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西方人會把蝙蝠作為惡魔的象徵?

夏目歷史君


在東西方人的眼中,蝙蝠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別,雖然馮夢龍《笑府》有一短文《蝙蝠》根據蝙蝠的身體特徵將其比喻卑鄙無恥的人,諷刺他們沒有立場,經常根據需要而改換身份,但大多數情況下,蝙蝠還是以吉祥的身份存在,比如年畫《五福臨門》就有幾隻蝙蝠,取“蝠”、“福”諧音來象徵幸福,不過在西方人眼中,蝙蝠顯然是醜陋的,尤其是吸血蝙蝠,就被普遍借指為吸血鬼。

從形態特徵而言,蝙蝠看似鳥類,有翼會飛,但實際上蝙蝠卻屬於哺乳動物,並有專門的分類,叫翼手目動物,蝙蝠的翼也不同於鳥類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來,翼膜原是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

大蝙蝠一般會採集果實或花蜜為食,但小蝙蝠則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其中吸血蝙蝠只吸食動物和人類的血液,不能吃別的東西,而其壽命也較長,平均壽命超過12年,也就是說,吸血蝙蝠一生大約要吸食100升以上的血液,此外,吸血蝙蝠還有不同於其他蝙蝠的奔跑能力,它們能在地上悄悄跑到獵物身旁,然後抓附在其背上吸食其血。

蝙蝠是各類傳染病包括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SARS)、亨尼帕病毒以及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和傳染媒介,吸血蝙蝠更是傳播狂犬病,西方所謂“狼人”,其實就是狂犬病患者,他們被吸血蝙蝠咬了之後得病出現了各種異於常人的病症,在古代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加上吸血蝙蝠只吸血為生、長壽、醜陋、生活在黑暗處、喜歡偷襲等特點,於是就有了吸血鬼的各種傳說。

19世紀開始,吸血鬼迷信風潮得到空前的發展,不單引起了宗教方面的關注,還有關於吸血鬼的小說和學術研究,比如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說《德古拉(Dracula)》,就使得德古拉成為吸血鬼的代名詞,此外拜倫、大仲馬、狄更斯等著名作家也寫過相關的作品,到了20世紀,電影又進一步將吸血鬼形象向全世界傳播,包括東亞的日本和中國的香港、臺灣等地,都深受影響,並結合東方文化衍生出“吸血殭屍”。

以上是關於吸血蝙蝠和吸血鬼的介紹,不知您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我們叫鹽蝠老鼠,我們老家只有兩種,一種就是經常在屋簷下生活常見的蝙蝠,看見它很會在傍晚出來抓蟲子,經常歇息在山洞或人挖的防空洞中。另外一種是很巨型的像鼯鼠一樣的東西,腳和腳之間是連起來的會飛,從一棵高樹往另一棵低矮樹上飛過去。一般是黃色的,經常發出哼哼聲,有點像老人,晚上遇到會嚇死人😂😂😂我們叫它飛離蝙蝠


丁往事不堪回首


原因有三個:眾多蝙蝠中有一種叫做吸血蝙蝠,而惡魔也是吸血的;蝙蝠面相猙獰,看到蝙蝠很容易讓人想到惡魔;蝙蝠生存環境很陰暗,而傳說中的惡魔也是生存在黑暗當中。正是由於蝙蝠的這三個特徵和惡魔很相似,所以古代西方人把蝙蝠當成了惡魔的象徵,影視劇中每當有惡魔的時候往往會有蝙蝠伴隨著出現。

吸血蝙蝠

蝙蝠種類繁多,其中有一種就是吸血蝙蝠。吸血蝙蝠雖然吸血,不過大多都是吸食牲畜的血液,很少有蝙蝠攻擊人類的事件。但是人類最好也不要招惹吸血蝙蝠,連兔子急了都會咬人,何況是吸血蝙蝠呢?而且吸血蝙蝠和其他食肉動物一樣都是容易攜帶病菌的,所以千萬要遠離它們!

中國的鬼怪往往是吸血殭屍和鬼魂,而西方的鬼怪就是吸血鬼了,由於吸血蝙蝠吸血的特點和吸血鬼一樣,慢慢的蝙蝠就成了吸血鬼的象徵,因此在好多影視劇中有吸血蝙蝠的地方就有吸血鬼的出現,而吸血鬼就是所謂的惡魔!


