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為何打蔣門神前要把自己灌醉?真的是因為喝多了比較能打嗎?


邏輯文史姨覺得施公安排武松一路喝那麼多酒大致可以歸結為三點原因:一是武松就是嘴饞,就想喝點酒,你想怎麼著吧,好不容易來趟孟州,還不讓品嚐下當地的美酒啊;二是施公想用武松的一系列行動讓他和蔣門神這種無賴有一個很好的區分,並且也用諸多細節體現出了專屬武松的特有“行為藝術”;三是想通過武松一系列的格鬥招式想告訴大家我施耐庵也是懂武功的,或者說我施耐庵也是打過架的(或者捱過打…)。

先說下武松品酒這個點。單說酒的品級,《水滸傳》中就出現了好多種,我們知道宋朝的酒都是發酵榨製出來的,《水滸傳》中的榨制酒也是以各種各樣的名稱出現的。從酒的清濁純度和質量優劣看,文中出現的酒有“白”、“清”、“渾”、“老”、“ 水”等區別,那麼這些酒的品級除了沒毒的御酒外,應該就是武松當年在景陽岡喝的“三碗不過岡”了,而白勝黃泥岡的白酒從價格來看的話品質也應該不錯,最差的酒就是王倫招待晁蓋他們的水酒了。從這個層面來講,不同地界不同材料不同特殊工藝釀出的酒味道也大不相同,武松是好酒之人,酒對他來講就是美食,自然要在這個環節上品遍當地“佳釀”。所以走一路喝一路,完全是嘴饞。

而武松喝了一路喝醉了嗎?原著中可沒說武二哥此時已醉,儘管電視劇中為了讓武松的打戲更具藝術感,往往都讓他以醉酒的狀態用醉拳的方式痛打蔣門神。但原著中武松不僅沒醉,連醉拳都沒打。而講到這裡就引出了武松喝酒的第二個點,就是行為藝術。按照電影裡一般的情節來看,武松是替施恩討公道的,所以他大可以一進快活林看見蔣忠就打,或者直接進門先學烏鴉掀個桌子製造下動靜,但是,武松並沒有這麼做。

武松進門先向小二要了一碗酒,這酒剛端上來武松就說酒不好,於是小二換了一碗,武松還說不好,小二認栽,這時小二上來一碗上等好酒,武松喝過之後,對這碗酒有了讚賞。其實我們知道武松就是來找茬的,就像之前魯達讓鄭屠切肉,無論鄭屠切多少,魯達都不會滿意,所以按照一般劇情來講無論小二上多少酒,武松理論上應該都不滿意。可在真正的好酒面前,武松這等懂酒之人也沒有違心的說這酒不好,從這一層面我們也能看出在來快活林的路上武松也是喝了各種不同級別的酒,因此快活林的頭兩碗,並不稱他意。這樣一個簡單的品酒描寫,施公就讓武松和那些誠心找茬無理取鬧的P民們劃開了分界線,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行為藝術。

第三點,我們從武松打蔣門神的過程中也能看出施公並非一文弱書生,武松剛進快活林時就看到了蔣忠,但他沒有直接過去打他,而是裝成醉漢先進了店。為什麼先要玩這麼一出,首先武松和蔣忠並不熟,他對蔣忠的瞭解只侷限於施恩的描述,施恩說蔣忠自誇自己相撲很厲害,在泰嶽相撲榜上牢牢的佔據了三年C位,並且蔣忠把自己打了一頓,他門下又有不少弟子,是個狠角色。單憑施恩的口述,武松並不能確定自己有穩贏蔣忠的把握,所以他決定先觀察一番。武松為什麼要裝醉,理由也很簡單,他就是想讓蔣忠放鬆警惕,讓他覺得一個醉漢根本就沒什麼戰鬥力。所以當武松開始表演時先把蔣忠的小妾和幾個小二扔進了酒缸裡,等到引起蔣忠注意時,二人在街頭開始了遭遇戰。

在蔣忠眼裡,武松就是個鬧事的醉漢罷了,自己行走江湖這麼些年應該也見過不少這樣的人,可武松是假醉,在蔣忠還沒做出反應時,武松先以醉漢的手勢把兩個拳頭往蔣門神臉上虛晃一下,然後轉身便走。蔣忠見這個醉鬼如此囂張,就去捉他,結果武松先是一記飛腿踢在蔣忠肚上,蔣忠負痛跪地,再用一腳踢其額頭,蔣忠轟然倒下,然後武松的拳頭在蔣忠頭上猛打,打的他直喊救命。

