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航母被擊沉,起飛的艦載機應該怎麼辦?

秦皇見漢武


這種局面在二戰中多次發生,一般而言,遇到這種倒黴至極的情況,艦載機也算是無奈了,但是也還是有預案的,一般來說可以有3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是降落在另外一艘友軍航母上。這適合參戰的一方在被擊沉一艘航母后,還有至少1艘及以上的航母,這種時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起飛的艦載機在母艦沉沒後,可以馬上聯絡其他友軍航母,詢問收納飛機的情況,並且詢問可否降落,得到肯定答覆的概率一般會很高,除非人品不好被拒絕,因此可以選擇降落回友軍航母。


第二種情況是被擊沉了所有的航母,或者只有一艘航母參戰還被擊沉。此時選擇可以有兩種,第一種是降落海面或者棄機跳傘,降落海面並不是最安全的方法,但是卻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吸引注意,並且多在海上飄一會,也許可以被其他友艦救起來,保住一架艦載機,但是這樣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不平靜的海面對於戰鬥機來說就像是一個充滿了大坑的地面,降落實在是危險。


因此,這種情況下一般還是選擇棄機跳傘的多,跳傘後起碼有很大的希望保命,但是一定要帶上信號彈,不然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一個在海浪中時隱時現個人,實在是難上加難,基本上如果不帶信號彈,就一定不會被發現,只能飄在海面等死了。於是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降落在敵軍的航母上,這樣的情況也不是沒有過,但是降落就意味著被俘虜,著適合於求生欲極強的士兵,為了保命,暫且被敵人俘虜,也是一種選擇吧。


海事先鋒


航母被擊沉,艦載機回不了機窩,可苦壞了那些艦載直升機,航程本來就短,說沒油就沒油,棄機逃生又不可能,大約只能降落海面,力求創造逃生機會。航母大戰,是從二戰開始的,當時的艦載機性能不高,航母被沉以後,除了自殺式攻擊,生還者少而又少。如太平洋戰爭,日本因18艘航母被擊沉,大部分飛機因而無法生還。今天的航母戰力大為提高,艦載機性能也大為增加,雙航母出動,一艘被擊沉,還有另外一艘,有基地的靠基地,沒油還能呼喚空中加油機,還有夥伴式加油,大約都能飛回家。任何裝備只要技術條件允許,都會考慮極限使用,想得蠻貼心,敬請大放於心。

艦載機的設計師們

艦載機的設計者們,從來強調大航程,包括二戰艦載機,航程都不短,以美國F4U“海盜”為例,在1600公里以上。當代艦載機,如美製F/A-18E/F,滿油滿彈達到了2300多公里;五代艦載機F-35C,也在2200多公里以上。都在關心我們的殲-15,滑躍式起飛耗油量高,滿油滿彈的航程在3500公里以上。不過有一個基本常識要說清楚,與其它艦載機一樣,有一個最大載荷問題,3500公里是載滿油時的航程。視任務不同,掛多少彈,載多少油,要做出權衡。即便其F-35C航程大為增加,美國新型“福特”級航母,更打造出MQ-25艦載加油機,以滿足艦載機油量不足的應急之需。

航母指揮官的責任

正像有什麼樣的設計師便有什麼樣的艦載機一樣,航母編隊的指揮官們,指揮作戰要根據艦載機性能,而制訂作戰任務,包括其最大航程,乃至航母損失的情況下,怎麼確保艦載機安全。網絡橋段,定性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可控制10萬以上平方公里海域,就沒有考慮艦載機的安全。如對不具反制航母能力的弱小國家,你說可以控制100萬平方公里,也無可質疑。應對有強大航母的國家,能控制100平方公里就不錯了,甚至更低。如何把損失降到最低,在制訂作戰計劃之前,都會考慮到這一情況。


