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的張良,為什麼封候只排62位,張良為什麼退隱江湖?

鳳皇神


導語:

劉邦打下天下以後,開始給手底下的功臣封賞。按照劉邦的說法,自己在財政上比不上蕭何,在軍事上比不上韓信,在謀略上比不上張良,所以他們三個應該是三大功臣,所以封賞的時候,應該也要排在前三名才對。

可事實上,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蕭何的確被劉邦封為萬戶侯,而且功勞排名第一。韓信則早就被封為了齊王后來改封為楚王。可是張良被封為留侯,排名卻到了62位,這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吧?

01漢朝初期的封賞,是按照軍功來的。

劉邦不是個糊塗人,他能夠把一直跟自己作對的雍齒封侯,足以說明,任人唯親這一招,劉邦不會用。那麼漢朝初期是如何封侯排座次的呢?按照軍功來排的。

  1. 當時能夠封侯的人當中,軍功排名第一的,鐵定是曹參了。作為開國將領,曹參幫助劉邦滅了兩個諸侯國,拿下了122個縣。這戰績,除了韓信以外,還真的沒有哪個將領能夠相提並論的了。
  2. 可是劉邦卻沒有將首功留給曹參,而是留給了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大總管蕭何。蕭何作為劉邦集團的後勤總長,為劉邦處理了除了打仗以外的所有事務,所以他自然功勞第一。
  3. 至少在劉邦心目中,蕭何是功勞第一,因為將來還要指望蕭何幫他治理國家。但是這件事情卻遭到了將領們的一致反對,至少他們是有牢騷的。蕭何就算再出色,那也不是憑藉軍功拿到的頭籌,這幫武將自然不服氣。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如果將功勞第二賞賜給張良的話,那鐵定會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對。到時候這幫武夫發起火來,事情還真的難以收場。

本來就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劉邦可不想弄得不歡而散。所以劉邦思來想去,決定委屈一下張良,將張良這個留侯的功勞排到了第62位。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史記》

當時一共是封賞了145個列侯,張良排名62位,雖然有些羞辱的成分在裡面,但是足以表明,劉邦必須要給自己手下人一個交代才是。

02按照這種規則排名,張良當然不佔光。

劉邦排名功臣的時候,是按照軍功來排名的。所以張良被排到了第62位,這是非常不佔光的事情,張良至少有三點是非常無奈的。

  1. 首先張良是謀士,根本不可能直接參與到行軍打仗的過程中。那個時候拿多少人頭就立多大功勞,張良估計連一個人都沒有殺過,這麼來看,連侯爵的末尾都排不上號。
  2. 其次張良屬於半路出家的謀士,此前一直為韓王效勞。後來才投靠了劉邦,而他投靠劉邦的時候,劉邦手裡那幫兄弟,早就已經跟隨劉邦多年,張良算是入夥比較晚的了。
  3. 再者劉邦那些手下人,早就形成了一個小團體,他們有自己的圈子和人脈。至於張良,他什麼都沒有,只有劉邦這麼一個靠山,所以在競選的時候,非常吃虧。

由此來看的話,張良壓根就沒有任何優勢去爭奪第二功勞的資格。雖然在劉邦心目中,張良絕對是功勞排名第二,可是劉邦卻不能把這個排名送給張良,因為劉邦需要給自己的兄弟們一個交代。

這幫人都是大老粗,都是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人。他們就認死理,雖然也尊敬張良,可是他們哪裡懂得張良有多大功勞呢?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史記》

要是張良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排在了這幫人前面,那他們不鬧翻了才怪。所以劉邦就算是為了張良的安全,也必須要將張良往後排一排。

03張良本就淡泊名利,否則封個王也是可以的。

在劉邦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那就是張良。這是毫不誇張的,蕭何可以為劉邦管理家務財政,韓信可以為劉邦攻城略地,可是張良卻能夠保住劉邦的性命。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群臣說服。---《史記》

當年鴻門宴的時候,要不是張良出手相助,不惜以自己留在楚軍營中作為代價,也要保住劉邦的性命。在韓信要做假齊王的時候,也是張良提醒劉邦,不要輕舉妄動,這才為劉邦換得了韓信的輔佐。

所以說劉邦沒了蕭何和韓信,或許是大業不成,但是沒有了張良,劉邦可能連命都保不住。所以說在劉邦心裡,張良的分量絕對不輕。

  •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張良是個頭腦十分清醒的人,他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他選擇淡泊名利,什麼都不要。
  • 在劉邦功成名就以後,什麼都不要,的確是有些說不過去。
    就算是劉邦本人,他也是不會答應的。所以張良只是跟劉邦要了一個留侯的爵位。而留地則是張良和劉邦初次相遇的地方。

張良這一招實在是厲害,既要了劉邦的封賞,又告訴劉邦要時刻記得他們之間的感情。所以就算張良沒有歸隱山林,他也不會遭到殺身之禍。

按照功勞來說,張良的功勞,絕對不在韓信蕭何之下,所以按照道理,給張良封個王都不為過。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封王是為了保護張良,這一點劉邦和張良心裡都清楚。

張良後來一直處於半隱的狀態,其實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他既讓劉邦能夠找到他,又不刻意摻和到漢朝的政務當中去。明哲保身的水平,實在是高超。

總結:張良是個聰明人,與其要虛名,不如求生存。

韓信作為兵馬大元帥,幫助劉邦打下天下,功勞那麼大。可是他封了王以後,還不是被殺了?所以說,跟爵位比起來,只有活下來才是硬道理。

在呂后四處求援的時候,張良給呂后多次出主意,最終使得呂后戰勝戚夫人,為兒子劉盈奪取了皇帝的寶座。其實這也是張良的一種求生之道。

因為張良知道呂后早晚掌權,只有跟呂后處理好關係,才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好好活下去。所以他在不傷害劉邦的前提下,幫助呂后解決一些問題,最終贏得了呂后的賞識。

這麼一個聰明人,不僅為自己贏得了善終,也給後世子孫鋪好了路。只是後來子孫當中有不成器的,那就沒什麼辦法了。


江湖小曉生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確實曾經大封功臣,但是張良排在第六十二位的記錄我好像還真沒見過呢。不過劉邦對張良已經非常厚道了,讓他在齊地自己挑選三萬戶當做自己的封地。



這是什麼概念?大家知道,劉邦建國以後要把蕭何定為開國第一功臣,大臣們不願意,認為曹參才應該第一。在劉邦的爭取,自己個別大臣的推薦之下,蕭何最終成為第一功臣。那麼,他的封地多大呢?最開始是8000戶,後來增加到10000戶,剛好當了個萬戶侯。這麼對比一下,大家就看出張良的分量了——劉邦對他的封賞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作為一個劉邦的死黨,張良得到了諸侯王以外的最高榮譽!雖然不是第一功臣,但誰又能撼動他的地位,挑戰他的威信?


國史通論


這與張良的謙虛禮讓態度不無關係,另外重戶數輕位次,是劉邦的分封原則,張良已獲封萬戶候,排名第二,另外在劉邦眼裡,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在其他功臣宿將眼裡,張良只不過是個軍師而已,讓這樣一個文弱書生排在眾人之前,恐怕很多人都會不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