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大丈夫標準是什麼,標準是不是有點高,請談談看法?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孟子大丈夫精神是孟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寫照,理想人格的話,在標準上自然是有些高的。但是,正是因為大丈夫精神屬於理想人格,所以標準高就不足為奇了。如果連理想人格都屬於“跳一跳就夠得到”的境界,那麼就沒有所謂理想而言了。

至於孟子大丈夫精神的標準,大抵可以歸結為三條,首先,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是“居仁由義”的人;其次,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可以正確處理好義利關係;最後,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善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1、“居仁由義”是養成“大丈夫精神”的先決條件

在孟子心裡,大丈夫精神屬於難得的理想人格,而要做到大丈夫精神,那麼君子首先就在道德修養中做到“居仁由義”,其實所謂的“居仁由義”實則就是要人做到“盡心知性”、“存心養性”。

關於“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孟子》一書中有這樣的相關的議論: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這句話不難理解,大抵就是告訴我們,要想成就自己的大丈夫精神,那麼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懂得向內進行自我反省,也就是所謂的“盡心”,在自我反省中覺察到自己的本心。因為孟子認為人本性至善,所以,以孟子的邏輯來說,人在不斷反省的過程中,就是不斷剔除自身多餘物慾的過程。沒有了貪慾的我們,內心之善便沒了遮蔽之物,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察覺到我們的仁之本性了,也就是“知性”。“盡心知性”以後,就要“存心養性”了。也就是我們察覺到自己仁之性以後,要時刻保存本心,擴充自己的本心使其以仁義禮智善德表現出來,繼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2、成就“大丈夫精神”就要正確處理義利關係

做到“居仁由義”便意味著人要處理好“義利”關係,因為人本性善,但是“利益”往往讓人被慾望吞噬,以至於善之本性被矇蔽,所以要成就大丈夫精神,那麼就一定要處理好“義利”關係。

孟子針對“義利關係”的處理,提出這樣一句話:

“養心莫善於寡慾”。

也就是說,孟子也明白,“義”和“利”的抉擇問題,往往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得不面對的兩難問題。但是,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就不能對利益過分追求,過度追求利益,最終會導致人慾望膨脹,仁之本性被矇蔽。所以,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君子,進行取捨的準則從來都是“義”而非“利”,當“義”和“利”發生衝突後,君子會毫不猶豫舍“利”取“義”,這才是孟子心中合格的“大丈夫精神”。

3、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善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孟子認為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定然會養自己的“浩然之氣”。簡單理解“浩然之氣”,大抵就是人們在長期踐行“義”的過程中,會漸漸積累一種宏大剛強的氣,只要人能夠鍥而不捨堅持“居仁由義”、“舍利取義”,長此以往,其“浩然之氣”會越來越強,充塞天地,繼而能夠成就自己,影響他人,甚至改變世界。

關於“浩然之氣”的影響效果,孟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孟子這是在說,一個擁有浩然之氣的君子可以影響身邊的人,但凡他經過的地方,百姓會感動於他的德行,繼而向善,於此,君子之大丈夫精神就能長留於世界,可以和天地相匹配。

其實,我們可以將孟子的浩然之氣理解成一種類似“但行好事”、“從義而動”的堅定、自信的精神,而精神往往具有感染力。孟子向善的浩然之氣會感染身邊的人,以至於受感染者,都是其浩然之氣的繼承者,繼而能夠達到與“天地同流”的效果。

4、總結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明白,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屬於孟子的理想人格,其標準自然是有些個高的。要養成大丈夫精神,首先,要做到“居仁由義”,以向內自省的方式發掘自己的善之本性,繼而在善之本性的作用下“存心養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保存自己的本性之仁;其次,要正確處理“義”和“利”的關係,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在“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會毫不猶豫“舍利取義”,以此保有自己善之本性,不被慾望矇蔽;最後,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一定是善養自己的“浩然之氣”的,會長期堅持在為人處世上踐行“義”,繼而成就自己,影響身邊人。


顏小二述哲文


孟子作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踐行著儒家以道德要求自我、以道德教化民眾的宗旨,希望由己及人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看到,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他們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最後的具體指向都是獲得理想的人格。

下面,我將分四個部分對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理想人格進行闡述來回答問題。

理想人格的第一次提出

孔子作為儒家的開創者,第一次提出了理想人格理論, 並根據其理論設計了聖人、君子、賢人、仁人等不同層次的人格典範。這其中最重要、最典型的就是是聖人和君子。

聖人和君子的區別在於,君子人格通過自我修煉是可以實現的,而聖人人格,按孔子的理論是完美的化身,是可以無限接近而無法達到的最高境界。

子曰:‘何事於仁, 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堯舜都不能達到聖的境界,何況一般人了。所以從實際意義來說,“聖”的境界更多的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道德修煉和發展的方向。

孟子和大丈夫人格

孟子繼承並進一步發展了孔子聖人人格思想,“道性善, 言必稱堯舜” ,他認為普通民眾只要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向聖人學習,就能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人皆可以為堯舜”

“夫徐行者, 豈人所不能哉?”

