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何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

粵廣府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說曾國藩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實則並無證據。若是有,也只能是“情有可原”。

曾國藩身為湘軍統帥,他的職責是坐鎮中軍帳,而不是跟著士兵上前線,而後監督士兵去攻城去殺人。沒有任何記載記錄過曾國藩親自下令屠害江浙平民的事情。若是殺,也是那些領兵打仗的將領乾的,而不能把責任完全歸結於曾國藩身上。

在戰亂年月,平民往往無辜慘死,除了因飢餓、疾病死亡之外,還有就是被官兵無故屠殺。至於官兵為何這樣做,原因很簡單,以防有敵軍混入平民隊伍之中,於是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道理,士兵沒有能力和時間去分辨一個身穿普通農家服裝的人究竟是兵還是民,一些士兵在戰敗之後,換上普通人衣服則是民,拿起刀便是兵。若有人妖言惑眾,便極有可能激起民變,這對於某一方一定是不利的。因此,該殺則殺,不必留情。

影視劇中,那些只殺官兵而不殺平民,反把糧食送給平民的橋段都是胡扯瞎編的,無非是為了突出某一方的正義感。古代打仗,糧食是最最重要的物資,這麼重要的物資自己不用反丟給屁民,而讓士兵捱餓。除非領兵的將軍是傻子,要不沒人會這麼幹。

看過《水滸傳》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宋江帶兵攻打祝家莊,不也是殺害無辜嗎?掠貨的糧食全部運往山寨,而不管那些因戰亂而遭殃的百姓是死是活。

在戰場上,不要說什麼正義一方或邪惡一方,只有勝利一方和失敗一方,誰贏了,誰就可以做老大,誰就有話語權,非正義戰爭也可以變為正義。

如果說曾國藩濫殺無辜的話,相對於太平軍則是小巫見大巫,真正荼毒江浙平民的是太平軍。很多人一提起滿清就咬牙切齒,認為曾國藩率領滿清士兵屠殺漢人。你稍微有點歷史常識就知道,湘軍非滿人,同樣是漢人,曾國藩的隊伍中沒有幾個滿人,到了晚清,滿人都提籠架鳥呢,誰還去打仗,要真正能打仗的話,就不需要曾國藩訓練湘軍了。

讀過有關胡雪巖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胡雪巖就是在那個年月發的家,在沒有太平軍佔領的區域,百姓安居樂業,十分富足。在戰爭打響後,清軍和太平軍都向他投來橄欖枝,而胡雪巖識時務為俊傑,一心一意資助清兵。

有人要說,胡雪巖最終不也被朝廷給罷免抄家了嗎?

沒錯,跟著朝廷,起碼胡雪巖能混上紅頂子,還能活到晚年。若是跟著太平軍,早就死翹翹了。

另外說明一點,現在有人總是說曾國藩帶兵攻克天京城,屠殺十萬太平軍。這都是胡扯,攻克天京的九帥曾國荃,等到天京攻陷之後,曾國藩才來到,此時天京已經太平。當時太平軍的有生力量都在外地,天京城哪來的十萬太平軍?要真有這麼多太平軍被殺,在哪裡殺掉?為什麼挖不出屍骨?攻城掠地殺人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次性殺這麼多人,不可能沒有痕跡留下。

另外在英國人的遊記之中,曾寫道清兵在街頭處決太平軍將領時,沿途百姓紛紛叫好,這說明什麼,太平軍不得人心唄。要真的得人心,民眾應該為之哀嘆流淚才對。天京攻陷後,沒幾個月就熱鬧非凡,南京城出現太平軍佔領時更為繁榮的景象。如果大肆殺人的話,一個城市不可能幾個月就恢復生計,而且還比以前更繁華。

因此,我建議那些一味咬著清兵不放的人多看看歷史書籍,不要天天說什麼滿清走狗,驅除韃虜,這都什麼年代了?人類都登上月球好幾十年了,還在說什麼這狗那奸的,若一直秉持這種思想,那麼這人的腦子一定比滿清還要腐朽!

還有一個問題你必須要記住,現在人的祖先都是從清朝過渡到現代的,動不動就罵留著豬尾巴的清狗,你這不成罵自己了嗎?你祖宗也留過辮子,那麼他到底算不算清狗呢?如果不算,你那來的?如果算,你不就是狗崽子了嗎?


