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北洋艦隊的鎮遠,定遠兩艦是不是已經遠遠落後世界了?

0詩意0769


“定遠”號,排水量7335噸,航速14.5節,主要武器4門305毫米25倍徑主炮(身管是當時最短的,所以威力只相當於210毫米35倍徑炮),2門150毫米35倍徑副炮,裝甲最厚處360毫米

沒錯,甲午戰爭時“定遠”級鐵甲艦已經落後了,準確的說當時各國的鐵甲艦都已經落後了,因為近代戰列艦(或者說叫前無畏艦)已經出現了。

“皇權”級戰列艦,排水量14380噸,航速17.5節,武器4門13.5吋主炮,10門6吋副炮,裝甲最厚處432毫米

十九世紀的最後三個十年,是海軍技術更新換代特別快的一段時期,一艘新式軍艦往往幾年後就落伍了。1889年9月(距離“定遠”完工只有六年時間)開工的英國“皇權”級,是第一級被稱為“戰列艦”(Battleship)的海軍主力艦,她的問世,宣告了鐵甲艦時代走向結束。

“布倫努斯”號,排水量11190噸,航速18節,主要武器3門340毫米主炮,10門164毫米副炮,裝甲最厚處460毫米

作為世界海軍的千年老二,法國海軍的步伐要慢一些,而且其海軍產能也不足。同樣造一艘萬噸級戰列艦,英國人只需要兩三年時間,法國人得翻個倍。其第一艘戰列艦“布倫努斯”號,也是1889年開工,結果1896年才完工,用了七年多時間!(算了,別提他了。)

“印第安納”號,排水量10288噸,航速16.8節,主要武器4門330毫米主炮,8門203毫米二級主炮,4門152毫米副炮,裝甲最厚處457毫米

後來的霸主美國海軍此時還是個小字輩,但已經開始奮起直追。1891年5月開工的“印第安納”級戰列艦性能在列強中算是平庸,不過比“定遠”級還是強了一大截。

“偉大的西索伊”號,排水量10400噸,航速15.7節,主要武器4門305毫米炮,6門152毫米炮,裝甲最厚處356毫米

俄國海軍於1891年7月開工了參考“皇權”級的“偉大的西索伊”號戰列艦,也是俄國建造的第一艘具備高幹舷的遠洋型主力艦。

“勃蘭登堡”號,排水量10670噸,航速16.5節,主要武器4門280毫米40倍徑炮(注意,雖然口徑小於“定遠”級,但身管更長,威力更大),8門105毫米副炮,裝甲最厚處400毫米

德國海軍的第一級戰列艦“勃蘭登堡”級於1890年5月開工,總體水平在同時代戰列艦中處於中流,最明顯的差距是主炮口徑要小不少。

“海軍上將聖邦”號,排水量10531噸,航速18.3節,主要武器4門254毫米主炮,8門150毫米副炮,裝甲最厚處249毫米

意大利海軍反應最慢,1893年7月才開始建造“海軍上將聖邦”級戰列艦,缺點是火力明顯不足,而意大利之前的鐵甲艦主炮口徑都很大,這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採取全面防禦概念、大幅度增加裝甲厚度的緣故。

“特格特霍夫”號鐵甲艦,1882年完工,排水量7390噸,航速15.32節,主要武器6門280毫米炮,裝甲最厚處305毫米,這恐怕是列強海軍主力艦中唯一可以被“定遠”級戰勝的存在了

當然意大利人足以自豪的是,他的主要假想敵奧地利海軍由於財政困難,1899年才開工“哈布斯堡”級戰列艦,而且也是當時最小的戰列艦(排水量僅8232噸)。但即使是虛弱的奧地利海軍,其現役的“特格特霍夫”號鐵甲艦雖然艦齡老了一點,論戰鬥力也不遜於“定遠”級。

