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看到這樣的詩句,眼前就會浮現出空曠幽遠的景象,讓人浮想聯翩,這首著名的詞句是近代大師李叔同所寫,出自《送別》。 我看過李叔同的生平事蹟材料,對他很敬仰,李叔同太不簡單了,甚至可以說是神話一般的人物。

我昨天看了一本描寫古代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書,書中講述了衛子夫、蘇小小等人的愛情故事,讓我很是感慨,她們天生麗質,但大都結局悲慘。人生中特別美滿的事情很少,古代的才子佳人能夠結成美滿姻緣的也是很難。人生中總有著無盡的遺憾。

能夠寫出《送別》這樣動情的詩句的人,一定是一個飽含深情的人,對,這個人就是一代才子李叔同。李叔同是一位全才,他是一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還是開拓中國話劇的人之一。李叔同在諸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讓人驚歎。

李叔同的書法水平很高,“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這樣的名人如果能夠得到一幅李叔同的墨寶都感到無上的榮耀。他的弟子都是響噹噹的大人物,他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

李叔同出身於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李筱樓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後辭官經商,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李叔同是一位地道的貴族公子,從小過著優越的生活。李叔同能夠放棄富貴的生活,選擇遁入空門,並且成為一代大師,讓人驚奇。

描寫送別場景的詩句有很多, 世界上什麼最珍貴?我認為是真情,當有一首詩詞你讀過之後讓你流淚,能夠喚醒你的內心,說明詩詞寫得好,也說明讀這首詩的人是一個懂感情的人。在這個社會上生活,大都經歷過刻骨銘心的感情,都動過真情。有生活經歷的人,內心有故事的人,當讀到打動內心的詩句的時候,就會有同感,就會淚流滿面。

描寫送別的詩句有很多,比如說唐代王勃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別友人的時候,依依不捨,不由自主的流淚了。 唐代詩仙李白還寫過一首送別詩,這首詩也是膾炙人口,就是《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商隱寫過《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詩詞中的陽光雨露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尋隱者


有一天和女友在會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處展位的時候,他們在放這首曲子,頓時渾身起雞皮。女友當時在挽著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變化,問:你怎麼起雞皮了?我說沒什麼。她想了一會說,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聽到這首音樂覺得感動。我“嗯”了一聲。現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還想起那個瞬間……


苦瓜崛起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為什麼這首詞容易讓人落淚,我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背景讓人落淚

這首詞是李叔同在自己“天涯五友”之一許幻園告別之後所作,據說舊時上海的一年冬天,大雪紛飛,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屋內的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去,連好友家門也沒進。李叔同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多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叫他,彷彿也沒聽見,隨後,他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含淚寫下了這篇傳世之作。

從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出,李叔同當時的心情是多麼地傷感,不捨,對昔日好友的離去,他將所有的送別之情全部融入到這首詞裡,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引起讀者落淚。

第二,音律讓人落淚

我們都知道,在悲傷時,我們都愛聽一些傷感的歌曲,以抒發個人的心情,可見,音樂是表達情緒很好的媒介,而作為著名音樂家的李叔同、就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他深通音律,年輕時就寫過大量詩歌,還譜寫過《祖國歌》等廣為流傳的歌曲,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因而,當好友許幻園向他告別之時,他深嘆世事無常,懷著送別的傷感之情,伴著葉子小姐的琴聲,將個人感情敘寫在歌詞中,敘寫在音律中,從而讓讀者讀之落淚,聞之傷感。

第三,意境讓人落淚

李叔同表達的意境中,蘊含著他個人的一種情緒,比如,從長亭之外,再到古道旁邊,最後芳草蔓延天邊,像是一個人,一路送著好友從近處越走越遠,直到天邊,然後是時間,是傍晚時候,這個時候,是人日落而息,該睡覺的時候,又是晚風,柳樹,夕陽,和遠處層層疊疊的山巒,這種意境,和作者的心情相互呼應,讓讀者讀著讀著,就進入了他的意境,感受著他的傷感之情,自然而然容易和讀者產生共鳴,讓人落淚。


天秋雲陽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這麼美的句子,一讀就淚流滿面。只因這短短的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代表著離愁別恨。

歌詞的出處

這句歌詞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

萋萋芳草彷彿延伸到了天邊。

晚風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

卻終將消逝在笛外的遠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經天涯海角,萬水千山。

世間有誰能長久的團圓?

