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攻滅遼東公孫政權後盡屠遼東漢人,並要求漢人退回中原,這對當時東北亞的政治格局有何影響?

用戶54204943154


三國亂世,中原板蕩,很多民眾士人為躲避兵災,紛紛遷徙到邊界地帶。當時有三個人們最願意遷徙的地方:漢中張魯(道教軍閥)、荊州劉表(不愛生事)、東北公孫度(天高皇帝遠)。名士管寧是東漢末年去遼東避難的,“寧在遼東,積三十七年乃歸”。

東北地區原本有漢設四郡,領土一直到現在的韓國首爾以南。由於漢末紛亂,王朝勢力不及,高句麗國家趁勢而起,攻擊漢四郡留守官民。當地民眾不堪其擾,於是內撤至遼東。高句麗於是佔據了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成為當時的一大勢力。

(遼東公孫氏政權範圍)

遼東玄菟郡守公孫度將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聯成一體,使漢族在東北地區的力量為之振作。當時,許多被稱為“東夷”的少數民族輕則不修職貢,重則寇掠州縣,這時又紛紛向公孫氏政權表示了臣服。

鮮卑人久慕中原,看到中原紛亂,他們也紛紛南下,從內蒙古赤峰地區延伸勢力直到河北北部,直接威脅到了中原地區。這才有了曹操徵遼東的壯舉,一戰之下,遼東遂威服。

不過,曹操征服遼東,只滿足於擊敗遊牧勢力,在遼東公孫氏政權歸順後,就罷兵南歸了。

(曹操征服烏桓後觀滄海)

曹魏建立後,遼東公孫氏首鼠兩端,一方面想通過結好孫權,在曹睿那裡獲得更多的財物賞賜和平等地位,一方面又不願意真心附魏。他先是向孫權稱臣,這讓缺少政權合法性的孫權喜出望外,派人帶過去了大量的賞賜。結果,這公孫淵(公孫度的孫子)竟然殺了吳使,向曹睿示好。曹睿派來了魏使,結果又是先給了人家下馬威。這下,孫權和曹睿都不幹了。

孫權被誘騙,氣的差一點要親征遼東。曹睿也堅定了除掉公孫淵的決心,先後派毋丘儉、司馬懿征討遼東。這時讓魏國頭痛的諸葛亮已經去世了,蜀漢江河日下,司馬懿得以從關中前線抽開身來,提兵4萬,一舉結束了公孫氏在遼東半個多世紀的統治。

司馬懿平定遼東後,並沒有盡屠漢民,而是盡殺公孫氏7000多人,為的是防止在遼東割據50多年的公孫家族的勢力死灰復燃。同時為了達到安靖東北的目標,司馬懿還遷走了遼東漢民四萬戶。遼東地區因此人煙稀少,兩漢四百年以及公孫氏政權50來年經營,廢於一旦。

(司馬懿平遼東)

公孫氏政權覆滅之後,曹魏以及後來的西晉繼承了公孫氏的成就,從後來肅慎氏還遠道到建康去給東晉進貢石砮,可見其一斑。

可是,東北地區由於缺少了直接的管理政權,導致遊牧民族南下再無壓力。遼東地區逐漸成為鮮卑族的勢力範圍,慕容部更是因此成為西晉王朝的蕃屬。

自此,漢族政權南遷數百年,要對東北施加影響進行控制已是鞭長莫及了,東北再次成為一塊遠在天邊土地。到了隋唐,這裡的靺鞨、室韋、契丹已經很成氣候,以唐之強盛,也不過置都督府,羈縻而已。


(隋時的東北亞)

決定中國歷史的下半段的幾支力量,契丹、女真、蒙古(源自室韋)、滿洲,都由東北興起。這些與西晉到隋唐的幾百年裡,華夏文明的缺席,更與這之前的兩漢、尤其公孫氏時期的全力開發有著莫大的關係。

公孫氏覆滅之後,曹魏派遣毋丘儉鎮守遼東。高句麗欺負魏軍人少,以兩萬軍來攻,結果被毋丘儉率大軍反殺,摧毀國都丸都城。高句麗由此遷都平壤,這也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歷史命運。


而知而行的歷史


司馬懿攻滅遼東公孫淵後,屠殺遼東漢人,並將漢人回遷至中原,有以下幾個原因:

