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哪些傑出的儒將?

潤楊的紅樓筆記


古往今來,有哪些傑出的儒將?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常年戰亂不斷,真正沒有戰爭的時代非常的少,所以,從古至今,名將輩出,隨便拿一個出去都能在西方當大神

何為儒將,儒者,儒生也,可以泛指讀書人,文化人,文能提筆書萬卷;
將者:統帥之才也,指揮若定、帶領千軍萬馬征戰沙場得勝歸。

個人認為,儒將儒將,更重視將的才能,一個不能統領大軍打勝仗的根本不能叫儒將,而只能叫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害人害己,最著名的就是長平之戰的趙括。

而歷史上儒將的最光輝形象要數“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周大都督,棋琴書畫,羽扇綸巾,風流無倆,談笑間,曹魏數十萬大軍葬身長江。

在我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文武雙全的儒將,下面盤點一下。

徐向前將軍

  • 徐向前,出生農家,當過雜貨店學徒,並通過刻苦學習,考上了山西師範速成班,在學習過程中,接觸了大量進步思想和刊物,畢業後當了一名小學老師,並向學生宣傳愛國主義、反封建思想,導致下崗失業。這是他儒的最佳體現。

  • 徐向前老師下崗後,為了謀生,憑藉自己知識分子的優勢,順利考上了黃埔軍校第一期,棄文從武,開始了革命之路。徐向前在土地革命時期就顯示了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華,當彭德懷、林彪等還在毛主席手下學習如何打仗的時候,徐向前已經是獨擋一面的總指揮,提出了建軍和集中作戰、分散遊擊、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等七項游擊戰術原則。是這個時期其他將帥所不能比的。

“平漢遊擊五十天,三戰三捷三擴編,紅軍聲勢震武漢,革命烽火遍地燃。”

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除了指揮了反六路圍攻、響堂鋪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戰役等戰役的勝利之外;為了在華北平原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寫出了《開展河北的游擊戰爭》提出了建立“人山”的戰略思想,成為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的指導思想,後被併入毛澤東軍事思想。

解放戰爭時期,如果不是因為健康原因,將替代陳毅成為華東戰場的主帥,這樣的話,不知道戰果又會如何呢?

林彪將軍

  • 林彪,9歲入私塾,15歲就讀武昌共進中學。在那個年代中學畢業絕對是知識分子了,畢業後,父母要他找個老師當,這是他儒的體現。

  • 林彪志向不在當老師,毅然棄文從戎,報考了黃埔軍校第四期。雖然林彪性格上有男人中少有的謹慎、容易迷茫的特點,但從井岡山開始,在偉大導師毛主席的親自教導之下,軍事指揮水平迅猛成長,成為毛主席最為倚重的戰將之一。

陳賡將軍

  • 陳賡,談吐幽默風趣,八面玲瓏,指示淵博,帶著一副眼鏡,是少有的文質彬彬的將軍。陳賡大將是我軍歷史上的全才,指揮軍隊大戰不比林彪差,更是中國紅色特工的頂尖人才,無愧於黃埔三傑的美譽。

  • 在我軍歷史上陳賡有一項無人可以超越的記錄,那就是他幾乎打遍了那個時代的所有戰爭,從13歲投筆從軍開始,先後參加了反對軍閥、抗擊英法侵略軍的戰鬥、討伐陳炯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土地革命、長征、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法等。陳賡戰功卓著,是中共五虎將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我軍歷史上還有不少文武雙全的儒將,如劉伯承、粟裕等。


比禾觀史


儒將,文武雙全,軍政兼通,武能統帥千軍萬馬,百戰百勝,文能安邦治國,有思想、有謀略,有智慧,會做思想政治工作,會吟詩作詞。在共和國的十大元帥中,陳毅是有儒將風範的一位元帥。

陳毅元帥在革命戰爭年代,既當過政治主官,又當過軍事主官。在紅軍時期曾任過團政治指導員、師黨代表、師長、軍委書記、政治部主任、前委書記、軍政治委員等。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代軍長。解放戰爭中,任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他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全過程,先後指揮了黃橋戰役、 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和上海戰役等,功勳卓著。

陳毅元帥擅長詩詞,他們詩詞氣勢磅礴、情真意切,充滿看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紅軍時期,他率部轉戰在深山峻嶺之中,寫下了著名的《梅嶺三章》和《贛南遊擊詞》兩首不朽的詩篇,“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展現了紅軍官兵在生死麵前的樂觀豪氣,震撼人心。他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這首詩,更是廣為流傳。中央文獻出版了《陳毅詩詞集(上下)》。

