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什麼族人?

統治者41


客家人是純正的北方漢民族系,由於自然災害和戰難,遷徙南方閩屬地域(今福建廣東江西鄰界),因是遠道而來,被當地土著尊稱為客,相處久了並於區別於當地人,改稱客家人;此後,客家人逐漸移居湖南廣西海南,湖廣填四川時,又有分支去了四川,現在南方諸省及海外客家人近二億,這也是客家人只限於南方群居的原故;客家人現如今仍有很多勞動工具,作息習慣,族系祭祀等是高度的一致,語言也相當統一,今天各地方言眾多,但是,無論是來自那個省的客家人,在一起時都能用客家話勾通,這一點在中國也算是傳奇。


為戒酒而乾杯


說到客家人,我們就會下意識把他們誤解為少數民族,然而中國56個民族中卻並沒有客家這個民族。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這樣認為呢?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客家人吧!

其實客家人就是漢族人。

客家是南方漢族十分獨特的一支,是漢族的重要民系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在大陸地區,客家人主要分佈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和江西、四川、廣西等地區,特別的是,客家語在東南亞等地,也是這些國家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全世界約有8000萬客家人,其中,國內大約有5000多萬人,國外大約有3000多萬人。因此,客家是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那麼,"客家"這個稱呼是怎麼由來的呢?

直到現在,學術界對這個問題並沒有給出準確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是從字面上來說,"客家"就是"外來移民"的意思,這種形容十分的形象,因為客家人是從秦始皇時期開始的,總共經過了6次大規模的南遷,而小的遷徙更是不計其數。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時期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規模南遷。秦始皇嬴政一統中國後,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從閩粵贛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7年後,秦始皇再派50萬人南戍五嶺。秦朝亡國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西晉末期的永嘉之亂和東晉的五胡亂華時期是客家人的第二次大規模南遷。為了躲避戰火的摧殘,部分中原人民遷入閩粵贛邊區。

唐朝末期的黃巢起義時期是客家人的第三次大規模南遷。安史之亂的時候,大唐的土地上生靈塗炭,迫使大量的中原人民南遷。唐朝末期的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人民南遷。但此時也正是客家語的萌發時期。

宋室南渡及宋朝末期是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規模南遷。宋朝末期,客家人參加了文天祥領導的抗元活動,抗元失敗後,元軍南下討伐,客家人一路逃亡逃亡至海南島。

明末清初時期是客家人的第五次大規模南遷。由於生活在閩粵贛的客家人人口急劇增加,再加上滿族人入侵中原,所以客家人向川、湘、桂、臺等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

太平天國時期是客家人的第六次大規模南遷。

太平天國運動是由客家人為主體領導的運動,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為了避免被清朝統治者殺害,很多客家人改名換姓、逃往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廈門和海口一帶,有的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國家從事苦役勞動。

在這一時期客家人由中國遷至世界各地,客家人因此在全國各地分佈。

客家自己的語言和獨特的風俗文化的形成與客家人經歷的6次大規模南遷有著重要的關係。在經過數千年的遷徙演變後,大約在南宋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習慣和文化形式。

因此,經歷了數千年的洗禮,客家文化被稱為古漢文化的活化石,客家語言也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例如說,客家話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客家話中,"我"用"吾"來表示,"你"用"爾"來表示。


歷來現實


客家人不是一個民族!客家人就是漢族人!

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客家人不是一個民族,他們是漢族的一個重要民系,主要分佈在南方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臺灣等地。

漢族是起源於中原地區的一個民族,自秦漢之後漢族人開始向南方遷徙,漸漸地擴散到整個南方,不過漢族人的南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人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因此一旦外族入侵或中原板蕩之時就會有大量漢族人南遷。例如在西晉末年,異族入侵中原,史稱“五胡亂華”。這一時期中原陷入長達四百餘年的戰亂,大量漢人隨同東晉王朝南遷。

