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為什麼沒有成為艦載機?

軍武皮卡丘


在殲15的艦載戰鬥機身份正式確定之前,殲10上艦的呼聲很高,甚至在遼寧艦服役後的一段時間裡,央視還播出過動畫宣傳片,其中就有過殲10從遼寧艦上滑躍起飛的畫面。

就綜合性能來看,殲10確實不適合作為艦載機。



首先殲10是一種中型艦載機,最大起飛重量19噸左右,它的載油量、載彈量和殲15有較大差距,從滑躍甲板上起飛,要削減載油量和載彈量,中型機被削減之後,剩下的掛載能力就很有限了,重型機本身掛載能力更強,被削減以後這方面的能力還能較多保留。掛載強弱意味著作戰半徑和打擊能力的高低。



殲15從遼寧艦上滑躍起飛,要保證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在短距起飛位時,只能帶4枚空空導彈,從重載起飛位起飛,可以攜帶多枚鷹擊83K/91等空對面導彈和自衛武器。換作殲10,哪怕是最新的殲10C,帶4枚空空導彈,從短距起飛位起飛,作戰半徑可能只有數百公里,從重載起飛位起飛,也不可能掛載多枚空對面導彈,在地面機場的殲10C一般也只是掛2枚鷹擊91。



雖然表面上看,世界範圍內,艦載戰鬥機都在朝著中型化方向發展,可實際上,那些打著中型戰鬥機名號的,如米格29K、F/A-18-E/F、陣風M最大起飛重量都在27-30噸這個區間,比殲10大了8-10噸,F35C更是達到了31噸,非常接近殲15的最大起飛重量(33噸),我覺得這個所謂的中型化,更多的還是指機體尺寸上的。



不光是掛載能力的先天不足,殲10自身設計也決定了它難以改成艦載機,殲10是單發戰機,一臺發動機的安全性肯定不如2臺發動機,艦載機通常都是採用雙發佈局,因為在遠海,艦載機遠離陸地,只能依賴自己的母艦,除了美軍的F35C之外,其他的航母戰鬥機都採用雙發配置。

此外,殲10的前起落架位於進氣道下方,起落架的收容空間非常有限,無法有效加強其結構強度,而這是艦載機上艦必過的一關,無論是滑越起飛還是彈射起飛,都需要加強。



雖然說採用殲10的話,航母的載機數量可以增加不少,比如遼寧艦就可以裝將近40架殲10,明顯多於現在24-28架殲15的配置,更多的殲10並不代表作戰能力更強,殲10被削減載油、載彈後,打擊能力遠遠不如彈射起飛的陣風和超級大黃蜂,40架殲10不單載彈量總和不比24架殲15強,還打不著殲15能打到的目標。



而且,大量的殲10需要更長的起飛和回收時間,要想用數量彌補自身的不足,殲10就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集結機隊,而航母相比於地面機場,很大的一個優勢在於艦載機的放飛、回收效率,假設40分鐘起飛24架殲15,作戰效能肯定是要高於60分鐘才能集結起來的36架殲10。


止水興波


殲-10系列戰鬥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一種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該機型的立項時間可以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技術較為成熟的戰鬥機。而且由於殲-10戰鬥機擁有和米格-29一樣的輕盈特點,因此一度被認為是登上航母甲板的備選機型之一。至2004年殲-10戰鬥機正式入役,而瓦良格號當時尚未返航。不過後來殲-15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將以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作為主力艦載機,殲-10作為陸基中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將暫時不再考慮登艦。

▲殲15

殲-10戰鬥機之所以沒有計劃在甲板上部署,主要是因為這一機型是根據陸基戰鬥機的指標來設計的,其起落架設計更像F-16這樣的空中優勢機型,起降時並不考慮甲板壓力的問題;而且由於陸地起降不需要考慮甲板顛簸的因素,所以降落時的下降高度達到每秒3米就可以了,但是艦載機的每秒高度下降數據值則需要達到6米以上。由此可見,兩種設計理念不同的方案,並不適合交互使用。