陳毅元帥一生與毛澤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經常用詩詞向毛主席討教、交流。1972年,他逝世後,毛澤東不顧年邁多病,親自參加了他的追悼會,可見他們的情誼有多深。


zj史海拾貝



電視劇《粟裕大將》中有個片段,胡菸袋在電話裡對粟裕的命令推三阻四,就是不肯執行。站在一旁的陳老總勃然大怒,一把抓過電話說,直接以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名義宣佈,胡菸袋的師長職務撤銷,由師政委代理,如果這一仗打不好,師長和政委一起垮臺。師政委是個老實人,給胡菸袋求情,粟裕也在一旁說,打完這一仗再說。陳老總消了消氣說,粟司令給你求情,你先戴罪立功。胡菸袋雖然也很不服,但是不敢再說話了。

陳老總其實是個儒將,但是生性為人豪爽耿直,所以看上去不像一般的知識分子幹部,而且經常講話很有江湖氣。陳老總其實並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參加革命後也是很長時間主要做政工工作,而非軍事工作。到中央蘇區時期,他又逐漸變成了軍事幹部,從此也就主要做軍事工作了,而且逐步成長為了大戰略區統帥。

因為陳老總參加南昌起義的時候身份是黨代表,是政工幹部,而當時軍隊裡普遍對政工幹部看不起,總認為他們是夾著皮包耍嘴皮子的,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一直到南昌起義失敗後,只剩下八九百人,他和朱老總站出來收拾殘局,才讓很多人看到了他這個知識分子幹部的擔當。


長征出發前,中央蘇區大量徵集兵源補充部隊,留下的基本上都是戰鬥力比較差,裝備水平也比較低的游擊隊,就交給陳老總留下充當軍事負責人,但同事又留下了項英為留守根據地的最高軍政負責人。一開始龔楚尚未叛變的時候情況還好,龔楚叛變後,軍事上壓力就比較大了,尤其是對陳老總的壓力最大。

不過陳老總這個人的好處就是不怎麼和組織上講條件,所以除了留守根據地這樣奉命於危難之間的任務,他還多次在危難之際勇挑重擔。抗戰開始後,南方八省游擊隊被改編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陳老總擔任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則是一師一支隊司令員,從此開始了兩人搭班子的長期合作。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番號被撤銷,並且被宣佈為叛軍,中央決定重建新四軍,正在艱難之際,又是陳老總臨危受命,出任新四軍代軍長,重建了新四軍軍部,並逐步指揮擴大部隊。到抗戰結束時,新四軍系統除了黃克誠的三師,還有六個師,如果再除去獨立性較強的五師中原軍區,也還有五個師,是各戰略區中兵力比較強的一個。


抗戰結束前,按照原定計劃是林仍然回山東統領八路軍一一五師舊部,陳老總則回江淮地區繼續統領新四軍系統。但是風雲突變,形勢變化,要搶佔東北,林被調任東北,陳老總則順勢北移山東,並將蘇北一部分新四軍部隊一起帶過去,保衛山東根據地。此時中央將粟裕留在華中地區,另成立了華中野戰軍,協助陳老總指揮的則是羅炳輝。

不巧的是羅炳輝就在此時缺因病去世了,陳老總一方面要指揮山東留下的他並不十分熟悉的八路軍部隊,幹部人事他都不太瞭解,加上直接指揮作戰非他所長,一時間十分緊張。無奈之下,只好急電中央,撤銷華中野戰軍,命粟裕率領新四軍的三個師迅速北移山東,統編為華東野戰軍,軍事指揮主要由粟裕負責。雖然軍事指揮確認非陳老總所長,但是他在華野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蕭武


說到儒將中國歷史上可有不少。東漢末年的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南北朝時期的陳慶之,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北宋的范仲淹,胸中有百萬雄兵。等等一批的儒將,而我最喜歡的儒將當屬開國元帥劉伯承將軍。

劉伯承元帥年輕的時候,也想通過考試中舉,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但是由於地方小人的告狀,使得劉帥不能參加科考,但是也激發了劉帥內心鬥志。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劉帥選擇了棄文從武,毅然選擇了從軍之路,他以“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的信念剪掉辮子,懷著富國強兵的強烈信念,投入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在軍隊中的劉帥很快發揮自己的才能,劉帥成為響徹川中的名將

,在川中爭奪戰中,劉帥更是以一個旅的兵力通過運動戰,東制楊森,被抗北洋,南救成都,西逐軍閥,維護了熊克武對成都的控制,但是長久的軍閥戰爭使劉帥開始反思,最終他在腿上期間,接觸了共產主義,並於後來加入共產黨。