魂舞大漠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

主要理由是——沉船並非一瞬間的事情

咱們說一個航母——日本的信濃號吧,1944年11月28日出海,29日信濃號在凌晨3點16中了魚雷。直到10點57分方才傾覆沉沒,期間經過了大約7個小時。

在整個從被擊中到最終沉沒的過程中,2400名乘員只死掉了791人。其大多數是由於未能有效的被通知到而滯留艦中沉入海底的。

所以說“擊沉航母”是兩個過程,第一是擊中航母造成足夠大的傷害,第二則是航母本身的沉沒過程。

在航母沉沒的過程中人員可以撤離,艦載機實際上也有可能起飛離去。

即便是已經離開航母到艦載機也可以向其他機場飛過去。

例如當年部署在波斯灣的美國航母,實際上已經開過了霍爾木茲海峽。



如果航母在這個位置出了問題,實際上派出的戰機還可以轉飛沙特等盟國的機場的。

至於類似於中途島海戰、偷襲珍珠港的情況下航母被擊沉,那麼艦載機是可以飛到別的航母上的。

在最不濟的情況下可以駕機飛向友軍軍艦後跳傘獲救。


軍武數據庫


這是一個既現實而又不現實的問題,就目前的現代航空母艦來說,還沒有被擊沉的案例。只有二戰時期的航母,才有被擊沉的眾多案例。當然,二戰時期航母的艦載機,自然,我們查查歷史也都能知道結局。那麼,對於現代航空母艦來說,如果真的發生航空母艦被擊沉的情況下,已經起飛的艦載機將如何處置呢?
遼寧艦航母編隊


航空母艦作為艦載機的起飛平臺,也是其打擊平臺,擔負著艦載機的起飛降落執行各種任務的基本操作。一旦,航空母艦平臺被擊沉,就意味著艦載機的這些保障將徹底失去,這對於整個航母編隊來說,是極其嚴重的損失。那麼保護航母就成為護航編隊的首要任務,可是戰爭畢竟不能保證航母不被擊沉,就是被擊傷甲板都可能讓起飛的艦載機無法降落,這時候怎麼辦呢?

作為起飛的航母艦載機,一旦航母本身被擊傷或者擊沉,那麼艦載機必然要取消任務,儘量回收保護受傷航母,或者其他編隊撤離戰場。而在此期間必然要聯繫周圍盟國備降機場,迅速找到安全降落機場,以求自身安全。可是如果戰機是執行完任務返航,那麼戰機的機內燃油必定不多,而這樣的情況就是十分危險的。如果周邊有盟友基地,那麼空中加油機就是必須要起飛執行保障任務,並且在完成加油後,迅速降落盟國備降機場。


美國大型航母

可是上述情況周邊沒有盟國,如果戰機根本到達不了任何其他非敵對國家,那麼只有在拋棄戰機,選擇在撤出的編隊附近彈射跳傘,以求飛行員被護航編隊戰艦所救起。而這樣的選擇也是無奈之舉,畢竟飛行員還是要比戰機寶貴。


因此,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配置雙航母,或者多航母的方式,以免一艘航母被擊傷,讓航母艦載機可以備降其他航母上。所以美國在任何地區衝突當中幾乎都是會派遣雙航母戰鬥群,或者多航母戰鬥群參加戰鬥。對於單航母作戰的國家來說,就沒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尤其是航母作戰海域,周邊沒有盟國或者可區域,那麼就對航母可造成潛在風險是最大的。

所以,對於擁有航母的國家其保障最大的安全保障,就是要打造雙航母或者多航母編隊,才是能夠提供最大的攻防保障。像世界上那些只擁有單航母作戰的國家而言,一旦出現航母被擊傷的情況,間接損失都是一個巨大的災難。那麼對於航母大國,一定要建造三艘以上的航母才能做到最大的安全保障。