“富士”號戰列艦,排水量12734噸,航速18節,主要武器4門305毫米炮,10門152毫米炮,裝甲最厚處457毫米

後起之秀日本海軍沒有自造戰列艦的能力,於是向英國訂購了2艘“皇權”級的弱化版“富士”級。該級於1894年才開工,1897年完工。

“佩拉約”號

即使不算這些開了掛的戰列艦,“定遠”級在鐵甲艦中也已經落後了。例如長期在列強中掛尾巴的西班牙海軍,其唯一的一艘鐵甲艦(法國造)“佩拉約”號,建於1885年,排水量9745噸,武器2門320毫米炮,2門280毫米炮,9門140毫米炮,航速16.2節,裝甲最厚處451毫米。這個標準在列強中不算什麼,但也要遠遠勝過“定遠”級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北洋水師的頭號主力戰艦定遠艦,他曾經具備的戰鬥威力,讓日本海軍聞之色變,這樣一艘主力艦艇,在當時採購初期,在全世界的海軍中處於一個非常領先的水平。定遠艦是一艘鐵甲艦,它和鎮遠艦是姊妹艦,從外觀上來看,這兩艘艦艇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在細節上稍微有所區別而已,如果要從性能方面來判定,定遠艦的性能會更勝一籌。但是從外觀上就很難區分這兩款這兩艘艦艇的區別,以至於有些人經常出現會把定遠當成鎮遠,而把鎮遠當成定遠的烏龍事件。

定遠艦於1881年開工建造,歷經三年的製作時間,在1884年竣工完成,是當時亞洲第一鉅艦。由國際上一流的設計師親自操刀設計,由德國著名的伏爾建造船廠造船廠負責建造,在裝甲技術和火炮技術方面,都已經超越了當時世界上已經出現的任何軍艦。就他的綜合性能而言,全世界範圍內火力比定遠艦更強大的軍艦非常少。

定遠艦全長94.5米,寬18米標準排水量能夠達到7335噸,滿載排水量能達到7670噸,他的主炮採用的是305毫米的主炮,副炮也採用了150毫米的標準,在動力方面,它使用的是兩臺蒸汽機,8座燃煤鍋爐能夠達到最大7300匹馬力,最大函數能夠達到14.5級,續航里程數能夠達到4500海里,全艦編制為329人。這在中國的海軍歷史上,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要知道,我解放軍海軍的作戰艦艇是到了2012年才突破了7千噸排水量,試想想看,一百多年前,清朝海軍的主力艦艇就能達到這樣的標準,我說他性能差,你信嗎?

當時定遠號的總造價為140萬200億,雖然說鄭遠見是定遠艦的姊妹艦,但是由於它的建造時間會比較晚,所以在造價方面稍微有所上浮,大概是在145萬兩白銀左右。在後來發生的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的吉野號排水量僅僅只有4000噸,但是它的造價卻跟定遠號差不多,只不過由於它的建造時間會比較晚,這中間可能包含了物價上漲的因素。雖說造價貴了一些,但是它帶來的裝備代差也是相當明顯的。

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上來看,定遠艦在建造完成後的初期,它確實是屬於當時世界上設計最先進的中等,排水量的鐵甲艦,只不過它這種先進性並沒有保持太長的時間,到了19世紀80年代初期,由於新裝備層出不窮,導致定遠號在交付中國使用沒多久後,斜連炮臺式的鐵甲艦設計就已經開始被慢慢淘汰。但是清王朝還沉醉於自己是東亞第一海軍的美夢中,遲遲沒有給海軍補充新的血液,最終讓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遠遠拋在身後。

當時北洋水師號稱是世界第六的艦隊,但實際上當我們以甲午戰爭為例子來看,中日海軍總噸位大約在8萬噸左右,但是當時英國的一個遠東艦隊,它的總排水量就達到了9萬噸,所以我們也能夠看出北洋水師在當時世界上排不到第六,也算不上亞洲第一,甚至於到後來甲午戰爭發生的1894年,日本海軍在準總噸位方面就已經超過了北洋水師,成為了當時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而北洋水師號稱的亞洲第一海軍,僅僅是在北洋水師成軍後的1888年,此後也沒能保持幾年的時間,就被日本海軍給輕鬆超越了。


