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拍了照片之後有些人為什麼要修圖?

柳侍墨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話題就是吐槽某個明星的照片,網友們不得不稱讚這名修圖師的技術,真的是無比精湛,毫無瑕疵,希望他能出個教程,讓大家都學習一下這強大的技術。畢竟現在跟閨蜜逛街,除了要會拍照外,還得學會修圖,圖片的內容過於真實,容易引起不適。但又不能修的太過,太過會顯得太假,會遭到不少人吐槽,所以每次拍完照片,修個圖都得花上兩三個小時,要是不滿意,還得重新再來,每次看朋友非常細心的修圖,都非常佩服。

上面也純屬吐槽了,修圖也不僅僅只侷限和閨蜜之間,也用於商業辦公。特別是電商平臺,要是你拍的商品不好看,誰還會去消費呢?要是圖修的不錯,銷量還會大增。重點是會修圖的精緻人兒也會比較有人緣,這點並不是開玩笑的喔,我的藍顏知己就是這樣找到他心愛的女孩,畢竟愛美之心誰都有。

我以前不怎麼會注意這些細節。但入職場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一次部門聚餐,我坐的地方剛好接近光源,是拍照選景的好方位,所以抓機的重擔就交給了我,還好平時經常給閨蜜拍照,構圖和技術還是不錯的,這一切都沒有多大的問題。直到我朋友圈時,問題就來了!他們過後問我為什麼不把照片修的漂亮一點再發出去,看起來很醜耶!但其實看起來還行,不會像她們所說的醜到毫無人性。但竟然他們不喜歡,那就只好修一下再發了,所以我以後發朋友圈的照片都是經過修改編輯再發的,漸漸我也養成了習慣。

用手機拍好的照片 ,不管是發朋友圈還只是備份天翼雲盤裡獨自欣賞,都會認真修一遍。導致練就了一身本領,看朋友圈的照片,一眼就能看出這張照片是生圖還是經過多重編輯而成。但其實不管照片好不好看,只要自己開心就好,修圖也只是讓別人看的不扎心吧了!


大貓的小寶


拍照之後為什麼要後期修圖?下面我通過幾個圖例做一個說明。

例1、這張美食的照片,右側是原圖(下同),後期也只是簡單的做了一個裁切,同時提亮了畫面。但調整後的照片,看上去要比原圖黑乎乎的效果更有食慾了,對吧。

例2、這張照片拍攝與曲阜孔廟,原圖暗部細節嚴重缺失,調整後的照片細節得以恢復,也更接近真實了。如果拍攝的時候以暗部曝光為準,那麼亮部的曝光就會嚴重過度。而曝光過度是前期拍攝時要儘量避免的,因為一旦過度了後期也沒有辦法。

例3、這是一張酒店的室內照片,調整後是不是更顯得富麗堂皇有逼格了。

例4、玉蘭花這張原圖背景太過雜亂,通過後期的虛化與合成,使其顯得更加嬌媚動人。

例5、這張人像是地鐵中抓拍的,調整後的效果使得畫面主題更加突出。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後期調整在攝影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前期的拍攝不可能十全十美,包括器材上的技術限制、當然也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後期手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還原真實,也可以豐富作者的表達,從而凸顯畫面主題。

