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南洋六艦、北洋八大遠和廣東水師三者聯合行動,甲午海戰中國有勝算嗎?

畫家郝大成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甲午戰爭時期,實際上中國海軍的實力和日本相差已經非常大了,無論從硬件(武器裝備)還是軟件(人員)以及對海軍的觀念來說,差距不是一個級別的,就算大清當時拿出全部的家當也無法挽回敗局。

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海軍的建成說起。

1875年李鴻章透過當時大清的海關老大赫德,在英國買四艘鐵甲艦成立了北洋水師,之後向英國、德國購買了大量的軍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老佛爺把錢都拿過去蓋了頤和園了。這就導致甲午戰爭前幾年,雖然國際上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但是北洋水師還是原地打轉,甚至倒退,因為船隻會老。

所以,北洋水師戰敗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裝備沒有更新換代,臨到開打了才知道不斷的氪金去買軍艦,但是海軍戰力不是臨時買軍艦就能形成的,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大量的氪金實際上也沒有換來戰力。

直到1894年6月,中日在朝鮮劍拔弩張,戰事一觸即發,這時李鴻章才意識到要加強海軍戰力了,這個時候要有成績,他認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氪金,當人民幣土豪玩家。除了向歐洲訂購新式戰艦外,別無他法。

但是氪金沒那麼簡單,你需要找掮客,也就是中間人,李鴻章就找到了赫德,問英國的阿姆斯特朗船廠有麼有好貨色。

這裡要澄清一個事情,原本我們課本上說英國要賣給中國的日本吉野艦,但慈禧太后把錢花光了,所以沒買到被日本人買走了。事實上,赫德向李鴻章推薦的是一艘比吉野號還要強一些的戰艦,要價34萬英鎊。如果預算不夠,還有一艘獵雷艦,要價28000英鎊。而第一艘買不起的巡洋艦後來被智利買走,之後戰事惡化,清廷打算找智利購買,智利自然獅子大開口要價50萬英鎊,後來在日本人的作梗下不了了之。

冤大頭李中堂

李鴻章覺得洋人不可靠就派了駐英國公使龔照瑗打探消息,特別囑咐說英國有好的就趕快買。龔照瑗到了英國就發電報說船廠有一艘獵雷艇要價58000英鎊,保險費另計,但貴不貴不是問題,這其實就是之前赫德推薦的要價28000的軍艦,也就是說,龔照瑗太貪了。

又過了一個月,戰事緊張,中日在豐島第一次海戰,清廷慘敗。李鴻章馬上發電報要龔照瑗加緊購買軍艦,龔照瑗回電說有一艘快船,與上次推薦的那艘一樣,現在只要5萬英鎊,李鴻章聽了大喜過望,這簡直是降價大促銷呀。但事後證明,龔照瑗說的還是上次那艘,也就是一開始赫德推薦的28000英鎊的軍艦。李鴻章於是找朝廷要了錢,趕快買下了那艘快船。但是區區5萬英鎊怎麼可能買到快船,也就是巡洋艦呢?實際上按照當時的物價,5萬英鎊連二手巡洋艦都買不到。於是李鴻章找朝廷要了30萬英鎊,除了20萬說一次要買四艘,當了個冤大頭。

李鴻章當冤大頭的消息一傳開,各路掮客紛紛找上門,要為我們李大人效力,各路掮客除了推薦英國、德國的軍艦外,還把腦筋放到了南美,畢竟跟英國、德國船廠訂購需要時間,而直接買南美二手軍艦現成的,於是智利、阿根提、巴西甚至秘魯都紛紛向李大人招手。

當時北洋艦隊的德國教官,德國人弗萊舍便向李中堂推薦了德國的獵雷艦和魚雷艇,獵雷艦沒說多少錢,魚雷艇則報價17000英鎊,李鴻章沒問價格,只問他最關心的,有沒有現貨?卻沒有注意到當初龔照瑗賣給他的“快船”便宜到不可思議。實際上當時的行情,快船,也就是巡洋艦的價格是獵雷艦的6倍以上,而獵雷艦的價格一般是魚雷艇的20倍左右。那麼龔照瑗的巡洋艦怎麼可能只比弗萊舍的魚雷艇貴三倍而已呢?

可見李鴻章李中堂氪金氪了這麼多年,人民幣土豪玩家,氪金氪的傾家蕩產,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氪了什麼。

最後李中堂決定跟德國人氪金買四艘,訂購十個月後抵達中國,但最後,這些軍艦並沒有來。至於軍艦沒來,錢去哪兒了,至今仍然是個謎。

雖然說日本也是重度的人民幣玩家,不是日元玩家,也氪金,甚至連吃飯的錢都拿去氪金了,天皇也節衣縮食去氪金買軍艦,他們除了花錢買裝備,還很認真地練等級,自然最終被日本吊打了。

北洋艦隊高層實際上是海軍外行

從李鴻章臨戰買軍艦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實際上李鴻章對海軍是一竅不通,而且他還是玩了20年的海軍,竟然對軍艦的類型都沒有基本的認識。