淡然小司


航母沉沒了,艦載機會尋找任何能降落的地方降落,實在沒辦法就只能在海面上迫降,儘可能保存飛行員和飛機,比如最近熱播的《血戰中途島》,日軍四艘航母全部被擊沉,返航的艦載機只能在海面上降落,因為戰鬥海域距離日軍控制的陸地太遠,附近的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又不具備讓艦載機降落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艦載機會盡可能在己方軍艦附近降落,以便儘快獲救。

當然,也有個別狂熱飛行員選擇玉碎,駕駛艦載機撞向美軍的軍艦,但這是極少數的!最新解密的資料認為,中途島海戰中日軍僅有110名飛行員陣亡,而當時日軍參戰艦載機有266架,可見大部分的飛行員都倖存下來了!這部分飛行員都選擇在海面上迫降,最後被軍艦救起,真正選擇玉碎作戰的並不多。

那麼假如日軍的4艘航母沒有被全部擊沉呢?參照當時美軍的案例,在約克城號被擊沉,大黃蜂號和企業號完好的情況下,剩餘的航母要負責接收約克城號的艦載機,也就是說救起飛行員的同時還要要儘可能保住飛機,即便是在海面上迫降的艦載機也要儘可能回收,因為海軍不會給航母預留太多艦載機,獲得新飛機需要等待很長時間,飛機和飛行員失去任何一個都會嚴重影響航母的戰鬥力。



舉個例子說明。在中途島海戰之前的珊瑚海海戰中,就出現編隊中的部分航母被擊沉的現象,美日兩軍選擇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措施,間接影響了中途島海戰的結局。日軍第五航空戰隊的翔鶴號航母被重創、瑞鶴號安然無恙、輕型航母鳳翔號戰沉,損失77架飛機,和1074名官兵;


而美軍的重型航母列剋星敦號戰沉、約克城號受重創,但約克城號負責接收了列克星頓號的艦載機,因此只損失了66架飛機和543名官兵,對比之下不難發現美軍更注意營救飛行員和飛機,裝備和人員損失率明顯低於日軍。

由於大量的飛機和飛行員倖存,約克城號航母在簡單修復後就參加了中途島海戰,而日軍的翔鶴、瑞鶴兩艘艦隊航母都不能參戰了。當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打響時,翔鶴號造緊張維修、瑞鶴號卻在等待新的飛機和飛行員,失去了這兩艘主力航母,南雲忠一很難打贏中途島海戰。


兵器世界


很簡單,要麼墜海,要麼能夠找到其他航母或者機場能夠降落。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航母機動部隊的4艘大型航母,在5分鐘內就被引爆3艘,只剩下一艘飛龍號。從爆炸的赤城、加賀、蒼龍號上起飛在空中艦載機,有一小部分降落在飛龍號上,繼續執行轟炸美國航母的任務,直至飛龍號也被擊沉,所有艦載機當然一同全部損失。

不過相對於艦載機,真正寶貴的是艦載機飛行員。日本在中途島戰役中損失的飛行員倒不是很多,因為其航母都不是爆炸後一下子就沉掉的,還是有時間讓大部分人登上護衛艦船。後來在瓜島期間,日本海軍就執行非常愚蠢的“不沉航母”策略,讓艦載機飛行員從陸地機場起飛,去遙遠的瓜島上空與美軍機交戰。因為距離太長,留給日軍飛行員作戰時間太短,且如果飛行員負傷或者飛機受創,極難再飛回去,經常就掉海里了。

瓜島戰役,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損失其實是遠超中途島戰役的。儘管從沉沒航母的數量來看,是中途島戰役更多。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


DS軍美


世界上首次大規模進行航空母艦大決戰的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使用了大量的航空母艦來作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戰鬥機和海戰結合在了一起。航空母艦就是一座移動的機場,艦載機就是水面艦艇戰鬥力的延伸。



