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決戰《淮海戰役》黃維兵團行軍的長鏡頭?

行走在大路上


場面雖然宏大,卻是趕死去的。因為中原野戰軍要出場了,劉鄧在淮海戰役中也就打了這場大仗,也只起到個阻擊圍困作用,當然要給蔣軍一個宏大境頭,說明導演有政治頭腦,不是吃乾飯的。其實黃維一個兵團解救碾莊之圍,顯然兵力不夠。如果老蔣能再從華中抽一個兵團,淮海戰役結局就很難說了。單一個黃淮兵團,中原野戰軍幾乎動用了全部力量,最後攻擊雙堆集,中野基本沒有力量了,還是靠華野兩個縱隊上去才解決問題。試想老蔣再増加一個兵團,華野中野根本吃不掉。可惜歷史沒有假設,也該老蔣完蛋。華中白崇禧只做壁上觀,對增援行動消及推諉,危害黨國不淺。


山中路過


那年我17歲,冬天,村上住滿了當兵的,電線拉的全村都是,因為我們村逢陰曆的二、四、七、九趕集,每到趕集的時候,當兵的三三兩兩的到處都是,買菜的,閒逛的。

村上幾乎每家每戶都住了幾個當兵的,好像住了一個多月吧。

人民解放軍真的和老百姓心連心,最後部隊離開我們村的時候,把街道打掃的乾乾淨淨,住在誰家就把誰家水缸裡的水挑滿,院子也打掃乾淨,把木頭劈好留著燒鍋用。

這個長鏡頭的戲在村子北面有二里路的地方拍的,靠著家鄉的一條名叫澮河的河岸。

部隊行進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過了河就往北走了。當時和我們村上的小夥伴們站在隊伍往北行進的東面。

所以每次看到這個鏡頭就回憶起那個青蔥歲月裡的我。

特意把淮海戰役這部電影下載下來,沒事的時候就找到這個鏡頭看看。











用戶94051605523


這可以算得上是國產戰爭片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長鏡頭,據說動用一個整師進行拍攝,而電影中設定的對象也相當巧妙,把這次宏大的行軍放在了淮海戰役國民黨黃維兵團的頭上,有意思的是,在整個淮海戰役中,國民黨序列的軍隊中恐怕也就只有這個兵團能夠走出如此氣勢恢宏的行軍。

由於這部電影拍攝於80年代,在缺乏技術合成的時代背景下,電影中的大場面通常直接用人來堆積,雖然耗費巨大動用資源過多,但真正的實景拍攝,視覺效果卻遠勝於合成效果,更能彰顯出一支軍隊的恢弘場面,當年實際拍攝時只動用了萬人左右的規模,但在真實的淮海戰役上,黃維兵團整整12萬人,上萬人的景象都讓觀眾感受到了震撼,又更何況12萬人!我們也更能想象的到,那場匯聚了140萬軍隊,500多萬民工的大戰,當年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場面?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大場面並不是中國獨有,光是當年的前蘇聯在拍攝戰爭與和平、莫斯科保衛戰、解放等大型戰爭電影中,所呈現的大兵團場面要遠比我們大決戰系列要大得多,對於這個問題不能否認,但至少對於我們國家的國產電影來說,大決戰系列中所呈現的場面,已然讓我們感到震撼了!這就已經足夠了!

為什麼把這場行軍的戲放到了黃維兵團的頭上?恐怕也不是沒有理由,因為在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也許是為數不多的,在大部分時間段沒有呈現狼狽局面的國民黨兵團,所以也特意把這個特效效果加到了這個兵團的頭上,也可能提前出黃維兵團在整個淮海戰役期間的作用。



淮海戰役發生初期,我解放軍就集中優勢兵力向孤軍在外的黃百韜兵團首先發起圍殲,黃百韜兵團倉皇逃跑,卻仍然在碾莊被解放軍堵截,最終全軍覆沒,而在碾莊戰役期間,黃維兵團是唯一一支昂首前進、拼死向碾莊發起救援的部隊,而同一時間當黃維兵團拼死深入最終陷入到解放軍的包圍圈後,杜聿明兵團30餘萬人也再一次選擇敗逃南下,因此從國民黨各參戰兵團的狀態來說,也就只有黃維兵團能配得上這個氣勢恢宏的行軍設定,畢竟總不能在黃百韜兵團、杜聿明兵團敗逃的時候,弄出這麼一段戲吧?