對於購買的軍艦,有多少門炮、護甲如何,什麼時候能運到中國都不知道。

再拿當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李中堂找德國人弗萊舍氪金買軍艦,弗萊舍向李鴻章推薦的是德國D7魚雷艇,但當時最先進的是D9魚雷艇了,已經升級了2代,可見弗萊舍是個水貨,而李鴻章則對軍艦的情況... 哎,完全是菜鳥呀。

從史料中發現,李中堂買船艦最關心的就是有沒有現貨?訂購後多久可以收到?雖然能夠體會李中堂是為了即戰力,但是海軍是高科技兵種,今天買明天就投入戰爭只能說荒謬了,人員裝備的磨合、訓練都是需要過程的,這種用陸軍的思維去辦海軍就註定是要失敗的。

其實當時國外的很多期刊都是講海軍的,比如英國的海軍年鑑,以李中堂北洋水師的影響力,要搞到幾份外國期刊研究並不難,問題就是北洋水師的高層根本就沒重視,可以說不好好練等級就算了,連攻略都懶得買...

反觀日本海軍將領長期有翻譯、閱讀歐美軍事期刊的習慣,如海權大師馬漢於1890年出版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這本書深深影響了各國的海權發展,書籍剛問世,日本馬上就翻譯出來了,而我們中國直到1950年才翻譯出來。

除了李中堂,北洋水師的提督丁汝昌,是淮軍出身,擅長騎兵。而作為海軍提督,丁汝昌對艦船知識一竅不通,也不會英文,雖然也出洋考察過,但是也沒有和歐美的海軍建立聯繫,長年在國內閉門自守。要知道同時代的日本海軍提督伊東右亨英文卻十分流利,經常和歐美海軍將領有私交,對於海軍的發展情況自然也就心中有數了。

北洋水師指揮層糜爛

北洋水師的領導層是門外漢,對海軍一竅不通,而海軍的將領個個都是留洋回來的高材生,他們的情況又如何呢?

中國和日本幾乎是同一時間派出留學生去歐美學習海軍的。第一批中國留學生於1877年前往英國學習海軍,共有12人,原本打算就讀英國海軍名校,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不過進入之前要先考試。這12名留學生的表現就分成了三組。

第一組,懼怕考試組,這一組的人連考試都不敢參加,自然沒法入學,有劉步蟾、林泰曾和蔣英超三人;

第二組,沒考上組,這一組的人雖然參加了考試,但是沒考上,有黃建勳、林穎啟、江懋祉三人;

以上兩組因為沒有通過考試,所以沒有入學。

第三組,考得上組,有嚴復、方伯謙、何心川、林永升、葉祖圭、薩鎮冰。這六人通過了考試,也全都順利畢業。

前兩組雖然沒有考上,但是在駐英大使的安排下,都在軍艦上當了見習生,就是隻能看不能動手操作。

兩年後,這12名留學生紛紛回國,在清廷眼中,這12名留學生都是棒棒的,都完成了英國的學業,可以委以重任。留學生監督管李鳳苞跟李中堂報告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分成了甲乙丙三組,而劉步蟾、林泰曾、蔣英超和嚴復成了甲等,也就是之前的懼怕考試組的三人都成了甲等;薩鎮冰、方伯謙、何心川、葉祖圭成了乙等;林永升、林穎啟、江懋祉、黃建勳成了丙等。

問題就在於連考試都不敢參加的竟然成了甲等,就成績來說,嚴復是他們中最好的,他不但順利畢業,還被校方留用,日後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結果劉步蟾和林泰曾就靠著李鳳苞的報告順利當了高官,從回國到甲午戰爭的13年,劉步蟾只擔任過兩艘軍艦的艦長,分別是鎮北號和定遠號,都是中國最好的軍艦。

清廷的思維就是最強的軍艦配上最好的指揮官,最強的軍艦花錢氪金就對了,問題是,指揮官是最好的麼?另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軍官要輪調,避免過的太久成了土皇帝,而定遠艦從開始服役到自爆,差不多十年都沒換過艦長,這在世界海軍史上都很難找到第二個例子,其實不止定遠號,北洋艦隊全部七艘遠字號軍艦,從服役到戰爭結束,全部都是一人當艦長從頭當到尾。

軍艦結果都成了艦長的海上別墅,這種艦隊必然暮氣消沉,遲鈍不前。

實際上,北洋艦隊的高層指揮官幾乎都吸食鴉片,如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都是吞食鴉片自殺,都上了戰場了還要帶著鴉片,可見他們的毒癮有多大,艦隊中的三大領導都有毒癮,這戰爭能打贏麼?

