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實的關羽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關二爺在中國被尊稱為“武聖”,和“文聖”孔子相對應,代表了古代武將的最高峰。

看看關二爺的封號吧,“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史上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很多人是通過《三國演義》瞭解關羽的,真實的關二爺是什麼樣的,和《三國演義》裡描寫的有沒有差別呢?應該說兩者相差有限,關羽就是當時頂極的戰將。



先看看關二爺的武力值。

大家都知道他斬顏良,誅文丑,誅文丑是演義的杜撰,文丑是徐晃殺的。但斬顏良是真實的歷史,關羽是三國裡唯一在百萬軍中能取對方上將首級的大將。

《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他也因此戰被封為漢壽亭侯。看看這氣勢,這份魄力,整個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有幾人?



我們再看他的領兵能力。

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一戰是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戰,關羽把曹仁圍在樊城,眼看就要小命不保了。曹操為了解襄樊之圍,派于禁、龐德前去救援,結果被 “水淹七軍”,關二爺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要知道,當時關羽的部隊人比曹魏的少,他是以劣勢兵力力克曹魏軍隊,並生擒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這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戰之後,蜀軍前鋒直指許昌,曹操嚇得險些遷都。



這一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曹操遇到的最嚴重的危機之一。關羽先圍襄陽,然後採用圍點打援戰法,同時能將天氣與戰爭有機結合,利用北方士兵不習水戰的劣勢,揚已方水軍之長,輕鬆擊敗於禁,堪稱經典。

一戰足以奠定關羽名將的地位。當時曹魏最怕的蜀漢將領就是關羽。曹操說 “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三、關羽的不足關羽出身並不高貴,所以他喜歡那些出身平民的將領,對士族豪族反而不放在眼裡。

關羽這個人最大的弱點是“驕而自矜“,他看不上你就是看不上你,比如孫權想和他結親,他一句”虎女焉得嫁犬子“就把人家懟回去了。

但他對手下平民出身的廖化、周倉等人就非常好。他承認馬超的水平,但仍想和馬超較量一下,也是因為馬超是豪門二代的代表,關羽就是想稱稱他的斤兩。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關羽丟了荊州,完全是他太過自大,驕兵必敗。這當中固然有關羽的原因,但關羽當時面臨的敵人太多,東吳又背信棄義,背後動刀子,試問在當時的情況下,誰敢說一定能守得住荊州?

我們不妨看看當時人物對關羽的評價。陳壽說關羽是“萬人敵”。呂蒙說他“長而好學,梗亮有雄氣”,孔明說關羽“兼資文武,熊烈過人”。周瑜稱其“熊虎之將”,曹操稱他“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如果關羽真的名不符實,這些當時英傑們會不約而同的給予他這麼高的評價嗎?

四、歷代對關二爺的評價自魏晉起,歷代君主都把關羽當做“義”的化身,死去的關羽地位越來越高。

從唐朝開始,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將之一,得享武廟;宋代被封為“義勇武安王”;元代封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清時又成了“關帝聖君”和“關聖大帝”,成了武聖。

縱觀歷史,只有他一人有此待遇,難道還不能說明他的水平和能力嗎?


歷史漫談君


歷史上真實的關羽,是漢末時期第一流的猛將。

現代人瞭解關羽,第一信息來源通常是三國演義及相關產品。而在三國演義體系中,關羽被稱為“武將之首”。所以在隨後接觸三國志正史,或者接觸一些網上二手、三手文章時,發現原來演義中給關羽虛構了那麼多故事時,不由自主地想通過貶損正史上的關羽,嘲笑演義的荒謬,來展現自己“不光知道演義”的牛逼之處。

然而實際上,正史上的關羽本來也是很厲害的,因為他的厲害之處,才能在隨後的兩晉、南北朝、宋元一路被民間傳說和文人墨客不斷渲染。之所以演義羅貫中最後在三國演義中將關羽塑造成神,主要原因並非羅貫中和關羽是山西老鄉(畢竟張遼也是),而是羅貫中迎合了之前早已存在的“關羽是神”的民間輿論和士林輿論而已。

