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元代皇陵一座也沒發現?

相思藤


古代蒙古族作為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就保持了薄葬的習俗,畢竟自己的居住之地尚且遊離不定,就沒辦法把自己的祖先埋葬在特定的位置了。所以,即便是蒙古大汗,也都採用薄葬。

明代葉子奇在筆記《草木子》中記載了元朝的大臣們會在皇帝駕崩之後,將他的遺體放置在一個已經掏空的、與他身材相當的兩塊木片之中,在外面上漆之後用黃金圈固定這個簡易“棺材”的兩頭以及中間。

棺材製作完成之後會被埋入已經準備好的深坑之中,隨後“以萬馬蹂之使平”,並留下部分士兵再次看守。直至次年春草再生之時,皇帝的長眠之地便不會再被認出來了,這些士兵才可以離開。

整個下葬的過程在嚴禁漢人參加的,而負責守衛的士兵自然也不會向外界透露皇帝陵墓的所在。

但是古代蒙古人依然有辦法找到墓地——在南宋的文人筆記中有一段對蒙古人尋找墓地的方法的描述,大概就是當陵墓主人的下葬程序完成之後,葬禮的參與者就會在墓地之上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一隻小駱駝。駱駝的記憶力非常強,當它再次經過這個地方附近時,便會來到小駱駝被害之處停下悲鳴,此處也正是墓葬所在之地。


國史通論



關於元代皇陵為什麼一座沒有發現,得益於的蒙古人特殊的喪葬儀式,他的喪葬儀式是最獨特的,中原歷代王朝,算只有元朝皇帝陵是個謎,迄今為止,一個都沒有找到。元朝起事於漠北,就是今天蒙古國,可他們的皇帝,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那段轉型期歷史裡,大都沒有駕崩到一個地方,而且身死他鄉,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元朝皇帝為什麼不留痕跡了。


最開始起因的就是成吉思汗,他安葬事在歷史上記載最詳細了,成吉思汗固然偉大,可他沒有為後人留下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氣魄的王陵。他那時病死在甘肅省清水縣六盤山,正值蒙夏之戰時,中興府被圍,可夏帝遲遲不出城投降,這可急壞成吉思汗,最後將他拖死,成吉思汗一死,西夏滅了,大事完了,可屍身怎麼辦,運往漠北還是就地起墳,這時正值盛夏,不便保存,成吉思汗在往北運時,從固原走到鄂爾多斯附近,車輪突然陷入窪地,送靈的人這時想起成吉思汗生前的幾句話:

“花角金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髮老翁享樂之邦。”並對左右說:“我死後可葬此地。”

由於路途遙遠,他們就這樣以此依據將其安葬,用樹木截成樁做棺材,挖出人形,給死者穿上鎧甲,放進棺材,然後用金箍套上,萬馬踏平,當著老駱駝殺死小駱駝,駱駝記性好,容易通過氣息引路然後給上面種上植被,等成森林後,再離開。至於修墓的工匠,不用說知道的都殺了,包括路邊看到的人 。


雖然歷史這樣說了,可沒有說他的葬身之地,只說他病死在哈老徒行宮,葬起輦谷,為了避開成吉思汗葬地,正史《元史》,《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都沒有詳盡的提,他們大多數一致觀點都說葬於成吉思汗老家肯特山,包括宋人也記載他葬於漠北,但還是不知道確定位置。在今天中國和國外考古隊都在不遺餘力的尋找,美國牌子打得最響亮的,他們還一度稱發現了成吉思汗陵,可被否定了,找到結果卻是匈奴的墳墓。後來,他們仍不甘心,地毯式的利用衛星雷達掃描,在一片樹林裡驚喜來了,挖到了座廟宇,而且年代符合,他們繼續挖,接著奇異的事出現了,首先是毒蛇阻擋了考古的進行,他們開的車也突然倒退,當地蒙古人看見他們動了祖宗的陵墓,聯名阻攔,國外考古隊無奈只有以此作罷,輝煌的考古發現告一段落。


蒙古國在找,中國也再找,在內蒙離鄂爾多斯不遠處有個阿兒寨石窟,他們發現了許多壁畫,裡面關於成吉思汗喪葬儀式 ,為此他們判定成吉思汗可能就埋到附近,離其不遠的伊金霍洛有成吉思汗衣冠冢陵。從忽必烈開始這八百年裡,每年都有祭祀活動,八白室後來也遷到這裡,兩者合一,形成獨特的風景區,這裡有達兒扈特人守候,油燈一直都未滅,守護成吉思汗的靈魂,成吉思汗就附在他斷氣的羊毛上,陵雖然徒有虛名,可真正葬地一直沒找到。

