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等是什麼


為皇家守陵的一般都是皇室的子孫,守衛祖宗陵寢是他們的職責,也是他們的使命。當然,清朝的守陵人大多都是有爵位或者有官職的。例如雍正就曾將他的十四弟允禵派去為康熙皇帝守陵。清朝末期很多鎮國公沒有差事也被派去為祖宗守陵。



守陵人大多也是有俸祿的,並且清朝能夠去守陵的也大多都是八旗子弟,本身就有一份供給。等到清帝退位之後,民國政府每年有400萬的供給,並且清朝皇帝仍然擁有紫禁城、避暑山莊和東西陵。這是屬於清朝的領土,清朝其實在滿人眼裡依然是存在的。

因此,東西陵的守陵人員依舊沒有撤換,溥儀的小朝廷依然給這些人發著工資,只不過人數比之前要少了很多,例如孫殿英盜東陵的時候,東陵的守陵人已經只剩下了幾十個人。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抵擋住孫殿英的軍隊。



所以,清東陵被盜之後,清室找到了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也派人來進行了一番調查,最後卻不了了之。只不過,從此之後,國民政府加強了對東西陵的管理,派駐了守衛來看管東西陵。這些守衛的工資當然就由國民政府來支付了。

後來溥儀去了長春當偽滿洲國皇帝,清東陵直接就進入了偽滿洲國的地盤,溥儀當然又派駐了軍隊去守護自己的祖宗陵寢。日本人後來佔領華北,也不曾動過東西陵,就是照顧到了溥儀這個滿洲國皇帝。



時至今日,東西陵依然有一些八旗子弟的後裔在守陵,這些人守陵就純屬出於信仰,子孫為祖宗守陵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即使沒有工資,那也是自己的使命。


傅斯鴻




大清關外有三陵,關內有清東陵,清西陵。

皇家陵墓從一開始就有專門的守陵人,大清陵墓更是如此,守陵人不是一個,是有很多,於是在陵墓附近有了守陵村。

河北易縣的忠義村,就是著名的守陵村,守的主要就是清西陵。接下來,我們就聊一聊這些守陵人,以及過去“發工資”的情況,還有現在的生存狀態。通過忠義村,也許我們可以看到整體守陵人的生活狀態。

守皇陵是世代守陵人的職責



清朝守陵人,對身份是有要求的,基本上都是滿族人,否則難以做到盡心盡力。當然,滿族男子娶了漢族老婆的是有的。忠義村,到現在為止,所有男性都是滿族。

清朝時,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成了新的守陵人,戶口一上,守陵人的身份就確定了。“守陵”在這些守陵村的人看來,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職業。

所以,就算清朝滅亡了,還是有人繼續守陵。

守皇陵是有工資的,清朝有,民國也有



就拿清西陵忠義村來說,早期是有工資的,而且工資不低,這和清朝重視皇家陵墓有關。

而且,守陵人還有等級,有守陵的宗室王公,有守陵的大臣,還有守陵的平民百姓。宗室王公有各王爺,大臣從三品到九品不等。但是,守陵王爺和官員並不固定,他們是守陵的管理者,會來回調動,只有守陵的基層百姓,才是真正的守陵人。

清朝時,守陵人都是有工資的,而且工資不低,孩子上學有專門撥的學費,另外也有補助。可以說,曾經的守陵人待遇不錯,不事生產,還能富裕度日,這也造成了早期守陵人除了每天在陵墓轉轉,就開始了遊手好閒的日子。



晚清時期,大清朝被帝國列強欺凌,不是割地,就是賠款,工資就發的少了。

辛亥革命後,守陵人工資進一步減少,至於政治身份,則基本沒有,一水的都是守陵百姓,都聚居在了守陵村。

可是,後來情況繼續惡化,在1924年,馮玉祥把溥儀趕出京城後,守陵人徹底沒有了收入,日子艱難,可是守陵人除了守陵,其他都不會幹,因此日子就難過了。於是開始在村子周邊進行耕種,以便餬口。

因此,年輕的守陵人開始了外出當兵,或者謀求其它生計,至於守陵則漸漸被忽略了起來。於是,盜墓者們有了更多的機會。

守陵人目前生存狀態



進入新中國,剩餘的守陵人還是通過耕種艱難度日。到了十年動亂年代,守陵沒有了任何意義,因為到處都在破四舊,於是,守陵人最重要的職責,巡查陵墓,防範盜墓,這些都不敢做了。但是,這只是暫時的,他們心中還是印刻著他們的職責。

改革開放後,守陵村的人繼續守陵,沒有工資,年齡稍長的,在村裡種種地,糊個嘴。年齡比較輕的,出去打工,據忠義村的調查,80%的守陵村青年出去到大城市打工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後,除了出門打工,守陵人開始發展旅遊業、養殖業,形勢越來越好,獲得了不少收入。



如今,守陵人早已不是一份職業了,只是,守陵村的村民們習慣性的,常常在陵墓周邊轉轉。



藍風破曉


守陵人守的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清朝沒有滅亡的時候,工資肯定都是清政府發放。那麼清朝滅亡之後,為何仍然還有守陵人?他們的工資誰給發?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實守陵人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據說當年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後,準備帶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墳。

沒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擊不說,甚至還出現了白起還魂的情況。據說後世守衛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後人,之後由於戰亂,漸漸的也消失了蹤影。那麼清朝的皇陵怎麼回事?

