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真和尚袒護魯智深,原因是什麼?

國學無憂


兩種解釋。

第一種,這是智真長老佛法精深,早就看出了魯智深的慧根。


所以,每當魯智深闖了禍,犯了清規戒律後,他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袒護。還不厭其煩地對其他僧眾說:別看他眼下有些羅皂,後來正果非凡,我等皆不及他。

直到魯智深鬧到卷堂大散,惹起眾怒,到了有他無我們的地步,智真長老才不得不安排他去東京大相國寺師弟的去處。

這樣理解沒有問題,因為他兩次送給魯智深的箴言,後來果然都一一應驗了,智真長老果然神通廣大。


但是,按照當時的客觀情況來看,顯然,智真長老這樣做還有一種解釋。無他,就是“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

寺廟裡的和尚都是專職僧人,整天就是念經參禪,不事生產。他們一切的吃穿用度全靠那些善男信女的香火錢。一座擁有幾百名僧人,規模龐大的寺廟,光靠這麼零敲碎打很難維持。

這就需要一些有實力的金主的施捨。而趙員外是文殊院的金主,也許還是最大的一個金主。

魯智深是由趙員外推保薦到五臺山文殊院剃度當和尚的,那麼,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魯智深犯了一些錯誤,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智真長老也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

如果非要嚴格按照寺廟的規章制度辦事,那魯智深早就該開除僧籍了。可是這樣,就等於得罪了趙員外。得罪了趙員外,寺院不但就會少很大一部分收入,而且還會形成很壞的示範效應。――其他的金主得知後,會覺得這個寺廟的住持太不近人情了,也會在捐助方面重新審視。

這正是智真長老最擔心的後果。

所以,對於魯智深犯的錯誤,他能扛就扛,能遮就遮,直到扛不住了,才把他支到了師弟的單位。

看看他的師弟,智清禪師在得知魯智深到來後說的一番話吧:

汝等眾僧在此。你看我師兄智真禪師好沒分曉!這個來的僧人,原來是經略府軍官,為因打死了人,落髮為僧,二次在彼鬧了僧堂,因此難著他。你那裡安他不的,卻推來與我。待要不收留他,師兄如此萬千囑付,不可推故。待要著他在這裡,倘或亂了清規,如何使得。”

如果智真長老當初真的慧眼獨具,看出魯智深是個活佛,怎麼會白白推薦給師弟呢?智清禪師能做到大相國寺住持這個位置上,應該也是有些道行的吧,他就一點兒也沒看出魯智深的潛質來?

沒道理啊!


所以,也許最靠譜的原因,就是智真長老因為錢不想得罪趙員外。


田獲三狐


真性情,赤子之心

凡是讀過《水滸傳》的人都瞭解,魯智深這個人雖然力大無窮,但缺點就是脾氣比較暴躁,甚至還為此吃過大虧。但是,許多人都非常欣賞魯智深這個人,覺得他雖然表面上是一個葷素不忌的“酒肉和尚”,但實際上卻是個有真性情的男子漢。

魯智深迫於無奈出家做和尚

魯智深因為一怒之下打死鎮關西這件事而被人追責,實在沒辦法只能選擇出家躲清淨,否則以對方的勢力來看他的下場一定會非常悽慘。只是對於魯智深這種長得五大三粗性格狂放不羈的男人來說,讓他嚴守寺廟裡的清規戒律是絕對不可能的,萬一被逼急了再做出不可挽回的事豈不是很麻煩。因此,當時有很多人都非常反對這件事,幸好有趙員外的幫忙與四處打點,魯智深才得以暫時逃過一劫。

對於五臺山上原有的僧人們來說,魯智深這個“外來者”就是一個安全隱患,擔心他的到來會擾了寺廟中的清淨。但有一點卻非常怪異,那便是智真和尚對魯智深的欣賞及維護,力排眾議留下了他,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智真長老在五臺山的地位並不算低,不但管著一眾和尚們的修行,還得負責打理寺中的俗務,所以跟其他人比起來要更加“圓滑”,不是那麼死板不講道理。