艦載機是有一定航程的,也就有所謂的作戰半徑。艦載機能夠飛多遠是根據所攜帶的燃油的容量來決定的。如果發生航空母艦被對手擊沉的情況,那艦載機就無非幾種選擇了。


如果燃油足夠多,那還能尋找就近的陸基機場進行降落,不過這個有很大的風險,因為航空母艦作戰基本上是在遠離國土的地方,所以很容易就降落到敵方的機場,那就意味著被俘了。

另外如果燃油不夠的話,而且空中並沒有加油機來進行空中加油,那艦載機飛行員只能選擇跳傘了,但是在茫茫大海上生存會受到嚴重的威脅。如果空中還有辦伙伴加油機,那還能撐一段時間,但是最終還是逃脫不了墜海的命運。



一艘航空母艦可以攜帶七十多架艦載機,如果要維持這麼多的艦載機從海上返回陸基機場,只需要眾多空中加油機來進行伴隨加油的。這個在戰時是不切實際的。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附近也有一艘同樣類型的航空母艦,這些已經起飛的艦載機可以降落在這些航空母艦上。但是這些艦載機降落會干擾這艘航空母艦正常的運作。因為每艘航空母艦機載機的配備是根據實際操作而來的,多帶機載機就是會影響機載機起降效率。


航空視界


這個答題首先是,航母被擊沉前艦載機是否已經起飛到空中,執行戰鬥任務,這時航母已經遭受到了,導彈的襲擊,抑或受到水雷的重創,但是航母一般是罕見的,是不會被擊沉的。美國稱將退役航母做一個實驗,美國在2005年的時候,就將本國退役的8.4萬噸航母作為靶子,進行持續的狂轟濫炸,其中導彈魚雷也曾做過一波接一波兒試驗,但是主要用轟炸機投下的炸彈,就是在這樣毫無反抗的情況下,美軍也是持續轟炸了25天才將其擊沉,這也足以看出航母的強大。


話回正題:艦載機在起飛時,航母甲板遭到了嚴重破壞,艦載機已無法回到航母甲板子上了,這得看航母在大洋之中,附近有沒有這個國家的空軍基地,如有可以降落在自己的軍事基地上,抑或是盟友的軍事基地。但是還有個前提,看看艦載機夠不夠飛往基地上的油料,還得看預警機起沒起飛,沒有預警雷達,還有艦載機和普通固定翼戰鬥機,在接受加油機的受油是否存在,如果這些條件都沒有的話,海平面就是艦載機的的歸宿。


布衣評史


航母當然是敵方優先攻擊的對象,即使沒有沉,也有可能被擊傷擊毀甲板,那麼就有可能不能起降戰機。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由中途島海戰來看看美國海軍是怎麼做的,美國海軍出動了三艘航母,分別是“大黃蜂號”“企業號”“約克城號”。其中約克城號是經過緊急搶修三天即刻投入戰場的,為了這事,尼米茨違反了很多海軍條例,如果打了敗仗,他會面臨軍事法庭的審判。

而尼米茨為什麼那艘內部打著鋼架支撐的,僅僅把飛行甲板修好的約克城號也派出去呢,就是為了題主所說的問題。

這場戰鬥好死不死的又是約克城號倒黴,它被擊沉了,在它還沒有被擊沉之前,僅僅被擊傷的時候,他上面飛出去的戰機就被命令降落在大黃號和企業號上面了。

這種安排有它的好處,就是即使失去了約克城號,它的戰力並未全部喪失,他的戰機和飛行員還在。事實上也就是這樣的,約克城號上的俯衝轟炸機編入了新的中隊,繼續追殺著南雲中將殘存的艦隊。(我不想提魚雷機中隊,知道的請點個贊。)

這就是第一選擇,轉場降落到另外一艘航母,繼續戰鬥。

而第二選擇並不是網傳的,飛向附近路基機場,這不是第二個選擇。第二個選擇是發佈方位後,在海上迫降。坐上皮划艇吃巧克力,等驅逐艦來救援。而後驅逐艦會用送飛行員去別的航母,開新的飛機,繼續戰鬥。飛機比飛行員便宜,尤其是戰場上的飛行員分分秒秒創造巨大收穫的鑽石時間內。