一,最近在寧夏有個考古地質愛好者叫王景武,也同樣發現了成陵,在賀蘭山插旗口,他找到了許多證據,甚至整個元朝皇帝陵都在哪裡,但已成建築廢墟,證據仍在論證。

二,回曦元朝,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盤山,窩闊臺病死在和林附近,貴由則身死新疆清河,蒙哥則在重慶駕崩,忽必烈在北京無疾而終。他們都不是在一個地方,現今誰也說不準他們墓地究竟是怎麼回事,在新疆清河一帶發現了人工改造的大山,據馬可波羅曾說成吉思汗葬在阿勒泰山,畢竟他離得時間近,是有依據的。

三,還有的說葬在中亞伊塞克湖底。

四,更有離奇的說法,最近四川地區也發現了一座元朝大墓,哪裡守靈人拿出證據講述那就是成吉思汗陵,這裡山脈就是所謂起輦谷,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騰出手來,親率偏軍進入四川,為滅宋找路,話雖然偏頗,可有道理,成吉思汗確實有這樣的戰略,消滅西南諸夷,聯宋滅金。這就是為什麼忽必烈能輕而易舉的去吐蕃來消滅大理的緣故了。

五,在離北京不遠的張北,也有可能是埋葬地,因為那上面有生肖圖,每個生肖恰好與他們生肖吻合。

六,甘肅清水縣六盤山,為什麼,因為他就在這裡駕崩,排除不了就地掩埋。這裡曾是兵家必爭之地,安西王府就在於此。

元朝皇帝陵為什麼至今沒有找到,還是在於當時統治者的看法,忽必烈也許竄改了事實,他害怕他們知道成陵會施以報復,所以不敢公眾於世人。在他當政時,有一次事件讓他震驚,宋理宗墓被盜了,而且頭顱做成器具,當時盜墓賊在中原盛行,為了發財不遺餘力,什麼事都能做出來,楊連真迦就是個例子。忽必烈不想辱沒祖宗,乾脆讓整個元朝墓都成神話吧,用起輦谷來簡單概括,他以送葬隊伍分幾匹,遷往各地埋葬,用以迷惑眾人,所以元朝將輝煌埋藏地下,不為人知。


龍文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同蒙古人的喪葬風俗是有關係的。

在草原上的時候,蒙古人無論貴賤,大體是這幾種喪葬。

第一,天葬。

天葬很簡單,就是將屍體的衣服去處以後,丟棄在草原上,由野獸吃掉,只留下白骨。

具體的方法是:將屍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跑,直到掉下來為止。屍體置於荒野,被狼或野鷹吃掉,死者的靈魂即可以昇天堂。七天後,如果死者的屍體還在,被認為是不吉祥的,必須繼續請喇嘛唸經﹑向喇嘛佈施,替死者祈禱消災。