大獅


我曾經研究過江浙地區的方言構成,發現這個方言的變遷中,江浙地區在清末。說吳語方言的地區大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江北話。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人口流動,但是也間接的證明了原住民的消失,也就是說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江浙地區人口銳減。

那麼這應該歸罪於湘軍還是太平軍呢?從一些文獻記載就可以瞭解到,太平天國在經營江浙方面,不比清朝差。

因為太平天國根基在於江浙地區,所以其建立了一套賦稅體系,甚至後來的洪仁軒還在江浙地區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革嘗試,這個從《資政新篇》就能看出。

還有就是傳教士的記載,都表明太平天國運動前期,江浙地區還是十分穩定和繁榮。

這種繁榮的產生,得益於太平天國運動趕走了清朝的官吏和一些世族地主,這使得生產力有一定程度的解放。

這種環境下,方言的變遷似乎不可能發生。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後期的太平軍和湘軍混戰了。

這場混戰導致了江浙地區的人口銳減,從而導致了吳語方言範圍的減少,也就間接的證明了湘軍確實存在屠殺活動。

雖然曾國藩被清朝政府評價為“千古第一完人”,但是同僚們卻給了他背地裡一個外號,那就是曾剃頭。

時至今日,對於那段歷史的記載已經是很模糊,但是一些民間野史依舊是記載了江浙地區對湘軍的怨恨。

據記載,湘軍三天放假的習慣,也就是攻取一座城池之後,士兵可以三天不回營。

至於這三天這些士兵幹什麼去了,大家其實都心知肚明,這三天軍紀也制約不到誰。

可想而知,一群擁有武器的暴虐士兵,當軍紀短暫消失,他們的惡行會有多麼嚴重。

一直以來,我都不喜歡湘軍,不喜歡曾國藩。不是因為清朝的原因,而是因為這個人“功利心”太強。

雖說是聖人,但是他卻是為了功名利祿,為了封侯而起兵同太平軍對抗。

而且清政府從來不給他發軍餉,所有的軍餉來源都建立在掠奪上,這一條條人命,都成為了曾國藩封侯的階梯。

更可恥的是曾國藩還屢敗屢戰,一心就是想著打垮太平軍,我相信在此過程中,不知道有多少華夏子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太平天國有錯嗎?若是天下安定,國富民強,他們也不會造反。只能說這也是一群不得已的亡命之徒。

假如曾國藩真的是聖人胸懷,自然應該仁義對世人,而不是愚忠事滿清!

湘軍屠殺確有此事,而曾國藩又是始作俑者,當清政府沒有軍餉發來的時候,曾國藩允許了士兵搶劫,其中考量不過是捨不得這一支軍隊罷了。

為了個人封侯拜相,曾國藩何時又想過黎民百姓?他和清政府一個德行,他是一個被三綱五常所禁錮的“奴才”!


小司馬遷論史


開門見山,曾國藩肯定是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的。

“我爺爺,我奶奶”究竟說的對不對?



網絡上,總有人說,爺爺奶奶輩,嚇唬小孩子,一定會說,“長毛來了”!所以,“長毛”是造成江浙人口銳減的兇手。

於是,很多不知情不瞭解歷史的人,人云亦云,跟風攻擊詆譭太平天國。

然而,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小時候,小孩夜哭,大人們都會喊,“曾剃頭來了”,這樣就不敢哭鬧了。

於是,在事實面前,有的人又不得不面對歷史的“真實”而低下頭,慚愧不已,就有人對我說,“自己先前對太平軍的認識是錯誤的。”

因為,謊言重複一千遍,就被一些人當成了真理。

其實,這些被歷史假相矇蔽了眼睛的人,我要說,你們大錯特錯了。當烏雲遮蓋了太陽的光芒,讓它暗淡無光,但不能證明,太陽是不發光的。

明珠可以投暗,金子可以被裝進麻袋裡。太平軍的英雄事蹟可以被塵封,勝利者總是可以用自己的春秋筆法極力掩蓋真相,粉飾歷史,黑白顛倒,讓不知情者信以為真,因為造謠者一定會讓謠言聽起來無懈可擊,才能讓你信以為真,但中國曆來還有一句古話說得好,謠言止於智者!

你願意做個智者嗎?我們用事實來擊碎謊言!

我們以浙江湖州為例。湖州人口銳減九成,今天的湖州人都是移民來的。而正是這些外來移民常常會說,“長毛賊”把這裡的人殺光了,你若問他怎麼知道的?他會說,“官老爺告訴我爺爺我奶奶的,還寫進了縣誌。”

這樣看來,清朝官老爺的話是輕易信不得的,他們編撰的縣誌的確是用來糊弄人的,是名副其實的杜撰歷史的“春秋大刀”。換言之,清軍在屠殺當地百姓後,還要把鍋扔給已經被他們剿滅的太平軍來背!這是何其歹毒的用心吶!

有沒有他們造假杜撰的歷史依據呢?當然有!必須有啊!真相是可以被掩蓋一時的,但“假相”不會永世都能騙人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找出江浙一帶被屠戮的真兇呢?