人生總是歡聚的時候少,離別的時候多,

這事有誰能夠改變。

問朋友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夠回來的時候,就請不要流連。

且珍惜這短暫的時間把酒言歡,

不要去想別後的寒夜孤枕難眠。

關於詞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號叔同。民國五年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多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精通數國文字。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著有《弘一法師文鈔》。詩作奇趣洋溢。詞風豪放婉約兼具。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這首詞就在集中。

  他這一生有兩個身份,一個風情才子,一個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樂、戲劇、書法、繪畫、詩詞皆是一流,堪稱全才大師。然而在盛名之際,他卻選擇拋妻棄子,遁入空門。

俞平伯曾如是說道:“李先生的確做一樣像一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也成了家喻戶曉傳唱至今的經典。說到李叔同的《送別》一曲,還是有些來歷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就熱衷音樂,對《旅愁》有較深的印象。《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家中破產與他告別。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也有人說這首詞是送給他的日本妻子葉子姑娘的。

結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長亭是送別的代名詞,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別之境,芳草碧連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別之情,目送友人遠去,已經看不到背影,草色連向天邊,人卻海角天涯。讀起來怎不讓人黯然淚下。


美人絕色


李叔同是近代的傳奇,是了不起的國學大師、佛學大師。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送別》 作詞:李叔同

這是李叔同填詞的一首歌曲《送別》。這首曲子曾經出現在《讓子彈飛》的片頭,也出現在《城南舊事》電影中。

《送別》堪稱傳世佳作。

李叔同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詩詞、戲劇、篆刻、佛學造詣非常深。

李叔同才華橫溢,是近代中影響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現了很多大師,他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都是非常珍貴的。他在日本表演話劇《茶花女》曾經轟動一時,李叔同可以說是時代傑出的才子。



李叔同寫了詞《南浦月》,請大家欣賞: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秋愁千縷。

惺依如許,紫起心頭緒。

誰道銷魂,盡是無憑據。

離庭外,一帆風雨,只有人歸去。

李叔同於1918年8月19日出家學佛,法名“演音”,號“弘一”。李叔同出家成為後來著名的弘一法師,也是中國近代的著名的佛學大師。


弘一大師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特別是那一句“天心月圓”,更是潛藏了極大的深意,也感動了無數的心靈。

弘一大師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蹟被記錄下來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好好的去尋求和探索。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佛教論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論“詞”

著名音樂人朴樹在某音樂節目錄制現場唱一首歌時突然崩潰大哭,不能自已。

他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讓朴樹死而無憾的就是這首《送別》,詞作者是才子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1914年,上海,窗外大雪紛飛,積雪盈尺。李叔同正和葉子小姐在房內閒話,忽聞窗外腳步聲,良久,傳來一聲:“叔同兄”,李叔同出門一看,摯友許幻園立於雪中,表情悲傷決絕:“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離去,連好友的家門也未進。

李叔同佇立在雪地裡,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內心一片愴然,昔日的歡聚彷彿一場夢,如今眼前只剩雪地裡一排腳印。就這樣站了一個小時,無語凝噎,李叔同返身回屋,關門提筆,含淚寫下了這首《送別》。句句在情,字字是淚。

再相聚,已是13年後。

1927年秋,李叔同終與許幻園再次相聚於上海,此外還有“天涯五友”中的袁希濂、張小樓,而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經去世,天涯五友已不再完整。

官運不暢的許幻園早已家道中落,袁希濂介紹許幻園到上海大王廟,兩人均成了居士。1929年許幻園在上海大王廟病逝。

李叔同與摯交從此陰陽兩隔,餘生世間不再有你,只剩自己垂垂老去。人生短短數十載,15年間歷經生離死別,真是應了那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再論“曲”

《送別》除了詞,曲子的基調亦是傷感的——讓人聯想到心中最掛念的:“母親”,“摯友”,亦或“家鄉”,“故國”……通曲縈繞著一種思念的愁緒。

果不其然,此曲調最早源自於美國曲作家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該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則又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詞曲”引人落淚

