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的時候希特勒讓隆美爾全權指揮,打蘇聯能贏嗎?

喬治85744078


44年讓隆美爾,去統領所有德軍,他可以打贏美、蘇、英嗎?

1944年的德意志帝國可謂是搖搖欲墜,在東邊的蘇德前線接連慘敗,不得不不停的收縮防線,被動防禦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的蘇聯士兵。

在西邊也沒有好的安穩日子過,英國、美國的主導下,地中海、非洲、英吉利海峽密佈英美聯軍,他們磨刀霍霍向德國。同時英美在天空中日夜不停的轟炸,早已讓德國的軍事工業陷入了癱瘓狀態,除了少數能動,大多數已廢鐵一堆。

面對著這場必輸的戰爭,德國軍方開始出現了“異聲”,7月20日在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的主持之下,以及眾多德軍高層軍官默許之下,殺死希特勒,然後建立新德國秩序的“刺殺行動”開始執行了。

施陶芬貝格將炸彈放入公文包中,然後以職務之便帶入了有希特勒參與的會議。從執行上看,計劃並沒有出任何的差錯,炸彈是準確的帶入了會議室,且放在了希特勒的一旁。

但是讓所有沒有想到的是,桌子救了希特勒,會議現場4人當即斃命,結果作為重要襲擊目標的希特勒,因為桌子倒在了他面前,為其阻擋了絕大多數炸彈的衝擊波,只是受了小傷。

由於在納粹分子的宣傳下,當時希特勒在德國國內有著媲美“神”的聲望,很快他就將戰役平息了,並展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那些知道這個刺殺計劃,卻沒有彙報以及本身就是計劃參與者的軍政要員,紛紛被逮捕。

隆美爾將軍就因為刺殺行動參與者,曾向其諮詢意見,並許諾事成之後,將其作為新的德國政府重要要員,被希特勒直接賜死,而此時他正在積極的準備著“大西洋壁壘”。

加之戰後丘吉爾給予其“儘管我們在戰爭中互相廝殺,但請允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的評價,以及1941年隆美爾曾經在意大利軍隊被英國人打的抱頭亂竄的情況下。

以弱打強的將英國人“反殺”,迫使其主力不得不退回埃及,放棄對意大利軍隊的全殲計劃,在非洲給德國和意大利穩定出了一個優勢戰局。

所以很多軍迷每每談到1944年,總是喜歡做出若隆美爾在那一年,全權指揮德國所有軍隊,說不定可以打出一個“反殺”,或者是“逼和”的局面,而非是歷史記載的全面被佔領。

對此小袁的觀點是,工業產出造就的現代戰爭靠“槍支彈藥”交戰的方式,決定了戰爭不再像古代那樣,僅憑1個人就可以扭轉乾坤了,真正打的是綜合國力。

工業生產能力強,可以造出源源不斷的武器,農業能力強,可以讓士兵吃好,身體壯。假如2個交戰雙方,武裝能力差的太遠,弱的一方根本沒有能力施展所謂的“戰術”。

美國在二戰中最常用的就是,用數不盡的炮彈轟死你。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士兵在研究用什麼戰術守島的時候,很多時候美軍根本不陪日本人玩,飛機、艦艇齊鳴,炸到日本並屍橫遍野為止。

在歐洲戰場同理,美國、英國、蘇聯,利用飛機已經將德國的軍工業打的幾乎癱瘓,隨著戰爭的持續,德軍可用武器彈藥就會越來越少。

加之隆美爾最擅長的是裝甲士兵作戰,而德國在1944年已經很難造出坦克,以及提供充足的石油,隆米爾已經是沒牙的“老虎”。

所以隆美爾只要不能將德國的工業恢復,讓他去統領所有德軍,也根本打不贏美、蘇、英。


袁載譽


一場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太多了,它不止關係到軍事因素,還有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等。但是僅從軍事角度而言,由隆美爾代替希特勒指揮東線戰事,確實會給東線戰場的局勢帶來根本性的變化,至少是好的一面的變化。

希特勒和隆美爾究竟有何不同呢?隆美爾是一位真正的懂軍事的將領,從其在法國戰役和非洲戰役中的表現來看,隆美爾是一位優秀的裝甲兵將領,尤其擅長機動作戰。而希特勒並沒有接受過體統的軍事教育,也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他在一戰中連低級軍官都沒有做過。這意味著希特勒缺乏基本的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軍事能力,儘管他擁有一些“軍事直覺上的天賦”,但是無法彌補他基本軍事指揮能力的缺乏。這也是為何希特勒總是從戰爭經濟的角度來思考戰略問題,而不是軍事角度,說白了他不懂。