小芊芊愛歷史


以甲午中日海戰為例,簡單來說大概有如下幾點:

第一,沒有速射炮。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艦,機動力強、攻擊力強,缺點是防禦力較弱。主力艦基本都是穹甲艦,也就是裝甲只保護動力艙的軍艦。之前豐島海戰,濟遠艦使用150毫米尾炮,曾經一炮就擊穿了吉野號的穹甲,彈頭射入動力艙。但這枚炮彈是實心彈,不能在穿透之後爆炸,這才沒有將吉野號擊沉。要是這枚炮彈在動力艙爆炸,吉野號不沉也得重創。由此可見,對付吉野號這種軍艦,150毫米中口徑火炮就足夠了。濟遠艦的210毫米火炮,定遠號305毫米火炮,威力都屬於過剩了。況且,150毫米火炮即便不是速射炮,射速相對也較高,精度也高,短時間內可以進行連續炮擊。相反,更大口徑火炮射速很慢,往往幾分鐘才能開一炮,命中率低。所以,如果北洋水師裝備大量150毫米速射炮,是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聯合艦隊的較大損失,雙方就火力上會相對均衡,不至於有十多倍的差距。而日軍的軍艦不足以對付中口徑速射炮,肯定會有軍艦被擊沉的。可惜,北洋水師沒有中口徑速射炮。

第二,北洋水師的攻擊力不足。整個北洋水師只有3門速射炮,其餘都是普通火炮,150毫米火炮數量還很少,更多是射速很慢的大口徑火炮。海戰中,雙方發射大中口徑炮彈數字相差有十多倍之多。北洋水師開一炮,日軍能開十多炮,這就必敗無疑了。至於大口徑火炮,事實證明在實戰中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命中率很低,即便擊中了一二發,也難以構成致命傷。比如日軍的比睿號,被被定遠、鎮遠、廣甲、濟遠等艦圍攻。受到四面猛烈轟擊,以至艦體、帆檣、索具幾無完膚,連懸掛在檣頭的軍旗也被擊碎。但比睿號並沒有沉沒,甚至被定遠號305毫米就跑擊中右舷。炮彈在後檣中爆炸,下甲板受損,引起大火,也沒有沉沒。這充分說明,北洋水師火炮的攻擊力不足。還有平遠號發射260毫米炮彈一發,命中松島左舷軍官艙,並貫穿魚雷用具室,打死左舷魚雷發射員四名。3時10分又擊中一炮,炮彈打穿左舷中央魚雷室上部,在大檣下部爆炸。打死左舷魚雷發射員二名。3時15分,嚴島又被平遠擊中兩炮。同樣沒有被擊沉。日軍這兩艘軍艦都沒有沉沒,反而平遠號遭到日軍一頓速射炮猛攻,被擊中起火,被迫退出戰場。

第三,北洋水師的裝備過時了。當時聯合艦隊已經放棄了大口徑艦炮,轉而採用中口徑速射炮,採用大量的爆破彈而不是實心彈。同時,聯合艦隊具有機動性的優勢,其實是立於不敗之地,打不過也可以逃走,還可以多次變陣。事實證明,聯合艦隊的武器和戰法都是正確的。北洋水師在敵人飽和炮火攻擊下,除了定遠號和鎮遠號鐵甲艦以外,其餘軍艦統統架不住攻擊,連裝甲巡洋艦經遠號都被擊沉。經遠號的防禦力是比日軍要強得多。至於定遠號和鎮遠號分別被擊中一二百發炮彈,雖沒有沉沒但也燃起大火,導致軍艦失去大部分戰鬥力。可見,日軍戰術沒有問題,而北洋水師的戰術已經過時。鐵甲艦很厲害,但主炮口徑大且笨重,其實只適合對付重裝甲防護的鐵甲艦,而不適合對付聯合艦隊的快速巡洋艦。其實,這並非是末日。定遠號上面空間還是很大的。只要滿清願意,完全可以在定遠號、鎮遠號上加裝150毫米速射炮。7000多噸的排水量,可以加裝很多速射炮。這樣一來,最低程度北洋水師可以擊沉幾艘日艦,拉平雙方差距。事實是什麼都沒有,任憑丁汝昌、劉步蟾焦急萬分,連連上折,朝廷就是不撥款。沒錢自然不會有先進裝備。