施公給武松這招起名為“鴛鴦腿”,這個鴛鴦腿的“施法”全過程頗為華麗,且在實戰中也頗為實用。在蔣忠追武松時,武松先後蹬左腿踢蔣忠肚,這時跪地的蔣忠已沒有了防禦能力,而命中之後武松整個身體向左傾斜,這時剛剛踢中別人的左腿落地做為支撐腿,右腳又藉助著往左扭腰的一個鞭腿,直奔蔣門神的額頭而去。武松的招式很簡單,但對付蔣門神也綽綽有餘。如果沒有佯醉做鋪墊,武松的這個招式未必有效,因為在對方不輕敵且沒被酒色掏空身體的情況下,面對一個背身準備扭腰的時候,應戰者完全可以在擺腿瞬間衝到你面前,這樣一來你的腿還沒落地,應戰者已經在你面前可以選擇多種攻擊方式了。

所以結合這三點,武松這酒必須得喝,自然是喝了不白喝。


所以我是武黑嗎?


邏輯文史游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武松到了快活林,是一上來對蔣門神揮拳就打嗎?並不是。他來到蔣門神的店中,先是嫌酒不好,接著風言風語調戲蔣門神的小妾,最後被小妾扔到酒缸裡,又把店夥計都打了。這才惹惱了蔣門神,跑過來跟武松打了一架,被武松輕鬆打敗。

看到這一段,居士我想起了魯達拳打鎮關西的情節。魯達要打鎮關西為金翠蓮父女出氣,但他也不是見到鎮關西就打,而是先讓鎮關西切瘦肉、切肥肉、切脆骨,成功激怒了鎮關西,最後才三拳K.O.

武松和魯智深的這種行為,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找茬。中國有一句古話:“伸手不打笑臉人。”一般人很難在平白無故的情況下,突然猛揍另一個人,能這麼做的人都是心理不正常的人,比如李逵。這就像《魔獸世界》中的戰士,在發招之前要積攢怒氣。

現實中的衝突也是這樣,在打架之前兩個人都會有語言上的衝突,把憤怒的情緒積累起來,才會動手,比如:“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下試!”然後才開幹。不可能出現兩個人走路上相互一瞪眼就動手的情況。

武松在動手之前,先喝了很多酒,把自己喝到八九分醉,其實正是為了接下來的找茬做準備。因為武松雖然武力很高,也曾殺過潘金蓮、西門慶,但他是一個極其冷靜的人,只會對付有仇之人。武松跟蔣門神無冤無仇,絕對不可能上來就動手。所以他等到喝醉之後,再借著醉意調戲蔣門神小妾,引動蔣門神的怒火,才好動手。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答:千萬千萬不要以為武松喝多了就比較能打。

還記得嗎?《水滸傳》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武松就因為喝多了,虎落平陽被犬欺,龍困淺灘遭蝦戲,被一條小黃狗繞溪岸吠叫、挑釁,結果一頭栽下溪裡,頭重腳輕,怎麼爬出爬不起來,最後被孔明、孔亮兄弟像縛小雞一樣,縛回莊上,用大索吊起,用藤條密如風雨地抽打。

武松被打得夠嗆,差點命都沒有了。

說到這,有人會說,武松在打蔣門神前,對施恩自稱,帶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若吃了十分酒,這氣力可以拔山。

那麼,武松這話是假的?

當然是假的。

武松打架的本事是有的,但吹牛的本事也不小。

舉個例子,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鎮安平寨,施恩義奪快活林》,武松因為殺慶殺嫂,被髮配孟州,關押到了施恩父子掌管的安平寨。牢內好心的囚徒勸武松提前送些好處費給差撥,這樣,等人家打起殺威棒時,可以打得輕點。

其實,這樣的事,之前林沖也遇上過。

林沖也是天下一等一的英雄,聽了這“殺威棒”三個字,臉色大變,趕緊掏腰包,把從柴進處得來的十兩銀子恭恭敬敬地奉上。

武松卻非常傲慢,說我可不鳥什麼殺威棒,他要打便打,我若是皺一皺眉頭,就不是好漢,從先打過的都不算,從新再打起。我若叫一聲,也不是好男子!