與清廷幾乎同時,日本於1871年派了第一批留學生,12人前往英國,3人前往美國。當時英國對中國人比較好,不許日本人就讀海軍學校。而日本海軍後來的戰神東鄉平八郎就讀了泰晤士海校,這個學校主要是學習商船的,無法向中國人一樣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而日本政府在英國就淘汰了6人,1878年回國的時候就只有剩下的6人了。這剩下的6人有4人最後去了後勤部,也就是說,15人出國,最後只有2人成為一線的將才,其中1人就是東鄉平八郎。

但是東鄉平八郎回國後,只給了一箇中尉的軍銜,從最基層做起,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的15年中,他前後擔任過8艘軍艦的職務,而他所管理的船艦新舊懸殊,艦種不一,一開始都是木製的破爛船艦,直到最後確認能力足以勝任之後,才放心地把最現代化的軍艦交給了他。

比起劉步蟾的平步青雲,東鄉平八郎的歷練和經歷都遠遠超過了對手。

所以就連毛主席都說過,當年的軍費還好是去修頤和園了,就算是拿了今天的遼寧艦上去都不夠日本人打的,修了頤和園現在還可以賺門票錢。

軍紀敗壞

以劉步蟾為首的福建幫除了排擠走了治軍嚴謹的朗威理,還排擠了非福建、非留英的真正的英雄,鄧世昌。


敗壞的軍紀造成了訓練不足,中日黃海海戰中,雙方命中率天差地別,除了先逃跑的濟遠中彈15發以外,其餘各艦中彈都是百發以上,而被擊沉的那五艘更是不下200發。反觀日本受傷最重的赤城號中彈不過30發,其餘七艘中彈只是個位數。

洩露家底

1886年北洋水師奉李鴻章命令到朝鮮的金山、元山、永興灣一代操練巡弋,作作秀,之後去俄國海參崴訪問。回程時,濟遠、定遠、鎮遠、威遠需要保養修理,但中國當時沒有足夠大的港口來保養這些軍艦,李中堂於是下令前往日本長崎保養,這一保養,本來是想秀下肌肉的,結果日本人在維修這些艦船的過程中就摸清了北洋水師的底細,等於是花錢讓人家知道了機密的軍事情報。所以開戰以後,日本人對北洋水師的情況是知道的清清楚楚的。

這也說明了當時中日海軍在建設思路上差別很大,日本當時還沒有鎮遠這麼大的軍艦就已經建成了足夠大的港口,要知道當時日本最大的港口並不在長崎而是在橫須賀。軍艦有了,沒有港口進行保養,這就可以看出中日雙方在艦隊後勤方面的差距了。

順便有個插曲就是當時中國水兵在長崎港口和日本當地警察干了起來,中國方面的說法是日本警察挑釁,而日本的說法是中國水兵上岸去紅燈區嫖妓,幾個水兵酒後鬧事引起的。

一手好牌被打爛

在甲午戰爭前一段時間,北洋水師曾經武器比日本號,海員素質比日本人高,那北洋水師是怎樣把這手好牌打爛的呢?

英國曾經推薦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來到北洋水師任職,職位是水師副提督。當時北洋水師的提督丁汝昌完全是個海軍草包,完全不懂海軍,實際上的訓練都是琅威理擔任的。琅威理出身英國皇家海軍,非常有職業道德,為人非常熱情負責,到任之後治軍嚴謹,經驗豐富,凡是官兵的教育、航海技術、武器使用以及其他的各種訓練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時之間北洋水師的戰力讓人刮目相看。

琅威理野心勃勃,就是要把中國海軍訓練達到歐洲水準,大量聘請了英國海軍人才,北洋水師整體素質大幅提升。

如果是這個節奏,那麼幾年之後的甲午戰爭絕對是吊打日本了。但是在1890年,琅威理憤而辭職,從此北洋水師戰力一落千丈,反過來被日本吊打。

1890年初,北洋水師照慣例赴南洋過冬,3月6日停泊於香港,丁汝昌率領四艘軍艦巡視海南島,琅威理留在香港維修其他船隻。丁汝昌離開後,素來與琅威理不和的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下令降下提督旗,升起總兵旗。意思就是提督不在,我總兵是最大的。琅威理曾被清廷賞賜提督銜,琅威理認為提督旗是他和丁汝昌共用的,劉步蟾未經他的允許就降下提督旗非常無理。兩人大吵一番,互不相讓,6月25日艦隊開到天津,琅威理面見李中堂,講到了撤旗事件,表示如果沒有實權就無法繼續訓練北洋水師,但李中堂這個時候挺劉步蟾,他認為中國的艦隊不能交到外國人手裡。琅威理認為受到侮辱,他堂堂英國皇家海軍上校,到頭來是來做奴僕的,立即提出了辭呈,李中堂也沒挽留。

琅威理的回國促使英國暫停了和中國的合作,召回了部分在華海軍軍官,並開始和日本合作,日本在長崎事件刺激後和英國合作,海軍突飛猛進。

反觀琅威理走後的北洋水師則日益敗壞,將帥不和,以劉步蟾林泰曾為首的留英軍官長期排擠非福建幫的人,使北洋水師成為了福建人的家族艦隊。琅威理在的時候還能壓制福建幫,琅威理走了,海軍草包丁汝昌自然就被無視了。而鄧世昌也被排擠,雖然他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但他是廣東人,只會講粵語,不會說閩南話所以不被接受。

另一方面軍紀不整,訓練廢弛,日後的冬季南巡訓練就成了香港的吃喝嫖賭之旅。

四年後李中堂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水師被打成了白痴,朝廷要重新啟用琅威理來華,但琅威理已經老了,無法成行,就不了了之。

