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國產手機放棄獨立音頻芯片?

西瓜甜瓜甜


因為手機的HiFi賣點,真的不是在電路板上加個獨立音頻芯片就能搞定的,在DAC芯片和運放芯片上堆料,只是為好音質打下了硬件基礎而已,後期還需要優化電路設計,從佈線和電源上消耗腦細胞。

別以為在手機裡優化音頻電路設計很容易,手機主板面積狹小,說寸土寸金都不貼切,而是節省面積以平方毫米計算,而DAC芯片和運放芯片體積不算小,和SOC芯片差不多大,把它們安排到主板上,正確連接的同時,還要考慮好電磁屏蔽,避免信號串擾。要知道,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後,稍有干擾,在中高端耳機裡就能聽到很明顯的底噪。

一旦被聽出底噪,這款手機的音質賣點基本就失敗了。

搞好電路設計就好了?並沒有,還有電源管理這關等著手機廠商升級打怪。

我記得vivo推出的第一款旗艦HiFi手機 Xplay第一代,DAC芯片的電壓居然高過手機電池最大4.2V的供電電壓,不得不又搞了個電壓轉換電路,最後耗電量也上去了,影響了續航。現在像ESS、凌雲邏輯和AKM等專業音頻芯片廠商,推出了手機版的DAC芯片,耗電沒那麼恐怖,但續航還是要考慮的,這一塊省不掉。

上圖的ESS的DAC芯片加上旁邊的運放芯片和電阻、電容等輔助電路,在手機主板上佔據的面積大約相當於SOC芯片+內存芯片佔據的面積,在以平方毫米計的手機主板上,絕對不是省地方的主兒,這就給手機主板設計帶來難度,增大了設計成本。vivo NEX為給伸縮式前置攝像頭空出空間,不得不將DAC芯片和運放芯片立體封裝,以節省幾平方毫米的主板面積。


在芯片廠商的支持下,HiFi手機的續航不再是致命短板,是否手機廠商就可以輕鬆設計出好音質的手機?並沒有,因為還有調音這關等著手機廠商升級打怪。

說到音質調校,這就有點玄學的味道了,因為聲場、高中低頻銜接、結像、音質顆粒度等指標,基本上都是很主觀、很風格化的東西,沒法像CPU那樣,用理性的數據量化。

沒法量化不僅意味著風險,因為你調出的音要是不符合大眾胃口一般就涼了,還意味著調音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祖上沒有做影音的基因,基本上會在調音上翻車。小米、格力、努比亞、錘子和華為都推出過搭載專業音頻芯片的HiFi手機,最後都在調音上翻了車。

魅族、vivo、LG、蘋果的手機搭載同樣的專業音頻芯片,音質要比小米們好很多,原因就在於魅族、vivo、LG、蘋果這些公司祖上有做影音的基因,要麼做過DVD、VCD,要麼做過音樂播放器,總之,在音質調教上有自己的一手。

好吧,就算某位手機大廠老闆像喬布斯那樣對音樂藝術有追求,家裡藏的CD比書還多,失火了先救CD後救人。這位老闆一心要生產出音質牛逼的手機,砸錢堆料請人,生產出來後推入市場,立馬就傻眼:辛辛苦苦砸錢做出的HiFi手機,利潤還比非HiFi手機低。三星、華為的手機不以音質為賣點,價格甩以音質為賣點的vivo一條街。

簡單說就是,在手機音質上操碎了心,可能就是賺了點散碎銀子,而以攝像為賣點,卻賺的盆滿缽滿。這就是為何幾年前小米、錘子等品牌推了一波HiFi手機後再無下文的原因

今年開始,一直扛HiFi手機大旗的vivo也顯露出動搖的跡象,第一次在中端跑量機X27上,砍掉了HiFi模塊,新推出的iQOO更是全線與HiFi絕緣。


段馬樂諮詢


因為“性價比不高”。

幾年前,不少廠商都在宣傳Hi-Fi,甚至有廠商塞入了頂級的Hi-Fi芯片。

但是,它們發現:

用戶的耳機幾十一百塊為主,這要獨立的音頻芯片有何用?

它們發現用戶的聽歌曲都是幾MB的,沒有個幾十MB的音樂文件,你要獨立的音頻芯片有何用?

甚至,它們還發現:

Hi-Fi芯片還不夠線性震動馬達、多攝像頭、強拍照、長續航、大電池更加吸引消費者。

A:我有獨立的音頻芯片;

B:我有三個攝像頭;

消費者:我選A......

A:我有獨立的音頻芯片;

B:我有超大電池;

消費者:我選A......

A:我有獨立的音頻芯片;

B:我有橫向線性震動馬達;

消費者:我選A......

所以說,獨立音頻芯片的價格本身不便宜,但是在功能性、營銷性上都沒有優勢,性價比真的不高,當然慢慢放棄。

現在也有廠商在堅持,但是不多了。

國內市場對音樂有很高追求的消費者不多,屬於小眾,大部分的廠商是先滿足大部分的消費者的需求的。


太平洋電腦網


其實這也不怪國產廠商,主要是音頻這一塊,確實是要求太高,屬於吃力不討好的硬件部分,慢慢的其實,從頂尖旗艦產品到終端產品都取消了這hifi芯片的一些行為,少量的旗艦機還仍然搭載一些要優秀的解碼芯片。



事實上我們知道音頻這個確實比較複雜,比如說首先是手機內部的一個芯片鑰匙很高級別的,然後才能夠提供更好的節目效果,除此之外,對於耳機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目前市面上一兩百的耳機根本聽不出來區別,除此之外對音源要求也同樣非常高。

我們說如果搭載hifi芯片同時又使用hifi耳機的話,那麼其實聽歌的品質一定要達到hq以上,甚至說必須要SQ標準的印製才能夠聽得出來區別。



所以可以看出,其實即便是手機廠商搭載了獨立芯片之後,用戶沒有匹配更好的音源,同時在耳機部分的投入也沒有那麼大的情況下,其實就會顯示出可能手機廠商搭載的這塊芯片根本沒有效果!