▲殲15

而且由於殲-10戰鬥機的設計方案已經成熟定型,所以如果要使其具備上艦條件,則需要進行全新技術整合,因為戰鬥機設計對於重量、材料、框架等個方面的要求都是十分嚴格的。當然這會產生很大的技術成本,因此不如考慮直接重新開發一款專業的艦載戰鬥機。

▲殲10短距起降性能優越,但是耐粗暴撞擊著陸能力就不行了  在殲10戰鬥機剛剛公開的幾年中,殲10是否能成為艦載機一直是個很受爭議的話題;直到後來殲15和殲20相繼露面,這個話題才少有人提起。

▲殲10

單純從基本的氣動和飛行控制上來說,殲10擁有非常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和飛行操縱品質;這是由放寬靜穩定的全動鴨翼佈局,以及原生的出色全權限數字電傳飛控所共同提供的良好基礎。在保證低著艦速度、提供優秀的操作響應上,殲10的設計是非常好的。

但是殲10在設計時並沒有考慮艦載起降要求,因此其起落架設計是按照陸地起降標準(每秒下降高度最大3米/秒)設計的,在滿足這個極限的情況下,更多的考慮的是減少機內空間佔用、協調其它機身結構和設備安排、減輕起落架重量。

殲10短距起降性能優越,但是耐粗暴撞擊著陸能力就不行了在殲10戰鬥機剛剛公開的幾年中,殲10是否能成為艦載機一直是個很受爭議的話題;直到後來殲15和殲20相繼露面,這個話題才少有人提起。

單純從基本的氣動和飛行控制上來說,殲10擁有非常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和飛行操縱品質;這是由放寬靜穩定的全動鴨翼佈局,以及原生的出色全權限數字電傳飛控所共同提供的良好基礎。在保證低著艦速度、提供優秀的操作響應上,殲10的設計是非常好的。

但是殲10在設計時並沒有考慮艦載起降要求,因此其起落架設計是按照陸地起降標準(每秒下降高度最大3米/秒)設計的,在滿足這個極限的情況下,更多的考慮的是減少機內空間佔用、協調其它機身結構和設備安排、減輕起落架重量。

▲殲15  

總的來說,殲10上艦並不是工程上不具備可行性的事情;但是做起來改進成本高,且性能損失較大,從經濟上並不划算。而且特別重要的一點的是,對於艦載機來說,其性能側重點的優先程度上;載荷航程和滯空能力,其權重顯著高於機動性能,這是恰巧是殲10相較於基於蘇33仿製改進的殲15差距最大的地方。

▲蘇33

因為對於航母來說,在滿足作戰需求的前提下,甲板上的飛機是越少越好的。因為飛機多了,甲板密度提升,極易導致各種事故;殲10雖然飛機更小,但是很多配套設備的需求和飛機噸位是沒有關係的,只和飛機數量有關係——比如包括牽引車在內的車輛。這也是美軍航母后來一直強調減機增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另外,正如前文所言,遼寧號航母和001A航空母艦都首先選擇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作為標配艦載機型,殲-15作為一款重型機,擁有環境適應性強、機身空間大、載荷量多、飛行距離遠等各方面的優勢,而且殲-15也是基於蘇-27系列戰鬥機的技術成果發展而來的新型艦載戰鬥機,其性能水平也是十分先進的,所以選用殲-15戰鬥機上艦也是務實的選擇。


鐵桿軍迷


殲10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制空型國產戰機,從氣動外形來看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天生機動優勢明顯的鴨式氣動佈局,這也為殲10後期能夠同殲11戰機一同承擔國土防空和前線作戰任務的打下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成飛通過研製殲10掌握的先進氣動佈局也為後期研發具備世界領先的殲20隱身戰機奠定了基礎,可以說現如今的成飛已經成為了世界著名戰機搖籃締造者,風頭甚至超過了老大哥沈飛。但是在艦載機行列目前卻是沈飛一家獨大,畢竟沈飛在陸基的殲11B戰機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殲15艦載機早已裝備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那麼成飛自主研製的殲10戰機為什麼沒能成為艦載機呢?