別說什麼直出無後期,不存在的。手機中的色彩模式、AI濾鏡、以及其他算法做出的各種效果都屬於後期,只是廠家把它們內置在了程序中,前置化、傻瓜化了而已。

如果你不做後期調整,只能說明你默認了廠家設置的後期風格,當然也可能是你不善於這方面的技術,或者你拍的照片根本就沒有明確的主題表達,當然後期也就無從下手了。

想要拍好照片,就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後期觀,其次才是各種技術手段的掌握。


手機攝影手冊


所謂的修圖就是PS,不僅手機照片、單反拍的照片也會被修的。為什麼要利用後期圖片處理軟件、或手機自帶的軟件修圖?從一下幾個點來闡釋下。由於手機和單反相機的感光元件物理特性的限制,或拍攝曝光參數設置失誤,拍出的照片往往會有很多缺陷,比如,過曝、欠曝,影調過於灰暗、色彩單調、或者需要轉換成黑白影調的照片,還有,經常需要剪裁照片。1、彌補前期拍攝時因光線因素的限制進行修圖,過曝或欠曝都會影響到圖片的質量,過曝,會導致高光部分的“物”失去細節,主要是指景物中處於光線明亮部分的,前期拍攝光圈、快門搭配操作中的失誤會導致過曝,也可能是為了保證光線暗部的“物”正常曝光,亮部必然會過曝,此時為保證圖片的觀賞性就要修圖,利用軟件的色階或色階曲線來修圖,確保圖片的暗部、高光部分都能夠正常呈現出拍攝物的細節。欠曝也同樣的道理。2、加強圖片的色彩調整。色彩的飽和度、明亮度都會影響到人們的審美情趣。一張色彩繽紛、光線富有戲劇性變化的照片會抓住讀者的眼球,吸引或激發讀者的審美興趣,得到精神層面的美感滿足,色彩調整實質上也就是藝術化,儘可能的達到“美”的呈現。一般會提高色彩的飽和度、明亮度,或者壓暗某種色彩的飽和度。3、把彩色照片轉為黑白影調的照片。黑白照片也是藝術化處理圖片的藝術手段之一,在攝影作品的審美活動中,黑白影調可以理解為藝術的“抽象化”表現,因為黑白單色照片可以過濾掉“五彩繽紛”的雜色調,給人以簡約、莊重的審美感受,使來自現實世界的彩色世界單純而又簡單。一般也是老照片的代表影調。4、剪裁照片。由於前期拍攝中機位的限制或取景角度的侷限性,或造成照片的構圖不緊湊或前景背景比例失調等因素,通常就要利用後期軟件進行裁剪,把影響主題的部分裁掉,或需要加強的部分保留下來,使照片的透視感加強,使某個部分的細節放大等等,也是圖片藝術化的基本手法,說到本質就是平面設計美學中的“構圖平衡”,還是為了審美或者審醜!






喜歡老相冊


手機拍了照片以後要修圖的原因,就一句話,“數碼時代,無後期不攝影”。

其實無論在膠片時代還是數碼時代都是存在後期流程的,膠片時代後期在暗房裡進行,數碼時代只需要電腦或手機就可以完成。手機拍照,即使您認為直出不修圖是保留了真實影像,這也是不對的,因為手機拍攝保存照片的過程中已經自動進行了後期處理,只不過沒有經過你同意,你看到的照片已經自動p過了,這能算真實的“無後期攝影”嗎?只有拍攝raw格式才是真實保留原始圖像信息未進行加工。

那麼用手機拍照,後期修片到底有什麼必要性呢?可以從這幾方面來看這個事:

1、手機鏡頭光學素質不佳,cmos感光元件較小畫質一般,適當後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前期拍攝設備的不足。

2、感光元件cmos的直出成像效果偏灰,色彩較暗淡,需要通過後期處理增加照片的“通透感”。

3、手機自動化程度高,曝光、白平衡等在拍攝時很難人為控制,往往出現不準確的現象,需要後期進行處理矯正。

4、由於手機鏡頭多為定焦,前期拍攝的時候構圖可能不能做到完美,需要後期二次構圖來完善。

5、有些手機自動美化照片功能會給畫質帶來負面影響,需要人工後期處理讓照片還原真實。能夠拍攝raw原始數據格式的手機,需要通過後期處理把raw格式轉為正常壓縮jpeg格式傳播。

6、後期修片可以完善拍攝者的攝影意圖,完成照片的後期處理才算真正完成攝影創作過程。

所以,手機拍完照片並不算完,如果您想認真對待攝影這件事,適度後期修片還是很有必要的。在手機上後期處理我本人也並不贊成使用嚴重破壞畫質的很多一鍵美圖、一件濾鏡等簡單化、有損畫質的劣質修圖軟件,因為這並不會對修圖起到什麼正面效果,反而把照片給毀了。我個人比較推薦使用snapseed、VSCO這類經過市場檢驗、用戶口碑不錯的大牌手機後期修圖軟件。


通過學一點後期技巧,掌握一點後期原理,動手嘗試一下後期處理,你可能會發現,原來手機也可以拍出更好的照片效果。不要排斥後期,後期並不是洪水猛獸,不會因為後期處理就喪失了攝影的初衷。在很多國際大型攝影比賽中,都是允許使用後期手段處理照片的曝光、色調等元素的,只不過嚴格反對對照片內容元素的添加和刪減。

拍攝-後期-傳播分享這已經是網絡時代手機攝影的標準流程,想讓照片看上去更出彩,不妨稍微動手後期修飾一下。


卷太郎攝影坊


不修圖 最多裁剪一下更好的構圖 這張就是裁剪過的



可心777888999


這種問題也有人問?我拍完不修,那我還拍個屁啊?修圖當然為了美,為了好看。(當然修圖也可能是一種內心的不自信產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