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別》,這個詞寫的什麼水平?

顧宇博


李叔同的《送別》,這個詞寫的很好,寫出了與友人依依惜別的那種傷感情懷,歷來被人們所傳唱。李叔同是民國時期一代奇才,他多才多藝,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等多方面造詣都很深。這首《送別》,是他根據一首英國樂曲而填詞的,重新演繹成了具有中國古典韻味的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這個詞作很像是一首中國詩詞,有很多意象,是中國詩詞中歷來用來表達別離的,比如長亭、古道、芳草、夕陽、晚風、柳樹、濁酒,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主題歌就是這首《送別》,整個電影基調就是在送別,送別自己的童年,電影與歌曲結合得很好,很感人。一唱三嘆。


藍色雨滴35


李叔同從創作《送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時間,雖然在詩詞的歷史長河裡算不上久,但在近現代中國詩歌歷史上卻起到了開創先河,經久而不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先來熟悉一下《送別》的原文: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一、這是一首古住今來送別友人詩詞中最能拔動眾人心絃的好詞。

在古今詩詞歌賦中,關於愛情方面的,我們首先會想《詩經》裡那些唯美的詩句;思念親人愛人的,我們首先會想到李清照的婉約詞;思念故鄉的,肯定會想起李白的《靜夜思》;懷念故國的,那一定會想到李煜的絕命詞。當然關於送別友人的詩詞,也一定離不開李叔同的《送別》。

這首創作於二十世紀初的名詞,是李叔同送金蘭之交的"天涯五友"之一許幻園摯友的離別詞。此詞一經公佈於眾便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此詞讀來朗朗上口、意味深長,和曲唱出更是情意綿綿、淒涼唯美。此詞詞風樸實無華,雖全詞無一句千古名句,但整體意象堪稱完美,一氣呵成。開頭寫離別之景時,僅用一個段落二句23個字就把長亭、古道、芳草、殘笛、夕陽和群山等行雲流水般描述透徹,馬上給人創造出一個分別的全景圖。這種古樸的意境,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功底,是絕對不可能達成的。後面部分主要講述與友人"別離"的餘歡與夢寒,此別由於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通信不便,也許是天涯海角,天各一方;也許是今生永別;"歡聚"的難得與盡歡又是那樣的短暫,且總是離多聚少,由此,最後詞人告訴世人要珍惜知己的相逢相聚與相交。

由此可見,誰的一生都有一幫兄弟友人或一二個知已,面對聚少離多的現實,惟有惺惺相惜,互相尊重。這也許是《送別》之詞能引起廣泛共鳴的主要原因吧!


二、這是一首詞人自己向紅塵告別的千古絕唱。

縱觀李叔同的一生,可謂傳奇與神奇,可稱全才更是奇才。其父輩曾富甲一方,年近花甲之歲與小妾才生下幼子李叔同。5歲時其父離逝,往後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資聰穎,詩書畫樣樣精通,但處在上世紀初社會大變革、大動盪的年代,少年不得志,一腔熱血和才華而無法施展,可以說整天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後終於在迷茫中遠渡日本留學藝術,以求藝術救國化人,學成回國從事繪畫、音樂等教育工作。也只有在此期間算是充實的人生。也由此開創了美術、西洋音樂等先河,被後人稱為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李叔同作為一代大師和名人,在如日中天之時皈依佛門,這在當時的中國乃至當下,常人都無法接受和理解的。正因如此也引起廣泛的猜測。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人生的輝煌時刻,斷然拋妻離子,遁入空門,必經其深刻思考和冷靜決擇。

從1915年創作《送別》到1918年剃度出家中,也許會看出一些端倪。這首看似寫給友人的《送別》,在我看來實則是寫給自己的《送別》。詞中告訴自己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來時"莫徘徊",去時莫留戀。

詞人要送別的是這滾滾的紅塵,詞人要離別的是自己這一凡身肉體,詞人要決別的是人世間無法逃脫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這一離念別世,從此人世間沒有了李叔同這個凡身活人,人世間少了一個文學和藝術上的活大師;這一遁入空門,從此佛教徒中多了一位弘一法師,佛教界中產生了一位得道高僧。

一個多才多藝的全才奇才就這樣穿越俗僧兩界。是離亦是聚,是悲亦是欣,"悲欣交集"才是人生真相。

三、這是一首詞曲完美融合且流傳最為廣泛深遠的詩歌。

最早的詩歌是古人勞動之餘,提練成日常可以唱出來的詩詞,更注重旋律節奏和上口順溜,隨著格律詩的產生,更注重對仗、韻律和意境,吟讀效果更勝一籌,而現代詩歌更注重曲調和旋律。

