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原王朝疆域往往只侷限秦初創時的範圍,疆域一旦擴大,維持時間則太短?

矛與盾1949


問題並不嚴謹,有好幾個中原王朝超越了秦朝時的範圍,且維持時間也不算太短,只有末年才會退回秦朝時的範圍。

先說秦朝的範圍,這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確囊括了當時大部分有價值的土地,什麼是有價值?對農耕民族而言,能種地就是有價值。

農耕民族需要儘可能充足的土地以維護自己的生產,而我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最適合農耕的是平原,丘陵和山地勉強可以種一些東西,但不適合大範圍產糧,高原和草原不用說了,要麼產不了多少糧食,要麼產兩年就成荒漠,得不償失。

先秦時期的歷史,基本就是農耕區的擴張和整合的歷史,到秦朝,中國統治疆域已經從中原囊括到幾乎所有適合農業的地區,連嶺南都拿下了。

在這個區域之外,北部是草原戈壁,不適合農業耕作,還有遊牧民族侵襲;東北是肥沃平原,但是太冷,又有漁獵民族、遊牧民族侵襲,所以統治時斷時續,大部分時間只控制遼東;東部是海和朝鮮,朝鮮多山,產糧少得可憐,最後乾脆讓他當宗藩;南方中南半島太遠太熱,在看到平原之前,得經過崎嶇的山脈,征服難度大;西南青藏高原;西北荒漠戈壁,綠洲農業不足以支撐大範圍產糧。

凡事總有例外,不能中的也可能有其他價值,比如西域的商業價值、包圍匈奴的戰略價值等等,所以強盛如漢唐,都會進軍西域,清朝更是將其穩固下來,西藏則是元朝拿下來的,畢竟人家不農耕,之後繼承。

漢族王朝之所以不向各方面擴張,除了價值,還有價值觀的問題,漢族士大夫向來認為中原之外皆為蠻夷之地,普遍帶有一種很強的輕視心裡,進而失去對開疆拓土的興趣,歷史上開疆拓土的皇帝如漢武帝、漢宣帝、唐太宗、唐玄宗、明成祖等,對其擴張策略均有批判,即好大喜功。

另外古達的軍事經濟條件使得中原王朝在衰落時很難守住那些秦朝疆域外的領土,如西域,河西走廊一切,跟中原的聯繫就斷了,得投入多少軍隊才能奪回,奪回又沒多少糧食,朝野反對聲音肯定很大。


平沙趣說歷史


這句話問題很多!

首先,中原王朝從來沒有僅僅侷限於秦初創時的範圍,一有機會,他們就會向外擴張;

其次,維持時間太短是多短?如果超過100年時間也叫短嗎?

在歷史上,從秦朝建立之後,歷朝歷代都在努力向外擴張,主要表現在以下地區:

  • 交趾

前111年,漢武帝消滅南越國,至此秦末獨立的兩廣和交趾地區再次回到中原王朝懷抱。交趾地區是南越擴張的土地,漢武帝消滅南越後,繼承了交趾地區,從此交趾成為中原王朝的統治區域,直到937年吳權叛亂自立;1407年,朱棣消滅安南國內叛亂勢力,再次將交趾納入版圖,但20年後的1427年,明宣宗宣佈放棄交趾;

  • 高麗半島

前108年,漢武帝消滅衛滿朝鮮,設置漢四郡,從此將統治力延伸到半島北部,這一局面持續到313年的西晉時期。此後高句麗崛起,中原王朝在遼東和半島的統治逐漸消退;668年,唐高宗徹底消滅高句麗,再次將半島西部北部納入版圖,不過唐朝的統治只維持了13年,此後半島徹底獨立,成為中原王朝第一藩屬國;