1.公孫淵長期割據遼東,並且向曹魏政權稱臣納貢,但是公孫淵野心勃勃,在景元初年自立為燕王,以襄平為國都,這是曹魏政權不能隱忍的。

2.公孫淵在遼東經營時間已久,遼東漢人基本上都以他為主,對於曹魏政權並沒有太多的臣服之心。

3.遼東地區氣候寒冷,路途遙遠不說,還比較難行,曹魏政權沒辦法對遼東地區實時管控,再加上當時的遼東地區並沒有太大價值。

由於司馬懿屠殺遼東漢人的原因,東北亞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已經被公孫淵壓制降服的高句麗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並且佔據了遼東地區,領土面積的擴大,使得高句麗的國力得到很大的加強,成為了東北亞的政治中心。

2.司馬懿回遷遼東漢人,使得遼東地區成為外族地盤,從此東北亞長期脫離了漢人的影響。

3.東北亞此後長期作為外族的地盤,成為了外族入侵中原的根據地,鮮卑,契丹等外族都從遼東入侵過中原,最有影響的就是滿人以東北亞地區為根據地,橫徵四方,最終建立了清朝。




微醺書坊


司馬懿將遼東漢人遷往中原的舉動,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留下了一個空前巨大的後遺症,直到唐高宗時期,才徹底解決。

故事還要從漢末三國時說起。 董卓亂政時,提拔了一個遼東太守,名字叫公孫度。公孫度打仗很猛,有兩把刷子,把遼東地區的邊民部族整治的服服帖帖。

此時看到中原戰亂四起,公孫度便說:“漢室傾危,此乃我等共圖大業之時!”於是,他便在遼東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王國。

公孫度死後,傳到了第三代公孫淵時,這個小王國出現了生存危機。當時,三國鼎立的形勢已經形成了。而公孫淵與魏國接壤,隨時有被侵吞的危險。

於是,公孫淵主動向魏國稱臣納貢,這本來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可公孫淵卻昏了頭,在討好魏國的同時,他還幻想著雙保險,同時向孫權稱臣。 公孫淵討好孫權,只是想讓他當備胎。

沒想到的是,孫權卻是認真的,他當即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讓使臣帶了1萬多人遠渡重洋來看望他。 公孫淵怕魏國報復,於是竟斬了使者,將其首級獻給了魏國。孫權白白損失了上萬人,大怒,氣得要跨海親征。


而魏國這邊,對公孫淵這個反覆小人,也是嗤之以鼻。

在擊退了諸葛亮的北伐以後,魏國皇帝派遣司馬懿,北征遼東。公孫淵大敗,並被斬殺。 城破以後,司馬懿斬草除根,將城內15歲以上男子全部殺死,遼東幾十萬百姓也被其遷往了中原地區。

繁榮了幾十年的公孫政權就此消失,遼東出現了權力真空。 這時,此前被公孫度打得落花流水的高句麗,趁機入侵。他們劫掠人口、侵犯郡縣,搞得遼東不得安寧,甚至還把遼水東邊的大片領土納入其版圖。高句麗,成為懸在中原王朝頭上的一柄利劍。

直到隋朝一統江山,才騰出手來解決高句麗問題,然而隋文帝、隋煬帝幾次征伐,動員兵力上百萬,卻均以失敗而告終。

唐太宗時代,三次征伐高句麗,也沒有將其拿下。直到唐高宗時期,才最終將其滅掉,解除了中原王朝在東北亞地區所面臨的最大威脅。 4位皇帝,總共用時近70年,總共動用兵力超過了200萬,代價何其巨大!而這都拜司馬懿所賜!


深夜聊齋


遼東,是指遼河以東地區,是漢地九州之一 。從戰國到秦、漢,都設有遼東郡。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公孫度建立了遼東政權,歷時三代,從公孫度開始到公孫淵被滅,存在50多年。最初,公孫度在遼東擔任太守,對內打擊豪強、實行嚴刑峻法,對外征伐高句麗、烏桓等勢力,鞏固對遼東的統治。董卓之亂後,憑藉距離中原較遠的優勢,不接受中央統治,自立為遼東侯。公孫度去世後,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任遼東太守,這時他對曹魏的姿態較低,主動斬殺袁尚、袁熙,討好曹操。公孫康去世後,他的弟弟公孫恭繼位,繼續接受曹魏統治。到公孫康兒子公孫淵繼位後,周旋於魏國和吳國之間,自立為燕王,結交鮮卑,想要正式建國,成為魏蜀吳之後的第四個國家。