這種方式在漢人看來不可取,等於暴屍荒野,但民族習慣不同。

這種喪葬方式最簡單。

然而,隨著後期蒙古人口猛增,草原的草場不足。而天葬的這批草場原則上不能放牧,所以天葬也就越來越少了。

第二,火葬。

火葬也不是蒙古人的傳統,是後來才傳來的。

火葬同漢人的大同小異,就是一把火燒成骨灰。之後骨灰或者帶走,或者埋掉。

第三,土葬。

蒙古人的土葬和漢人有很大不同。

即便是貴族,一般只是用一口棺木甚至直接用布一裹,然後在草原上挖坑後埋掉。

這個坑一般會挖的比較深,但埋掉屍體以後並不像漢人一樣要堆墳包,更不要立碑。

甚至為了防止被認出,還會用馬匹將高出周邊的泥土踩平。

等到草長出來以後,即便當時埋屍體的人也不可能認出來。

蒙古皇帝的安葬方式,基本就是這種了。

這種安葬,你到哪裡找去?沒法找。

況且,蒙古人不講究陪葬品,最多放一些馬鞭、馬鞍、弓箭之內死者生前喜歡的東西。

這些東西不值錢,自然也沒有人會花費大力氣去盜挖。


傳說,成吉思汗死後,也是用一口普通的棺木深埋在地下,根本沒有陪葬品。

隨後,蒙古騎兵們縱馬在附近地上亂跑,將墳墓的痕跡徹底毀掉。

第二年草原到處都長了草,成吉思汗的後人回到這裡已經找不到當時的墳墓所在地了。

在浩罕的草原上,誰也不能發現一塊沒有什麼標記的墳墓。


薩沙


元朝,是我國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說實話咱大華夏從開始到現在,周邊馬背上的民族,那海了去了,有姓有名的能排出一長溜去,唯獨這蒙古族硬是靠著四支鐵蹄,自身的實力入主了中原!這元朝的都城,取名大都,就是現北京城,傳了五世十一帝。有那較真的朋友要問五世十一帝啥意思,就是五代人一共十一皇帝。
然而元朝有沒有墓穴?為何很少發現元朝皇帝墓穴?其一是因為元朝特殊的喪葬制度,其二是因為元朝距離久遠。元朝皇帝的棺材木,用的都是一種叫做囉木的木材,而且很少修建大型的陵墓。元朝結束於1368年,距離現在已經是700多年。就算是再好的木頭,到了現在也基本上都腐爛乾淨。對於元朝特殊的喪葬制度,在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下葬後,將墓葬封土用萬馬踏平,地表不留任何痕跡,以至於蒙古人自己都不知道將他們的皇帝埋在了草原的哪個位置。因此,為了日後方便祭祀,蒙古人也想了辦法的,他們把去世的皇帝安葬好後,會在原地宰殺一頭小駱駝用來祭祀。以後的每一年,母駱駝都會在茫茫草原中,找到這個多年前她的孩子被害的地方,而祭祀的人們則跟在母駱駝身後,穿行在茫茫草原之中。母駱駝走到哪裡停下腳步不再前進,那麼就表明該地就是小駱駝被殺的地方,也就是元朝皇帝的陵寢所在地。年復一年,祭祀的人們都跟隨母駱駝來到祭祀的地方,等到多年後,母駱駝不在了,人們也就找不到祭祀的地方了。因此,就連蒙古人自己都記不得他們的皇帝埋在哪裡,其他人又怎麼會知道呢?
現如今,關於元朝皇帝陵究竟在哪說法很多。無論在哪,我相信都不會像明清皇陵一樣,集中在一處。元朝皇陵的秘密,從成吉思汗的密葬制度時就開始了。元朝皇陵究竟在哪裡?人們在探索秘密的同時,卻忘記了,一開始,成吉思汗就沒有想讓這個秘密公開,只想變成永遠的秘密。

那年的路人甲


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蒙古人的喪葬方式和祭祀方式。喪葬方式大致沒錯,不過祭祀方式感覺有點傳說性質。

術茲札尼的《納昔兒史話》中記載過蒙古人的葬禮。

術茲札尼是古裡朝的歷史學家,蒙古入侵後逃到德里蘇丹國。他的《納昔兒史話》於1260年寫成,講述阿拉伯帝國、波斯、印度穆斯林王朝歷史,最後寫到蒙古入侵的情況。因為他沒有在蒙古政權下生活,所以通常認為他的寫作立場比較中立,不至於受到蒙古政權的影響。

拔都死於1256年,術茲札尼在書裡這樣寫道:“拔都按照蒙古儀式入葬。按這裡的人們的做法,有人死去後,須按這位進地獄的惡棍的地位(因為術茲札尼沒有生活在蒙古政權下,所以敢於把蒙古黃金家族的成員成為進地獄的惡棍)在地下蓋一座像屋子或是壁龕的處所。在這塊地方佈置了臥床、地毯、器皿和許多物品。將他與他的武器及全部財產一起葬在那裡。他的妻妾、僕役及最寵愛的人也與他一起入葬。到了晚上,把這裡掩上土,趕著馬匹在墳墓上面踏過,直到這塊地方不顯示出絲毫痕跡為止。”

印度史書和中國史書都這麼記載,可以知道蒙古貴族都是這樣入葬的,當然也找不到墳墓在哪裡。

哈剌和林只剩一隻石龜

那麼蒙古皇帝的後裔怎麼祭拜他們的祖先呢?

