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中國朝代繁多,而在這眾多的朝代裡,有這樣一個時期可謂是群雄逐鹿,精彩紛呈,這個時期便是三國時期。三國時期的歷史精彩,而創造這些歷史的人物的生平更是精彩,而《三國演義》正是基於這些人物的精彩生平而加以藝術加工寫出來的長篇小說,在這本書中,出現了太多的人物,其中寫的最為出彩的應該就是蜀國的丞相諸葛亮了,不過今天我們不說演義,只說說正史。

雖然說正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小說中寫的那麼神,但是卻也十分的厲害,而且為了漢王室可謂是嘔心瀝血,最後積勞成疾懷著滿腔的遺恨去世,那年他才54歲。

諸葛亮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一時間彷彿失去了主心骨,實力頓時下降,那個時候的蜀漢彷彿是砧板上的魚,任由別人宰割,尤其是那個時候曹魏的實力十分強大,如果說想要攻佔蜀漢的話,這便是最好的機會,可是歷史卻並沒有如此進展,司馬懿並沒有做個小人乘人之危攻打蜀漢,直到他死,他都沒有攻打蜀漢,這其中又有一些什麼樣的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司馬懿不敢,可能有人會問,諸葛亮都已經死了,司馬懿還有什麼不敢的?但是事實還真就是這樣,不過卻並非是懼怕蜀漢,而是懼怕曹魏內部的矛盾。

其實早在諸葛亮剛去世的時候,司馬懿就已經像當時的皇帝曹叡進言,說要攻打蜀漢,但是那個時候曹叡並沒有答應,皇帝不答應出兵,就算司馬懿再想打也只是徒然,而之後司馬懿又被派去平定內亂,自然是無力分身。

倪大紅扮演司馬懿

而之後,尤其是在曹叡去世後,曹魏集團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尤其是曹芳繼位後,主少國疑,司馬懿想要渾水摸魚,勢必勢必牽扯巨大精力,這樣一來,司馬懿的心思全撲到了幼帝身上,哪有什麼心思攻打蜀漢。

雖然司馬懿並沒有帶兵攻打蜀漢,但是曹爽坐不住,他派遣李勝等人攻打蜀漢,滿以為能夠拿下蜀漢,但是蜀漢雖然元氣大傷,可終究底子還在,李勝一行人根本沒有占上什麼便宜,反倒讓魏國元氣大傷。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司馬懿

在曹爽登基十年後,司馬懿不滿足於自己的地位被架空,開始了造反,而他最終也成功了,雖然他並沒有真正的登基稱帝,但是已經掌握了大權,把原本的曹魏王朝變成了司馬家的天下。

雖然司馬懿謀反成功了,但是原本曹魏手下的大臣並不是都買他的賬的,有的人對曹家忠心耿耿,自然要起來反對,而面對這些反對的聲音的最好的措施就是運用武力強行鎮壓,為了達成消滅反對勢力的目標,司馬懿殺了很多人,光是曹家和夏侯家便有了萬人之多。

一方面可以從此看出司馬懿的殘暴冷血,一方面也可以說明當時國內形勢的嚴峻,司馬懿必須要發費大量的精力來面對當時的局勢,國內都安定不下來,更不用說什麼去攻打蜀漢了,蜀漢也因此安全。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劇照:謀士郭嘉

所以說,司馬懿不攻打蜀漢並不是像很多野史裡說的那樣,是因為對諸葛亮惺惺相惜因而決定放蜀漢一馬,政治家的字典裡或許會有惺惺相惜這個詞語,但是在大局面前,還是自己的利益最為重要,司馬懿根本不會為了一個已經死去的人去放棄自己的利益,這是十分不值得,甚至可以說是愚蠢的行為,所以野史上說的根本做不得真。

司馬懿真正的不攻打蜀漢的原因不過也是出於自己自身利益的考慮,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在曹爽登基前是因為皇帝不允許加上平定國內叛亂確實要花費大量時間,曹爽登基後則是因為被架空,無力征伐。

曹操

而到了篡位成功後,他必須要將國內的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必須要保證司馬氏的利益,確保自身權利的穩定,這才是對於當時的司馬懿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

攻打蜀漢會獲得利益嗎?這必然是會的,但是這份利益放在整個司馬家的利益的面前卻不夠看了,司馬懿沒有必要以小失大,他寧肯可選擇固然能夠保守一點的做法,而這也是他謹小慎微的性格的外在表現,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司馬懿在世期間根本沒有辦法去攻打蜀漢。

《三國志》

《三國演義》

《晉書》


鳶飛九天2018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
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生內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說,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後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蜀國內部動盪,這樣也很容易找到儘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裡,他都沒有主動發動過對蜀國的戰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願。

司馬懿其實並不願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於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麼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拜將封侯,封妻廕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掌控了魏國的兵權,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

(曹叡劇照)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於司馬懿統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複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後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幹啥就幹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諸葛亮劇照)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進攻的戰爭。

這些戰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隻有他去,戰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後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後,為什麼還說他不敢發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力,但政局不穩,國內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朝堂,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大軍打進蜀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司馬懿不伐蜀,並非敢不敢的問題,而是值不值的思考!