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在關內還沒有陵墓,只有關外的三個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別是太祖、太宗和四個遠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個遠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時候,當時還沒有清朝,不過他們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業。主要是由愛新覺羅氏來擔任,一直傳到清朝入關之後,變成了守衛三個陵墓的工作。

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並不僅僅是看守陵墓,畢竟當時清政府地位在那裡,也很少有哪個不開眼的賊會去盜墓。主要是負責另外兩項工作——祭祀和運轉。


因為古人認為祖先有靈,後世子孫希望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於是在每年的特定季節,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員提前準備,所以說規模最大的時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間,甚至還在永陵設置了總理衙門。而且官職設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確,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後來關內也有了陵墓,比如清東陵這些地區也多了守陵人的職業。

不過相對於關外的守陵人,關內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們當成一種工作。因為關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襲,對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榮耀。即使沒有工資,他們也都會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資誰來發?

當然在清朝的時候,守陵人的工資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發放。不僅僅是工資上面有優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錯。

比如說自從清西陵建立之後,清政府就在此地設置了七八個不同分工的衙門。小到每一個點,都有著對應的工人。比如說面匠、糖匠、酒匠等等無比瑣碎的東西,都會有專門的衙門特殊管理。



基本上這個人幹什麼工作,一輩子都是這個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後代,都會延續這種工作。而且搬過來的守陵人,都會被分到一處三分三的小院(寬×長),這也是一畝三分地的由來。

而且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設立了學校。除了和正常滿族私塾一樣的滿漢雙文,他們平時還需要學習有關於祭祀的很多東西。畢竟他們成年之後,需要接任祖輩的工作。

由於他們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時工作也不多,因此養出來了一大批的懶漢。除了祭祀的時候之外,平時都是非常清閒。這些人沒事遛遛鳥、喝喝茶,可謂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這些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戶口。因為上了戶口之後,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現在的正處級。有了戶口之後,就要享受國家的各種補貼。

後來清政府滅亡之後,有關於守陵人的管理越來越混亂。不過仍然留下來了一批人,負責守陵工作。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簽訂的條約,原先清政府的很多開支,都是由民國政府來買單。

所以這個時候的守陵人,他們的工資都是由民國政府發放。不過相對於清朝沒有滅亡之前,工資則是要少得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幹這種工作。

後來他們為了生計,有一段時間給溥儀寫過信,希望可以開發一部分的陵墓地,當然不是挖墳,就是在上面種地。再過分一點的,竟然監守自盜,倒賣陪葬品。

雖然不是非常珍貴的陪葬品,畢竟比較珍貴的都在裡面,不過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盜墓賊。到了孫殿英偷盜清東陵的時候,守陵人只有幾十人。

據說如今竟然還有守陵人,不過也只剩下了幾戶人家。他們的工資沒有人會給他們發放,支撐他們的也只不過是一種信念。


史之策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種職業,而且世代相傳,一輩一輩傳下來。就算大清滅亡了以後,他們也是在遵守著祖訓,守衛著皇陵。

他們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孫後代,也沒有人給俸祿。但是後期也沒什麼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厲害,也抗不過槍桿子。

國民政府也曾經保護過皇陵,但是時局動盪不安,連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還有精力去保護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後來東陵被盜,把無數珍寶當陪葬品的老佛爺也被孫殿英拉出來,當成了一具普通屍體,甚至還有人侮辱屍體。





是阿史啊


“守陵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一直以來這個行業都很少出現在公眾眼前。守陵,顧名思義守得就是陵墓。比如《盜墓筆記》中的張起靈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一般來說古代皇陵都有專門的守陵人,他們都誕生或者消亡於朝代的更替之中。

古人信奉風水,作為皇室更看重百年之後的長眠之所,他們認為這不僅關係到自己身後的富貴,也關係到家族的命數,所以不惜耗費大量財力人力,選擇風水寶地,修建皇家陵寢,還煞費苦心的安排守陵人。而有一些守陵人就世代世襲,並且流傳至今。比如說大清朝!