正史上的關羽有多厲害呢?由於蜀國史官方面欠缺,關張這些大人物早期戰績留下來的不是很多。但即使從這寥寥的幾筆裡面,我們都能看出關羽確實非常厲害。這裡只討論其軍事和武藝才能,關羽的道德同樣不錯,但我們不多討論。

先看地位和評價。畢竟關羽到底厲害不厲害,當時的古人比我們更清楚,因為他們的信息更多。

關羽早期的事蹟功勞記錄並不多。但在200年下邳之戰被曹操俘虜後,曹操立刻任命他為偏將軍。這個官看上去不大,但我們可以對比下曹操手下“五子良將”的同期官職:當時曹操手下,已經帶兵投降2年,很早就做過魯相的張遼是裨將軍;從一開始就跟隨曹操的樂進是討虜校尉;魏五子中前期地位綜合最高的于禁是平虜校尉;徐晃是裨將軍;而張郃,同年冬天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起到很大作用,也是偏將軍。換言之,作為一個剛剛被曹操俘虜的降將,關羽的軍職在魏五子之上。曹操不是瘋子,他的人事任免有其道理,一定是覺得關羽的才能值這個價。

同時代其他人的評價也能看出來:

周瑜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劉曄說:劉備,人傑也……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

程昱等魏國謀士: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

三國志作者陳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這些評價關羽的,都是非蜀漢勢力的人,他們的評價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再看關羽的具體戰績。

先論勇武,三國志有記載:

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三國演義中動輒兩軍對陣大將單挑,一人落馬,這是文學渲染,真實歷史上陣前斬將是極少的。但是關羽偏偏就有這麼一例,而且殺得比演義中的“純偷襲”要牛得多,是硬生生從萬軍之中衝進去砍了顏良。這一點,已經足以坐實關羽超級猛將的地位,比呂布什麼的強多了。

三國志作者評價,關羽張飛都是當世猛將的典範,而張飛則比關羽有些差距(演義中兩人並列,甚至張飛還要略勇猛一點)。這反過來又說明關羽的地位確實超然大眾之上。


說到帶兵打仗的謀略,關羽最拿得出手的當然是水淹七軍。現在一堆人在這裡說關羽只是運氣好,遇上山洪暴發淹了于禁云云。我想說就算那水不是關羽決堤放的,人家知道利用暴雨洪水發動進攻殲滅魏軍,為將識天文地理,咋就不是本事呢?同樣的暴雨洪水,于禁是全軍覆沒,關羽是俘虜三萬人,你說這不叫軍事才能叫運氣?國足咋下雨天晴都不能運氣一次伊朗呢?實際上于禁並非庸將。魏國最出色的是五子良將,而於禁則是五子之首,當時唯一一個假節鉞的。關羽對於禁,是魏蜀兩家巔峰戰將的對決,關羽完勝。

水淹七軍之後的格局是: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原也。

注意這裡的“威震華夏”四個字,全書僅此一例。能逼得曹操想遷都,這可是連官渡之戰都不曾有過的。


除了這一戰,關羽還有一次戰役,就是209年的南郡之戰。當時周瑜在與曹仁交鋒,而關羽則負責絕北道,切斷中原對曹仁的增援。這一戰具體如何,三國志關羽傳沒有正面描寫,但在魏國將領們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發現,滿寵、樂進、徐晃、文聘等人紛紛在抵抗關羽的戰役中立下很大的功勞。而最後結局是,曹仁撤退,把江陵丟給了周瑜;汝南太守李通在接應曹仁撤退的戰役中不幸殉國(傳記說是半路得病死了,反正曹操信了)。最後說“劉備得南郡”。

