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讓人拍案叫絕的陰謀和陽謀?

我就是竹韻


陽謀——北宋趙匡胤陳橋兵變。在後周世宗健在的時候就有“檢點做天子”的報告打上來,那趙匡胤的話說,周世宗把方面大耳的梟雄一個個宰了,就是沒殺我,這是天命所歸!陳橋兵變前滿京城傳遍了“檢點做天子”的消息,除了宮牆之內,可謂盡人皆知。宋太祖回到京城大鳴大放,只殺了韓通一人就乾淨利索坐了天下。此所謂陽謀至極!

陰謀——“燭影斧聲”千古之謎,全國性王朝中唯一一個兄終弟繼的,就是藏在歷史迷霧之中的宋太宗即位之謎。歷經千年誰都覺得是場絕對的陰謀。四十九歲的趙匡胤只留下一句“好做,好做……”便撒手人寰,宋太宗上位幾年後又出現所謂的“金匱盟約”,真是蹊蹺百出。關鍵是到了南宋政權有重回兄長太祖一脈,那場陰謀讓宋高宗內心顫抖了。此所謂陰謀至極。


者之一


陽謀為體,陰謀為用。

陽謀講究的是堂堂正正,當面鑼對面鼓,以過程來促進結果。讓你明知道前面是個坑,還必須得跳下去;很多偉光正的歷史人物都善於使用陽謀,陽謀不一定能得天下,但是可以治天下。

陰謀講究的是暗箭傷人以及不擇手段,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用結果來掩飾過程。陰謀不可以治天下,但可以得天下。



陽謀講究的就是以勢逼人,以勢壓人,但自始至終都佔著一個理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陽謀為體。

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政治鬥爭的花樣從來都是層出不窮的。從三皇五帝是個堯舜禹被逼禪讓,到黃帝大戰蚩尤時,邀請九天玄女來助陣;到秦孝公時期的招賢令(大張旗鼓的從六國挖人);到秦始皇的焚書令;再到西漢王朝的推恩令,唐太宗的玄武門事變,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明太祖通過胡惟庸案收回相權,一直到清朝康熙帝借三藩自請削藩而直接撤藩,這些都是堂堂正正的陽謀。



而陰謀為用這個說法,更是更是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用陰謀治天下,天下必亡,但陰謀可以得天下。

戰國時期趙國的丞相郭開,用陰謀殺死了趙國名將李牧,並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樣一個陰謀,讓廉頗也沒有再起復。

漢武帝時的江充,通過誣陷這種方式,用巫蠱之禍為名,把太子都給坑的造反了。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這個陰謀,硬是從後周的孤兒寡母中取得了江山;

宋太宗趙光義,通過燭光斧影以及金匱之盟這個陰謀,硬生生從宋太祖趙匡胤手中取得了江山。

所以陰謀為用,講究的是以結果為導向,過程並不重要,要有點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意思。



上面說了那麼多,都沒有說到正題上:我今天舉兩個例子,屬於那種君子用陰謀坑死小人,君子用陽謀坑死君子的故事。

明朝嘉靖時期的徐階,用陰謀坑死嚴嵩的兒子——嚴世藩的故事。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嘉靖朝逝去的兩個奸臣嚴嵩,嚴世藩父子貪汙受賄,賣官鬻爵,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但家境地一直是重用他們。

因為在嘉靖帝眼中這是兩條聽話且好用的狗。他們很多做的惡事都是在替嘉靖皇帝擦屁股。比如說嘉靖為了增加國庫收入,就讓東南沿海增加絲綢出口。而增加絲綢出口就必須要養更多的蠶,而養更多的蠶必須要種更多的桑樹。


於是嚴嵩父子便適時提出了“改稻為桑”的政策。剛種下的禾苗全部剷除,種上桑樹。所有人知道這是一大弊症,這是坑害老百姓的。

但只有嘉靖皇帝對這個做法沒有表示明確的反對,因為他認為這是嚴氏父子在為自己解憂。

嚴嵩倒臺後,大臣們都想把嚴世藩置於死地,想出的兩個罪名:一個是鉅額財產來源不明;另外一個就是殘害忠良(楊繼盛,沈煉等人)

