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為什麼在腳上,其它地方會有嗎?

我的小雯子


痛風發作以發作在腳上為主,尤其是痛風初次發作,60%-80%的病人會出現在腳部的踇趾關節和第一蹠趾關節。當然其他部位也是會發生的,根據發生痛風的容易程度依次為腳、踝關節、腳跟部、膝關節、肘關節。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下這個話題。


第一個話題:痛風發作為什麼喜歡在腳上,而且是第一蹠趾關節那裡,那裡有什麼特殊之處,讓痛風如此偏愛。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可以解釋。

  • 痛風的發作是尿酸鹽結晶析出,誘導人體產生炎症導致的,因此痛風的症狀是紅腫熱痛。
  • 首先,通過實驗測定知道,在37度的時候,尿酸鹽的溶解度是416umol/L,差不多剛好是高尿酸血癥的診斷值。當溫度低於37度的時候尿酸鹽就容易結晶析出來,我們的第一蹠趾關節,離心臟比較遠,那裡皮膚又比較薄,因此溫度是遠遠低於37度的。因此,尿酸鹽在那裡就容易析出來。
  • 其次,腳作為承重的地方,每天直接與地面接觸,因此容易形成一些慢性的損傷,特別是那些每天活動量比較大的人。而第一蹠趾關節,我們用手摸一下就清楚了,比其他四個蹠趾關節更加突一點,這也說明它承重的更多,受的損傷也會更大。
  • 痛風的誘發有哪些呢?痛風發作的誘因有關節損傷、長途步行、飢餓、飽餐、飲酒過度疲勞、寒冷、受涼、感染等因素。
  • 因此,第一蹠趾關節容易受損傷而且那裡尿酸鹽容易結晶,因此,那裡發作痛風就比較多。

但是,對於痛風患者來說,痛風發作在那裡不重要,發作在腳上或者膝關節我覺得並沒有多大的區別,都是一樣的痛苦,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減少痛風的發作,甚至讓痛風不發作呢?這就是我要談的第二個話題。

上面講過,痛風的發作是因為尿酸鹽結晶析出,形成的炎症反應導致的。尿酸的濃度越高,越容易析出結晶。那麼,對於痛風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體內尿酸的濃度。有研究發現,尿酸濃度越低,痛風複發率越低,血尿酸<300μmol/L,痛風複發率在10%;當血尿酸>540μmol/L,痛風的複發率在80%。

那麼,要如何降低血尿酸呢?降低尿酸無非兩種方式,藥物降低尿酸和通過生活方式的改善,以降低尿酸。

一、降尿酸的藥物

高尿酸血癥形成的內源性因素主要有體內尿酸合成過多以及人體對尿酸的排洩下降,後者是主要原因佔高尿酸血癥的90%。有的患者可能兩種原因都有。


1.抑制尿酸合成過多

  • 這類藥物主要是通過抑制尿酸合成過程中的黃嘌呤氧化酶發揮作用。這裡主要講兩種藥物,別嘌醇和非布司他。
  • 別嘌醇應該從小劑量開始服用,每次50mg,每天2-3次,2-3周後可以增加到200-400mg,分2-3次服用。它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症狀、皮疹、肝功受損等情況。因此服用的時候也要定期去一些監測,不良反應。
  • 非布司他,2013年被我國批准在中國上市,40mg或者80mg,每天1次。它的不良反應有肝功能受損、皮疹、關節痛、噁心等。

2.增加尿酸排洩的藥物

  • 代表藥物是苯溴馬隆和丙磺舒,這類藥物主要是抑制尿酸在腎臟的主動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洩。
  • 服用這類藥物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療的初期,由於尿酸排洩增多,因此要大量飲水,將尿酸排出體外,每天不能小於1500-2000ml,因為如果尿不夠,尿裡面尿酸濃度太高,尿酸容易析出來,沉積在泌尿系形成結石。另一方面,如果有結石的患者是不能服用這類藥物的。

至於,痛風患者是尿酸合成過多引起的還是尿酸排洩不足引起的需要去醫院做檢查,再這裡不贅述。

二、痛風患者如何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尿酸

1.健康的飲食

痛風患者應該避免的食物:

1)肝、腎等高嘌呤食物 2)果糖含量很高的食物,像汽水、果汁。3)在發作期間以及病情進展的時候是嚴格禁酒。


痛風患者應該限制的飲食:1)牛、羊肉、以及富含嘌呤的海鮮。2)天然的水果汁、糖、甜點。3)酒精,酒裡面啤酒升高尿酸最多,其次是白酒,紅酒最少。


痛風患者鼓勵的食物:低脂以及無脂食品,新鮮蔬菜。

2.避免導致尿酸升高的藥物

利尿劑包括噻嗪類(氫氯噻嗪)和袢利尿劑(呋塞米)、小劑量的阿司匹林(<325mg/天),煙酸、吡嗪酰胺、環孢素、乙胺丁醇等。

3.堅持運動,控制體重

堅持運動,運動量不要太大,不要讓自己受傷。同時控制好體重,最好第一理想體重10%左右是比較理想的。(理想體重=身高-105)

4.多喝水

每天喝水1500-2000ml以上,可以促進尿酸的排洩。

5.戒酒

酒最好戒掉,實在戒不掉可以少量喝一點葡萄酒,對尿酸影響最少。

有研究表明,健康的飲食可以平均降低血尿酸70-90umol/L。因此,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是受利很大的。

我是堅持醫學科普的陳衛省醫生,想到的朋友請多鼓勵支持,你的點贊和關注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石佛山下小醫生


痛風其實是一個全身性的系統疾病,原因是人體尿酸代謝發生異常,引起血液的尿酸濃度升高,從而析出了尿酸結晶,形成了痛風石。之所以多發在腳趾、手指等小關節上,與這些地方溫度較低,PH值(酸鹼度)也較低有關。

一、為什麼人體小關節容易發作痛風

1、溫度低:位於肢端的小關節遠離心臟,皮下脂肪薄,肌肉較少,血液循環也差,所以溫度遠低於人體核心溫度。溫度是影響物質溶解度的重要條件,尿酸也是如此,在較低的溫度下,血液中尿酸的溶解度降低,就會容易沉積形成尿酸結晶。

2、PH值低:PH值指的是酸鹼度,中性時數值為7,比7越小酸性越強,比7越大鹼性越強。人體肢端的血液循環差,身體代謝產生的乳酸不容易被代謝,所以人體肢端會偏酸性,而尿酸在酸性條件下溶解度降低,就會析出尿酸結晶沉澱。

3、關節液中其他溶質:人體的體液中其他物質的含量,也會影響血尿酸的溶解度。比如在關節囊的潤滑液中含有多種大分子蛋白多糖,這些大分子物質可以增加尿酸的溶解度,使之不易析出結晶。如果這些大分子分泌減少,就容易產生痛風了。

4、關節損傷:腳趾支撐整個人體的重量,手指關節平時活動較多,相對而言,包裹這些小關節的脂肪和肌肉較少,所以更容易發生損傷。而損傷處更容易使尿酸沉積,也就導致了痛風常發作在腳趾、手指等小關節處。

二、如何可以減少痛風發作呢

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的血尿酸水平即使超標(男性大於420μmol/L,女性大於360μmol/L),也不會發作痛風。原因就是可能這些人對關節的保暖做得好,平時喜歡食用鹼性食物,運動時也注重保護關節,並且注意不使身體過勞,攝入營養均衡,關節液中成分正常,這些都可以避免痛風的急性發作。

但是想真正地控制痛風發作,最重要的還是減少血尿酸的濃度。減少血尿酸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是飲食,一方面是藥物。對於痛風患者的飲食控制,網上有很多相關的文章可以查詢,華子就不再贅述。但大家要明白的是,飲食中的尿酸只佔人體尿酸的20%,有80%的尿酸是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生成的。

但是目前的醫學技術,還沒法根治人體的尿酸代謝紊亂,所以痛風是一種終身性的疾病,痛風患者需要一直堅持規律服藥進行控制。藥物治療思路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思路是減少尿酸的生成,如別嘌醇、非布司他等。第二種思路是增加尿酸的排洩,如苯溴馬隆。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可以選擇不同類別的藥物,或是兩類聯合用藥。