  • 河西走廊

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從此漢朝設置涼州四郡,佔據了河西走廊,此後隴右之地成為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316年西晉滅亡後,隴右之地被少數民族佔據;386年北魏建立,河西走廊屬北魏,北魏分裂後,屬西魏,後屬北周。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後,河西之地重新成為中原王朝勢力範圍,這一局面直到755年安史之亂後吐蕃奪取河西,後張議潮短暫收復;1227年蒙古滅西夏後到元明清,河西走廊一直為中原王朝佔據,成為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 西域

前60年,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標誌著西域正式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其後經過兩漢之交的反覆,中原王朝繼續控制西域,直到316年西晉滅亡;657年,唐高宗滅西突厥,西域重回中原王朝版圖。安史之亂後,吐蕃趁機侵略西域,792年,吐蕃佔據安息四鎮,中原王朝再次失去西域;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曾大舉西征,粉碎海都的進犯,佔據西域東部和南部地區,明朝繼續佔據新疆東部地區,1757年,乾隆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隨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至此西域徹底回到中原懷抱;1864年,浩罕國阿古柏侵佔新疆,1878年到1881年,左宗棠收復新疆,維護主權完整;

  • 青藏高原

609年,隋煬帝消滅吐谷渾主力,標誌著中原王朝勢力進入青藏高原;635年,唐太宗消滅吐谷渾,和吐蕃開始了慘烈的拉鋸戰;1068年開始,宋神宗派王韶進行“熙河開邊”行動,征服了青海北部地區,將勢力延伸到新疆東部;1103年,宋徽宗再次發起拓邊行動,收復青海北部,對西夏形成戰略包圍;

1247年,蒙古汗國宗王闊端和吐蕃薩迦派活佛薩迦·班智達舉行了“兩洲會盟”,標誌著整個青藏高原正式納入中原版圖,其後元朝設置宣政院進行管理;明朝建立後,採取羈縻統治形式;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入藏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1724年,雍正派年羹堯平定青海和碩特部叛亂,收復青海,標誌著青藏高原全境收復;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1792年,乾隆設置“金瓶掣籤”制度,對西藏的統治大大加強。

  • 西南地區

漢武帝時期,收服西南夷,東漢時期,收服整個苗疆,從此雲貴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738年,南詔建立,中原王朝勢力退出雲南地區,趙匡胤統一天下時,也放棄了對大理的征伐;1254年,忽必烈消滅大理,從此雲貴再次成為中原勢力範圍;明朝開始,在西南地區陸續開始改土歸流,對西南地區的控制逐漸加強。


以上地區都是後繼王朝疆域超出秦朝的部分,且統治時間超過了100年。在秦朝的版圖周邊,有兩塊區域,除了元朝和清朝等少數民族中原王朝,中原王朝始終沒有進行有效治理和統治,這就是蒙古高原和東北北部地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靜夜史認為有兩個原因:

1、氣候惡劣,無法立足

蒙古高原和東北北部地區,在緯度上,都已經超過了40度,氣溫低導致總作物無法正常生長,因此這裡人口較少,且以遊牧或者漁獵為生。

這樣的區域,對於以農業為本的中原王朝而言,價值不高,所以中原王朝沒有興趣向此地開拓。

歷史上,因為氣候條件惡劣,中原王朝除非是為了自衛深入漠北或者東北對少數民族進行打擊,其餘時間是不屑於踏足這裡的,因為在這裡作戰也極其容易失敗。

所以,中原王朝都習慣在這裡的南界修築長城進行自衛。

2、缺乏有效的治理形式

在歷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對於這些人口稀少且以遊牧或者漁獵為生的區域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

即使霍去病能夠震動匈奴王庭,李靖能夠徹底消滅東突厥,朱棣能夠掃除韃靼瓦剌,但是因為不能有效佔領,因此在得勝後必須撤退,而大軍一旦撤退,殘餘或者新的少數民族就會重新佔據這片區域,然後重新壯大成為中原王朝的新威脅。

所以,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中原王朝不能長久佔據北部地區的重要因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除中國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佈。
漢朝武帝時期,中國的疆土大致奠定了現代漢人生活的區域。