所以如果隆美爾負責指揮東線戰事的話,最大的改變就是一切戰略問題都以軍事上的獲勝為基本出發點,而不是希特勒的戰爭經濟角度和政治角度。例如在1941年的基輔和莫斯科問題上,隆美爾會毫無猶豫的選擇莫斯科,力求在冬季到來之前同蘇軍在莫斯科決戰,佔領這個交通樞紐。在將蘇軍戰線分割為南北兩段時,再回過頭來對付波羅的海三國的蘇軍或者南翼的蘇軍,擇其弱者而進攻。


由隆美爾指揮東線的另外一個重大改變就是作戰方式的改變,隆美爾是裝甲兵將領,深諳機動作戰的優勢所在,他無疑會大大加強對裝甲部隊的正確使用,不會採用希特勒的“硬性防禦”的策略。機動作戰是德軍最為擅長的,所以隆美爾接管東線指揮權雖不能說一定取得最後勝利,但是顯然蘇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至於說隆美爾本身的軍事能力,尤其是其戰略指揮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說隆美爾是“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的人都是沒有深入瞭解隆美爾的人,他的軍事才能令人歎服!


戰略論


文史頻道第37期之沙漠之狐


蘇德戰爭是二戰歐洲的主戰場,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對決,至今讓史學家們津津樂道。

許多的學者認為希特勒對蘇聯作戰失利,是因為惡劣的氣候和補給問題。


在筆者看來,是因為缺乏一個優秀的指揮者。

那麼如果讓隆美爾指揮對蘇作戰,他能夠帶領德國軍隊獲勝嗎?

答案是:可以。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

在意大利軍隊被打崩盤的情況下,隆美爾指揮的德國軍隊在北非戰場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被英國人稱為“沙漠之狐”。

隆美爾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他的作戰方法和中國的游擊戰有相似之處。

第一,利用優勢地形,採取迅速的行動打敗敵人。

第二,善於偽裝自己,打敵人以出其不意。

第三,不會腦子發熱和對方拼消耗,打陣地戰

這些性格讓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在非洲戰場扭轉了頹勢。

如果把隆美爾調到蘇聯前線,指揮500多萬的軍隊,他的作戰方法應該不會那麼僵硬。


他會派出先頭部隊偷襲莫斯科,如果進展順利他會讓大部隊跟進。

如果戰爭受挫,他不會和蘇聯拼消耗,因為在他看來,德國的補給線太長,而蘇聯可以就地補給。

隆美爾在北非的戰術,在蘇聯方面會有所體現。

他不會允許自己的士兵,在環境惡劣的蘇聯長久作戰。

隆美爾的性格會集中優勢兵力,對蘇聯的莫斯科進行進攻。

三路出擊在戰場上,並不是最佳選擇。

所以說,隆美爾如果全權指揮,打贏蘇聯還是很有機會的。

—End—



冷月鉤沉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隆美爾一直不具備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德軍閃擊法國期間,希特勒滿足了隆美爾想要指揮一支裝甲部隊的願望,任命隆美爾為第七輕裝甲師師長,在閃擊法國的戰役中隆美爾戰績驕人,幾乎俘虜了十萬法軍,但畢竟是戰術規模的動作。

墨索里尼染指非洲,結果被打得一敗塗地只好向希特勒求援,此時希特勒正在準備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在無可奈何之下才派隆美爾去非洲救急,這就說明隆美爾其實不是希特勒心中的優秀將領。而德國非洲軍團滿供就兩個輕裝甲師,其他都是軸心國軍隊,由此也可以看出希特勒並不重視非洲戰場。因此隆美爾在非洲雖然一度戰功卓諸,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隆美爾確實是個優秀的戰術家,但不是戰略家,而且隆美爾不重視後勤補給工作,為了實現戰術目標無限制拉長補給線,這也是德國非洲軍團最終全軍覆沒的重要因素。