歷史上對關羽的評價一直都很高,絕不是三國演義的獨創。從南北朝開始,關羽張飛就被作為猛將的代名詞。唐朝的武廟72賢中,三國時代除諸葛亮是十哲外,其餘有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 、羊祜、王浚。宋朝陸游有詩“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並且認為顏良文丑比關羽張飛來說就像毫芒比泰山一樣。關羽在宋元封王,明清封帝。明太祖朱元璋更將關羽提升為武廟之首。

因此,如果要在三國時代選一員最具有代表性的武將,的的確確關羽是最有資格的,雖然他從學術意義上根本不是三國人——關羽建安二十四年末(220年初)被殺。在他死後大半年,曹丕才篡漢自立,東漢才滅亡。


巴山夜雨涮鍋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關公頭頂上帽子眾多,最為後人所知的便是他“武聖人”的稱號,他同時還是佛教的伽藍神,也是道教的崇寧真君。

關公是眾多的以平民的身份爬上神臺的歷史人物之一,在中國廣為流傳的有尉遲恭、秦叔寶號稱門神等等人物。但其他歷史人物在“神臺”之上遠沒有關公混得好,他甚至一起被後人賦予“忠、義、仁、信、勇、智、禮”等諸多的精神內涵。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關公又是怎樣的形象呢?他真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本事嗎?

孔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關羽雖然混跡於東漢末年的軍旅之中,卻能以一武夫的身份與也聖人平分秋色,可見中國人對其推崇。

但其實這已經不再是關羽本人了,眾目所見的關羽,其實已經成為一種符號,是人們心中對忠和義的向彺。那作為一個真實存在的人,關羽是怎樣的形象呢?

我們主要從《三國志》中的《關羽傳》對其進行了解。關羽出身河東解州,屬今山西運城常平鄉地界。解州也名“鹽池”,相傳當年黃帝殺蚩尤肢解於此,因此而名“解”。

關羽早年以一介亡命之徒的身份得到劉備的常識,深得其庇護,遂與張飛一道,追隨劉備左右。劉備對這二人也是器重,“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或許有些誇張,桃園三結義之事,正史也未見載,但三人的關係融洽卻是毋庸置疑的。此後,這二人一隨著劉備“升遷”,劉備做了平原相,關、張二人就成為別部司馬;劉備宰了徐州刺史,便把徐州交給了關羽,對他的信任可見一斑。



關羽本身雖未見得有演義般勇猛不群,卻也是極有本事之人,這從他能夠得到曹操的禮遇、斬顏良,得封“漢壽亭侯”可以看出來——混飯吃的人恐怕會被顏良斬了。史書記載,公元200年,曹操活捉了關羽,對他極為賞識,竟拜他為偏將軍。關羽心向劉備,不改初衷,使張遼傳話曹操,“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關羽離開曹操後,仍得劉備信任,委以襄陽太守,“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在襄陽,關羽搞出了他名震千古的壯舉,刮骨療毒,此事或有誇大,但關羽的硬漢形象那是不言而喻。



關羽一生,也算得上波瀾壯闊,但若無後人對其追贈,恐怕也達不到現在的高度。

封建統治者或真心出於對前人的景仰,或出於對手下、百姓的思想控制,對關羽的形象進行了默認和誇大。其實真正的關羽,也只是有血有肉的人罷了。


煮酒君


第一次讀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的時候,真的被震撼了。關公真神人也!

原來,少年之時雄壯威猛,不避艱險追隨劉備,為他東擋西殺,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是真的。

原來,為報曹操知遇之恩,豁出性命單槍匹馬衝鋒陷陣斬殺顏良於萬眾之中是真的。

原來,深明春秋大義,封金掛印,來去明白,不忘舊主,千里尋兄是真的。



原來,刮骨療毒,流血營盆泰然自若是真的。

原來,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也是真的。

當然,心高氣傲,要與馬超單挑是真的,辱罵婚使是真的,大意失荊州也是真的。


真實的關羽,是義薄雲天的無雙國士,是神勇無敵的世之虎臣,也是傲世不群的天涯孤客。

他的一生,是一曲英雄主義的悲歌,高亢入雲,又寂寥低迴。


上將噯福斯


看到一些回答,將關羽視作普通的武將,簡直呵呵。我們研究歷史人物,還是應當建立在可靠史料的基礎之上。從專業的角度講,像民間傳說或者小說《三國演義》那樣神話關羽,固然不夠客觀,模糊了關羽的真實面貌;但是像某些人那樣憑藉想象來貶低關羽,將關羽的歷史地位完全視作後人的吹捧,則更不可取,這就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鮮活例證。