目前漢族生活區域主要包括:東到大海;東北到黑龍江南岸;北到內蒙;西北到新疆;西到甘肅青海一帶;西藏拉薩等重要城市的漢族人佔多數。西南到雲南一帶;南到海南島;南沙群島的定居居民,也都是漢族人。東南到臺灣等地。

經過漢武帝開疆拓土之後,漢民族所實際控制的國土面積時大時小,其中在唐朝總章二年(669年)達到頂峰,前後約為3年,面積可達1240萬平方公里。由於唐朝人口規模較小,難以維持如此巨大面積的統治,很快在邊遠之地所設立的都護府如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等都失去控制,逐漸退守。到了唐宣宗時期,唐朝的實際控制疆域只有800多萬平方公里,和漢朝控制疆域大體相當。在“中國大通史”中認為元朝在其鼎盛時期實際控制的面積只有700多萬平方公里,要比西漢鼎盛時期略小。因為成吉思汗當初把自己的地盤分給了四個兒子,建立了4個汗國,在地位上其實他們都是平等關係,所以元朝的地盤並非最大。

西漢的疆域

清朝實際有效控制的版圖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

清朝對蒙古地區的有效控制

清朝以前中國和蒙古基本就是敵對關係,一個騎著馬要打過來,一個就修長城,但在清朝就大不一樣了。清朝統治蒙古地區達幾百年,對蒙古政策既有因襲前代的,也有不同於前代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總結歷代封建統治者對蒙統治的經驗,始終把蒙古部落看作是一種政治勢力或武裝集團。清朝,十分重視對民族和邊遠地區的統治和管理,蒙古部落或因地理相近,或因歷史上的關係,尤其重視蒙古地區。

明朝實際控制版圖

蒙古部落歸附清朝有一個過程,清對蒙政策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但是無論怎麼變化,其宗旨是不會改變的,是以維護和加強清對蒙古的統治為轉移的。總體上對蒙古的政策可以概括為"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這就是說清廷要治理和整治蒙古的政治、禮儀、法制、禁令,但不改變原有的舊俗,即順其性,又加以限制,使之納入清王朝的統治軌道。其政策簡述如下:

"世締國姻",這是指滿蒙貴族聯姻。這種和親政策與歷史上漢唐和親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的地方,漢唐和親是單方面的,被動的;清朝與蒙古部落,特別是與扎薩克蒙古,則是雙方的,主動的。從皇帝到一般王公大臣,都與蒙古部落女子成親。文書記載:清太祖眾多妻子中有三人為蒙古人,皇太極的妻子有七人為蒙古族,其中孝端文皇后和孝莊文皇后都是科爾沁部女子。據不完全統計,從關外到進關,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側妃和庶妃等有十五人都是蒙古部落女子。皇女和養女等公"下嫁"給蒙古王公貴族的有三十二人。乾隆皇帝過生日時,前來祝賀的蒙古王公多是他的晚輩,史料記載來祝賀者"率皆兒孫行輩"正是這種情形的寫照。

清朝的版圖

籠絡王公貴族。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給蒙古王公貴族高官厚祿。年班、朝覲、"請安",不吝爵賞。封蒙古貴族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和輔國公以及一、二、三、四等臺吉、塔布囊。授以清朝中央至地方的各級軍政要職,有尚書、總督、都統、駐防將軍等。蒙古的汗、親王等每年俸銀二千兩至二千五百兩,按二千五百兩計算,年俸已超過在京文武一品官的俸銀。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統計,清廷對外藩蒙古王公俸銀高達十二萬兩。此外封賞、賜賞花費更大,僅康熙年間,理藩院供外藩蒙古賞賜的支出,每年高達八十萬兩。通過這種手段達到清朝皇帝"世世為天子,爾等[蒙古王公]亦世世為王,屏藩百世"的目的。