在很多影視劇作品,甚至很多歷史資料中,經常將黃維兵團稱作機械化兵團,著名的連續劇亮劍中更強調黃維兵團的失敗是由於他自身的機械化,到了淮海戰役的黃泛區中造成難以移動,進而遭到圍殲,但實際上在整個淮海戰役期間,黃維兵團遠遠達不到機械化水平,各類汽車數量不過800臺(一說500臺),對於一支12萬人的兵團來說,按專業評定來看遠遠達不到機械化的水平,畢竟幾百臺汽車根本裝不滿12萬人,更別提還有大量的武器和後勤物資。但考慮到那個年代中國軍隊的技術性普遍偏弱,很多水準評定也要按最低的標準,也許在那個時候,能做到將重量最重的武器重裝備和部隊攜帶的戰略物資保持汽車化運輸,就已然成了最大的機械化,黃維兵團雖然只有數百輛汽車,但基本可以保持將所有物資實現機械化運輸,這也算的上是另一類的機械化!所以至少在那個年代來看待的話,把黃維兵團稱為機械化兵團也勉強可以理解。

從整個兵團的技術性到淮海戰役黃維兵團的實際表現力,黃維兵團也有資格配上這段宏大的行軍戲!


遼寧資深球迷


《大決戰》系列電影,是我國在1991年為了紀念建黨70週年,而拍攝的三部戰爭題材影片。因為這三部影片的拍攝工作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所以這三部影片在拍攝過程中使用的群眾演員數量,在國產影片中幾乎是空前絕後的。特別是拍攝《淮海戰役》影片中黃維軍團行軍畫面的時候,更是直接調動了解放軍戰士參演。影片中的黃維兵團,實際上是由1萬多名解放軍戰士來扮演的。



電影中的黃維兵團行軍的畫面,已經令人十分的震撼,而在歷史上黃維兵團的總人數高達12萬,在行軍的時候,要比影視劇中顯示的人數多得多。不過歷史上的黃維兵團在我軍的攻擊下根本不堪一擊,肯定沒有影視劇中解放軍整齊的步伐和英姿颯爽的軍姿。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發動的三大戰役之一,這次戰役共殲滅了國民黨55.5萬人,是三大戰役中消滅國民黨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而黃維兵團就是淮海戰役中,國民黨的一個主力兵團。黃維兵團下轄國民黨4個軍,12萬人的兵力,指揮官黃維是黃埔軍校一期生,深受蔣介石的喜愛。黃維在國民黨軍中素來有“書呆子”的稱號,他打仗指揮死板,崇尚硬碰硬的打法。在淞滬會戰中黃維指揮的一個師,打到最後連一個團都沒能剩下,雖然在事後國民黨當局嘉獎了黃維勇敢作戰的作風,然而黃維也因此落下了“書呆子”的綽號。


在淮海戰役爆發後,黃維奉命帶領軍隊向徐州地區靠攏,在運動作戰中被我軍在雙堆集地區包圍。在包圍黃維兵團後,我軍通過土工作業等方式,不斷的縮小包圍圈。由於國民黨的統治不得人心,黃維兵團內部早已人心惶惶,在幾次突圍失敗後,黃維兵團最終被我軍全殲,黃維本人也被我軍俘虜。
殲滅黃維兵團一戰,是我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一場關鍵戰役。黃維兵團全軍覆沒後,國民黨軍隊的其他軍團紛紛倉皇逃竄,大多在我軍的運動包圍中被殲滅。在黃維軍團被全殲20天后,淮海戰役正式結束。淮海戰役結束後,我軍徹底控制了長江以北的戰局,為以後渡江戰役打下了基礎。在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出場的時候非常的華麗,戰敗的時候也非常的狼狽。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戰役中人數和裝備都佔優勢的國民黨軍隊被我軍擊敗,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軍武小咖


從張靈甫的整編74師覆滅之後到淮海戰役之前,這一階段華野在中原戰場有兩股勁敵,一是邱清泉兵團,二是胡璉兵團,注意這是兩個沒有番號的臨時兵團,分別以整編第5師和整編第11師為基幹加強配屬部隊組成,在一年多的中原逐鹿中,粟裕數次試圖捕拿這兩支部隊予以殲滅,均未能成功。



