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石達開等名將為何寧肯被俘凌遲也不自盡?

xieshulang


其實這一點我也是很難想通的,像石達開這像的領導者,他們從一窮二白拼殺到如此成就,面對清軍的重重包圍,即便他們無力應對,那麼也應當以自殺來慷慨就義啊,而不是選擇乖乖地繳械投降、最終落得個被凌遲處死的下場。但包括石達開在內,他們沒有選擇當場自殺,而是選擇了繳械投降的這種行為,其實是有他們各自出於自身的考慮的,有些人投降的確是出於集體利益來考慮,而這其中也確實不乏一些意欲苟且偷生者,不過投降清軍之人,悉數盡被凌遲處死。



面對慷慨赴死的石達開,四川布政使劉蓉曾經說過“梟堞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卑不亢,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是醜類之最悍者。”其實我們通過官員劉蓉的這句評價不難看出,石達開絕不可能是貪圖生欲、苟且偷生之流。那我們也就可以這樣來回應題目:石達開寧肯被俘凌遲也不自盡,肯定是立足於集體利益之下所做的舉動。而太平天國其他諸位名將寧肯被俘凌遲也不自殺的原因那就另當別論了,當然,這其中不乏些許和石達開有著共同想法的人。

要談及以上題目,那我們就不得不說說“天京變亂”這場標誌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事件了,前期東王楊秀清意圖謀反,於是北王韋昌輝趁亂髮動了“天京變亂”,不僅將楊秀清殺死,還順帶著將翼王石達開的家眷一併處死,這個時候的天王洪秀全還在紙醉金迷之中無法自拔。等到洪秀全“醒酒”之後,太平天國已經搖搖欲墜、不成樣子了。為了平息眾怒,洪秀全下令將韋昌輝處死,石達開這口氣實在是難以下嚥,於是揮兵火併了韋昌輝家眷以及手下數萬人,隨即開始了“負氣出走”。


石達開自金田起義以來便就是久負盛名之人,他之所以在大渡河戰役後選擇投降清軍,那是當初曾國藩曾經答應他,願以石達開一人之性命換取手下數萬人之活路,誰曾想,清政府對於繳械投降的石達開最終處以極刑,使其凌遲處死,像石達開、李秀成這類勇於慷慨赴死的優秀將領還有很多,這類人當初選擇投降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手下數萬人的生存之道。並且石達開被凌遲之時,仍然目光如炬、豪不動容,石達開此舉,其實正是在向天下人證明了其無懼生死的堅定信念。


忠王李秀成當初投降之際,可以說是詐降吧!李秀成被監禁於牢獄之中的時候,曾經寫下了一篇長達五萬字的“投降書”,李秀成企圖通過自己的投降來勸阻曾國藩加入太平天國,但是結果卻是未遂。最終李秀成也被勸降未果的曾國藩動用私刑,凌遲處死。其實不管立場如何,這些人物的慷慨赴死依舊值得我們所尊敬懷念,他們用各自無懼生死的堅定信念表達了對太平天國的忠誠。


小鎮月明


縱觀太平天國曆史,包括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林鳳祥、李開芳等人均在被俘之後受凌遲酷刑而死,反觀清軍將領,如張國樑、李續賓、江忠源等人皆在戰敗之時為免受辱而自盡身亡。這不禁令人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太平天國的將領們寧肯被俘遭受酷刑而亡也不肯自盡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出於保護部屬的原因,如石達開是在大渡河畔陷入絕境,主動請降,捨命以全三軍。另一方面,大多數太平軍將領是在遭人陷害或者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俘,以致於失去了自盡的機會。如陳玉成被叛徒苗沛霖設計陷害被擒,李秀成在逃出天京後被當地村民抓獲並扭送至清營。林鳳祥被俘時身受重傷,李開芳意欲詐降,不料弄巧成拙被俘。他們被俘的經過大相徑庭,但卻有一個共同點:

在人生最後時刻都表現出對無俱生死的巨大勇氣,換句話說,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孬種,全都是鐵骨錚錚的英雄好漢。石達開在給時任四川總督駱秉章的乞降信中寫道:大丈夫既不能開疆報國,奚愛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軍,何唯一死!隨後石達開讓隨軍妻妾五人和幼子兩人投水自盡,自己與手下將領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以及五歲幼子石定忠赴清軍大營投降。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和手下將領在成都處以凌遲酷刑,受刑之時,被割幾千刀,石達開從始至終默然無聲,他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志使清軍官兵感到極為震驚。
陳玉成被叛徒奏王苗沛霖從廬州(今合肥)誘騙至壽州(今安徽壽縣),隨從盡數被害,陳玉成被送到清軍勝保大營,勝保聞訊大喜,即開中軍營帳,令人押陳玉成入帳,見陳玉成傲然而立,大聲喝道:大膽陳玉成,見到本帥還不下跪。陳玉成手指勝保大罵:“你這個勝小孩,在妖朝乃第一誤國庸臣。本王乃天朝開國之勳,三洗湖北,九下江南,你與我交戰四十一場,場場皆敗,有何面目讓我跪你!白石山一戰,你全營皆沒,僅率十餘騎狼狽竄逃,還是我罷兵不追,饒你一條狗命。如此這般,你怎配我跪,好一個不知自重的物件!”
罵完,陳玉成席地而坐。勝保又想用榮華富貴來誘降,陳玉成聞後喝道: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1862年6月4日,陳玉成在河南延津遭凌遲酷刑,兩名劊子手有感於陳玉成的英勇之名,待監刑的勝保走後低聲說了一句“英王好走”,一刀直捅其心,給了這位威震天下的英雄一個痛快了斷。李秀成在天京陷落當晚護送幼天王洪天貴福逃出城外,並將自己的戰馬讓給幼天王,一路邊戰邊逃,最終失散。他與兩三個隨從攜帶一些財寶逃至一座破廟,被一群趁機發戰亂財的村民碰見,脫身不得。村民們因分賬不均,兩夥人互相打鬥,最終把李秀成扭送到清軍營地。湘軍名將曾國荃聞訊又喜又怒,喜的是終於抓住了這位太平軍最重要軍事統帥,怒的是許多年來湘軍數萬人命喪此人之手。曾國荃竟然手持尖錐,上前對渾身鐵鏈縛身的李秀成一陣亂捅,李秀成不為所動,笑曰:
“曾老九,打仗各為其主,你這樣做又是何必呢。”隨後湘軍統帥曾國藩趕到,對李秀成好言相勸,為此,李秀成花了十天時間寫了七萬多字的“供詞”,結果依然難逃一死,曾國藩派幕僚告知,李秀成聞訊後說:“中堂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圖報!”曾國藩出於對李秀成的愧歉,下令免於凌遲酷刑,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斬首,時年42歲。他也是這幾位太平天國將領中唯一未遭凌遲酷刑之人。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歷史茶坊


有網友問:太平天國石達開等名將為何寧肯被俘凌遲也不自盡?很多時候,不是想被俘凌遲,而是沒有機會自殺。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林鳳祥實際上已經自殺,但是沒有成功,就被清軍發現從地洞裡抓出來。

林鳳祥屬於重傷以後被俘,被清軍救治審訊以後就義。林鳳祥在就義時,“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終年30歲。

而李開芳則是想詐降突圍,結果被清軍識破,直接被按倒在地。翼王石達開是要以自己的生命,換取部下上千人的生命,自願走進清軍大營,被殺。如果石達開已經自殺,又怎麼拿自己的命換部下上千人的生命?當然,清軍最後背信棄義,還是屠殺了翼王的部下。

英王陳玉成是被誘捕,苗沛霖設計誘捕了陳玉成,英王陳玉成根本沒有自殺的機會,就突然被捕。被送往清軍大營。陳玉成在敵人面前表現出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陳玉成被擒記》說陳玉成,“貌極秀美,長不逾中人”。