於是,大家像看死人一樣,異常同情地看著他。

而他還在那兒胡吹大氣,說,他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兒,打我不快活。

不過,因為施恩要利用他幫自己奪回快活林,這頓殺威棒沒有打。

後來他又演出了轟轟烈烈的“醉打蔣門神”情節,讀者看得心花怒放,也就忘了他這通胡吹大氣的牛皮了。

但我可是一直都記住,牢牢地記住,以為他是練了鐵布衫金鐘罩之類的硬氣功,有金剛不壞之體。

到了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鬧飛雲浦》,武松不是中了張都監的美人計嗎?信了張都監的謊言,準備娶張都監的侍女玉蘭為妻室。失去了戒備之心,在中秋之夜,多喝了幾杯黃湯狗尿,被張都監賊喊捉賊,押至當廳。武松一開始急得赤紅煞白地跟人家分辯。那知府沉下臉,下令用批頭竹片暴打。

我以為,武松會運起他的鐵布衫金鐘罩之類的硬氣功,把這頓暴打輕鬆化解。

但是,書裡寫:“那牢子獄卒,拿起批頭竹片,雨點地打下來。武松情知不是話頭,只得屈招做。”

看,那個口口聲聲稱“他打殺威棒,要打便打,我若是皺一皺眉頭,就不是好漢”的好男子、偉丈夫,竟然在批頭竹片的抽打下,乖乖屈打成招。

真是令人洩氣。

所以,武松說自己“帶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若吃了十分酒,這氣力可以拔山”,純屬吹牛皮,絕不可信。

不過,他會醉拳,有五六分酒意時,能發揮更大潛能,那倒是事實。

景陽岡打虎是如此,快活林打蔣門神也是如此。


覃仕勇說史



這明顯是一種策略。

酒喝的越多越能打是不可能的。武松打虎前確實喝了不少酒,但如果他喝得走路都不穩,如何能打得老虎,恐怕連個正常人都打不過。所以,喝酒越多越能打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武松在打蔣門神之前,故意在沿途經過的每家酒店都喝上三碗酒,而且還弄出個說法,叫作“三碗不過望”!這明顯是從景陽崗打虎那裡的“三碗不過崗”沿襲而來。施恩擔心他喝酒誤事,武松卻說,你怕我醉了沒本事,我卻是沒酒沒本事。一分酒有一分本事,五分酒有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這力氣不知從何而來。這種說法,咱們可以從幾方面來分析。



其一,酒壯英雄膽,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喝酒的人,其表現可能比較正常。一旦喝了酒,尤其是酒稍微過一點量,受酒精剌激,血液循環加快,必然會興奮,其言行舉止確實不同尋常。平時不好說的話可能會說了,平時不好做的事,酒後也敢做了。其力氣也會比平時增長。這種情況,稍有社會常識的人都能理解。

其二,武松所說的十分酒,是指喝得恰到好處的時候,而不是喝醉了。人喝醉了,神智都不清醒,需要人挽扶著,怎麼可能發揮出武功呢?這也是常識。武松之所以那麼說,是虛張聲勢,一方面是讓施恩免去擔心,另方面是借酒升力,絕不是喝醉。

其三,我始終理解,武松醉打蔣門神,精彩就在於這個醉字上。表面上看著好像是醉酒的人,其實他比誰都清醒,不清醒怎麼戰勝對手?說到底,醉是一種策略,意在迷惑對方,麻痺對方,讓對方產生輕敵思想,以為是一個醉漢前來鬧事。在這種形勢下,武松藉著酒勁,再使出看家絕學“玉環步,鴛鴦腳”,這才把蔣門神打倒。應當說,酒在行動過程中,確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絕不是喝醉了,更不是喝得越多越能打。



文化一家人


武松把自己灌醉?你們覺得可能嗎?誠然,武松喝了很多酒,貌似喝多了,其實不然,武松是裝醉。那麼,武松為什麼要喝這麼多酒呢?為了壯膽,酒壯英雄膽。說到底就是為了先得“勢”——氣勢。

大家知道,酒的主要含量是酒精,酒精有抑制人的中樞神經作用,但先期會使人興奮,後期才是抑制。這就是喝完酒的人為什麼會有一段興奮期,然後才萎糜不振開始睡覺的原因。

剛才說了武松喝酒是為了先得氣勢。因為酒精的作用,會使一個人興奮。那麼興奮有什麼用呢?比如兩個搏擊選手比賽,通常都是比較興奮那個打的好。他打的會非常積極主動,由比把握先機。

再比如足球比賽,往往因為強隊踢的興奮度不夠,輸掉了比賽。

清河武二,絕對是個搏擊高手。他知道身長九尺且在泰山爭跤三年不敗將門神的實力。遇此強敵,絕不可大意,丟了名頭。所以武松才想從氣勢上打倒他。而能使自己興奮的只有酒,(當時沒有興奮劑)所以,武松才喝了很多酒,醉打了將門神。當然了,武松酒絕沒喝多,是裝醉。這些都是他做為一個武術高手用的策略而已!