關羽的勇武,是其同時代人所公認的

清代學者趙翼寫過一部《廿二史札記》,是其讀史心得,很有意思,對歷史感興趣而又無暇遍閱史書的朋友值得去看看。

在這部書中,趙翼專門寫了一條“關張之勇”,即關羽張飛的勇武。他選取了正史《三國志》中有關關羽戰績的記錄以及同時代人對關羽的評價。其中很多評價在@北門猿的回答中已經提及,不再重複。

簡單歸納一下就是:

  • 關羽曾策馬刺良於萬人之中,斬其首還,紹將莫能當者
  • 曹魏的程昱、劉曄,東吳的周瑜、呂蒙等人,對關羽的評價都非常高。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提一旅孤軍北伐,圍攻襄樊,斬殺曹操麾下將領龐德,並且擒獲名將於禁,一時“威震華夏”,曹操都想要遷都以躲避鋒芒。這也是《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的。


儘管《三國演義》中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的記載是羅貫中編造出來的,但斬顏良卻是千真萬確的歷史記載。

要知道,作為袁紹手下名將,顏良也是以勇武著稱的,孔融曾說:

顏良、文丑,勇冠三軍。其個人武藝不可小覷。此外,在當時的戰爭中,以集體陣列戰鬥為主要的作戰方式,並不像小說中那樣動不動雙方大將先跑出來打個幾百回合。

我們閱讀《史記》、《漢書》、《後漢書》這類早期的歷史文獻,會發現裡面關於武將單挑的記載非常非常少,除非像霸王項羽這樣的,能夠以一敵多,否則普通武將突然衝進入敵人的軍陣中,只會凶多吉少。

而關羽能夠單騎衝入袁紹的軍陣之中斬殺顏良,其武力值以及勇氣都是普通武將遠遠不能及的。


關羽的武勇,也是後世所推崇效仿的

在漢末三國之後,很多勇敢的武將都曾以關張之勇來自比,或者被別人這樣誇讚。

比如,東晉時期,河北籍的將領劉遐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當地人把他比作張飛關羽。

再比如,南北朝劉宋時期,豫州刺史魯爽、荊州刺史劉義宣、江州刺史臧質等人一起造反,名將薛安都討伐他,魯爽本身也是號稱“萬人敵”的,但他臨陣醉酒,安都單騎直入,斬之而反,時人皆雲關羽之斬顏良,不是過也


面對一個歷史人物,假如說當時人不認可而後人誇讚,我們自然會懷疑其中有附會、誇張的成分。假如說當時人誇讚而後人不認可,我們也會覺得其人言過其實。然而關羽的勇武不僅是當時人,也是三國之後的人們所公認的,這在歷史上非常難得。他固然有著性格方面的缺陷,最終也歸於失敗,但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其閃光點。


考古軍中馬前卒


正史裡記載關羽的,最權威的莫過於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在《三國志》的“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中,對於關羽有如下記載:

出生入死,親如兄弟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是河東郡解縣人。劉備在家鄉招集兵馬,關羽和張飛共同為他抵禦外來欺侮。劉備任平原相,以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頭統領軍隊。劉備和他們兩人睡則同床,情誼好像親兄弟一樣兒。


而在大庭廣眾的時候,他們兩個都在劉備身邊整天侍衛站立,追隨劉備到各地去,不怕艱難險阻。劉備殺死徐州刺史車胄之後,命關羽鎮守下邳縣城,代理下邳太守職務,而自己則回到小沛。