孟子這樣說,無疑是揭開了聖人神秘的面紗,只要做,就能夠行!他還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

聖人跟我們是一樣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聖人也並非高不可攀。孟子的這個觀點讓普通人看到成就理想人格的可能。

但是聖人境界雖然是一個完美的理想人格,但並沒有具體可行的標準。為此,孟子提出了大丈夫人格,將虛幻的理想人格形象化、具體化: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與民由之;不得志, 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為大丈夫。

大丈夫人格的內涵

上面這段話就是孟子對大丈夫人格的闡述,這其中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廣居”即“仁”, “正位”即“禮”, “大道”即“義”,孟子說:“仁, 人心也;義, 人路也。” 孟子認為:

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我也, 我固有之, 弗思而已。

這句話也是孟子“性善論”的基礎,仁義禮智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並不是由外而得。

人之有道也,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 則近於禽獸。

孟子通過這句話論證了人之為人的根本就是“有道”。所以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首要的前提就是要用道義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其二, “得志, 與民由之;不得志, 獨行其道”。

這句話是對前一句的補充,得志,就是自己的理想得到實現的時候,就要帶著人們立正位、行大道;暫時不能實踐的時候,就先保證自己立正位、行大道。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志”,孟子說:

“夫志, 氣之帥也;氣 , 體之充也。夫志至焉, 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 勿暴其氣 。”

孟子認為“志”就是一個人的“氣”,有志的人才有精氣神,這是一個由因及果的關係,所以要“勿暴其氣”。孟子稱大丈夫的“氣”為浩然正氣,他是這樣描述的:

“其為氣也, 至大至剛, 以直養而無害, 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 配義與道。無是, 餒也。是集義所生者, 非義襲而取之也。”

可見, “浩然之氣

”是由道義為支撐的精神力量,它是“塞於天地之間”的一種“至大至剛”的正氣。

其三,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這句話是對大丈夫人格在面對外部環境時的具體要求,也是大丈夫行事的具體標準。真正的大丈夫在任何情況、任何環境都能謹守道義,富貴、貧賤、權勢都改變不了。正如孟子所言:“窮不失義, 達不離道” 。

從我們對孟子大丈夫人格設定的解讀可以看出,其包含了仁、義、禮、智、氣、勇等多種屬性,這些屬性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大丈夫人格的內涵。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意義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設定,建構了我國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論體系,其蘊含的精神屬性充分體現了先秦儒家思想對自我的深切關注、對人性和人生價值的深入思考。 其精神內核被後人繼承和發展,在不同的時代閃耀著永恆的光輝。

從岳飛、文天祥、辛棄疾以及那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烈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大丈夫人格的影響,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如今,孟子大丈夫人格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明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樹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態度。


燕子的濤寶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中華儒學,在孟子之後,才得以完整。孟子將儒家的思想從禮與義的規範,上升到一種人與社會的價值觀。在“百家爭鳴”的諸多學派中,也只有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家,成就了“道”,即“孔孟之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是超越天地的存在,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也是超越萬物的存在,因為“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

從孔子至孟子,儒家思想就圍繞著“尊重傳統、關懷社會、重視教育、心繫未來”。孔子承文王之志,以復興被幽、厲二王所破壞的周禮,規範世人的道德行為。而孟子又繼孔子之志,樹立人的“尊嚴與價值”和大丈夫的情懷:不隨人仰俯,要與人為善,並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以及先學做人後做事的態度——先明德、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將孔子的道德規範,轉變為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成為華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如“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那樣,衡量一個人的尊貴,不是在於官爵和財富,而是具有“仁、德、信、義”的心靈。


自由的讀書人


孟子的所謂大丈夫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成現代文意思是: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裡,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指一個人即使再富貴也必須有節制,不能做過分的事情。也可以解釋面對權勢富貴的誘惑依然能不失去本心。貧賤不能移,指一個人不能因為貧困卑賤的處境而改變自己堅強的意志。威武不能屈,指不屈從於威勢的鎮懾,或自己在威武時也不能做理虧的事。

孟子是繼孔子後,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對於大丈夫的標準的論述充分代表了孟子對於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人是應該有一點精神的,這精神是人生的追求,更是自己對人生價值的高尚的判定。有了這種對高尚的認定,才會有正確的人生追求。人生貴在知道取捨,若想達成重要目標,亦即有所作為,那麼首先就須有所不為,就是放棄一些次要的目標。否則最後很可能一事無成。具有大丈夫素質的人,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知道何事不可為,何事可為。

 


九日山上


孟子的大丈夫標準我認為是,一個男人否定了家庭其他成員的話語權和決定權,特別是聽不進妻子說的話和觀點,認為自己的才對,別人的都是考慮欠佳,有大男子主義的男人很霸道,但是會照顧好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希望自己在家庭內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控制慾,我覺得這要看家庭成員的理解和包容,特別是妻子如果溫柔善良又懂事,也會是很幸福的一家人,要兩人性格能互補的!


aichengcheng的宣宣


孟子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標準。這首先在理論上和邏輯上是每一個高尚中國人應該做到的。尤其是共產黨員更應該做到的。其次,從歷史上看,無數愛國志士,革命先烈都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所以,這個標準,並不過高。也是可行的。


覺呈


我覺得標準在現代是大了一點,大丈夫敢做敢當,一家支柱,家中權利與責任最大的“丈夫”,在丈夫前面加個“大”,是想表明 “丈夫”擁有家中最大的權利,要承擔比其他人都要大的責任。大丈夫敢做敢當,你不當誰來當,已經沒有人可以幫你承擔你的責任!是激勵男人最有力的詞句,不過在21世紀的國內,女人當家案例非常多,有些丈夫承擔的責任沒有老婆大,或者說權力沒有老婆大,因為21世紀不再是武力選材,男人落後了,大丈夫的標準,很多男人都達不到,包括我[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