已故著名太平天國曆史學者羅爾綱說得好,“證偽”,才能探尋真相。“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是他的老師胡適對他的告誡。尤其是,那些清廷御用文人的話不能輕易相信!事實上,清朝官方為了貶低太平天國,開展了大量的官方修史修地方誌活動,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關於太平天國的清朝官方記錄是不靠譜的,他們作為敵對方,總是想方設法加以篡改,利用手中的筆桿子,話語權,為自己塗脂抹粉。

我們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尋找證據。

正面的,包括江浙地區的歷史發現。反面的,包括曾國藩和湘軍的相關記載。

其一,來自於太平軍佔領區的歷史發現之一,標語。

這些發現有太平軍時期的標語,口號和碑文。如,在常州發現的太平軍宣傳標語,“長毛殺妖多多殺”。


這個標語很重要,它至少說明,太平軍在當政時期,也稱自己為“長毛”,這個通俗易懂的名稱源自於他們不再留辮子了,而把頭髮再蓄起來,垂下來。但這不是太平天國官方的正式叫法,很多場合,他們用“聖兵”或者“天兵”來稱呼。大概是“天國”,為“天朝上國”,當然要稱“天兵”。

一般認為,太平軍在治理區內蓄髮,把它作為“自由解放”的標誌,在當時是進步的。但也有學者指出,他們在解放頭髮的同時,沒有沿襲古人“束髮”傳統,“披頭散髮”,想恢復傳統,但做的不是很到位。這也是造成被百姓誤解其意的做法,並給敵對方清朝留下了把柄。

其二,來自於太平軍佔領區的重要發現之二,碑文。

蘇州,是太平軍時期“蘇福省”的省會。這裡一直因為李秀成的出色管理才能讓“百行樂業”而被城裡的老百姓廣為傳頌。

李秀成傑出的才幹並沒有被埋沒,而太平天國多年經營下的蘇州“好景”卻被清軍毀於一旦。

將李秀成的豐功偉績公之於眾的不是太平軍自己的文獻——很難找到,因為基本都被清軍燒燬。而發現的重要證據卻是偶然發現的一塊“石碑”。

這就是來之不易的那塊碑。碑文內容詳細記錄了李秀成在蘇州作出的偉大貢獻。結論,這是個人才,很優秀!

著名已故太平天國曆史學家簡又文充分肯定了其價值,認為該碑文是對太平天國江浙地區“安居樂業”的真實寫照。

其中,“軍民頌德糜崖,黎庶歌功無盡”描述了人民安居樂業、繁榮景象達到的空前盛況。

李秀成更令人刮目相看的還是他,善待滿人百姓。

他甚至發給路費,遣送回家,這在歷史上簡直是不可思議。這個做法,更表明,他們反抗的是滿清權貴,而不是老百姓。但凡有良知的人,你還不服?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雷曉凡研究後認為,李秀成的仁愛在於其幼時愛讀三國演義,對動亂中的英雄充滿敬仰之情。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他能善待老百姓,甚至於敵方清軍俘虜。


碑文,軍紀,優待俘虜記載等大量事例充分說明,太平軍是當時難得的仁義之師!就連當時蘇州殺俘事件而飽受詬病的李鴻章也不得不佩服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其三,來自於太平天國曆史學者的研究報告。

在當代歷史學界,有一個人的名字越來越響亮。他的觀點,犀利而有說服力,引起學界的注意,一些學者主動和他切磋交流。這個成長於民間,致力於歷史真相研究脫穎而出的人,叫孫海寧。

網絡上有個大號,杜車別,就是他。

網絡上,很多人知道太平天國戰爭,死了很多人,但誰的責任,一直是一團漿糊。

杜車別下決心搞清楚真相,著手做了大量研究,研究報告有一萬多字,要收集證據,不能亂說話,他努力做到,證據確鑿。這樣,他的研究結果直接把戰爭責任的第一“責任”人,定位在清軍!

清軍擔了這個重責,只有恥辱。我曾經在之前的問答中,詳細論述過。他是結合人口學家的統計報告數字來研究的。

其四,清軍《湘軍志》、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裡都有大量的記載。看了這些記錄,真的是有種“鐵證如山”的感覺。


那麼,概括起來,清軍為什麼能痛下殺手呢?


其一,最重要的是曾國藩,他作為湘軍統帥,訓練的是對太平軍的“仇恨”。

太平軍成為俘虜,命運極其悲慘。凌遲,斬首,掏心,點天燈,各種死法,一應俱全。曾國藩帶頭髮洩對太平軍的怨憤,比如把死後的洪秀全剁成肉泥用大炮打上天。

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獨到的理論體系。美國著名歷史學者史景遷,認為曾國藩就是要“亂世用重典”,對於被天國洗腦的貧民也必須斬草除根,永絕後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他們可以從此睡上安穩覺了。而唯獨像剃頭一樣乾淨,利落,才能徹底毀滅太平天國。由此可知,清廷和曾國藩對太平天國恐懼到了各種程度。

其二,太平軍把江浙地區建成了根據地,是兵員補充、後勤保障的主要地區,清軍用“大破壞”、“大屠殺”和“大毀滅”來斷絕太平軍的根本。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透露了他的真實想法。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說,李續賓九江屠城已經收到了效果,江浙兩地安慶可以如法炮製。