基本上就是遙祭了。不管人在哪,心意到了就行。

眾所周知元朝有大都和上都兩個都城,上都在今天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上都除了都城之內的宮殿外,離都城約十里左右還有一個離宮,又稱為西宮或者西內,位於山谷中的草原上。所謂宮殿,大部分是可以移動的帳殿。這裡是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間,用來聚會和宴飲之處。

元上都圖

元末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在位的時候,隨他一起去上都的大臣周伯琦在詩中記錄過,順帝會在西內舉行蒙古族傳統典禮,用新制馬酒遙祭北方諸陵。在祭典之後,元朝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長官、樞密院知院還會按照慣例報告當年清點的馬匹數量。

所以所謂祭祀,就是用新馬酒,不管在哪,遙遠地祭一下就可以了。嗯,就是這麼質樸這麼隨意。


pku小動物


黃陵一直以來都是盜墓者最大的照顧對象,畢竟一國之主,沒有點財產陪葬都不好意思說是黃陵。

曹操就是摸金校尉的鼻祖,為了軍隊開支,鼓勵盜墓,可想而知,在古代,古人對自己身後的一片房子是多麼的重視。何況是皇帝了。

但是元朝是一個例外,我們都知道,在歷史書上,元朝歷史屬於一筆帶過的內容,除了敏感的歸屬問題,當然也缺乏相應的史料,因為元朝15任皇帝,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一處,這對於考古歷史界來說,可謂是一大重要損失。


那麼為什麼這麼一個大的王朝,卻找不到一處黃陵勒?

這其實跟民族的風俗習慣有關係。元朝發家地點就是蒙古,屬於遊牧民族。他們的皇帝過世,完全不像中原皇帝一樣這樣隆重,而他們的下葬方式也完全不是金碧輝煌的地宮。


他們的下葬很神秘也很有特點,當皇帝駕崩之後,只有少量的人跟隨下葬,並且會故佈疑陣,會出現很多下葬地點。

而他們的下葬方式也很有特點。他們會在下葬之後,恢復地面,並不會出現墓碑,墳包之類的東西,他們會用千馬踏平下葬地點。恢復與草原一樣的地面,並且會派人蹲守至第二年春天,等草地恢復之後才離開。

這樣看上去跟其他草地並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他們難道下葬之後就不管了?來年不去祭奠麼?

當然會,根據《草木子》記載,元朝皇帝下葬後會在他的墓上擋著母駱駝的面殺一隻小駱駝,然後將小駱駝也一起埋葬在那裡,作為以後祭拜時找到陵墓的唯一方法。


那麼答案就顯而易見了,駱駝的壽命也就十幾年,當駱駝死後,估計連他的直系子嗣都找不到皇帝的黃陵,何況後人勒?


笑嘗歷史百態


元代皇帝陵墓沒有一座被發現過的問題,以前做過回答,之所以人們還有類似的疑問,可能是繞在傳統觀念或普遍的想法中出不來,說的直白一點,用現在漢族人的喪葬觀念來分析古代蒙古人的喪葬習俗,所以找不到元朝皇帝的陵墓。

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說過這樣的話:

在森林中狩獵的民族多實行樹葬,亦稱風葬;遊牧民族有的實行野葬;濱水而居的一部分民族多實行水葬;有的民族以火葬最為潔淨,碎屍讓鳥食盡為吉祥;很多農業民族則實行土葬。

聞一多先生是根據古代民族的生活特點分析其喪葬習俗,他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喪葬習俗是受客觀環境的制約,同時受人們的靈魂、宗教等觀念的深刻影響。這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葬式,如土葬、火葬、水葬、樹葬、天葬等等。而且,同一個地區、同一個民族中,也不是僅有一種葬式,同一民族,因社會階級階層地位的不同,其葬式也會不同。同都是死,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叫法,同都是葬,其葬的規格或模式也是多樣的。

所謂野葬是什麼呢?

野葬就是把屍體棄於野外樹林中,讓鳥獸吃。這是葬俗的一種。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這樣描述印度的葬俗:“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曰野葬,棄林飼獸。”實行野葬的理念是,屍體被鳥獸吃得很乾淨,說明死者生前沒有罪孽。在《蒙古秘史》中有這樣的記述。

古代蒙古族的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和野葬三種。其中古代流行於蒙古族中荒葬,就屬於“野葬”。一般的貧窮之家,把死者屍體放在牛馬車上,然後在荒野上疾馳,不擇路的任其前行,等到屍體顛到地上,就把此處確定為安屍之所。三日後再去觀看,如果鳥獸把屍體啄食乾淨,證明死者生前無罪慝,子孫很高興。反之,就會以為上天不接納,子孫們就會心情沉重,同感憂傷。

流行於古代蒙古族地區的還有一種櫃葬,其葬式很簡單,不設靈床,不穿喪服,無棺槨衣衾,也不祭奠。富裕人家釘制一個木板櫃,下方上尖,死者穿常服,纏白布,坐屍櫃中。富貴者櫃葬作墳,外面砌磚。貧窮者以柳編筐代替櫃,裸體或略蔽布,置於筐中葬之。這就是蒙古族的“潛埋”葬俗,不起墳,葬後讓馬把地面踏平。“潛埋”葬俗若用於皇帝,則肯定是無陵號,不建陵園。

那麼,元朝皇帝究竟是怎樣安葬的呢?

