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這張照片中的光斑是怎樣拍出來的?

蘇州三憶影像


這是我偶然遇到的景象拍出來的,清晨,雨後,逆光,兩種不同曝光不同的效果,適馬70-200的鏡頭,大光圈,手端穩相機,不需要技巧,不需要太高級的鏡頭,只需要合適的時機!大家遇到這樣的時機,可以嘗試!




虹攝影詩


誰知道這張照片中的光斑是怎樣拍出來的?





首先要感謝這麼多朋友為我解答這個問題。這張照片是日本的一位女攝影師拍攝的。她在500PX上上傳了很多類似的作品。



我也是今年在500PX上偶然看到的。我本人也特別喜歡蒲公英,特喜歡她拍的這類照片。她拍攝的思路其實很簡單,我們一看就明白了。我只是沒弄明白她照片裡的光斑是怎麼拍出來的?我看了很多朋友的解答,說是背景佈置了錫箔紙之類的反光材料。其實不是的,她的焦外光斑都非常規則,像肥皂泡,而且背景特乾淨,不是一般的反光材料能形成的。



為了搞清楚她的拍攝方法。我特意購買了一個靜物倒影板,並專門去野外採了幾朵蒲公英進行模仿拍攝。為了採蒲公英出門跑了好幾趟,好不容易才採到兩株,帶回家的時候還散了。我們先來看看我拍攝的蒲公英照片。剛開的拍出來是這種效果。



最開始我也用了錫箔紙之類的反光材料做背景拍,結果反光效果比較糟糕,光斑全揉成了一團團的,照片我就不貼了,實在不能入眼。而且不像人家拍攝的那樣,感覺光斑都是像泡泡一樣懸浮起來的。於是我換了一種思路,我把靜物板移到了衛生間,用淋浴房的玻璃作為背景,在玻璃上噴上了水。用一支閃光燈打亮水滴進行拍攝。效果如下圖。



光斑是有了,不過和別人的效果還是有差距。我繼續研究,包括更換不同鏡頭,更換不同角度等。最後還是沒拍出別人的那種效果。其實從我拍攝的照片光斑來看,她用的肯定不是一般的鏡頭,常見的鏡頭根本沒有這種泡泡光圈。不過,我用尼康的百微鏡頭也拍出了一些效果差不多的照片。



上面這一張背景的光斑稍微有點像了。這是用的尼康105mmf/2.8老百微鏡頭拍攝的。



我拍了很久,研究了各種方法都沒有拍出別人的效果。後來乾脆放棄了,按照自己的方法拍了一些。



看別人拍的蒲公英時,感覺蒲公英擺得有點多,畫面不夠簡潔。我在拍攝的時候刻意少擺了一些,感覺這樣畫面會更乾淨,味道也不一樣。



今天看有朋友解答說,那位女攝影師可能用的是梅耶的老鏡頭拍攝的。於是我特意去查了梅耶老鏡頭的一些特性。果然,梅耶老鏡頭焦外的光斑就是這種泡泡圈。我再查了這位女攝影師500PX的照片參數,發現有這種泡泡圈的照片鏡頭參數都無顯示,顯然是老鏡頭拍攝所致。也有朋友說是用兩張照片後期合成的。究竟是怎樣拍成的,我也不敢確定,畢竟我沒法拍出來。



總結一下自己的這次仿拍經歷。雖然沒有模仿成功,但是經過這次拍攝,讓我在靜物攝影上有了一套全新的思路。可以說還是很有收穫的。



好啦,關於這個話題今天就聊到這裡。關於那位女攝影師的拍攝方法,請大家繼續解密。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一起交流討論。喜歡我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蘇州三憶影像。


蘇州三憶影像


如圖這種光斑效果,看起來的確很漂亮,我也非常喜歡這種光斑效果。到底是用什麼方法拍攝出來的呢?以下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拍攝經驗:

第一,拍攝的時候光圈要大,有虛化效果才能出現這種光斑效果。比如我用的佳能24—105的鏡頭,在拍的時候光圈調到最大(F4),就有這種光斑效果。


第二,拍攝這種光斑效果,背景有發光點或者反光點拍攝出來也會有這種效果。比如錫箔,金屬,玻璃等放在背景上,通過燈光的反射。

第三,鏡頭要離被拍對象儘可能近,背景虛化一定要合適,虛化得太厲害了就沒有這種效果。比如微距鏡頭對著有光點的地方拍攝,就有這種光斑效果,下面一張是我用手機微距盡頭對著燈光拍的效果。

以上純屬個人拍攝經驗,僅供參考。


腦攝狼圖事界


很簡單,逆光!我拍的!