劉帥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建功無數,從南昌起義的前敵參謀長,到紅軍總參謀長以及長征途中的先遣隊司令。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八路軍129師師長,在抗日戰爭期間打了非常多的戰役,消滅日偽軍40多萬。解放戰爭期間作為劉鄧大軍的首長,“三戰三捷“為重慶談判創造了有利條件;轉戰魯西南,大量殲滅國民黨部隊;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啟了全面的大反攻,淮海戰役,指出攻佔宿縣,完成淮海戰役中的關門打狗;席專大西南,殲滅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一個兵團。

劉帥是一位出色的將領,也是一位出色的儒將。劉帥一生刻苦勤奮孜孜以求,使他不僅走完了從士兵到元帥的進步道路,而且我軍將領之中,劉伯承學習刻苦是出了名的。他從小就崇尚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的刻苦精神。讀私塾時常常最先到校,最後離校,他不僅把課文背熟,而且連註釋也背下來。到了中學和軍校,他更是勤奮刻苦,以致各科成績都很突出。步入行伍之後,他仍不忘學習。

對劉伯承的刻苦勤奮,朱德稱讚道:“刻苦學習,學而不厭。”陳毅元帥則稱讚說:“苦學入夢寐,勞生歷艱難”。就連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也感慨地稱:“劉伯承廉潔虛心,不斷求知,與國民黨將領比較,誠不諦鶴立雞群。”

朱德元帥曾讚譽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為國家不可多得的將才”。鄧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寫道:“伯承同志是我黨我軍的大知識分子,大軍事家。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在國內外屈指可數。”“對於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伯承是有大貢獻的。”

劉帥的儒將形象深入人心,待人和善,胸中韜略勝過百萬雄兵。戰爭結束之後,劉帥辭去了一切的軍政職務,擔任軍事學院院長,對於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是有重要貢獻。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劉伯承元擔任後方的眾指揮,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對印度軍隊的部署進行詳細的分析,提出了針對印度“一字長蛇陣“的對陣方法,張國華將軍暗戰劉帥的戰略部署,一舉擊潰印軍。這也成為劉帥指揮的最後一場戰鬥。

劉帥儒將精神,儒在他處變不驚,儒在他胸有韜略,儒在他運籌帷幄。劉帥對中國軍隊的建設居功甚偉,也是深受敬愛的軍事家,1986年劉帥以94歲高齡去世,徐帥寫下了

“十萬軍帳哭劉公”。


帝國烽火


答:本題要回溯的人物實在太多了。儒將自古以來都是以文武雙全為著稱的。我在這裡就按照時間線的順序由近到遠進行一個選擇,只能選一些典型人物,不盡之處各位指正。

一、新中國-----陳毅元帥

作為我軍、我黨最優秀的軍事家、革命家、詩人。陳毅的戰功和武韜武略是當之無愧的儒將。1927年陳毅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中國共產黨委員會書記。同年參加南昌起義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率部參加湘南起義。在抗日戰爭時期領導我軍在南方的武裝鬥爭,這比參加長征更加困難。另外陳毅元帥指揮過的幾次重要戰役,包括黃橋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上海戰役都是軍事史上的經典。

建國之後還出任上海市長解決通貨膨脹也是非常顯著的。陳毅的軍事思想研究,在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後呢陳毅還是一個非常有水平的詩人。“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成為中國少年學生都會背誦的名篇。

二、清朝-----左宗棠

清朝的名將也多如牛毛,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三人都可以算是儒將。我選左宗棠三個原因。第一他打過中法戰爭第二收復國新疆。第三推動了臺灣設省。他的功勞都在為清朝去除邊患,一生都是戎馬操勞。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過人。廉不言貧,勤不言勞。待將士以誠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撫綏,眾至如歸。論者謂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信哉。《清史》上的評價毫無誇張。

三、明朝---徐達

開國第一功臣,一脈兩國公。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朱元璋對他的評價: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四、宋---岳飛

自古忠臣,民族英雄絕少不了岳飛的大名。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一首滿江紅,多少豪情壯志,世上武將能稱王的,一是關羽,二是岳飛。

五、唐----李靖

我不是陳塘關總兵,也沒有一個兒子叫哪吒。我就是大唐的戰神李靖。晉陽起兵後,效力唐朝,從平王世充和竇建德,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論兵家戰術,我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今多已失傳。後人輯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為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六、兩晉-----杜預

