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亮劍》中李雲龍叫囂自己有8個營的場景片段?

梓宸濤濤


少時讀抗戰史,曾經對此有過不解,因為1944年以後日軍的兵力數字反而大幅提高,到1945年初已經達到600多萬的峰值,怎麼反而在華北就走了下坡路,讓“李雲龍們”壯大得一塌糊塗呢?讀懂李雲龍所部的兵力變化,不妨從宏觀角度看微觀事件,1942年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進行殘酷的大掃蕩之後,八路軍總兵力一度從40萬人下降到不足30萬人,抗日根據地進入最艱苦的時期。



然而到了1945年初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階段時,八路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91萬人,正如《亮劍》裡孔捷驚訝於獨立團的發展:“部隊擴充了近三倍”!這個數字不是編的,其實就是準確代表著這一變化,那麼,僅僅兩年時間裡,戰略形勢變化為何如此之大呢?

“主力部隊地方化”的正確發展思路

1942年以後,為適應新的華北敵後戰爭形勢,第129師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的方針,將一部分主力部隊分期分批與各抗日根據地軍分區合併,實行分兵發展。比如新編第9旅與冀南軍區第五軍分區機關合並;新編第11、新10旅與太行軍區第1、第2、第3軍分區,“李雲龍團”所在的第386旅與太嶽軍區合兵等等。各部隊大力組織遊擊集團對敵作戰,張大彪一營的戰鬥方式和隊伍能夠發展到2000多人,詮釋了這一戰法的正確性。



日寇華北方面軍已經被抽斷了脊樑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參加華北會戰的都是日軍老牌常備師團,比如第5、第6、第10、第14、第20等師團,戰鬥力非常強悍。華北大部淪陷後,日軍大本營調走了絕大部分老牌師團,另以新組建的一批警備師團和獨立混成旅團充當佔領軍的角色。

鑑於雙方綜合國力和軍隊戰鬥力的巨大差距,日軍的二流師團、混成旅團仍然對八路軍構成質量優勢,並且此時華北日軍仍然保留著第14、第27等幾個精銳師團,然而到了1944年,這幾個重裝備師團要麼調往太平洋戰場送死,要麼南調參加“一號作戰”。諾大的華北,日軍雖空有三個軍的番號,卻只剩下第110、第114(重建)、第115(新建)、第118(新建)、第47師團(新建)。

以及一堆拼湊的獨立警備隊和混成旅團,部隊數量和質量嚴重縮水,連三流都算不上了,只能取戰略守勢了。



日軍“拆東牆補西牆”發動豫湘桂戰役

1944年,侵華日軍(不計入關東軍和臺灣軍)還有25個師團,為了打通所謂“大陸交通線”進行的豫湘桂戰役,日寇糾集了19個師團50萬人,僅在河南段戰場,岡村寧次就動用了第12軍的8個師團和一個混成旅團。除了從關東軍和本土臨時調來的部隊之外,華北地區稍有戰鬥力的部隊也被抽調一空,日本人在華北淪陷區不得不全線收縮,八路軍進入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而豫湘桂戰役出慘敗,也使重慶政府的聲望和軍事實力遭受嚴重打擊,中央軍勢力幾乎被完全掃出華北平原,對八路軍進行的摩擦、擠壓大大減小,晉綏軍更是龜縮一隅,客觀上使八路軍的壓力驟輕。以《亮劍》獨立團為代表的八路軍各部,通過分兵發展和戰略反攻,部隊實力恢復和擴充較快。



獨立團不大可能一直保留八個營的編制

從1944年下半年開始,《亮劍》獨立團所在的八路軍第129師為貫徹“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戰略思想,開展進行大規模的反攻作戰,當年收復縣城28座,次年春再收復縣城59座,從日偽軍手中解放了大片國土,使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邊四個根據地連成一片。解放區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人口達2400餘萬,129師所屬部隊發展到近30萬人,是1937年東渡黃河(9000餘人)時的30倍。

在上述部隊中,第129師早已不再僅僅下轄第385和第386兩個旅,而是成立了若干“新編旅”(番號已經發展到新11旅),各旅下面則成立了幾十個自擬番號的基幹團,比如386旅下轄的第772團,第20團和第21團,後面兩個明顯不是重慶軍政部給的番號。



所以獨立團壯大到7000人的事件是成立的,但不會編成什麼八個營全部隸屬於獨立團,一定得抽出部分人馬去組建新的團級部隊,否則129師那十幾個旅和幾十個團怎麼來的呢?