蘇德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也是最殘酷的戰爭,德軍閃擊蘇聯時動用了550萬軍隊,蘇聯方面則是600多萬軍隊,如此規模的戰役,隆美爾根本不具備駕馭能力,我認為 能駕馭數百萬軍隊規模戰役的德軍將領應該包括曼施坦因,龍德施泰特,馮博克等大戰略家,尤其是曼施坦因非常擅長大規模戰役佈局。換成隆美爾,可能局部勝利是沒問題的,但類似基輔圍殲戰這樣的大勝利就很難了。


毒刺劍客


筆者認為,即便將隆美爾放到東線戰場上指揮與蘇聯的作戰,德國也絕對無法扭轉敗局。首先來說隆美爾這個人,雖然隆美爾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並稱為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但是隆美爾更專注於戰術上的指揮,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則更擅長考慮全局。並不是說隆美爾不厲害,他在北非戰場上還能遊刃有餘,但是東線戰場上的作戰規模完全不是北非能與之相比的,庫爾斯克會戰,列寧格勒保衛戰等戰役,動輒8000多輛坦克和兩三百萬人的大規模戰役,需要一個能夠縱觀全局的戰略指揮家,然而這正是隆美爾的短板。

隆美爾之所以在北非慘敗,是因為當時德國僅有兩個港口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缺乏燃油補給被英軍活活耗死了。可在東線戰場上,德軍的損耗又豈止是燃油這麼簡單,在西伯利亞茫茫的荒原中,人員的損耗,後勤的供給,惡劣的作戰環境和蘇聯的鋼鐵洪流,哪一個條件不都比北非要差 。在這種情況下更考驗人的全局觀,而後人評價隆美爾是戰術上的天才,戰略上的矮子,只能說他這樣的指揮官在東線戰場上很難發揮作用。

咱再來說說當時德軍和蘇聯的整體實力差距,德國的戰爭潛力遠遠比不上蘇聯,當時蘇聯在全國動員下,其坦克產量遠遠高於德軍數倍,而且在戰爭情況下,蘇聯人大量簡化坦克生產步驟,坦克工時大量縮短。反觀德國,由於希特勒的瞎指揮,將大量資源全部消耗在重型坦克的製造上,直到1944年,德軍的虎王坦克還使用公母兩種履帶,難以維護的交錯式負重輪。甚至在鐵路運輸時還要換裝專門的運輸窄履帶。德軍到這時候還在糾結這些!

而且當時的德國為了粉飾太平,直到1943年才開始進行戰爭動員,這時候一切已經晚了。當時的蘇聯背後還有英國和美國的大量援助,美國曾援助給蘇聯M4A2(76w)坦克和大量汽車等等物資,而英國也曾援助給蘇聯瑪蒂爾達坦克和丘吉爾坦克,總的來說,雙方的資源和武器產量對比都是很懸殊的,戰爭打的不僅僅是戰術,打的更是綜合國力和後勤。在這一點上,就算給德國十個隆美爾都彌補不了生產力上的絕對劣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時適合在東線蘇聯戰場作戰的,只能是曼施坦因這樣的將軍,曼施坦因出身貴族,從小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在戰術,戰役和整體戰略上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其一手製定的侵略法國的計劃和佔領蘇臺德地區的計劃,都是天衣無縫,可以說是德國最全面的將才,不過無論如何,在東西兩線作戰,國內遲遲不進行戰爭動員,盲目追求武器質量的情況下,給德軍再多優秀的指揮官,都無法彌補其在戰略和資源上的巨大劣勢,其實有很多問題並沒有出在德國的將軍身上,問題最多的還是希特勒自己,完全不懂軍事卻盲目插手指揮甚至武器的研製。最終德國落敗也就不奇怪了。


兵器世界


戰爭從來不是一個人能夠主導的。



首先,在1944年,不管是誰去指揮德軍,都不可能贏了。

再說隆美爾,隆美爾一向都被批評為”戰術上的天才,戰略上的矮子”。我之前仔細看了一下絕大多數的觀點,大多數都是這麼認為:

(北非德軍一開始的裝備不比法國時好多少,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扔得不到升級,圖中是隻裝了一門37短管炮的三號坦克)


......希特勒在將隆美爾派到北非之前,明確說明只是希望牽制英法軍隊,給他的部隊也不過是一個裝甲師和一個輕裝甲師。但是隆美爾擊退了英軍的追擊後,擴大了戰事,不僅讓德國在北非投入更為龐大的軍力,一昧地窮追猛打還加重了補給的壓力,為日後德意軍隊的困境埋下伏筆......



