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豫劇、曲劇和越調,哪個更好聽?哪個更受歡迎?

萌之帆


⑴與豫劇本身有關。豫劇又叫河南梆子。起源於河南省開封,豫劇在流傳的過程中,由於各地方言的影響,又可分為以封丘為中心的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稱“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所以豫劇的分佈很廣,基本上包括整個河南省,因此有很大的影響力。而曲劇和越調不同,曲劇又稱為曲子戲,有以南陽為中心的大調曲子和以洛陽為中心的小調曲子,整體上都不如豫劇的分佈範圍廣。

⑵豫劇影響力要比曲劇、越調的影響力大。據瞭解,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專業的豫劇團,近幾年在河南豫劇院的帶領之下,豫劇多次走出國門,走進了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受到了當地人的熱烈歡迎。曲劇和越調顯然不如豫劇的影響這莫大。

因此我認為豫劇的受歡迎程度要比曲劇和越調的受歡迎程度要大的多。

至於你所說的那個更好聽,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辦法回答,因為“好不好聽”主要在於個人,主觀性非常的強,你認為好聽他就是好聽,你認為不好聽在好聽的戲也不行,所以我說這個問題沒辦法回答。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認為曲劇好聽,像蘭文祥老師的《包公辭朝》,張新芳老師的《祭塔》、《陳三兩》等作品我都愛不釋手。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精選曲藝


豫劇最受歡迎,曲劇,越調也十分好聽



草帽哥真正的農民歌手


百花齊放,各有特色,都是國翠,都好聽,山青水秀歌更美,千古絕唱梨園春,地方戲大舞臺,中國戲曲傳統美,就是中國文化遺產,任何國家比不上中國傳統戲曲,中國風,中國紅,!



步行者1966日行萬里步


我覺得曲劇和越調好聽。雖然不懂。越調有已經去世的申鳳梅的收姜維,毛愛蓮的火焚繡樓。都是經典唱段。

俏皮愉快小憂傷。比豫劇更文藝更含蓄一些。

曲劇也比豫劇婉轉些。

著名的卷席筒,小倉娃離了登封小縣,這一句一出口,就勾起了有共同文化氛圍的河南老鄉的共同回憶。

說曲劇好聽,是因為有一次路過高速橋下,聽到悠揚的唱腔,循著聲音找去,原來是瓦房溝曲劇團,一個村裡都有曲劇團,當時就想下去現場感受下,無奈時間不合適。

還聽說舞鋼的介秀鸞老師水平挺高的,六七十歲了,去過梨園春,有很多粉絲,我看過視頻,跟好聽。雖然心裡很期待到現場感受,但是現在還沒有打聽出來在哪裡。也不知道什麼時間有空。反正心裡已經預約好了😁

再說豫劇,傳播範圍更廣,唱的好的很多的。但最喜歡的還是馬金鳳老師的穆桂英掛帥,唱腔很別緻。把穆桂英的精明能幹通情達理小潑辣演繹的淋漓盡致。

也許年齡大了,反正這兩年對身邊的從藝人員很感興趣,期待能聽個全場。全心浸入期間,聽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鄉唱著老早的戲,一定很美好。


楓顏豐語


河南文化歷史悠久,戲曲種類各有千秋。豫劇代表作,打金枝,‘劉忠河,三哭殿,'唐喜成大師,花木蘭,常香玉大師,穆桂英掛帥,馬金鳳大師,,,,,曲劇,卷席筒,海連池大師。越調,渚葛亮調孝,收姜維,申鳳梅大師,,,,,,。


靜心707196364589


各有所長,地方戲劇以群眾喜聞樂見為佳,這幾種劇種都經過久長的歷史流傳,為群眾所喜愛,至於哪個更好,關健在於劇情的創作被不被民眾歡迎,有沒推陳出新的與時俱進的藝術提升,而不在哪劇類。例如予劇朝陽溝,為什麼一唱半個多世紀讓人百看不厭,至今讓人觀後仍耳目一新,就在於藝術性,政治性,思想性和現實性的完美結合。老掉牙的傳統古懂劇目是越來越沒市埸的,無論何劇種,要生存就必須源於生活劇本創新,高於生活藝術創新,與時俱進民眾才歡迎……否則,再名家再好聽再傳統的陳詞濫調也會被時代淘汰……








用戶9510850091848


豫劇在中國五大劇種排弟二的確名氣比曲劇越調名氣大、但每個人賞欣理念不同、各有秋千、就本人而言曲劇比較喜歡。本人也是超級戲迷、以前唱豫劇、這幾年曲劇唱著真帶勁、不過我是害吼。


風順6525


三個劇種各有各色,三劇並列呈現中國及海外華橋,最崇尚的最魅的劇目劇種……


李豫筆名飛鷹


河南豫劇,曲劇,越調等劇種都很貼近生活,貼近草根民眾,字正腔圓,回味無窮,深受人民的喜愛,以致每個中原人都能唱上幾句,為豐富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提供精神食糧,在戲曲表演藝術家的演出中,讓人們如醉如痴,彷彿置身於戲劇之中。這些戲曲不但影響著河南人民,而且還影響著周邊省市,以及全國人民及世界華人,華僑等,讓人感受到中華,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戲曲魅力!至於說那種劇種的影響力大一點,豫劇,曲劇,越調各有所長,名有千秋,並且有共同的觀眾和不同觀眾,在某個地方越調更受人喜歡,而另一個地方可能更喜歡曲劇,個人認為豫劇的影響範圍要大一點,廣一點。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


茶都正能量


豫劇,曲劇,越調如同三兄弟。分不出那個更親,那個更近。非要指認的話我就說曲劇。因為個人覺得更受聽,更願聽,曲劇的韻味特別濃,特別細。但也應看喜歡是喜歡,但在大眾中傳唱的人越來越少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當中小學生蜂擁出大門時都不由自主的唱起了河南戲。可今天,校門口擁擠在一起的是雜亂無章的接送人。聽不到戲聲,也聽不到歌聲,見到的是匆匆忙忙的人群及各種各樣的車流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