世人叫我杜武庫,我就是多讀了點書而已。配享文武廟,這樣的殊榮天下也沒有幾個人有。我就是這樣不一樣的煙火。

初仕曹魏,授尚書郎,成為司馬昭高級幕僚,封為豐樂亭侯。西晉建立後,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遷鎮南大將軍,成為晉滅吳之戰的統帥之一,封為當陽縣侯,入為司隸校尉。太康五年(285年),逝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成。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時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兩晉的代表人物選我沒有錯。

七、三國----曹操

奸雄曹孟德,天下誰人不知我。統一北方卻最終兵敗官渡,這是一生的遺憾。但是曹操沒有做皇帝一輩子做了周公。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論治國、論治軍、論文采、論軍事素養。天下真的沒有比我更加綜合能力強的了,只是差了一點沒有做皇帝罷了。

八、東漢---竇憲

燕然勒石,共存宇宙。打出我大漢的威風,冠軍侯竇憲東漢時期最強王者。

建初三年(78年),漢章帝冊立其妹為皇后,兄弟親倖,賞賜累積,寵貴日盛。永元元年(89年),派人刺殺太后寵臣劉暢,嫁禍於蔡倫。事洩獲罪,囚於宮內,請求出擊北匈奴,以功贖死。適逢南匈奴單于請兵,遂拜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將,聯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馬三萬人,會師於涿邪山。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殲敵一萬三千,俘虜無數。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如同霍去病故事。拜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燕然山大捷,堅定了消滅北匈奴的決心。永元三年(91年),再次領兵出塞,攻打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主力,俘虜北匈奴太后。軍功日隆,權傾朝野,陰存篡位之心。

永元四年(92年),漢和帝得知陰謀後,聯合中常侍鄭眾,逮捕親信黨羽,沒收大將軍印綬,封為冠軍侯,迫令自殺。有人說我謀反,其實都是栽贓陷害,算了我都死了就不反駁了。

九西漢----韓信

又是一個因為造反而死的名將。封壇拜將、還定三秦、秋風掃落葉一般的定趙代,攻克齊國,最後垓下之圍滅項羽。韓信做完了一個將軍所有的功業,最後呢因為太信任劉邦了,結果按了謀反的名號處死了自己。印證了啥叫做狡兔死,走狗烹。

十、先秦----吳起。

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變法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
著作有《吳子兵法》,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內,成為武廟十哲之一。宋徽宗時,追封廣宗伯,成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南閣水哥


儒將這一個詞,本身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呢?

這跟不同時代不同的主流意識形態有相關的。 儒者,衣袖飄飄、仁義道德;而將者,則爭戰沙場、伏屍百萬。

如此一個矛盾一組字結合在一起,其實這是有儒者貶低武者的意思在裡頭,明面上不是,而但內裡暗含著,這個詞語的重點在於“儒”,而在於“將”。

那麼重儒思想,或者說是著重於文章禮儀的年代,到底對應著中國歷史上是哪一個朝代呢?

答案很唯一:只有三國末期到曹魏末期的這一段時間裡頭,其它的朝代都不具有這樣的特質。

先秦時期,講“糾糾武夫,國之干城”, 地歷史上這是武人地位的最高階段,有“國之干城”的美譽,軍功則是揚名立萬的本錢。



(秦漢堂堂正正之師)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給“北伐匈奴”作鋪墊,當時崇尚的是公羊學的“大復仇”思想,當時的文人武人都以報仇為己任,奴隸出身的衛青,能做到大將軍,是軍功。 東西兩晉,崇尚的是大名士,每一個人都想做像謝安這樣的大名士。

據說,聞雞起舞的大名士劉琨守幷州的時候,匈奴人來圍城,幷州將破。

夜暮時分,知道死期將至的劉琨,一襲白衣勝雪,在城頭上吹起人生最後的一曲洞蕭之曲,曲聲宛轉、蕭聲嗚咽,百蕩迴腸。

沒想到,一夜之間,匈奴底層士兵起了思鄉之情,不願意再打仗,導致了匈奴軍心不穩,於是撤兵。

幷州之圍得解,這裡講的還是大名士的風采,而不是名將的風采。 相反,如果你在東晉說一個名士是儒將,那就得罪人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名士,最看不起的就是當兵的,謝安的哥哥謝萬北伐的時候,日日酒高會,並且把兵士稱之“勁卒”,對他們呼來喝去的。

“勁卒”是一個很低下、卑鄙的名稱,所以將士離心離德,導致了北伐失敗,謝氏失勢,謝安才不得不出山。


(兩晉名士風采)

