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區別是什麼?

立羽立羽立羽


儘管科學和哲學之間有一些共同點,但它們之間還是存在差異,我們先從什麼是哲學和科學開始。

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這是一項利用理性來探索和理解現實(形而上學)、理性思維(邏輯)、我們的理解範圍(認識論)、道德善(倫理)、美的本質(美學)等問題的活動。


哲學可以定義正確的知識,是對現實和存在事物的本質研究。自古代文明以來,哲學就嘗試解釋世界上的一切。如果哲學家對一種現象進行了解釋,人們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智力或訓練就能理解這種話語。凡是具有一般智慧的人都可以用日常的言語和邏輯在哲學中解釋一切事物。


什麼是科學?

科學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的研究,已經存在了三個世紀。實際上,今天我們所謂的科學在其旅程的開始就被貼上了自然哲學的標籤。科學努力理解各種現象。科學解釋需要概念和方程式的幫助,這些概念和方程式需要適當的解釋和研究,不經過學習的人無法理解。科學文本更加技術性,複雜性,需要理解數學概念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一、科學可以被定義為基於觀察和實驗,對自然和世界進行的研究,而哲學可以被定義為對知識,現實和存在的基本本質的研究。

二、科學作為一種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存在的時間才有三個世紀,而哲學解釋了古代文明以來的一切。

三、凡是具有一般智慧的人都可以用日常的言語和邏輯在哲學中解釋一切。另一方面,科學解釋需要概念和方程式的幫助,這些概念和方程式需要適當的解釋和研究,並且不屬於科學界的人很難理解。


科普子期君


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區別: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哲學思維方式指的是人們認識、改造客觀世界時所運用的具有哲學特徵的思維方法。

科學是正確反映世界本質與規律的理論。科學思維,即形成並運用於科學認識活動、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的方式與途徑的理論體系。

哲學與具體科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其區別在於:①對象不同:具體科學以某一領域作為自己的對象,哲學以整體的世界作為對象。

②方式不同:具體科學以實證知識的方式來進行,哲學則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再思考的方式進行。

③一般與個別的區別,哲學是一般的方法論,具有普遍意義,而具體科學則是個別的特殊的方法。

哲學與具體科學又密切聯繫。具體科學為哲學提供具體素材,哲學依靠具體科學提供的各種知識,才能使自己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哲學只有經常關注具體科學的新成果。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才能保持活力。反過來,哲學理論對於具體科學研究又具有指導作用。因此。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的關係。但必須注意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種是認為哲學無用、可以不要哲學的"取消論";一種是認為哲學可以代替具體科學的"代替論。

威爾杜蘭特有段話可以清晰的表明(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區別) : “科學是分析說明,而哲學是綜合解釋;科學總是化整為零,把有機體分解成器官,把晦澀轉化為明晰。它不管事物的價值、理想的可能性,也不管它們的終極意義,只是滿足於說明它們的現狀和作用,只專注於事物本身的性質和運動過程。”

當一個現象出現在我們眼前時,科學家則熱衷於解釋眼前現象,並不太在乎這個現象背後是否有更為宏大的意義,這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傳統,不論是哪一門作為科學的學科基本上都有這樣的習慣。這是科學的隱形要求,是科學自身的體現。

哲學與科學的本質區別為:哲學是理論思維,而科學則是實證思維。哲學是以邏輯推論為方法的綜合性的、間接性的、抽象性的、理論性的思維,通常又稱為理論思維。

科學是以實驗為方法的單純的、直接性的、實證性的、經驗性的思維,又稱為經驗思維或實證思維。哲學是對科學的總結,科學是對具體事物的研究,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從哲學思維到科學思維,從“最”哲學的思維(一頭茂盛的秀髮)到“最”科學的思維(徹底的謝頂),科學思維從哲學思維漸漸地演變過來,從之前的一頭秀髮到禿頂,雖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已然是本質上的不同了。