李雲龍叫囂肯定是有資本的,但是這家底他不可能全部留下,而丁偉和孔捷的部隊在這樣的大形勢下肯定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從表情包上看,聰明的丁偉其新一團兵力比李雲龍少不到哪裡去,淡定如斯。

孔捷就明顯不成,所以一臉的驚訝。


度度狼gg


李雲龍叫囂自己有8個營七千多人馬的時候,已經是1944年初。我們來看看在歷史上,此時八路軍的真實實力如何。

1937年,紅軍接受國軍改編時,蔣介石只給了三個丙種師的編制:三師六旅十二團。再加上八路軍給每個師擴編的教導團/獨立團,加上八路軍總部直屬的特務團,共計16個團,四萬多人。

等到1940年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已經擁有105個團,40萬人!這才三年時間,八路軍擴軍十倍!

等到1942年,八路軍經歷了日軍發動的5次“治安強化運動”。抗日根據地的面積縮小1/6,人口減少1/3。但是,依然擁有30萬部隊。

而到1944年5月時,八路軍已經建立面積達24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的抗日根據地。八路軍人數也有成倍增長。而且,抗戰局勢開始好轉,八路軍在這一年對日偽軍發動局部反攻。

按照八路軍這個發展標準李雲龍的擴軍行動,很符合實際。

李雲龍本來是772團3營營長,1937年底升任386旅新一團團長。1940年,接手孔捷的獨立團,出任獨立團團長。1942年是獨立團發展最困難時期,反掃蕩時獨立團傷亡過半,二營長沈泉,三營長王志強,騎兵連長孫德勝都犧牲。

等到1943年開始,李雲龍開始分兵,讓部隊充分發揮自己能動性,去“搞副業”。用李雲龍的話說,賠本的買賣咱不幹,只要能撈油水,你們隨便來!



趁著日軍華北兵力空虛,李雲龍部充分發揮游擊戰特長,化整為零,四處出擊。八路軍打鬼子,老百姓就全力支持,就會踴躍參加八路軍。所以,不到一年時間,獨立團拉出來小一萬人馬!

要不是李雲龍為了救老婆打平安縣城,自己都不知道現在手下有這麼多士兵。平安格勒戰役之後,李雲龍直接將部隊擴編為八個營。


其實,八路軍擴編快還有一個原因。八路軍士兵不是每人都有槍,揣上六顆手榴彈就敢上前線打仗。等到1944年時,依然有一小半八路軍士兵沒有槍。

最後,迴歸正題。

丁偉不吃驚,那是因為丁偉跟李雲龍一樣腦子聰明。他肯定也在抓住時機,擴編部隊。而且,丁偉領導的新一團本來就是李雲龍帶出來的。他又和李雲龍是老戰友,知道李雲龍的實力。

並且,在知道是李雲龍打平安縣城時,他也應該能猜到李雲龍有不少兵力。所以,丁偉不吃驚。


孔捷吃驚是因為他資歷比李雲龍淺,還是李雲龍教他放的槍。他的能力也不如李雲龍和丁偉。

從孔捷後來收編黑雲寨的事就能看出兩個問題:第一,孔捷看老戰友的部隊擴編了,自己也急了。第二,孔捷眼光不行,能力不行,竟然想收編土匪!真是不挑不揀啊!


勇戰王聊歷史



當李大腦袋在孔捷和丁偉面前吹噓自己有八個營七千人的時候,那是一九四四年。而在亮劍剛開始的時候,老李已經是主力團團長了,經過幾年的發展,到抗戰結束之前的一年,老李才只有八個營,只能說他這個發展速度有點拖後腿了。

雖然有八個營,但是如果除去團部直屬的警衛連,特務連,工兵連,炮兵連,通訊連,衛生隊之類的技術部隊,剩下的戰鬥人員,最多也就是六個營,兩個步兵團的規模。要是1939年的一個團,到1944年才發展到兩個團,解放戰爭就沒法打了。

來看看八路軍的發展情況。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全軍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總共五萬人。而到亮劍開始時的1939年,八路軍全部兵力的數字是多少呢?四十萬人。到抗戰結束的時候,新四軍和八路軍的兵力總計120萬人,這就等於說,從1939年到1945年,八路軍的兵力增加了三倍。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就意味著,一個1939年的主力團,必須要把自己的兵力擴張三倍,這才算是完成基本任務。因為這是平均數字,連這個指標都達不到的人,就是沒有完成任務。而老李這時候才完成了兩個團的任務,距離達到八路軍的平均水平,還差一個團。

