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天柱神韻

天柱山,是祖國大好河山壯麗畫卷中極為精彩的一頁!

初識天柱山,是在去年草長鶯飛時節的一次皖西公幹。三天時間,雖行色匆匆,浮光掠影,但那天柱山的美已種植在我的記憶深處,浸入我的骨髓透入我的靈魂。天柱之美,美在文脈厚重;天柱之美,美在陽剛偉岸;天柱之美,美在超凡脫俗;天柱之美,美在溫婉妙曼。現辭行天柱已一年有餘,然每每憶及,仍讓人回味無窮,難以釋懷。

品天柱神韻


其一,天柱山之美,美在文脈厚重。天柱山是皖山皖水的發源地之一,更是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柱山的歷史泛著悠久的鋼藍,閃耀著誘人的靈氣。漫步景區,徽皖文化景點星羅棋佈,名副其實的鐘靈毓秀,物華天寶。

攤開天柱山的文明史,自“薛家崗文化”文化算起,凡五千餘年矣。早在春秋時期,這裡就是古皖國的封地,2119年前,漢武帝劉徹南巡時的“漢武封嶽”,更加厚重了天柱山底蘊。據導遊介紹,雄奇靈秀的天柱山先後吸引了中國歷史上27位皇帝或親臨或遣吏前來朝拜,足見其魅力之大,影響之廣。站在“孔雀墳”前,品吟《孔雀東南飛》裡膾炙人口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舉手長勞勞,二者情依依.......”焦仲卿、劉蘭芝的悽美愛情故事不由人唏噓潸然;李太白客居廬江郡(今潛山縣城)時,感慨萬千,發出“孔雀東飛何處棲?廬江小吏焦仲卿。為客裁縫君自見,城鳥獨宿夜空啼”的慨嘆;映照“胭脂井”,回味三國故事,國色天香的大喬小喬恍若就在眼前舞姿翩翩;置身舒王臺前,一代名相王安石秉燭夜讀的身影彷彿剛剛離去。李白、白居易、黃庭堅、陸游、楊萬里......一大批長袖善舞的文學大師,均在潛山或頗有建樹,留名青史;或放浪形骸,肆意揮灑。還有三國時期卓越的數學家王蕃,東晉名醫葛洪,宋代畫師李公麟,宰相王珪,晚唐詩人曹松,這一個個或生於斯或仕於斯或覽勝於廝如雷貫耳的名字,無不使潛山這塊“風水寶地”放射出璀璨的奇異光芒。可謂“一部潛山史,從古看到今”。

遊天柱山,不能不看天柱山腳下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蜿蜿蜒蜒一條河谷,兩側懸崖峭壁和幽邃洞巖之上共鐫刻著自唐朝至民國1000多年間的各種石刻近300餘幅,那石刻千姿百態,風格迥異,或遒勁,或飄逸,或灑脫,或端莊,詩、辭、賦、銘皆備;楷、行、隸、草俱全。其中不乏王安石、黃庭堅等名家、大家的真書手跡,大者盈尺,小者寸餘,令人歎為觀止。

天柱山是一座被古詩詞反覆浸泡的名山,古人描述讚美天柱山的詩句不說車載斗量,也堪稱成篇累牘。如白居易的“天柱一峰請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李白的“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朱熹的“屹然天一柱,雄鎮翰維東。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黃庭堅的“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只今零落遺故址,令人千古思餘風。”李庚的“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躋猶未半,身已在蓬島。憑虛舉鸞鶴,舉步煙雲繞。天下有奇山,爭似此山好。”王安石的“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 ;乾隆皇帝的“飛來一定是飛來,不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當初要飛來”......政治家和詩人們豪情滿懷,興致盎然,登臨天柱,直抒胸臆,或高歌,或淺吟,或慨嘆,或抒懷,毫不吝嗇地將天柱山的險奇幽妙和風情萬種揮灑在歷史的畫卷上。通過介紹,我還了解到,在近現代,天柱山的靈氣還孕育出了“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詳桂、程長庚,通俗小說一代宗師張恨水,黃梅名伶韓再芬、雜技大師夏菊花等藝術精英。王蒙等現代大家也在天柱山留下了珍貴的足跡。

通過進一步瞭解,我還得知,近年來,天柱山還先後贏得了5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一系列“國字頭”的榮譽稱號。天柱山,無愧為一座聲播華夏、譽滿神州的歷史文化名山!

品天柱神韻


其二,天柱山之美,美在風景如畫。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俯首皆是。正所謂峰無不奇,洞無不幽,石無不怪,泉無不清。每一片山石都有一個醇香的故事,每一眼流泉都有一個優美的傳說。

天柱山主峰海拔1400多米,它一柱擎天,凌空矗立,錚錚石骨,傲視群雄。置身峰頂,極目遠眺,煙波浩渺,雲遮霧繞,近看層巒疊嶂,竹海松濤,遠觀綠野陌阡,村舍棋佈,彷彿海市蜃樓,恍然如夢如幻。

天柱山奇石星布,尊尊怪石年代參差,斑駁滄桑。飛來石突兀聳立,巧奪天工;雙乳石惟妙惟肖,浮想聯翩;天蛙石形神兼備,“祖孫樂”妙趣橫生,神龜出海,金雞唱晚......在天柱山,僅有名字的奇石就有200餘處,一個個看似人工雕琢,實則渾然天成。