綜合以上來說,北洋水師敗因,一是戰艦長久沒有更新換代,到大戰的時候已經與日本產生了艦船上的代差,而臨時抱佛腳購買軍艦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形成戰力,實際上一艘也沒買到;二是被北洋水師高層,不論是李中堂還是丁汝昌實際上對海軍一竅不通;三是北洋水師指揮層實際上腐敗無能,軍紀鬆弛,訓練廢弛;四是亂秀肌肉,隨意透露家底給日本;五是即便有了好的海軍總教官,還因為高層觀念和內部派系原因憤而出走;六是內部派系嚴重,福建幫一家獨大。

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我認為黃海海戰沒有打成全軍覆沒,已經是打的夠好的了。


老威觀史


有關中國近代海軍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可以做盡量合理的推論。甲午戰爭時,如果以一場海戰而論,如果北洋海軍和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的主力相加,以此和日本聯合艦隊進行海戰,可以說仍然是毫無勝算。

因為在歷史上,廣東水師的主力已經與北洋海軍協同作戰,所欠缺的僅僅是南洋水師未參戰而已,而以南洋水師當時所擁有的主力艦實力,就算加入戰事,也仍不具備能夠翻盤的能力。

甲午戰爭時,南洋水師所擁有的排水量在1000噸以上的主力軍艦共有6艘,均為無防護軍艦,分別如下:

(南洋水師“南琛”級巡洋艦)

“南琛”:排水量2200噸,裝備8英寸炮2門、4.7英寸炮8門

“南瑞”:同上

(南洋水師“開濟”級巡洋艦)

“開濟”:排水量2200噸,裝備210mm炮2門、120mm炮8門

“寰泰”:與上略同

“鏡清”:同上

(南洋水師“保民”號炮艦)

“保民”:排水量1480噸,裝備150mm炮2門、120mm炮6門

這6艘軍艦的設計樣式較為老舊,沒有裝甲防護,而且安裝的火炮主要是舊式艦炮,其航速、火力幾乎和北洋海軍存在著一樣的問題。

按照最最簡單的算法,不去管南洋水師當時所存在的訓練低下、人員素質極差的問題,僅僅以軍艦的數量來看,如果南洋水師的6艘主力艦北上合兵一處,那麼中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可以投入的1000噸以上的主力軍艦總數為19艘:

北洋海軍

鐵甲艦“定遠”“鎮遠”;近海防禦鐵甲艦“平遠”

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防護巡洋艦:“濟遠”“致遠”“靖遠”

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

南洋水師

無防護巡洋艦:“南琛”“南瑞”“開濟”“鏡清”“寰泰”“保民”

廣東水師

無防護巡洋艦:“廣甲”

魚雷巡洋艦:“廣乙”“廣丙”


這19艘中國軍艦所面對的日本聯合艦隊,也包括19艘排水量在1000噸以上級別的主力軍艦。

鐵甲艦:“扶桑”“金剛”“比叡”

裝甲巡洋艦:“千代田”

防護巡洋艦:“松島”“嚴島”“橋立”“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高雄”“八重山”

撞擊巡洋艦:“筑紫”

無防護炮艦:“天龍”“海門”“葛城”“大和”“武藏”


從數量上看,如果南洋水師的軍艦加入,中日雙方的千噸以上級軍艦剛好持平。但是從軍艦性能來看,日本聯合艦隊19艘千噸以上級軍艦中,航速高、火力密集的9艘防護巡洋艦是絕對的主力,其戰鬥力幾乎超過了當時中國所擁有的軍艦,南洋水師的無防護軍艦面對這樣的對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可言。

在甲午戰爭時代,如果無法PK日本的新式防護巡洋艦,那麼在海戰上就沒有所謂翻盤的可能性。


海研會


有甲午海戰,即使南洋水師六艦即使加入參戰,也基本是同樣覆滅的命運。

認為可以南洋水師加入後,可以與日本對抗,其實是沒有看到甲午之敗的核心原因。

甲午之敗,一在軍事裝備,二在人員素質,但這兩個原因,只是表面的原因,真正核心的原因,在於清政府的腐敗,這種體制上的腐敗不是貪點錢的問題,而是落實到了人員上,用人唯親,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

客觀上說,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的兩國水師最大的差別,還不在於武備的區別,而且與用人方面。

北洋水師的提督丁汝昌,是陸軍出身,基本不懂海戰,如何指揮一支近現代化的海軍艦隊?

更嚴重的問題是,北洋水師內部派系林立,相互排擠。

北洋水師上面的清廷內部,也是同樣勾心鬥角,當時的大清內部頂層,都在看李鴻章的笑話。

日本方面,伊東佑亨,則是海軍專業人才,日本聯合艦隊,和日本國內朝野,同仇敵愾,上下一心。

這種差別,非常巨大。

還有北洋水師軍紀敗壞了什麼程度,即使我們現在公認的甲午海戰裡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在沉海殉國時有一個小細節,就是他的愛犬。