義不降曹,各為其主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投奔袁紹。曹操活捉了關羽回去,拜關羽為偏將軍,給了他特別優厚的禮遇。袁紹派遣大將顏良在白馬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曹操派張遼和關羽為先鋒進擊顏良。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旗幟和傘蓋,揚鞭催馬衝入萬軍之中,將顏良斬殺,割下他的首級回來,袁紹手下的眾將沒有人能夠抵擋得住他,從而消解了敵軍對白馬的包圍。曹操立即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起初,曹操認為關羽氣概雄壯,而通過觀察他的神態,發現他沒有長久留下來的意思,便對張遼說:“您試試通過私情瞭解他的想法。”於是張遼來問關羽,關羽感嘆的說道:“我深切感到曹公對我的優厚禮遇,然而我已經接受了劉將軍的大恩,發誓同生共死,不能違背此誓言。我終究不會留在這裡,但我一定要立功報效曹公以後再走。”

張遼把關羽的話告訴了曹操,曹操認為羽很有義氣。等到關羽斬殺顏良後,曹操知道關羽必定要離開,對他重加賞賜。關羽把這些賞賜品全都封存留下,寫信告辭,然後投奔了袁紹軍中的劉備。曹操的左右想去追擊關羽,曹操說:“他也是各為其主,不要追了。”

左膀右臂,蜀漢柱石

關羽跟劉備到劉表那裡。劉表去世,曹操平定荊州,劉備從樊城準備向南渡過長江,另外派關羽乘坐數百艘戰船與他在江陵相會。曹操追到當陽長坂,劉備斜插逃奔漢津,正好與關羽的船隊相遇,便一起到了夏口。

孫權派兵幫助劉備抗拒曹操,曹操撤軍退回。劉備收復荊州長江以南各郡,便封拜立頭功者,任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紮在長江北。劉備向西平定益州,任關羽董督荊州事務。

爭強鬥狠,美髯之名

關羽聽說馬超前來投奔劉備,因為和他不是老相識,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以和誰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不喜歡別人超過自己,便回答他說:“馬孟起文武兼備,氣概雄偉壯烈超過常人,是一代豪傑,是彭越一類的人物,可以和張翼德並駕齊驅,然而趕不上你美髯公那樣的超逸絕倫。”

關羽的鬚髯很漂亮,其一直以此為榮,所以諸葛亮這樣稱呼他。關羽看了信之後非常高興,把這封信給賓客看,並說還是諸葛軍師最瞭解我。

刮骨療毒,並非虛言

關羽曾經被流箭所射,正中其左臂,後來傷口雖然痊癒,但每到陰雨的時候,骨頭常常疼痛。醫生說:“這是因為箭頭有毒,毒已經進入骨頭,要在臂上破開個口,颳去骨頭上的毒,然後疼痛才能消除。”

關羽便伸出手臂讓醫生剖開。當時關羽正請部將門宴飲對坐,臂上鮮血淋漓,接血的盤子都裝滿了,而關羽卻仍然割肉烤肉倒酒飲酒,談笑自若。

水淹七軍,物極必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任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這一年,關羽率領部隊進攻樊城的曹仁,曹操派遣于禁幫助曹仁。秋天,大雨不停,漢水氾濫,于禁所統領的七軍全都被淹。于禁投降關羽,關羽斬殺了曹魏將軍龐德,關羽的聲威震動中原。

曹操與眾人商議把都城從許縣遷走以避開關羽的鋒芒,司馬懿、蔣濟認為關羽得志,孫權必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去鼓勵孫權去偷襲關羽的後方,答應割讓出江南之地封給孫權,這樣樊城之圍自然會解除。

內憂外患,孤立無援

曹操接受了這個建議。在此之前,孫權曾經派遣使節為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關羽辱罵來使不答應婚事,孫權非常憤怒。另外南郡太守糜芳和士仁和關羽不和,關羽曾說:“回來再整治你們”,二人全都心懷恐懼不安。孫權暗地裡引誘糜芳和士仁人投降,二人派人接應孫權。