以元世祖為例,1294年正月十九日,元世祖忽必烈嚥氣,二十四日,眾人護持他的棺木“由建德門出,次近郊北苑。有頃,祖奠畢,百官長號而退”。送葬隊伍向和林進發,把他葬在起輦谷。從死到去安葬,只有5天,可以看出,元朝並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樣特別重視皇帝的安葬問題,沒有興師動眾的準備後事。

那麼,其棺木又是怎樣的呢?

《元史・祭祀志》這樣記載:凡是帝后死亡,用香楠木做棺材,將木剖為兩半,挖成人形,長、短、寬、窄能容下人身即可。裝殮用貂皮襖、皮帽,所用的靴襪、繫腰、盒缽都用白粉皮製作。

這種也叫獨木棺葬,是一種原始的葬具,用一段粗大的樹幹,從中剖開並挖空而成。屍體放進去後,把兩半合攏,還是圓木形狀。基諾族、黎族和獨龍族採用這種葬式,元朝帝后的葬式也是獨木棺葬。

元朝帝后用的獨木棺葬,兩塊挖空的楠木扣在一起,用四條黃金箍箍住。可以想見,這樣的棺材密封性不是很好,漏氣滲水,用不了多少年就會朽壞。

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沒真(鐵木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蒙古秘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今天所能見到的成吉思汗陵是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原始的成吉思汗墓也是“平如平地”。

元朝皇帝的簡葬,不建陵,不樹碑,體現了古代蒙古族的喪葬習俗。所以,沒陵而找陵,結果不靈。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


鄭國柱


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皇帝最注重自己的葬身之地了,就算死了,也會葬得風風光光的,就像秦始皇的墓園那麼壯觀一樣,可是,世人就要提出疑問了,古代的皇帝都那麼重視自己的陵墓,那為何元代的皇帝陵墓至今卻一座都未被發現過呢?這讓我們很是奇怪,我們來看看具體的分析吧。

其一:大家都知道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少數民族:蒙族,蒙古大汗,他們都是實行秘葬的,簡單的來說就是秘密地舉行葬禮,進行安葬。“元帝葬草原,不留標記。葬後駐軍,待草場成茂始撤。去時取母駝及其子,殺子留母。祭時眾隨母駝所遊止。至母駝老死,其地則泯然。”從這一句就可以看出來,蒙古大汗的埋葬方式是講究的是深埋,而且還地上不封不土,元代皇帝他們死後入葬的地方都在蒙古然後夷為平地,所以,到現在都沒有找到過元代帝王陵墓。

其二:元朝皇帝的安葬傳統保密,不對任何外界有所透露,也沒有任何歷史的相關記載,並且還是元朝最高統治者的葬禮,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級別,漢族大臣是一律無法參與皇帝葬禮的,而且還嚴禁各種文字記載,不能留一絲痕跡,直至今天,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禮有什麼流程、儀式,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其三:這個原因可能是很普通的,但又同時是比較合理的一個理由,元代(1271年-1368年),

現在早已經是二十世紀了,這樣想想的話,從元代到現在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個十年、百年了,這麼久遠的時間,元代帝王的陵墓早已經歷了數不清的風風雨雨,地質的變遷與地形的變化,可能早就已經使得元代帝王的陵墓深陷於地下,幾米,幾十米,甚至於幾百米,現在我們尋找可能才掘地三尺,這樣又怎能找的出那所謂的陵墓,又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陵墓經歷了這麼多年風雨的沖刷,還可以按照地理學說裡面提到的,大量的人類活動會影響所謂的自然環境與生態,陵墓可能早已經從剛開始的豪華變成衰敗又直接到最後的消亡了吧。

可能,元代的皇帝只是不想讓我們發現他們的陵墓而已,他們只是想好好的安靜的歇息了吧,這也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了。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元代皇帝的陵墓,至今為止,從未發現過一座,甚至一丁點相關的線索都找不到,這與蒙古部落的殯葬傳統有非常的大的關係,下面我來分析一下,供參考。