一個巡洋艦的艦長,竟然把自己的寵物帶到戰艦上,可想而知,這些戰艦,實質已經成為那些管帶的私家領地。

北洋水師中下層軍官,軍紀敗壞的結果就是,軍心渙散,缺乏訓練,在海戰時炮打不準,打不好。甲午海戰的結果,是龐大的北洋水師,居然一艘日艦都沒擊沉,就是明證。

北洋水師高層,不懂海戰的戰略和戰術,不懂得海戰指揮,結果就是戰術失誤,協同出問題,沒有預備方案。

海戰伊始,北洋水師指揮就被日艦幹掉,北洋各艦,陷入各自為戰,分別被消滅的悽慘境地。

北洋水師軍艦的航速,火力等,距離日本艦隊都有較大的差距,甚至具有代差,因此甲午海戰,北洋艦隊的失敗是難以避免。

北洋水師的失敗,不是大清王朝一個艦隊的失敗,而是大清帝國土崩瓦解前,必然的失敗。

在海戰中弱的武器,打敗強敵,在以後的歷史中,是有案例的。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解放海南島,四野在海上訓練過程當中,解放軍的一艘海上武裝木質漁船,與國民黨的鐵殼軍艦不期而遇,遭遇戰的結果呢,這艘木船居然打跑了國民黨的軍艦。

而且這種戰例,在和國民黨海軍之間,發生過好幾次,於是就有了一個海上拼刺刀的名字。

一直說武備先進,只是海戰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

事實上,整個大清帝國的覆滅,也不是因被擊敗,而是武昌一聲槍響之後,各省紛紛發表獨立聲明,大清瞬間就土崩瓦解。

大清還出現過洋人進攻,國人圍觀的奇觀,所謂國不知有民,朝廷腐敗,結果就是失心失得。

甲午海戰中的北洋水師,以當時排名世界海軍第六位,亞洲第一位,居然一艘日艦都沒擊沉,開創了一個奇蹟。

但北洋水師自身損失慘重,一戰之下,水師戰力幾乎全被擊毀,失去和日軍繼續對攻的能力。

只能說是北洋水師的失敗,是命中中註定不可更改,即使南洋水師那些木殼炮艦加入海戰,也改變不了結果,最多是多填了幾艘炮灰而已。

事實上,甲午真正的失敗,還不在海戰,而在陸軍。

當時大清的軍隊裝備的槍械,要比日本陸軍裝備的先進,但依然慘敗。

日本的聯合艦隊掩護陸軍,在山東登錄後,大清和日本,陸軍和陸軍的對抗中,清政府的陸軍一觸即潰,望風而逃。

不僅如此,大清內部,還在以旁觀心理看熱鬧。

清政府的體系崩塌,已經到了骨子裡,無以復加,無可挽回。

因此說,甲午海戰失敗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如果大清的北洋水師僥倖取勝,那才是奇蹟出現。


穀子的地


歷史沒有如果。不過後世以既定環境進行模擬推演一番還是可行的。

首先我個人認為僅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而言,中日勝負手在四六開之間,中國海軍的失利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偶然性在其中也不可忽視,所以說,雖然整個甲午戰爭清朝必輸,但是就局部的海戰而言,即使不可一勝,但打個平手或者小負一手也還是可能的,斷不至於全軍覆沒。

甲午英烈像

甲午之時,南洋艦隊沒啥實力了,只有比較老舊的於1884年購於德國的“南琛”、“南瑞”鋼甲艦,及三艘自制鐵肋雙重木殼巡洋艦,不過也勉強可以一用。其中兩南字艦接近致遠、靖遠的水平,高於揚威、超勇。廣東水師則完全可以忽略。

南洋水師“南琛”號鋼甲巡洋艦,排水量2200噸

就當時中日兩軍海軍實力來說,各有優劣,但總體來說日軍要強一些,但也沒有絕對吊打的優勢。當時參戰的日海軍主要有十艘主力艦,外加若干輔助小艦,分為第一遊擊隊和本隊,總噸位3.9萬噸;清海軍也以八遠艦為主力,外加超、揚及若干小艦,總噸位3.5萬噸,若是再加上南洋水師五艘軍艦,至少會減輕北洋水師的正面壓力,這也是後人對南洋水師避戰甲午所詬病之一。

北洋水師老舊的揚威號巡洋艦,海戰中仍然強悍,多次擊中日艦

作戰之時清海軍是傾巢而出,日海軍則以精銳應對。而早在1894年8月初,日海軍還曾有偷襲威海衛海軍基地的計劃,但因清海軍戒備森嚴,日方無功而返,可見,當時日海軍心裡也沒有硬碰必勝的把握,仍然對清海軍比較忌憚,清海軍也並不懼怕日海軍。

甲午之戰日海軍旗艦松島號,排水量4200噸

海戰之中,日海軍對清海軍不僅保持著噸位優勢,還保持著理論上的火力優勢,這一點大家也都知道,參戰的日艦大多比較新,且裝備了新式的火炮、彈藥,使得其在單位時間內所能投射的彈藥量要遠高於清海軍,但日軍火炮的威力卻要小於清軍,在戰鬥中直接損毀的是致遠、經遠及超勇,而揚威和廣甲都是死在自己手裡,且清海軍曾一度佔了上風。

甲午海戰照片

海戰之中,清軍大多將士悍不畏死,並充分依靠自身優勢:一是兩艘大鐵甲艦坐鎮,定遠及鎮遠分別中彈159發及220發卻依舊未受重創,而日旗艦松島遭了一發定遠305巨炮就喪失了戰鬥力;水兵操練熟練度要高於日軍(這個和風紀不是一回事),這可以從實際彈藥消耗量可以看出,戰鬥之時實際射速清海軍並不遜色於日海軍,且當時清海軍那種對日海軍優勢心理依然存在。

