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環境人像用什麼鏡頭好?

用戶2415177159519


環境人像,我看了百度百科的解釋,模稜兩可,含糊不清。第一行就有個錯別字。所以也很難作為標準。我對環境人像有自己的理解。學攝影,關注攝影中級班!

首先,環境人像,顧名思義,就是環境+人像,這個解釋沒有錯。環境要相對完整,可以看得出是一個具體的環境。而不只是一個背景。

其次,人像,也不是簡單的縮小了比例、增加了環境的比例。而是人像就屬於這個環境的一份子,鏡頭表現的是某人在某地做某事。其中人和環境是強相關。比如演員在後臺化妝;比如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工人在車間裡工作的狀態;農民割稻子的狀態。這種所謂的環境人像,可以環境的比例很小。但我們一眼就能知道環境中的人在做什麼。

因此,在我的印象裡,環境人像有一定的人文傾向、職業氛圍。而不是簡單的戶外人像寫真,帶了一點環境。比如下圖。

基於此,拍環境人像用什麼鏡頭?我想就是標準鏡頭,處於環境光線可能不好來考慮,可能最好需要大光圈標準鏡頭,定焦、變焦都可以。

如果你同意我的看法,幫忙點個贊,謝謝。

學習攝影,關注攝影中級班。


攝影中級班


在這裡分享一下我個人的拍攝經驗,同時歡迎大家提出更好的建議,共同學習🙏🏼🙏🏼🙏🏼

接觸人像攝影不久的朋友,在面對林林總總的“長槍短炮”時,常常會感到迷惑:“到底用哪一隻鏡頭拍攝人像最合適的呢?”

一般來說,拍攝環境人像作品,常用的16mm到200mm焦距的鏡頭都能勝任,關鍵是你想營造什麼樣的視覺效果。

為了讓我們對鏡頭焦距有個直觀的認識,先做一個簡單的實驗:讓模特站在樹林前面約十米的地方,分別用16mm、85mm及200mm這三個代表超廣角、中焦及長焦的焦距拍攝一個在畫面中“頂天立地”的人像,將光圈都開在F/2.8。

我們會發現:

📸16mm的人物變形嚴重,後面的樹木拍到的最多,樹林有一種被“推遠”的感覺,樹葉的虛化微弱;

📸85mm時,人物與後面樹林之間的透視關係接近肉眼所看,樹葉被明顯虛化;

📸200mm時拍到的樹木最少,人物與後面樹木的距離被拉近了,有一種“壓縮感”,虛化進一步加大。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規律:

📸廣角鏡頭: 視角大,可以拍攝到較大的場景,物體近大遠小,縱向物體彼此之間的距離被推遠,虛化背景的能力弱。

📸中焦鏡頭: 透視自然,和人眼所見差不多,虛化能力明顯比廣角鏡頭強。

📸長焦鏡頭: 視角最小,可以把遠處物體拉近放大,縱向物體之間的距離“被拉近”,虛化背景的能力最強。

掌握這個規律,我們便可以在實際拍攝中靈活運用,拍出不同視覺效果的畫面,並藉此突出作品主題。

🎥 📸廣角鏡頭: 利用其視角廣的特點,表現較大的場景,拍出大氣的畫面。

為了避免較大的變形,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人像時,要避免將人物放在過於邊緣的位置。

使用16mm焦距拍攝,人物的頭部和手部由於靠近畫面的中心,變形並不明顯。

利用其透視畸變的原理,讓拍攝主體適當變形,加以突出,強化主題。 使用24mm的鏡頭拍攝,由於鏡頭距離模特的手很近,手和鴿子變得很誇張,具有衝出畫面的視覺衝擊力。

在廣闊的場景中,利用超廣角鏡頭虛化能力弱的特性,使人物和景物都得到清楚的表現。

使用28mm焦距拍攝,人物和景物的細節都能夠得到兼顧。

🎥 📸中焦鏡頭: ·使用中焦鏡頭拍攝人物時,由於其透視自然,視角不大不小,畫面容易顯得“平淡”,因此,最好選擇一些有特點的現場元素,窺一斑而知全豹,交代環境。

85mm的鏡頭,雖然無法如廣角鏡頭那樣捕捉較多的現場元素,但是,以點帶面,藤葉對環境作了明確的說明。

85mm的鏡頭是人們常說的“人像鏡頭”,廠商通常為其設計了較大的圓形廣圈,可以獲得如幻似真的焦外效果,在拍攝女性人像時尤其有用。

🎥 📸長焦鏡頭: 當背景或者前景距離人物較遠而又想強調二者關係時,可以利用較長的焦距將其“壓縮”在一起。

使用200mm焦距加2倍增距鏡拍攝,隔著賽里木湖的雪山被大大拉近,畫面變得乾淨,主題更突出。

前景深只有後景深的一半,當使用200mm焦距拍攝,模特身前的植物虛化尤為嚴重。

長焦鏡頭視角小,攝影師可根據自己需要,對拍攝的對象進行裁剪,形成“緊湊”的畫面效果,直截了當地突出主體。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小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物濰坊