黃百韜也很善戰,但在第七兵團成立之前,單單一個整編25師給解放軍所帶來的麻煩,程度上只能屈居第三。到1948年夏,國軍戰場形勢日趨惡劣,一二個軍(整編師已恢復軍的番號)根本不敢單獨活動,於是在幾大戰場組建了22個機動兵團,各轄三到四個軍。

淮海戰役打響之初,國民黨“徐州剿總”能夠動用的有四個機動兵團和四個綏靖區約60萬人馬,主力是邱清泉第2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黃百韜被圍碾莊後,邱清泉、李彌前往增援,孫元良接防徐州,華野主力16個縱隊42萬人已基本用於圍殲和打援。



中原野戰軍利用這個空檔,突然攻取了徐州和蚌埠之間的重鎮宿縣,切斷了國軍的鐵路補給線,顧祝同和劉峙迅速調動由綏靖區升格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自南向北反撲,李兵團四個軍稍強,劉兵團兩個軍最弱,由此國軍會戰兵力增加到70萬,這倆兵團的番號是不是很眼熟?

沒錯,正是剛剛在遼瀋戰役中被殲的盧俊泉第6兵團(錦州)和周福成第8兵團(瀋陽)的番號,要說蔣介石也真是的,這兆頭就不好。



在大別山消耗很大的中野,淮海戰役共參戰7個縱隊約15萬人,正準備收拾這兩個相對較弱的兵團時,1948年11月6日,增援的“華中剿總”第12兵團到達安徽阜陽,“書呆子”黃維來了。

黃埔一期的土木系重將黃維,率領由四個軍和一個快速縱隊組成的第12兵團開來了,全兵團12萬人馬且大部裝備美械,配屬的第4快速縱隊還有幾十輛坦克和榴彈炮團,這幾乎是可以左右戰場局勢的一支強大部隊,國軍會戰兵力自此達到80萬。《大決戰淮海戰役》中對黃維兵團的浩浩蕩蕩開進給予長鏡頭特寫,也是在突出這個王牌兵團的危險性。



華野和中野的60萬人馬(加地方部隊)已經與70萬國軍開打,此時黃百韜正困獸猶鬥,華野已全部投入戰鬥,如果黃維兵團推進迅速、攻擊方向準確,突破中野攔截,將是左右戰場形勢天平的重要砝碼,電影裡搞點航拍很是應該,這可是陳誠攢了近20年的老本,茲當是氣勢洶洶的遺照吧。

黃維兵團的首要任務是奪回宿縣,匯合李延年、劉汝明後擊破中野,而後投入徐東戰場,七個兵團聯手一舉打敗華野。然而黃維在老同學陳賡的引誘下,一步步鑽進中野設計好的包圍圈,還沒有看見宿縣的城牆,就被困在了雙堆集,從此以後再沒有動過窩,一個機械化兵團成為一枚死子,我始終無法理解的是,在華野沒有解決完黃百韜的情況下,黃維12萬人是怎麼被中野15人包圍的,這幾乎是對等兵力!



然後是黃百韜兵敗身亡,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放棄徐州南逃,就快逃出生天了又被命令來搭救12兵團,終被華野追上包圍。而所有發生的這一切,黃維和他的精銳部隊只能在包圍圈裡眼巴巴地看著,直到華野援兵到達,圍他個水洩不通。

如果是胡璉指揮這個絕殺兵團,要麼臨機變更路線,要麼及早與李延年合兵一處,斷不會輕易上套。最搞笑的是廖運周以打頭突圍的藉口起義時,黃維司令官大加讚賞,吩咐第110師需要什麼儘管開口,結果廖運周帶走了兵團一半的重炮,黃維再組織突圍時火力都不足了。