所以,定遠號鎮遠號在甲午海戰中毫無建樹,其早已遠遠落後世界了。





溪源影視


不是的,它們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

1881年開工建造,1884年竣工的定遠號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鉅艦”。而且是由國際一流設計師親自操刀,德國著名的伏爾鏗造船廠建造。在裝甲技術和火炮技術上,都超越了世界上已有的鐵甲艦。從綜合性能上來說,在當時的世界上,比定遠號更強大的軍艦屈指可數。

定遠號和鎮遠號是同級姐妹艦,從外觀上來看,兩艦幾乎一模一樣,只有在細節上還有所區別。定遠號用的是全鋼裝甲,鎮遠號則在水線下摻用了熟鐵甲;定遠號有三座發電機,鎮遠號只有兩座。所以從綜合性能上來說,定遠號要更勝一籌。不過在外形上就很難區分,以致於經常有錯把定遠號當成鎮遠號,把鎮遠號當成定遠號的烏龍。



滾滾紅塵瀟灑哥


北洋水師於1888年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

1880年李鴻章向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造船廠訂造該級艦設計時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艦——英國“英弗來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二艦的優點,為“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定、鎮二艦和濟遠艦為同批建造,三艦懸掛德國商船旗由德國水兵駕駛護送於1885年交付中國。

鐵甲艦:定遠、鎮遠

北洋艦隊是大清建立起來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更是規模最大的一支。定遠、鎮遠並不落後於世界各國的艦隊。

  • 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即擁有七艘2000噸級以上的戰艦等,雄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六,更讓當時日本望塵莫及。

多年戰艦無法更新,原有戰艦年齡較遠。

隨著世界格局變化,裝備不斷推陳出新,北洋艦隊到甲午戰爭爆發前的六年裡,再未添置一艦一炮。而這六年裡日本海軍發展最快的時期,其高薪聘請外國著名艦船設計師專門設計針對中國的新型軍艦。這六年,日本共添置了15艘新艦,就以當時海軍軍備,甲午中日戰前日本聯合艦隊從總噸位、火炮配置、水兵數量、航速等方面,已經全面超過了北洋水師。

甲午中日前期部分軍艦已經落後於日本,甚至落後世界。

技術上北洋海軍缺乏帶反後座裝置的速射炮,是一個致命的技術缺陷。

據統計:150毫米口徑速射炮每分鐘可5發至6發,而同口徑之剛性炮架的後裝炮每分鐘才1發。

日本聯合艦隊卻擁有大量速射炮,達150多門,日本艦隊充分發揮了速射炮的威力

據統計,日本艦隊的速射炮“所發炮彈相當於清艦隊同一口徑火炮3-6倍”。

  • 北洋海軍另一個技術缺陷是缺乏與日本聯合艦隊抗衡的快速巡洋艦。航速太慢對北洋海軍的影響,交戰開始時表現為隊形轉向不利,難以協同作戰,所以甲午中日戰爭前北洋艦隊已經從巔峰走向衰敗。