公孫家掌控遼東歷時曹魏三代君主。在曹操時期,群雄逐鹿,北方剛剛平定,曹操忙於對南方用兵,無暇北顧,默認了公孫家對遼東的統治。到了曹丕、曹睿統治前期,一方面,中原仍然需要休養生息,另一方面,諸葛亮持續犯邊,曹魏的戰略中心在西部,而不在北部。而當時公孫恭也接受曹魏統治,雙方相安無事。到了公孫淵想要建國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去世,這一時期,魏蜀吳之間基本上沒有了規模較大的戰事,處於相對的和平時期。

曹魏可以集中精力,一舉解決遼東問題。於是,魏文帝派司馬懿統率四萬大軍,征討公孫淵。司馬懿聲東擊西,渡過遼水,兵圍襄平。公孫淵突圍時,戰死。入城後,司馬懿將城內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全部殺死,並收集屍體,築造京觀。對公孫淵所任命的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並把遼東居民全部都遷到了內地。這一戰,也是司馬懿的巔峰之戰,戰前的分析、準確的判斷、策略的運用以及持續的攻堅,充分展現了司馬懿高超的軍事能力。

但是,正是因為遼東漢人的內遷,之後的高句麗、鮮卑等少數民族紛紛遷到遼東,造成了本來以漢族為主體,變成了以遊牧民族為主體。在司馬懿離開沒多久,高句麗就開始進犯遼東。據《三國志·東夷傳》記載,正始三年(242年)高句麗進犯遼東郡西安平。被毋丘儉擊退。但是,隨著司馬家奪取曹魏政權後的激烈政治鬥爭越演越烈,毋丘儉兵敗身亡。最終,在遼地漢族人口大規模遷徙至中原後,導致西晉時期遼東五郡人口大幅下下降,造成西晉後來失去對邊關的控制。

特別是,之後又相繼發生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進入中原的遊牧民族紛紛失控,大量內遷,在北方奪取政權。特別是鮮卑勢力南下,慕容鮮卑、拓跋鮮卑先後進入中原,建立燕國、北魏,全力爭奪中原,無暇顧及東北,直接導致高句麗勢力做大,威脅到中原政權。最終,經過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兩朝、三代帝王,付出巨大代價,才消滅高句麗,把遼東納入版圖,這是距離司馬懿平滅遼東已經469年。司馬懿一定沒有想到,自己一個不經意的舉動,竟造成遼東地區脫離中原政權四百多年。


一壺清茗品春秋


從內鬥到對外,筆者很好奇的問一句,司馬家族從始到終究竟乾沒幹過好事?

對外戰事方面,佔據中原九州卻被只有一州之地的蜀漢集團捶打幾十年,面對長江天險對東吳集團也是無可奈何,最後靠著兩個政權腐敗內亂才僥倖得手,對內政治方面,巧言令色說服國內各士族集團參與高平陵之變血洗曹爽家族,換來的卻是對士族集團更大的壓榨,和對皇族的威逼,滅掉了一個曹爽卻有著一個更大的司馬家族站了起來。



對西南和南方的戰事一塌糊塗,對內做大了自己卻把國內政治搞得一片混亂,好在這一期間曹魏集團和司馬家族並沒有遇到真正的外敵,否則依靠司馬家族只好內鬥的個性,在真正的外敵面前斷然難有生路,不過諷刺的是,在這一階段司馬家族弘揚了沒有困難也要創造困難的優良作風,成功的把東北搞亂,為數十年後外族入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東征遼東集團公孫氏,可以算得上是司馬家族在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一筆,也是為數不多的由司馬家族親自指揮的勝仗,這一仗從表面上來看消滅了盤踞遼東長達數十年的公孫家族,徹底將屬於羈糜地區的遼東納入了曹魏的版圖,可謂是大功一件,但從細節上來看,這一仗也許根本不值得宣傳,因為這一仗根本就沒有敗的可能。