忠王李秀成同樣是在天京城破以後,在村裡隱藏,被告發,遭到清軍的突然抓捕,力竭被擒。太平天國也有很多自殺的將領,比如帶領20萬大軍從西北迴朝,救援天京事變的扶王陳得才,就是戰敗以後自殺身亡。就是天王洪秀全,也有是自殺的說法。

太平軍早期名將羅大綱則是身負重傷,難以忍受,自殺身亡。當然太平軍更多的將領是戰死和內訌而死。就是在太平天國已經失去了天京,幼天王被捕的時候,汪海洋還暗殺了侍王李世賢吞併了他的部隊。

最後,汪海洋本人在對清軍包圍圈發起自殺性衝鋒的時候,也遭到密集彈雨射擊,戰死沙場。其實太平天國還有一個另類英雄,就是殿前京內副總鑑御林兵馬哥頂天扶朝綱勇王倫千歲洪仁達,洪秀全的哥哥。

雖然這個人能力不行,貪財愛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是,卻是一個硬漢,在天京城破被俘以後,8月5日被清軍凌遲處死,也是毫無懼色,一直呼喊著天父天兄的名號。


深度軍事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搞得轟轟烈烈,但終究還是屬於邪教組織,沒有成熟的政治方向以及心懷天下的政治理想,它走向滅亡是必然的。但是太平天國的那一眾將領都是硬漢子,都為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流盡了最後的血。

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起,都聚集了一批鐵血彪悍的人物,必然馮雲山、石達開、蕭朝貴、秦大綱等等,他們為太平天國的發展壯大,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好幾位將領都在起義初期就陣亡。

太平天國越鬧越大後,清朝集中了優勢兵力進行平叛,而且對於太平天國的鎮壓非常的血腥,不但在戰場上毫不手軟,更是對待俘虜和降將上一樣血腥屠殺。

中國幾千年來最為殘酷的刑罰莫過凌遲,據統計,明、清兩朝使用最多,但又以清晚期剿滅太平天國使用最多,幾乎佔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凌遲刑罰的一多半。而清廷主要針對太平天國重要將領均使用凌遲處死刑罰。

清軍使用如此酷刑,主要是對太平天國運動刻骨的仇恨,以及對民眾和其他太平天國將士的震懾。太平天國受此刑罰的將領很多,其中兩人在歷史上很出名。

洪天富貴,洪秀全的兒子,繼任天王,他被俘時才15歲,一個如此的小孩,也被清軍毫不猶豫的身割幾千刀受酷刑而死,不得不說清朝太過殘忍。

另外一個就是翼王石達開,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後,領軍負氣出走,一路向西,途徑大渡河時被清軍包圍,他異想天開的認為自己的投降可以解救部下脫困,於是帶領了自己的兒子入清軍投降,但是依然被凌遲處死。

他臨死不屈,甚至身受酷刑而不吭一聲,連殘酷的清軍都敬佩有加,稱之為“奇男子”。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太平天國的將領寧願身受酷刑也不願意自殺身亡呢。其實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首先,太平天國運動從一開始就是宗教組織運動,在他們的宗教裡面是沒有儒家的忠義、國家概念的,而太平天國的主要人員組織來自於底層勞苦大眾,在思想和價值觀上很單純,一切都是以天王、天父為核心的,而自殺是需要一定的道德認識的,你指望一群底層勞苦大眾為了大家共同的事業來自殺殉道那是不現實的。

其次,太平天國運動在宗教的煽動下,精神力的高度統一加強了戰鬥意志和戰鬥精神,太平天國的將士更寧願戰到最後一刻,根本沒有在思想深處考慮過自殺殉國,因為他們的信仰裡面只有個人(天王),沒有國家和朝廷這個概念,所以沒有自殺的信仰基礎和對象。

綜上來看,太平天國的將領大多寧願被俘受凌遲之刑也不願意自殺身亡,主要還是他們基本都來自社會底層,沒有一定的道德認識,不具備中國古代的貴族精神,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信仰基礎很薄弱,大部分人沒有為此而殉道的思想高度。


沉墨I方之城


太平天國裡面的石達開和李秀成之所以寧可被俘虜也不自盡,是有他們各自的原因的,石達開投降是為了義,李秀成投降是因為忠。下面我詳細為大家講解一下為何說他二人是為了忠義投降滿清的。