究其原因,曾國藩認為,“民可愛而刁民不可愛”,他把江浙兩地的百姓視為“刁民”。所以,他在對待這些貧民時沒有絲毫憐憫同情之心。

其三,江浙兩地在當時均已經建成“兵民一體”的以鄉村為單位的“司馬民兵”制度,其兵員輸送有保證。

曾國藩偏執地固執己見,認為必須把已經成為事實的“兵民一體”,連根拔出,徹底毀滅。

原來,當時江浙地區村村有“民兵”,家家有太平軍戰士。按照規定,每家出一人為伍,稱為伍卒。以伍卒為單位,建成“司馬”制度,50人為民兵小隊,負責後勤保障和組織生產,還為太平軍隊伍輸送兵員。

對這種“兵民一體”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搞一刀切,“寧可錯殺,不可放過”。老百姓因為一人參加太平軍就要付出被全滅的滅頂之災。

清軍入關之初,曾經在四川發生過何其相似的一幕!“民賊相混,玉石難分,俱屠之”,其實是異曲同工。



總之,對江浙地區百姓仁義,對天國的忠義,被封為“萬古忠義”的“忠王”,李秀成實至名歸。曾國藩把百姓視為草芥,創造了獨特的“剃頭理論”,“斬草除根”,亂世用重典,毀滅江浙地區,帶來血光之災,才是導致江浙地區人口銳減的根本原因。

誰是導致江浙貧民被殺、人口銳減的“真兇”,答案昭然若揭矣!至此,曾國藩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的原因,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


卓爾艾米


曾國藩本身就是一個殺人狂魔,在當時的晚清官場就被同僚呼為曾剃頭,意思就是曾國藩殺人就象剃頭一樣,隨意和任性。曾不但亂殺太平天國的降士,還大肆屠殺南京周邊的平民百姓,有一個資料上介紹過曾國藩攻破南京城後,在南京城及其周邊地區,屠殺了三百多萬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平民百姓。曾國藩不但屠殺百姓,甚至是連同為朝廷官員的下級只要是稍不如他的意就把人家給殺了。所以僅管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清王朝,但曾國藩一直聲名狼藉,在晚清官場和民間都不受待見。只是近幾年,少數幾個見錢眼開的湖南敗類和曾國藩的後人為了經濟利益,拼命美化曾國藩,拼命讚美曾國藩。但壞事做盡的殺人狂魔你再怎麼美化他,讚美他也改變不了他不老百姓心目中的殺人狂魔的形象。


用戶鄉村老叟


曾國藩和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三人是晚清的三位中興名臣,也可以說是給晚清續命的三根支柱。

對於曾、左、李、張四人,究竟誰對清朝和晚清時期的中國更有貢獻且不說,曾國藩比之左、李、張三人倒是更有兇威,人稱“曾剃頭”。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為晚清的一代名臣,正是因為他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清政府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他死了之後,慈禧給了他一個“文正”的諡號,給足了他臉面,將他塑造成了所謂的晚清“第一完人”,讓他成為了半個聖人。

慈禧為什麼要給曾國藩這樣的死後哀榮?說白了是在告訴所有人,你們得好好學學曾國藩的為國盡忠,只要你們對清朝忠心,對我忠心,那我肯定不會對你們吝嗇,將來你們死了,我也照樣不會虧待你們。

李鴻章學了曾國藩,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慈禧也確實很善待他,生前受盡恩寵,死後追晉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只低於曾國藩的“文正”,還是清朝唯一一個能夠擁有京祠的漢臣。

曾國藩是清政府立起來的一個標杆,雖然不能被超越,但只要後來者能夠以他為榜樣,為維護慈禧和清政府的統治地位,那麼便可以無限地接近於他。

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幾乎完美地詮釋了一句話,只要殺的人夠多,放下屠刀即可成聖。

曾國藩之所以會被人諷以“曾剃頭”,實際上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他在崛起的路上確實殺人如麻。

他自入仕途之後,只用了10年的時間便升到了二品官,倘若沒有碰上太平天國運動的話,他的仕途之路也只會是循規蹈矩的文官之路,是所謂的“正途”,可是正途卻不會成就後來的曾文正。

1852年他回鄉丁憂,可此時軍紀敗壞的清軍卻屢屢清剿太平軍失利,所以曾國藩一把拋開了丁憂之事,當了個不孝之人,組織起了湘勇。

曾國藩立功心切,但他畢竟是一個文人,哪怕平時讀過兵書,可真到了戰場之上,他也應付不過來。

他輸得最慘的時候,在銅官江被太平軍打得狼狽不堪,顏面盡失,最終羞憤之下選擇了跳江自盡。

左宗棠後來還拿這事調侃過曾國藩呢。

他自己在給咸豐皇帝寫奏摺的時候也是尷尬地說自己“屢戰屢敗”,後來經幕僚點撥,這才改成了“屢敗屢戰”。

曾國藩是一個讀書人,讀書人向來好名節,卻被太平軍逼成這樣,他心裡能沒有氣嗎?他是恨太平軍的,也想通過平定太平軍來解恨、雪恥和立功。

所以,他殺起“長毛”來確實一點也談不上心慈手軟。

趙烈文曾為曾國藩入幕之賓,長隨左右,他在日記中記錄下了湘軍攻陷天京之後的一幕:“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也許會有人說,當時攻打天京的是曾國荃,不是曾國藩呀,怎麼能將這筆爛賬算到曾文正公的頭上?