蝙蝠長相很像惡魔

蝙蝠長著一雙黑黑的翅膀,而且長相一隻兇惡的老鼠,看起來真的是挺恐怖的,而恐怖往往就是惡魔的代言詞,所以說吸血蝙蝠其實是長了一張惡魔的面孔,而且具備吸血鬼吸血的特點,西方人把吸血蝙蝠說成是惡魔也並不冤枉它了,誰讓他們是如此的相似呢?

而且蝙蝠休息的時候是吸在樹枝或則山洞正上方石壁上的,更重要的是蝙蝠休息的時候還在不停的轉圈,再加上蝙蝠往往是一大群一大群的聚在一起,看上去黑壓壓的實在是太恐怖了,小編也容易把他們看成是惡魔,不過蝙蝠一般出現在野外,和人類生活環境並不衝突,所以不去野外一般很難會見到蝙蝠了!


蝙蝠生活在黑暗當中

無論是中國的鬼怪還是西方的吸血鬼都是在黑暗中出現的,每當天明的時候不用驅魔人驅趕,他們自己都會躲藏起來,因為陽光是他們的剋星。而吸血蝙蝠的生活環境和吸血鬼是特別相似的,它們都是生活在黑暗當中,而且僅僅在夜間活動,白天的時候他們都是乖乖的休息。正是吸血蝙蝠和吸血鬼的生長環境以及活動習慣太相似了,所以這讓容易讓人把吸血蝙蝠當成是惡魔!


唐朝的長老


這跟西方基督教信仰有莫大的關係。

蝙蝠因長相醜陋,夜間出沒,常年棲息在黑暗的洞穴中,兩隻腳粘在洞壁倒掛下來,行為方式十分詭異,在進食的時候,牙齒上粘有鮮血,而血液是生命的象徵,所以西方人展開聯想,認為蝙蝠就是聖經中的吸血鬼,受到上帝的詛咒,關於吸血鬼的傳說有三:

一, 亞當與夏娃生了兩個兒子,亞伯與該隱,亞伯的意思是得,該隱的意思是失,亞伯是放羊的,該隱是種地的,兩個人同時向上帝獻祭,上帝選中了亞伯,該隱懷恨在心,殺了亞伯,亞伯通過大地向上帝哭訴,上帝於是懲罰該隱永遠變成吸血鬼。

二,在猶太宗教文學中,莉莉斯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女人,他與亞當是夫妻,但是亞當是個大男子主義者,而莉莉斯是個女權主義者,於是兩小口爭吵不斷,一氣之下,莉莉斯打傷了亞當,離開伊甸園,並在紅海遇到了死亡天使薩邁爾,與之生下了兒子,上帝怒了,將死亡天使閹割,莉莉斯徹底黑化,與各路惡魔產下後代,而這些後代之中就有類似蝙蝠的吸血鬼。

三,猶大出賣耶穌之後,十分悔恨,在經過紅海的時候,遇見了惡魔,惡魔誘惑他墮落的時候,天使出現了,勸猶大棄惡從善,正當天使與猶大交談的時候,惡魔在羊皮紙上寫下要永生不死,然後把天使殺死,吸取天使的血液,猶大更加悔恨,趁惡魔吸取血液之際,在羊皮紙上補充了一條:“你雖然得永生,但是要不停吸食血液,並且害怕陽光。”有一段時間,歐洲教皇確認吸血鬼真實存在。

於是像蝙蝠一樣的吸血鬼形象在西方文學中開始流行,成為邪惡的象徵。


歷史論文獲獎者


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這個春節,一場肺炎讓大家都失去了過年的快樂,大家都在密切關注著新聞,留意著有關這個疾病的一切,而蝙蝠更是被認為是這次肺炎的源頭。蝙蝠,被古代西方人認為是惡魔的象徵,引人敬畏,那麼,為什麼蝙蝠在人看來是惡魔的存在呢?