歷史上篡位的家族很多,但名聲最差的就是司馬懿一家了。在曹操、曹丕、曹睿這三代領導人時期,司馬懿的地位不斷提高,但是對於皇權是沒有說不的能力的。即使到了曹芳繼位的初期,司馬家也並非一支獨大。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馬懿提出建議想乘機攻蜀,但曹睿沒有同意。235年,司馬懿晉封太尉。238年率兵平定遼東公孫淵。當年冬月,曹睿突然去世,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之一。另外還有大將軍曹爽、且排名第一,又是宗室。曹爽是排擠司馬懿的,於是給了太傅的更高職務,讓他交出兵權。在這個階段,司馬懿雖然參與朝政,但更多采取了退讓忍耐,從而麻痺了曹爽。244年,曹爽帶兵進行了一次伐蜀,無功而返。接下來曹爽專權的行為越來越明顯,247年還軟禁了郭太后。這時的司馬懿已經面臨危險了,繼續忍耐、裝病、裝快死了。於249年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三族,從此政歸司馬氏。251年司馬懿去世,卒年73歲。


從這些時間和事件看過來,17年間,司馬懿主要在面對和解決曹魏內部問題。以曹睿的死為分界點,之前是如何自保榮華,之後是看到了機會,以退為進。至於伐蜀,時機還不成熟,畢竟對於其家族來講“攘外必先安內”才是利益最大化。

司馬懿成功的第一秘訣是——長壽!


幾葦渡


其實司馬懿的志向不在滅蜀,而在代魏,最後"併吞八荒".所以他的真正敵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曹魏。

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政權真正構成是對魏的威脅,這在客觀上幫了司馬懿,加重了司馬懿在魏的作用.這也是司馬懿所希望的.你想呀,要是沒有諸葛亮出祁山,司馬懿能被重用嗎?

有人認為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對頭,其實不是.他們是真正的朋友,知音!!!

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司馬懿不會有展才機會;如果沒有司馬懿的英勇抵抗,諸葛亮也難坐相父的位置.所以他們都不希望對方死.據說,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七天沒吃飯,哭得死去活來

諸葛亮在五丈原死後退軍,這是司馬懿消滅蜀軍的大好時機.為什麼不追?司馬懿怕真滅蜀以後自己就成了韓信第二,他的帝王之志也無法實現了.同時,追擊蜀軍也有一定的風險,"還是保存點軍事實力吧\


希純小築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其實答案很簡單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經過數十年的苦戰,東漢王朝的根基終於徹底破滅,中華大地進入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中魏國的代表人物司馬懿和蜀漢的丞相諸葛亮可謂是一對冤家,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都被司馬懿擋住,最後病逝於五丈原行軍途中,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

諸葛亮死後,蜀漢已無大才,此時的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呢?

小編以為,除了司馬懿自己不願意侵略蜀漢以免兔死狗烹之外,曹魏統治者的態度也很重要。曹家三代,自從曹操夢到三馬食槽以後就對司馬懿是頗有防備,君不見每次蜀漢退步,司馬懿的兵權就會被奪,沒有例外,所以曹睿怎麼會同意讓司馬懿帶領百萬雄兵去征伐蜀漢,打敗了不說,如果勝利了,益州會不會被司馬懿自己佔據稱帝,這也未可知啊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三國演義》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什麼終生不敢再攻蜀?


不得不說司馬懿的奸詐與深謀遠慮,諸葛亮在五丈原死後退軍,正是其消滅蜀軍的大好良機,然而,司馬懿並沒有追擊,是有其深遠的考慮!

司馬懿真正的野心不是滅蜀,而是圖謀軍權,繼而控制魏國朝政,如果不是諸葛亮的屢次北伐,曹魏家族抵擋不住,方才使用司馬懿擁兵抵抗,假如諸葛亮只是一心治理蜀國的話,恐怕司馬懿是不會有出頭之日的,畢竟曹魏政權時刻在提防著司馬懿的野心,否則也不會有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利用司馬懿與曹真之間的猜忌,用離間計使魏帝停了司馬懿的兵權,從而取得了第一次北伐的勝利,但也從側面讓魏帝認識到抵抗蜀軍,還是非司馬懿莫屬!