人像攝影根據題材的不同可以用的鏡頭很多,比較主要的鏡頭總結有一下幾種

1.24-70(24-105)萬金油的焦段,可近可遠,不用頻繁的換鏡頭,但因為構圖容易帶進去過多環境,又不容易帶來明顯的虛化,容易拍出讓人覺得乏味的照片。

2.70-200 幾乎是拍人像出鏡率最高的鏡頭,各家這個焦段的鏡頭都有著不錯的畫質,長焦端的虛化,以及空間的壓縮感,讓你很容易拍出自己滿意的照片,而且長焦端拍的夠遠,因此你可以不用頻繁的走動,但過遠的距離也會增加溝通成本,你可能要大聲的給對方指令。

3.85mm鏡頭,俗稱人像頭,可以提供很棒的虛化,適合半身人像,但室內會有施展不開的情況,而且很多時候85和70-200有一個,另一個就可能要吃灰了,鑑於70-200價格不菲,可以先買個85鏡頭代替70-200。

4.50mm鏡頭,俗稱標頭,價格便宜,光圈大,畫質好,視角可近可遠,很多大師一個50頭就可以走天下了,但是對於初學者則會有廣不了,又拍不遠,視角乏味的感覺,當你的鏡頭群很完整的時候50可能是很容易被冷落的一個,這個鏡頭適合拍帶一些場景的人像,大光圈可以提供不錯的虛化和暗光拍攝能力,而且各家的50頭畫質都不錯,也適合數毛黨。

5. 超廣角鏡頭,代表是16-35,其實嚴格來說超廣角鏡頭不太適合拍人像,容易讓人物變形,但強烈的透視容易拉長模特腿部,縮小模特的頭,也容易把婚紗拍的很長,在婚紗外拍,特別是帶有漂亮風景的情況下用的還是很多的。

6. 135mm鏡頭,曾經和85mm一起並稱為人像鏡頭,但使用的時候可以被70-200鏡頭替代的場景太多,又沒有70-200變焦的優勢,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很少有人能有錢在擁有85和70-200的情況下還擁有這個鏡頭,所以除了部分廠商這個焦段鏡頭太出眾(例如索尼的蔡司135 f1.8,美能達135 stf),會優先考慮這個焦段鏡頭的人不多。

我沒有刻意強調鏡頭的光圈,是因為光圈還是要結合看你的需求,預算,以及鏡頭素質,在價錢能夠接受,大光圈素質ok的前提下肯定是越大光圈越好,但如果一個鏡頭的光圈能達到1.2,一個鏡頭是f1.4甚至f1.8但是卻有著更好的全開光圈畫質和對焦速度,那麼還是考慮後者比較好,因為虛化上的區別達不到決定性,但是越大的光圈也容易偏焦,畫質再不好,出片成功率會大大降低;此外如果預算只夠買1.8的原廠鏡頭但可以買副廠的1.4鏡頭,那麼儘量考慮副廠的1.4的鏡頭,因為原廠1.8的鏡頭通常都是定位中低端,但副廠1.4的鏡頭基本上已經算是頂級了,各種黑科技用料都用上去了,如果拋開一些對副廠的成見,絕對會讓你覺得物超所值,副廠鏡頭的定焦最推薦的就是適馬的art系列,變焦的話騰龍新出的g2系列變焦鏡頭在成像和做工上都已經很接近原廠,甚至有的會勝出,也可以考慮。


鋒芒Lucky


哪些鏡頭可以拍環境人像?

顧名思義就是環境+人像。環境人像照片大氣,用環境氛圍襯托人物形象,又可理解為人像是點綴,人景融合,環境人像更能表達意境、情緒,體現照片情節,更容易讓讀者看懂拍攝者的意圖。其實拍環境人像的鏡頭可選範圍是很大的,上述提問我認為是廣義的。理論上廣角、中焦、長焦、鏡頭都可以拍很好的環境人像照片。在實際中,常用的廣角鏡頭如16mm、24mm、28mm、35mm、16-35mm、17-40mm、24-70mm、28-70mm(老鏡頭)等等,目前攝影師常用的也就是用的最多的可以說是35mm、I6-35mm、24-70mm等這幾支鏡頭。35㎜、16-35mm,進可攻退可守,室內室外皆可,通用性強,可以在有限的距離內拍出場面宏大有視覺衝擊的環境人像照片,使用這種鏡頭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畸變對人物的影,構圖時人儘量不要放照片的邊緣。24-70㎜這支鏡頭,是大家公認的好鏡頭,大光圈高素質能變焦,它既能拍出具有震撼力的環境人像,又能拍出非常唯美的人物靜物特寫照片,動靜適合,發揮自如,令很多攝影師特別是影樓攝影地青睞,甚至把它當日常掛機頭。感謝同仁及讀者的觀注支持,你的點贊鼓勵就是我最大的動力,不足之處,共同探討進步!