老李所在的是一二九師,抗戰爆發後上前線的時候,全師兵力大約一萬五千人左右,而到抗戰結束的時候,不算徐帥在山東拉起來的隊伍,就算算陳錫聯,陳再道,楊勇,王新亭,秦基偉,陳賡這些人的縱隊,合計兵力大約二十萬人。

其中,1939年的時候,秦基偉的職務級別實際上就相當於團長。不過,這時候秦基偉的團還是一千多人的小團,不是兩三千人那種主力團。到1945年的時候,秦基偉的職務是二級軍區司令,實際上兵力相當於一個三個團的縱隊,兵力大約一萬多人。到解放戰爭初期,秦基偉也還只能說自己是陳賡的四縱小兄弟。


而李大腦袋在劇中的上級,也就是三八六旅旅長陳賡,這時候已經是二級軍區的司令員,到抗戰結束,解放戰爭辦法的時候,整個四縱兵力大約四萬人,是中野各部隊中兵力最多的部隊,因此才被軍委明令留下來當做軍委的戰略預備隊。要是他手下的團長都和李大腦袋是一個水平,一個發展速度,讓旅長的臉往哪兒擱?

至於說孔捷表現得十分驚訝,而丁偉表現得比較淡定,這隻能說孔二愣子確實是太老實了,但在這次吹牛之後,孔二愣子也趕緊開始跑馬圈地,招兵買馬,大肆擴張隊伍了,所以才要強行收編黑雲寨的謝寶慶,並且給了一個獨立大隊的番號,實際上也就是一個獨立營。

不過,在集結隊伍圍攻平安縣城之前,老李其實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集合起來一清點,才發現自己已經有近萬人的部隊了。而這時候老孔和丁偉都還沒有把部隊集合起來,還在分散遊擊的狀態,所以老孔可能也不清楚自己的新二團這時候到底有多少人。大概率是要到他集合起來以後才會發現,他的部隊人數也不比老李少多少。


蕭武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劇中李雲龍獨立團大規模擴展時應該是42年,應該是岡村寧次反掃蕩只八路軍大規模擴軍的時期,那個時期八路軍已經跟人民群眾的關係非常緊密了,這為老百姓參加八路軍提供了兵源,而李雲龍在這麼短時間內部隊擴充了這麼多,都是反掃蕩之後的結果。

其實一個團八個營倒是非常可能的,在長征後,紅軍只有不到三萬人,而到了抗戰初期,其實八路軍人數依舊很少,平分下來一個團能有一千人都不錯了。

按照八路軍這個發展標準李雲龍的擴軍行動,很符合實際。

李雲龍本來是772團3營營長,1937年底升任386旅新一團團長。1940年,接手孔捷的獨立團,出任獨立團團長。1942年是獨立團發展最困難時期,反掃蕩時獨立團傷亡過半,二營長沈泉,三營長王志強,騎兵連長孫德勝都犧牲。

等到1943年開始,李雲龍開始分兵,讓部隊充分發揮自己能動性,去“搞副業”。用李雲龍的話說,賠本的買賣咱不幹,只要能撈油水,你們隨便來!

就這樣李雲龍的三個營都沒有閒著,今天東邊打一張,明天西邊打一仗,硬生生從日偽軍手中搶到了很多裝備。差不多每個連都有六七百人,李雲龍的部下就有了5000多人。

丁偉的新一團是從李雲龍手中接過來的,本來也是一個沒有什麼戰鬥力的非主力團。當時386旅的獨立團是7711團和772團。李雲龍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把部隊的裝備換了一茬。因此在蒼雲嶺頭一戰中敢於和坂田聯隊面對面較量,從正面突出重圍

通過以上分析對比,我們就明白了八路軍擴軍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因此我們可以說,電視劇中李雲龍擴軍的速度並不算特別誇張,基本上接近事實。

孔捷是比較憨厚正直的漢子,在做事靈活性上,他不如李雲龍和丁偉,因此他的軍隊就會發展的比較慢。像李雲龍和丁偉這樣的刺頭,就算沒有大的戰爭,他們也不會閒著。總會找一些仗打一下,從日本人那裡搞一些武器來擴大自己。