可以說,諸葛亮的北伐促成了司馬懿的被重用,而用兵略遜一籌的司馬懿採用堅守策略,終在五丈原耗死諸葛亮,然而其並不追擊,一是故意留下隱患,防止滅蜀後魏帝將其兵權解除,二是後方遼東太守公孫淵起兵造反需其去平定,平定之後又與曹真等爭奪權力,等其徹底掌握兵權,滅了曹真,大權在握時,人已老矣,再無精力滅蜀了!但是,司馬懿無疑是三國時期的最大贏家!


ZHL13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前線五丈原病逝。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與司馬懿二人真可以說是亦敵亦友。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並沒有起兵討伐勢弱的蜀漢,蜀漢直到30多年後才滅亡。那麼司馬懿當初為什麼不揮兵南下,攻打蜀漢呢?其實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司馬懿劇照)


曹魏皇帝一直猜忌司馬懿,急召司馬懿回去。

司馬氏當時也是名門望族,司馬懿更是才名遠播,曹操在世時就把司馬懿帶到身邊,成為曹魏集團的謀臣。不過曹操一直不給司馬懿實權,一直提防著他。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曹丕不得已只好重用司馬懿,因為諸葛亮興兵北伐,而當時曹魏中只有司馬懿才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不過曹丕一直都是,一旦諸葛亮被打敗,就馬上抑制司馬懿勢力的發展。

其實曹氏集團一直都是想用司馬懿,但又十分忌憚司馬懿的。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曹魏皇帝又馬上召回了司馬懿,害怕司馬懿會擁兵自重。所以司馬懿也沒能及時揮兵,攻打蜀漢。

當然,以司馬懿的智慧,他如果想要攻打蜀漢,肯定能有辦法,不過他不想,是有其他原因的。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需要的不是國家統一,而是司馬氏當權。

當時司馬懿雖然是前線大都督,但是他是被人控制的大都督,曹魏集團的曹真、曹爽家族依然有勢力和司馬懿抗衡。

如果司馬懿真的帶兵攻打蜀漢,在當時諸葛亮去世,蜀漢窮困的情形下,司馬懿很可能會取勝。可是取勝了,真正勝利的是曹魏,而不是他司馬懿。

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需要的是在曹魏內部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不是帶兵去幫曹操打天下,落得個出力不討好的下場。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不想讓蜀漢滅亡,不想蜀漢大臣被曹魏所用。

對於司馬懿而言,曹魏掌權者越是無能,對自己越有利。如果蜀漢被滅,那麼蜀漢大臣肯定會變成曹魏大臣,而蜀漢當時還有姜維、向寵等能人。如果這些人來曹魏集團,逐漸掌握權利,那麼肯定不利於司馬家族掌握大權。

司馬懿是個聰明的人,這點道理他當然明白了,他也不會自己出力給自己找來更多的對手。

所以司馬懿此時只想保全蜀漢,保全東吳,來和他們共同抗衡曹魏,爭取更多的權利。

司馬懿智慧卓絕,但是他早有取代曹魏之心,所以不可能真心真意為曹魏做事。


斯幽說歷史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終身不攻擊蜀國?不是司馬懿愛屋及烏可憐諸葛亮和蜀國,更不是對劉禪抱有好感,投桃報李。而是實在有他難言的苦衷。

其一,蜀國不是說打就能打的。俗話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說的就是蜀國這個地方不容易安定。為什麼?因為蜀國有它無可比擬的地形優勢。四川盆地,四面環山,就像一圈天然的城牆把天府之國圍在中間。你打它吧,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千里蜀道就夠你喝一壺。你不打它吧,它完全可以關起門來發展,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君不見司馬懿的愛徒鍾會,在佔據蜀地之後也禁不住誘惑企圖割據自立,反叛魏國。所以蜀地難克,也難治,司馬懿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解決這個對手,這是他終生不攻擊蜀國的最根本原因。

其二,戰略條件不允許。諸葛亮去世時,雖然蜀國孱弱,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然形成,彼此之間都是一個平衡。且不論是否能夠拿下蜀國,就算能,在攻擊蜀國的過程中,吳國也絕不會坐視不管。趁虛偷襲也是必然。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遼東還有一個強勁對手需要解決。司馬懿徵遼東前,天下實際上是四國並立。魏蜀吳之外,在遼東還有公孫家族長期經營的獨立王國。這塊土地長期與曹魏集團貌合神離,到公孫淵手上更是自立為燕王,處於魏國大後方,眼看成為曹魏的肘腋之患。這樣的威脅更勝於蜀國和吳國。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曹魏集團所以派司馬懿北征遼東而非發起對蜀國的滅國之戰。

