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蜂糖大山的巨石陣,是否為傳說夜郎國遺蹟?

圖文繪歷史


崇山峻嶺間的巨石陣,指的是貴州鎮寧縣海拔1600多米的蜂糖大山上,它是沿著山脊線由西往東的一面大牆,這個石牆高3米,厚1.8米,在山脊上拔地而起,石牆兩邊都是陡峭的地型,連人都無法站立,現存的石牆綿延一公里多,中間斷開的是城門,年久毀壞了。

而為什麼要在山峰上修建石牆,兩邊都是懸崖峭壁,連人都站不了無法守衛,每個石塊重達數噸,怎麼搬到山頂上去的,所有這些至今都是個謎。這些現存的巨石考證,距今有1700年曆史,而1700年前的那個時代,貴州這個地方只出現過一個國家,叫夜郎國,對,就是那個夜郎自大的夜郎國,也是神秘消失的夜郎國,它一直存在到漢朝,最後被西漢成帝所滅。

當時的西漢帝國有1500多萬人口,是大國,而夜郎國只有20多萬,肯定是小國,但是在西南人煙稀少的地域,能有20萬人口也是很有勢力的,但在生產力低下的秦漢時期,統治者隨便弄個工程動輒幾十上百萬民工,而夜郎國雖有20萬,扣除老弱病殘的,還能有多少輕壯年,還能徵發多少人去。

在蜂糖大山上,除了石牆外,還有巨石堆積的形狀,當地人稱“石龍”,也就是貴州巨石陣,在草叢裡還有紅褐色的一面牆,長數百米,這些石料不是本地的產物,蜂糖大山產的石頭是青灰色,巨石陣是青灰石塊,而這紅褐色石牆明顯不是本地產物,這些石牆都是整塊切割,有長方形有正方形,不是粗料,都是經過打磨的,是哪裡運來的?怎麼運來的?沒人知道。

圖為蜂糖大山遺留的漢代石刻日晷。

在當地有個傳說,夜郎國曆史悠久,最早是臣服漢朝,幾次反叛幾次依附,直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時,派綏軍將軍楊儀率軍來攻赫章,夜郎國後裔有的去前線打仗,有的帶的老弱婦孺南遷到了這崇山峻嶺中,這批人共有幾萬,就此隱居,並陸續修建了城堡,在今天鎮寧當地還流傳著“活死人墓”的習俗,就是當時人修墓,活人在墓裡面躲避戰亂。


圖文繪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2009年的時候,有人在貴州省鎮寧自治縣內一處叫蜂糖山的地方發現一處古城牆。

縣裡的文化研究會和相關考古人員抵達蜂糖山後開始了考察,所謂的巨石陣其實指的就是蜂糖山上一塊渾然一體的白色巨石,而且整齊的排列著延伸在山腰上。

乍一看似乎很像是人為塑造起來的,頗有一點城牆的感覺,但是經過現場人員的考察,發現這些石頭單體都在數噸以上,如果說用人力要把這些巨型石塊運到地勢陡峭的山腰上,顯然是連現代工程設備都無法完成的。

經過進一步的觀察,現場的研究人員認定這些石頭都是天然形成的,因為他們在山體的兩側也發現這種排列稍顯有序的巨型石頭,儘管這些石頭的表面都很光滑,但實際都是長時間的風吹雨打導致的風化現象。

不過,研究人員倒也不是完全毫無發現,在否定了這些石頭是人為的“巨石陣”以後,他們在山脊上倒是真的發現了一段長短三十米左右的人工城牆。

那些石頭相比較於之前數噸的巨型石頭則要顯得玲瓏小巧一些,最大的約莫在兩百斤左右,而且有著很明顯的人工堆砌的痕跡。往山脊上方步行約五十米左右,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道殘破的城門。

看起來確實是一道防禦性軍事設備,不過把這道古城牆和夜郎古國關聯在一起確實有些牽強。鎮寧縣屬於貴州省安順市,它境內主要居住著布依族和苗族,它的全稱是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這個地方春秋時代屬於牂牁郡屬地,這個牂柯郡是西南地區內附漢朝時設置的郡縣。

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頭蘭,常隔滇道者也。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牂柯郡——《史記·西南夷》

而夜郎在什麼地方呢?《史記》這麼記載的:

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史記·西南夷》

牂(zang)牁(ke)江據今人考證是今天貴州的北盤江水系,也就是說當時夜郎國的核心地區大致就在那一帶,而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位於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分水嶺之間。

而安順位於貴州的中西部地區,夜郎國當時涵蓋的疆已經囊括了包括貴陽在內的中部地區,當時與夜郎國並存的有一個且蘭古國,它位於今天貴州省內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內。