一、蒙古實行秘葬制度

蒙古大汗,亦或者是元朝皇帝,都是實行秘葬的,簡單來說就是秘密舉行葬禮,進行安葬。秘葬制度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

一是元朝皇帝安葬傳統保密。元朝最高統治者的葬禮,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級別,漢族大臣是一律無法參與皇帝葬禮,而且嚴禁各種文字記載,不留一絲痕跡,直至今天,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禮有什麼流程、儀式,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元朝疆域

二是元朝皇帝生前不修陵墓。中原王朝漢族皇帝喜歡大興土木造皇陵,動輒幾萬、十幾萬民工修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清東陵等等。現在都保存的比較好,被世人所熟知。而元朝皇帝不修陵墓的做法,就顯得非常特別,好處就是直接減少了大量參與元朝皇帝安葬的人數,有效保證了皇帝安葬之地的保密。

元末明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現在能找到的,有元朝皇帝安葬記載的文字材料極少,如果這位葉大師說的是真的,那麼元朝皇帝為了保證自己安息之地不被打擾,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二、漠北禁地真假之辨

據說,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大汗和每一位元朝皇帝死後都要運回漠北禁地起輦谷安葬,但是卻沒有準確的地理位置。據現代考古研究,起輦谷是蒙古語“古連勒古”的雅譯,在不兒罕合勒敦山之南,也是成吉思汗第一次正式稱汗的地方,對蒙古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既是秘葬,就不能以常理度之,整個漠北地區廣袤,上千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人跡罕至,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埋葬在這些地方,的確是難以被發現。後來的元朝皇帝也可能會葬在其他地方,虛虛實實,難辨真假。

因此,元代皇帝陵墓未被發現,乃是安葬制度和習俗使然。也許將來哪一天,元代皇帝陵墓會再現世間,向世人揭開這未解之謎。

歡迎各位看官,關注、點贊、評論交流!


文史館執事


這與蒙古族喪葬文化和喪葬習俗大有關係。

翻來歷史來看,眾多的帝王墓除了寥寥無幾的陵墓之外,大多已經被盜掘。但是唯一一個朝代的帝王陵墓卻是例外,那就是元朝帝王陵,迄今為止元朝一座帝王陵也沒有發現,這並不意味著元代帝王沒有陵墓,相反,有可能陪葬品數目比漢墓要多的多。既然有陵墓,為何找不到呢?


經分析有幾個因素。

  • 第一,蒙古人獨特的喪葬習慣——薄葬簡喪。蒙古人是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早期無固定居所,因而喪葬習俗以簡單為主。即便是皇族,也不會大肆營建陵墓。地面上也不會留下墳冢,不會留有功德牌樓,墓碑之類。而且按照蒙古人的習俗,下葬結束之後,還會“以馬踐蹂,使如平地”,讓人無法看出墳冢所在之處。
  • 第二,為了防止盜墓,實行密葬。蒙古人對死後事看的比漢人更重,因為在他們看來,墳冢一旦被挖掘,靈魂將難以超生,所以歷代元朝帝王都是沿用的密葬制度。元朝皇帝駕崩後,一般都要宣稱送往漠北下葬,其實據說實際埋葬地早已提前安排好,皇帝死後真身埋葬在生前選定的風水寶地,而替身則下葬在漠北。而且負責埋葬皇帝的都是死士,下葬結束後他們會另找地方自殺,從而更是無人知曉。再加上史書上記載一番,讓盜墓賊們真假難辨,無處下手。

  • 第三,傳說中馬背上可移動的陵墓。傳說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是馬背上的陵寢,到處移動,難覓其蹤,所以找不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陵墓。這種說法也有一定證據!現在成吉思汗陵號稱“八白室”,本意是八座白色的帳篷,是蒙古人為成吉思汗修建的馬背上的陵寢,這很符合遊牧民族的特點。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認為這個只是衣冠冢而已,所以我們也不能確定到底成吉思汗遺骸曾經在不在這裡。

  • 第四,蒙古地廣人稀,地質結構複雜。蒙古有沙漠,有一望無際的草原,也有高聳入雲的大山,整個蒙古地區有二百七十多萬平方公里,才有2700萬的人口,在這種環境下,發現一座墓跟大海撈針一樣困難,我想這才是造成元代古墓能保持到現在不為人所知的最重要原因吧!
記錄的不完整甚至元朝統治者刻意的編造一些假記錄,使元帝陵始終被蒙上一層面紗,再加上喪葬習俗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讓我們更難接近真相。但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有一天元陵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在合適的地點,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