定遠號鐵甲艦

被清海軍擊毀的日海軍松島號上的艦炮

即使在指揮上,清海軍犯了錯,但是日軍也好不到哪裡去,其第一遊擊編隊指揮混亂,本隊又掩護不利。

海戰尾期,清海軍所剩定、鎮、來、靖四艦仍毫不退卻,日海軍也開始現出疲態,無力繼續打下去,到傍晚時分,日艦因懼怕清海軍魚雷艇攻擊,遂開始脫離戰場,清海軍追了一段,也收隊回港,回港之後將士仍求再戰,這與日俄海戰時俄海軍被打崩盤完全不同。

甲午黃海海戰陣型圖

甲午海戰,清海軍實際損失的主力艦是致遠與經遠,其它主力仍在,日軍也沒有達到聚殲北洋海軍與黃海的目的,且四艘軍艦受重創,失去戰鬥力;而如若當時南洋五艦北上應援,勝負之分還真不好說。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演,而且,即使黃海海戰局部戰鬥沒有輸,但以當時清廷那種德行,甲午戰爭仍不免會以失敗告終。

致遠艦的最後衝鋒!



春秋雕龍


甲午戰爭的失敗,我們看到的很多隻是表面的原因,實則戰爭成敗的原因不在於表象,在於內裡。即戰爭勝負不在戰爭本身,在於上層為戰爭所作的準備,在於上層對戰爭的重視程度。

日本全體國民危機意識是以天計,從天皇起全國節衣縮食,以忍飢挨餓的方式進行全民動員,集中全國之力去準備戰爭,去籌劃戰爭,當然戰爭發動時也會不遺餘力;

我方是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把日本看成蕞爾小邦,狂妄自大,對日本侵華意圖,官員們除李鴻章外沒有一點危機感,一個個漫不驚心,勾心鬥角。一心備戰的倍受打壓;對戰爭極其消極的,卻站在道德高地,耍盡手段,實施打壓。純粹一個個井底之蛙,無知無畏。

最高領導慈禧,主要精力喜好在於滿足自己的自己私慾,過好大壽。整個國家只能圍繞慈禧轉。

而慈禧平時為一己尊嚴及享受,極盡奢侈,即使一餐也是滿漢全席,大肆揮霍浪費,每天慈禧的花費4萬兩白銀,而我們的對手日本,他們的天皇每天將自己原本的一日兩餐減為一日一餐,臥薪嚐膽,兩者之間的差異是極其荒唐的。更不用說慈禧大壽,從最高統治者到基層官員都在圍繞個人私利做事,戰則必敗,慈禧作為最高統治者是罪魁禍首,民族罪人。

當然還有不經意的幫兇翁同龢,翁同龢是一個徒有虛名的腐儒,一個耍盡手段的奸臣,一弄權到極致的小人,慈禧是因為翁同龢有聽從慈禧使喚這方面的專門才能才使用他,翁同龢所做事情是慈禧需要的。

所以不管下面作何調整,只要最高領導不重視,不精心準備,戰則必敗。戰爭不是過家家,不是憑自己雄心壯志就可以獲勝的,按甲午戰爭前的領導者的狀態,是絕對不會獲勝的。


我聽楓


中國近代對外 打輸了那麼多戰爭 都一筆帶過了 為什麼反覆提起甲午戰爭 一方面這場戰爭 影響了中日半個世紀的國運 中國從此越來越弱 日本越來越強 另一方面 中國在武器裝備 軍隊數量佔優的情況下 輸掉了戰爭 其他的就不說了 就說說甲午海戰吧 甲午海戰 中國輸掉了一場可以贏的海戰 假設一下如果把中日軍艦對換 北洋水師 用聯合艦隊的船 日本用北洋的船 結果如何 可以這麼說 清軍的結果更慘 搞不好要全軍覆沒 為什麼這麼說 很多人 老是把敵人的優勢誇大 來掩飾自己的無能 下面我簡單分析一下 北洋水師大家都很瞭解 但是很少提及日本軍艦 大家只知道日本艦隊噸位比北洋高 航速快 速射炮多 下賴火藥厲害 但是卻不知道 日本12艘參戰軍艦 有一艘是用郵船改裝的叫西京丸好像 作為海軍部長 督戰用的 這艘船 由民船改裝 噸位不小 2900多噸 火力很弱 只有一門120毫米速射炮 外加幾門幾十毫米口徑的機關炮 不到400匹馬力 航速 13節 這樣的船 其實幾乎不能算軍艦 把這種船也算入聯合艦隊的噸位中去 有點自欺欺人 日方其他參加軍艦也有很多老船 另外日方針對鎮遠 定遠打造的三景艦 320毫米主炮開戰後沒打幾炮全部出現了故障 三艘4000多噸的大船 只能打打120毫米速射炮這三艘主力艦 一大半的戰力都沒有發揮出來 可以說 黃海海戰 運氣是佔在中方的 如果 法國提供的 320毫米主炮沒發生故障 定遠鎮遠 還能不能安然無恙的回去 就成未知數了 定鎮二艦 主裝甲帶 可以抵禦300毫米以下主炮的打擊 但是扛不住 320炮 這也是 日本聯合艦隊沒有 吃掉 北洋水師的重要原因 日軍唯一可以擊穿定鎮兩艦的三門大口徑主炮全部出故障了 正是因為聯合艦隊艦隊缺少大船巨炮 北洋水師才沒有被全殲 從此之後 日本海軍徹底的摒棄了法國坑貨 世界海軍潮流 也摒棄了 日本的中小口徑的速射流 開啟了大炮鉅艦時代