比起盤踞南方的蜀漢和東吳集團,遼東公孫家族的力量實在太過於弱小,四萬戶30萬人口連蜀漢集團的1/3都不到,早年也只不過是趕上路途遙遠中原戰事頻繁各路諸侯無暇顧及,只憑借幽州地區偶爾來一次的征討根本不足以致公孫家族於死地,而司馬懿東征卻是舉國體制的東征,中原調動四萬兵馬外加幽州地區的曹魏軍隊配合,還利用曹魏集團的名號徵調烏丸鮮卑等遊牧民族以及朝鮮半島的高麗派兵出戰,還有青州山東半島的水軍參與配合,前後動用軍力不下十萬,比起只有四萬戶人口軍隊不到兩萬的公孫家族,這是一場開始階段就宣告失敗的戰爭。

因此面對司馬懿的進攻,只有萬人把守的遼河防線形同虛設,後方更是兵力空虛,司馬懿輕鬆突破遼河防線就把公孫淵逼進老巢(襄平)不敢出戰,一個多月的圍城就攻破城池,歷時一年的征討作戰實際不到三個月就宣告結束,公孫淵猶如一隻螞蟻一樣輕鬆被司馬懿捏死。可偏偏這場一邊倒的戰爭,司馬懿又再一次玩死自己。



先不說大肆屠城將公孫家族在遼東的7000官僚和士兵處決,掃掉了整個遼東最優秀的智囊集團,隨後將4萬戶30萬人口遷往內地,讓整個遼東地區的漢人陷入空虛狀態,無力再對抗周邊的少數民族,表面上收復了遼東卻搞成了無人區,也導致在這一區域的鮮卑甚至是朝鮮半島的高麗趁機做大,為隨後的外族入侵中原埋下了巨大隱患,司馬家族的劣勢就在於政治頭腦強悍,對外目光卻相當短淺,只知道內鬥卻忽視了外部的變化,以為自己消滅國內的反對勢力就可以安枕無憂,卻不知自己的縱容讓自己的外部出現了更多的敵人,更諷刺的是西晉王朝最後不是滅亡在所謂的內部政敵手中,恰恰死在外部敵人的手裡。


遼寧資深球迷


公元238年,司馬懿率四萬大軍滅了遼東公孫氏,遼東政權重新迴歸中央王朝。為了徹底消除遼東地方割據勢力,司馬懿一改過去儒雅一面,變成一個屠夫。"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晉書》。司馬懿這一做法對東北亞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遼東公孫氏經營遼東地區有五十多年,公孫度原先是個小吏出身,經好友徐榮推薦時來運轉,被董卓任命為邁東太守。公孫度用鐵血手段穩定政局後開始向外進對外軍事擴張。公孫度用扶餘國結盟,把宗女嫁給扶餘國王。向西打敗烏桓,向東徵吸高句麗,派兵跨海佔領山東半島一角,控制渤海和黃海沿岸商道,成為東北亞霸主。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用漢朝天子名議封公孫度為永寧候。這時候,公孫度開始野心膨脹,他哂笑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出入用天子儀仗,公孫度五十多歲時就掛了,他的兒子公孫庚繼位。公孫康向朝鮮半島以南地區發展,征服三韓地區,把宗女嫁給百濟國王,百濟成為遼東公孫氏藩屬,這一時期遼東勢力達到頂峰,倭國,三韓等海外小國都把遼東勢力當做華夏進貢稱藩。遼東公孫氏威震東北亞。

公孫康英年早逝三十多年就死了,他的弟弟公孫恭繼承遼東太守之位,。公孫恭身體不好,不久因蛋痛無法正常外理政事。公孫康的次子公孫淵奪取遼東太守之位。公孫淵是個妄自尊大的人,把外交搞得一團遭。他先向孫權稱臣,又害怕魏國發怒,殺了孫權使者搶了財務,把使者的人頭送到洛陽。

魏明帝曹壑封公孫淵為樂浪公,領遼東太守。派出使團出訪,公孫淵害怕遭到暗算競派兵包圍館驛。公孫淵的拙劣外交策略把孫權和曹魏都得罪遍了。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死在五丈原,蜀軍撤回益州。孫權石亭之戰獲勝後也無功而返。鮮卑單于苛比能被魏國派出的刺客暗殺,鮮卑部落解體,魏國外部危脅消除。



公元238年,魏明帝派司馬懿率四萬大軍遠征遼東,幽州刺使毌丘儉出兵擊敗烏桓,淳于嗣率水軍跨海進攻朝鮮半島,擋住百濟援軍。鮮卑慕容氏率軍從北部殺入遼東腹地。司馬懿在遼河沿線打敗公孫淵主力,這場滅國之戰乾淨撤底消滅了遼東公孫勢力,公孫淵父子被殺。司馬懿在遼東殺戮一番後把遼東地區數萬漢人遷入中原地區。