至於南北朝時代,由於關隴軍事貴族的橫空出世,這一幫人就是以“出將入相”為人生的最高目標,文武根本沒有分野的現象,也就沒有儒將這一個說法;到了宋、明、清,由於世家門閥的徹底覆滅,科舉制產生了大量的流官, “文官集團”這一個巨無霸一樣的勢力,終於出現了。

這一股勢力以“貶低武人”為特點,想想宋朝的一代戰神狄青,被文人逼得憂鬱而死的下場就知道了,範公范仲淹經略西夏,名滿天下的他不是將而是文人,是主政一方的大員,並不以戰術稱雄於世。

所以在宋朝,武人被文人貶低到極點,儒就是儒,將就是將,更沒有儒將這一個說法,明清亦是如此。


(宋朝文人貶視武人是從骨子裡發出來的)

所以說,所謂儒將,特指的是三國末期到曹魏頒佈“九品中正制”之前的這一段時間裡,因為在這一個戰亂的年代裡,講究的是既以武力保衛家園,又講究出身名門、大袖飄飄、風采絕倫的儒家品質的這麼一種結合體。

而到了新中國開國的這一段時間內,大多數將領出身根正苗紅,最高偉人倒是詩才絕豔,但他又高於將;其它的將領,就算名動世界,但在文這一方面又達不到名動四方的條件。

所以,經過如此篩選,在特指的一段時期之內,又以名動天下、才情絕豔的條件來看,歷史唯一的儒將,就是三國時代的周瑜周公瑾了。


(左手論語,右手刀劍)

“曲有誤,周郎顧”講的是他的才情;助孫氏建立江東政權,講的是他的軍爭謀略;“赤壁之戰”大敗曹操,講的是他的名將風采。

正所謂“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是我所讀的歷史中,心裡面最為認可的唯一儒將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蒼茫大地今天給文友們介紹一位儒將,他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老搭檔,開國第四元帥劉伯承。

鄧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寫道:伯承同志是我黨我軍的大知識分子,大軍事家。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在國內外屈指可數……對於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伯承是有大貢獻的。"信夫斯言!

辛亥革命那年,劉帥剪掉辮子,全投心投入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他曾對親朋好友慷慨說道: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1912年2月,考入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將校學堂,兩手抓,一方面刻苦學習近代軍事課程,另一方面刻苦學習古典兵法,《孫子兵法》《吳起兵法》等幾乎出口能誦。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次年回四川拉起400人的隊伍,組成川東護國軍第4支隊,1916年3月,劉帥指揮攻打豐都縣城時,右眼中彈致殘,為不傷腦神經,不上麻藥,手術開了七十二刀,劉帥竟不吭一聲,被主刀德國醫生沃克稱為“軍神"。

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任川軍5師9旅參謀長、四川督軍署警衛團長。23年討伐吳佩孚,任東路討賊軍第1路司令,取得馳援龍泉驛戰鬥勝利,因傷住院在成都結識楊尚昆哥哥楊闇公、吳玉章,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劉帥不是盲從的人,他經深入考察、思考,在26年5月,經楊、吳兩同志介紹入黨,奉命與楊闇公、朱老總髮動瀘州、順慶起義,因他有川中名將的盛譽,任川軍各路總指揮,他指揮若定,有力策應了北伐戰爭。1927年4月,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暫編15軍軍長,隨後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領導南昌起義,任參謀團參謀長。年底赴蘇聯先進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後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1930年夏回國,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協助軍委書記周恩來處理日常工作,舉辦短期軍事訓練班,負責講授暴動方略、游擊戰、運動戰。這是劉帥辦軍校的開始。32年1月赴蘇區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兼政委,10月任紅軍總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成功指揮第四次中央蘇區反圍剿。劉帥還忙裡偷閒,撰寫《現在游擊隊要解答的問題》《到敵人後方發展游擊戰爭的幾個教訓》,翻譯多篇蘇軍教材和理論文章,提升紅軍幹部軍事素養。1934年五次反圍剿時,反對洋顧問李德的軍事教條主義和專橫作風,降為五軍團參謀長,長征初期,協助董振堂擔任後衛,掩護中央機關突破國軍四道封鎖線。1934年底復任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1935年1月,指揮先遣部隊突破烏江、智取遵義,遵義會議上擁護主席,會後協助主席指揮四渡赤水等戰役,使紅軍跳出國軍包圍圈,隨後親率幹部團搶佔皎平渡,5月兼任紅軍先遣隊司令員,與小葉丹歃血為盟,使全軍順利過彝族聚居區,再指揮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他和朱德等人與張國燾分裂活動堅決鬥爭,後南下的四方面軍調頭北上,三大紅軍主力會師後,劉帥任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紅軍總參謀長、援西軍司令員。抗日爆發後,任八路軍129師師長、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與鄧小平政委一起指揮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徐帥親臨前線)、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百團大戰中的正太榆遼等戰役,45年9月至11月指揮上黨戰役、邯鄲戰役,殲閻錫山所部6萬人,有力策應主席重慶談判,打破老蔣北進的企圖。解放戰爭中,46年8月到47年5月,劉帥與鄧政委指揮隴海、定陶、鉅野、鄄城、滑縣、金魚、豫皖邊、豫北等戰役勝利,殲敵數十萬。47年6月30日,劉鄧根據主席“大舉出擊,經略中原"戰略,率軍區主力12萬突破國軍黃河防線,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4個整編師6萬餘人,揭開我軍戰略進攻序幕,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遠離根據地、無後方作戰的條件下,粉碎白崇禧33個旅的重點進攻,隨後與陳謝兵團、陳粟大軍呈品型攻勢,全面經略中原,三支大軍10個月殲敵30餘萬,48年5月劉帥先後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二野司令員,11月與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指揮淮海戰役,所部在華野陳士榘率部支援下,在雙堆集殲滅了黃維兵團,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指揮二野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贛鐵路,解放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11月率部進軍西南,出色地執行了主席遠距離迂迴包圍的作戰方針,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半年內殲敵90萬人,解放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和西康省大部,粉碎老蔣割據西南圖謀,他還領導剿匪作戰和進藏工作。