紅塵視覺9837


拍攝環境人像,區別於平面和特寫人像,畫面人物為主體,兼顧環境畫面,人物為花,環境為葉,綠葉襯紅花,卻不奪紅花之豔。

而環境大體又可分為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考慮到環境空間的開間和寬闊度,而選擇合適焦段的鏡頭來進行環境人像作品的拍攝。以全幅機為例,佳能c幅機按1.6倍係數,換算鏡頭焦段;尼康c幅機按1.5倍係數,換算鏡頭焦段即可。



環境人像的主體是人物,但是環境也是次主體及陪襯作用。所以要慎用大光圈和大虛化,否則就體現不出環境人像的創作初衷了。

室內環境人像首選35mm焦段,即可以涵蓋環境,又可以清晰的展現人像容顏和情緒。24mm焦段,50mm焦段都可以使用。


24mm焦段出片,人物是主體,但不以人物情緒展現為主,以較大的環境入鏡,配合人物姿態形體,展示意境構圖畫面。50mm焦段,特寫融入環境的半身人像。

所以說室內環境人像的鏡頭可以配置24-70mm或35定、50定。

室外環境人像,因拍攝空間更自由。35mm-85mm的焦段範圍都是可以考慮的。主要還是要看你想創作的主題,有哪些環境要納入畫面,視角足夠,人像在構圖中的比例合適就可以。


陌上小麋鹿


拍環境人像用什麼鏡頭好?

拍攝環境人像,這個沒有明確的定義,也不要需要明確去界定,大意是說,在某種環境下拍攝人像。就是人像為主、環境交代為輔,重點拍好人像,環境和背景元素一帶而過;像“到此一遊”、“特此留影”等屬於這類;有的為拍人像,不經意間也能看得出、認得清背景;較多人物的現場活動記錄等等,也應劃入此類。

其本質就是人像拍攝,反過來說就是不像影樓那麼“清白”,也不像“大頭照”那麼誇張和突出。

第一、既然以人為主,還是不必使用焦距過短的廣角鏡頭
。焦距短了,視覺範圍加大,但是它帶來的結果就是比較明顯的畫面畸變與變形,這個明顯了,就會使人看上去很不舒服,是凡涉及到人像的都應該儘量避免。

第二、使用中焦段鏡頭為佳

。比如像24—70/2.8這樣中焦段鏡頭就是很好的選擇,拍攝距離適中,使用便捷靈活,對於人文類活動的拍攝非常順手,變形很小。如果認為背景交代不是非常重要的話,你還可以運用較大的光圈來實施拍攝;如果是幾個人、一群人而且前後位置存在明顯差別的話,還可以動用更大的光圈來突出“中心人物”。

第三、中長焦鏡頭也是選擇,只要背景不是過於虛化。比如70—200/2.8鏡頭就是。

第四、照片風格的選擇上宜於選用“人像”模式。人像模式的拍攝,刻畫比較細膩、逼真,在色彩的“機內處理”上也不是非常明顯,畫面較為清新自然;其他標準模式等也可,但是不能選用“風光”模式,那樣的話,會形成濃妝重彩、大紅大紫的的失真顏色。

我是優質攝影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拍客張光林》,感謝轉發。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拍客張光林


首先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拍環境人像用35mm鏡頭為宜,35mm的視角大於50mm和85mm人像頭,可以很容易“交代”人像周圍的環境,而不僅僅是孤立的拍人像,因此35mm鏡頭也是很好的“掃街”掛機鏡頭。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見解,同時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對於拍攝環境人像照片,我認為應該主要考慮35毫米和50毫米的定焦鏡頭。因為這兩個焦段的定焦鏡頭通常都是比較便宜。

還有二是光圈大,三是跟人眼的視角相近,視角不大不小,35毫米比50毫米稍微廣一點交代的環境更多一點,而50毫米的話,它的焦距更長,虛化能力要比35毫米更好一點。

我認為如果你純粹是拍攝人像照片的話,是85毫米或者以上的以上焦距的,但是如果要交到環境的話,還是以35毫米和50毫米左右的為主。

以上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同時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在這裡,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還有美好的生活,還有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還有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夢迴大童年


要談拍環境人像鏡頭哪個好?問題有點大。因為這個好所指是啥?你想達到什麼樣意境?你拍攝片子目的是啥?鏡頭品種不少,每款用途不一樣!我一直是賈家人,那就說說賈家幾款我熟悉和用過的人像鏡頭!