從表面上來看,哲學思維是“聰明”的(哲學在希臘文裡就有聰明的意思),而科學思維恰恰看似“愚笨”的。科學思維的效率很低,通俗地講就是很“軸”的。





元元Cy


首先,哲學和科學均出自西方,舶來詞,哲學本義是愛智慧,科學本義是以理性思維為前提的一個研究方法、一個知識體系。

其次,科學來自於哲學,在近代西方,許多大牛以自己是哲學家引以為榮,而對科學家並不以為然(比如愛因斯坦直言自己是哲學家而非物理學家)。科學和哲學的其共同點是,理性思維。其不同點是,科學偏重從現象出發尋找本質來解釋世界,哲學偏重從整體出發統攝現象來解釋世界。

再後,理性思維分為歸納思維+演繹思維,兩種思維各有優劣,但是,到了現代,已經變異只注重演繹思維,導致很多人誤以為(包括很多大學教授),不用數學建模說話就不叫科學,不用數學建模說話就評不上優質論文(拿諾獎更是痴心妄想)。

最後,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歸納思維,如陰陽(二元對立統一)。也有演繹思維,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科學大神貝塔朗菲提出的系統論可勉強與之對標)。還有超邏輯思維,如太極、無極、太和、中、空、道、明德、虛極靜篤等等,這已經遠遠超出了科學和哲學的邊界。

真理到底在哪裡?

絕非哲學,絕非科學。

真理是理性思維無法認識也無法進入的。

故西諺雲: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理性思維就是見到真理的障礙)。中國古人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理性思維就是見到真理的障礙)。


玉典麟須


無論是哲學思維還是科學思維,在本質上都屬於人類的認識,都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它們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

如果為了理解思維的本質與特點,根據認識的不同方式將思維劃分為不同的類型,那麼哲學思維是自上而下的思維,其更多的是考慮整體的自洽性;而科學思維則是自下而上的思維,其更為重視基本的物質構成為何物。

比如,東方人的思維就是一種典型的哲學思維,強調整體的自洽。佛教的“空”和道教的“道”以及中國的元氣說,都是從整體來認識世界,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有機統一性,是無形的。

反之,西方人的思維則是典型的科學思維,重視物質的基本構成。古希臘時期的原子論、以太假說、夸克理論和絃論等,都是科學思維的典型事例。其基本思想都是認為世界是由基本的結構單元組成的,宏觀物質的性質是由基本粒子的性質決定的。

如果從邏輯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哲學思維比較符合演繹法,需要首先提出自洽的公理和假說;而科學思維則主要是運用歸納法,找出具有共性的抽象概念和規律。

然而,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雖有不同的出發點和側重面,但是它們分別都是人類不同的認識工具🔧,它們彼此之間既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的,又是互為促進的關係,都是我們人類的認識所不可或缺的。

這就好比一個是望遠鏡🔭,而另一個是近視鏡👓,各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現代物理學是從西方文明中產生的,是科學思維的結晶。然而,由於其過於注重局部的分析,致使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無法達成統一。

這兩個理論在各自的領域都是非常成功的,它們分別很好地解釋了各種宇觀現象和微觀現象。但是,一旦將兩者結合時,就會產生無窮大,出現了認識的裂痕。前者是連續的,而後者則是非連續的。

這就好比一個技術嫻熟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繪製人體的各個部位,每一個部位都畫的惟妙惟肖,但就是合不到一起,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怪物👹!