凌雲御風123


正好趕上,那我來回答一下吧。絕對是權威性答案。

這是折反鏡頭拍攝出來的效果。折反鏡頭有很多種,生產廠商也不少。什麼老毛子產的。還有佳能,索尼,尼康,適馬,騰龍,肯高等不一而足。

所像原理。如圖所示

特點。

1 折反鏡頭通常焦距比較大。300毫米,500毫米,800毫米等,還有用於天文攝影的,焦距更大。但全部都是定焦。

2 只有一個光圈,而且光圈較小。這是因折反鏡頭特殊構造所決定的。所以在景深的控制上有些難度。需用三腳架,對焦也有一定難度。

3 跟變焦鏡頭相比,優點是體積小,重量輕。價錢也很便宜。雖然體積小,但鏡頭比較粗。看上去比較拉風。但沒有同類的變焦鏡頭成像好。更比不上定焦。

4 成像方面,銳度,飽和度等,都不如同焦距變焦頭。鏡頭中央部分往往亮度偏低。使用上也沒有變焦頭方便快捷。

5 最大的特點。由於鏡頭特殊的結構,因而在焦外成像上,會形成獨有的圈圈。

俗稱“甜麥圈”。這是其它鏡頭不可能有的特點。喜歡玩焦外成像的朋友,特別喜歡“甜麥圈”。

如圖 焦外每一個小亮點,都會形成一個圈圈。形成眾多小圈圈。的確很迷人。

綜合特點來看。此鏡頭仍屬小眾。其操作性,便捷性,以及成像方面,都沒有變焦鏡頭好。能拿得出手的,體積小,重量較輕,價格相對便宜。還有就是那“甜麥圈”了,是變焦頭和定焦頭都無法拍出的效果。


一成


能拍出這種光斑效果的,應該是使用了折反鏡頭(Reflex)。這些光斑,業界稱之為甜甜圈。

折反鏡頭僅有一檔光圈,大多在F5.6-8之間某檔,且焦距大都是400mm以上。其最大特點是由於光路折返,從成像看,點光源焦外虛化成一個個圈圈,有特殊效果。

一般說來,只有一檔較小的光圈,取景系統照度低,而且不利於曝光控制,只能用曝光時間或加用中性灰鏡的辦法控制曝光,不能使用照相機的程序式曝光和快門優先式自動曝光,只能手動(索尼500mm折返鏡頭除外),無法對景深進行有效控制,但由於折反鏡頭景深短,因而在景深以外可產生獨特的朦朧和光斑效果。

折返鏡頭常用在天文望遠鏡上,肯高和某些貼牌產品還有少量新品出售。過去俄羅斯生產了不少,尼康、雅西卡等也有出過。目前市面上的折返鏡頭有多種,比如美能達250mm/5.6、魯比納爾300mm/4.5、騰龍350mm/5.6、圖麗500mm/F8.0、三陽500mm/F5.6、萊卡500mm、索尼500mm/F8.0(唯一一款自動對焦的)等,畫質較好的折返頭只有徠卡、蔡司和魯比納爾350mmf5.6,其他的略垃圾。


勒克兒


銀色梅耶100 2.8鏡頭所拍,



村長一路


這張圖片的光斑拍的很漂亮,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雖然有很多朋友說了是用特殊鏡頭拍的,這個我也不清楚,也有老師親自作了試拍。也拍非常好。這裡我要說的是我也曾拍了我認為很漂亮的光斑的圖片。如下圖:

其實也算不上一張好圖片,但我主要從拍攝影這張圖片的思路和各位朋友分享拍出這些光斑的方法。

這張圖沒有做後期,後期只是調整下亮度。用的是適馬105mmF2.8的鏡頭。當時拍攝這張圖片是在2017年12月31日早上10點半的樣子(查了相機的參數),冬天的早上枯草上霜花在陽光下曬成了露珠全部沾在草尖上。逆光拍攝,用最大光圈F2.8,點測光,光圈優先模式,增加1/3檔曝光,快門速度1/1600秒。

後面又拍了張,如下圖:

其它的參數未變,只是因為測光點不樣,快門速度為1/1250,但效果稍有區別。參數如下圖:

兩張圖片光斑能夠拍出來,我個人在拍前也不有一個確卻的思路。但拍後個人總結了如下,一些淺見,希望對去探索的朋友有個參考:

一、要有背景光,如逆光。

二、大光圈,長焦距。

三、水珠分佈形態要好。

大概就總結這麼多,感謝大家的閱讀!


奕銘影像


長焦大光圈逆光





人間煙火787


下午5點過的落日+思銳微距鏡頭+魅族16P手機+噴霧器+一把滿天星假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