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你認為揭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

野駱駝9005184025938


一切的禍因,都是因為人心永不知足的慾望。一切的罪過,其根源都在於為了滿足無休止的佔有慾。

所以,知足才是真正的滿足,常懷知足的心態處世,就從來沒有什麼不足。

於修行者而言,更應真常知足,保持清心寡慾,降其貪嗔痴念,達到虛靜心明,神滿氣足,道氣長存。


藝海綜述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這句話是老子所說,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卻:屏去,退回。

走馬以糞:糞,耕種,播種。此句意為用戰馬耕種田地。

戎馬:戰馬。

生於郊:指牝馬生駒於戰地的郊外。

擴展資料: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戰思想。在春秋時代,諸侯爭霸,兼併和掠奪戰爭連年不斷,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災難。對此,老子明確表示了自己的主張,他分析了戰爭的起因,認為是統治者貪慾太強。

老子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要求統治者知足常樂,這種觀點可以理解,但他沒有明確區分戰爭的性質,因為當時的戰爭有奴隸主貴族互相兼併政權,也有的是地主階級崛起後推翻奴隸主統治的戰爭,還有勞動民眾的反抗鬥爭。因此,在本章裡,老子所表述的觀點有兩個問題,一是引起戰爭的根源;二是對戰爭沒有加以區分。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明誠書摘


《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你認為揭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

“禍莫大於不知足”的意思是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為嚴重的了。

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裡就會快樂,痛淡而且對於身心健康有利。相反則焦躁不安。

一個人如果受貪慾的支配,那麼將會萬劫不復,老子非常推崇“知足。”

知足是一種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貴。知足的人才會常足.

老子的《道德經》是從根本上修正一個人的思想和心態。

人們不知道珍惜現有的,過分追逐名利必然會招來災禍和不幸。

如果你不知足,人的慾望永遠沒有停止,不會滿足,永遠停在煩惱痛苦中。

人生應該在恰當的好處是要曉得剎車止步。我們要從老子的大智慧中獲得人生的真諦。





蟹小魚


傳說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傳的道是太上老君的陽陰陽大道,道德經就是以陰陽大道的法則規範物質的行為,任何事物過度就擾亂陰陽平衡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道是陰陽大道,德是行為也可以理解為物理化學性質。不是現代人理解的道德。


萬象真


知足,可以有這樣的理解,即是“知”足夠充實。顯然唯有在人的認知足夠到位,達到充實的程度,才具有把事情做好的條件。當人具備這樣的條件時,人的內心自然是自信的,所以做起事來會自然而然,沒有造作,一切水到渠成。

相反,如果不知足,就是“知”沒有積累到足夠充實的地步,如此就不具備把事情做好的條件,自然無法讓自己得到好的結果。及人不知足時,表現出的心理特徵為“貪”,故而及人有了貪心,即為表現出不足之相,匱乏之相。

同時,要人知足,也暗含了讓人立足本分,把能做好的該做好的切實做好的意思,如此讓自己從腳下做起,一點點的鍛鍊自己,實現由內而外的發展。而不是好高騖遠,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從而讓自己總是原地踏步。

再者,及人不知足,貪求過度,實為取禍之道。不具備做某事的條件,卻一定要去做,由此不僅讓自己付出的成本無法獲得回報,更是可能將自己置於極為被動的境地。故而才說,禍莫大於不知足。


本然同在


《道德經》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後世,指導人們以德為本,清淨無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源與老子《道德經》中勸人“節制慾望"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大至一個國家,小到個人生存,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的慾望。勸人知足常樂,凡是順應自然無為之道,盡心盡力去做為,但不要妄為,即"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認為:不要過於在乎個人名利,而應該為道是求,必須保持恬淡無欲,歸真返樸、少思寡慾的思想,不為個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為自己私慾而心神不寧,始終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高尚情操。若人人信守此人生準則,則整個社會風氣將大大好轉,思想素質提高了,能更好地發揮人的聰明才智,體現人的真正價值,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知足的人,會減少貪求,順心自然,無憂無慮,泰然自若,遠離羞恥與侮辱之事,知道適可而止,就能減少危險,可以長生久安。

孔子也說:“不知天命,不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滿足自己的慾望與訴求。否則,不切實際的慾望、不擇手段的侵掠,必定頭破血流、善心泯滅、道德淪喪,帶來人類的悲傷,文明的浩劫。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果報,如影隨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愛無為之德,節制私慾和貪婪,就能釋解冤仇,遠離災難。

所以,"禍莫大於不知足"是要求我們"知足常樂",是一種聰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決不是胸無大志的消極表現。

用陶淵明的詩做總結:"智者樂山山如畫,仁者樂水水無涯。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秋水長天H


古代的帝王,當了一國之君,並不滿足,還要四方征戰,擴大自己的疆土。戰爭帶來的禍害,首先衝擊底層人民。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子說,天下有道,太平時期,馬兒得以卸下戎具,為耕田、畜牧所用,人民安居樂業;而天下無道,征戰時期,即使是懷孕足月的母馬,也被拉上戰場,可憐的母馬在郊外生下小馬。動物尚未如此,更別說人了。

有道和無道之間,是人的慾望。人能自控慾望,就是有道;人被慾望所控,就是無道。

禍害最大的根源,源自人性的貪婪,不知足,貪得無厭。





國學紫薇


禍莫大於不知足!老子這句話的原意是告訴我們人們,無論你做每一件事、或做什麼事都不要過於貪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千萬不要佔便宜,佔個小便宜就要吃大虧,所以,我們大家做人要做到公平公正,做官的要做到廉潔奉公,經商的做到買賣公平!


饒政


禍莫大於不知足,一切禍端都是由於不知足慾望膨脹的野心所至,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慾望人人有,但是不能過,太過就是錯,太過就是禍,不偏不畸又難做,沒有物質刺激難以推動社會發展,刺激過度人人追求利益,人們為了利益執而不顧,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而是把符合情理道德的事拋置腦後,有的鋌而走險亡命相爭,有的不講道德冷酷無情……


人和萬事成


首先:

【原文】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出處】老子著《道德經》。

【譯文】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害了,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罪過了。知道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會自得其樂。

其次以下是我自己本人的理解,人心不足蛇吞象,我這個人就比較容易滿足,我從小到大就一直認為,你能得到多少完全是由命運決定的,不是你想得到多少就能得到的,比如錢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做到適可而止,不要把事情做絕。

然後,我認為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煉自己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