所以,現代物理學需要藉助東方人的哲學思維,將世界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自洽的角度來認識現實的世界。確切地說是需要提出一個具體的物理機制,各種不同的物理現象僅只是該物理機制在不同極限情況下的反映。

比如,既然宇宙是具體而有限的事物,那麼其一定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量子構成的。而且,由於宇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存在任何絕對獨立和自由運動的物體。

所以,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著由離散的量子構成的物理背景即空間和由高能量子組成的物理對象(封閉體系)即物質。宇宙的演化,在本質上就是離散的空間與封閉的物質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質能的互換就是上述有機統一的最好例證。

總之,哲學思維強調統一性,注重的是整體的自洽;而科學思維則側重於微觀的組合,更加註重基本的構成。

前者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強調感悟的能力;而後者則是理性的,主要是藉助於邏輯的分析與推理,具有比較明晰的思維過程。因而,哲學思維更加需要天才稟賦,而科學思維是可以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


淡漠乾坤


一個是必須符合絕對的邏輯,也就是無可挑剔,類似於終極答案,這就哲學思維。

科學思維不遵守邏輯性,往往天馬行空,甲與乙之間可能風馬牛毫不相及,可最終卻找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繫。

歷史上,科學家可以成為哲學家,哲學家卻成不了科學家,原因在於,當你尋找哲學上的終極答案時,必須藉助於科學,而科學卻認為沒有終極,無止境,比如物質可分,無限的分下去,沒有終極。

說一個有趣的現象,西方許多大物理學家最後歸屬於神學,原因也就是人的認識受侷限,科研找不到答案,於是只有藉助於神力。

以上就是說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聯繫。

人類探尋終極的手段是運用科學,而科學在具體的方向上必須有嚴密邏輯,哲學一方面是嚴密邏輯的體現,給科學指明方向,同時,哲學本身也在發展,許多宗教也是自成體系的哲學,當科學解決不了的時候,宗教那裡尋找答案。

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區別,主要就是開放度。哲學是內斂,尋找認知的邊界,給認知畫個圈圈;科學是外向,尋找運動的邊界,遠一點,更遠一點。當內斂與開放形成了和諧的統一,往往就是人類有重大發展的時刻,比如歐洲的文藝復興,五四的新文化運動。


布衣吳新建


你不是學哲學的,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不奇怪。但是,這實在是一個關於哲學史的問題了,不是現代哲學問題了,現在哲學人覺得有點可笑。

你們所說的哲學思維和科學的思想的關係,不是現代哲學的一個特徵。相反,它是傳統西方哲學史上的基本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現代哲學的基本特徵就是拒絕所謂的“宏大敘事”。拒絕解釋所謂的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存在形態的解釋。

科學思維完全不同的形態是:科學的思想的、一個最最重要的特徵是,對於一個問題的探索,必須尋找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就是說,科學的思想是有其精確的答案。哪怕是差一絲一毫都是謬誤。這就是科學之所以稱之為科學最最重要的特徵。

但是,哲學完全不同。

一個哲學家所探索的一個哲學命題,最終並沒有一個精確的答案。大家在一起討論這個哲學命題是相互指責,都說別人是錯誤的,而自己的解釋才是正確的。最後,熱鬧一陣,大家散了,沒有興趣了。不了了之。

哲學史上的許多問題都是這樣的結局。

這就是哲學探索與科學探索的最大的區別。

比如,黒格爾所探索的“絕對精神”,後來的哲學家不再探索。所有的哲學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

比如,關於“存在”這樣一個哲學領域裡的基本概念,黑格爾的內涵和馬克思的內涵完全不同,胡塞爾和黑格爾完全不同。甚至胡塞爾的存在的概念,和他的學生海德格爾的存在的概念,也完全不同。

一個哲學家探索的問題,後來的哲學家根本不去涉及的。即使涉及一個相同的概念,其內涵根本就不一樣。同一個詞,實際上根本就不是一個個概念。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從羅素以後,哲學開始了所謂:語言學的轉向,這樣一個西方現代哲學的一個基本特徵。

現代西方哲學所探索的是語言學的問題,根本和物理學沒有關係。

所以偉大的科學家霍金說:哲學死了,就是這個意思。西方現代哲學,不能給科學提供宏觀的、思維空間上的絲毫能力的指導了。

但是,也不要太悲觀,哲學領域現在出現的分化,分化出許多交叉性學科。比如:文化哲學,科學哲學之類。這是專門探索科學研究領域內的哲學問題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問題。