很多沒法講究的情況下,披風鋪地上,一半墊一半蓋,比帶塊軍毯還好,搶戰利品時,用披風打的包裹就怕你背不動,不怕裝不下!要是血戰長津湖時,我軍要是有這樣的披風,可以救很多戰士的命!後來我軍配發的那種橡膠雨衣,其實功能上沒有披風的多用性,份量還很沉重,北方用不保暖,南方用嫌悶熱,真不如披風斗篷實用。現在的強國軍隊,後勤不用再靠戰士自己背,有足夠的支援力量,大多數時候,不用考慮用披風臨時湊合著過了,所以披風不常見,只在有風雪的高寒地區,還有保留裝備,不過現代軍隊靠體溫實現夜視和搜索的偵察手段,以後步兵肯定會有防止此類偵察的布料,做老大的隱蔽披風,所以披風還是會有大行其道的機會的。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如何看待?《亮劍》李雲龍說出自己的實力時,丁偉和孔捷都非常吃驚,丁偉還好,孔捷就被嚇到了。

其實一個團八個營倒是非常可能的,在長征後,紅軍只有不到三萬人,而到了抗戰初期,其實八路軍人數依舊很少,平分下來一個團能有一千人都不錯了。


劇中李雲龍獨立團大規模擴展時應該是42年,應該是岡村寧次反掃蕩只八路軍大規模擴軍的時期,那個時期八路軍已經跟人民群眾的關係非常緊密了,這為老百姓參加八路軍提供了兵源,而李雲龍在這麼短時間內部隊擴充了這麼多,都是反掃蕩之後的結果。

但李雲龍獨立團的八個營中並不是每一個都如張大彪那樣有兩千人一個營的,可以說應該只有他的營才有這個數,而其他營頂多就在一千左右,這個時候八路軍的部隊人數可以說比抗戰初期翻了好幾倍。
至於丁偉跟孔捷為什麼這麼大反應,可以說丁偉的家底都是李雲龍幫打的,丁偉的團儘管人數比李雲龍少,但武器裝備卻不差,李雲龍當時打山崎跟坂田繳獲的物資武器大部分都留給了丁偉,而孔捷是真的窮了,人數跟武器都很少,這也跟他指揮作戰方式以維穩保守為主的原因有關,不像李雲龍敢打敢拼敢去搶。


陽陽Vivian聊電影




在晉西北鐵三角聚會的時候,李雲龍毫不客氣的說,自己有八個營的兵力。當時孔捷說我的個天哪,丁偉卻沒有任何意外的反應。

自從百團大戰後,日本華北派遣軍就對八路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掃蕩。由於八路軍擴軍的速度太快,訓練跟不上,裝備更差,兩個人配不上一枝槍。這次掃蕩,讓2/3的八路軍戰士不見了。



再加上重慶蔣介石政府停止給八路軍三個師發放軍費和後勤補給,八路軍就以連排為單位,化整為零,進入敵後,長期埋伏,繼續力量。

李雲龍要求自己的部隊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做一群狼,要敢於向日偽軍搶奪武器,並不斷髮展壯大自己。



就這樣李雲龍的三個營都沒有閒著,今天東邊打一張,明天西邊打一仗,硬生生從日偽軍手中搶到了很多裝備。差不多每個連都有六七百人,李雲龍的部下就有了5000多人。

丁偉的新一團是從李雲龍手中接過來的,本來也是一個沒有什麼戰鬥力的非主力團。當時386旅的獨立團是7711團和772團。李雲龍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把部隊的裝備換了一茬。因此在蒼雲嶺頭一戰中敢於和坂田聯隊面對面較量,從正面突出重圍。

丁偉也是一個腦子非常靈活的傢伙,他接過李雲龍的新一團,應該也沒有閒著。部隊擴軍的速度也不會慢,畢竟有李雲龍打下的好底子。他手下的部隊不會比李雲龍少,因此他不會給李雲龍有八個營感到驚奇。

孔捷的部隊是新二團,也就是說是新組建的部隊。各方面裝備應該都比較差,所以在日軍掃蕩後傷亡最大。恢復起來也就比較慢,發展的速度肯定和李雲龍有差距,所以他才會對李雲龍有八個營感到非常驚訝。



抗戰爆發後,紅軍被蔣介石改編為三個師3萬多人。但八路軍擴軍的速度非常快,當然擴出來的軍隊都是非正式編制,重慶政府不會發給他們軍費。

到了1940年,八路軍就發展到100多個師,40多萬人。到了1945年抗戰結束時,共產黨的武裝發展到100多萬正規軍、200萬民兵,根據地擁有一個多億的人口。

通過以上分析對比,我們就明白了八路軍擴軍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因此我們可以說,電視劇中李雲龍擴軍的速度並不算特別誇張,基本上接近事實。

孔捷是比較憨厚正直的漢子,在做事靈活性上,他不如李雲龍和丁偉,因此他的軍隊就會發展的比較慢。像李雲龍和丁偉這樣的刺頭,就算沒有大的戰爭,他們也不會閒著。總會找一些仗打一下,從日本人那裡搞一些武器來擴大自己。