自身奇特

蝙蝠是一個很奇特的動物,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世界上共有九百多個種類的蝙蝠。蝙蝠飛行時,體溫升得很高。而且蝙蝠還要冬眠,冬眠時,體溫降得很低。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釐米。可以看出,蝙蝠的適應性之強以及不同種類之間的差異性很大,引起了古代西方人的震驚。

惡魔象徵

當然了,讓古代西方人真正認為蝙蝠是惡魔象徵的主要是以下這一點。在今天的西方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人認為的惡魔一般是吸人血,長著獠牙,背後有著一副巨大的翅膀的形象。那麼我們仔細一想,這東西是不是有點像蝙蝠呢?首先有個別種類的蝙蝠是吸血的,並且它們在夜晚出沒,象徵著黑暗與吸血鬼,而且與其他動物不同,它是倒掛休息,十分特殊。這樣的一種夜行動物,並且具有吸血特徵,自然在古代就引人害怕了,而蝙蝠的惡名在西方也就越傳越遠。

渲染

在蝙蝠產生了以上的一些影響力後,由於西方對惡魔的藝術想象和創作中認為吸血鬼可以變化為蝙蝠或者召喚蝙蝠,而化為蝙蝠後飛翔,這一形象在傳播中得到了西方人的認同,所以蝙蝠便隨著吸血鬼形象的普及而成為了吸血鬼的標誌性技能,使得兩者密不可分。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不少人見過蝙蝠,這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長相醜陋,狀如老鼠。

聽老人說,老鼠偷吃鹽之後,就長出了翅膀,變成了蝙蝠,當然事實並非如此,老鼠是老鼠,蝙蝠是蝙蝠,它倆只是長得像而已。


在我國古代,蝙蝠是一種吉祥的動物,因為“蝠”字諧音“福”,中國人喜歡用諧音來寓意人生,而且蝙蝠喜歡倒立,正好寓意“福到”,在古代不少建築、服侍喝器物上,經常有蝙蝠的造型。

不僅如此,在我國古代,蝙蝠還是一種神獸,這從“蝙蝠”拼寫可窺測一二,古代稱呼普通動物多用單字,如雞、鴨、魚、豬,而稱呼神獸多用雙字,如麒麟、睥睨、貔貅、饕餮等等。

蝙蝠為何被古人敬奉為神獸呢?

因為神秘!


夜晚,大多數動物都進入睡眠,但唯有蝙蝠出來活動,古人藉助於月光,看到蝙蝠在黑夜裡無聲穿梭,如鬼魅一般,覺得神秘又可怕。

蝙蝠是一種有益的動物,它只要以蚊蟲為食,古代缺少殺蟲劑,漫長的夏日,蚊蟲的叮咬不勝其煩,所以蝙蝠成了很受歡迎的動物。

蒲松齡寫過一首《驅蚊歌》:“安得蝙蝠滿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之時,被蚊蟲叮咬的滿腿是包,不勝其煩,這才發此感慨的吧!

與中國文化不同,蝙蝠在西方文化裡面,卻是邪惡的象徵,亦如龍在中國是祥瑞之物,但在西方卻是邪惡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吸血蝙蝠的傳說。


蝙蝠有上百種,但吸血蝙蝠只有區區三種,而且大多生活在美洲大陸,不過,吸血蝙蝠並不吸血,而是用牙刺破獵物的皮膚,然後用舌頭舔血。

這畫面光想想就令人毛骨悚然了!

吸血蝙蝠體型不大,體長不超過9釐米,體重35克左右,壽命卻很長,能活12年之久,一生能吸食100升的鮮血,而一個成年人,身體的血液有5升。

不過,吸血蝙蝠很少襲擊人類,而是吸食牲畜的鮮血,它們死死地附在牲畜身體上,然後用鋒利的牙齒切開皮膚,盡情地吮吸,吮吸,直到吸飽了為止。

更可怕的是,吸血蝙蝠身上帶著大量的病毒,這些病毒通過吸血傳染給了牲畜,造成牲畜大量死亡。


後來,西方人根據吸血蝙蝠的特點,虛構出了吸血鬼這一可怕異類。

吸血鬼,臉色慘白,長著獠牙,快如鬼魅,晝伏夜出,以吸食人血為生,壽命超長,這與吸血蝙蝠的特點如出一轍。

而且,蝙蝠喜歡群居在暗無天日的洞穴、橋洞、廢棄的礦洞,無人居住的房屋裡,而這些隱秘到位地方,恰恰是兇殺現場或者拋屍地。

基於吸血蝙蝠和兇殺現場兩點,蝙蝠這種無辜的動物,在西方文化中演化成了惡魔的代名詞


一半秋色


有很多明明相同的動物,但在東西方文化之中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比如蝙蝠。在古代東方蝙蝠是長壽、福氣的象徵,然而在古代的西方蝙蝠卻是一種代表邪惡、恐怖與災難的動物。在西方,蝙蝠通常都是與魔鬼、吸血鬼與巫婆之類的邪惡群體一起出現,所有人對蝙蝠都是聞風喪膽避之不及,唯恐接觸到蝙蝠,就沾染到了災難與厄運。