第三才是飛向附近的路基機場。(飛行員基本上這場戰鬥用不上了。)

第四飛向盟國機場,小心被擊落。

所以,美帝在派出航母的時候,只要確定有戰鬥可能,一定是雙航母編隊,甚至是三航母編隊。

記住了,飛向己方航母或者海面迫降。


李勉9


航空母艦作為艦載機的起飛平臺,也是其打擊平臺,擔負著艦載機的起飛降落執行各種任務的基本操作。一旦,航空母艦平臺被擊沉,就意味著艦載機的這些保障將徹底失去,這對於整個航母編隊來說,是極其嚴重的損失。那麼保護航母就成為護航編隊的首要任務,可是戰爭畢竟不能保證航母不被擊沉,就是被擊傷甲板都可能讓起飛的艦載機無法降落,這時候怎麼辦呢?

第一種是降落在另外一艘友軍航母上。這適合參戰的一方在被擊沉一艘航母后,還有至少1艘及以上的航母,這種時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起飛的艦載機在母艦沉沒後,可以馬上聯絡其他友軍航母,詢問收納飛機的情況,並且詢問可否降落,得到肯定答覆的概率一般會很高,除非人品不好被拒絕,因此可以選擇降落回友軍航母。

2、繼續執行戰鬥任務,然後迫降在陸地機場上。

現代海軍艦載機主流機型一般都是中型或者重型戰鬥機,本身航程能力也比較遠,一般在3000km左右,如果執行完戰鬥任務之後,附近有友軍控制的陸基機場或者盟軍的機場,那當然就可以飛過去降落了,畢竟艦載機本身就具備在陸地機場降落的能力。這兩種情況在二戰時期的海戰中也是出現的比較多的。

不過相對於艦載機,真正寶貴的是艦載機飛行員。日本在中途島戰役中損失的飛行員倒不是很多,因為其航母都不是爆炸後一下子就沉掉的,

還是有時間讓大部分人登上護衛艦船。後來在瓜島期間,日本海軍就執行非常愚蠢的“不沉航母”策略,讓艦載機飛行員從陸地機場起飛,去遙遠的瓜島上空與美軍機交戰。因為距離太長,留給日軍飛行員作戰時間太短,且如果飛行員負傷或者飛機受創,極難再飛回去,經常就掉海里了。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由中途島海戰來看看美國海軍是怎麼做的,美國海軍出動了三艘航母,分別是“大黃蜂號”“企業號”“約克城號”。其中約克城號是經過緊急搶修三天即刻投入戰場的,為了這事,尼米茨違反了很多海軍條例,如果打了敗仗,他會面臨軍事法庭的審判。

而尼米茨為什麼那艘內部打著鋼架支撐的,僅僅把飛行甲板修好的約克城號也派出去呢,就是為了題主所說的問題。

這場戰鬥好死不死的又是約克城號倒黴,它被擊沉了,在它還沒有被擊沉之前,僅僅被擊傷的時候,他上面飛出去的戰機就被命令降落在大黃號和企業號上面了。

實際上航母就是艦載機的母親,離開了母親的懷抱,那麼艦載機就成了斷線的風箏。回顧歷史,在二戰中途島戰役中,日軍沉沒了四艘航母,每艘航母沉沒時基本上飛機全部起飛,那麼他們的命運是什麼呢?據記載,當時的日本飛機一是在戰鬥中被擊落,二是找不到航母燃油耗進掉進大海,

三是直接駕機撞向美艦同歸於盡,這也就是日軍後來發起神風攻擊的借鑑之一。當然,現在的形式有所改觀,一是可以空中加油,必要時可以飛到陸地機場,或者降落在其它航母,二是可以跳傘,等待直升飛機或者潛艇救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