遼東公孫勢力的消亡,東北亞出現權力真空。高句麗王國得到發展機遇,迅速佔領遼東地區,吞併漢四郡,成為東北亞地區新的霸主。高句麗不斷同遭魏進行邊境摩擦。魏幽州刺使母丘儉曾率軍討伐高句麗,攻佔其都城丸都城。魏國誤以為高句麗被打殘了放鬆了警惕,七十多年後重建了丸都城,趁中原王朝內亂吞併遼東地區,佔領衛襄平(遼陽)。



高句麗王國稱霸東北亞地區數百年,隋煬帝為收復遼東地區三徵高句麗,導至王國。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不給子孫留禍亂,幾次徵高句麗都無功而返,直到唐高宗李治時才消滅高句麗王國,把其遺民遷入中原。中原王朝花費幾代人努力,耗費無數財產和生命才消滅這個宿敵。這都是當初曹魏集團戰略短視留下的惡果。


關東俠客


我認為司馬懿英明一世,卻唯獨在處理遼東的善後工作上出了問題。

其出征消滅了盤踞遼東幾十年的公孫政權,可以看得出其軍事方面的過人之處,可後續卻將屠殺遼東漢人,其餘係數遷回中原,這也看得出來司馬懿戰略眼光的短淺。

這樣的善後決策,對於曹魏來說沒有問題,可對於當時整個東亞戰略格局甚至於後世的影響都是十分惡劣的。

我們知道公孫政權佔據遼東歷經三代,幾十年的時間可謂根基深厚,在三國鼎立時期依然屹立不倒,必然有其獨到之處。

遼東身處北方,本就是抵禦外族入侵的前沿陣地,而公孫政權割據遼東的幾十年裡更是讓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吃進了苦頭,更是狠狠的壓制了外族勢力。可以說魏國能夠放手對抗蜀吳,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公孫家族壓制住了北方外族的侵略勢頭。

公孫淵掌權後隨即擺脫對魏國的臣服,自立為燕王,這也就招致了魏國的不滿,司馬懿出兵輕鬆剿滅了公孫政權。戰後司馬懿為了一舉掃除遼東公孫殘餘勢力的威脅,大肆屠殺遼東漢人,這也導致了遼東地區形成了一片真空地帶。隨後曾經被壓制的鮮卑一族趁機進入遼東,這也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這足以見得司馬懿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輕易打破了漢人對外族的壓制態勢。這也對當時的東北亞政治格局有了多重的影響。

其一,曹魏來說,司馬懿屠殺遼東漢人,也就意味著掃除了北方一個重要威脅。畢竟公孫政權割據遼東幾十年根基深厚,如果不斬草除根,難免後來再生是非。並且之前公孫政權雖說名義上臣服曹魏,可也一直在與東吳政權眉來眼去,司馬懿如若不斬草除根,後續東吳定會藉此煽動遼東叛亂。因此,司馬懿的這一決策徹底掃除了遼東勢力,客觀上講也加速了三國的統一。

其二,對後世影響可謂惡劣。司馬懿掃屠殺遼東漢人一方面掃除了公孫政權威脅,另一方面也是為鮮卑的崛起塑造了一個有利時機。與之相反的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一舉解決了南蠻威脅,可司馬懿卻為了眼前的利益屠盡遼東漢人根基,造成遼東漢人和外族勢力失衡。客觀上司馬懿也是引起後來“五胡亂華”的一個主要因素。


少年曆史觀


遼東公孫家族也是厲害,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一直三國紛爭都能在遼東生存,的確有點能耐。


但是在公孫淵在遼東地區稱王以來,受到了曹魏政權的重視,一山不容二虎。司馬懿受命攻打遼東,公孫淵不敵司馬懿,遼東政權被滅。


司馬懿屠殺遼東漢人,是因為遼東地區受公孫家族統治多年,對於中原政權的不認可。屠殺當地人可以最大限度杜絕公孫勢力的死灰復燃,減輕當地政府的壓力。司馬懿把遼東剩餘漢人全部前往中原,讓遼東被外族勢力統治。司馬懿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很好的,但是遼東地區無漢人駐守,也變成了遊牧民族南下的一個基地,這就是為以後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司馬懿屠殺遼東漢人,最後還是司馬家族買單,司馬懿此舉,間接導致西晉的滅亡和北方漢人數量銳減。