《送別》就如其創作的那個革新時代那樣,為新文化運動帶來新氣象。此詞既有濃重的古風韻味和深遠的古詩意境,也有宋詞的長短句結構之靈活,加上近似白話文的易懂,全詞悽美婉轉,寂清淡雅,情真意切,押韻上口,就像淡海水交匯處的鮮美之魚。從詞這一層面我認為就是一闋名詞,再配上歐美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可以說天衣無縫,天人合一。這樣優美的旋律怎能不打動無數聽眾?這樣新式古典的詞怎能不永流傳?從而使其成為經典中的經典。正如唱其歌曲的朴樹所言“一個人一生能寫出這樣的詞,真可以死而無憾。”


總之,一首《送別》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更是悲歡人生的千古絕唱。

每個人都在人生的長河裡,送別昨天的我,迎接明天的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碰到與親人、友人、愛人送別的那一刻。這歡聚的笑和送別的悲,誰也逃脫不了。惟有好好尊重當下的我,珍惜當下的歡聚一刻!


石潤居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首詞有四個小節,一二三是送別的場景與心情,四是由別離而生髮對人生的感悟。

第一二小節短短69個字便將有關送別的經典古典意象(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遠山、柳、笛聲、餞酒等)集於下,自然地組合、完美地融合,展現一幅悽美的送別背景圖。使人油然想起李白的“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林逋的“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想起王之渙的“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經典意象集合,給人巨大的心裡衝擊震撼,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譜上曲後更是稱為國內外傳唱不衰的經典樂曲。

最後一節,由離別的傷感轉入到對人生本質的洞察覺悟“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人生自古多別離,踏遍紅塵是天涯,何如清修絕俗塵。李叔同後來從俗世名士修成佛教高僧弘一大師,這一傳奇經歷更為這首詞增添了些令人幽嘆的別調。



詩白詞清


我來回答一下吧,這個問題就不再從什麼遣詞造句,音律平仄來講了,在《紅樓夢》中,有一段黛玉給香菱講詩的段落,黛玉講過:

五言或是七言律師,最是講求格調平仄,但若是有了新意,那些規矩是不用守的。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弘一大師(俗家名李叔同)的這一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詞是李叔同寫給自己的朋友許幻園。

許幻園與李叔同曾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兩人一起熱衷於革命,但最終,許幻園經歷浮沉曲折,滿眼滄桑。

1914年冬天,大雪紛飛,舊上海的場景滿目淒涼,許幻園來到李叔同的住處,他敲著門,在風雪裡,喊著:叔同,叔同,我幻滅了……

還未等到李叔同出門迎接,許幻園就離開了,在漫天風雪裡,慢慢消失了……

李叔同回到屋裡,滿腹心事,於是,揮筆寫下了這一首《送別》。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送別不是寫的一個場景,而是一種淒涼的心境,知交半零落,半世行走,化為塵土。

這裡麵包含一種難言的苦澀。

其實這首詞,也包含了李叔同一種勘破。

如果我們用心來看弘一法師的人生經歷,就會發現,從李公子到弘一法師,他這一路的轉變並不是毫無來由——
15歲那年,他就敏銳地意識到,這世間所有的繁華,終將是會凋零飄落的;
26歲那年,他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哪怕是至親所愛,也終究會陰陽相隔;
39歲那年,他選擇了一個友好的但別人似乎不能理解的方式,與這個盛大的塵世進行告別——出家。

但是,他拋棄這個塵世了嗎?

沒有,我們仔細去看,他生命當中那些最快樂最悲傷最繁華最感動的瞬間,那些曾經的種種,都像是秋雨裡飄落的枯葉,飄落在那裡,成為慈悲的過往。

所以在佛法上,愛是慈悲。

當李叔同成為弘一法師的時候,當他在佛法上的修為越來越深的時候,當他一筆一劃抄寫下《心經》的時候,我們似乎就明白了這樣的道理——

《心經》裡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世間萬物都在不斷的變換之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那些愛恨別離,終將都會離我們遠去。所以——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其實細想我們這一生,又何嘗不是在不斷的告別之中?跟情感告別,跟身體告別,跟昨天的那個自己告別。

我們終將經歷這個世間,最熱烈的愛恨繁華,也終將不留痕跡的,離開它。


之乎者也說


《送別》是李叔同的代表作,經久不衰,廣為傳唱。


在送別歌裡至今無人超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眾人終難望其項背。他為什麼能寫出來?雪梨就說三點。


