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感覺現在過春節越來越沒意思?

距離1km


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匱乏,追求的生活空洞。時間一久,認清不了自己,定位不好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每天忙什麼,為什麼忙,忙到頭,又得到了什麼。

一切的無知,一點一點的堆積,使人無慾無求。對什麼也不感興趣。依賴隨手可得的手機,把大好的時光都消磨掉了。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人和人缺少了溝通,人情淡薄了。

春節也在一年一年中,越來越淡。

生活的壓力對年青人,對中年人,都是非常大的,小孩從出生那一天起,就開始了人生長跑,家長在一天一天中給孩 子加擔子。家長給自己加擔子,人人的擔子都非常重,哪有什麼心情過年。

過年成了負擔,過年意味著花錢。在生活壓力下,精神壓力下,哪有那份心情過年。過年的年味也隨之變淡。

慢慢的年味沒了,年,也就沒有意思了。

生活,應該回頭看看,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們為什麼而過著,子女又是為什麼而忙著。多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


曹曹他爸


主要是,主要是現在的人生活水平高了,然後感覺過年沒有年味了。不變,我們覺得沒有年味的都是80後或者90後,因為的話我們小的時候家庭狀況生活水平都不是特別高,小時候都是買那種便宜的小鞭炮。過年就拿出那種小鞭炮點燃,然後扔出去。就印證了那句話,越長大越孤單,小時候小夥伴特別多,現在長大了小夥伴都出去工作了,基本上都很少碰面。還有就是我們長大了。長大了生活上都有一些壓力了。不像小時候無憂無慮的,過年的時候就可以到處去玩。準確的來說,沒有年味的話就主要是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後弦


沒有年味了,其實最主要是因為現在生活好了,長大要操心的事也多了,而且長大後的現在是看錢的時代。小時候只有過年能穿新衣服,過年也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能跟很多親戚見面沒有什麼壓力,現在呢隨時缺衣服就去買了,想吃啥平常也可以,跟親戚朋友聚會,都是看你現在過的好壞,沒有情感交流,而且現在過年的事太多了。



在風雨中堅強的小草


應該是因為距離近了吧!就我個人來說,小時候爸爸媽媽出去打工,一年見不了幾次,只有春節才能見上一面,所以春節是我最開心的時候;為了我的學習,父母把我接到身邊,每一天都能陪伴在父母身邊,每一天都很高興,所以春節也不再顯得特殊和快樂了。


開口大笑樂開懷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要的節日。農曆新年意味著舊的一年的結束和新的一年開始,這其實已經成為中國人一年一度實踐自己文化的最重要節點。

春節歷經數千年,已經有著非常成熟的規範,比如吃年夜飯、貼春聯、放煙花、閤家團圓、相互拜年、發紅包等等。這些習慣是根植於我們傳統社會的結構的,在數千年裡,我們的社會結構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這些習慣有所改變,整體也大致相同,他們也共享著同一個價值,團聚與喜悅。

近年來,很多人在抱怨的是,年味變淡了。應該看到的是,在傳統社會中,沒有太多節假日,沒有豐富的物資,春節作為集中資源舉辦的節日自然顯得格外不同。此外,傳統社會中人群事實上是以家族組織起來的,家族之中共享著相似的成長經歷的環境,因此家族的團圓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可以感到舒心的一種模式。

不過現代的中國早已有所不同。首先自然是物質生活的豐富,年夜飯裡能想到能吃到的在現代化生產與物流體系中每天都能吃到,在物質供應商,春節早已與日常生活無異。另外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以核心家庭取代了傳統家族,這意味著家族作為團圓的核心意義在下降。而且由於傳統家族的瓦解和改革開放以後形成的廣泛城鎮化及其人口流動,事實上年輕一代的成長經歷也與老一代完全不同,甚至年輕一代之間成長環境都與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家族團聚不僅意義下降,同時衝突的概率更大。

這也是為什麼過年逐步成為80、90、00後越來越頭疼的問題。是的,將生活沒有太大交集的人用血緣強行粘合起來,自然會導致觀念衝突,特別是當這種粘合還帶有傳統家長權威時,衝突毫無疑問會更為顯著。對於年輕人來說,過年“被相親”、“被催婚”、“被催生”、面對“熊孩子”等等,都是衝突的表現。不過也要理解,非核心家庭的長輩對你的生活、價值觀很可能一無所知,如果不問你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孩子,其實也沒有其他可以聊的話題。他們的興趣你不懂,你的生活他們也不懂,這就是代際衝突。