其實說實話,我認為這麼說是非常有失公允的。而恰恰相反,在很多人眼中無足輕重的北非和地中海,卻是極其重要的。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當軸心國失去了北非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意大利和西歐。

當然更為重要的就是,一旦德意徹底拿下北非,不僅可以有機會將直布羅陀和蘇伊士封鎖,切斷英國與亞洲和非洲殖民地的聯繫,還可以進軍中東,拿下豐富的油田。

而事實上,這些東西早已經在隆美爾的手稿中預料到的。隆美爾是最早認識到地中海對德國的重要性,以及大西洋海戰和戰略轟炸的重要性。



(英國著名戰略家哈特,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國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就很早承認,隆美爾是一個極具戰略天賦的人。從現在來看,隆美爾這方面的天賦,還是淹沒在他的戰術之下。



所以有時候在看到對他戰略上的批評的時候,我會比較可惜隆美爾在法國之後,就沒有勝任更重要的職務。他沒有到參謀總部,沒有去蘇聯指揮作戰,也許到時候他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隆美爾幾乎拿下了埃及以西的所有北非土地)

至於他能不能幫助德國贏得對蘇戰爭,我認為不行,因為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的前車之鑑已經證明了,在希特勒直接干預之下,這些極具才華的軍人,有時也無法發揮他們的真正實力。

(1944年,隆美爾被派往次要的西線,去修築大西洋壁壘,在他上任的幾個月時間裡,脆弱的大西洋壁壘才有了質的飛躍)


視聽團仔


德國在二戰中被蘇聯擊敗,主要是因為蘇聯的戰爭潛力強大,綜合國力比德國更強。


在蘇德戰場上,曼施坦因的指揮能力絲毫不亞於隆美爾,然而曼斯坦因仍然沒能改變德國一敗塗地的結局。在蘇德雙方巨大的綜合國力差距下,德國在二戰後期的失敗已經無法挽回,並不是一個隆美爾所能改變的。

隆美爾是二戰時期非常優秀的一位指揮官,他的指揮藝術高超,被人們稱為“沙漠之狐”。在希特勒上臺前,隆美爾只是德國軍隊中的一名中層軍官。

希特勒上臺之後,偶然看到了隆美爾寫的《步兵攻擊》這本書,在看完《步兵攻擊》這本書後,希特勒非常欣賞隆美爾的指揮才華,將隆美爾一路提拔重用。

隆美爾也因為這本書成為了一路晉升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法國戰役期間,隆美爾率領的第7裝甲師平均一天行進50英里,首創了使用高射炮攻擊坦克的戰法,第7裝甲師在戰後被稱為“魔鬼之師”,這種首創式的作戰方式也讓隆美爾成了德軍名將。

法國戰役結束後,隆美爾被派往北非幫助意大利盟友抵禦英軍的進攻。

因為隆美爾被派往了北非對付英軍,在蘇德戰爭爆發後,隆美爾並沒有參加對蘇聯的作戰。在隆美爾沒有到達北非之前,意大利軍隊已經快要被英軍全殲,意大利作為德國的政治盟友,戰鬥力實在是太差,意大利軍隊在北非戰區幾乎被摁在了地上摩擦了一邊。

隆美爾到達北非後,很快便將戰場的局勢扭轉過來。

在隆美爾出色的指揮藝術下,德國軍隊在北非多次以少勝多,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希特勒為了表彰隆美爾的攻擊,破格提拔隆美爾的軍銜為元帥,給予隆美爾十分高的榮譽。

然而在北非作戰後期,英軍名將蒙哥馬利被派往北非對付德軍,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中被蒙哥馬利擊敗,德國在北非的作戰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蒙哥馬利的到來,成為隆美爾一生中在北非最大的軍事噩夢,他不知道一次次的擊退隆美爾在北非的坦克集群,還讓隆美爾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隆美爾被蒙哥馬利擊敗後,希特勒逐漸冷落了隆美爾。

隆美爾從北非回到德國的時候,正值德國和蘇聯在歐洲戰場決戰的關鍵時期,然後在這個關鍵時期,希特勒卻把隆美爾調到了意大利和法國等地擔任駐軍司令員,沒有讓隆美爾繼續回到前線作戰。