一、才情取勝

李叔同在才情上無疑是“老天爺賞飯吃”那一類,都說老夫少妻容易出麒麟才子,如孔子,如歐陽修。


19世紀末20世紀初,李叔同支持學潮運動,加入新學組織“滬學會”。在滬學會中,他的文章屢屢列為第一。


他精通書畫篆刻,和上海書畫名家一起辦《書畫報》,成立“書畫公會”。


他舊體詩詞寫得極好,加入文人社團“城南文社”。和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結拜金蘭,稱為“天涯五友”。


林語堂曾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


二、天生藝術家

佛教術語中有一詞名為“阿賴耶識”,眾生每一世在世間由身口造作的各種活動,善惡業等,都最終交由阿賴耶識保存,靈魂帶著它在六道輪迴不停流轉。


如果非要說李叔同的阿賴耶識中保存著什麼,雪梨以為一是“藝術”,二是“佛”。


李叔同無疑是天生的藝術家性格。


反叛、前沿、觀察敏銳、多愁善感、極富創造力、理想主義。這些所有的詞用在李叔同身上都合適。他渾身每個細胞都充滿了藝術氣質:

年少沉迷於戲曲藝術。


精通書畫篆刻。


在音樂上極有造詣,主張求新求變,將《詩經》等古文填詞在西洋音樂裡,成為流傳廣泛的歌曲。


編寫文明戲《文野婚姻》等劇本,宣傳婚姻自由。


扮演《茶花女》女主角,特意節食,瘦出了楊柳細腰,花重金定製女式禮服,剃掉留了好久的小鬍子。


在杭州師範學院任美術教師之時,教學生畫石膏像,將裸體模特帶到寫生課上。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時局動盪,李叔同輾轉上海、日本等地,後自己的摯友,“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因家道中落破產,於一雪夜跟李叔同倉促道別後便離開了上海。


大環境的複雜加上自己身邊人事的變遷,讓李叔同倍感傷心失落,昔日與好友結拜,交遊宴飲,切磋文章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藝術家的創造力總是因某特定外力激發,與內感一結合噴薄而出,往往因此留下傳世名作。


三、佛法薰染

有說《送別》一曲也是李叔同關上塵世大門,與自己風流才子的前半生告別的作品。


李叔同一生與佛有緣。據說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福兆。


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子弟,從小豐衣足食,也去國外見過世面,做了所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戀愛也沒少談,可以說俗世的美好他都見識過一圈了。

後來可能感嘆世事無常,“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吧,就斷然出家了。


這件事在當時是爆炸性的新聞,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他這個突然的轉變。然而,李叔同是個有了想法一定會去付諸實踐並且做到極致的人。他出家是認真的,此後二十六年的時間裡,李叔同逐漸斷絕了俗世的往來,及至去世。每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傘,俗世裡的一切他都捨棄了。


豐子愷曾這樣評價過老師李叔同: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還必須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李叔同是通透的人,他看穿了塵世不過如此,因此決定追隨佛陀的腳步去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諦。那個曾經奔跑在時代浪花之前的領跑人,那個曾意氣風發的天才文人突然一拐彎,上了岸,變成了律宗祖師弘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


李叔同在世無論在什麼領域都能做到最好,最極致,寫出《送別》這樣一流的詞來,也不難理解了。對於其人,就高山仰止吧。


滴滴的冰糖雪梨


這首詞其實是弘一法師寫給許幻園的。許幻園是弘一法師還叫李叔同時摯友之一,也是天涯五好友之一。

弘一法師在俗時,有年冬天,大雪紛飛,好友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很久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讓葉子小姐彈琴,他便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帝國的敵人


這首詞是什麼水平,我沒資格評價。

朴樹說:一生能夠寫下這樣的詞,死而無憾。相信瞭解朴樹的朋友,一定知道他對音樂的執著和挑剔,對於藝術的忠實和純粹。這樣一個歷經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單純男人能夠說出這句話,對於這首李叔同的《送別》是多麼大的認可。

我第一次看到這首詞,在高中,是讀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這首詞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似曾相識,就是莫名其妙的覺得熟悉。這種感覺應該是對這首《送別》膾炙人口最好的解釋。因為在南方,這首詞最喜聞樂見的形式就是童謠。小孩子稚氣,脆生的唱調是這首詞最美的意境。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送別》先聲奪人,畫面清新自然,寥寥數語,使人頓覺長亭古道歷歷在目。眼睛看到的是連天碧草,皮膚感觸到的是晚風吹拂,耳朵聽得到是悠揚笛聲,還有夕陽映照下的遠山。這樣飽滿的畫面,不是對境界最好的解釋嗎?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的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幾句不是唱歌的孩子能夠體會明白的,這是大人獨有的悲哀。歷經半生,天涯海角,大千世界,有幾個真正的朋友,交心的知己。就是這僅有幾個朋友,在這個歲數,也因為各種原因不在身邊,或者不在世間。人生至此,多麼悲涼。