超越1933202637212


武松不傻,他直到最後打敗蔣門神後,才說出讓他讓出快活林的話。就是說,一旦武松被打敗,他什麼也不會說,蔣門神會從輕發落。而此時官府也會找茬,酒後鬧事和蓄意鬥毆是兩個概念了。東家那裡也好交差,就說大意了,沒控制好,所以酒喝多了,事前我武松說了大話。


浩浩和湯湯


適當的喝酒,有類似興奮劑的作用。

小說畢竟是藝術,不要把它當真,但是適當的喝酒,使人興奮,特別是中樞神經,有利於神經募集肌纖維。酒精是脂溶性的物質,可迅速透過大腦中樞神經細胞膜,作用於細胞膜上的酶,使大腦皮質功能受抑制,表現為先興奮後抑制。

武松酒量非常大,所以他喝酒使神經興奮,也是自己的身體痛覺會減弱,還真會有利於他的格鬥。


福州禪武


武松在打蔣門神以前大量喝酒,是為了造勢。他造的勢並不是為了給施恩、蔣門神看,也不是為自己壯膽,而是給其他商家看的。

施恩曾說,【小弟一者倚仗隨身本事,二者捉著營裡有八九十個拚命囚徒,去那裡開著一個酒肉店,都分與眾店家和賭錢兌坊裡。但有過路妓女之人,到那裡來時,先要來參見小弟,然後許他去趁食。那許多去處,每朝每日,都有閒錢,月終也有三二百兩銀子尋覓,如此賺錢。】

像施恩這樣的地頭蛇,丟了快活林再搶回來,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一個小酒店能賺幾個錢?最重要的,是恢復在眾店家心裡的地位。不然以後怎麼再去分別人一杯羹?

武松深知此理,所以喝得醉醺醺去找蔣門神,鬧事嘛,就是要把事情鬧大,鬧到原來的眾店家都看到,好讓他們畏服施恩,讓原先那些店家都看到施恩的聲勢,讓施恩風風光光重新入主快活林,讓店家不敢起不臣之心,仍舊乖乖給施恩上貢。

所以,武松才沿路吃酒,到了快活林以後也不是直接打蔣門神,而是各種找茬兒,調戲老闆娘,打夥計,直到把事情的省事鬧得足夠大,最後才打敗蔣門神,並且不忘告訴蔣門神,【去央請快活林為頭為腦的英雄豪傑,都來與施恩陪話】。

完全是為了給施恩掙面子。不過,施恩江湖經驗尚淺,有些沒看懂武松的好意罷了。


純鈞LHGR


武松為何打蔣門神前要把自己灌醉?真的是因為喝多了比較能打嗎?

俗話說的好,“酒壯慫人膽。”意思是平時能力很差的人需要喝酒壯膽,才能作大事,武松是個慫人嗎

顯然不是,武松打蔣門神是靠真正的實力,而不是喝酒壯膽僥倖取勝的。

我們看看武松的師傅,就知道武松的實力有多強,周侗,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北宋年間武術大師,以善於箭術聞名。南宋名將岳飛之師,明清評書人稱其為姜維的後代。

名師出高徒,武松的武功絕不是一個流氓混混可以相提並論的。所以我們知道武松打人與喝酒沒有任何直接聯繫。

而且在《水滸傳》中,喝酒不是武松的特例,梁山好漢基本都喜歡喝酒。其實在宋朝,人們普遍都喜歡喝酒,就連趙匡胤不也是杯酒釋兵權嗎?