近年來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是反向春運,即父母出門找子女過年。這其實也是家族衰弱後的產物,也不難理解。而且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在城鎮就業的子女很顯然有著更強的經濟能力和更開放的環境,父母隨著年齡增長更加依賴子女。我們之前習慣的小城鎮過年時期熱熱鬧鬧的場景在未來也會逐步冷卻,父母一代的移出反而會是個更主要的現象。對於大部分村社和一部分小城鎮而言,未來人口逐步凋敝應該無可避免。

未來的春節我們還是可以獲得休假機會,而核心家庭的闔家團圓也可以造就更大的消費需求。因此春節的假日經濟還會繼續,在大城市裡一到過年人去樓空的場景未來會不那麼常見,相反,可能會有更接近聖誕節那樣的消費熱潮。此外,由於外國不過年,因此海外旅行市場還會繼續擴大,“中國一放假,忙瘋東南亞”的現象很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到更遠的地區。其中蘊涵著的商機,可以想象。


怪蜀黍老囧曾


為什麼有的人感覺現在過春節越來越沒有意思了麼呢?

我個人覺得呢是因為我們都長大了,肩上抗了責任,我呢也是老大不小了,還在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連個明確的目標都沒有》每天白天呢都是渾渾噩噩的浪費時間,晚上呢腦子裡面想法但是挺多的,理都理不過來,所謂的剪不斷理還亂,第二天起來呢,又做著重複的情,有句話怎麼說來著“思想巨人,行動矮子”這句話用來形容我那是一點毛病都沒有,感覺我就是那玻璃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呀,可惜沒有出路。但是呢我還沒有倒下還在撐著呢!畢竟還有好多的擔子得扛著,加油吧!希望早點找到自己並且為目標去拼。所以呢對過年好像也變得不那麼期待了,沒了期待也就覺得沒有意思了[捂臉][流淚]

小時候呢,就知道該吃就吃,該喝就喝,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就算有想法也沒有什麼顧慮,過年呢,很期待,因為又要買新衣服了,又可以買玩具了,還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又長大一歲了,是那麼的開心,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真好。

小時候期待著新年快點來到,長大了只希望時間慢一點,不要那麼快過年。也許這就是成長吧!

兄弟有幸讓你刷到 在這裡給你拜個晚年 祝你在新的一年裡事事順心。







皮皮成員LX


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了。在很小的時候大家之所以盼望過年,因為原來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物質都比較匱乏,一件衣服都是穿幾年,在平時的時候根本吃不到葷腥,家庭稍微差點的只有過年的那幾天才可以吃到白麵饅頭,過年那幾天除了不用做事以外,還可以吃好的穿好的,而現在不同,幾乎每天都是在新衣服,吃的花樣每天都在翻新,除了需要工作以外,感覺不到平時和過年有什麼區別,因此很多人都覺得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加上現在對於鞭炮的管制比較嚴格,以前都是貼春聯,打燈籠,放炮竹煙花,隨著國家的不允許,還有現在好多都是住在小區裡面關上門隨都不認識,別說像之前的挨家按戶拜年啥的


加上現在網絡什麼的這麼發達。信息各方面傳播的很快,我們也接觸到一些歐美的思想和文化也逐漸的滲透到中國,學到了多元化的知識,現在中國除了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式節日以外,還有很多西式的節日很受大家的歡迎,比如:聖誕節、情人節等,所以,現在大家過的節日多了,很多人慢慢地都習慣了過節的日子,所以對於過年這種節日也表現的越來越平淡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5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123fbb2e2ab24560b67dcf15a20a77b4\

營養師隸七


確實如此,就拿我來說吧!我今年三十二,在我十多歲的時候。每到進臘月鞭炮就開始了,過了臘八有些人就開始購置年貨了!
那時候在外面打工的也不多,在外打工的不到臘月二十就回家了。我感覺當時人們也沒那麼強的掙錢意識!到了除夕從早晨開始到年初一中午鞭炮就一直噼啪個不停。初一早晨一點就起床了,吃完餃子就開始去拜年了,我們就拿個袋子跟著大人去咣糖,核套,那時候和現在不一樣拜年都是整個村的(我們村兩千口人),一直到天大亮拜完!
現在查環保,不讓放鞭炮,不讓拜年。現在人生活壓力也大了,在外工作過年也不回家!農村很多人都搬城裡去了,過年也不回村裡!下圖是過年買的菜,又趕上疫情不讓聚餐,走親戚,初六了還有這麼多,真懷念以前過年的感覺,雖說沒錢,沒那麼多好吃的,過年的味道是什麼都比不了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e90003009c887a0e6d\

農村小攀


春節對於我來說跟平時就沒什麼區別,除了能把大把的錢用出去之外,還會覺得現在人情冷暖了,親戚些都各在一方,沒有什麼感情,一年到頭就為了跟老人孩子團員一下,所以覺得沒什麼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