白崇禧討厭胡璉,偏不許他當這個本屬於他的司令官,何應欽跟著起鬨,蔣介石和陳誠真就無可奈何,有人說過,國民黨之敗,非戰之罪,而是敗在戰場之外,我看靠譜。

1948年12月15日,兩大野戰軍發起總攻,第12兵團灰飛煙滅,胡璉隻身逃跑,黃維兵敗被俘。


度度狼gg


看《大決戰》時,我感覺很震撼。

直到後來我看了蘇聯人在1972年拍的《解放》。

回頭再看大決戰,那場面完全就成了小兒科。

《解放》裡那個幾十公里縱深戰場的長鏡頭,估計到現在也只有好萊塢動用特效才能山寨出來,一個長鏡頭裡出現了數千輛坦克大炮和三萬多名士兵,而且是一個完整的縱深戰場而不僅僅是行軍場面,航拍飛機是從前沿陣地一直拍到後勤基地。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這個鏡頭可以說是近現代戰爭題材的軍事電影中的經典了。在片中,黃維兵團的排著幾條整齊的“一字長蛇陣”、在坦克和火炮的伴隨下向戰場行進,在視覺上非常有衝擊力,浩浩蕩蕩的隊伍也營造出了黃維兵團規模龐大且訓練有素的氛圍,這給了觀眾強烈的心理暗示:由於碰上了這樣的一個對手,中原野戰軍接下來的這場仗並不好打。

而從歷史上的真實情況來看,當時以中野和華野為主力的60萬人民解放軍正與70萬國民黨軍打得不可開交,毫無疑問部隊規模和裝備水平都非常可觀餓的黃維兵團投入作戰,會讓解放軍遭遇多大的阻力,從這一角度來說黃維兵團行軍的長鏡頭更能凸顯這支部隊來勢洶洶、對左右戰局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特質,可以說既從視覺效果上給觀眾以壓迫感,又與劇情中的時代背景暗合,算得上是一個相當經典的鏡頭設計。

而從其後的戰爭形勢來看,黃維兵團投入作戰後非但沒有扭轉國民黨軍困獸猶鬥的窘境,反而在兵力與中野旗鼓相當的情況下被後者包圍並殲滅、連黃維本人都遭到俘虜,這就又與長鏡頭中黃維兵團給觀眾留下的紀律驗證、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的印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而使劇情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更增添了戲劇性和諷刺效果,實現了藝術上的昇華。

因此,《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列隊行軍的長鏡頭堪稱神來之筆,在國內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中屬於很突出的亮點。


軍機圖


淮海戰役的長鏡頭,其實是用90年代解放軍的一個整師拍攝的。

《大決戰》三部曲,包含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三部曲,是建黨70週年的獻禮片,這三部影片中各大軍區所有部隊都有所參與,據說前後總共有上百萬解放軍士兵參與拍攝。到這裡,你就能想象,90年代中國商業片尚未啟程時,為何會有如此氣勢磅礴的大場面了。

現在很多人一說起大場面,就想到印度的史詩片《巴霍巴利王》,其實《巴霍巴利王》的編導團隊,根本不懂戰爭,各種腦洞大開的軍事裝備純屬胡鬧。反倒是十幾年前的《英雄》,高度還原秦國黑甲軍團,第一次用弩陣、箭雨,那才是牛。

可是,這些比起《淮海戰役》來,還是距離太大了。

讓我們十分瞧不起的黃百韜兵團,居然沒有在運河上搭建浮橋,以至於秩序井然的國軍到了運河邊就亂作一團(只能說解放軍當群演當的好,不管是有秩序行軍還是有限度混亂,都有條有理)


黃百韜被圍困,徐州南下的要衝宿縣(今宿州)也被中野攔腰斬斷,從華中戰場開過來的黃維兵團12萬精銳成了整個大會戰的勝負手。

於是,長達2分鐘的黃維兵團行軍開始了。

從坦克底部開始,給人一種重兵壓境的壓力感。

然後時五路縱隊快速行軍,坦克和汽車在人群中速度並不慢,還有馬匹在飛馳。

隊伍過河,五路縱隊匯合,自動成為二路縱隊,還是車輛在中步兵在左右。如此快速的行軍,絕非一個所謂的大導演帶著幾十個副導演能夠指揮調度完成。

這完全就是一場解放軍的例行軍事演習!

軍迷們看完這個長鏡頭,紛紛表示,解放戰爭中的國軍絕無可能走出這樣的陣型,解放戰爭中的解放軍也不能,甚至抗美援朝時期的解放軍也不能。即便到現在,恐怕也只有解放軍等少數軍隊能夠完成。

那麼,有人要問了,作為一個兩小時的電影,有必要耗巨資打造這樣一個長鏡頭嗎?

我告訴你!當然有必要!