而這兩個罪名卻被徐階嗤之以鼻,因為他心裡很清楚這些事情都是嘉靖帝的授意。,如果用這兩個理由來定嚴世藩的罪的話,嘉靖一定會極力護短。

所以徐階隻字不提這些案子,而是以莫須有的罪名,給嚴世藩定下了陰謀作亂和暗通倭寇這兩款大罪。



天下人都知道,嚴嵩嚴世藩父子是個奸臣,但沒有一個人相信他們是賣國賊。但是嘉靖皇帝信了。最終嚴世藩被殺了,罪名就是作亂通倭。有點扯淡,但十分有效。

二桃殺三士,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殺君子。

春秋戰國時齊國有三位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為國家立下赫赫功勞,這三人的私交有極好。這必將引起國君齊景公的不安。晏子就給出了個主意:用兩個桃賞給這三個人,讓他們按照各自的能力自取一個。



公孫接、田開疆這兩個人下手快,而且他們覺得自己的功勞也夠,就一人拿了一個。剩下的古冶子一看,自己沒了一羞愧而準備自殺。

公孫接、田開疆一看自己兄弟這般作派,覺得自己做的不對,這倆自殺了。古冶子一看兄弟自殺,覺得自己話說重了,更沒臉了,他也自殺了。

就剩下齊景公和晏子在旁邊咧著嘴偷笑了。用了兩個桃子,去了三個心腹大患,這就是堂堂正正的陽謀。


少校柳下惠


首先我們先說歷史上讓人拍案叫絕的陽謀。

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帝國的國勢已相當強大了,可是當時有三大問題存在。一是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軍事勢力,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併嚴重,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不斷髮展;三是匈奴不斷入侵,兩越不停製造事端,使得西漢王朝邊境不寧。這三個因素促使漢武帝決心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以避免外敵還未進攻,而王朝內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主父偃針對當時情況,為皇帝獻上的那歷史上著名的“推恩令”。此舉名為推恩,實乃削弱了諸王的勢力,並且把他們的勢力逐漸的削弱到了根本對朝廷構不成任何威脅,激化了諸王的內部矛盾,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使朝廷有了可以隨意拿捏諸王的實力。

關於"推恩令",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說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進一步縮小了諸侯的勢力。推恩令還規定諸侯王死後,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

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推恩令下後,王國紛請分邑子弟,"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超過數縣,其地位相當於郡。這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進一步解決了。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從手段上來看就是很高明的,因為漢武帝本人是以賞賜的名義來分解諸侯國,這對他的名聲不但沒有任何影響,反而還贏得了仁政的稱讚,而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漢武帝方面沒有動用過任何兵馬。

這個計謀堪稱歷史上的頂級陽謀,令人拍案叫絕,主父偃一人憑藉這推恩令,橫掃天下,竟沒有一個諸侯王可以阻擋。

歷史上有名的陰謀就比較多了,其中二桃殺三士應該是比較有名的。

二桃殺三士是中國古代一則歷史故事,最早記載於《晏子春秋》,後演變成成語,表示用計謀殺人。

典故出自於《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根據原文所述,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

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別各拿了一個桃子。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將桃子讓出並自盡。儘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別人為自己犧牲的醜態感到羞恥,因此也拔劍自刎——就這樣,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這就是著名的二桃殺三士。


淺談百事


我們先來確定一下。什麼是陰謀,陽謀。陰謀就是陰謀詭計,陽謀就是光明正大的計策。實際而言無論陰謀還是陽謀都是謀略的一種。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成功與否。如果進行的比較的話,陰謀識破容易,而陽謀則比較難。

漢武帝的“推恩令”。王猛的“金刀計”都是最典型的陽謀

。“推恩令”的謀略在於,諸侯王知道這是一個坑,但又必須去跳,跳下去就完玩、漢武帝依靠主父偃的“推恩令”兵不血刃解決了諸侯王分裂勢力,可謂一本萬利,王猛王鉅鹿的“金刀計”實際上更高明,王差點就把慕容垂給宰了。只是王猛沒有想到苻堅太寬厚。慕容垂不僅沒有死,而且更受重用。但日後苻堅就亡於慕容家族,只能說王猛的“金刀計”成功的一半。畢竟把慕容垂最有出息的兒子給弄死了。至於說陰謀更是比比皆是,希特勒與英法簽訂的《慕尼黑協議》就是典型的陰謀。趙高的指鹿為馬。都是比較有名的陰謀。