此後在隋朝末年以及唐朝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的動盪時期,也有大量的漢人南遷。而安史之亂的爆發直接導致中國的經濟中心南移,可見此番移民南方的漢人之多。

  

(安史之亂給中原地區造成了極大地災難,也再次促使中原漢人南遷)

唐朝之後,在北宋末年、南宋末年、明朝末年都有大量漢人南遷。

最先到達南方的漢人形成了本地人,自稱為“土人”。而後來到達南方的漢人就被視為外地人,被土人稱之為“客人”,這就是“客家人”稱呼的來歷。

不過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由於客家人在南遷時規模龐大,通常是一個村子一同遷徙,這使得客家人不容易被本地人所同化,因此保留了大量北方的風俗習慣和方言口音。

  


(客家人鄉黨情節深厚,圖為客家人土樓)

目前全世界的客家人共有約8000萬,其中大國大陸有大約6000萬,中國港澳臺地區有超過600萬客家人,海外有大約1500萬(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許多名人都是客家人,例如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泰國前總理他信、英拉都是客家人。時至今日,客家人仍舊保留著濃郁的客家文化。

  (泰國前總理英拉)


千佛山車神


誠邀回答,客家人是漢族人,不用質疑。

客家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遷徙到南方的,那時候戰爭頻發,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大地,遷徙到了炎熱的南方,也帶去了我們的宗族文化。還有漢人的信仰。因為過去南方多山,水網密佈,交通不便利,這些移民就住在山上。所以久而久之,就稱為“客家人”



客家人分佈在廣東,江西,福建,浙江,這一帶,他們千里不同音,彼此的語言是不相同的。

[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1993  中國閩贛交界的客家人,主要成分應是中原漢人(八成),畲族血緣佔二成。  由客家話中的苗瑤語特徵相印證,客家人可能是古代荊蠻族的核心成分不斷加上中原漢人移民形成的。  客家話等南方漢語方言最初也可能是南方原住民語言在中原漢語不斷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南方方言中有大量無法找到漢語來源的語詞。



合理的解釋是原始客家語並不是中原地區的漢族移民帶到南方來的,而是當地的原住民荊蠻人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形成的混合語。在開始的時候,可能帶有更多的荊蠻話土語,後來受漢語的不斷影響,漢語的成分越來越多,就成了真正的漢語方言,只有少部分荊蠻土語還殘存在現代的客家話中。


子非魚


有一些關於客家人的傳言,例如:小腳趾頭的指甲蓋是兩瓣的、小時候屁股有小塊發青的胎記。所以認為客家人是最純正的漢人,這些說法無從考證。

但根據史書記載,客家人確實發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經歷了三次衣冠南渡才遷徙到嶺南地區,主要分佈於江西、廣東和福建等地,今天還有一千多萬人分佈於海外。

毫無疑問,客家人屬於漢族

在歷史的長河中,因為地域的阻隔等原因,人口數量龐大的漢族內部在民俗、文化、方言等方面形成獨特風格的民系,客家民系就是其中之一。廣東地區還有閩海民系和粵海民系等。

民系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比較陌生,其劃分的依據也比較模糊,一般只有學者進行學術研究才會用到。但通過民系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瞭解客家人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裡的位置。

客家方言與湘方言、粵方言和閩方言等語言構成了漢語七大方言

客家話根據地域分為了梅州話、河源話和惠陽話等,但只是口音略微不同,各地的客家人還是可以面對面交流的。歷史上在太平洋婆羅洲上曾有一個由華人(大部分為客家人)建立的國家——蘭芬共和國,所以客家話就是成為了當地的流行語言。

晚清時期影響了南方18個省的太平天國運動,其官方語言竟然也是客家話,馮雲山、楊秀清和韋昌輝等封王也是客家人。

哪些名人是客家人

全球的客家人接近八千萬,其中五千多萬居住在長江以南地區。數量龐大的客家人在各領域都湧向出了傑出人才,政界的朱德、葉挺;體育界的林丹、李惠堂;娛樂界的曾志偉、陳小春等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期,派大將平定百越地區,之後歷經千年的發展。到了宋朝時期逐漸趨於穩定,形成獨具特色的漢族民系。