其三,司馬懿個人的政治盤算。所謂飛鳥盡良弓藏,沒有諸葛亮七出岐山不斷地發起閥魏戰爭,司馬懿在曹氏宗族的懷疑和打壓之下不可能掌握軍權。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有過之而無不及,先後發起十次北伐戰爭,雖都未對魏國構成實質性威脅,但給了司馬懿以足夠理由掌握軍權以抗蜀。某種意義上講,司馬懿能夠得勢,一方面怪曹操後代及曹氏宗族確實太次,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確實也應該感謝蜀國幾代掌權人孜孜不倦地閥魏。如果沒有了這樣的外部牽制力量,司馬懿很可能被封殺於曹魏內部。空城計司馬懿並非沒有識破諸葛亮的計謀,只是司馬將計就計放過對手一碼罷了。所以蜀國的存在是司馬懿政治鬥爭的需要,他主觀上不願意滅蜀。當然,最後一種原因只是參考,畢竟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還是靠邊站,是否閥蜀這種軍國大事他說話的分量還是略顯不足的。



週週說古今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在曹魏擔任職務變化的情況去分析。

234年,諸葛亮去世,司馬懿此時任曹魏大將軍,相當於武裝部隊總司令,坐鎮長安,全面負責對蜀漢的戰事。諸葛亮去世時司馬懿正在五丈原前線,此時蜀漢發生內訌,魏延、楊儀爭鬥,司馬懿其實是想趁勢發起進攻的,《晉書》記載,司馬懿“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也就是說,不是司馬懿不想伐蜀或者不敢伐蜀,而是魏明帝不想。魏明帝是站在全盤的角度進行考慮的,因為除了蜀漢那邊還有一個敵人孫吳,與蜀漢對峙日久,曹魏損耗也很大,需要修整一段時間,並不具備馬上伐蜀的條件。伐不伐蜀不是司馬懿說了算的,司馬懿當然得聽命令。

235年,司馬懿轉任太尉,仍負責軍事並坐鎮長安,他在這裡一邊備戰一邊發展經濟,《晉書》記載:“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237年,遼東的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為燕王,要搞分裂活動,魏明帝派別人去打了一下,結果失利,只得讓司馬懿這位老將出馬。司馬懿次年以太尉的身份徵遼東,離開了與蜀軍作戰的主戰場,歷時約一年將遼東平定。


239年,正月裡曹睿駕崩,司馬懿還在從遼東回師的路上,他接到數道急詔,坐追鋒車趕到洛陽,總算見到曹睿一面,曹睿向他託孤,讓他與新任大將軍曹爽一起共同輔佐年僅

8年的少帝曹芳。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仍任太尉,同時兼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從此他沒有再回西線戰場,是否伐蜀也不由他一人決定。不久,曹爽一夥以少帝的名義升司馬懿為太傅,其實是將其架空,司馬懿雖位高、名高、功高,但其實逐漸淡出了曹魏核心層,後來司馬懿索性稱病不上朝了。


244年,曹爽策劃過一場伐蜀之戰,目的是立下軍功徹底壓住司馬懿,對於此戰司馬懿表示反對,他認為魏軍準備不足,伐蜀只能無功而返。司馬懿的這個態度可以理解為他作為經驗豐富的將領,且長期在西線與蜀軍作戰,瞭解實際情況,故爾認為伐蜀不妥。也可以理解為,他看出曹爽的私心,不想讓曹爽一夥更為得勢。這一仗果如司馬懿所料,魏軍出征後遭到蜀軍周密且頑強的抵抗,陷入進退兩難之地,只得灰溜溜撤回。

249年,忍無可忍的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將曹爽一夥誅除,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時才真正“說了算”,但他首先面臨的急迫問題是那些忠於曹魏的人發起了叛亂,根本無瑕去想伐蜀的事。


250年,王凌在淮南叛亂,司馬懿親自征伐,消滅了王凌。

這時他能不能考慮一下伐蜀之事呢?不能了,因為幾個月後他就去世了,終年73年。

通過以上史實回溯,可以看到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確實沒有再伐過蜀,不過不是他不敢,而是另有其它原因:前一階段是因為他說了不算,想伐也伐不了;中間則是朝廷鬥爭逐漸白熱化,伐蜀成為鬥爭的一項內容,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司馬懿不希望別人去伐蜀;後期司馬懿總算獨攬了大權,但留給他的時間太有限,伐蜀已無從考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