而在這時曹操派遣徐晃救援曹仁,關羽不能攻克樊城,領兵撤退。孫權已經佔領江陵,把關羽將士的妻子兒女全都俘虜,關羽的軍隊因此潰散。孫權派遣將領迎擊關羽,在臨沮把關羽及其兒子關平斬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正史中關羽最出名的就是斬顏良: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是對關羽戰鬥力的最直接表現。 至於是不是兩軍陣前單挑決勝負,就不得而知。

在三國志中關羽記載的事情並不多:

一、《關羽傳》:

1、在曹操和劉備圍攻呂布時,關羽曾向曹操要求娶呂布妻子;戰勝呂布後,曹操自己先看了呂布妻子,自己留下,並不答應給關羽;

2、關羽被曹操擒拿後,和張遼表達了幫助曹操立功後就走的心願,這就有關羽斬顏良的故事;

3、曹操早在張遼口中知道關羽不會久留,但還是在關羽斬顏良後,厚封關羽為漢壽亭侯,來挽留關羽,最後在得知關羽走時,並沒有派人阻攔;

4、劉備投靠曹操時,關羽曾勸劉備在和曹操狩獵時刺殺曹操但劉備不聽,在曹操攻打荊州時關羽責備劉備不聽當年殺曹操的建議;

5、關羽圍攻襄樊,降於禁、殺龐德,逼迫曹操許昌,最後被徐晃擊敗,在回攻荊州的路上軍潰而亡。

二、《魯肅傳》:

關羽單刀赴會魯肅。其實真實情況是關羽和魯肅都是單刀赴會:

各自的兵馬距離關羽和魯肅只有百步遠。

三、《呂蒙傳》:

呂蒙白衣渡江奪取江陵,善待關羽將士家屬並大肆宣揚,導致關羽士卒皆無戰心而軍潰,致使關羽戰敗被殺。

總之

在正史中,關羽是一個高傲的人,只信服能力比他強的人。如張遼、徐晃、諸葛亮等人關羽才和他們成為朋友,對於能力比關羽低的人,關羽非常鄙視,如黃忠等。

關羽斬顏良而被曹操封侯,但關羽在跟隨劉備時,並沒有得到表現的機會——唯一表現的機會就是攻打襄樊,但又得不到劉備蜀中的援軍支持,只能獨力支撐,給了呂蒙偷襲的機會。

假如關羽沒有離開曹操,關羽的戰功肯定會很多,鐵定成為曹魏的第一戰功武將。當然,關羽也因此沒有因為義氣而被封為武聖。

劉備仁義,俠氣,有城府,喜怒不形於色。關羽高傲,義氣,善待士卒,鄙視儒士。張飛易暴怒,虐待士卒,善待儒士。馬超純粹是有勇無謀的羌人風格。黃忠勇戰。趙雲忠心。

這就是蜀漢的五虎上將。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羅貫中《三國演義》已經將關羽刻畫得很神氣了,但是史實上的關羽卻比演繹中更厲害,《三國志》陳壽稱其為萬人敵。

要知道,《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萬人敵更多是一種誇耀之詞,但是關羽萬人敵確是名副其實,沒有半點水分。

建安五年,劉備敗於曹操投袁紹,關羽為求糜、蘭二嫂周全而投降曹操,曹操賞其才,拜其為偏將軍。沒多久,劉備攛掇袁紹攻打曹操以期救回妻弟,史稱白馬之圍。關羽以報恩之心受曹操封為前將軍,與張遼同拒袁紹大將顏良。顏良為袁紹所倚仗重用的上將,早在虎牢關一戰時便未見其人先聞其名,時曹將莫敢上前拒陣。唯有前將軍關羽,打老遠便從萬軍叢中瞅見了顏良中軍帳蓋,於是一人一刀,以摧枯拉朽之勢策馬入敵萬軍叢中直奔顏良所在,梟其首級策馬而還而己未傷毫毛。此戰關羽一戰成名,羅貫中與陳壽均稱其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之萬人敵。



由此可見,早期東漢末年武將,有此等驍勇戰力的也就僅有關雲長了,當然後來趙子龍也讓世人大跌眼鏡。萬軍叢中,來去自如,還順帶把敵首人頭取走,不是萬人敵是什麼?可有半點水分?

