晚飯了,吃了飯以後就早早睡覺了,這樣做就是為了省點電。聽別人說,她家一個月的電費也就是幾塊錢,而五十塊錢的電費,居然能用上一年多的時間,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老人一家三口一個月的生活開支,主要是買點米,一個月差不多也就是100來塊錢,一年一千塊錢的生活費都用不完,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也是因為平時比較節儉,她的兩個孫子都很能吃。有一次農夫家中辦喜事,她的兩個孫子也來了,那就真的像是幾天沒吃飯以後,在桌子上狼吞虎嚥,一連吃了幾大碗飯。

非常幸運的是,老人的身體和孫子們的身體都很健康,孩子有些都已經七八歲了,聽說還從來沒有打過針,感冒了挺一挺就過去了。

目前村裡已經給王大娘辦了低保戶,但是老人還是很勤儉節約。都60多歲的人了,每天都要早出晚歸的去幹活,因為他知道兒子這一輩子就這樣了,靠他養老是指望不上了,所以只能是趁著自己身體還硬朗,多存點養老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