這裡的說一個後宮的陽謀策略。讓我們看看女人的心計有多可怕。戰國的時候,楚懷王有一個來自魏國大美女,楚懷王非常喜歡魏美人。原先被楚懷王寵愛的鄭袖恨的要死,男人都是喜新厭舊。何況還是一個國王,得知楚懷王喜歡新娶的魏女,因此害怕自己失寵,於是設計來陷害魏女。鄭袖表面上很愛護魏女,鄭袖既恨楚懷王不念救恩舊恩,更恨魏美人橫刀奪愛,對於楚懷王鄭袖自然不敢如何,她把功夫和計謀都用在了魏美人的身上,應該說魏美人沒有害鄭袖意思,也沒有防範之心,鄭袖藉此與魏美人交好,把自己心愛的衣服首飾都挑魏美人喜歡的送給她,可以說,凡是魏美人喜歡,只要鄭袖有就會送給她,二人成為無話不談的“閨蜜”。

楚懷王對魏美人說道:“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來博取丈夫的歡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現在鄭袖明知寡人喜歡你,可是她喜歡你比寡人還要厲害,鄭袖是個好女子。魏美人從此以後和鄭袖更加親家厚,在得知得楚懷王和魏美人放鬆了對她的警惕和不是善妒之後,就開始下套了,有一次鄭袖暗中魏美人說:“大王雖然寵愛你,但卻討厭你的鼻子。所以你見到大王,一定要捂住鼻子,這樣大王就會長久的寵愛你。”於是魏美人聽從鄭袖的話,每次見到楚懷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懷王問之不答,楚懷王有一次對鄭袖說:“魏女看見寡人時,就捂住自己的鼻子,這是為什麼?”鄭袖回答說:“臣妾不敢說。”楚懷王硬是追問鄭袖,鄭袖吞吞吐吐的說:“我倒是知道此事,不久前她曾說討厭聞到大王的氣味。”楚懷王說:“真是個潑辣的悍婦,楚懷王惱怒之下,割掉了魏女她鼻子!鄭袖從此專寵後宮。

殺妻求將的吳起在楚悼王當政是時候變法,但由於楚悼王薨世。楚國守舊貴族趁機誅殺吳起。吳起見無法逃脫,就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而且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情急之下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肅王繼位後,下令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吳起的行為就是陰謀。和吳起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蘇秦。蘇秦在齊國為臣時,被仇家派刺客刺殺。蘇秦重傷不治,蘇秦就給齊王出個主意,就是等他一死,齊王就把他的屍體車裂,宣佈他是勾結燕國的間諜。高價懸賞刺殺蘇秦的人,這樣一來,那個刺客自然以為自己立了大功,會主動出來領功的。齊王照著蘇秦說的那樣做了,並且高價懸殊刺殺蘇秦的人。刺客果然中計,這個刺客向齊王邀功求賞,齊王馬上誅殺這個刺客為蘇秦報仇。

計策無好壞之分,更無陰陽之別。只要達到目的就行。有時候,同樣的計謀是用在不同的地方缺德的效果肯定不一樣。一切都在於是何人用計。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清水空流


齊桓公的尊王攘夷策略,漢武帝的推恩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策略,皆為大陽謀。陰謀就很多了,鄭莊公養惡於段叔,二桃殺三士,臥薪嚐膽,陳橋兵變。


冷劍257986411


1.楚漢相爭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三國演義》中"周瑜打黃蓋"、"蔣幹中計"、"諸葛亮的空城計",《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獨設相思局"等。一個個看似使用陰謀鬼計,但都是為了自己的集團或個人能取得勝利,達到目的。尤其諸葛亮用的"空城計",實乃一著險棋,完全是在與對方打心理戰。當時陽平城裡只有萬人駐守,而攻城的司馬懿率精兵有20餘萬人。諸葛亮從容不迫,大開城門,派幾個老頭兒掃街,自己在城頭悠閒地操琴,以城內外有伏兵疑惑對手,最終嚇退了敵兵。這一做法叫人拍案叫絕。

2.《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不能說是陰謀,應是諸葛亮試探劉備誠意的陽謀。劉備想光復漢室雖求賢若渴,但倒底有多大的誠意?諸葛亮心中無底,故而多次怠慢試探。從第三次來訪終於在家,但他還假裝午睡,讓劉、關、張三人在外等候。後拜見時孔明拿出軍事地圖,並向劉備談出"隆中對",可見他是早就精心準備想扶助劉備,現已探出劉備確有真心誠意時,才將心裡話荷盤托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