這首詞本來就是作者的好友許幻園破產之時,前來道別時寫的。許幻園只是在院中站立片刻,門不曾進,茶不曾喝,這讓作者的心情更加惆悵。

這首詞瀰漫著淡淡的人生寂寞哀愁,只不過作者的開篇佈局宏大,適景適時,給人優美的意境享受。不同的人在這首詞裡能夠找到不同的定位,這才是經典永流傳的根本所在。


太尉讀書


堪稱現代人寫得最好的古風了,演繹成歌曲,催人淚下。

我曾經有個外地的異性知已,相聚甚短,相歡韻長,就要告別離我遠去,那時就在野外的山腳下,風悽慘,雨微微,四眼相對淚空垂,幾次牽著手不忍放開,但都明白此情不可長,那個傷悲比這首《送別》更淒涼。

我平時也喜歡弄詩賦詞,對這首《送別》十分佩服,將她放在漢隋唐宋也絕不遜色!此刻讀起《送別》,又想起那時的情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楓葉亂舞


好吧,藉此話題 ,給中國人洗洗腦。我們先別說這首詩,先看看這些所謂偉大的文學作品裡的邏輯性問題👉孫大聖降魔,為什麼不每次都用同樣的辦法變成小動物鑽妖怪肚子裡邊降伏妖魔呢?為什麼不 每次都畫個金剛圈讓唐僧坐裡邊不被捉呢?掌門神這地頭蟲連當地的獄警頭子 施恩都打了,卻被一個單槍匹馬的外來人武松打得趴下求饒認武松是大哥大,可能嗎?火攻是三國裡頭個個軍事家熟知的慣用手段,什麼火燒連營火燒赤壁,為什麼諸葛亮草船借箭不怕人家用火箭呢?以上幾個例子說明,文學創作也需要嚴謹的邏輯性,而最慘的是,千百年以來中國的所謂大學者們竟沒有人指出這些 邏輯漏洞,這才悲哀呀!同胞們。思維模式缺乏嚴謹邏輯性,就是中國最大的垃圾文化。書呆子們人家說好他就說好,那些名人放你個屁,他也說是香,腦袋思維模式太感性化了,象個無知少女。好了,回過來說一說大師的這首詩,首先指出的是,長亭外古道邊,碧草接連天這個“碧”字,這個碧字有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意,悲涼的場景應襯悲涼的心情,用這個“碧”字你說相襯嗎?另外,長亭外接連天的草地場景是那裡才有?通常是塞外,既是塞外又何來柳樹?所以細讀這首所謂令人痴迷的大師作品,它是有問題的,就算 吹牛皮也要吹得有邏輯性,缺乏邏輯性就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對吧?就好像以上幾個所謂偉大文學作品裡面的例子。最後,再一次提醒,不要以為大師的作品,就先入為主地認為都是神作,大師就不會犯錯,不要以為名人說的話一言九鼎,放個屁都是香的,只有蠢貨才這麼認為。丟掉那些中國的最致命,缺乏邏輯性垃圾文化吧,不要讓外國人看了那些穿著連衣裙高跟鞋,還人手一支卡賓槍去衝鋒打倭寇的國產垃圾電視劇而笑話我們白痴,好麼?


天籟魔笛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音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別夢寒,李叔同出家不是在道家。

反者,道之動。大周天的循環,只有產生熱能,李書同大周天沒有打通,所以出現別夢寒。

送別詩的級別等同於阿炳的二泉映月。

整個送別詩有水波動氣像。碧連天,拂柳,山外山。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詩歌送別靠近道的思想。

李叔同在送別詩裡幻境的描寫:

恍恍惚惚,送別詩裡有知交的像,。

惚兮恍兮,詩句裡盪漾酒的混濁。笛音殘,詩歌裡喝酒的氣氛是寧靜的。

別夢寒,物是而人非。

李叔同對道之為看得見摸得著物的描寫:芳草碧連天,夕陽山外山。挫其銳。

一杯濁酒盡餘歡,朋友之間,解其紛,和其光。

知交半零落,朋友,同其塵。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李叔同知交半零落是戰亂造成。

兵無所投其刃,虎無所投其爪,以其無死地。今宵別夢寒,李書同送別詩歌的境界處於死地中。

送別詩歌走向頹廢的人生主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