曾國荃何以敢如此行事?不正是曾國藩在背後撐腰。

湘軍為何之所以如此肆無忌憚,竟然“斫戮以為戲”?不還是曾國藩在背後撐腰。

湘軍的作風是每克“長毛”一城一地,則必姦淫、擄掠和屠戮,擄掠是為了發財,姦淫和屠戮則是為了取樂和洩憤。

曾國荃之所以每獲一次勝仗則必滿車滿載地運送金銀財寶回家,然後購買田產房產,便是如此。

曾國藩既然一心成聖,又為什麼卻非要對平民痛下殺手呢?

太平天國運動席捲東南半壁,一度直抵京畿,嚴重威脅到了清政府的統治,所以清政府對太平天國是又恨又懼,恨不得生啖“長毛”之肉,渴飲“長毛”之血。

曾國藩當的是清朝的官,領的是清朝發的俸祿,他想要升官發財,當然得為清政府解憂排難,當然得以清政府的敵人為敵人。

實際上,太平軍的統治和主張也威脅到了像曾國藩這樣的官僚士紳的利益,真讓太平軍統治了曾國藩的老家,他那幾十畝幾百畝的地哪還保得住?

所以,曾國藩之所以對“長毛”這麼狠,既是為了立功和升官發財,也是為了自保。

後來,他和太平軍打了幾仗,心高氣傲的他被打得狼狽不堪,所以心中對太平軍又生出了恨意。

不過,曾國藩之所以對非太平軍的平民痛下殺手,除了解恨、雪恥和立功之外,也是在給清政府和慈禧一個態度。

湘軍越強,曾國藩立功越多,則清政府越忌憚他,後來更是傳出了曾國藩部將“勸進”的事。

所以,他必須得消除清政府對自己的猜忌,想要消除猜忌,除了後來配合慈禧解散湘軍之外,便唯有自汙了。

曾國荃的貪財,從這角度來看實際上也是一種自汙的行為。

曾國藩之所以殺人如麻,也是如此,自己給自己製造汙點,留下把柄給清政府。

此外,曾國藩手裡有湘軍,李鴻章手裡有淮軍,他們的根基在東南,曾國藩對東南一帶曾經受過太平軍統治的平民痛下殺手也是在自毀根基,招東南百姓的恨,即便曾國藩的部將們再怎麼“勸進”,他也沒了群眾基礎。

所以,曾國藩的成聖路,也是一條用人命鋪墊的路。


寧糊塗


不否認湘軍殺了不少人,但遠沒有題目說的“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的程度。

有人認為,湘軍中許多人從軍的目的就是“以命掙錢”,在朝廷拖欠軍餉的情況下,對江浙地區老百姓痛下殺手,目的就是“搶錢,搶女人”。

(湘軍)

湘軍是一支獨特的部隊,是一支以宗族關係為基礎,以曾國藩的巨大號召力建立起來的一支武裝,有私人軍隊的性質。曾國藩就是湘軍的靈魂。

湘軍內部是一種家長式的管理制度。在創建之初,曾國藩是以“不要錢、不怕死”的六字標準來組建的。曾國藩本人是封建禮教的維護者,他一直堅持用道德完善人,一生歷盡艱難而不改初衷。梁啟超評價他:“惟以天性之極純厚也,故雖行破壞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極謹嚴也,故其用權變焉可也”,正是曾國藩一生道德寫照。

曾國藩對湘軍將領說過:“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這是湘軍為什麼成為當時戰鬥力數一數二的部隊的原因。

(戰鬥中的湘軍)

相比這下,湘軍的紀律是比較好的。每個湘軍士兵都被灌輸了“忠君救民”的思想,士兵們被要求“慎語言,敬尊長”,曾國藩想通過“仁”來影響湘軍。在湘軍成立之初,他每逢三號和八號,都要集合部隊,“反覆開說至千百語”,告誡手下將領“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建立一支以“忠義之氣為主”的部隊。

曾國藩墓旁的神道碑上,刻著曾國藩治軍心得:“謀定而後動,折而不撓,重如山嶽。諸將化之,雖離公遠去,皆遵守約束不變”,可見湘軍一直是講究紀律的部隊。

曾國藩在晚清手握重兵,但他並不是軍閥,他是個有理想的讀書人。他的湘軍,是絕對服從命令的,包括服從需要清政府的命令。雖然曾國藩是“湘軍之父”,但他並沒有把這支部隊當做自己的政治籌碼。

(曾國藩)

有觀點認為,清政府大量拖欠湘軍軍餉,引起湘軍的不滿,所以大肆搶掠,殺人如麻。其實湘軍有著自己的籌餉的辦法。除了老百姓自願的勸捐和一些省份的協餉之外,收取的商人的“厘金”是湘軍最重要的軍餉來源。咸豐十年,曾國藩在長沙興辦“東征籌餉局”,後來又加入了江西的牙釐和廣東的粵釐,承擔了湘軍大部分的軍費。