因為,黃維兵團是淮海戰役的勝負手,也是唯一由中野主力消滅的的一個重兵集團。

一個一個來說。

黃維兵團是淮海戰役的勝負手。

黃維兵團,由陳誠土木系發展而來。土木系,就是以十一師為基礎的十八軍。十八軍在土地革命時期一度達到了8個師,後來這八個師,擴展為十個軍,都是陳誠的心腹充任軍長師長和團長。到淮海戰役時,黃維兵團包含了由十八軍、 十軍、 十四軍、 八十五軍及(個快速縱隊組成, 骨幹力量是十八軍, 共12萬人。

事實上,對於黃維兵團,劉鄧大軍絲毫不敢怠慢。從蒙城開始,黃維就遭到了第一、 二、 六縱隊的頑強阻擊。第十八軍強渡渦河, 進攻蒙城,第十一師向中野一縱、 二縱駐守的陣地黃家, 發動了瘋狂的進攻。兩天兩夜的激戰,黃家一帶片瓦無存, 土地都被炮彈翻耕了一遍。最終,中野推出了主陣地,後撤。

接下來就是南坪集,中野方面是陳賡的中野四縱,十八軍的118師主攻,快速縱隊20兩坦克掩護,十八軍軍長楊伯濤親自督陣。僅僅一天時間,中野又丟了陣地。黃維正高興著,卻沒想到已經被中野七個縱隊包圍了。

可是,問題是,中野在挺進大別山時丟了所有重武器,兵力也只有十幾萬。這樣的兵力,這樣的裝備,怎麼可能圍殲黃維兵團,甚至極有可能造成南麻、臨朐、帝丘店等戰役的“中央突破”!

於是,中野祭出了大殺器“飛雷炮”,用汽油桶拋射炸藥包,所過之處人人都是七竅流血而死,無一處傷口。國軍管這個叫做“沒良心炮”。然而事實,卻是飛雷炮射程只有一二百米,如果與黃維兵團對轟,根本夠不到對方,甚至有可能自爆。真正發揮作用的,其實是射程更遠的華野特種兵縱隊支援的炮團,尤其是榴彈炮,射程超過1000米,被稱為“老太爺”。

當時華野向雙堆集調去了了特種兵縱隊炮兵 第1 、 第3團和 山東兵團炮兵團 。每次攻擊開始,解放軍以榴彈炮、野炮和山炮轟擊,然後土工作業讓飛雷炮陣地前移,飛雷炮轟完,就剩下步兵收割殘餘兵力了。

黃維兵團是中野主力殲滅的唯一兵團。

淮海戰役中,國軍總共有五個兵團被全殲,分別是黃百韜兵團14萬人,黃維兵團12萬人,杜聿明率領的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各10萬人。其中,只有圍殲黃維兵團的雙堆集戰役是中野的功勞,其餘的四個兵團44萬人,則是華野的功勞。

所以,黃維兵團有多厲害,圍殲黃維兵團的中野就有多厲害。

為了讓中野三大領導鄧、劉、陳戲份多一點,華野粟裕戲份少一點,黃維必須比杜聿明和黃百韜厲害地多很多!

當然,這個電影還濃墨重彩介紹了淮海戰役總前委,總前委書記鄧主席(當時是軍委主席)。鄧主席在冬日的寒風裡洗冷水澡,指揮華野和中野兩大軍隊協同作戰,相當厲害。

可是,真實歷史卻是,淮海戰役的總前委,好像並沒有起到統籌全局,指揮整個淮海戰役的作用。

總前委在整個淮海戰役期間,僅僅開過一次會,那時候黃維兵團已經被全殲,杜聿明集團也跑不掉了,基本勝局已定。所以,淮海戰役總前委開的唯一一次全體會議,並沒有討論淮海戰役問題,反而時為渡江戰役做準備。倒是渡江戰役,確實是這個總前委指揮的。

淮海戰役由華野的饒漱石、粟裕、譚震林提出時,中央不僅同意了,還電令中野同時動作,配合華野行動。當粟裕提出“陳鄧統一指揮”時(一貫的讓帥舉動),中央表態同意,但僅是在電報中要求陳鄧以中野主力配合華野作戰。甚至,中野都沒有電臺,只能借用陳賡四縱的電臺對外溝通,即使是想指揮華野,也沒條件啊。