比如英國的大哲學家:約翰 波普,就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哲學家。

現代哲學的極度分化,可以說,已經沒有了一個完整的說、哲學到底是什麼這樣一個概念了。


晉人老峰


.哲學與科學

哲學是研究和探索宇宙運動規律的,就是老子說的“道”。“道”不減不增,不垢不淨,不生不滅。西方哲學界稱“道”為智慧學,聰明學。哲學不屬於任何單科學問,但是任何單科都是以哲學的思辨方式為基礎。例如3加5為8,無論用來計算一群牛的數量,或者豬、狗、羊、大象、獅子、老虎,男人、女人,森林、樹木的數量等等,無論物種千差萬別,但得數都一樣為“8”。這個始終不變的數學”8”,卻貫穿了各個分科學的始終,這就是哲學原理。哲學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運行規律抽象了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它不屬於任何學科,但它卻貫穿其始終。如果抽去了哲學這根“筋”,所有學科全部坍塌!所以說“道”自在,“道”永存,“道”不會犯錯誤。

科學即分科學,它是研究如何運用現有知識去認識和探求本來就存在的規律的學問,分科學簡稱“科學”。再說科學,由於宇宙現象是個萬花筒,七彩紛呈。人的壽命有限,精力有限,聞知有限,所以只能分科去探求某個狹窄領域的真相:大到多重宇宙,小到普朗克時間、距離,銀河系、太陽系、地球陸系、海系,有機系、無機系,動物系、植物系等等加等等,分的細之又細。除了“道”可以包容所有,其它任何學科只能儘量爭取闡明“道”的局部,所以科學不僅僅是今天,在以後無限延長的時間裡,科學家只能儘量藉助於電子顯微鏡或者射天望遠鏡,如此依然是管中窺豹。所以科學每前進一步,都在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錯誤。

科學與哲學的關係,也就是科學與”道”的關係,只能是人類不斷用認識了的知識去證明“道”的正確性,而不是企圖使用自己螞蟻般的粗腿將行走中的大象絆倒!


YangliyingDTT


這是個很有意思且值得探究的問題!

它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在網絡裡看到過的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某位專家與中國科學院的某位院士,倆人進行了一場關於”陰陽、五行是否屬於科學”的辯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說:“陰陽五行是科學”;中國科學院的院士說“陰陽五行不是科學;陰陽五行能造出來原子彈嗎?”

事後更有北京某中醫研究所跟著摻和,當然是以陰陽五行貫穿於傳統中醫學而發聲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之“陰陽五行是科學”的說法嘍。

據說,那場辯論沒有取得什麼好效果,反而讓原本就吵得一塌糊塗的網絡裡爭論得更加厲害了。

我看過那段消息的感覺嘛,一邊忍俊不已,一邊瞠目結舌……”關公戰秦瓊”了嘿,這都誰跟誰啊?!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基本情況:

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聯合印發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陰陽五行”豁然入列。這便是引發網絡爭論以及那場匪夷所思之辯的緣由。

——科技部,國務院主管國家科學技術工作的部門。

——中宣部,中共中央主管意識形態方面工作的綜合職能部門。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國務院直屬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哲學,人們對整個世界(自然界、社會、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科學,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技術,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勞動中提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

在瞭解以上基本情況的過程中,不難發現,現代漢語字典對“科學”與“哲學”這兩個概念的解釋,存在著某些交叉混淆。概念的不清晰,或正是導致人們思維混亂的“元兇”吧。

這讓我想起了戰國時期的名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沒錯,就是它。馬,是一個大集合,而白馬僅是其中的一個小集合,所以麼,以概念而論,白馬並不等同於馬。

返回到主題,就概念而言,可以明晰地分辨出來,”科學”並不完全等同於”哲學”。科學類歸哲學還是哲學類歸科學?這是個問題!