之所以殲10沒能上艦成為艦載機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從殲10自身的性能來說,殲10戰機憑藉自身的鴨式氣動佈局獲得的短距起降能力和更為優秀的飛行操控能力,可以保障其在航母上起降時更短的起飛滑跑距離和更低的著艦速度,以及在整個起降階段極為優秀的操縱品質。但是也正是因為殲10採用的氣動佈局想要上艦卻不那麼容易,首當其衝的就是殲10採用了鴨式氣動佈局,同時為了增強超音速飛行時的氣動穩定性,除了有高大的垂尾外,還設計有兩片腹鰭,而這兩片腹鰭很可能在起飛/著艦過程中與甲板發生剮蹭,造成嚴重的飛行事故。

同時殲10從一開始就是為國土防空而研製的,那麼其要想上艦就得加強其起落架結構強度,畢竟相比陸基戰機降落時3米/秒左右的下沉率而言,在航母上降落這個數值至少不會低於6米/秒。那麼對於殲10而言,原先設計的起落架強度根本不能滿足要求,所以就要換裝緩衝強大更大/緩衝行程更長的起落架,同時機身結構強度也要增加來滿足整體降落強度需求。

當然這些原因都是可以改進的,比如可以將殲10的腹鰭改為可摺疊設計,或者通過改進設計一個全新的垂尾替代掉腹鰭也是可以的,其次像機身結構強度加強/換裝高行程起落架這些對於陸改艦都是必不可少的,像此前的殲15也是從陸基殲11B改進而來的,美帝的超級大黃蟲當初不也是同F16一同競標陸基輕型戰機敗北後被海軍看中下海的嗎,所以想要殲10上艦不是不可能。只是當下殲10早已經定型多年,如果硬要讓殲10上艦,那麼從改進設計成本上來說是不划算的。其次就是現下海軍已經裝備殲15這類雙發重型艦載機,對於殲10這種單發中型戰機根本沒興趣,所以殲10上艦也就無望了。

當然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殲10由於從一開始定位於國土防空的中型戰機,在動力系統的選擇上採用了大推力單發設計,那麼對於殲10後期想要上艦來說,由於艦載機上艦必須滿足加強結構強度和換裝起落架等防護措施後增重的問題,但是擺在殲10面前的問題就是由於其裝備的渦扇10B大推力發動機的加力推力想要大幅度提升推力可能性不大,但是要想上艦增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繼續使用推力不增的動力系統,只會降低其機動性等技術指標,而且海軍處於安全性考慮對艦載機的動力要求更傾向於雙發戰機,那麼就算殲10堅持上艦後其整體性能相比陸基的殲10是會下降不少的,同樣對於雙發的殲15而言也就沒有什麼優勢了。

再一個從航母對艦載機的使用要求來說,並不是說一艘航母上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多就一定能打勝仗,畢竟航母甲板面積有限,如何降低艦載機數量提升單架艦載機的性能才是關鍵,所以對於殲10戰機而言,其雖然體型相比殲15更小,理論上同樣面積的航母甲板停機數量更多,但是由於殲10上艦後相比現役的殲15在綜合作戰能力上是有很大差距的,那麼其佔地面積更小的優勢也就不存在了,而且更多數量的艦載機意味著更為複雜的後勤保障壓力,那麼這對於降低航母甲板事故率和提升航母甲板戰時緊急起降的調度都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總結來說,殲10雖然憑藉自身的鴨式氣動佈局在短距起降上很有優勢,但是對於航母艦載機的使用要求來說,短距起降能力並不是最核心的,艦載機更為看重其整體戰力,所以殲10自身很多設計特點在陸地很有優勢,但是到了航母上反而成為累贅也很正常,再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影響,殲10想要上艦的可能性基本沒有。