中央軍委的電報中,25封給中野,29封給華野,沒有一封給總前委。華野中野給中央的電報,也都沒有以總前委名義發出。中野華野互相之間的電報,也沒有總前委給委員的電報,沒有所謂的上下級關係。所以總前委沒有機會在中央軍委領導下指揮整個淮海戰役。

講這麼多,就想告訴你,黃維兵團的強大,既有歷史真實,也有宣傳因素。


歷史知事


大決戰《淮海戰役》電影看過多次,筆者對黃維兵團這個長鏡頭印象深刻,以致每次看《淮海戰役》時,都要多看幾眼這個特寫鏡頭。

誠如有朋友說了,電影《淮海戰役》是獻禮片,有部隊參加演出,所以長鏡頭不僅體現了當年黃維兵團的軍容風貌,同時也體現了參演部隊的隊列形象與行軍風采。喜歡看軍事片的朋友自然應該多看看這個長鏡頭。


長鏡頭也體現了黃維治軍之嚴格。部伍整齊,井然有序,不慌不忙,特別是渡河這一段,更顯得安排合理,井井有條,這與黃伯濤兵團渡運河時的秩序大亂,形成了鮮明對比。說明黃維這個書呆子雖然打仗不夠靈活,但治軍確有一套。

順便說一聲。黃維被俘後,關在功德林改造。組織上讓黃維當縫紉組質檢員。黃維認真負責,工作一絲不苟,檢查產品嚴格細緻,連一點小毛病也不放過,弄得有些人很不高興
,做的衣服多次返工,對黃維意見很大。

當時拍電影,再現黃維兵團的行軍長鏡頭,主要體現黃維兵團戰鬥力的強悍,武器的精良,以及對淮海戰場我軍的壓力。黃維兵團的出現,加劇了淮海戰場我軍的緊張程度,同時也說明當時中野殲滅黃維兵團很不容易,是付出了巨大犧牲的。

在淮海戰場,國民黨的鬥志己經崩潰,許多部隊可以用一個“跑"字來概括。

黃伯濤向徐州跑的過程中被華野逮住吃掉,杜聿明率徐州邱,李,孫三兵團也是在逃跑的過程中被華野圍住吃掉。只有黃維兵團不但沒跑,而且主動迎戰。這個長鏡頭就是黃維主動求戰的具體表現。

戰後,在功德林監獄,有人問,當解放軍四面包圍過來時,為什麼黃維不掉頭逃跑。黃維說,我還想打嗎?對於還沒展開戰鬥隊形,就被解放軍四面包圍時,黃維很不服氣。他說,要麼各自後退三十里,擺開陣式打一場,還不見得誰輸誰贏。

由此可見,在1948年蔣光頭的所有學生中,只有黃維是個主動求戰的好學生,好忠臣!

陽城導航


胡璉堪稱國民黨軍的“滅火隊隊長”,由於胡璉所部戰鬥力極強,毛澤東曾批示“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待機取勝”。

1948年,國民黨軍採取重點防禦,並集中兵力固守戰略要點,由白崇禧出任華中“剿總”,並以胡璉的第十八軍為基礎,組建了第十二兵團。胡璉滿以為第十二兵團非他莫屬,但由於資歷問題,黃埔一期的黃維被任命為第十二兵團兵團司令,胡璉為副司令。胡璉以生病為由,去了上海。



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時,解放軍將黃伯韜的第七兵團包圍在了碾莊地區,為了救援黃伯韜,蔣介石急調隸屬於華中“剿總”序列的黃維第十二兵團前往救援。第十二兵團下轄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八十五軍、第十八軍等部隊,該兵團屬於嫡系部隊,武器裝備精良,是一支機械化快速兵團,擁有榴彈炮營、汽車營和大量膠輪大車。電影《大決戰》中黃維兵團長長的行軍鏡頭正是突出了人數比較多的宏觀場面。


第十二兵團中戰鬥力最強的是第十八軍,胡璉任軍長時,劉伯承和陳毅都吃過他的虧。黃維兵團雖然是機械化部隊,但是沿途要經過多條河流,加上解放軍的攔截、追蹤、襲擊和阻擊,造成行動遲緩,直到11月18日才到達蒙城地區。

第十二兵團被解放軍包圍,兵團副司令胡璉直接空降淮海戰場協助黃維率部突圍。黃維和胡璉分別乘兩輛坦克突圍,黃維的坦克在途中發生故障而被解放軍俘虜,胡璉則得以逃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