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腸癌需幾年做一次腸鏡?

WGX亦帆


隨著我們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的變化,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併成為發達地區發病率的第二位。不僅僅發病人數增加,發病年齡也趨於年輕化,隨著而來的是越來越差的預後。腫瘤常提倡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因為早期癌症的病人治癒率可到90%,但中晚期癌症,經治療後達到臨床治癒(5年生存)卻可能只有30%。那麼為何我們很難做到早期診斷。因為從一個肺癌細胞增殖成為CT\\MR上可辨別的1cm腫塊是已歷經5年之久。此外早期腫瘤不侵及周邊臟器,未引起堵塞、疼痛,很少有症狀提醒我們去檢查,因此定期體檢十分有必要,尤其對於40歲以後的中年人。因癌症發生的風險與年齡呈正相關,且40歲後癌症發病率迅速上升。

結直腸癌主要的表現是便血,腹痛,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改變,消瘦等,但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時,則表明腫瘤已經變得較大了。目前結直腸癌的檢查方法很多,例如腫瘤標記物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糖類抗原(CA-125),糖類抗原(CA-724)等,鋇餐下消化道造影,CT、MR,大便潛血、糞便免疫化學實驗,腸鏡等。但腫瘤標記物CEA,CA-199相對對腸癌敏感,但並非所有腫瘤均會出現異常,且非特異性腸炎,胰腺炎等也可以引起其升高。早期病變鋇餐下消化道造影,CT、MR均不能有所顯示。因此目前診療指南較為推薦用於篩查的有糞便免疫化學實驗、腸鏡等。

大便潛血檢測是篩查大腸癌的重要方法,在消化道出血量達5ml,潛血試驗就可陽性。以前是用的FOBT(愈創木脂便潛血試驗)檢測結果易受檢驗物質不穩定及出血量的影響,現已被FIT(糞便免疫化學實驗)取代,其假陽性率較FOBT低,且對結直腸癌及腺瘤敏感性更高。最新CSCO推薦該項檢測是無症狀健康人群腸癌篩查的I級推薦,指南推薦連續3次免疫法大便隱血試驗,來降低腸癌的漏檢風險。部分專家經一些大樣本量的回顧分析彙總後,提出FIT可作為拒絕使用結腸鏡檢查的高風險患者亞組或家族的替代性非介入檢查方式。但其在晚期瘤變中準確性較低。

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基於DNA的腸癌篩查技術(FIT-DNA),是歐美國家、亞洲一直研究的方向。目前國內也已開展該項目的研究,其原理是利用排出的大便與試劑盒內試劑發生反應,檢測分析大便中的血紅蛋白、基因變異及基因甲基化情況,綜合分析腸癌風險。聽起來比糞便免疫化學試驗好像更靠譜,並且只要將大便裝入盒中,不存在其他痛苦,人們的接受度相對腸鏡而言更高。但是該項目目前只是實驗階段,並未投入臨床應用。不過實驗結果令人欣喜,FDA批准的在1213例病例有效病例的臨床試驗,可檢測出86.35%的可根治I/II期腸癌,並且該項目也已被納入“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隨著國家衛生部對癌症的篩查的重視及資金投入、大量樣本的實驗,或許我們可以期待這種無創、簡便而又較高準確率的檢查方法。

結直腸鏡,不僅可以直觀的看見腸道內粘膜情況,還可以直接用於取局部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是診斷腸癌的金標準。所以指南推薦對於50-74歲的患者也可以直接選擇腸鏡作為首次篩查的方式。如果陰性,也沒有高危因素則可以5年後再做腸鏡,而對於在此5年內如果有不適症狀則再次腸鏡檢查也來得及。但對於有高危因素,例如結直腸腺瘤、炎性腸病病史或結直腸癌家族史者,目前指南推薦每年一次腸鏡檢查。

大腸癌早期、局部進展期、晚期的5年生存率分別是90%,70%,12%,因此早期發現腫瘤對患者的預後影響極大,而現代生活節奏快、高脂飲食及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的人群更需警惕腸癌,定期體檢。


胡洋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大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排在肺癌和胃癌之後,是發病率排在第三位的惡性腫瘤,每年新發的大腸癌患者近40萬,由於大家不注意定期體檢,大部分腸癌發現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了。

其實,大腸癌是少數幾種,癌變時間特別長,篩查效果特別好的腫瘤。80%以上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癌變而來的,而從腸息肉到最後癌變,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面,你只要做一次腸鏡,就可以及早的發現腸息肉,在腸鏡下切除,就可以阻斷腸癌的發生,

