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仲軒的《逝去的武林》?

南宮禹洛


倘若以中華武術的傳說故事來論,《逝去的武林》當然是一部非常好的傳奇。若以武術研習教科書的作用來論,則首先必須考據李仲軒老人的武術功夫在這一類武術家裡面的練習層次或者階乘,才可以舉類比象,獲知這裡面的有用的技術。以中華民國對清末的武術家的格鬥戰績記載,可以大約知道。從清末而來,可以蒐集當時的報刊記錄。諸如大祥子、小布庫、搬腿祿兒、楊法五、常東昇之類,以摔跤為能者,大多都有戰績。而形意門之郭雲深、李存義、孫祿堂之流,也都是打過的。明確的比較,可以參考1928年、1929年南京中央國術館國考,參予對抗比賽的大約有400多人。而太極拳只有李雅軒先生出馬,卻連複賽都沒有進入。獲得靠前名次的,大多都是國術館的學員。以及之後,有“學武術要學打擂臺的武術”這一類的說法。而經過這一輪的趙道新先生,曾經在很多時間裡,代替某派名家去各位有名武術流派,以交流的名義比武對抗。這也是王薌齋先生反思武術作用,摒棄套路練習,改變練武模式的原因。而每天對抗訓練的各流派學子,大多可以臨陣對抗。至於李仲軒老先生,當然也要拿戰績來說話的。否則,豈非如同楊澄甫先生那樣,搞養生很行,搞格鬥反而被害了。

僅僅需要搞養生鍛鍊,只要對西醫健康有一定認識,對中醫學導引有一定認識,對宗教修行術有一定認識,健康長壽都不是問題。沒有說哪一家是突出的,而有效的方法往往都是各家公認的。

武術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褪去它的歷史醬缸文化影響,它就是殺人術,或者文雅點說法,就是自衛格鬥術。能在社會生活中打架鬥毆裡保命,能於混亂無備的亂相中逃得了命的格鬥技術,就是武術。它可以是戰士的軍事技術,也可以是警察的捕俘技術,當然更可以是平民自保、見義勇為的技術。所以,如果逝去的武林所描述的是這樣的冷兵器、熱兵器、徒手格鬥技術,那麼,李仲軒老先生所講述的應當是真正的武術。如果所描述的是養生、長壽、或者是氣血循環等玄學,則此類記載,當傳奇故事聽聽吧。


行者檟肅霜


反覆看過幾遍了,感覺挺好的,每次重讀都會有進一步的理解。畢竟是傳統武術,隨著時間的磨礪,功夫和感悟的加深,會感覺到老人家的話不是空話,有時只是我們的體悟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上。有人感覺可能都是空話或者一半是空話,這就像是一個有了經驗的人回頭看曾經的經歷一樣,過來了、體驗到了才會知道原來那是真的,雖然沒有見到過他的功夫,但是原理、道理都是實踐得來的。僅是個人論點,僅供參考,歡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