北洋水師經費的大幅度削減,令北洋水師發展舉步維艱。

由於財政困難,停止進口新式戰艦,北洋水師彈藥儲備嚴重不足,部分戰艦已經年齡較遠,技術上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諸國,而日軍在甲午戰爭前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比也發生了逆轉。


風情漸漸依舊


一,鎮遠號鐵甲艦

在西方又被稱為“薩克森”改進型軍艦,鐵甲艦在當時海軍中的地位相當今天的航空母艦,當時堪稱“亞洲第一鉅艦”。二艦長94米、寬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220噸、滿載排水量7670噸、動力為兩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復式蒸汽機,8座圓式燃煤鍋爐,功率6200匹馬力,航速14.5節(“鎮遠”為7200匹馬力,航速15.4節),續航能力4500海里/10節,配有照度為8千支燭光與2萬支燭光的探照燈各一具,由3臺發電機(“鎮遠”為2臺發電機)提供70千瓦的電力。裝甲總重為1461噸、鐵甲堡水線上裝甲厚14英寸(355.6mm)、水線下裝甲厚12英寸(304.8mm)、305炮座裝甲厚305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裝甲厚203mm,煤櫃載煤量700噸、最大載煤量1000噸、編制329-363人,管帶為總兵銜。

二,定遠級鐵甲艦

中國清朝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Stettiner Vulcan AG)製造的7000噸級的鐵甲艦(Ironclad),也常記為戰列艦。定遠級鐵甲艦有兩艘,分別為定遠及鎮遠,二艦於1885年開始服役,成為清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而定遠則同時為艦隊旗艦。排水量7,000噸的定遠與姊妹船鎮遠是中國海軍歷史上唯有的兩艘鐵甲艦,裝甲厚12英寸至14英寸,主要武裝為四門12吋口徑的主炮。

三,總結。。定遠、鎮遠二艦不但是北洋水師的主力,服役時更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軍艦。二艦為甲午戰爭初期的黃海大東溝海戰內日軍海軍集中打擊的對象,二艦中彈極多,但因其鐵甲堅固而只受一般破損,未失去戰鬥力。後來北洋水師退入威海衛以自保,1895年2月4日,日軍魚雷艇偷襲威海衛,以魚雷擊中定遠左舷。清軍將定遠移至淺灘擱淺,當作炮臺使用。2月9日,陸上之日軍佔領威海衛附近的清軍炮臺,以岸炮擊傷定遠。10日,管帶劉步蟾下令炸燬定遠號以免資敵。定遠號沉沒後劉步蟾亦自殺。而鎮遠則因觸礁受損,最後投降編入日本海軍。





西瓜籽視頻


定遠級鐵甲艦設計時其實就有很多問題,並不算很先進,到甲午戰爭時更加落後了。

在李鴻章籌建海防時,一直認為唯有鐵甲艦才時海上力量的中間。因此他多方籌措,終於湊了一筆資金,在德國訂購了兩艘大型鐵甲艦,這就是後來的定遠和鎮遠。李鴻章之所以選擇在德國購買鐵甲艦,而不是老牌的海上強國英國,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之前在英國購買軍艦時,英國人推銷的蚊子船和碰撞巡洋艦都華而不實,李鴻章吃了大虧,因此對英國人極不信任。

二是因為英國的軍艦太貴,李鴻章手裡的經費緊張,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找了價格比較便宜的德國。

不過德國雖然在工業上有後來居上的趨勢,但是總的來說在海軍技術上要比英國落後不少,加上受限於資金和中國港口條件,李鴻章在訂購鐵甲艦時嚴格限制了噸位,導致定遠級鐵甲艦在設計上開始就有不少缺陷。

比如定遠級鐵甲艦裝備的305毫米口徑主炮因為噸位和空間限制,不得不使用了25倍徑的短身管炮,其威力甚至比日本浪速級巡洋艦裝備的260毫米火炮還差。還有定遠級鐵甲艦的斜對角主炮佈局隨著縱隊戰術的逐步復興,也成為了落後的設計。此外斜對角主炮佈局也佔據了寶貴的側舷空間,導致副炮數量嚴重不足。