新知傳習閣


李雲龍叫囂自己有8個營,不是吹牛或者裝批,而是立威,給自己壯膽,給自己手下的兵爭臉。

另外,還有幾點要強調一下。

1.一個軍人要有應有的血性。

2.一個軍人要有應有的威信。

3.一個軍人要有應有的思想。

4.一個軍人要有應有的魄力。

5.一個軍人要有應有的骨氣。


常規搞笑段子


孔捷吃驚,丁偉沒反應,是因為丁偉比孔捷更瞭解李雲龍。1942年華北日軍大“掃蕩”之後不久,李、丁、孔三人曾在獨立團駐地有過一次短暫的會面,談話期間丁偉提到李雲龍當兵時發生的種種奇聞軼事,說明丁與李很有可能是同班戰友,至少也是同期入伍的新兵。而孔捷對李雲龍的熟悉程度,肯定比不上丁偉。因為早在李家坡戰鬥期間,獨立團起初沒有爭得主攻任務,為此,三位團領導李雲龍、趙剛、孔捷彼此之間發生激烈爭吵,李雲龍曾用一句很有力量的話語訓斥孔捷:“你小子給我閉嘴!當年老子是怎麼教你打槍的?”這句話當場使孔捷張口結舌。由此可見,孔捷的入伍時間比李雲龍晚,在李、丁二人面前,只能算是個新兵。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丁偉與李雲龍一樣,都是喜歡不走尋常路的人。倆人在四處化緣、招兵買馬這方面都頗有建樹,李雲龍一貫打完仗貼封條搶戰利品,丁偉對此極為讚許,想必這種事他在遼瀋戰場上肯定沒少幹。而且倆人會時不時地違反政策和紀律,幹出一些出格的事,比如李雲龍戰場抗命、斬殺投降土匪,丁偉私自開燒鍋釀酒賺錢等等。由於李、丁二人在性格、作風等方面具有諸多共同點,彼此熟悉對方的套路,所以,當聽到李雲龍擴充兵力達到8個營時,丁偉不會感到任何意外。

相反,孔捷的行事風格與李、丁二人完全不同,或者說,他與李、丁二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當然就會對李雲龍的擴軍業績感到不解和吃驚。因為孔捷是服從領導、遵守紀律的模範,根本不會想到像李雲龍那樣採用“邪門歪道”的方法擴軍備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關注慕什塔戈,領略軍事百科!





慕什塔戈


披風斗篷可是個好東西,現在我們所熟悉關注的軍隊,都是工業能力過剩,後勤發達的拉轟軍隊,所以披風這種東西不常見了,但其實還有,我國北方高寒地區的部隊冬裝裡肯定還有裝備,另外像西藏地區的部隊也一定會有的。以前軍隊後勤保障不靠譜,物資最好讓士兵隨身攜帶的時候,披風這種一物多用的好東西,對蘇聯這樣的氣候條件國家,當然是軍隊必不可少的裝備。

像林海雪原裡一樣,一塊白布飄啊飄的,那是輕披風,基本只有雪地隱蔽作用,真正軍用披風是細毛呢做的,單面塗上稀釋的天然橡膠,防風擋雨,毛呢跟棉製品的區別在於被雨淋溼後,棉製品基本就失去保暖作用,而毛呢還可以保持75%的作用,軍用披風上有特別設計的扣孔,可以幾件披風組成簡單的帳篷,也可以輕鬆的改成擔架,仔細點包裹上行軍揹包,還可以當泅渡浮筏。



很多沒法講究的情況下,披風鋪地上,一半墊一半蓋,比帶塊軍毯還好,搶戰利品時,用披風打的包裹就怕你背不動,不怕裝不下!要是血戰長津湖時,我軍要是有這樣的披風,可以救很多戰士的命!後來我軍配發的那種橡膠雨衣,其實功能上沒有披風的多用性,份量還很沉重,北方用不保暖,南方用嫌悶熱,真不如披風斗篷實用。現在的強國軍隊,後勤不用再靠戰士自己背,有足夠的支援力量,大多數時候,不用考慮用披風臨時湊合著過了,所以披風不常見,只在有風雪的高寒地區,還有保留裝備,不過現代軍隊靠體溫實現夜視和搜索的偵察手段,以後步兵肯定會有防止此類偵察的布料,做老大的隱蔽披風,所以披風還是會有大行其道的機會的。


李三萬的三萬裡


有人抗戰有人積攢實力,兩種結果兩種人,政治不適合實在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