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都叫龜城?

太叔煙


龜城,這個現在含有貶義的稱呼,在古代卻是另外的意思。成都在古代確實被稱過龜城,這說法出自《華陽國志·蜀志》的記載。

秦滅古蜀國之後,當年建設成都的城牆很不容易,因為當地低窪潮溼,土質鬆軟,需要取土填埋,故而屢築屢頹,很花了不少時間。後來應地形而宜,立基礎於高亢之處。結果不得已而為之,造成了成都城市的城牆南北不正,非方非圓,曲縮如一個烏龜,故而成都古代還稱為龜城。

在古代,神龜是吉祥靈異之寶物,人們便杜撰了神龜示跡的傳說。《搜神記》中說,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310年)使張儀築成都城牆,屢築屢頹。忽然,有一隻大烏龜浮在江面上,到了東南角死在那裡。張儀問巫師其中的道理,巫師說:“依龜的樣子建築城牆”。這樣才造好了,所以成都又叫“龜化城”。

成都還有許多美稱,諸如"錦城"、"蓉城"、"羅城"等。不要僅僅記住了一個“龜城”!


南山有嘉木


造謠也要有文化才行。第一,成都地質環境產不出大龜,反而江邊產大龜,特別是有山有江的地方。第二,全國各地城建似龜形的大城不少,基本都是有山有江的城市,城市都以玄武稱之。第三,張儀築城,因成都為蜀王都,所以秦庭要求以秦都咸陽為模板,重築成都城,當然秦統六合,重築了不少城,都是以咸陽為模板。到了明朝成都修蜀王城,同樣是按北京紫禁城模板修的,現在的市中心主席像處就是當時的小天安門建築。第四,張儀負秦庭令,重築成都城,所謂巫師能否接近都是問題。彼時倒是有波人挺吃香的,他們叫方士,主打尋仙得長生。中國歷史上有兩拔人建築和製造都很厲害,他們分別是公輸和墨家。張儀築城,能夠在築城上提出正確方案的,只能是秦墨。第四,成都以咸陽城為模板重築,後來府治成都,更是以長安為模板,長安為直隸,城治長安縣和萬年縣,成都府以成都為治所,城治成都縣和華陽縣。所以成都簡稱不會也不敢以城形命名,不然秦始皇晚上會去找你的。成都簡稱如下,原蜀國王都,所以稱蜀,唐代建有錦官城,所以又稱錦官城,蜀王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所以又稱蓉城。造謠者真是既可憐又自卑,露出一副噁心的嘴臉,令人作嘔。


老爺車23579118


成都叫做龜城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了,那時人口還少,很多地方因為條件不好未開發,比如重慶朝天門那時還是兩岸猿聲啼不住的不毛之地,而成都地處平原沃野千里適合農業種植,積累了豐富的財富,有實力築大城了,成都金沙遺址老君山天下第一經人扁鵲醫書商業街船棺等都是實際錘證據。

相傳成都築城時城牆被洪水沖垮幾次,有一個神龜爬了一圈,後來根據神龜爬的路線築城牆,結果再也沒倒過。顯然這是編造的,那中國古都並非成都一個,龜城傳說怎麼獨此一家呢?其實從成都地名就可知,金河半邊街西御街送仙橋天仙橋一洞橋二仙橋三洞橋四馬橋五桂橋九眼橋萬里橋水碾河磨子橋洗瓦堰九道堰等等,成都歷史上與水有關的地名有近千個,現在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都市區談不上青山,但絕對是綠水,兩千年來生態環境只好難以找到大城市可以相比,中國最早的釀酒坊就在成都一環路以內,現在仍然在使用,就是水井坊。

成都五桂橋其實以前叫烏龜橋,因為那裡叫烏龜壩,就是現在著名的豪宅濱河灣一帶,成都抬頭可望見雪山,彎腰可捉烏龜,所以歷來是富庶之地,引得無數人來遊玩居住,比如司馬相如李白杜甫。