今天的客家話中還保留著大量古字發音,客家話裡的人稱,“我”“你”“他”,就是文言文裡的“吾”“爾”“其”,從這些星星點點的發音中還可以窺探古漢語的影子。


正一品貴妃


要回答客家人是什麼族人前,1首先我要跟大家推導一下在客家居住地的百越人去了那裡?我不用感性或者主觀臆斷來亂說。我用邏輯推理來跟大家推導一下百越土著去了哪裡。

首先,我國語言和人類學公認的現存百越土著後代民族有:畲,高山,瑤,壯,布依,京族等等,其他不說,今天只說現在最早期客家人生活的粵閩贛接壤地區,這個地方都是山區,原來都是畲族人生活的地方。而現在當地人畲族人都幾乎全部消失,為什麼?而隔壁的福建和浙南山區還有幾十萬畲族,為何廣東原來畲族人地盤的人都變成客家人?

然後,我們對比一下漢客畲族人的語言文化習俗,用邏輯思維推導一下,應該是科學客觀的做法。

以前漢族人女性都裹腳,客畲是不裹腳的大腳婆娘,客畲語言高度相似(原居地99%相同,其他遷移到鄰近廣府或者潮汕的客家語言就明顯受到當地語言影響),全國漢族人從來不唱山歌和對歌,客畲(包括同一語系的壯瑤等)以對歌和山歌而自豪,漢族人從來選擇最好的平原和三角洲耕作生活,客畲居住在山上,耕作的是梯田。漢族人從來嫁女是白天,客畲以前嫁女選擇在半夜(據說是他們以前有搶親風俗),大家見過漢族人有白天搶別人新娘的習俗,而導致要半夜娶親?現在不知道有沒有改為白天了。客畲兩族的舞的獅子一模一樣,漢族的截然不同,客畲都是同樣的房屋(土樓,圍龍屋),都是圓形的,漢族都是方形結構,從沒有見過圓形民房?畲族人自稱山哈(客畲話哈客都同音),這麼巧客家人自稱為客?大家見過我們漢族人自稱"客"嗎,眾所周知漢族從來自稱老大,以主為榮。居然自稱"客"?這個邏輯?要麼就是腦筋短路,要麼就是有人說謊!

……以上我只說了一小部分他們畲客的相同之處。其它的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翻一下書。

試問兩者有如此多相同之處,用巧合解釋,有人會信嗎?

如果推論出,畲客本來就是同一群人,大家就是明白原來的畲族人去了哪裡了。

根據邏輯推理得出,既然客家本來就是畲族人,那麼他們說來自中原還有人信嗎,試問一下會有漢族人不去珠三角平原地帶,而拖家帶口跑到獵頭族(參考一下早期高山族和佤族,瑤族歷史吧)的地方搶地盤?以前的漢族和畲族人關係可不像現在這麼和諧的,基本不可能和睦相處,更談不上互相婚娶,基本都是互相攻擊把對方殺掉或者俘虜為奴!大家可以翻看解放前的畲瑤苗族和漢族鬥爭歷史吧,漢族人絕對不敢戰敗,否則——血腥之極。

最後推導結果:畲客就是同一個民族,否則絕對不可能同時生活在同一座山上。廣東畲族沒有消失他們只是漢化成所謂的客家人!

客家人就是畲族漢化,並且是以梅州為中心向不是畲族聚居區的廣府和潮汕地區擴散!所以他們的遷移路線是北部、南部、西部。而東部山區還是畲族人地盤,所以現在的梅州以東基本沒有客家人!