百花爭豔只為你


我是很傾城,我來回答。

這一事件發生於三國時期,在當時看沒什麼影響,但是對後世影響還是很大的。

公孫氏的祖先是公孫度,原來是一名小官,後來當上了遼東太守。當時的遼東地區和現在差別很大,那時東北有很多少數民族內蒙地區東胡系列民族、朝鮮地區獩貊系列民族以及黑龍江流域的肅慎系列民族。此時的公孫度就要與這些東北這些民族打交道了。

經過多年發展,公孫度首先聯合夫餘壓制了高句麗。另外還派出部隊乘船打通了山東遼東兩個半島沿海地區。隨後又征服了烏桓,進一步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在打服高句麗的基礎上,他還把漢朝設在朝鮮半島四郡中的玄菟、樂浪二郡納入了自己的控制範圍,史料記載“我王遼東,何永寧也”可見公孫度是多麼霸氣。

遼東公孫氏經過多年發展傳到公孫淵時,因為公孫淵一系列的錯誤行為得罪了曹魏。魏國選調司馬懿帶領四萬大軍去滅公孫淵,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滅掉了遼東公孫家族的勢力。這一戰深深的影響了後世的中原王朝。


司馬懿遠遠沒有漢朝皇帝的眼光,司馬懿在平定遼東後屠殺了很多人,包括大量的漢人,使遼東地區漢人的數量大幅減少。平定公孫氏後,曹魏並沒有派人治理這一地區,雖然後來毌丘儉兩破高句麗,但是一直沒有有效的治理,從而導致遼東地區進入了一個亂世。誰也不服誰,互相攻伐。這其中就有後來鮮卑慕容氏的祖宗。另外就是北方遊牧部族再次進入遼東地區。

魏被司馬懿的晉朝取代以後,也沒有好好管理遼東地區,在西晉八王之亂後,北方被少數民族佔領,多數就是從遼東地區起家的,從而出現五胡亂華的事情,試想如果遼東地區有一個強有力的漢族政權或者有效的管理,也許就不會有五胡亂華的事情發生了。這一亂局也促成了隋朝的滅亡,因為隋煬帝想統一全國,因為東北這一亂局,消耗的隋朝大量的國力,其後的唐朝經過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數次征伐才滅亡高句麗,中原文化才再一次在東北亞立足。

在唐朝衰落後,這一地區再次被遊牧民族所控制,其後的宋朝更沒有實力收復這裡。直到清朝即將滅亡,清朝才允許漢人有組織的進入這一地區。


很傾城


給此後的中原王朝帶來了上千年的外患!

首先,糾正一下司馬懿攻滅遼東政權後並沒有殺盡遼東的漢人,只是殺盡了公孫氏的族人。司馬懿對東北亞政治格局和後世影響做出的最大昏招是征服遼東公孫氏之後,把原有的漢民也遷往中原。這樣的做法產生的後果是此後遼東地區成為中原王朝的勢力真空地帶,周邊的少數民族開始慢慢的滲透和崛起於遼東地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中不斷對中原王朝的發展施加不同程度的影響。



自漢武帝攻滅衛氏朝鮮並設置漢四郡以來,大漢王朝存在的四百多年以及後來的曹魏政權初期,遼東地區都牢牢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中原王朝對周邊族群始終保持碾壓的態勢。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的邊患主要來源於北方,東北地區還沒有足以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


但是司馬懿遷遼東漢民於內地之後,這種局面就被打破了。從此之後,中原王朝的邊患重要來自於東北!司馬懿只是看到並解決了漢人武裝割據的問題,但是卻沒有看到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中原王朝的危害性更大。漢武帝當初開疆拓土的努力被司馬懿付之一炬!

在此之後的歷史反覆的證明了遼東地區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是何等重要!鮮卑族崛起於遼東地區進而才有可進軍中原的根本;高句麗王朝引得隋唐兩朝出兵剿滅;契丹族建立的遼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給兩宋帶來了無盡的恥辱;滿族建立的大清帝國滅亡了中國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大一統明朝。

這一切的根源都與司馬懿的昏招脫離不了關係!因果報應,司馬家建立的晉王朝也是被周邊民族建立的政權群起而攻之,最終只能偏安一隅,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