雖然湘軍屬於地方武裝,不能由中央直接撥付地丁稅賦,但從1861年曾國藩切制東南時起,地丁賦就成了協餉的一部分,援助湘軍的軍費。我們不能否認,這些措施沒有完全解決湘軍的軍餉,但是並不像某些資料上說的那樣嚴重。胡林翼拖欠湘軍軍餉半年多,總數十幾萬兩,這是事實,但胡林翼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的太平軍)

為了避免誤會,我再次重申,湘軍在南京是殺了很多平民,但說他們對江浙一帶老百姓痛下殺手,則言過其實。

南京城破之時,總人口不過三萬,其中還有一萬多太平軍。這些太平軍不願意投降,抵抗到底,湘軍是肯定要予以剿滅的,這是他們的任務,並不算殺戮。而太平軍與平民相雜在一起,有不少平民也拿起武器,這時他們的平民身份就變了,不再是平民了,而是戰士。所以,剿滅這些拿著武器的平民,不算是殺戮。這是戰爭的規則,也是人們公認的道理。

即使這樣,南京城破後,平民並沒有殺光。當湘軍帶著戰利品裝船時,還有很多南京居民圍觀,甚至出現偷竊的市民。這充分說明,就是太平軍的老巢南京,也沒有大規模屠城,至少沒有有些人說的那樣,見人就殺,南京的人老百姓都殺光了。

(天京失陷)

南京如此,江浙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說了。太平軍經營江浙多年,有不少追隨者,湘軍也好,淮軍也罷,對這些人肯定是要鎮壓的。

湘軍在南京是搶了不少東西,就連曾國藩都懷疑弟弟曾國荃發了大財。連湘軍的文官、幕僚都參加了搶劫,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禍害南京和江浙地區老百姓的罪魁禍首不是湘軍,而是太平軍。這是史學界的公論。太平軍殺人如麻,是無法洗白的歷史事實。

最後,為了避免被口水淹死,我再次重申:湘軍是殺了不少人,有太平軍也有老百姓,但數量絕對沒有達到“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的良莠不分的地步。

參考文獻:《湘軍史稿》《湘軍兵志》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徽小安👍


歷史漫談君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國落後之根源。

曾國藩在近現代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人物,因為他的官運很好,十年連升七級,40歲不到就成為國家中央二品大員,最終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也因為他的辦事能力很厲害,創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還因為他的家書是中國家書的典範,更因為他那種功高蓋主卻全身而退的高超政治手腕。

但是曾國藩這個人並不是完美無缺的。

曾國藩是一個非常嗜殺的人物。

曾國藩不僅僅是因為厭惡太平天國運動的文化破壞,而是因為曾國藩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殘忍的人,只要是他的敵人,他都想法設法整死對方,不管是政敵還是起義軍。

一、曾國藩對待太平軍

比如《曾國藩奏摺》裡面有這些內容:

“各營生擒逆匪一百三十四名,僅予梟首不足恨,概令剜目凌遲”、“殺之以祭壕頭堡陣亡將士,諸勇猶痛憾切齒,爭啖其肉”、 “生擒老賊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賊,輒剖腸,剝皮掛樹,磔石,見者無不凜凜。”

又比如《曾國藩家書》裡面有這樣的內容:“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此賊之多擄多殺,流毒南紀,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雖使周孔生今,斷無不力謀誅滅之理。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

曾國藩對待任何敵人都是非常殘忍,而且還不讓對方痛快的死,而是受盡折磨的死。



二、曾國藩對待救命恩人

李元度曾兩次救過曾國藩的命,可是曾國藩怎麼對待李元度的呢?

  • 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圍困長沙,曾國藩親自率領湘軍水師偷襲太平軍據守的靖港,不料到中了太平軍的埋伏。湘軍戰船大多都沉沒損壞,曾國藩羞憤的投水自盡。幸好李元度事先安排曾國藩幕僚章壽麟強行將曾國藩從水中撈起,還百般勸慰。這是第一次救命之恩。
  • 咸豐五年(1855年),湘軍與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西征軍,在江西九江鄱陽湖口進行大戰。曾國藩本想利用湘軍水師的水上優勢攻克湖口,但是被石達開識破,反而將計就計,反而被太平軍誘入鄱陽湖。石達開派太平軍不多的水師輕舟衝入湘軍水師大營,焚燬湘軍大量船隻,連曾國藩的座船都被太平軍奪走。眼看湘軍水師損失殆盡,曾國藩就像賭輸的賭徒,又一次想投水自殺,幸被李元度等幕僚死死拽住,才保住一命。這是第二次救命之恩。