智真長老力排眾議袒護魯智深

得到了智真長老的庇護之後,魯智深成功的有了落腳之處,只要他能夠安安分分隱姓埋名的過日子,頂多就是生活無聊清苦一些,性命安全是絕對有保障的。可魯智深生來就不是那種能安分下來的人,他在寺廟中既不打坐唸經又不戒酒戒肉,甚至還在喝醉以後大鬧了五臺山,瞬間就惹起了民怨。在這樣的嚴峻情形下,智真長老不但保下了他還讓他去大相國寺安身,這對於魯智深來說絕對是有大恩大德。

智真長老看重魯智深的佛心

其實,智真長老並非是那種毫無原則的護短之人,只是他覺得魯智深做事有始有終才是真正的佛性,所以對他欣賞有加。他搭救金家父女乃是打抱不平伸張正義、收服潑皮無賴是為保寺院平安、林沖遇難魯智深一路相隨保護乃是兄弟情義,這樣的人才是活得瀟灑有大智慧的人。

除此以外,智真長老還得為寺院裡的“經濟收入”做打算,如果因為魯智深的事情而得罪趙員外的話,未免有些得不償失。總而言之,智真長老之所以袒護魯智深既是出於私心又是因為欣賞他的為人,就算是“六根清靜”的和尚亦不能免俗。


濁酒話煙語


魯智深三拳打死鄭關西,只能去五臺山上做和尚,雖然趙員外還用了很多錢,但是魯智深因為在事中難守清規戒律,最終不被僧人們做弄趕出了五臺山,而這期間只有智真長老,認為魯智深不同反響。

還道:你等眾人且休疑心,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魯智深從此有了安身之處,隱姓埋名過起了日子。

但他在四中不念經不打坐,還打壞了金剛。被人報復,最終大鬧五臺山,僧人們頻繁告狀

智真長老寬慰大家:亭子金剛壞了,讓趙員外出錢修。平了眾怒也只得讓他去東京汴梁大相國寺安身,臨別時送了他的錢,送了錢和衣服,還掙了16字箴言。

智真長老為何如此看顧智深,並認定智深能修成正果?原來這魯智深確非凡人。魯智深雖然不守清規戒律,雖然不守清規戒律,但是確實有一顆大慈大悲的心腸。

魯智深在大相國寺看守菜園,收服了一批潑皮無賴,還結識了林沖。後來林沖遭高俅陷害,被髮配滄州,魯智深一路都是在護送的,從做朋友的角度來講,魯智深是相當的夠朋友的。


奇葩歷史大觀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

智真是個真長老

這個智真長老是世外真高僧、人間真活佛、寺院真長老。

其一,智真是一個守本分的和尚。一本《水滸傳》中寫的和尚也真不少,有瓦罐寺的假和尚生鐵佛崔道成,有不當和尚當賊人的寶珠寺住持鄧龍,有勾引人妻的和尚裴如海,有霸佔人妻女財貨的飛天蜈蚣王道人,這些恐怕都是披著和尚外衣的真強盜,自不可比,就是真長老的師弟智清長老也把一個好端端的大相國寺管理成了官場、生意場,根本沒有唸經禮佛之說,更不要說超度惡人向善了,而智真長老卻能坐定,靜心參禪,超度殺生之人,是個真和尚。

其二,智真是一個不失風趣的和尚。在魯智深醉打山門時,老和尚竟然說“自古天子尚且避醉漢,何況老伴乎?”在魯智深二回五臺山時,智真長老說了一句“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真是耐人尋味,致使“魯智深默然無言”。

其三。智真是一個得道高深莫測的和尚。在眾人的反對聲裡,智真剃度了魯達,眾人多以智真長老是貪圖趙員外的錢財,其實從後面魯智深獻禮、宋江獻禮被智真拒收來看,其並非貪財之輩,實哉是一眼看穿了智深是個有慧根可造之人,再看兩度送給智深和尚的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都活生生地註定了智深和尚的一生。而對於宋江,則多有規勸之意,“當風雁影翩,東闕不團圓。隻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燕青射雁之時,班師回朝之日,何不想想世上還有一個“雙林鎮”,那裡還有個不入仕的世外高人許貫中啊。