在北非作戰結束後,很多人都評價隆美爾是一個戰術上的天才,戰略上的矮子。

這個評價對隆美爾來說是比較的中肯,對於隆美爾而言,他最為擅長的是獨立指揮軍隊靈活作戰,但是一旦面對軍團作戰的時候,他很容易心慌意亂,失去陣腳。

作為軍事統帥的他,這一點是他最為致命的缺點,隨著德國戰爭的不斷進行,隆美爾雖然成為了一方統帥,但是他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駕馭北非的龐大坦克軍群,以至於在蒙哥馬利進入北非戰場之後,隆美爾屢戰屢敗,退出了北非戰場。

在大兵團決戰方面,德軍最優秀的將領毫無疑問都是曼施坦因。

而在蘇德戰場上,曼斯坦因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績,他曾經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一敗塗地的時候,通過誘敵深入的方式,取得了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重新奪回了戰場的主動權。後來又在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戰敗的情況下,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


然而這些勝利都沒能改變德國失敗的結局,在蘇德戰爭的後期,希特勒也逐漸放棄了希望,將多次觸怒自己的曼斯坦因從前線調回。其實德國一直都不缺乏優秀的指揮官,德軍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的傷亡情況遠低於蘇聯。德軍之所以敗給蘇聯,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蘇聯的綜合國力更強,戰爭潛力更強。即使讓隆美爾、曼斯坦因、古德里安三人強強聯手,在巨大的綜合國力差距之下,德國也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


其實戰爭並非一己之力能夠決定,更多的時候,大家需要的是配合,縱使隆美爾有很多的獨立作戰的軍事天賦,但是在大兵團作戰中,能夠依賴的還是大家的同仇敵愾,萬眾一心。


歷史總探長


我是島主說事,這個問題我是這麼思考的。

首先,隆美爾作為二戰中名威很高的德軍將領,他的指揮才能一度讓盟軍折服。拋開戰場雙方立場不計,隆美爾在北非將英軍第8軍打得換了幾任將領,而德軍卻能攻城掠地,他的沙漠之狐稱號可見一斑。

其次,隆美爾是在二戰次要戰場上建立功勳的。希特勒派隆美爾隻身前往北非組建非洲兵團,實際上就幾個師的兵力而已,其目的是為了解救墨索里尼的倒黴意大利軍團。但隆美爾卻很滿足這些兵力,他採取的兵無常形打法讓盟軍吃盡了苦頭,把一個救援行動打成了二戰主戰場,最後逼迫盟軍和希特勒都被他牽著鼻子走。

作為一個戰場上嶄露頭角的新型指揮員,隆美爾是通過用勝利成果去證明違反軍令的指揮官。如果沒有功績作支撐,隆美爾是不會贏得希特勒賞識的。

第三,隆美爾不是全能指揮官,與朱可夫相比,他甘拜下風。

隆美爾的光環僅侷限在北非戰場初期,當蒙哥馬利走馬上任,他的輝煌戰績也就開始滑坡。而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隆美爾卻在家給老婆過生日。此役,也預示著他的軍事生涯就此止步。

因此,就隆美爾而言,他是個與巴頓相似的軍人,飽受詬病卻戰功顯赫,屢建奇功又小毛病不少。如果讓他來指揮歐洲戰場,結果也是一樣。蘇德戰爭,軸心國輸在師出無名,輸在為希特勒侵略擴張野心買單上。

更多回答請關注島主說事,點贊和分享吧!


島主說事


在二戰開始的時候,德國利用閃電戰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稱為地球最強陸軍的法國軍隊基本上沒派上用場,因為馬奇諾防線的失守,導致法國失去了抵抗德國的信心,此後,在整個二戰除了戴高樂將軍進行過零星的反抗之外,法國基本上沒什麼存在感,很多時候還是在英國的拉攏下一起參與一些戰爭,而這也只是因為英國為了遏制美國的影響力。



隨著戰爭的深入,德國漸漸有點支撐不住,意大利擅自開闢的北非戰場而且打的很慘,希特勒只能派隆美爾馳援意大利,間接導致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計劃延後,使得,德軍經歷了,一場極酷的嚴寒,許多德軍士兵還沒有打仗,就已經先被凍死了,而許得武器裝備,因為糟糕的天氣,使得汽車根本發動不起來,所以物資根本運不進來,這就導致許多德軍或凍死在了進攻蘇聯的路上。

而此時的隆美爾已經被困在了北非戰場上,當時德軍和意大利軍隊在經過了阿拉穆·哈爾發戰役後非常疲憊,但此時他在兵力和裝備上仍然有優勢,問題在於此時的英聯邦軍隊從印度,英國等地召集了不少軍隊調入北非,同時還獲得了美國一些汽車等物資,隆美爾的優勢完全沒有了。



