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看得懂的红崖天书


没人看得懂的红崖天书

“红崖天书”位于晒甲山西侧岩壁上。在一块长约100米、高3米的土红色石壁上,分布有20余个非镌非刻、非阴非阳、似隶非隶、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图画符号,字迹红艳似火,虬结怪诞。由于无人能识这些字符,更难解其意,因此这些字符被称为“红岩碑”、“诸葛碑”,晒甲山也常被人们称为“红岩山”。

关于“红崖天书”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红岩山,在永宁州西北八十里。近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世传以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贵州普安州(今盘县)诗人邵元善的诗提及“红崖天书”的形貌,而且还对其做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破译,从而掀起“红崖天书”破译的第一次高潮。邵元善认为,“红崖天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与当地少数民族结下的诅咒盟誓的石碑。

没人看得懂的红崖天书

清朝道光、光绪年间,由于民间收藏热的兴起,出现了“红崖天书”破译的第二次高潮。

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永宁州团首罗光堂为了晋级,想要拓印一大批“红崖天书”,以送给顶头上司,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变成阳文进行拓印,之后又命令工匠用锤钻将桐油石灰铲平,让人参照还残留的某些笔划,随意乱刻上一些似文似图的字,这样就使“红崖天书”的本来面目遭到了破坏。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贵州安顺地区行署发出百万元悬赏破译“红崖天书”的消息,社会上掀起了第三次破译高潮。

没人看得懂的红崖天书


但是,自明朝弘治初年至今500多年,虽然参与破解研究“红崖天书”的专家学者给出了40余种说法,但是,他们的破解都存在诸多破绽或难以让人信服的地方,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破译至今没有出现。故有人认为“红崖天书”的神秘性不亚于古埃及的金字塔、秘鲁纳斯卡地画、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