在德國伏爾鏗船廠建造中的定遠

實際上就在定遠級建造時,英國的海軍上將級鐵甲艦就是主炮中軸線佈局,側舷則是副炮,接近後來的前無畏戰列艦。所以在定遠級鐵甲艦設計、建造、服役後不就,其設計就已經落後了。而隨著英國君權級戰列艦的服役,定遠級鐵甲艦更是成為了已經被淘汰的艦型。

不過早起定遠和鎮遠畢竟是大型鐵甲艦,而且其的噸位遠遠超過了日本任何一艘戰艦,因此還是可以對日本形成一定威懾。不過到甲午時期,隨著日本大批新型軍艦的服役,這一威懾力也就非常有限了。

甲午戰爭前日本在英國訂購的富士級戰列艦,性能遠遠超過來了定遠


不沉的經遠


▲北洋艦隊

甲午戰爭期間,北洋艦隊單從實力上而言,比他們的敵人好,但這個好主要是數據壓制,例如老虎的數據壓制獅子,但獅子咬死老虎多於老虎要死獅子。

▲鐵甲艦

甲午戰爭我們的失敗並不是裝備上的問題,而是操作上的問題,指揮上的問題,鎮遠和定遠這兩艘鐵甲艦雖說在世界上算不上好,但不可能是落後於世界。

▲定遠

在當時,定遠和鎮遠成為了中國北洋艦隊的頂樑柱,其擁有300多毫米的裝甲和主炮,雖然不敵歐洲強國的軍艦,但在亞洲卻可以稱王稱霸。

▲全軍覆滅

這兩艘軍艦的防禦力及火力,可以說超過了日本人所有的軍艦,但甲午戰爭的吃虧並不能表明這兩艘軍艦已經遠遠落後,要知道想打勝仗中國士兵崛起才是關鍵。


南政昔風


清政府購買的鎮遠,定遠是亞洲一流的軍艦,壯大了北洋海軍實力,成為亞洲第一,國際排名第八,日本第十一位。但在甲午戰爭中最終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點最為重要,那就是清朝海軍擺擺樣子嚇嚇人,而日本躲在暗處窺視,秘密發展海軍,迎頭趕上,最終日本海軍實力超越北洋海軍,終於,發動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的第一次海戰。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中雙方投入海軍力量最大的一次戰役, 是雙方海軍主力的決戰。日本投入了以旗艦松島號為首的十二支軍艦, 總排水量為40840噸; 中國北洋艦隊參戰的有鎮遠、定遠等十艘軍艦, 總排水量為31366噸。經過五個多小時的鏖戰, 結果是北洋艦隊致遠、經遠、揚威、超勇被擊沉, 廣甲自毀, 合計約9196噸。其餘各艦也不同程度受傷。日本聯合艦隊中雖未有艦船被擊沉, 但松島號被定遠擊中, 致使日本艦隊不得不“改以橋立為號旗船”。北洋艦隊的損失還是較日本艦隊重。中日雙方傷亡比例為3:1。

再看最後一次海戰。威海海戰是甲午戰爭爆發後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 它以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而告終。黃海海戰之後, 日本將受傷的松島、吉野、扶桑、比睿等艦修復後重新編入艦隊, 此外, 還編入了其他巡洋艦和炮艦數艘, 總共25艘軍艦以及16艘魚雷艇。真正有戰鬥力者不過十餘艘艦艇。北洋艦隊方面, 黃海海戰痛失致遠、經遠二新型鐵甲巡洋艦後, 實力更加空虛, 實力還不及落後的日本炮艦, 與日本艦隊相比, 北洋艦隊的實力處於明顯的劣勢。