隆美爾向德國國內求援,但是此時的德軍正被蘇聯軍隊牢牢地吸引在東線戰場,德國有限的資源也先提供給了蘇聯戰場上的德軍,根本無暇顧及北非的隆美爾,隆美爾只獲得了少量的資源,隆美爾只能寄希望於蘇德戰場上,德國可以快點勝利,這樣他的非洲軍團就會和位於蘇聯南部的德軍聯合起來,打敗位於北非和中東的英聯邦軍隊。

但是蘇德戰場上德軍勝利的消息遲遲沒有到來,隆美爾不得不想辦法應對即將進攻自己的英聯邦軍隊,由於缺乏情報,隆美爾不知道他們會從哪個方向進攻,所以只能佈置了50萬顆地雷,將德國和意大利軍隊交錯分佈在前線,但這會,損耗大量的油料,這正是龍苗所缺失的,而且優勢兵力被分散,不利於他們抵禦英聯邦的進攻。



如果隆美爾全權可以指揮軸心國的作戰,也未必會扭轉戰局,德軍早期的勝利,無非就是靠著閃電戰和裝甲部隊來獲得的,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物資問題成了決定德軍勝負的重要因素。

二戰坦克的出現改變了戰爭形式,美國的謝爾曼坦克和蘇聯的t34坦克,以數量上的優勢壓制的德軍的裝甲部隊,證明了在坦克戰爭中,數量要遠比質量重要的多,當然,天氣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德國的虎式坦克在蘇聯嚴寒的天氣中根本發動不起來,特別是凌晨和深夜,而此時往往是蘇軍進攻的最佳時刻,

許多物資也因為車子拋錨而送不到前線,就算是隆美爾也沒辦法,而蘇聯廣泛的戰略縱深也是無法改變的,蘇聯可以向後方撤退,無非就是損失的多少和撤退位置的不同。


閃電戰適合的是國土面積小,戰略縱深淺,短時間內就可以推進全國的國家,像蘇聯這種面積廣闊的國家根本不適合閃電戰爭,這是一種長期的拉鋸戰,德國耗不起,一場寒冬就足以讓德軍垮掉,就算是隆美爾,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聯合也沒辦法在德國準備不充足的時候挑戰全世界。


琅琊利劍


隆美爾指揮也無濟於事


二戰期間德軍的軍事素養一直挺高,尤其是在蘇德戰場打出了令人吃驚的交換比,雖然隆美爾並未在東線指揮戰爭,但德軍的另外兩個著名的將領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參與了東線的諸多戰役,隆美爾、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將軍並稱德軍二戰期間三大名將,若論綜合素質,隆美爾其實並不比另外兩個人有什麼優勢,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在東線的戰績有目共睹,甚至可以說是東線的支柱,既然有這兩大名將參與的東線戰場尚且以失敗告終,隆美爾又有什麼逆天之能能挽狂瀾於既倒呢?

美英對蘇聯的援助

由於蘇聯的大清洗運動,蘇德戰爭爆發之初,蘇聯軍隊一潰千里,蘇聯在歐洲的國土大量喪失,大量工業被佔領,莫斯科戰役中,斯大得到日軍不會北進德情報之後,放心大膽的從遠東地區抽調精銳部隊回援,終於在莫斯科城下暫時抵抗住了德軍的鋒芒。


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氣勢,為了自保,美國宣佈《租借法案》適用於蘇聯,隨後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工業設施源源不斷的運往蘇聯,蘇德戰爭這架天平終於發生了傾斜,本來喪失了大量工業設施的蘇聯在盟國的幫助下迅速恢復生機,終於在後期實現了軍事力量對德的碾壓,相比之下,受美英的戰略轟炸影響,德國的軍事工業發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並且由於德國本身資源有限,再加上美英的狂轟亂炸,德國的能源供給幾乎崩潰,後期甚至90%以上的噴氣式飛機和坦克因為缺少燃油而無法發動,成為一堆廢鐵。

所以,德國的失敗並非單純的敗於軍事,而是在綜合國力上被美英蘇三大國碾壓,這種情況並非靠一兩個能征慣戰的將領就可以改變,可以說,自從美國加入同盟國的時候開始,德國就早已敗局已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