石達開之所以被迫投降,源頭是在天京事變,天京事變中石達開的家人都被北王韋昌輝給屠盡了,雖然最後天王洪秀全不得不站出來把韋昌輝當做替死鬼給滅了,但是天王洪秀全與翼王石達開之間已經產生了裂痕。最後石達開被迫再次帶兵離開了天京。從石達開帶領十多萬精兵脫離天京的那一刻起,石達開算是和洪秀全正式決裂了。所以石達開領兵在外得不到太平天國任何的補給和幫助。


滿清敵軍得知石達開的狀況後,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戰術,就是要活活餓死這支戰鬥勇猛的太平軍。石達開帶領的太平軍由於長時間得不到補給的供應,軍隊戰力慢慢下降,而且到了最後僅剩不足萬人的太平軍被滿清軍隊圍困在了大渡河的北岸,石達開為了能夠讓手下的弟兄活命,決定投降清軍,用自己一命換手下活命,但是沒想到清軍不守信用,最後把石達開和手下都殺了,

石達開被凌遲時捱了上千刀,但是石達開竟然都沒吭一聲,所以說石達開投降是為了義!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的忠王,他投降曾剃頭也是為了忠,類似三國時期的姜維,投降其實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搞事情!
李秀成被曾國藩活捉後,在獄中寫下了五萬字的自述書,目的是為了勸曾國藩反清加入太平天國,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太平天國的制度和體質和地主出身的曾剃頭正好相剋的事實,所以他的勸降註定不可能成功。


李秀成不僅勸降曾國藩不成功,他的“勸降書”還被曾剃頭刪改之後變成了“投降書”獻給了老佛爺,讓他一世忠誠毀於一旦,讓後人以為他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而且最後曾剃頭怕李秀成進京之後亂說,竟然把他殺人滅口,私自做主把他凌遲處死!李秀成投降是為了忠,可是最後落得個不忠之名!


以上就是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和忠王李秀成為何會投降滿清,又為何會被凌遲處死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歡迎到留言區留言指正,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雖然有不少將領兵敗被俘,但是真正投降的將領並不多。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清代,犯上作亂的人基本上都是要誅滅全族的,別說太平軍的主要將領,就是一般的士兵,被捉住了都是難逃一死。所以就不難理解早期的太平軍為什麼幾乎都是拖家帶口的離開了金田,一路上發展的速度也很快。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太平軍直到城池被攻破,完全沒有勝算還要繼續戰鬥到最後一刻。

所以整個太平天國運動中,除了個別將領迫於無奈選擇了投降,以及後期大勢已去被清廷招降了一些將領之外,多數將領都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離開太平天國之後,率領著自己的隊伍轉戰各省,最後在大渡河岸邊陷入了絕境。之所以選擇了投降,並非是幻想著自己還能留下一條性命,更不可能指望著清廷對自己特赦。這並非他害怕死亡,不敢自盡,他應該非常清楚自己最後的命運肯定是被凌遲處死,他選擇了放棄抵抗是因為想要挽救手下的幾千名弟兄,用自己的性命換取手下一條生路,這恰恰是石達開偉大人格的體現。

首先,石達開加入太平軍,並不是因為貪圖富貴,而是為了純粹的反清。

關於石達開的出身,有人說他是當地的豪門望族,家裡非常有錢,也有人說他是書讀詩書的地主出身,也有人說他是相對富裕的地主,儘管爭議很大,也無法再去考證,但是他應該並非是單純的貧困農民出身,至少是家境相對優越的富農。

所以石達開加入太平軍,和洪秀全,楊秀清等人不同,他並非是家裡活不下去了,整天想著殺死地主,自己成為新的地主,也並不是指望著統領千軍萬馬,改朝換代自己做皇帝。石達開反清可以說是純粹的反清,是基於對當時時局的不滿,所以選擇了反清。