也許一次腸鏡檢查,就可以挽救你的生命。

對於不同的人群,腸鏡檢查的間隔是不一樣的,我們來具體說說:

(1)普通的人群,對於普通的人群,應該從50歲或者45歲開始,接受腸鏡檢查,如果腸鏡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可以管10年,10年後再做一次腸鏡。

(2)如果做腸鏡檢查,發現有腸息肉,需要在內鏡下切除,然後一年內要複查一次腸鏡,或者看看息肉有沒有切乾淨,或者新生的息肉,如果沒有新生的息肉,可以5至10年後,再做腸鏡。

(3)如果有一級親屬患大腸癌,特別是發病的年齡較早,那麼你得腸癌的概率是高於普通人的。應該要儘早的篩查,可以從40歲開始,接受腸鏡的檢查,或者比受累親屬的發病年齡提前10歲。比如說,如果你的母親在45歲的時候診斷腸癌,那麼你應該從35歲的時候,接受腸鏡檢查。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篩查。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的疾病,癌病的特點是,大腸裡面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息肉,數量可以超過100個,如果不早做處理,患者在50歲的時候,息肉100%會發生惡變。如果確診是FAP的患者,需要在10至12歲左右開始篩查大腸癌,需要每年做腸鏡檢查,劑量息肉的數目,大小,及早的切除息肉。

(5)林奇綜合徵

林奇綜合徵也是一種遺傳性的癌症綜合徵,家族中有多位患者,罹患大腸癌,胃癌,子宮內膜癌等腫瘤。這些患者是突變基因的攜帶者,林奇綜合徵的患者,患大腸癌的概率是非常高的,最高可以達到60%至70%,而且發病年齡比普通人年輕。這些患者需要在20至25歲開始接受腸鏡篩查,或者家族中最早診斷大腸癌年齡小2至5歲,開始做腸鏡檢查,頻率為每1到2年一次。

(6)炎症性腸病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是兩種炎症性腸病,罹患這兩種疾病的患者,發生腸癌的風險也是增加的。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需要在患病8年後接受結腸鏡的檢查,每1-3年一次。克羅恩病的腸癌篩查可以參考潰瘍性結腸炎。

總而言之,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大腸癌家族史,沒有炎症性腸病,需要從45至50歲開始接受腸鏡檢查,一次腸鏡可以管10年。


普外科曾醫生


幾年做一次腸鏡,關鍵是看第一次做腸鏡的結果,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家裡也沒有類似的病史,那麼兩年,五年做一次也都可以。關鍵,其實是第一次怎麼開始。

 很多人對腸鏡檢查非常牴觸,可能是因為不好意思,或者擔心檢查過程難受或者有創傷,而一些體檢中心基礎的常規體檢項目中可能還不包括腸鏡,這也讓更多的人群不瞭解腸鏡的重要意義。實際上,腸鏡是發現早期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對於一些息肉或者腺瘤等良性病變,腸鏡還能夠及時的阻斷癌變的風險,對腸癌無論檢查還是治療都意義非凡。

  由於90%以上的結直腸癌都是由腸道息肉發展而來,而癌變的過程可能需要數年到數十年。在這期間,如果能夠及時發現腸道息肉,則可在早期進行干預,從而達到預防結直腸癌的目的。通過早期篩查,結直腸癌其實完全是一種可以避免的癌症,因此結直腸癌也被稱之為“最冤的癌症”。

  那麼,哪些人群需要做腸鏡檢查呢?或者說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要做腸鏡呢?

1、原因不明的便血或者體檢潛血試驗陽性。大便時帶有粘液或膿血樣液體。

2、排便的習慣改變:大便次數增多或便意頻繁,但無糞便排出,或便秘。

3、原因不明的慢性腹瀉,時間超過3個月。

4、大便形狀發生變化,例如變細、變扁。

5、腹部腫塊,不能排除腸道病變者。

6、有慢性闌尾炎、膽囊炎或已切除闌尾和膽囊者。

7、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疼痛。

8、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或家族性腸道息肉病史的人群;

9、有炎症性腸道疾病的人群,例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

10、有不良飲食習慣如吃大量紅肉,吸菸酗酒、不愛運動、肥胖的的有高危風險的人群,建議40歲以上也開始定期做結腸鏡的篩查。

  結腸鏡檢查技術也在不斷髮展,檢查過程非常安全,普通腸鏡在檢查過程中雖然有一些不適感,但只要配合醫生,大部分都是可以耐受。如果實在緊張,也無麻醉禁忌,也可以選擇無痛腸鏡,在“睡著”的情況下進行,So easy!還有一些朋友擔心檢查時要脫褲子實在害羞,不好意思做檢查。其實腸鏡檢查每個人也都是在單獨的房間內進行,醫生也會注意保護隱私,所以不用擔心。