康熙帝玄燁到東海巡視時寫的一首詩:

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

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康熙批評了秦始皇修長城,雖然工程浩大,費盡了民力,但是仍然沒有保住天下。乾隆過古北口長城的時候,臣子們的奉和詩中可以看出,如像“奉使蒙恬工力拙,過秦賈傳論言該。當時北客難遊牧,今日南人任往來”。“即論勝國何能守,說到秦人更可嗤。畢竟成城需眾志,皇圖鞏固在於斯”等等。雖是臣子們盛飾華辭,奉承旨意。但從實踐證明,清王朝所採取的這一罷修長城、“政治”統治的政策是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的。

溥儀

清朝版圖從康熙之後就開始逐漸穩定,直到鴉片戰爭割地求和才逐漸國土淪喪。由於清朝對西藏、新疆和蒙古大部進行了有效的統治,這是清朝版圖達到鼎盛的重要原因。清朝所實際控制的國土面積1284萬平方公里,當時的版圖從南佔有南沙群島全部,甚至還要往南,接近菲律賓。北邊達到外興安嶺,也就是當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邊是大海,西邊是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而且人口在清朝也已經達到頂峰,在道光時期,全國人口竟然達到4.3億。故此清朝功不可沒。


四冥狂客


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實際上秦朝已經把中國適宜居居住耕種的土地全部佔領,剩下的土地在古代農耕社會實際上重要性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

古代中國邊境。北方邊境和西北邊境是由於降水的多少造成的。西南邊境線是由於海拔高度造成。東部和東南是由海岸線造成的。

我們看秦朝的地圖,北到長城一線,這一線實際上是

400毫米降水分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 沿西遼河上游、燕山山脈斜穿黃河河套, 經黃河、長江上游, 直抵雅魯藏布江河谷。400毫米降水線以南、以東,降水充沛,適合耕作,所以我們的老祖先花了兩千年的時間從陝西、山西、河南地區一路擴張,早早就把這些好地方都佔了並且牢牢控制兩年前直到今天。400毫米降水線以北以西,降水稀少,不適合農耕。孕育了許多的遊牧民族。漢人卻不願意去居住生活。

所以說,秦朝佔領的國土,實際上是中國最核心、最適宜居住的國土。以至於,很多王朝的統治者,自己都認為自古以來中國的國土面積就侷限於此。除此之外,都是其他民族的領土。在思想觀念上,就失去了開疆拓土的動力。此其一。

其二,其他地方確實很難征服。

1、北方不用說,東北平原、蒙古高原,遊牧民族彪悍善戰,居無定所,中原王朝深入草原大漠作戰極為困難,即便像漢唐那樣打敗了遊牧民族,也難以長期有效統治。因為蒙古高原降水不足,東北古代天寒地凍尚未開墾,均無法耕種,不能大規模遷徙漢人屯田守邊。沒有漢人,用不了多久,草原上又會有新的遊牧民族崛起,拜託中原王朝的統治。

2、西北新疆地區,沙漠多、綠洲少,很難支撐大兵團作戰和長期駐守,除了近代的清朝,古代中國從來沒有在這個方向遭遇過外敵入侵,所以古代新疆對中原王朝並沒有太多戰略價值。而且新疆遠離中原,窄窄河西走廊是必經之地,一旦地方切斷河西走廊,就掐斷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聯繫,大軍孤懸西域,十分危險。唐代,吐蕃就是佔領了河西走廊,切斷了唐朝中央與西域的聯繫,進而佔領了西域。

3、西南青藏高原,海拔太高,內地人去了很難適應。唐朝曾與吐蕃在青海長期戰爭,也沒能成功。所以長期難以有效控制。直到唐末,吐蕃四分五裂,持續衰落,元朝佔領之後,明朝、清朝延續統治,才變成固有領土。