其次,石達開並非沒有機會避開最後的結局,但是他真的是一位光明磊落的義士。

在天京事變之中,石達開主張儘可能的減少殺戮,這是他的仁義的體現,而在返回天京之後遭到了天王的排擠和打壓,他也沒有選擇弒君篡位,而是選擇了離開天京。雖說他選擇帶兵出走,置太平天國的大義不顧並不正確,不過在當時他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

在離開太平天國之後,石達開並沒有反水加入清軍,也沒有另立山頭自立為王,他依舊以太平軍的翼王自稱,軍隊依舊對外聲稱是太平軍,雖說這樣的選擇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也是“你對我不仁,但是我對你並非不義”的體現,即使是失敗了,也失敗的光明磊落。

最後,石達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舊展示出了偉岸的人格。

石達開之所以選擇放棄了抵抗,去清軍大營慷慨受死,完全是為了換回手下將士的生命,雖說這種想法是可笑的,但是他沒有喬裝打扮選擇逃跑,也沒有服毒自殺逃避最後的刑罰,這是他偉岸的所在。

據說石達開在被凌遲受刑的時候,毫無懼色,自始至終都沒有發出痛苦的呻吟,在場圍觀的百姓與官員無不震驚,贊他為“奇男子”。


徽南城意


凌遲之刑有多殘酷,自然不用多講。在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曾有包括石達開在內的二十餘名將領被清軍處以極刑。其中,這些人多數是被俘後別無選擇,甚至連自殺的機會都沒有,可石達開卻是主動投降,是想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剩餘部眾的生命,頗死“主動選擇凌遲”而未自殺。也正因如此,後世對石達開的評價甚高。

翼王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傑出將領,在太平軍中頗有聲望。天京事變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等人相繼隕落,石達開成為僅次於洪秀全的二號人物。然而,此時的洪秀全猜疑心很重,對石達開頗不放心,甚至想將其軟禁在南京,防止石達開謀逆作亂。結果,石達開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影響,率精銳負氣出走。

天京事變後的太平天國,實力大不如前,而石達開的出走,使得太平天國的局面更為被動。遺憾的是,一向被看好的石達開,在脫離了大本營後,表現也不盡人意,甚至被清軍不斷消耗,最終陷入圍困。

石達開之敗,註定是一個悲劇。作為全軍的領袖,他在關鍵時刻竟因為孩子的降生而延誤進軍。這種“慈愛”,讓嬰兒得寵一時,卻令三軍陷入絕境。

毫無疑問,石達開是講義氣的。危難之際,他試圖通過投降的方式來換得部將的性命。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清軍不僅屠戮了他的部將,還將石達開本人凌遲處死。石達開於危難之際的選擇,無疑是令人欽佩的,但他為何這麼做,倒也很難用今人的眼光來審視。

縱觀大家的分析,大體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按照拜上帝會的教義,轟轟烈烈地死於戰場或是被敵人處於極刑,都是被受讚譽的行為。由於太平天國運動是披著宗教外衣的農民起義,從領袖到兵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教義影響,其生死觀與平民百姓又有不同,有時做出些令人“費解”的選擇,倒也不足為其;

其次,石達開當時甚至即便投降,活命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或許他對形勢還是或多或少地有些誤判。比如他認為自己投降可以換取剩餘部卒的生命,可結果卻恰恰相反,即便他投降,還是連一條兄弟的命都沒有換回。同樣,或許在石達開心中,也曾覺得清軍不會做得太絕,會判自己斬首,或是網開一面。當然,如此真有這樣的想法,倒也像是一場賭博了。

最後,在危難之際,眼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不斷隕落,作為主帥的石達開,自然十分心痛。更為重要的是,此前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特別是給剛出生的孩子慶生,直接導致了眼前的悲劇,石達開多少也會有些贖罪的心理在裡面。


史海爛柯人




太平天國被捕的高級將領主要有三波,按照背部的時間來劃分,分別是李開芳和林鳳祥、陳玉成、石達開、李秀成。

他們被捕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沒有選擇自殺的訴求也有差異。

首先來說李開芳和林鳳祥。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東王楊秀清就命令李開芳和林鳳祥率領2萬人進行北伐,主要的目標就是要牽制清軍的主力,減輕天京外圍的壓力。

