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各地的地名都是怎麼命名的嗎?都有什麼寓意?

PIKAZHAO0904


家鄉鳳陽,簡單說說這個不簡的名字吧。

鳳陽處於淮河中游南岸,古為淮夷之地。傳說中部落首領蚩尤,在與炎黃部落的交戰涿鹿之戰中失敗瓦解,一部分融合進炎黃部落,另一部分則舉家南遷,至淮河流域一帶定居,始稱淮夷。

春秋時,在濠梁(今臨淮關鎮,莊惠觀魚之地。)東有鍾離子國,築有城池,今存遺址。鍾離子國屬楚國附屬小國,與吳國邊境小城卑粱為鄰,因孩童採桑發生爭執,發生吳楚大戰,被吳國所滅。蚌埠雙墩1號墓,埋葬的可能就是鍾離國君。


秦王滅楚後,正式設鍾離縣,縣治在今臨淮關。王莽奪權後,改為蠶富縣。東漢元年改稱鍾離侯國,又稱鍾離縣。隨末,改為豪州。唐元和三年,豪河改為濠河,豪州改為濠州。


至正二十六年,濠州歸朱元璋,改濠州為臨濠府。明洪武二年,改為中立縣,同時在縣西鳳凰山南麓營建中都。洪武三年,將中立縣改為臨淮縣。


洪武二年秋,朝廷下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當時南方基本統一,北方部分地區如西安、北京等地尚未平定。登基前,朱元璋本想以中都為京師,以南京、開封為陪都的,後因種種原因罷建,定南京為都。


據專家考證,中都是我國大一統王朝中唯一建在縣城的都城,以《周禮•考工記》為規制,集兩千多年都城建築之大成,融儒釋道文化為一體,統籌風水學和建築美學,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營造了我國都城建築史上“三環相套、中軸對稱”的完美範型。


罷建中都後,洪武七年,設鳳陽府。府治在今鳳陽府城鎮,因建在鳳凰山南,賜名鳳陽。

乾隆十九年,臨淮縣併入鳳陽縣,屬鳳陽府(治府城)。

辛亥革命後,取消府的建制,鳳陽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十六年,蚌埠設市,從鳳陽分離出去。民國三十八年,鳳陽解放,成立鳳陽縣。1961年,鳳陽屬滁縣專區。

鳳陽之名,自洪武七年始,延用至今。


得得齋


我來說說山東各地的命名,青島,大傾倒,青島面臨大海,什麼傾倒呢?大海傾倒了,地球出現了大變故,大水撲向大地,豎起來衝向陸地,引發大災難,現在青島靠海一面應該是岩石,不結實的和土壤已經被海水侵蝕了,你看,棧橋那邊的以前應該是陸地。

災難過後,臨海地區對海洋充滿了畏懼,威海地區築城牆以臨對之,稱為危險的海,威海,危海。八仙過海應該是在這事件中發生混亂後,出現的組織者,和對大家有貢獻的人,你看有官有民,有男有女,事後大家感謝他們,送了八仙的稱謂銘謝。

煙臺,不知這個臺是什麼意思,反正 是被淹了,叫淹臺,煙臺。

坊,在古代是作坊,坊市的意思,看來濰坊這以前是個大型交易的地方,大水到這,雖是兇猛,卻是放緩,不再是毀滅性的。大家都搶著維護自己的家園,財產,保護財物,所以叫濰坊。

渤海這地方,以前推測應該是平原,出產糧食,大型基地,地面相對低,而且基本是肥沃的土壤,從地圖看出,東北地區地勢高緩,有森林,積雪,水份肯定向渤海些這地方,很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現在東北生產糧食,以前應該不是,糧倉被淹了,人們想把海水趕出去,去無能為力,與還搏鬥,所以叫渤海,大水出現過,糧食供給有了問題,統治階級上層來人了,就有了精衛填海,衛,一般是大人物身邊的人,大家都敬畏他她,所以叫精衛,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木石填海,難以奏效,所以最後像只海鳥一樣走了,沒有再回來。

大量的人員遷移,奔向陸地高地,就有了東營,從東邊來的,聚在一起,組織起來,有了新地盤,起名東營。這邊原駐人多,遷移的人融入進來,像賓客一樣,人又多,叫濱州。

水水流向南面,越發小了,叫濟南。

到了濟寧,基本水勢就結束了,叫濟寧。

在泰安的時候,看到大水,看到泰山,都覺得能爬上高山就安全沒事了,後來就有了泰山十八盤,是預防,也是希望,願望。以後演變成大家磕頭的好地方。

菏澤,淄博,臨沂,德州,棗莊,日照,等等或者區縣名稱,想想都有所關聯。

潮起潮落,緣起緣滅。不外乎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爾!