但是曾國藩卻為了自己的權力恩將仇報,先後三次彈劾李元度。

  1. 咸豐十年(1860年)8月,李元度受命防守安徽要塞城市徽州,結果因為曾國藩的戰略部署的嚴重失誤,導致多座城池被太平軍攻破,安徽省糜爛,李元度防守的徽州也被攻破。曾國藩為了推卸自己戰敗的責任,在沒有與李元度進行協商的情況下,將罪責全部推給李元度。這一次彈劾導致李元度被撤職。這是第一次彈劾。
  2. 咸豐十年(1860年)11月,李元度被撤職後,不想再呆在湘軍這個傷心地,應浙江巡撫王有齡的邀請,打算到浙江另謀高就。李元度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朋友湖北巡撫胡林翼。胡林翼瞭解曾國藩與李元度之間的恩恩怨怨,就鄭重的提醒李元度說曾國藩與王有齡有嫌隙,他這樣做可能會遭到曾國藩的報復(真正的曾國藩心胸狹窄,遠不是日記中記載的曾國藩那麼心胸開闊,曾國藩開始心胸寬廣是自己掌握大權以後),如果李元度真的想離開湘軍,可以到湖北來找他效力。李元度因為早已與王有齡有約,就拒絕了胡林翼的好意。結果曾國藩得知此消息後,將李元度視為湘軍的叛徒,必欲除之而後快。特別是李元度回湖南招募了8000新兵,命名為"安越軍",遠赴浙江為王有齡效力。 曾國藩認為李元度是在毀壞自己的根基,有明擺著和自己作對,再次將李元度彈劾。要不是王有齡、胡林翼、左宗棠、駱秉章等人上奏為其辯護,李元度必死無疑。經過朝議,李元度被革職留任,待罪立功。 這是第二次彈劾,而且和第一次不一樣,這次曾國藩更狠辣,想直接置李元度死地。
  3. 咸豐十一年(1861年)12月,太平軍攻陷杭州,太平天國再一次佔據優勢地位,浙江巡撫王有齡兵敗自殺。曾國藩和浙江戰場壓根沒有關係,但是曾國藩一直憎恨李元度,又一次以李元度謊報軍功,救援王有齡不力的罪名上奏彈劾。此時湖北巡撫胡林翼已經病逝,浙江巡撫王有齡又戰死,少了兩個為李元度說話的人。曾國藩本以為這次可以置李元度於死地。結果令其意想不到的是,湘軍內部重要將領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鮑超等人都上奏朝廷為李元度辯護,左宗棠甚至當眾責罵曾國藩公報私仇,置國家利益於不顧。這是曾國藩第三次彈劾李元度,而且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彈劾。


這足以說明曾國藩在功成名就之前,對於權力的可怕慾望,任何觸碰他權力的人,無論與他關係多麼親密,都可以翻臉不認人。

三、曾國藩對待非湘系將領

多隆阿是一員猛將,正白旗出身,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與鮑超齊名,有“多龍鮑虎”之稱,但是曾國藩卻對多隆阿多有排擠。

在使用多隆阿部隊作戰問題上,曾國藩先是在太湖—潛山戰役中對多隆阿不信任,之後又在安慶戰役中把最困難的一路佈置給多隆阿,導致多隆阿軍功雖大卻賞賜微小。在廬州戰役結束後,對於進攻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的問題上,曾國藩又一次把多隆阿當槍使,讓多隆阿攻打最困難的九洑洲一帶,而且從頭到尾從未與多隆阿商量。

多隆阿至此完全明白到曾氏兄弟讓別人出力,自己坐收利祿的伎倆,於是懷恨在心,開始消極怠工,再也不願去參與攻打太平天國天京的計劃,後來找到機會,調往陝西,剿滅回民起義,坐視曾國荃在天京城下與太平軍苦戰。

可以說如果多隆阿不是旗人的話,多半也不能全身而退。


總結

俗話說: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取錯的外號。”

在晚清時期,帶兵打仗的人很多,比如左宗棠,比如李鴻章,比如胡林翼,但是隻有曾國藩被稱之為曾剃頭,曾國藩的外號就代表這他的殘暴。

特別是左宗棠,戎馬一生,到了晚年還抬棺入疆,平定西北,立下赫赫戰功,手上殺人無數,也沒聽說留下什麼“人屠”“剃頭”的名聲,戰爭難免傷及無辜,但是不代表可以進行屠殺,而曾國藩最喜歡搞大屠殺。

在太平天國時期,中國損失近億人口,而太平軍與清軍、湘軍是內戰,內戰雙方都有責任,這近億的傷亡的罪責,至少有1/3歸清軍,1/3歸湘軍。

所以曾國藩大肆屠殺江浙百姓就是理所應當的事。反正染紅的官頂子,只需要血,哪些人的血對於他來說,無所謂。



千古左公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咸豐三年,曾國藩於湖南地區組建湘軍,目的是為了剿滅日益壯大的太平天國。

到了同治三年,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被攻佔,曾國藩的湘軍入駐南京後,開始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大批的無辜百姓慘遭殺害,那麼曾國藩為何要這樣做?