智真長老到底如何,作者也在書中說得明明白白了,“話說五臺山這個智真長老,原來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數載之前,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本人宿根,還有道心。”當然自比俗人評價得好。





一哥於一


在外人看來智真和尚極其袒護魯智深,殊不知其中緣由。且聽我刨析如下:

其一,智真長老對趙員外的承諾。趙員外佛門信徒,家境不錯,時常為佛寺捐款捐物,也到佛寺禮佛唸經,對佛門及長老尊敬有加。長老念員外心誠,依佛教“善有善報”的宗旨,曾答應員外會了結員外的一樁心願。故員外之請託,長老不會推辭。

其二,魯智深自身性格。魯智深雖長相兇悍,粗魯不羈,但他嫉惡如仇、扶危濟困,其內心本質向善,與佛有自然之緣。

其三,智真長老得道高僧,慧眼識珠,一眼便認準智深日後造化必不尋常。故力排眾議,決然為智深剃度,並一紙薦書將智深安置在開封名剎——大相國寺,從此啟開了智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尼古丁的味道


在梁山好漢之中,魯智深是唯一一個從不為自己敢不計後果打抱不平的人,深切佛家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的涅槃精神,所以是一個真正有佛緣的人,故受到智真和尚的袒護!


湘江詩舟


不是袒護是包容,智真因有需求,意識到魯智深是可造能用之材。

魯達原是軍官,級別不高,能在經略府長期當差,說明能守規矩;看似脾氣暴躁(酒樓吃酒被打擾便丟碟兒扔盞兒),其實處事有一定分寸(見鎮關西並沒有揮拳便打,而是扯因由惹鎮關西先動手),打死鎮官西不過是個意外。

魯智深被智真和尚收為弟子時日不長,並不安份,還在寺中引起了公憤,寺院已經是容不下了,如何去了大相國寺就能上當執事?那差事還很適合他,其實不併不是這麼巧,而是智真和尚早就知道大相國寺需要魯智深這樣一個人!

大相國寺的菜園“時常被營內軍健們並門外那二十來個破落戶侵害,縱放羊馬”,大相國寺不是普通的寺院,莫說社會底層的人,就是達官貴人也該有敬畏的心理。按理說懲治這樣人並不難,只要某權貴表個態,一直遲遲未能解決,只說明智清在大相國寺沒有絕對主導權,處境很微妙。總這樣事勢必損害相國寺的威名,也會影響到智清的主持地位。

魯智深初到大相國寺,智清和尚說:“師兄多時

不曾有法帖來。”說明他師兄弟是一直有聯繫的,他應該向師兄傾訴了自己的處境及這個難題,智真在為師弟憂心的同時也在尋覓破解之道,魯達的出現,必然讓他眼前一亮。魯提轄未出事前,既有經略府當差時的剋制,也有退下來的放縱得以釋放;當上和尚,於魯達即意外,更無奈,生活過於枯燥乏味,心中總有不甘;再受壓力後無非兩種結果:一種、承受不住壓力,暴起,放棄;另一種、忍了,選擇了偷生。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智真想要的,他對魯智深的包容,有施恩,使魯智深與他有親近感;也有保護魯智深的天性,使其身處大相國寺菜園的江湖能遊刃有餘。智真袒護魯智深不只是看趙員外檀越之面,還有他本身的需求。

智清在大相國寺當主持肯定有競爭者,菜園很明顯是個肥差,若用了別人,有資敵的基礎。魯智深算他的師侄,當過軍官,有能力阻止軍營外士兵的禍亂;武力強悍,懲治得了侵擾菜園的潑皮;體型彪悍,鎮的住臨時起意的人;智清為他宣揚殺人的前科,熄滅了寺中僧人的賊心思,也為自己在別人心中塞進去了一個強悍的保鏢。

試想,若沒有林沖事件的牽連,魯智深不會一直只是個管菜園的。


秋在來


智真長老慧眼識魯達,知其根性無我,羅漢應世,非座下眾僧可及。乃慈悲護佑之。亦知其此世因果本末究竟,故贈一偈曰,“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Leslie73


看的遠。


神筆李通


知道智深有佛緣佛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