1895年2月, 威海衛防禦戰打響後, 先是北洋艦隊定遠號被日艦偷襲中魚雷, 重傷, 不得不擱淺並自行炸燬, 接著日本魚雷艇再次偷襲, 擊沉了來遠、威遠、寶筏等艦,2月9日, 靖遠也被擊沉。這樣, 北洋艦隊失去定遠、來遠、靖遠、濟遠四主力艦之三, 無力再戰。日本聯合艦隊中, 松島、橋立、吉野、扶桑、筑紫等艦也被擊傷, 但傷勢不重, 主力尚存。2月17日上午, 日本聯合艦隊佔領了威海衛港, 並將港內北洋艦隊殘餘的除康濟外的鎮遠、濟遠、平遠、廣丙、鎮中、鎮邊、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全部俘虜,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戰爭以失敗而告終。

這就需要我們拋開這些表面現象,看深層了原因了,在當時的滿清政府,雖然有像李鴻章這樣的洋務派官僚。但就整體而言,封建的清朝政府是不配擁有勝利的。封建國家永遠是封建國家。整個國家的體制落後,是無法改變的。

而且就人員素質而言,大清根本就沒有具備能夠統領北洋水師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是陸軍軍官出生,又是舊軍閥官僚主義,根本就不懂什麼現代化海戰。而同樣,北洋水師的官兵,根本就不知道現代戰爭是怎麼樣的,他們和身經百戰的日本海軍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更重要的是自以為海軍力量強大無比,於是,停止不前,而日本卻悄悄跟上,反超清政府。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無數。

從1885年到1888年清政府再次意識到海防建設的重要性,北洋海防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北洋水師購買了“致遠”“經遠”等級新式巡洋艦,是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

北洋水師快速發展,也就短短三年,購買兩艘先進的軍艦就完成了海軍實力的提升,可以說19世紀80年代是世界海軍軍艦發展的快速迭代期,海軍軍艦發展一日千里,迅速迭代以清政府購置最先進的兩艘鐵甲艦,到甲午戰爭的時候已經是老古董了。

三年打造的北洋水師,六年時間竟然未添一艘戰艦前文已經說了,北洋水師的發展其實就是三年快速發展期,北洋水師建成後規定,北洋水師每三年舉行一次大檢閱。

也就是說,北洋水師一共有三次大閱兵,第一次是1888年建成時的北洋海軍閱兵;

第二次1891年也是成軍後對外大規模檢閱,當年七月北洋水師還到日本馬關去耀武揚威,當時一度震撼了整個日本,這也是北洋水師的巔峰時期;

第三次是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前的5月,這個時候北洋水師還是1891年那個模樣!

李鴻章當時還表示要好好表現一番,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為什麼1888年北洋水師建成後,一直到甲午開戰前未能添置一艘戰艦呢?原因就是1888年剛剛引進軍艦,還沒有到更新的時候,等到1891年之後應該更新軍艦的時候,清廷卻突然批准了一項奏請,停購海軍軍火兩年的決策,實際也是無限期擱置海軍軍艦更新的方案。

在前面已經說的,在高速發展的海軍迭代時期,北洋水師竟然未購買一艘軍艦,想要打贏甲午戰爭,已是不可能之事。

1891年後日本海軍整軍備戰,準備趕超中國當日本7000噸級的定遠和鎮遠號鐵甲艦到達日本後,日本整個國內都感覺到羞愧,認為中國已經威脅到日本的發展了,在日本天皇接見丁汝昌的前一天,日本內閣已經通過一個5860萬元的海軍支出方案。