亂世用重典,曾國藩喜歡以暴制暴

曾國藩不是一個仁慈之輩,他在主政湖南期間,就因為殺伐過重,而被當地百姓罵為“曾剃頭”。

對於民間百姓起義,曾國藩只會採取暴力鎮壓,他不管百姓有何冤情,即使被他殺害的平民之中很多都是無辜之人,他也毫不憐惜。

曾國藩甚至還發過這樣的一個告示:

凡被捕人到局,立刻殺死,禁止屍親呼冤,禁止向團紳講理。

只要是被曾國藩認定有罪的平民,直接不用審理,抓到之後可以直接就地正法,而且他還禁止百姓為其親人申冤,所謂的法律手段在他眼中只是一紙空文。

曾國藩依靠這種暴力手段很快穩定了江浙地區的局勢,而曾國藩也平步青雲,在清朝的地位僅次於皇帝。

封建統治的腐朽性質

在封建社會,百姓只是被統治的工具,官員不會把普通平民放在眼裡。曾國藩對江浙地區的平民痛下殺手,這在當時的統治者眼中並沒有什麼大錯。

曾國藩率領的湘軍雖然擊敗了太平天國,但也給當時的百姓製造了無數場災難。湘軍的軍紀渙散,一旦攻陷太平天國治下的城池,經常會大肆燒殺劫掠。

尤其是清朝此時國庫空虛,無法給予湘軍軍餉,而曾國藩還要統帥湘軍繼續作戰,因此軍餉只能從當地百姓身上獲取。

曾國藩也依靠戰爭大肆收斂錢財,在南京被攻陷後,曾國藩為了掩蓋自己將南京搜刮一空的真相,曾放火焚燒洪秀全的宮殿,之後他還上報朝廷說南京地區沒有財物。

乃十六日克復以後捕殺三日,不遑他顧,偽宮賊宮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詢,則並無所謂賊庫者……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實出微臣意料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

洪秀全積攢的錢財全部都被湘軍搶走,這些錢財一部分分給了湘軍將士,還有很大一部分進了曾國藩自己的腰包,為了掩蓋劫掠的真相,他才選擇縱火焚城。

在封建統治下的官員,心中所思所想幾乎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雖然說曾國藩是一位能臣,但他卻不是一個好官,他對江浙地區的百姓痛下殺手,只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


東方大史


曾國藩為何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

“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我想這句話是對曾國藩的最高評價,可就是這麼一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完人”,也有血腥殘暴的一面。


(曾國藩畫像)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奉命督辦湘軍。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直至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在曾國藩眼裡,太平軍是叛軍,那麼江浙地區的百姓呢?他們也只是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平民,卻也慘遭殺害,為什麼曾國藩會對江浙平民下如此毒手呢?


1. 湘軍的物資和軍餉很大部分來源於平民百姓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後來成為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曾國藩當初也是奉咸豐皇帝的聖旨,起初也是答應提供軍餉的,但到後來去卻成了一紙空文。而且湘軍士兵的待遇又是最優厚的,他們的餉銀是八旗的三倍,那麼這麼多的銀子又是從哪弄來的呢?

(曾國藩的湘軍)

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從平民百姓那掠奪的,他們殺人不是為了佔領城池,而是為了搶劫財物、姦淫婦女。當時許多文人記載為:民不恨賊而恨兵,賊如梳,兵如蓖。由此也可以看出,湘軍殘忍至極。平民百姓不過就是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2. 曾國藩以道德文章傳揚天下,又以殺伐而得到“曾剃頭”的稱號。

他之所以嗜殺,是他相信在亂世,就要以殺立威,如同他在給咸豐皇帝上書所說:“治亂世用重典,以除強暴。”因此對於太平軍、刁民、暴民態度強硬。在那個時代,人命是不值錢的,在曾國藩眼裡,太平天國所統治的地方都是暴徒。所以湘軍在這樣的領導下又怎會愛惜那些無辜的百姓呢?


3. 俗話說斬草要除根,曾國藩這種無差別的屠城也是為了要徹底摧毀太平天國的群眾基礎。

湘軍是一個穩固的團體,他們不需要那些百姓做軍人,所以在他們看來,那些平民百姓留著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再加上長時間作戰,每天面對無數人的死亡,血流成河。這些士兵的心理也都扭曲,產生報復心理。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百姓無疑是最好的“出氣筒”。

歷史上的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那些冰冷的刀劍是沒有感情的。儘管歷史長河不可逆流,但這場殺戮至今看來也是十分殘酷的。


小姐姐講史


文瘩流氓整天拿曾國籓這個畜牲大漢奸作宣傳,傳遞負能量!想讓中華民族的人做曾國籓一樣的畜牲,對洋人搖頭擺尾,對旗人百般討好,對漢人狠殺不盡,對自己膽小怕事,貪得無厭,搜刮天下民脂民膏送往老家,表面一套背址一套,說什麼散盡家財,看看它哪一點家財不凝聚著漢人的血和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