魑魅涅槃


殲-10系列戰鬥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一種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該機型的立項時間可以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技術較為成熟的戰鬥機。而且由於殲-10戰鬥機擁有和米格-29一樣的輕盈特點,因此一度被認為是登上航母甲板的備選機型之一。至2004年殲-10戰鬥機正式入役,而瓦良格號當時尚未返航。不過後來殲-15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將以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作為主力艦載機,殲-10作為陸基中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將暫時不再考慮登艦。


殲-10戰鬥機之所以沒有計劃在甲板上部署,主要是因為這一機型是根據陸基戰鬥機的指標來設計的,其起落架設計更像F-16這樣的空中優勢機型,起降時並不考慮甲板壓力的問題;而且由於陸地起降不需要考慮甲板顛簸的因素,所以降落時的下降高度達到每秒3米就可以了,但是艦載機的每秒高度下降數據值則需要達到6米以上。由此可見,兩種設計理念不同的方案,並不適合交互使用。

而且由於殲-10戰鬥機的設計方案已經成熟定型,所以如果要使其具備上艦條件,則需要進行全新技術整合,因為戰鬥機設計對於重量、材料、框架等個方面的要求都是十分嚴格的。當然這會產生很大的技術成本,因此不如考慮直接重新開發一款專業的艦載戰鬥機。


另外,正如前文所言,遼寧號航母和001A航空母艦都首先選擇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作為標配艦載機型,殲-15作為一款重型機,擁有環境適應性強、機身空間大、載荷量多、飛行距離遠等各方面的優勢,而且殲-15也是基於蘇-27系列戰鬥機的技術成果發展而來的新型艦載戰鬥機,其性能水平也是十分先進的,所以選用殲-15戰鬥機上艦也是務實的選擇。

深漂阿友


1、航母艦載機在降落的時候,垂直下降速度7-8米/秒

對結構的要求非常高,而J10是陸基飛機,著陸時比較平緩,下降速度在3-4米/.秒

這樣的話,要上航母必須進行大幅改動

2、J10是單發的,攜帶大型彈藥能力比較弱,而且艦載機一般都喜歡雙發,萬一出了問題還能飛回去


搞笑阿寬


兩個因素

1、航母艦載機在降落的時候,垂直下降速度7-8米/秒

對結構的要求非常高,而J10是陸基飛機,著陸時比較平緩,下降速度在3-4米/.秒

這樣的話,要上航母必須進行大幅改動

圖:殲10短距起降性能優越,但是耐粗暴撞擊著陸能力就不行了


2、J10是單發的,攜帶大型彈藥能力比較弱,而且艦載機一般都喜歡雙發,萬一出了問題還能飛回去


夢遊ads


大概是航母發展在殲10之後吧,一款作戰武器的列裝量產需經過立項、設計、科研論證、模型風洞檢測、樣機試製及各項性能和實彈檢驗等環節,最後軍方驗收。航母改建或交付軍方,殲10己列裝,只有改變其性能方可成為艦載機。這樣彎路太多,不但需重新設計,材料也不盡相同,所以無緣艦載機。


白金暢遊


我們不是軍事專家和工程師,如果我們普通老百姓對殲十能不能上艦指手畫腳,這仗能打贏嗎?專業的事情,交給軍事專家去解決。什麼飛機✈️適合上艦,還應該尊重軍事專家的意見。


佛默177405506


殲10單發,動力也小,改進不大,如果殲31雙發能單發達120千牛加雙發舊能超過F35影形戰機,有強大動力舊能發展強大戰力,對嗎?


不老翁6901


殲十適用於陸基戰機使用,養且沒有殲十五艦載機使用的掛鉤及部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