西方文化中將蝙蝠視作邪惡的象徵,有一種最普遍的說法就是蝙蝠與吸血鬼的關係,因為蝙蝠吸血而且晝伏夜出,加上其形象恐怖讓人害怕,所以讓人很容易將其與吸血鬼聯繫在一起。不過,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世界上有1000多種蝙蝠,但其中只有極少數是以吸血為生,這些吸血蝙蝠主要分佈在美洲大陸而非歐亞地區,而且蝙蝠生性膽小几乎不會攻擊人類,最多也就是偷襲牲畜而已。包括歐洲的種類在內,歐亞大陸的蝙蝠要麼是以花粉水果為食,要麼以昆蟲為食,並沒有那麼兇悍,以吸血為生的蝙蝠種類

也由於蝙蝠通常情況下對人無害,而且大量捕食蚊蟲,所以古代的東方人都認為蝙蝠有辟邪禳災的作用,可以驅除害蟲,是一種有益的動物。“懸崖多蝙蝠,往往壽千年”,蝙蝠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長壽的象徵,而且“蝠”與“福”諧音,所以東方文化之中將蝙蝠視作祥瑞。在西方的蝙蝠反面形象傳入之前,蝙蝠在東方都是正派,古代神話傳說中是沒有人將蝙蝠塑造成妖怪的,甚至玄武七宿中還有蝙蝠的位置

不過西方可沒有這種諧音梗,西方文化裡蝙蝠與“福氣”光從字面上沒有任何關鍵,中世紀與之前的歐洲將蝙蝠視為邪惡,主要還是因為蝙蝠本身的形象太嚇人了,而且還因為蝙蝠特別的習性與基督教的影響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說其是鳥類又不是,說其是老鼠也不是,在歐洲的教廷看來這種“兩面派”的生物實在是非常卑劣,就是左右搖擺不定的象徵,這個鍋甩得也是沒誰了。眾所周知,在中世紀的歐洲,教廷教會的影響力是極其強悍的,反面的帽子一旦被教會給扣上了,那就基本拿不掉了。歐洲的教會說蝙蝠是一種圓滑卑鄙的兩面派生物,那麼在歐洲文化之中,它就是這樣的一種生物

另外,蝙蝠晝伏夜出,即便它是一種吃蚊子吃害蟲的有益生物,那也是蠻嚇人的。歐洲的蝙蝠種類數量並不多,而且分佈很有限,所以大多數人對蝙蝠的認知都是靠猜靠傳聞,結果也就可想而知。蝙蝠的確長相醜陋面目可憎,即便在將其視作祥瑞的東方,也沒人覺得蝙蝠長得好看的。在西方,人們對於生活在黑暗之中而且長得很嚇人的蝙蝠,也就打心眼兒裡覺得害怕,教會還有《伊索寓言》之類的宣傳之中,蝙蝠的形象也不斷被抹黑

其實歐洲真正吸血鬼文化流行起來,大致是在17到18世紀的中東歐地區,而那時候新航路開闢已久,美洲大陸那種吸血蝙蝠被歐洲人所認知,逐漸也就與吸血鬼的形象所結合,這下蝙蝠在西方文化之中的邪惡形象就基本徹底坐實了。所以,在西方的傳統文化中,蝙蝠與撒旦、黑暗、吸血鬼都是一樣的邪惡因素,跟黑貓一樣是圍繞在巫婆身邊的幫兇,就算有蝙蝠俠出現,也改變不了蝙蝠在西方文化裡的反方處境


澹奕


農夫與蛇,我與蝙蝠

《農夫與蛇》《臥冰求鯉》等等的故事,我都是從小學課本里學到的。我奶奶和鄰居老奶奶老爺爺們因為不識字,所以不會教這些愚昧無知,連人類基本生存技能都不懂的故事。她他們所講的故事現在想想,都是鄉土文化,也滿含哲理,對大自然充了敬畏之心。