  總之,結直腸鏡是目前為止最為有效的腸癌篩查和預防手段。在內鏡下發現息肉,並及時切除,可以避免腸癌的發生,所以無需太多顧慮。如果能換來腸道的安全,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美中嘉和談腫瘤


這個要根據人群的特點來確定。

如果屬於結腸癌的高危人群,比如近親屬有患胃腸道腫瘤,尤其時大腸癌的;既往有過惡性腫瘤病史;既往有過結直腸息肉;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者慢性結直腸炎病史等,這類人群複查腸鏡要頻繁一些,具體來說,既往有結腸癌手術史,那麼術後一年要做一次結腸鏡,如果結腸鏡發現新發息肉,那麼要在半年或一年後再次複查結腸鏡,如果還是有新發的結直腸息肉,那麼半年後再複查一次,直到沒有新發結腸息肉,那麼可以延長到2-3年複查一次結腸鏡,如果連續兩次都沒有問題,可以延長到5年一次。

如果是普通人群,一般檢查一次結腸鏡,如果結直腸黏膜光滑,那麼如果沒有明顯的不良生活習慣,一般不用複查,除非有排便習慣的改變或者腹部不適,再考慮腸鏡檢查。當然,如果有較強的防癌意識,可以5-8年複查一次,這就足夠了。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您好,我是黃志豔大夫,很高興為您解答“預防腸癌需隔幾年做一次腸鏡?”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簡單瞭解什麼是腸癌?


大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它是指大腸黏膜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


結直腸良性的腺瘤、血吸蟲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大腸黑變均是癌前病變。這些癌前病變若不加以制止,以後可能發展為大腸癌。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飲食結構的改變和運動減少是導致大腸癌發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那麼,腸癌最有效的檢查方式是什麼呢?


腸鏡。


腸鏡是對消化道用纖維結腸鏡或纖維腸鏡,進行檢查和治療的一種內窺鏡,其實胃鏡、食道鏡、十二指腸鏡、小腸鏡、結腸鏡、乙狀結腸鏡、肛門鏡都屬於腸鏡的一部分,臨床較常用的是胃鏡、十二指腸鏡、結腸鏡和肛門鏡。



因為人體消化道是一個管狀的系統,有口和肛門兩個生理性的自然通道,通過腸鏡可以把消化道的各種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比如通過胃鏡,可以把胃內潰瘍、炎性病變等進行判別,判別以後可以通過活檢來確定病變性質,而決定下一步的手術治療;比如十二指腸鏡,可以通過乳頭進行膽道和胰腺的造影,這樣就可以發現膽道、胰腺、十二指腸乳頭的一些疾病。


對膽管結石可以通過十二指腸乳頭切開,將膽管的結石取出,對膽管炎,可以通過十二指腸乳頭放一個管子,叫ENBD,放到膽道內,將膿性的膽汁通過口引到體外,這樣就起到膽道減壓的作用,解決膽管炎緊急的疾病狀態。


十二指腸乳頭的病變,需要通過十二指腸鏡對乳頭病變進行切除,切後送冰凍檢查或者病理檢查,來決定這種乳頭病變到底是炎症還是腫瘤,以決定下一步的治療。



而肛門鏡的檢查,除了看痔以外,最重要的還是看直腸下端有沒有腫瘤,因為直腸癌70%的是長於直腸下端,所以肛門鏡來講,為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


那麼,預防腸癌需要隔幾年做一次腸鏡呢?


腸鏡雖然屬於侵入性操作技術,但是對身體影響不大,只是檢查結束後有程度不同的不適感而已,因此,每隔一年做一次結腸鏡是安全的。


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加強鍛鍊以增強體質。清淡溫軟低鹽富有營養的食物,避免辛辣生冷油膩食物和酒精製品。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按上述建議或聽醫囑,安排腸鏡檢查。


黃志豔大夫


我是中華非藥物療法創始人,預防腸癌,並不需要做腸鏡,而是要確保腸道通暢,保證每天1-2次大便,多喝水,多吃含纖維素的食物,多吃含益生菌的食物,多吃潤腸通便的食品,多吃新鮮蔬菜,當然,多吃的意思,不是吃撐,而是要保持6到8分飽,保持健康快樂的心態,才是預防腸癌的方法,腸鏡最好一輩子不做才好。