再者,關羽為戰還頗有戰略,懂得利用天時地利人和。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拜曹仁為徵南將軍,討伐關羽。曹仁到樊城,加收賦稅致使百姓苦不堪言,暴亂起義四起。關羽瞅準了這一民意,以仁義勸服曹仁部屬來降,領兵困守襄樊外圍,圍城打援,利用秋季雨期與襄樊地勢,鑿堤引水淹來援的于禁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此後襄樊曹軍部屬紛紛來歸。



東漢末年真正意義上做到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武將唯有關羽而已。此戰關羽威震華夏,劍指許昌,曹操當年與號稱百萬的袁紹對扛都不怯場,此刻卻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商量著遷都以避其鋒芒。

可見關羽是真的無敵,後世把關羽奉為武財神,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書


關羽不是三國時期最厲害的武將,但卻是三國時期最有名的武將。也就是說關羽名氣大於他的真正實力,那麼歷史上關羽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有多厲害呢?讓我為大家客觀的分析一下。

首先,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桃園結義的故事很可能是存在的,結義中三人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在歷史上是有影子存在的。

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關羽說這句話的背景是曹操東征劉備,劉備被擊潰,當時關羽守小沛,被曹操所擒。曹操想招降關羽,於是派張遼前去打探關羽心中所想,關羽說出了這樣一句話。重點是誓以共死、不可背之這八個字,算是桃園三結義的主要證據。

關羽是個亡命之徒,亂世之中適合這樣的人生存。劉備被鄉中富商資助,召集眾徒,這時關羽和張飛前去投靠,從此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其實也是三人桃園結義的一個證據。

關羽在跟隨劉備後娶了一房妻子,妻子一直沒有生育,於是關羽在幫助曹操進攻呂布時向曹操提了一個要求,等到城破,請求納秦宜祿的妻子為側室。曹操一開始沒有在意,後來關羽又一次來交代,曹操起了疑心。等到城破後,曹操親自去查看秦宜祿之妻究竟是何人,結果此婦甚美,曹操於是自納之,關羽很尷尬

那麼我為什麼說關羽不是三國時期最厲害的武將呢?其實關羽的武力也不差,但還達不到頂級水平。關羽其實最適合刺殺行動,於千軍萬馬中突襲對方主將,這是關羽的強項,至於單兵作戰能力,他不如文鴛

文鴛曾經在對方數千兵眾的隊伍中來往數十次,擊殺對方一百多人,而自己幾乎毫髮無損。這個水平恐怕關羽達不到!

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關羽牛就牛在他於亂軍之中成功實現了斬首行動,在白馬之圍中,瞅準袁軍主將顏良的位置,然後騎著赤兔馬快速奔到陣前,成功的將顏良斬首,所謂擒賊先擒王,顏良一死,袁軍瞬間崩潰。關羽此舉在整個三國時期幾乎無人能夠破其記錄,因此關羽一直以此為傲。

後來有人平了他這個記錄

,於是關羽不高興了。怎麼回事呢?在漢中爭奪戰中,蜀軍大將黃忠趁魏軍主帥夏侯淵領兵修補鹿角時進行突襲,在亂戰中成功的將夏侯淵斬首,這同樣也是一次經典的斬首行動,致使魏軍人心惶惶,如果不是張郃及時頂上,恐怕魏軍早就潰散了。