需要注意的是,人體內尿酸濃度快速下降會誘發痛風發作或是加重痛風症狀。所以在痛風急性發作期時不宜應用抗尿酸藥物而要使用抗炎藥物,在穩定期時應用抗尿酸藥物的初始階段也需要與抗炎藥同用。還有要對尿液進行鹼化並且大量飲水(每天飲用3000毫升以上),增加尿酸的排洩。不同的患者需要制訂不同的治療方案,所以治療痛風時,藥物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才能保證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痛風之所以好發在腳趾、手指等小關節,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溫度低、體液環境偏酸性、容易損傷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平時在堅持用藥的基礎上,多注意對小關節的保暖和保護,就可以避免痛風的急性發作。當然了,用藥一定要有醫生的指導才可以。用藥期間發生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或是藥師。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讓我成為您身邊的藥劑師。


藥師華子


我們在臨床上發現,許多痛風患者發作時往往是在腳上。特別是首次發作的時候,更多的是在足部。這是為什麼呢?

通過許多醫務人員不懈的分享,許多非醫務人員都知道了,痛風發作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體內血尿酸升高,引起血尿酸結晶析出,沉積在骨關節部位或者其他地方。當種種原因引起血尿酸結晶、結石崩塌以後,體內的炎性細胞聚集,吞噬並釋放炎性物質。出現局部紅腫熱痛等一系列表現。



但是,我們身體這麼多的關節,究竟什麼關節更容易引起血尿酸結晶沉積。

其實,尿酸鹽結晶的形成,要看血尿酸的溶解度。而任何一種物質的溶解度,與溫度是密切相關的。溫度越高,溶解度就越高,沉積的機會就越少。溫度越低,則溶解度越低,沉積的機會就越多。

還有,血尿酸結晶的沉積與血流的速度也密切相關。血流越快,血尿酸結晶沉積越少;血流越慢,血尿酸結晶沉積越容易。

而我們的足部,一方面離心臟最遠,血流速度相對緩慢,另外,因為足部皮膚外露受涼,也是我們身體體溫最低的地方。所以,痛風發作最容易發生在離心臟最遠的腳關節。

還有,血尿酸因為是酸性物質,當血液PH值低,也就是酸性時,血尿酸的溶解度下降。而人體肢端的血液循環相對差,身體代謝產生的乳酸不容易被代謝,所以人體肢端血液會相對偏酸性。血尿酸就會更容易析出尿酸結晶沉澱。

另外,有研究發現,損傷的骨關節更容易使血尿酸沉積。而下肢關節,支撐整個人體的重量及不斷步行活動,所以更容易發生損傷。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痛風之所以好發在足部,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溫度低、血流相對緩慢、體液環境偏酸性、容易損傷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平時在堅持用藥的基礎上,多注意對小關節的保暖和保護,就可以避免痛風的急性發作。

其實,痛風雖然好發於足部等四肢小關節。但是也可以發作於其他大關節。據統計,人體除了脊柱關節極少發作痛風以外。其餘所有關節都有痛風發作的病例發生。

就現在的醫療技術,如果一旦出現尿酸代謝紊亂、痛風,則無法治癒。所以往往是終身性的疾病。痛風患者需要一直堅持規律服藥進行控制。藥物治療有兩大類,一類是減少尿酸的生成,如別嘌醇、非布司他等。第二類是增加尿酸的排洩,如苯溴馬隆。也可以兩類聯合用藥。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藥物控制以外,我們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需要避免啤酒、動物內臟等高嘌呤食物。還需要避免暴飲暴食,控制代謝性疾病,適當增加運動鍛鍊。


腎病追蹤


這是因為痛風是尿酸鈣沉澱引起的。

當血液中的尿酸鈣接近飽和時,就會在 溫度低的位置析出結晶來。

由於,腳趾部位離心臟遠,屬於人體的邊緣地帶,所以,相對來說溫度比較低,也就容易析出結晶了。外加析出的結晶處在人的最底部,而腳底血液有一個從正速度向反速度過度的“零”速度點,於是,結晶物就很難被帶到上面了,於是,就會出現積累,而積累的針狀顆粒會嚴重刺痛身體神經,痛風就出現了。

基於,這個原因,痛風出現在腳部完全是物理因素造成的。如果,其它部位也有造成這種物理現象的可能,就也會出現在其它部位。但對於正常人來說,只會出現在腳部!

關注 昶健六八,探尋人體健康真理!