1950年11月建議並受命在南京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任院長兼政委,他通過在軍事學院陸續創立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防化兵、情報等系,繁衍發展了我軍諸軍兵種齊全的指揮院校體系,培養了我軍大批中高級軍官。

劉帥54年起,任中革軍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五五年9月,授元帥軍銜。

總之,劉帥既是大軍事家,又是大軍事教育家,是當之無愧的儒將。


蒼茫大地顧煒斌


古往今來、傑出的儒將很多。

但此人可算是一位。

兵者、國之大事。

翻開世界軍事晉升將軍歷史的長卷,我們可以找到許許多多赫赫有名的軍事奇才。

遠有蒙恬、霍去病、範三侯、關羽、張飛、呂布、李靖、陳慶之、岳飛。

清有嶽鍾琪、年羮堯、阿桂、曾國藩、左宗棠。

無一不是赫赫戰功步步高昇,位居顯赫,拜將封侯賜田地修家廟。

然而,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有一位不應被歷史和後世人們遺忘的一代兵王西征神兵四川南充閬中歷史名人。

他所創造的軍事晉升將軍歷史的奇蹟卻鮮為人知。

這便是一戰定乾坤一人一次戰功連同祖上三代同時晉升大將軍的開創者清代元戎蒙應瑞。

四川閬中人蒙應瑞是大清康雍乾盛世的傑出貢獻者。

四川閬中人蒙應瑞是大清康熙五十九年著名的西征戰役最大的受益人。

蒙應瑞,大清國著名的軍事將領、傑出的湖廣鎮筸總兵官。

蒙應瑞字兆麟、

生於公元1689年12月11日。

卒於公元1776年3月20日。

四川川北鎮保寧府閬中(今南充市閬中古城北門威德牌坊)人。

出生普通商人世家,因未岀生前其父母夜間共夢麒麟從西方而來在閬中古城北門城牆上空來回飛翔,不久孕育一子為圖吉祥取名蒙應瑞字兆麟。

幼小的蒙應瑞在先祖母先父母的教育下健康成長。

16歲時以優秀的成績被推薦在川北著名學府錦屏書院(今四川閬中東風中學校前身)學習。

17歲時因母親羅氏病重原因其先祖蒙順(後來康熙帝賜名蒙善宇)先父蒙元亨。

帶領全家第二次回到故鄉陝西省涇陽縣今咸陽市涇陽縣安吳鎮鐵李村交龍堡祭祀交龍堡。

蒙氏始祖中華名卿兼將軍的蒙毅以及歷代蒙氏先祖並提前進行成人禮教育。

回到家鄉閬中後不久母親羅氏病故(其母年僅38歲因病早逝)。

作為長子長孫的蒙應瑞擔負著家庭的責任和對社會的義務。

年滿18歲的他與父商議後決定離開書院投筆從戎就近參加川北鎮駐閬中行伍營區。

作為一名職業軍人的他在閬中行伍營區一呆就是13年之久。

他在上級的關愛下學會了各種特種兵技能,在家庭其遠祖名將蒙恬名卿蒙毅將軍文士的精神引導下健康成長。

他的戰友們個個都是出類撥萃逐步晉升成為額外委、外委、把總等。

可他還是一名特殊的職業軍人,或許就是這種長期特殊的磨練成就了一位橫空岀世與眾不同世間唯一的曠世神兵一代兵王的他。

他富有膽略,善於計謀,人才精壯,深得將士厚愛。

他處事機智遇事變通,戰時減少傷亡。重罰敵軍主帥、他生活儉樸,從不居功自傲。

而且時時刻刻都以大局利益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為第一重任,他因西征一戰成名三代拜將。