1942年,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後不久,遺世而獨立的弘一法師安祥西逝。

可他所作《離別》卻一直被後世久久傳唱至今,可謂其留給世間的寶貴財富之一。

在天堂,在西方極樂,在某處,李叔同與許幻園應該終究再次相見了吧。


考慮再三,雪梨還是決定放上整首詞讓大家共賞,因為真的太好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滴滴的冰糖雪梨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彷彿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湧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歷史的循環


讀一首詩歌,讀一篇文章,能夠令到讀者淚流滿面,一定是作品裡面表達的情感或者描寫的場景,引起了這個讀者的共鳴。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這類直擊靈魂的佳作相當的多。

先說提問者說的這一句。這句詩節選自李叔同先生的作品《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知道這首詩歌的人,大多數可以記憶到“夕陽山外山”。這首送別詩的創作背景,本身就自帶悲劇BGM。李叔同年輕的時候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圈,號稱天涯五友,其中一人名曰許幻園。李叔同得到此人許多幫助,後來李從海外留學回來,震驚的發現好友家族已經破產,好友許幻園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和他揮手作別,當時據說連門都沒有邁進去,只是在門口打了一個招呼就消失在雪地之中。後來黯然神傷的李叔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如此美好的景色,卻是伴隨著離別的傷感,這種煙花綻放之後的寂寞情懷,很容易讓人淚灑別途。而李叔同看盡人間風流,最後遁入空門,成為律宗最後一位大德,生命以“悲欣交集”四字絕筆落幕,讓人喟嘆不已。

當然了,這首詩歌之所以廣為流傳,除了歌詞本身寫的好,選用的曲子也是大家手筆。我們現在聽到的這個版本的送別,作曲者乃是世界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他的《新世界交響曲》可是響徹大江南北的音樂作品。

接下來鐵錘選幾首我認為飽含真情的作品,選取其中一些句子和大家一起欣賞。

第一段句子: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結尾的句子。看似平淡無奇,但是當你讀完這個這篇故事之後,再來品味,就是另外一番滋味在心頭。《孔雀東南飛》可能是古代描述婆媳矛盾最出名的詩篇了吧。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賢惠貌美,只可惜永遠入不了婆婆的法眼,最後懦弱的焦仲卿迫於母親的壓力和劉蘭芝離婚,劉蘭芝不願再嫁: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焦仲卿聽說心愛的妻子投河自殺,生無可戀: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等到兩口子全部死掉了,這兩家人又請求一起合葬。最後在他們的墳墓周圍種植了松柏和梧桐,他們的枝枝覆蓋,葉葉交通,就好像一對熱戀的情人擁抱在一起,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再把他們分來。最後出現了這一對苦命的鴛鴦鳥,他們的歌唱讓行人止步,讓寡婦彷徨。

有心之人讀到這裡,一定會心有所動。既同情女子的結局,也恨男子的柔弱。就像林志炫在一首歌裡撕心裂肺的高唱:

我如果能盡情將感覺吶喊
含淚問少了你今後我怎麼辦
那現在身邊會不會還有你作伴

可惜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如果,所以最後能看到和聽到的,只是一從纏綿的樹林和鴛鴦的悲鳴。

《孔雀東南飛》,有情人難成眷屬,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第二句。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這個是李密《陳情表》裡面的句子,說的是李密小的時候,家境衰落,體弱多病,父親早亡,母親被迫改嫁。只有年邁的祖母和自己相依為命,而祖母也常常抱病在身。這種艱難的處境,如果有閱歷的讀者看完,把自己置身到李密的位置設身處地想一想,真的是悲從中來。人生充滿了艱辛和不幸。以鐵錘在傳媒領域的採訪經歷,親眼見過一些堪稱赤貧的家庭,至今想起都心酸不已。見別人艱難,可灑一捧同情的眼淚。