看一下現在中國的人口分佈圖就明白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好地方,秦朝基本都佔領了。剩下的,要麼太乾旱、要路太遠、要麼山太高、要麼天太冷,要麼就是又旱又遠又冷,反正是很難佔領,就算是佔領了,漢人不願意過去,很快又會丟失。


上將噯福斯


現在流行一句話,秦始皇要是有地球儀,他一定會去征服世界。

我覺得,這很好解答了題主的問題。

秦始皇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不僅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還對外發動了大規模戰爭來擴張領土。經過多年的戰爭,秦始皇的軍隊達到了古代所能征服的極限,於是就給後世王朝帶來了一個難題,很難長期保持超過秦始皇時期的領土。

(秦朝國土)

當然,這並不是說後世的王朝就不如秦朝,畢竟假如秦朝能維持數百年,一旦國內發生內亂,他的國土也會大幅度縮水的。而後世王朝的貢獻在於,逐漸把秦朝所擴張的疆域保持了下來,並且將那些地方開拓為富饒美麗的魚米之鄉,成為中原人新的家鄉。

必須得承認,秦朝的時候即便浙江一帶還很落後

秦朝時期,文化的中心在中原一帶,也就是黃淮流域。這裡早在5000年前就已經被華夏族開發,所以發展迅速,等到戰國初期的時候人口已經趨近於飽和。所以,位於中原一帶的魏國當時有迫切的需求向周邊擴張,結果爆發了和秦國半個世紀的戰爭。

中原不僅人口眾多,文化也極為昌盛,影響力更是周邊國家所不能比的,所以當時大多數強國都有稱霸中原的野心。

(楚莊王問鼎中原,是稱霸中原野心的表現)

而在中原之外的地區,不僅人口少,文化也落後,當地大多處於未開發狀態。比如戰國初期的天下第一大國楚國雖然在湖北一帶已經建國數百年,但湖北南部大量土地處於閒置狀態,所以吳起在楚國變法時將很多楚國貴族南遷,讓他們為楚國開發南方領土。

在浙江一帶也是如此,越王勾踐滅亡吳國成為春秋五霸最後一個霸主之後,在北方會盟時,親眼見到了中原的繁榮昌盛遠超他的越國,於是想要引進中原人才。可惜,當時越國的文化太落後,沒有能夠有效吸收中原文化,導致越國的改革半途而廢。

(越王勾踐)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長江以南地區還是沒有多少改變。但秦始皇還是發動了對嶺南地區的征服。雖說成功將這裡變為秦朝的一部分,但秦軍也損失慘重,不得已和當地人結合到一起,並且在秦末建立了南越國,不服漢王朝的管教。

秦朝以後的500多年,江南地區才逐步開發出來

秦朝時期只是完成了圈地,真正實現開發的是後世王朝。從漢朝開始,中原政權對南方的開發力度開始加大。尤其是後來的地方割據政權為了與北方強國對抗,沒少下力氣經營江南地區。以三國時期的東吳為例,當時東吳的國境內還有大量山越人,這些人不服王化,經常襲擊東吳的村鎮。

所以,東吳政權開始對山越人宣戰,採取恩威並重的方式,終於讓山越人加入了華夏族的大家庭。

東吳政權對江南的經營,也為此後晉朝南遷提供了庇護所。

西晉末年,上百萬人來到江南地區,不僅帶來了充足的人口,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

唐朝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造成了北方的戰亂,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江南得到了進一步開發。

此後,江南一帶的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但是,即便在宋朝時期,嶺南一帶環境還很惡劣。所以蘇東坡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感嘆。這個吃貨為了能夠吃到美味的荔枝,完全接受在嶺南吃苦。

(蘇東坡)

以上可見,秦朝和後世的中原王朝都為國家的開發,領土的鞏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這裡後世王朝做的也很棒!

為什麼疆域一旦擴大,維持時間則太短?

因為後勤和軍事能力的變化!