他雖身為武將,但善於整飭營伍治理邊疆,能使民族複雜環境團結和諧各安耕種共享太平。

是一位剛柔並濟名聲遠播忠君愛國愛民愛鄉的文雅儒將風範。

蒙應瑞用兵如神,有膽有謀;曾親自在康熙五十九年這場戰役中獻計獻策得到重用。

臨時委派蒙應瑞快速組織並訓練了一支精通藏語由三十餘人組成的精銳之師。

由這位重要獻計獻策人蒙應瑞全權負責指揮調動。

成為長達近24年敵方對邊疆的困擾結束。

近4年的西征主戰勢順利平定。

挽回前兩次十萬大軍還未開戰途中遇伏6萬將士血灑邊疆的重大損失。

收復了今天的內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廣大地區疆域的迴歸。

成就了戰爭史上將軍(嶽鍾琪)與士兵(蒙應瑞)的完美組合建立曠世基業西北開發的和平使者快速結束戰勢奇蹟締造者。

這組人馬由四川川北兵與四川松藩兵組成的川軍,人稱“不朽川軍”。

在當時西征結束後全國行伍營區範圍內掀起了西征學習川軍蒙應瑞。

民間留傳了一些民謠“撫遠大將奉旨徵,後勤保障靠川軍;廣納眾智得良臣、應瑞西征定乾坤”。

蒙應瑞就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戰定乾坤西征之戰造就的名將世家。

由嶽鍾琪臨時委派的蒙應瑞組成的三十餘人分兵潛伏敵營腹中,大敗智取威脅著大清江山長達近24年邊疆不得安寧數年間無數將士血灑邊區,使大清大軍全軍潰敗的敵軍主帥數顆首級懸掛戰勢敵營四方大營營門上空。

敵軍見狀紛紛來降。

使這場戰役順利平定。

民間百姓中更流傳“川軍”乃是天兵的傳說。

只率區區三十餘人潛伏敵營,竟然可以在一兩月內使長達近四年的主戰勢宣告結束。

無數降兵歸順大清,號稱不敗的敵軍上至將帥下至士兵被清年降服;

可以說,在當時的敵軍和邊疆人民眼裡,川北閬中兵蒙應瑞就是天降神兵!

後來的蒙應瑞在歷練生涯中,就連時任直隸總督的李衛也看得蒙應瑞該員人材精壯准予撥補。

在護理廣東碣石鎮總兵印務時奉旨前往的蒙應瑞對營伍情況瞭解後。

上下官兵尊旨孝忠朝廷服務民眾。

他每到一處首先了解的是民情軍情和官兵技能以及槍支器材的管理和將領的調整並能出奇制勝。

蒙應瑞西征戰功後,康熙帝沒有任何語言評價他。

只是號召大清將士學習蒙應瑞西征之精神。

並且把他從士兵一躍薦升成為官居從二品署副將銜的湖南鎮筸鎮總兵待旨歷練賞賜二品頂戴紅珊瑚三眼孔雀花翎以及黃馬褂。

蒙順賜名蒙善宇以孫蒙應瑞貴贈驍騎將軍賞賜一品頂戴紅寶石雙眼孔雀花翎以及黃馬褂。

蒙元亨以子蒙應瑞貴贈驍騎將軍賞賜一品頂戴紅寶石雙眼孔雀花翎以及黃馬褂。

欽賜御筆“元戎第”鎦金宅匾和“宅第、宗祠、種植、休閒”四處封地。

四川南充閬中歷史名人蒙應瑞成為古代將軍中唯一一位因一次一人戰功連同祖上三代同時官拜大將軍並且奉旨修建元戎府邸以及四處封地第一人。

雖然歷史上因戰功拜將封侯賜封地的將軍比比皆是。

但蒙應瑞是因一人一次戰功成就如此高的榮譽。

是古今中外晉升將軍歷史罕見的,而且就連他幾千年前的山東蒙氏族祖伏羲女媧以及其母閬中人華胥和遠祖名將蒙驁名將蒙武名將蒙恬名卿蒙毅塑像也奉旨雕塑在閬中蒙公祠內供蒙氏後人與各地百姓共同祭祀是何等的榮耀。