第三句。

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是我讀過的思念亡妻的文學作品裡,最讓我感動的,蘇軾寫亡妻是十年生死兩茫茫,夢中才能於心愛的妻子一見。歸有光又是一種情愫。妻子活著的時候,給小小的項脊軒帶來了歡樂和溫馨,妻子死後,歸有光常年在外,不再回老房子常住。偶爾一回家,發現妻子去世那一年親手種植的枇杷樹,已經亭亭如蓋了。這種物是人非的感覺,這種對愛人思戀的感覺,藉由一株無聲的枇杷樹表達出來,真的是於無聲處聽驚雷。鐵錘每讀到此處,都會心如刀割。動人春色不須多,傷心的文字也不需要嘶吼才能感動人。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話雖殘忍,卻道出真諦。看看那些讓人流淚的故事,哪一個不是遵循著這樣的邏輯。鐵錘認為,看悲劇不是單單讓你傷心流淚,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讓你流淚之後,珍惜現在的美好,知道什麼東西最可貴。

中國的文學瑰寶太多,簡單選擇幾首,與各位共賞。如遇知音,何其幸哉。


鐵錘文史


先來欣賞一遍全詩——

送別
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解釋:
第一句、寫景:走了很長一段路後來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條古道,它通向遠方,碧綠的草地與天相連;這一小節詩句表面是寫景,實則寫出了送別某親友的一種惆悵心境;
第二句、繼續寫景:晚風吹動楊柳,笛聲斷斷續續,夕陽已經墜落遠山之外。作者繼續借景抒情,親友遠去了,時光也彷佛漸漸暗淡,彷佛世界都在為我唱著傷心曲子。
第三句、這一小節是直接抒發某種感觸: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實在很少很少了。
第四句、繼續直抒情懷:一壺酒已經足夠叫我歡樂一時,但今夜親友離別,我的夢裡將是一片寒涼。到這句為止,詩人抒發了第一層親友遠離帶來的情感。
第五句、可以說這一句開始,等於第二段開始,第一小節是重複了最開始的第一小節詩句,完全一樣,但因為後續的詩句情意表達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這種重複句式是一種情感的強調和回味;
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節,即全詩的第六小節詩句,“問君此去幾時來”,表述意思和情感都開始升級了,開始發問,你可以理解為問天問地之類的天問,你走了,但什麼時候回來?希望回來時不要猶豫、不要徘徊。表達了詩人對遠離的親友之強烈思念和期望。
第七句、再一次重複第三小節詩句,即“天之涯……”那一小節,我如果大聲朗誦這個重複的一小節詩句,我會不僅提高聲音、還會讓語氣急促,以表達詩人借這一小節重複詩句所要表達的那種強烈的自憐自愛、對親友遠離不歸、知交零落的一種深刻的痛感;
第八句、也是最後一小節詩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是對全詩情感的一種總結、一種強調、一種深深地感慨,也是對前一小節親友離別後的自憐自愛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續。
評價:
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對好詩的評判標準,其用詞用句簡練、流暢、有韻味,
2、從網上搜索介紹得知,李叔同這首詩是為一首歌填的詞,是可以唱的,只不過我不清楚這歌的曲子是怎樣的。
3、詩的意境構築,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清楚地,開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強烈情感的表達、胸臆直抒,一層一層推高,一點也沒有累贅的或者多餘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發和表達也不繁複、囉嗦。

4、總體來說,這是一首好詩,不過還算不上是頂尖古典風格的詩,我意思和唐詩宋詞中的那些經典詩詞作品相比較的話,其意境的廣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蘊也略顯淺薄、窄小。不過它是一首歌的詞,作者也不可能寫的太深、那樣容易陷入詞句晦澀的境地,反為不美。

——回到問題上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1、看來你的淚點比較低;

2、他這句詩寫的確實比較煽情,而且用詞收斂,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連天”這句還叫人想起“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詩句,中國古代詩人的煽情詩句,實在妙不可言,如此內斂、每一個字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李叔同是一個清末民初的人,很顯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薰陶,在古典詩詞方面還是頗具功力的,雖然其詩還算不上古詩詞中的經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現當代來閱讀,讓後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絕,甚至讓淚點低的詩歌愛好者淚流滿面,還是綽有餘裕的。

3、不少中國人連瓊瑤小說都會讀的感天動地、淚如雨下,李叔同這首詩、尤其這句可謂全詩最佳句子,起碼也算古典詩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動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