天柱山自然環境保護的很佳,特別是那漫山遍野的“天柱松”,根植峰崖,別具風骨,或風韻綽約,或亭亭玉立,或挺拔偉岸,或婀娜多姿,蓬勃虯然,各具英姿。有的舒展雙臂似迎賓,有的揖手環抱像送客,直讓人產生出“看松未必上黃山,天柱松樹也養眼”的感慨。天柱山植被茂密,綠樹繁花一望無際,有的翠綠,有的鵝黃,有的嬌紅,有的粉白,據說綠化覆蓋率達98%以上,負氧離子異常豐富,被譽為天然氧吧。行走在彎曲蜿蜒的山間小路上,空氣清新得像被紗布過濾了一遍,松竹淺鳴,清風徐來,你會完全被綠的氣息所包圍。逃離爾虞我詐的名利追逐,跳出鋼筋水泥的桎梏,擺脫油煙尾氣的“薰陶”,到天柱山來換一種活法,真堪稱人生的一種莫大享受。

仰視天柱山的流泉飛瀑,一練白帶自天而降,煙霞飄渺,你會不由自主吟起李太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潛生出“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慨嘆。盪漾於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但見湖水淺綠碧藍,清澈如鏡。人在船上坐,船在水上游,輕風拂面,綠波漣漪,碧空如洗,雲蒸霞蔚,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俊男靚女嬉戲譁然,周邊群山環繞,青翠欲滴,儼然一幅次第展開的水墨長卷。真乃個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那天下山之際,不意間天空竟飄起了濛濛細雨,我的興致絲毫沒有因途中遇雨而減弱,反而因天柱山陡添了一種別具一格的雅緻而興奮不已。整座天柱山宛如一位含情脈脈、嬌羞溫順少女,嬌嫩靚麗,娟秀嫵媚。但見遠山含黛,煙雨朦朧,松竹流翠,恬靜空靈,恍恍然如置身於世外桃源,真個是人人都道江南美,天柱美景賽江南。全然不顧細雨打溼了頭髮淋溼了衣裳。

天柱風光之美美得讓人心醉,讓人眼饞,讓人心蕩神迷。天柱山雖地處江北,但由於位居淮河之南,故屬於中國地理意義上的“南方”。但它既有北方的雄渾大方,又不乏南方溫婉小巧。我久居北方一個小城,見慣了黃塵風沙,疲勞了荒山禿嶺。而今放眼天柱,頓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之慨。

品天柱神韻


其三、天柱山之美,美在人美心好。天柱山南依長江,北臨淮河,皖水潛河,潤物無聲。因水而生,源水而發,天柱山是不缺水的。水,賦予了天柱靈性,充盈了天柱活力。由於受皖水造物主的浸潤,潛山人皮膚細膩,身姿靈巧,鮮有腆腹贅胸、臃腫邋遢之姿。且不說那隱身於歷史深處“修眉細細寫春山 ,松竹蕭佩環”的大喬、小喬,即便是那些流連於街頭巷尾的少女少婦們,也多為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膚。但見她們衣著時尚,略施粉黛,或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或村姑船孃,一個個體態輕盈,身姿婀娜,明眸皓齒,風姿綽約,手執陽傘,款款而行,不急不徐,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和潛山固有的煙雨斜陽、小橋流水、白牆黛瓦、紅花綠樹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幅流動的美人圖。

潛山人不但人美,而且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我們去潛山的次日,欲購買幾張潛山特產---舒席,因地形不熟,便向一位老媽媽問路,由於語言障礙,老婆婆嘰裡咕嚕說了半天,我們也未弄明白。最後,老媽媽索性熱情地頭前帶路,引領我們步行300多米,直領到目的地方才返回。望著老人步履蹣跚漸行漸遠的身影,我驀地想起魯迅先生筆下《一件小事》裡“須仰視才見”那句話。潛山的出租車司機也很好,言語文明,服務周到,熱情備至。還有那不辭勞苦的挑夫,一臉的純樸和厚道。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在其他一些旅遊景點,漫天要價、缺斤短兩、欺客宰客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在紀念品商店或水果攤前瀏覽一陣子,如果不買,攤主或不依不饒,或百般奚落,或惡語相向,或拳腳伺候,但那次在潛山逗留三日,此類現象一次也沒遇到。因此,我對潛山人的評價是:一個字:好;兩個字:很好;三個字:真地道(河南話)!

在天柱山穿行,不時可以看到體格高大、金髮碧眼的俄羅斯人,聽潛山人說,俄羅斯人把天柱山譽為“東方的瑞士”。據說前不久還有一位俄羅斯小夥迎娶了潛山姑娘。可見地處內陸腹地的潛山,正在張開寬大的胸壁,迎接外邊的精彩。

品天柱神韻


華夏天柱有幾多,安徽天柱數第一。天柱山,一顆璀璨耀眼的皖西明珠,話不盡的風姿妖嬈,寫不完的光鮮亮麗,一個讓人沒去想去、去了還想去的地方,塗滿了厚重,充滿了生機,激盪著活力。擁有天柱山,潛山人是幸運的,幸福的。天柱山,我夢中的棲息之地,言猶未盡的心馳神往,有機會我還一定要領略你的丰姿!(楊曉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