文人也不能喝,蘇東坡曾有個弟子,據記載,此人每次飲宴,動輒一斗。一斗是什麼概念,宋代的一斗大概是二十斤,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吃頓飯竟然能喝二十斤,這不是我瞎說,宋代文獻都有記載。

所以武松喝酒根本就沒有喝醉,不是現在理解的喝酒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那樣的話武松一定誤事,甚至被老虎吃掉了。

我們記得書中寫武松從處理哥哥的後事開始,就一直忙忙碌碌,一直到發配的時候,武松一直沒有好好喝酒,路上衙役雖然好好招待,可是也沒有喝的盡興,這時候遇到了施恩,武松需要開懷暢飲,才提了喝酒的要求。

武松知道蔣門神的實力,也知道自己的實力,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武松可是從不作沒有把握的事情的。武松是胸有成竹。

當然武松的性格也是主要原因,武松是一不怕事,二不怕事大。即便要被打殺威棒的時候也不服軟說句好聽的,武松就是這麼橫、這麼牛。在武松的字典裡面就沒有“怕”這個字。

這次打蔣門神不一樣。首先,給施恩出頭,然後才是自己顯露一下自己的本事,出出風頭。

因此,戰鬥越激烈,喝酒喝的好像醉了一樣,效果越好。

所以武松要求在一路上盡情喝酒。

其實武松早就準備好用醉拳來收拾蔣門神了。

出發前一天早上,武松還特地穿了一件土色布衫。他為什麼穿土色布衫?

因為醉拳通常需要躺在地上或坐在地上,所以土色接近這種顏色。

對於蔣門神這種級別的武松也不需要穿的那麼認真嚴肅。

果然,一切都在武松的控制之下。不久,在快活林,在公眾的親眼目睹之下,武松和蔣門神共同為人們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打鬥。

博而化易,原創精品!(純技術分析文。)


博而化易


武松醉打蔣門神,是《水滸傳》裡讓人最津津樂道的情節之一。大塊吃肉、大口喝酒是梁山好漢普遍擁有的個性標籤, 那麼為什麼武松要喝醉了再打,難道是喝醉更能打?還是隻有喝醉了才能打出醉拳?

其實,武松醉打蔣門神的原因有如下三個:

1、讓“金眼彪”施恩開開眼

武松被押送到安平寨後,被蔣門神奪了活快林酒家的“金眼彪”施恩,好吃好喝的一番招待,拜了把子,把奪回快活林的計劃託付給武松。兩人當夜大喝一場,見武松大醉,原本計劃次日的行動,施恩父子商量後決定推遲一天。

所以再吃飯時只有大塊的肉,卻不給大碗的酒喝。武松非常不高興,後來詢問侍候自己洗澡的兩個僕人,才知道“明日正要央都頭去幹正事”。武松能服氣嗎?怕我喝醉誤事?好吧!我偏偏要喝醉幹大事,讓你施恩看看我的能耐。

2、難度比打老虎小多了

武松怎麼出名的——在景陽崗上打死了一隻吊睛白額大虎!打虎前做了什麼預習功課——在“三碗不過崗”酒家喝了十八碗酒。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喝了酒,頭腦清醒的武松應該不敢冒險跟老虎過招。酒壯雄膽,仗著酒勁武松才闖上了景陽崗。

毫無疑問,打蔣門神的難度打老虎小多了。也許武松是想複製一次景陽崗的成功,或者是想重溫一遍景陽崗的成功。所以,他才把序幕拉得很長,步行前往快活林,每經過一處酒家就喝上三碗,用自己最熟悉的套路,來一場醉打蔣門神的大戲。

3、兵不厭詐,麻痺對手

喝上一路酒去幹架,以武松的酒量只當是喝水消暑了。在武松自立的“無三不過望”規矩下,喝了二十多碗酒。然後就東倒西歪,“雖然帶著五七分酒,卻裝做十分醉的”,喝過“三碗不過崗”酒的武松,用醉酒來麻痺對手,三下五除二就把蔣門神收拾了。

《隋唐演義》、《水滸傳》等小說給英雄好漢貼上了一個標籤: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男人才是好漢,不喝酒的英雄算不上真英雄。所以武松才自稱“我卻是沒酒沒本事。帶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這氣力不知從何而來。“

而酒後打虎的武松,也才放言:“若不是酒醉後了膽大,景陽岡上如何打得這隻大蟲!那時節,我須爛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勢!”

所以,用現代酒場上的流行語“酒品即人品”來評價武松,醉打蔣門神最能表現武松的灑脫和真性情,人品那是槓槓滴硬啊。

最後要說的是,系列電影《醉拳》把醉拳這一中華功夫傳播的家喻戶曉,醉打蔣門神的武松也成了醉拳的開山鼻祖。其實,仔細讀完《水滸傳》你會發現,武松醉打蔣門神使用的是“玉環步,鴛鴦腳”,是武松的平生絕學,跟醉拳沒有半點關係。

也許,民間演繹出來的醉拳,才是醉打蔣門神的樂趣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