首先推崇220,鏡頭有點重,價格不菲,人像出片效果好像無其他鏡頭與其左右了。

二來推薦8512,俗稱人像皇。室外人像尤其半身及特寫效果不要太好,焦中細節很銳,背景光斑粼粼。缺點是逆光攝影難免有紫邊現象。

三推選擇35和50定焦頭,135也值得擁有。性價比都比較高!只是35廣角的畸變很難處理!

我現在拍人像的掛機頭是蔡司5514(嘔吐死)。性能效果不需多言。度娘上有詳細介紹。

一分錢一分貨,何況玩單反攝影本身是燒錢的遊戲,但鏡頭與機身不同,或有保值的,至少不會貶值太快!即使你改換門庭也無所謂,轉手回收的貶值損失不多!

另外,攝影玩到一定程度,如果條件許可,請選擇定焦頭子,變焦與定焦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虹橋紅人


拍環境人像用什麼鏡頭好?

拍攝環境人像,一般都不會去使用焦段太長的鏡頭,因為長焦鏡頭取景範圍窄,拍攝人像的同時幾乎無法拍攝到環境,要麼就是需要離模特非常遠,這樣對空間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我自己比較推薦下面三個鏡頭來拍攝環境人像。

35mm定焦鏡頭

35mm我自己認為是最適合用來拍攝環境人像的鏡頭。它進可攻退可守,進可攻意思是即使是在狹小的環境下,也可以通過靠近人物來獲得比較大的取景內容,不怕因為靠近拍攝主體而無法對焦,也不會因為靠近拍攝主體而無法交代拍攝環境。退可守是指它屬於小廣角,拍攝範圍廣,在掃街這種拍攝場景不定的環境下,可以拍出比較寬廣的場面。

因為35mm的定焦頭可以搭配f1.4的光圈,所以這個鏡頭無論是用來拍攝人像虛化背景,還是在稍暗的環境下拍攝,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50mm定焦鏡頭

50mm定焦就像攝影師的一直眼睛一樣,畸變小,和人的視角差不多,技能拍攝人像,也能拍攝環境,是一枚不會出錯的鏡頭。前面說的是它的有點,但是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缺點,因為和人眼太過相似,所以很難拍出有衝擊力的畫面。

24-70mm變焦鏡頭

這枚鏡頭的焦段非常實用,免除了需要將鏡頭換來換去的煩惱,節省很多的時間,所以很多拍攝商業客片的攝影師喜歡用這枚鏡頭。這枚鏡頭的最大光圈可以到f2.8,對於大多數拍攝來說已經夠用了,所以如果是拍攝客片的話,這枚鏡頭是非常好的選擇。

(圖源:@符可以)


以上,希望對您有幫助~

@人像攝影精選 分享ps後期技術 | 分享攝影教程 | 分享拍攝心得


雙下巴金金醬


哪些鏡頭可以拍攝環境人像?

人像拍攝中有很多我們自己分割的類別,比如商業人像、環境人像等等。在交流這個問題時,我們應當瞭解一下什麼樣的人像拍攝稱為環境人像。

環境人像: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人與環境的結合,我們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表情、以及周圍環境的結合,來表達我們所要達到的情境。

那麼問題來了,哪一類鏡頭拍攝環境人像最為理想呢?

其實本人覺得廣角及中焦段鏡頭拍攝環境最為理想,比如變焦中的24-70鏡頭,定焦中的35、50、85等鏡頭都是環境人像的首選。

當然我們也見到過一些用廣角甚至是超廣角拍攝的環境人像,也很有視覺衝出力。也有朋友用70-200也是拍攝的相當不錯呢。

環境人像的拍攝,其實與鏡頭的關係有,但不是絕對重要。

拍攝環境人像,一定要在前期做好準備,定好拍攝主題,讓人物主體與環境和諧溶合,我們都知道,拍攝人像拍攝清晰很簡單,但要拍攝出意境還是得靠功夫了,我們得巧妙利用環境中的近景與遠景和人像的結合,表達出有“內容”的作品,巧妙根據我們主題的設定,來決定光圈大小的變化與虛化效果。

我們再回到鏡頭選擇問題上。

本人覺得最好是大光圈鏡頭,變焦就選24-70,定焦最好的是35-85之間選擇。還是上面的話,鏡頭大多能拍攝,選景、思路、意境、唯美……才是我們要深入研究的。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點看法,歡迎各位朋友補充或評論。

劍舞影像,一個攝影愛好者,期盼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

文中圖片為攝影師小獅作品,感謝小獅精美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