烏龜學名中華草龜,與龍鳳麒麟並稱中華四大神物,帝王的墓要龜馱石碑,民間建房要用龜鎮邪,是一種美好的符號,不懂中華民族傳統之人不瞭解龜文化。


皇木七香來風


從來沒聽說過這件事,如果真有此稱呼,我願意試著分析一下,純屬個人臆猜。

龜這種東西是比較安逸的,你看它不緊不慢,不著急,如果人有這樣的品行,定是有道者,定長壽。另外龜又能吃苦耐勞,你看它,有時吃很少,依然存活,生命力很頑強,。

基於上述,我覺得和蜀人很像,蜀人就很能吃苦,異常艱韌頑強,又很會享受,嚮往安逸的生活,很是樂觀。所以他們的口頭禪就是龜兒子。

這個龜兒子,我理解在當地是一種有善意的罵人,就如北京人說你大爺,天津人說孫子,東北人說王八犢子,等等。當然這也得看語境,朋友之間有經常這樣說的。

古人對龜是很尊重的,前人把成都說成龜城,大概是基於蜀人的性情品格而言吧。至於現在聽著不太雅,那也是文化在變遷,含義在轉換,現在有些詞,傳著傳著就離本意越來越運了。


靜靜地觀魚


那,為什麼叫重慶是--猴山?


等米下鍋


一圖知龜城的來歷。

成都不但叫龜城,成都人還自稱為“龜兒子”(不是罵人的喲)😜😜😜。

詩云:

龜化成城錦水濱,芙蓉村裡藏龜孫。

錦龜跳進府南河,鱉靈有知肯定樂。

😂😂😂



ou2848


題主這個問題點都不好玩,容易引發成都網友對你的攻擊。但是成都很早之前確實有“龜城”這個別稱,這是源於成都建城的故事,我覺得有必要給題主講一講,也消除網友的一些誤會。

話說戰國晚期秦國滅蜀,張儀和張若來到當時的成都,公元前311年按照當時去黃國都城咸陽的模式重建成都城,但是因為對成都的氣候和土壤結構不瞭解,採用咸陽城牆構築的模式建造的土城牆較薄,經歷多年風吹雨打後很多地方都毀於暴雨和大水,這讓兩人極度頭疼。

據傳後來兩人發現一隻烏龜從洞裡爬出來,繞著城爬了一圈,當時的巫師得知後便對兩人說:要按照烏龜爬過的地方修築城牆才能修成,後來就按照烏龜爬行的位置重新修建了城牆,所以後來成都就有了龜城的別稱。後來南宋詩人陸游在成都登張儀樓時還曾寫了這麼兩句詩:“龜書成城錦水濱,金牛路闢復通秦”。這個說法可能你去看看《成都通史》,或許會有一些瞭解。

但是我覺得另外一種說法更為可信,就是因為地形原因,當時的成都城不是正方向建設,二是依據當時的地形建造的,加之城內河道穿行密佈,俯瞰形狀似龜殼,才留下了“龜城”的別稱。

但是“龜城”這一稱呼隨著歷史的前進就被淹沒在了成都的歷史之中,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這一別名也就沒有被沿用下去。如今成都放言“龜兒子”這句罵人的話,是否也源自“龜城”這個別名也無據可考,說說讓大家開心。

這就是我要回答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追風去逐浪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人是男兒”!

劉禪“樂不思蜀”!

跟成都相關的,都是投降、窩囊等字眼——就像成都別名“龜”城一樣!

所以成都人要拼命地否認、抹殺重慶的功績,以便給自己自卑的心理,找到一點平衡!

可這種逆歷史潮流的事,除了成都人外,又會有誰附和呢?


仙鶴8216


成都菜太浪費東西了。


用戶468105141266


成都還有一個雅號——龜城,或者說龜化城,這並非難聽的稱呼。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古蜀雖亡,其人尚眾,秦於取蜀後二年,即公元前341年移秦民萬家以實之。先後築成都、陴、臨邛三城,互為犄角。首先建設了“大城”作為蜀候、蜀相、蜀守治所。

據說,當年建設成都的城牆很不容易,因為當地低窪潮溼,土質鬆軟,需要取土填埋,故而屢築屢頹,很花了不少時間。後來應地形而宜,立基礎於高亢之處。結果不得已而為之,造成了成都城市的城牆南北不正,非方非圓,曲縮如一個烏龜,故而成都古代還稱為龜城。

在古代,神龜是吉祥靈異之寶物,人們便杜撰了神龜示跡的傳說。《搜神記》中說,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310年)使張儀築成都城牆,屢築屢頹。忽然,有一隻大烏龜浮在江面上,到了東南角死在那裡。張儀問巫師其中的道理,巫師說:“依龜的樣子建築城牆”。這樣才造好了,所以成都又叫“龜化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