真書門


您的這個問題涉及太廣了,我想任何城市的名字都有其人文和歷史的典故和意義。我是北京人就和您說說一個北京有趣的事,就是兒化音。向您推薦悅讀我寫的下面這篇文章:

【約定俗成的老北京地名“兒”話音】

時下有種對誤解,認為北京話就是兒話音。在這兒告訴您一句:北京的兒化音不能隨意濫用,哪個地名可以加“兒”,哪個地名不能加“兒”,這是有約定俗成的規矩。

約定俗成的老北京地名“兒”化音 約定俗成的老北京地名“兒”化音

北京話裡的兒話音,表現在地名上就特有規矩。同一個“園”字有的就能用兒話音,有的就不可以。您象和平門琉璃廠附近的東南園、東北園、西南園、西北園等衚衕,園字後面不能加“兒”,而同在這地方周圍的沙土園、前後孫公園、梁家園,就可以在園字後加“兒”字。

在說“街”。前門大街、地安門大街、楊梅竹斜街、李鐵柺斜街、櫻桃斜街、白米斜街、一尺大街等,街字後面就不能加“兒”;但南長街、北長街、煤市街、興隆大街、寬街,京城百姓在說的時候,就得在街字後面說兒化音。

北京的地名除了“街”,還有“寺”和“廟”。您象白塔寺、護國寺、能仁寺、淨土寺、圓恩寺、華嘉寺,寺字後就不能加兒。有一種說法是白塔寺、護國寺等廟宇宏偉,以示尊崇,所以不能家“兒”。咱再說“廟”,象帝王廟、馬神廟、火神廟、藥王廟,廟字後邊就不兒化,而宣外的三廟、五道廟,西單牌樓迤北的白廟、紅廟衚衕的廟,在說的時候還非加“兒”不可。

咱再說說別的地名。比如地名中帶“房”字的,油房、糖房、報房、大小醬房等衚衕地名,房字不兒化音。但東官房、石板房、餑餑房、妞妞房的房需兒化。

再說“口”。阜成門內宮門口,老北京人在唸的時候口字就不兒化,但現在也有念“宮門口兒”的,但聽著、念著都彆扭。而 珠市口、菜市口、磁器口、蒜市口、山澗口的口字則就得加“兒”音。

地名中的“巷”、“沿”、“池”、“橋”字也如是。如果子巷、陝西巷、南北柳巷、大門巷、方巾巷的巷字可兒化;西河沿、潘家河沿的沿字不兒化。南北河沿、南北溝沿的沿字則兒化。金魚池、蓮花池的池字不兒化。豆腐池的池字則兒化。 “橋”:東大橋、高粱橋的橋字不兒化。太平橋的橋字則兒化。

上面咱說的都是老北京中的老北京人對“兒”字的用法,現而今的新北京人也沒那麼多的講究了


若穀


我的現在在東營 東營市外省移民建立村莊的,主要來自河北、山西兩省,個別來自河南、江蘇、安徽、福建、雲南、湖北、陝西、四川、天津、浙江十省,合計建立村莊675個;省內其他市移民建立村莊259個,其中壽光市、沾化縣等鄰縣市居多,省內鄰縣移民建立村莊150個,省內非鄰縣移民建立村莊109個。前期的明朝移民主要集中在東營市域南部和中西部區域,後期的清末、民國和建國後的移民主要集中在境域東部和中北部區域,後期的移民安置實際上墾荒。

東辛集(東營區六戶鎮):由原辛集(東營區牛莊鎮)部分村民遷此立村,以與辛集相對位置得名東辛集。前畢(利津縣汀羅鎮)、後畢(河口區六合街道):因利津縣畢家莊(利津縣利津街道)部分村民因災遷此立村,並分前、後(南、北)兩個村,分別得名前畢家莊、後畢家莊,簡稱前畢、後畢。


bigbigworldP


俄羅斯早年,(大約幾千年前吧)因氣候寒冷,糧食產量很低,人們都捱餓,所以早年叫餓羅斯。後來氣變化,糧食產量提高,糧食問題解決了,人們能吃飽飯了,國家名字就為改為現在的俄羅斯了。(以上是個人之見,不同勿噴)


常流水4


我的家鄉在長江中游,一年四季分明,風景秀麗,於水鄉之城,適合人群住住的好地方所以叫宜城也就是安慶市。謝謝!


秋晨147355414


像縣城一般都是根據本地鄉鎮來命名道路和街道,還有就是根據歷史文化來命名。


青合寧


滹沱河原名胡塌河,傳說胡塌河是隻獨角公羊,洪為之時專拱北岸,。古時北岸在岸下,今羊曲線南,往上叩村四曲陽,解放後興修水利靠北岸一裡地一支壩,把河道治理的不再向北塌。這段就在,107國道直同下村


緣奮324


我的家鄉是因為明朝初年朱棣起兵南下爭奪皇位,奪下政權後為紀念他曾經路過的三岔河口,永樂二年,命名為天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因為是軍事要地,設衛築城,又名天津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