茶葉145113145



關於這個問題,我傾向於分成三個方面來看,指揮、後勤和裝備訓練。我們只通過大東溝海戰為例,解讀一下這樣的論斷。

清朝的三支水師中,除了北洋之外,還有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其中南洋水師擁有各類軍艦10餘艘,噸位近2萬噸,其中巡洋艦有“開濟”(2100噸)、“鏡清”(2100噸)、“寰泰”(2200噸)、“南琛”(1900噸)、“南瑞”(1900噸)、“保民”(1500噸)。廣東水師規模不大,且最有戰鬥力的廣甲,廣乙,廣丙三艘巡洋艦都已經參加了甲午海戰,所以可以視為廣東水師參加了北洋水師的行動。

下面我們具體說說。

首先戰爭中的指揮問題,可以說這是個大問題,即使南洋水師加入了北洋艦隊,也只是拉長了戰爭持續的時間,這點對於北洋水師來說雖然有利,但並無絕對。指揮問題分為戰術指揮和戰略指揮。

戰術指揮中,很明顯中國的艦隊指揮官丁汝昌和日軍的艦隊總司令伊東佑亨的指揮能力不在一個層面上,在海戰中的調配來看,完全沒有預估到艦隊各艦的航速不同問題,結果擺成了一字長蛇陣,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隊形只是一方面,但很快各艦隊因為航速不統一,導致出現戰機,讓日本人利用高速進行了分割,使得北洋水師陷入了被動。

戰略指揮就更不用說了,南洋和北洋的統一指揮權都夠清政府喝一壺的,更不要說戰鬥中的統一指揮了,說不定南洋水師開戰就撤退了。而且清政府從一開始的戰略就是拖,導致北洋水師一直未能積極備戰,特別是炮彈問題一直困擾北洋水師,海戰開始時,北洋水師正在回程,可以說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於是戰鬥開打時已經輸了一半。

後勤上,當時中日兩國都沒有合格的製造業,軍艦、火炮大部分都是外購,但對於這場戰鬥,日本人可謂做足了準備,可以說在後勤上日本人一直掌握著主動權,無論是炮彈的儲備量,還是政府對海軍的支持力度,包括士兵的訓練水平,指揮官的決策能力上看,日本人蓄謀已久,此戰只能勝不能敗,可以說沒有兩艘鐵甲艦力挽狂瀾,此役北洋水師必然全軍覆沒。

裝備上,見到說兩句,這個方面受到大家詬病最多,很多人都認為北洋海軍加點炮、整點船就不會遭此大敗,但我認為縱使是堅船利炮,武器精良,但將無戰心,兵無戰意,這樣的軍隊嫣然不敗?縱使南洋加進來,也只是無力迴天。


新兵衛


沒有,完全沒有

大型軍事戰爭考驗的並不是軍事能力,而是管理組織能力。

如果在公司擔任過管理層,就會明白有時多部門聯合工作,包括老闆授權插手管理

其它部門,就明白有多麻煩。更不用說清末屬於三個不同體系的艦隊混在一起作戰

在出現總參謀部後,戰爭的打法和意圖已經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想不到的也都想到了。意外出現的情況都會有PlanB、PlanC頂替,唯一容易出現的亂子則是軍隊的管理和協調上。

那麼如何減少管理的難度和協調上的麻煩呢?就是通過訓練

美軍跟日本自衛隊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管理體系,包括人員語言不同。兩支艦隊不是拼在一起就更有戰鬥力,包括聽誰的命令?聽還是不聽?可聽可不聽?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開會解決。

三個體系的艦隊臨時混在一起,別說不聽提督的話,不對著自己船開炮,已經是很給面子了。個個指揮官都想著別的艦隊當炮灰,自己艦隊保留實力撈功勞,別人打的時候自己坐山觀虎鬥,看到友軍有功勞趕緊開炮打友軍拖後腿,友軍打不過趕緊逃影響士氣。這是古代派系軍隊的通病。

手上沒兵都能拖後腿,別說手上有支艦隊了。不乘此時整死李鴻章,更待何時?