昶健六八健生法


大約一半以上的痛風性關節炎發生於下肢關節,這與下肢關節的承重較大密切相關,但也有部分痛風患者的關節炎可發生於上肢關節。因此,並非所有痛風性關節炎均發生於腳上。



痛風由高尿酸血癥引起,血尿酸超過420μmol/L以後,易結晶析出針狀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腎臟、血管等部位。沉積在關節部位的尿酸鹽可趨化炎症反應,導致關節出現發紅、發熱、疼痛以及腫脹,甚至會對關節軟骨及周圍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大多數痛風患者的關節症狀出現在第一蹠趾關節。這是因為在行走過程中,幾乎每一步伐均離不開第一蹠趾關節的屈伸與承重,因此該關節發生急慢性損傷的幾率也較高,從而導致痛風發病率高於其它關節。除開第一蹠趾關節,其它下肢關節也可發生炎症反應,如踝關節、膝關節甚至足背;少數患者痛風發作可以上肢關節為主要累及部位,包括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等。因此,高尿酸血癥患者出現第一蹠趾關節以外的關節病變時,若關節疼痛發生於夜間,疼痛劇烈難忍,同時伴隨關節紅腫、發熱等症狀,應重點考慮痛風;部分患者雖然疾病早期症狀輕微,但若在24小時以內症狀持續加重,也應考慮痛風。



發生痛風以後,最重要的治療是抗炎、止痛,在痛風發作的24小時以內用藥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常用藥物有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白細胞介素-1等,通常以秋水仙鹼或非甾體類抗炎藥作為首選。大劑量秋水仙鹼胃腸道反應顯著,部分患者完全無法耐受,但如果小劑量給藥,如每日1.5-1.8mg,不僅可取得較好的緩解效果,同時可減輕不良反應。非甾體類抗炎藥也可取得較好的緩解效果,但可能引起胃腸道損害與心血管毒性,選用選擇性環氧化酶-2抑制劑、短效製劑,可減輕對胃腸道與心臟的影響。對秋水仙鹼或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耐受或無效的患者,可選擇糖皮質激素,但糖皮質激素可能引起血糖等指標異常。使用上述藥物均無法緩解症狀時,可選用白細胞介素-1。除開藥物治療,痛風急性發作期間的非藥物治療,也可縮短病程並緩解症狀,包括限制運動、冷敷並抬高患肢,增加飲水量,戒菸限酒,低嘌呤飲食等。



綜上,並非所有的痛風性關節炎發生於第一蹠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足背、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等也可成為痛風的累及部位,發生痛風后應儘快給予秋水仙鹼或非甾體類抗炎藥止痛、抗炎,不耐受或無效時可換用糖皮質激素或白細胞介素-1。

感謝大家的閱讀!

若有不妥,敬請斧正!歡迎評論區諮詢與交流!

注: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痛風為什麼在腳上,其它地方會有嗎?

  高尿痠痛風成了困擾越來越多朋友的問題,很多朋友初次痛風發作,都容易出現在腳趾的大母腳趾關節部位,疼痛劇烈,同時伴有紅腫,發熱等症狀,甚至會影響走路,活動,讓人苦不堪言,但痛風一定會發生在腳上嗎?當然不是的!

  不可否認的是,腳趾的第一趾指關節確實是痛風發作的高發部位,這是為什麼,簡單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痛風的發病機理,是基於高尿酸的影響,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會導致尿酸鹽過飽和析出結晶,這些細小的尿酸鹽結晶隨著血液遊走,就容易在某些部位形成沉積,而我們的下肢關節部位,就是尿酸鹽沉積的重點部位之一。當沉積的尿酸鹽結晶誘發關節部位的炎性反應時,就會引起痛風的急性發作。

  腳部的第一趾指關節之所以更容易稱為急性痛風發作的常見部位,這與該部位的生理結果密切相關,首先這個部位位於身體的下肢末端,尿酸鹽結晶在該部位更容易形成沉積,而由於其皮膚較薄,更容易受到外界溫度變化的影響,在受涼、溫度降低的情況下,腳趾部位就更容易析出更多的尿酸鹽結晶,從而誘發痛風問題,另外,腳部的第一趾指關節,也是身體走路承重較大的關節,更容易出現疲勞,損傷等方面的問題,而過度的疲勞、損傷同樣也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對於高尿酸問題的朋友來說,在痛風發作時,這個部位往往是最常見的疼痛部位。