王朝強大的時候中原軍隊戰鬥力強悍,比如漢朝有一漢敵五胡的說法,漢軍只需幾千人就可以牢牢控制住西域地區並且可以抵抗匈奴人的侵擾。

但是,到晉朝時期,軍事力量的衰落,不要說保持西域,連長江以北都丟了。

還有就是後勤,漢武帝遠征大宛國,先後兩次共發兵近10萬人,牛馬十幾萬頭(匹)才最終降服了這個西域國家。

如果王朝衰落期,是沒有這個財力完成遠征的,也就難以保持大片國土了。

說到底,疆域的大小和王朝的強弱息息相關!


歷史風暴


由於當時科技和制度的限制 1•王朝疆域的維持需要平衡資源的收入與消耗 疆域越大 消耗資源會越多 而王朝獲得的資源收益由於運輸和制度損耗原因會越少 2•疆域越大 中央的通信越不能及時傳達和執行 需要從中央更多授權給邊疆大吏 不授權就會失敗增多 授權多邊疆佔有資源多實力強離心力增多 所以在科技進步, 有一個大家都認可 樂意遵從 並能不斷複製的制度能讓疆域不斷擴大 直到遇到另一個強權爭奪勢力範圍消耗資源達到平衡 或者由於達到王朝內部管理的極限而停止。 日不落帝國可以做為參考 3• 地理因素 中原王朝的黃河長江流域氣候適宜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稅收的多 沒有很難越過的大規模險阻 統一起來比較容易 向東一直是大海 朝鮮北部很多山 一直稱臣進供 日本離的太遠隔著海洋還有颱風 向西是青藏高原和沙漠瀚海 好不容易開闢西域如果中央衰弱很快就丟了 向北苦寒農作物很難生長維持人口軍規模 還有蠻族騎兵 向南能到海洋 越南北部多山 而且一直稱臣進供 因為科技和制度沒發展幫助中原王朝克服這些困難 算起來維持的這個疆域消耗不大 獲得很多 再擴大範圍就資源消耗 得不償失了\n\n\n\n


M158092983


利益。

古代封建王朝沒能在那些地方獲得收益,或者說入不熬出。

東北地區,白山黑水,沒有什麼合適的農作物推廣,利益收入很少,禦寒手段有限,即使常年生活於此的漁獵民族也經常有凍死人的案例,關內人口對於移民東北很抗拒,開發難度高。古代東北地區人口少,不是沒有原因的。

蒙古地區,不是草原就是大漠,無險可守就算了,不適合大面積種田,註定人口密度低,人口密度低,人口少一般就表示稅收少,又承擔抵禦遊牧民族的軍事作用的話,投入會很巨大。如果像華北平原那樣能種田的話,對於也算是有可觀收益,即使無險可守,也能硬生生的創造出防線來。

吐蕃地區,相比於傳統漢地,更加山高地險,而且青藏高原的物質更加匱乏,除了遊牧,只有河谷農業存在。中原王朝的軍隊進去後,高原反應不說,極為險要的地形,樹木都很少,攻打難度難上加難。而且收益也只不過是幾個小河谷農業去

東南半島地區,高山密林,毒蟲橫行,瘴氣常見,各種疾病橫行,而且山地多平地少,農業創收也就集中在梧州和珠三角一代。打到兩廣、雲南地區已經是極限了。更遠的鞭長莫及。

西域地區,這個不得不提陸地絲綢之路,秦漢唐都是為了陸地絲綢而開拓河西走廊和西域,漢朝時期的歐洲鍊鐵技術一副超過中原王朝,所以中原王朝依靠絲綢之路帶來大量利益和技術。雖然名義上佔領,但實際上,西域還存在三十六國之類的綠洲國度。

但是到了宋朝,陸地絲綢之路被阻斷,宋朝轉而開闢出海上絲綢之路,所以陸地絲綢之路名存實亡,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熱度逐漸降低。


黑眼歷史觀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000多年,誕生了許多的王朝,但有一個規律始終在輪迴:王朝初建或上升期疆域廣大,後期萎靡至最初的漢地十八省。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下面我來解惑:

1封建社會始終是農業社會,農耕文明決定了廣大中原地區是主要的活動區域!譬如東北,西北草原,大西南等地域或是環境惡劣,山地居多等原因,不適合人口的遷移,沒有人口的填充,這些地方就沒有統治基礎,也就很容易在王朝沒落時丟失了!