非藥物療法創始人


你好。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不少人都會定期做些身體健康檢查。有數據顯示,腸癌發病率也是越來越高。預防腸癌的有效方式就是做腸鏡檢查,腸癌也是預防效果最好的癌種之一。一般情況下,出現容易癌變可能的腸息肉以後,5-10年才會發展成為癌症。因此,每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預防腸癌是比較合理的。

願我的回答給你一定幫助。



腸癌是起源於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起病症狀隱匿或缺乏特徵性,因此往往發現時已經是晚期。根據“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數據顯示,結直腸癌是我國腫瘤登記地區2009年第二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僅次於胃癌,其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內鏡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腸鏡檢查早已成熟運用於腸道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當中,當然也包括腸癌的篩查,通過腸鏡下活檢是目前診斷腸癌最敏感和特異性最高的手段。但由於腸鏡檢查需要做腸道清潔準備,步驟相對複雜,且有一定的併發症風險。如何規範進行腸鏡檢查,預防腸癌發生?是一直困擾著許多人的問題。

腸癌發病的危險因素

1.年齡

年齡是腸癌明確的危險因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據研究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從40歲開始就呈快速增長趨勢,且男性發病風險高於女性。

2.家族史

雖然目前結直腸癌的確切病因仍未十分清楚,但其是一種有明顯遺傳傾向的癌症。多項研究均證實,家族中有一級直系親屬患腸癌時,其他直系親屬的患病率會顯著增加。

3.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也是腸癌明確的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約20%的炎症性腸病患者可在發病後10年內發生結直腸癌,且發病風險比正常人群高2-4倍。

4.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

多項研究顯示,長期食用大量肉類、高脂高糖飲食可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吸菸人群結直腸癌風險是不吸菸者的1.27倍,且隨著吸菸量、煙齡的增加而增加。另外,肥胖也會增加腸癌的發病率,體重指數每增加5個單位,腸癌的發病風險增加19%。

5.2型糖尿病

近年來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癌發生率比正常人增加27%,死亡率增加20%。

預防腸癌需幾年做一次腸鏡?

1.初篩年齡

由於我國50歲以上人群腸癌發病率明顯上升,所以推薦無家族史的一般風險人群可選擇50歲以上作為初篩年齡。但對於一級直系親屬有腸癌病史或不明家族史的人群,則推薦初篩年齡提前至40歲。

2.腸鏡幾年做一次?

腸鏡檢查的時間間隔也因人而異。對於無家族史的一般風險人群,初次腸鏡檢查陰性的,再次檢查的時間可間隔10年。但對於有一級直系親屬家族史的,從40歲開始篩查,每5年複查一次。對於以往有發現2個以下腸腺瘤,且直徑<10mm的低風險腺瘤患者,在治療後可5-10年複查腸鏡,但如果既往有3個以上腺瘤,或其中有1個腺瘤直徑>10mm的患者,在治療後應3年內複查腸鏡,如果第一次複查無異常以後可延長時間間隔至5-10年。對於有婦科惡性腫瘤如子宮內膜癌以及卵巢癌的患者也需要進行腸鏡篩查,建議確診時起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藥師方健


講到癌症,大家都聞癌色變,最近,著名央視主持人李詠,因癌去世,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癌症的危害非常大,存活期短,致死率高,並且治療成本高,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身心傷害。


腸癌,是五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隱匿,不易察覺,一旦出現明顯症狀,多為晚期,治療為時已晚。腸癌的診斷,最好是做腸鏡檢查,那麼,要怎麼樣及早發現腸癌,要多久做一次腸鏡呢?

1、中青年,平素健康的人群,體重指數正常的人群,建議可以5年左右做一次腸鏡檢查。肥胖的人群,建議稍微縮短做腸鏡的時間。

2、老年人群,特別是年齡超過60歲以上,肥胖的患者,可以2-3年做一次腸鏡。

3、有家族腸息肉史的人群,最好每年做腸鏡檢查,一是為了排出腸癌,二是看有沒有出現息肉。


4、有慢性腹瀉,便秘的人群,建議每年做腸鏡檢查。

5、直系親屬有腸癌的人群,最好每年也能做腸鏡檢查。

6、不明原因消瘦的人群,最好能做腸鏡檢查,如果沒有問題,之後可以三年這樣複查一次。

7、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腸道疾患的人群,最好能每年體檢做腸鏡,瞭解病情的進展。

腸鏡檢查目前已是非常成熟、安全的檢查手段,特別是無痛腸鏡,檢查方便,快捷,痛苦小。具體要多久做一次腸鏡檢查,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更多是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來選擇,當然從健康的角度,最好能稍微密切一些檢測,才能做到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3~5年比較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