如果將符合規律的學問,都歸類於科學之列,那麼代表人類思想結晶的哲學,則是居於指導人類活動地位的最頂端之科學。其他符合各門類之規律的學科,則是在哲學指導下的科學活動,而已。

一個沒有哲學的民族,因其沒有靈魂而註定混亂。那麼,作為擁有最起碼五千年文明史且其文明源遠流長至今尚未斷脈的中華民族,所具有的靈魂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至繁至簡。繁到”博大精深”,簡到“天人合一”。

回首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其主要目的之一則是為強國而欲引進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其結果呢,德賽二位先生尚未正式登岸,馬克思先生便捷足先登了。作為舶來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如何處理其與“天人合一”的本土哲學之間的關係?應當是本土哲學家們所面臨著的重要課題。很遺憾,迄今為止,作為致力於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也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如是,中宣部還在這個社會已將馬克思主義奉為圭臬的當今,愣是將國民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且認識混亂不堪的本土哲學名詞之“陰陽五行”原封不動地寫進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裡,導致這個社會的思想更加混亂……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難道中華民族“天人合一”之哲學就不是科學嗎?“陰陽五行”不能造出來原子彈,難道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能造出來原子彈嗎?

迄今,對中華民族“天人合一”之哲學,運用最完整的,也就只剩下傳統中醫學了。

對本民族之哲學的不熟知甚而陌生的,不僅僅只有普通國民,還有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不然某院士也就冒不出來那句“陰陽五行能造出來原子彈嗎?”。而即便是當今研究傳統中醫學的專家教授們,對什麼是陰陽什麼是五行,也還得靠在大量閱讀典籍過程中的【悟】。

所謂“陰陽”,包括但不限於“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所謂“五行”,則是一套完整的“制衡理論”。

打住,該回答正題了。

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的區別是什麼?

答:一言以蔽之,按當下對“科學”的定義,哲學思維即科學思維!


峽里人事1


哲學成果與科學成果都是人類思維的結晶。人類認識世界就是一步一步的抽象思維過程。思維開始於我們的感官,我們感官所看到的聽到的,外部具體實物是第一信號,即具體事物作用於我們的感官進入大腦儲存起來。然而人類有第二信號系統,語言文字。為什麼叫第二信號系統呢?因為他是第一信號(具體事物)的信號(代號),也即信號的信號,所以叫第二信號,例如:人看到山楂吃到山楂(實物第一信號),會流唾液,但人聽到說山楂或看到山楂這個字也會流唾液。而猴子聽到說山楂或看到山楂這兩個字是不會分泌唾液的。因為動物沒有第二信號系統,正因為人類有第二信號系統(語言文字),才有了別於動物的思維。人類第二信號系統是思維的基礎,思維就是第二信號系統在大腦裡的運算,例如,哪篇科學論文不是用文字(第二信號,也即代號)寫的。我們做夢就是第二信號的自由運動。人類的思維就是對外部世界(認識世界)抽象過程。抽象低級階段就是科學思維,高級階段就是哲學思維。人類認識世界的兩個過程,先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認識事物特殊性就是認識事物的個性(小道理),認識事物的一般性就是認識事物的普遍性(大道理)。認識事物的特殊性就是認識事物的廣度,認識事物的普遍性就是認識事物的高度(深度)。由於哲學是認識事物的普遍性的大道理,是建立在眾多小道理的寶塔尖上,所以抽象度最高,最能反應世界的本質。所以,哲學思維是科學思維的高級階段。


朝聞道xszy


哲學與科學的區別:

1.哲學思維是戰略思維。

2.科學思維是戰術思維。

3.哲學思維是通過對一系列事情進行長時間的分析、總結出來的精華道理。

4.科學思維是對單一某件事採取認真的分析、精密的考慮然後進行細緻、慎重處理解決。

5.科學思維強調的是點,哲學思維注重的是面。

6.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具體的事情時要採取科學思維。

7.當我們要長期面臨一個問題時就要採取哲學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