且蘭古國後來被漢朝消滅,就是上面提到的“頭蘭”,他是且蘭古國的國王。且蘭被消滅後,就設置了牂牁郡,並任命夜郎王管理這一地區,當時一同受封的還有滇王。

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

不過這處古城牆和且蘭古國沒有什麼關係,一個在黔西,一個在黔東,兩者相隔甚遠。如果非要說這處古城牆和夜郎有關,也只能說它屬於夜郎境內的軍事設施。

不過考慮到這裡居住著布依族和苗族,所以也有可能是兩個民族古代之間發生衝突時修建的防禦工事,畢竟像這種族群衝突在古代是非常常見的,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械鬥。


圍爐談史


蜂糖大山位於今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本寨鎮,當地人稱其為蜂糖樑子。其海拔約1659米,是鎮寧境內最高峰,山脊長約3400米。

這原本是一座普通的大石山,由於山高坡陡,很少有人登臨山頂。故對山頂的具體情形,即便是祖輩居住在山腳下的村民也知之甚少。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2009年,直到該年初本縣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登臨此山。

在其登山的過程中他陸續發現該山的山腰及山頂有許多呈規則擺放的“巨石陣”。

經他下山一說,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大山才逐步被世人所熟悉。

據他講述,蜂糖山的主峰頂部是一塊被植被覆蓋的平地。在距離封頂以下2米處的草叢中有一排像是經過人工開鑿及打磨過的方形巨石,它們依次朝南排列,這些巨石色澤不同於我們在山上常見的哪類青灰色岩石,它們全部為褐紅色,且每一塊巨石的重量都在幾噸以上。


類似的巨石一直向東順著山脊兩側像長城一樣排列,其總長度約1000多米。不僅在山頂,在山腰茂盛的草叢中亦是有許多這樣排列整齊的大方石。不僅如此,在山腰還依稀可見人工修造的石階,除了石階還有一些防禦性的工事和建築遺蹟。

除石陣外,他還發現在主峰與東邊第一座山峰的連接處的草叢中還有兩段保存較為完整的石牆。這兩段石牆則是沿著山崖呈弧形向主峰方向包圍。

除了他,之後陸續還有人在距離山脊不遠處發現有一殘留的古城門。該門長12米,高2.4米,寬1米,石門牆厚1.8米。在距離山脊下方100米左右的山腰處,還留有幾處殘存的石屋地基。

通過以上不難看出古代曾有人類在此山上居住過,不然不會在此建造石屋和這些防禦工事。

古籍文獻記載,公元前25年(西漢時期),夜郎國最後一任國王被漢朝太守誘殺,至此夜郎國徹底走出歷史舞臺。

而通過調閱史料發現,蜂糖山附近在1700年前確曾有夜郎國(即成語“夜郎自大”的那個夜郎國)的後裔在此繁衍生息。由此人們推斷,山上的這些建築可能就是這些夜郎國的後人所造。


事實上,居住在蜂糖山下的當地苗族就稱自己為夜郎王室的後裔。

在當地還有一個久遠的傳說,傳他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被官府強迫遷往很遠的地方。由於路途遙遠,前途未知,為了不讓年紀大的還有小孩免受舟車勞頓之苦。這些王室後人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在附近山坡上抓緊修造了許多墳墓,然後在裡面放入了部分食物,提前讓這些人中的老幼病殘躺在墳墓裡,等他們吃完裡面的食物便靜靜死去。這樣便使得這部分人少受遷徙之苦。而那些青壯年則被官兵強制踏上了遠走他鄉之路。


可惜事與願違,這些老人和孩子在官兵走後,又偷偷從墳墓裡爬了出來。因害怕官兵再來,他們只能離開山下的原居住地,被迫遷往附近的蜂糖大山上居住。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些夜郎王室的後裔便在蜂糖這座大山上安營紮寨。為防官兵發現,他們只能在距離山頂下方2/3百米處勞作。甚至還修造了防禦工事,為的就是防止有朝一日官兵發現他們會上山捉拿他們。

又過了幾百年,由於世居高山,他們也不知山下已改朝換代多少次。在這幾百年的時間內,他們一直遠離塵世安靜的在這高山上繁衍生息。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膽子逐漸大了起來,逐漸走下山去尋找生路。再後來剩下的人也全部下山居住。

由此可見,蜂糖大山的部分遺蹟可能就是古夜郎國後人所為。至於山頂那些成噸重的巨石到底是自然形成還是人為所做則需要進一步歷史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