黃忠因為親斬夏侯淵而立了大功,同樣是斬首行動,同樣是斬了對方的主帥,幾乎達到了和關羽一樣的水平。後來,因為此事劉備論功行賞,封黃忠為後將軍。關羽知道後很不高興,酸溜溜的說道:大丈夫絕不能和老兵同列!關羽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黃忠破了自己曾經創造的輝煌紀錄,自己引以為傲的資本從此沒有了。

當然了,關羽還是很厲害的。曹操人生當中被對手逼得狗急跳牆的時候很少,只有兩人做到了,一個是袁紹,一個是關羽。

袁紹發動官渡之戰,當時袁軍十萬餘人,騎兵萬餘,而曹軍則只有三萬左右。因此,曹操心中擔憂,想撤回許昌堅守,也就是說幾乎要放棄了。這時曹操第一次被對手逼得膽怯。

關羽兵圍襄樊,曹操派于禁率領七路人馬前去救援,都被關羽打敗。于禁投降,龐德被殺。襄樊以北的盜賊也打著關羽的旗號造反,致使曹操嚇得要遷都。如果不是司馬懿和蔣濟阻止,恐怕曹操真的會遷離許昌。

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最令人叫絕的是水戰。在此之前沒有資料顯示關羽擅長水戰,但是當漢水暴漲,條件達到時,關羽竟然率領水軍去圍剿于禁七軍。這不得不讓人佩服關羽用兵的能力,水戰、陸戰都很精通,確實文武兼備,水陸通吃。

當然了,關羽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自傲。因為自傲,他看不起黃忠,看不起孫權,看不起馬超,更看不起曹操首先所有將領。也因為自傲,關羽被呂蒙所偷襲,丟了荊州,自己也被吳軍所擒獲。

其實孫權在擒獲關羽後並沒有打算要殺了他,但是部下一番話點醒了孫權。手下將領說:當初曹操放過了關羽,致使落得如今被關羽逼得要遷都的尷尬境地。如果我們今天放了關羽,恐怕會重蹈曹操的覆轍。孫權頓時打了一個冷顫,遂決定斬了關羽

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關羽是劉備手下最厲害的一個將領,文武雙全。但是關羽的武力不是整個三國時期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應該是文鴛。關羽厲害之處在於善於在亂陣之中偷襲敵軍首領,擒賊先擒王,關羽成功過一次,而整個三國時期也只有兩次這樣的案例,一次是關羽,一次是黃忠。關羽不僅善於陸戰,也善於水戰,這是許多將領所不具備的能力。整體來說,放到整個三國時期,關羽的能力排在中上等,但不是最優,僅此而已。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


每日趣評


關二爺的武力,在三國時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他是孔子之後唯一成為聖人的,孔子還只是讀書人的偶像,關二爺是黑幫、算命等多個行業的祖師爺。

關羽的武力有多厲害?

一、萬人敵。《三國志》中與張飛並稱“萬人敵”,並且“飛亞於羽”,有此讚譽的武將不多,他的實際武力排名可能比《三國演義》中還靠前。冷兵器時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猛將的作用非常關鍵,劉表有十餘萬軍隊卻不堪一擊,關鍵就是沒有猛將。

二、斬顏良。《三國志》記載:“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 ,這一段是三國中唯一的陣前斬將記錄,寫得非常精彩,而且斬殺袁紹第一大將。當時關羽僅僅帶了六百援軍,而顏良的部隊有一萬多。

第三,帶兵能力。劉備作戰,凡需要分兵,都是自己帶一路、關羽帶一路。曹操南下荊州,劉備兵敗當陽,就是靠關羽的一萬水軍再度崛起。劉備班底是北方來的,只有關羽能把水軍帶好。當時,即便是人才濟濟的曹操,也無人能統帥水軍,還得依靠蔡瑁、張允。

第四,威震華夏。關羽發動樊城之戰,水淹七軍,逼得曹操要遷都。關羽的勝利,有很大的運氣因素,但曹操那邊,宛城太守侯音、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投降關羽,一時間許昌危急!歷史記載關羽“威震華夏”,是有真實戰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