1892年日本著名首相伊藤博文上臺,其最大的為政方案就是計劃建造10萬噸軍艦。

1893年,日本天皇決定在之後的6年時間裡,每年從自己的私房錢裡撥出30萬日元,甚至還表示一日不擊敗大清國,一天就只吃一頓飯,日本皇族積極籌資準備建設海軍。

以當時購買日本購買吉野號的情況來說,不僅天皇省吃儉用,就連民眾都積極捐款,當時日本還發起了吉野號募捐會,籌集的資金可以購買三艘吉野號。

1893年的時候,日本海軍已經可以和北洋艦隊持平。

1894年清政府在進行第三次海軍檢閱的時候,日軍已經派軍艦來摸底了,再對清廷軍艦瞭解的差不多的情況下,於1894年發動甲午戰爭。

黃海海戰,日本海軍徹底擊敗北洋水師,完成了趕超,時間僅僅是三年。

中日之間的差距是什麼?在縱橫看來,就是意識的區別,清政府不是拿不出錢來搞海軍,左宗棠西征花費白銀上億兩,北洋海軍建成的時候不過兩三千萬。

從根本上來說,清政府的“海防”注重一個防字,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就疏於購買軍艦,認為這是無底洞,在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1885年中法戰爭後,他才想起來要發展海軍。

實際上這就是夜郎自大的表現,想要保持國防永久立於不敗之地,永遠要有假想國,永遠不能鬆懈,這是歷史的慘痛教訓,牢記不忘,同時,要牢記,千萬不要落後,落後就要捱打。


王松林


強盛

組建北洋水師之時“定遠”級還是相當可以的,建造參考了德國“薩克森”級和英國的“英弗萊息白”號,擁有強大的鐵甲堡壘,兩座雙聯裝4門305mm克虜伯後膛炮,船艏艉2門150mm克虜伯後鏜炮,7335噸的排水量,讓日本海軍剛下水沒幾年的“扶桑”號相形見絀。自日本“牡丹社事件”,兩國海軍開始了一場無形的角力。先是日本海軍擁有了幾艘小型鐵甲艦後,開始入侵臺灣,吞併琉球。吃了虧的清政府,開始籌建近代海軍。兩國在不斷較勁,特別是日本海軍以中國海軍為假想敵,開始了購艦行動。清政府也不示弱,先購進“超勇”級、“定遠”級、“濟遠”、“致遠”等。

平庸

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之時開始,北洋海軍的海軍建設戛然而止,“定遠級”也慢慢歸於平庸。這幾年是世界海軍大發展的時期,艦用活塞蒸汽機的換代,新式速射炮的出現,讓“定遠”級的優勢逐漸只省了鐵甲堡。實際上到甲午戰爭爆發之時,艦船兩弦無裝甲防護,配置大量速射炮,擁有更高機動性的巡洋艦更為盛行。

實戰

1894年的黃海大戰中,日本海軍之所以採用縱隊戰術,並非伊東祐亨在海戰中對戰術的靈活運用,而是針對日本海軍的優勢所在,採取的一種戰術。北聯合艦隊並沒有同級別的戰列艦出戰,但是多艘新式戰艦,除了噸位,在機動性能、火炮及彈藥效能上領先北洋海軍一代。日本海軍史專家外山三郎認為,這就是聯合艦隊採用縱隊陣型的原因,為了發揮機動性上的優勢。事實上海戰前兩個月,在佐世保海軍基地,聯合艦隊就定下了一個死板的戰術規則。不論北洋海軍採取何種陣型,聯合艦隊都會以縱隊陣型出戰,在發揮機動性優勢的基礎上,不斷穿插回旋,讓兩弦速射炮優勢得到最大的發揮。

結束語

這是“定遠”級,跟當時最先進巡洋艦的對決。“3年後,日本“富士”級戰列艦入列。假如這個時期,兩國海軍再進行一場海戰的話,萬噸級、配備更強火炮的“富士”級可以完虐“定遠”級。這只是亞洲範圍內的較量,如果和當時最發達的歐洲各國海軍再比,又是十萬八千里的差距。1895年2月17日。“定遠”級“鎮遠”號,被歸入日本海軍,僅僅3年後就被列為二等艦。回想十餘年前,“定遠”級還是亞洲第一鉅艦,不免讓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