銫媒體


本身這個問題應該有更高的高度,定義為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勝算,海軍方面,縱使三大艦隊,中國戰敗的概率還是非常高,一隻連炮彈都供給不了的海軍,一隻地方門閥左右的海上力量,三隻艦隊聯合作戰或許輸得更慘,而中國甲午戰爭則不然,實際上中國方面勝算不小,只是戰敗了而已,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日本攻,中國守,跨海作戰,日本需要的資源和補給是有非常大的難度的,就算放在現在,跨海作戰,兩個實力基本相當的國家之間,攻擊一方面對的壓力和難度是非常大的,中國坐擁地利。

天時實際上也在中國方面,國際環境實際上更加有利於中國,(甲午後,西方也不承認日本是強國,奠定日本強國地位的是日俄戰爭)西方為了在華利益,對日本是可以起到很大的限制和阻呵作用的,只是清朝開戰前準備不足,後期也不注重輿論引導,而日本最終的利益訴求在臺灣和東三省,所以列強幹預的動力不是很強,即便這樣,東三省還是賠款了事。所以當初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清朝,不利於日本

人和是屬於日本的,失去這個日本基本就沒有勝算了

從綜合國力說,當時中國稍微強於日本,(太后和光緒認為大大強於日本),

從歷史文獻看,甲午打到後期,中國如果採取拖延戰術,持久戰,日本至少不會完勝,甚至有可能因國內經濟崩潰而戰敗,只是日本一來決心大,大和民族賭性也大(偷襲珍珠港就是典型例子,日俄戰爭也是),日本這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決心是有點恐怖的,而大清沒有,另外一點,由於中國方面的電報被破譯,所以日本提前知道談判底牌,這堅定了日本的信心。

甲午戰爭理論上說,日本的贏面真心不大,而中國則是因為自身的無知,愚昧,導致了一場恥辱,不過如果甲午戰爭中國贏了,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中國民族主義的覺醒是源於甲午戰敗,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從兩國曆史的角度,甲午和20世紀的侵華戰爭,也為日本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炸彈,因為中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視日本為宿敵,說報仇也罷,說不給日本機會也好,要不中日會在某個時間為百年恩怨,千年摩擦做個了斷,至少強大的中國絕不會再給日本崛起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說,只要中國自己不打盹,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將越來越沒有翻身的機會,他翻身的概率甚至遠遠小於滅國的概率


80後遠去


北洋艦隊從創建的那一天開始,就註定失敗。

儘管掛了一個北洋的名字,實際上只是李鴻章利用國家的錢,建立的一支私人武裝。

一支軍隊,無非幾個組成因素:

1,士兵。清朝從空白建立一支艦隊,士兵的最好來源應該是閩浙粵沿岸漁民,他們至少見過大海,在船上顛簸過。可北洋艦隊選兵全部是內陸的淮軍旱鴨子,無他,聽李鴻章話而己。

2,軍官。儘管個別中層軍官有送到國外受訓,但最高指揮官既無航海經驗,也無正規培訓。一名合格的艦長尚且需要長時間的培訓。艦隊司令上任之前,連船都沒坐過。無他,李鴻章親信而已。

3,軍紀。號稱遠東第一艦隊,十來年什麼事都沒幹。在日本訪問耀武揚威,軍紀敗壞惹的對手舉國憤慨誓死報復。後來左一魚雷艦隊集體逃跑,直接導致了北洋艦隊的徹底毀滅,管帶王平竟然在李鴻章保護下未受任何懲罰。

4,裝備。北洋艦隊大部分軍艦購自德國。儘管現在中國有很多德粉。但德國尤其是當時剛建國不久,其海軍本身就是學習模仿階段。當時的英國,無論裝備和戰術都是全世界模仿的標杆,德國前五都不夠格。日本就是全面向英國學習。李鴻章卻偏偏向德國買裝備。國之重器,拿著足夠去山姆買東西的錢去拼多多買,還洋洋得意吹噓自己精明。無他,便宜,回扣。

5,操練。從實戰看,北洋艦隊的操練明顯是低下的。儘管我們宣傳個別人多麼英勇。但英勇並不代表技術水平。剛開戰旗艦就被擊中,明顯說明陣容混亂。最搞笑的是,主力鎮遠艦竟然在自家港口觸礁。

6,情報。運兵船被伏擊,黃海遭遇戰,敵人都出現在面前,艦隊竟然還沒有準備。說明這隻軍隊連最基本的情報都沒有。

士氣什麼都不想說了。戰鬥中途逃跑,回軍港後魚雷艦隊逃跑,軍港岸上守備軍隊逃跑。

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勝仗。

討論勝敗太奢侈了。北洋艦隊根本就不會打,不敢打。花費巨資成軍十年,除了欺負次藩屬朝鮮,沙俄在北邊鬧事,艦隊南下;中法在南邊交戰,艦隊北上。

一些人看了幾分鐘電視,自以為掌握歷史真相。痛斥各方掣肘。可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各方掣肘?說什麼沒有買入炮彈,北洋艦隊總共開銷是日本艦隊的幾倍。錢去哪了?李鴻章身後的億萬家財怎麼來的,何況只有李鴻章一個人嗎。軍隊如此無能,誰的責任?

題主說的三方艦隊聯合。甲午戰爭中本來就有廣東水師-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在會操時,這三艦的操練水平,表現高於北洋艦隊。後來退守軍港,他們找到日本人說:這是你們和北洋艦隊的戰爭,我們不屬於北洋艦隊,放我們走吧。!!!清朝從上到下都認為,北洋是李鴻章的北洋,戰爭是李鴻章跟日本人的戰爭。

最後卻是整個國家受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