2生產力的低下決定了軍事擴張能力的不足!即使王朝前期征服了這些地區,但隨著國力的下降,軍事實力會大幅度退化,原有勢力則會此消彼長,這樣的能量轉換也是早就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

3封建社會是儒家思想當道的社會,從市井小民到達官顯貴,大家遵循的是中庸之道,講的是聖人之法。這樣薰陶下形成的民族性格是不利於大範圍的開拓疆土的!雖然有個別天縱之才的聖主有雄心壯志,但形不成如西方殖民那樣的氛圍,也就難怪歷代王朝很難保持領域的廣大性了!

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閱讀,我會用我淺薄的知識為大家答疑解惑,獲得認可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歡迎關注!





寅哥解惑


這個問題似乎是不正確的。


中原王朝從來都沒有隻侷限過清初期的範圍,大一統,大疆域的帝國多的是,維持時間也不短。

秦代以後有漢朝,漢朝又分為東漢西漢。我們可以看到,東漢西漢的疆域比秦朝進步的不是一星半點。也就是在漢朝,西域新疆歸屬於中原王朝管轄。

唐朝也就不用說了,存在了289年,其維持極盛疆域的時間也不短。

明朝維持了276年,在永樂時期疆域達到極盛。


當然,現在的我們所談論的是極盛時期的疆域,每一個時代都有強盛和衰弱的時候,這事需要注意的。

還有就是有些人研究歷史,往往本末倒置,採取歷史虛無主義來對待歷史,簡單的說就是把現在的觀念導入到歷史中去,替古人做主。每當他們說起古時候中原王朝湧現的反抗侵略的英雄時就說,他不是民族英雄,因為他面對的少數民族政權也是中國人,比如說岳飛抗金,為什麼岳飛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因為岳飛抗擊的金國也是中國的一部分。

但到了談及中國曆代疆域的時候他們又說了,那些區域,蒙古,新疆,西藏,東北,從來都沒有屬於過中國,那時候都是外國,羈縻州府也不屬於疆域範圍了。

我是很能好奇這些人的兩種嘴臉的,歷史都能說成活的。

說到中原王朝的疆域,在此並沒有列入元清,筆者認為元清是中國,但是元清不算是土生土長的中原王朝霸,當然清朝的疆域也不小,時間也不短,也正是在清朝的維護和鞏固下,中國的領土疆域最終得以定型。


關河南望


古代中國疆域面積主要受地理氣候和交通通訊水平制約

首先我們很早就進入農耕文明,肥沃的耕地就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古代中原大地以河南、河北、湖北的土地最肥沃,氣候條件也最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所以,先秦時期的夏商周都以中原地區為國家的根基,再向四周分封諸侯以達到開疆擴土和固守邊疆的目的。

其次,古代的氣候由於人口稀少,根本沒有工業,氣候比想在要冷很多,北方降水也比較充沛。而南方水網密佈、湖泊眾多以當時的人力資源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

再者,西域遠離海洋,南面更是被世界屋脊擋住印度洋的充沛雨水,大部分屬於沙漠,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

古代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交通通訊設施及其弱後,這也是制約古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先秦時期,中央王朝對諸侯的控制逐漸變弱也是由於地理和交通通訊的制約間接造成的。在隋唐時期,秀才寒窗苦讀進京趕考往往要大半年甚至需要好幾年往返。

可見,交通對國家疆域如此巨大的國家的制約力有多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