李開芳和林鳳祥本來就是太平天國的名將,他們率領的2萬將士都是從廣西走出來的老兄弟。他們都久經沙場,都是能征善戰之士。


李開芳和林鳳祥領導的北伐軍也曾經把清政府的北方攪得亂作一團,他們轉戰山東、山西、河北。

儘管受到優勢兵力的清軍的圍攻,但他們一次次突出重圍,並補充壯大自己。東王楊秀清也曾經派出第二和第三支北伐軍去支援他們,但卻受到了清兵的沉重打擊,一直退回天京,一支全軍覆沒。

孤軍深入的李開芳和林鳳祥在遇到僧格林沁騎兵的沉重打擊之下,還碰到了北方寒冷的氣候。戰鬥到最後一刻,兩個人先後被俘,最後被押解到北京城凌遲處死。



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後期崛起的優秀將領,也是太平軍中從娃娃兵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事將領。

1851年,他跟隨自己的叔叔扶王陳承瑢參加了太平天國起義。因為陳玉成在童子軍中表現英勇,被提拔為童子軍的首領。

在腥風血雨的戰鬥中,陳玉成迅速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事人才,在武昌、九江和鎮江幾次大戰中,都力克強敵立下大功。

在天京事變中,陳承瑢被處死,陳王成並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受到重用。

1858年陳玉成和李秀成聯手攻破了清軍的江南和江北大營,隨後陳玉成又在安徽三河鎮全殲湘軍的精銳部隊李續賓部。

1861年,因為李秀成救援不力,陳玉成鎮守的安慶陷落。第二年被叛徒苗沛霖出賣,在河南英勇就義。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中最知名的軍事將領,也是太平軍中最悲催的一個將領。

在天京事變時,洪秀全引蛇出洞,讓廣西的高級將領自相殘殺,最後又想李詠自己的兩個哥哥架空石達開。

石達開一怒之下出走,並帶走了十幾萬精銳部隊。最開始,他並不想離太平天國太遠,但在戰鬥中得不到太平軍的支持,於是他想打回廣西。

但在清兵的嚴密佈防下,石達開只好向四川轉進。在四川任職的駱秉章之前是湖南的巡撫,他非常瞭解太平軍的打法。

在堅壁清野和圍追堵截之下,石達開的部隊被堵在了大渡河北岸。為了挽救手下兄弟的性命,他願意忍辱負重投降,以換取手下數千將士的安全。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清政府對於造反之人,從來都不心慈手軟,只會趕盡殺絕。石達開被凌遲處死,他臨危不懼,一言未發。



李秀成同樣是太平天國後期湧現的優秀高級將領。李秀成和陳玉成相比,智謀有餘而勇氣不足,在打硬仗方面有所欠缺。

如果李秀成和陳玉成能夠聯合作戰,就會各取所長,優勢互補。陳玉成死後,李秀成孤木難支。

天京城被攻破後,李秀成率領上千人掩護幼天王突圍。當時的湘軍只顧燒殺搶掠,他們基本上沒有遇到太多的抵抗就衝了出去。

在外圍的突擊戰中,李秀成把自己的戰馬讓給了幼天王,自己卻被山民出賣,然後被俘。

被俘後的李秀成忍辱負重,向曾國藩寫了一份投降書。重點有二,一是勸曾國藩造反,二是希望放自己出去招降30萬太平軍,其實是想重新造反。

老謀深算的曾國藩早就看透了這一切,擔心在運送進京的路上被太平軍解救,就直接處死了李秀成。


新知傳習閣


第一,這些人還存偷生之念,想盡各種理由不戰死,不自盡

第二,看到清軍不給自己生的機會,才轉而大氣而死,來保晚節

第三,這些人的氣節都不如洪秀全,洪雖腐化,但最後關頭是清醒的,果斷自盡,免受一辱後仍被處死,多少年後被後人恥笑


王朝W


史上排名第二的邪教頭目,雖千刀萬剮不足以抵其罪之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