《農夫與蛇》中的農夫,絕不是個地道的農夫,最起碼不是我們山東滕州的農夫。農夫絕不會傻到把一條僵蛇放在懷裡暖它。因為我們祖輩相傳蛇是大仙,告誡千萬敬而遠之,不能遭惹的。我們當然也言傳孝道,但也不會傻到教育後代臥冰上哀求鯉魚蹦出來,給父母吃。

蝙蝠滕州方言稱“夜魔乎子”,老奶奶們一口咬定,是老鼠偷吃了鹽變的。蛇大仙地上鑽洞吃它,你長了翅膀,蛇大仙爬屋頂茅草瓦縫裡,還是捉你。真是魔高三尺,道高一丈,石膏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呀。這也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和規律。

我們從小也曾叛逆大人們的警告,捉過蝙蝠,夏天的太陽剛剛落山,炙熱餘威不減蚊蟲正瘋狂之時,一群一群蝙蝠就開始出洞了,從老屋簷下,老樹洞內衝出,呼嘯盤旋,捕食蚊蛾。

我和小夥伴們脫掉用輪胎作底納的布鞋,突然向上扔,蝙蝠們常躲閃不及,被鞋擊中落下。

我們可不敢生擒活捉“夜魔乎子”,它不光醜陋,還切牙裂嘴,兇殘嚇人。只能先用小木棍按住,拴上麻線繩,等到明天再玩,晚上玩它怕挨咬也怕作惡夢。

第二天,和對門同齡的小叔,一人拎著一隻,剛想去大當街顯擺顯擺,就讓後院老奶奶碰到了,手指我倆腦袋瓜,罵著讓我們放了,說逮燕子會瞎眼,逮“夜魔乎子”會做惡夢!全家人不得安生,會有不好的報應。

我倆有點半信半疑,也不捨得昨晚的勞動成果,還是不聽勸阻,從她臂下鑽出來,一溜小跑出了南北小巷,到了村中的東西大街。

報應來的真快呀[流淚][流淚][流淚]

第二生產隊原隊長大兒子雖然比我倆小兩歲,卻很霸道,小名"百戰"(按輩份得稱他一聲大叔)你聽聽名字,就知道打架那是百戰百勝。那年村裡在上海托熟人買了一臺彩色大電視,村大隊代銷店旁靠大街一間房,開了個大窗戶,專門放電視,天天晚上人擠的滿滿的,最佳位置兩米見方,愣是百戰霸佔了,挖出了界線,我們無論去早去晚,只有站兩邊或後面看的份了。

看到我倆拎的活玩意,他和他夥伴提出給他們一隻,晚上來大隊看電視可以進他佔的那個窩。

我們不捨得,小孩子們的戰爭就上演了,坷垃頭子,磚頭蛋,一陣招呼,我們單手不方便,頭破血流。大敗而歸。

逃回小巷被坐大門口紡線繩的老奶奶又看見了,這個死老嬤嬤真壞,一句安慰話不說,還咬著牙對我倆罵:“活該,報應!暢快!”。

你說氣人不氣人?

四十年過去了,現在想想,老一代人千叮叮萬囑咐,對世上生靈充滿愛意,共生共存。一定是幾百年前,幾千年前,人過度兇殘,遭受過大自然的懲罰,生命基因裡都有對蛇,黃鼠狼,燕子,蝙蝠的敬畏。它們捉老鼠,捉蚊蟲,是我們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

現代呢,網上竟然傳播著好多吃蛇吃蝙蝠的視頻,不光噁心,更是氣憤!

鄰居老奶奶若還活著的話,一定會拄著拐掍,跕起小腳來罵大街,罵她個三天三夜。

人作孽,不可活,

天作孽,必有因。

蝙蝠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長得不像個能吃的樣子。以一己之力,封印了病毒千年,晝伏夜出,努力扮演好孤獨的潘多拉盒子。萬萬沒想到,人類竟然瘋狂致極。

幸虧這個死老嬤嬤(mama)死了。

這個瘋狂的世界埋葬了鄉村文化,也埋葬了她。

鼠年正月初七疙瘩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