推論完畢。

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用理性分析來互相討論一下,只會謾罵中傷潑汙水的無賴請繞道。


迷途綠甲蟲21


客家人是漢族中的一個民系,和廣府人,潮州人一樣。不同時期南遷的人,都來自中原地帶,不獨河南,有開疆拓土,有逃避戰亂,有為官戍守,有充軍發配,避仇躲禍不一而足。民系的形成但大致可分為秦漢(廣府人),晉魏(潮州閩南人),隨唐(現在稱老客的那部分人,遷湖的很多,在贛州市周邊及南雄分佈),宋元(客家人),客家人來得晚,且沒得到來時的政府支持,處於不利地位,這才有以後的土客之爭,客家人失敗後,有十餘萬客家人遷往當時因大平之亂而人稀地廣的贛南,贛州老俵對客家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再加上自己人手不足,因此接納了眾多棚民,這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在江西萬載遂川還發生過土客之爭,但在贛州基本上沒有,只是贛州人過去還有點瞧不起客家人,不是因為別的,而是認為他們是人家手下敗將,做了逃兵,而當時贛州人可是狠揍長毛,將他們趕往湖湘,戰力超讚。


老張3151


這個問題竟然沒有邀請我這資深專家!

先說回答:客家人是羅香林創造的神話傳說,然後大批畲民往神話傳說裡貼,造成了客家神論矛盾重重,漏洞百出,一個謊言去掩飾另一個謊言,無法自圓其說。

參考嘉應學院劉鎮發教授《客家:誤會的歷史 歷史的誤會》

還有房學嘉教授的《》,這書不記得全稱了,自己找



外來客渣神棍學會做人


客家龍巖連城鄧氏脈,族譜記載我們來自古代的南陽郡,今河南鄧州一代,我們連城縣20萬人大體可分四種完全不一樣的客家方言,不講普通話完全沒法溝通的那種,方言很多字音是沒辦法對應上普通話的,我們那的方言就是古代中原話



小鄧影視匯


客家人首先不是一族之說。客家人是漢族的分支,古時因為戰亂饑荒所以南遷,遷到目的地所以對原著民說我們是客,客家人的芋子包就是北方的湯圓的另外的改變的做法,因為那時的客家人都是中原遷來的。思念家鄉的湯圓,南方又種不出麥子沒麵粉,所以用芋子蒸熟加上木薯粉糅合在一起做成芋子包。我是地道的永定客家人,關於客家的兒歌還記得一點點,好遺憾。現在的孩子父母教他們的第一語言是普通話,好悲哀的現象,,客家話的傳承在慢慢消失。

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中原南遷,廣東梅州,福建龍巖和江西贛州三地交界處,和當地少數族群血緣、文化交流融合,經過數千年演化形成穩定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從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客家四州為梅州、惠州、汀州、贛州。福建寧化縣石壁稱為(客家祖地)。贛州是客家人南遷最早的大本營集中地,被稱為(客家搖籃)。福建省長汀縣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作為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而存在,被客家人稱為(客家首府)

1994年 中國梅州市為在梅州舉行"世界客屬第十二次懇親大會",經過多方面彙總統計,客家人在國內外分佈人數共6562.429萬人,其中在中國大陸6107.8萬人,海外454.629萬人。

據有關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孫潤田指出客家飲食保留了古代的飲食文化,是古代飲食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的習俗也與中原地區一脈相承

老一輩的客家人比較講究的的家風是尊老知禮,設宴依輩分排座次,吃飯時桌上座留空位於已故先祖以敬先祖,不過留空位給祖先的規矩現在都沒有了。小輩給長輩倒酒敬酒,敬菜,倒酒倒茶水時手肘是不能礙著客人,家飲食文化依然保持著中原文化的傳統習俗也算是對中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客家家勸“百字銘”:

孝悌家風順,精忠國運昌。禮恭修身體,仁義立業綱。

富貴由勤儉,貧窮志要良。言行防過錯,恩德切莫忘。

正大轉耕讀,公平作賈商。從政守廉潔,治學耐寒窗。

作風嚴細謹,賭博不臨場。族人當和睦,遇仇必自寬。

國法蕕心畏,善事盡禳幫。一生惟苦博,百世有馨香.

傳承中華文明。傳承客家家風。發揚客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