李醫生科普風溼


高尿痠痛風成了困擾越來越多朋友的問題,很多朋友初次痛風發作,都容易出現在腳趾的大母腳趾關節部位,疼痛劇烈,同時伴有紅腫,發熱等症狀,甚至會影響走路,活動,讓人苦不堪言,但痛風一定會發生在腳上嗎?當然不是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腳趾的第一趾指關節確實是痛風發作的高發部位,這是為什麼,簡單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痛風的發病機理,是基於高尿酸的影響,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會導致尿酸鹽過飽和析出結晶,這些細小的尿酸鹽結晶隨著血液遊走,就容易在某些部位形成沉積,而我們的下肢關節部位,就是尿酸鹽沉積的重點部位之一。當沉積的尿酸鹽結晶誘發關節部位的炎性反應時,就會引起痛風的急性發作。

腳部的第一趾指關節之所以更容易稱為急性痛風發作的常見部位,這與該部位的生理結果密切相關,首先這個部位位於身體的下肢末端,尿酸鹽結晶在該部位更容易形成沉積,而由於其皮膚較薄,更容易受到外界溫度變化的影響,在受涼、溫度降低的情況下,腳趾部位就更容易析出更多的尿酸鹽結晶,從而誘發痛風問題,另外,腳部的第一趾指關節,也是身體走路承重較大的關節,更容易出現疲勞,損傷等方面的問題,而過度的疲勞、損傷同樣也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對於高尿酸問題的朋友來說,在痛風發作時,這個部位往往是最常見的疼痛部位。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以個人的經驗來涵蓋普遍的情況,就算個人的痛風是發生在腳趾部位,你周圍有幾個朋友的痛風,也都是從這個部位開始疼的,也並不能說明,痛風就一定會發生在腳上,實際上,隨著痛風發生率、就診率的不斷能提高,出現其他關節部位疼痛的痛風患者,比如腳踝部位,腳後跟、膝關節、手指關節,肘關節等其他部位疼痛的痛風患者,也並不在少數,正所謂“河裡無魚市上看”,如果問一下醫院骨科或風溼科的大夫,就會發現,痛風的疼痛部位,絕不僅僅在腳上。

急性痛風的發作部位,並不僅僅是腳上,而高尿酸對於關節的健康危害,也絕不僅僅是腳趾部位,我們的各個關節的關節囊,滑液,腱鞘等部位都是尿酸鹽形成沉積的重點部位,即使沒有痛風的急性發作,如果高尿酸不積極控制,多年下來,也容易在這些部位形成尿酸鹽緩慢沉積造成的慢性痛風石,慢性痛風石會引起慢性的痛風性關節炎,有的較嚴重的情況會發生潰爛,影響關節功能等方面的影響,有些情況還需要進行手術處理來去除痛風石。因此,高尿酸的危害,絕不能認為是引起大拇腳趾疼痛的痛風問題那麼簡單,即使不痛風,也要積極的控制好尿酸水平,以減少高尿酸對身體的健康危害。

痛風的發生,一般有2個方面的要因,一是以高尿酸為生理基礎,尿酸水平越高,痛風發作的幾率越高,二是一般也會在某些誘因的影響下,就更容易引起痛風的急性發作,痛風發作的誘因,包括一次性大量飲酒,受涼,過度疲勞,外傷等,都是引起痛風急性發作的誘因。因此,想要避免痛風的發作,一方面要注意高尿酸的控制,通過嚴格的生活自律,有時候需要加上服用相關降尿酸藥物,來控制好尿酸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一些誘因的避免。


李藥師談健康


痛風是單鈉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其發生的前提是我們血尿酸水平升高超過飽和度,出現結晶析出並沉積在關節等組織處所導致。


只要尿酸鹽結晶沉積的地方,都可以發生痛風,常見的如足趾關節、手指關節、膝關節、肘關節、耳部、腎臟等,其中足趾關節(主要是大足趾第一蹠趾關節)由於血液循環較差,皮下脂肪很少,皮膚溼度及溫度較軀幹其他部位低,組織相對缺氧,血尿酸易於沉積,所以常常是痛風最先發生的部位。