除了這個情況之外,其實很多也是源自於成本上的考量,畢竟手機目前利潤率確實太薄,尤其是國產廠商,對於頂尖旗艦產品來說,毛利潤高也就不懼怕單塊芯片的一個成本,但對於國產手機可謂是要了命。



還記得此前雷軍在發佈紅米note7的時候表示,連18瓦的快充頭都沒敢送給用戶,還是要加10塊錢去購買,可以看出,國產手機在成本上確實是操作空間不大。

與此同時,hifi芯片包括一個極致的音樂效果還是少部分用戶的需求,大部分用戶其實目前並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所以從供需上來說的話還是沒有需求,也就沒有大的供應。



還有最後一點則是,手機還無法完全駕馭解碼器,也就是說在解碼的時候力不從心,也會達不到相應的效果。


互聯網的放大鏡


音頻芯片看起來沒有CPU,內存,NandFLash芯片那麼起眼,其實研發起來相當困難。

音頻芯片其實就是一片DAC,即把數字信號高保真還原成我們耳朵聽得懂的模擬信號。越是高保真的DAC,它能做到的電壓間隔越短,還原的出來的機械波越接近於真實演奏演唱所發出的波。除此之外功率還要做的比較大,能夠在寬功率範圍內波形不失真,這個是很難的。ADC DAC技術的應用相當廣泛,我們熟知的示波器,頻譜儀等各種儀器都要用到這個東西,而這些領域裡的高端產品國產恰恰是缺席的,所以你就知道這個方面我國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了。AD/DA裡最難的還是模擬電路部分,如何保持噪聲小,不失真,高解析度,這是個很大的難題,我國在模擬電路方面和歐美的差距完全不亞於在處理器方面的差距。沒有好的DAC技術,優秀的音頻芯片自然無從談起。

世界上做的最好的ADC和DAC都是美國。因為ADC和DAC最早就是在軍事領域應用的,美國在這方面投入的研究相當紮實。ADC做的最好的德州儀器,DAC,即手機HiFi 芯片做的最好的是Cirrus Logic,ESS。此外還有一個巨頭是英國的Wolfson。

我們拿ESS的一款ES9038PRO SABRE DAC為例,看看它的參數有多牛:

這款芯片動態響應範圍DNR達到了驚人的140dB,總諧波失真才-122dB!與此同時還能實現高增益輸出,最大輸出功率可達500mw。這個指標國內的單位基本上很難追趕了。

其實華為的麒麟系列CPU還是有片上集成的DAC,但是在上述指標上與國外獨立DAC有很大差距。能有SoC的DAC,證明我們也有自己研發的實力,但效果和獨立DAC實在沒法比。


紙上的宣仔


首先,並不是國產手機放棄HiFi,而是絕大部分廠商都放棄HiFi功能,主要原因是因為代價太高收益太小,不利於市場競爭。

首先只是內置HiFi芯片沒有專門優化的模擬電路,播放音質是得不到保證的,而手機無法像隨身HiFi播放器那樣內置專用模擬電路,用過專用移動HiFi播放器的人都知道,為了達到較好的音質,這些播放器的體積、重量都遠超手機,而手機的賣點這麼多年一直都在輕、薄上做文章,為了變薄1㎜都下無數血本,為了爭奪最輕薄的頭銜打的頭破血流,如果為了音質需要把手機做大,簡直就是要了親命……

其次,HiFi絕對是耗電大戶,隨身HiFi播放器電池電量通常是手機的數倍,但正常使用的播放時長卻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為了容納巨大的電池,HiFi隨身播放器不得不頂著個“磚”的名頭,比如索尼大法的“黑磚”、“金磚”,即便有“磚”的身板兒,續航也很感人,要是手機再玩HiFi,別說一天一充,搞不好蹲個坑出來就得充電,嘿嘿,估計手機廠家為了續航都得鬧得牙疼加頭疼再加肚子疼……

最後,以往主打音質的手機其市場表現也沒有太搶眼,在大潮湧動的手機市場最多隻是掀起個小浪花之後就不知所蹤了,對手機廠家而言,前車之鑑又何必繼續冒傻氣呢?


znluck


因為加了HIFI芯片,終端耳機不配套發揮不到應有的效果,就如同模塊話手機,買了手機還要升級周邊,註定是小眾產品。+HIFI芯片,普通用戶根本聽不出區別還說這是玄學,典型的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Hello2Me


別說手機玩hifi,就是標準尺寸的hifi音箱都做不到讓每個人滿意。玩過hifi手機,感覺那個hifi開關打開以後聲音怪怪的,高中低太誇張,還不如不hifi的聲音自然入耳。但是雙外放的手機還是值得買,畢竟是L+R立體聲輸出的設計,聲音會更好聽些,hifi就算了玩hifi的都是有錢人,入門hifi簡單,就怕入了門有了自己的追求,砸多少錢都不夠用。玩音箱比玩音樂還費錢


像我這樣的年紀


因為音質這件事都留給耳機去幹了!


大猛龍過江


其實這就要和大多數人的消費習慣有關係,

帶有獨立音頻芯片的手機高於集成芯片的價格,很多消費者在買東西的時候都選擇性價比高的。不買聽著也可以,花高價格買了,用了一段時間就會覺得這和普通的沒什麼區別嗎。


CoreCode


戰略性放棄,大廠有大廠的考慮,業有專工,可能已經有專業的廠商做了呢,可能有了專利權,合作才共贏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