假如這場戰役沒有將軍嶽鍾琪和士兵蒙應瑞的完美組合。

那麼後世人們所看到的康雍乾盛世就會成為一個未知數。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所以說岀歷朝歷代卓越的軍事家們外四川閬中人蒙應瑞當之無愧譽為“中國歷史第一智將良將一代儒將”。

翻開中國歷史大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征相關文獻很難發現有關記載他任何戰功於史料之中。

查閱中國國家第一檔案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

蒙應瑞將軍他和所將軍都不一樣。

任何一位將軍都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的薦升而成。

而他一出場就是署副將銜(從二品)。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將星群星閃爍。

然而在這群星閃爍的將星中。

不論是征戰還是守疆。

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全身而進和全身而退。

在大局面前運籌帷握功成身退。

縱觀世界各國軍事歷史上每場大型戰役都會造就一批精兵強將。

四川南充將軍廣場閬中籍大將軍湖廣筸鎮總兵蒙應瑞在康熙五十九年西征戰勢中毫無疑問的肯定是作出過重大卓越貢獻之人。

因為從古自今各國軍事歷史上“將軍是一個崇高的榮譽,非指揮千軍萬馬、功勳彪炳者不可得。在戰爭年代,都是在戰場上,拚殺過來的能征善戰之輩,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所以驍騎將軍蒙善宇驍騎將軍蒙元亨湖南鎮筸總兵蒙應瑞。

因蒙應瑞西征一人一次之戰功開創了世界軍事兵備晉升將軍歷史上中國軍人僅此西征一戰從士兵到將軍。

僅一年時間造就蒙氏祖上三代同時同地在今四川南充閬中古城北門威德坊處迎接聖恩選舉薦升(晉升)三元大將軍同時拜將的偉大創舉。

他晚年因下屬原因自請革職到官復原職平安迴歸正寢。他雖然不能稱之為大智大慧。

在歷史上歷朝歷代中岀卓越的軍事家們外。他當之無愧稱之為“中國歷史第一智將良將”。

這位中國歷史名人四川名將蒙應瑞__戰爭史上奇蹟的締造者。

四川南充閬中歷史名人名將蒙應瑞檔案。

姓名:[清]蒙應瑞。

中歷生卒:康熙[28]年_乾隆[]年。

[漢語拼音]MengYingrui。

籍貫:四川省閬中縣(今名:四川閬中古城保寧街道)。

傳略:引文、出處。

出身:行伍。

履歷:職銜、任期、出處。

署副將銜:康熙?年_?。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09946號。

直隸密雲城營都司:雍正?年_雍正13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09946號。

順義營遊擊(署):雍正?年_雍正?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09946號。

直隸提標前營遊擊:雍正13年_乾隆3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55497號。

直隸馬蘭鎮標中軍遊擊:乾隆3年_乾隆?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55494號。

廣東廣州城守營副將:乾隆?年_乾隆9年。

清實錄:高祖純皇帝實錄226卷、927_2。

護理廣東碣石總兵印務:乾隆8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71814號。

湖北宜昌鎮總兵:乾隆9年_乾隆10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66674號。

湖廣鎮筸總兵:乾隆10年乾隆1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72968號。

蒙善宇以孫應瑞貴贈驍騎將軍。

蒙元亨以子應瑞貴贈驍騎將軍。

清道光川北兵備道黎學錦編纂“保寧府志”選舉志。




情戀中國紅


儒將是指有學識,風度儒雅的將領。就是在能夠在沙場上馳騁之外,還非常有文化非常非的博學。一提到儒將,想到的就是蘇軾所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周瑜的形象。不論是蘇東坡這首詞,還是易中天老師《品三國》的開篇所講,人稱周郎的周瑜實打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儒將。

居既然周郎都上了,那諸葛不上怕是不行的!孔明的鞠躬精粹成為儒家學者心中的萬世楷模。

下面要說的就是非常出名的一位儒將
,王陽明。
王陽明不止在戰場武功上非常的優秀,在文學造詣和哲學思想高處上面兩位,他更是被列位儒學中第四位聖人了。


關山四月


歷史上著名的儒將,在我們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很多!

我個人認為此三人最為有名!

一!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

被稱為書生帥才!當之無愧。

二!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文人領兵,堪稱之奇,稱為儒將理所當然。

三!五代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書生大將陳慶之,一介書生,善用奇謀,用兵如神,稱作儒將,實之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