對於痛風,我們治療的關鍵在於控制血尿酸水平,促進已形成的尿酸鹽結晶溶解和排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就需要積極改善生活方式,並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同時注意監測病情變化和定期複查。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嚴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攝入、戒菸限酒、多飲水、保暖、適當運動、控制體重、規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心態,並注意使用降尿酸藥物,建議將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以內,如有痛風石形成或慢性痛風性關節病頻繁發作者,應控制在300umol/L以內,可以最大限度促進尿酸鹽結晶溶解和排出。

‏‌‎‌‬‪‮‭⁠‌‪‬‌‮‫‌‌‭‌‫‭‬本文由全科掃地僧為您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敬請指正,文章僅供參考,不作為醫療建議。

全科掃地僧


痛風發作為什麼特別容易發生在腳上,這個問題可能問出了很多朋友心中的疑惑,有些朋友只知道腳上,即大腳趾是痛風最容易發作的位置,但具體原因卻不太清楚。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其原因:

一是腳處於我們身體的最底部,這裡的血液循環速度相對最慢

,所以尿酸隨血液到達這裡時,停留的時間會長一些,更容易飽和形成尿酸鹽結晶,進而觸發痛風。

二是腳部分接觸地面,它的溫度會低於我們身體的其他部位,而溫度越低,尿酸鹽的飽和度就越低,從而更容易沉澱下來,形成結晶誘發炎症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建議痛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關節處及手腳保暖的原因。

三是尿酸鹽結晶在顯微鏡下是呈現針狀形態的,我們每天都會行走,腳部承受的壓力最大,活動也比較多,這就存在著已經形成的結晶反覆刺激腳部的關節滑膜及軟骨處的問題,長期以往便容易導致炎症的發生,出現紅、腫、痛等症狀。

綜合上述因素來看,痛風最為常見的發作部位自然就成了腳部,不過因為尿酸存在於血液中,會流淌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其他位置如大拇指、耳廓、祝肘關節等也是尿酸鹽結晶沉澱和停留得常見位置,此外心臟、鞏膜等部位也可能會有,只是比較少見。



痛風發作期需要注意什麼?

在痛風發作期時,首先要通過正規正確的治療,不私自使用降酸藥物,因為快速的降酸反而容易會加重痛風症狀,延長病程,一般需要根據醫囑使用消炎鎮痛藥物,在急性發作期過去,遵循醫囑積極配合降酸治療,以降低痛風的發作次數以及降低痛風石等更嚴重的併發症的風險。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痛風急性發作期時不要熱敷患處,容易加重患處的腫脹感和疼痛感,可選擇局部冷敷的方式緩解症狀,同時可以抬高腳部,減少負重。


此外,注意飲食控制,避免高、中等嘌呤含量食物,多飲水,優選白開水,在急性發作期過後,也不要完全的無所顧忌了,痛風的治療關鍵在於長期的規範化治療,同時注意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沒有一勞永逸的特效辦法,自律和積極的配合治療是關節。


謝謝閱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被寫作耽誤的營養師


痛風第一次發作,大都以第一腳趾關節為主,並不是說其他地方就不會發生了。

我記得好些年前在營養師演講大賽時,有一位營養師就為此和一位老師做了爭辯,說,”你為什麼說痛風第一次發作就是在大母指蹠趾關節,而我丈夫發作時,就不在是腳趾關節。



其實,沒必要爭辯。我們說痛風急性首次發作時,大部分都會在第一蹠趾關節,約85%-90%是單關節受累,這是因為首次痛風急性發作通常是在夜間或清晨,而尿酸鹽的溶解有溫度依賴性的,大母腳趾關節部位,屬於末梢神經,血液循環慢,溫度最低,尿酸鹽結晶很容易沉積與此,慢慢的就會促進白細胞的募集而引發急性痛風,幾小時之內,受累關節變得熱、暗紅、腫脹、刀割樣疼痛,疼痛高峰克持續24-48小時,病程持續時間可在數小時或數日不等。未經治療的症狀有自限性,症狀消退時,關節部位有脫屑,膚色變暗,少數患者並不具備典型發作症狀。其症狀較輕,1-2天即消失。



如果急性痛風發作治療不當,關節炎可遷移不愈或轉移到其他關節。

所以說,痛風首次發作到間歇期時間也有差別,大多數在6個月至2年之間,少數在5-10年才復發。間歇期越短,症狀加劇,炎症持續的時間就延長,受累的關節也數目增加。也有部分患者,第一次發作直接就進入亞急性期和慢性期,而沒有緩解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