在女真族入關建立大清政權之後,在東北的關外三陵就成了清朝統治者的祖陵。它們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為了更好的守護大清的運勢,清廷從一開始就安排了與皇家有姻親關係的宗族組成衛隊負責守陵。一般來說守陵人都是世襲的,這些衛隊在三陵周圍組建村落,世代繁衍。對於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

在大清朝沒有滅亡之前,他們的俸祿,自然是朝廷承擔。1912年溥儀退位,宣告清朝的滅亡,清朝皇室憑藉著和平退位換來了南京政府承諾的優待條件,一是:保證皇室成員的物質生活條件,二是:保證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由國民政府設衛兵保護。

但是在民國那樣的動盪歲裡,到處軍閥混戰、人人朝不保夕,這樣的承諾其實並不管用。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將溥儀等皇室成員趕出了紫禁城,守陵的承諾自然也是名存實亡。於是1928年孫殿英炸開了清東陵,盜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現在守陵人不存在了但是依舊有一些人默默的守護著皇陵,據說他們都是清西陵旁村落守陵人的後代,居住在清朝祖陵的附近,默默守護著他們的祖先。他們奉行父死子繼的制度,對於皇陵的守護也是一代一代傳承,這是一種信仰。


彈指千年


理科男答歷史。

不光是大清的陵墓有守陵人,別的朝代的陵墓也有。

這成為了一種習俗,皇家的習俗,只要有陵墓,必定安排守陵人。

就拿清朝的守陵人來說,他們的任務是守衛關外的三陵。也就是長白山下清朝的祖墳。

三陵分別是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還有永陵。

而在三陵附近的村民,基本都有著守陵人的身份。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愛新覺羅氏,守護自己家族的祖墳義不容辭。其中不乏那些被貶罰至此地皇族。

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只守衛永陵,但是世代相傳,慢慢的就變為了三陵。

1606年永陵完工,並安排了一支完整的守陵軍隊。

守陵不光是看護陵墓,還有別的工作。就比如祭品,他們需要準備這些東西,並且分工明確,比如養牛羊馬、釀酒等等,都有專人來負責。

康熙時期,甚至還在永陵設置了衙門,派專員守護陵墓,也負責皇帝來祭祖的工作。

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這4位皇帝都有來過永陵祭祖。

大清滅亡後,這些守陵人便分佈在了附近的村莊內,比如下營子、嘉禾等等。

這些村莊也可以說是愛新覺羅氏的聚集地,大多數都是以守陵人的身份居住於此,世代守衛陵墓。

雖說他們已不再舉行祭祀儀式,但是依舊是在守護。而且也在努力恢復這種祭祀儀式。

剛才說了,守陵人有很多是因為犯錯被罰去守陵的,我們來說一說努爾哈赤的伯父班布里。

據他的後裔說,當時班布里家有一個僕從犯錯逃到了努爾哈赤家裡,班布里要人的過程中,發生口角,努爾哈赤一氣之下,把班布里的紅帶降為紫帶,並且將他派去守陵。

守陵人中很多是被罰去的,據記載,喜塔臘十世祖就是被康熙帝下旨罰去守陵的。

守陵人的工資在大清還在的時候,是有專門的機構發放的。當大清滅亡後,這些人的工資都成了問題。但是問題不大,他們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關於這份工作,他們是世代相傳,心裡也早已生根,這就是他們的使命。發不發錢的無所謂,重要的是身負使命。


理科男讀歷史


歷朝歷代皇帝陵寢都有專門的守護陵寢機構及人員,這些守陵人平時專管皇陵的祭祀、修繕、安全等等。清代自然也有守陵人,清代陵寢守陵機構為承辦東陵(西陵)事務衙門,還有負責陵寢安全的八旗及綠營官兵,這些都可以稱為守陵人。

先來說說清代守陵人員的來源,無論是內務府的各級官員還是八旗的官兵,當然都是旗人,每建一座帝陵,京城內務府都要從各旗抽調人員(八旗子弟)由北京及盛京到陵寢當地看護皇陵,而綠營只負責陵區外的防護。這些遷來的八旗子弟在陵寢當差,按品級拿俸祿,不用種地(定期領糧食),不與漢族通婚,基本上是在一個封閉的陵區內生活當差。


清朝滅亡後,雖有優待清室的條款,可大多沒有落實,而溥儀所派的守陵大臣也是常駐北京,過去的俸祿及糧食再也沒有了,因為守陵人員都是自搬來後就世代在此生活,基本無處可去,所以大部分守陵人的生活都出現了問題,導致盜賣陵寢物品的事情屢禁不止,甚至各陵的隆恩殿門窗都被拆走了,而溥儀的小朝廷也無法解決這麼多人的問題,所以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砍伐陵區內的古樹以解決原守陵人員的生活問題,一開始只是砍伐陵區後龍(今承德興隆一帶)地帶的古樹,但是後來連陵寢附近的樹都砍了,可以說一根不剩啊,筆者小時候村子開墾的地裡經常碰到一些老樹根,都是那時候遺留下來的。

樹總有砍完的時候,迫不得已這樣原來清代的守陵人也只好向附近的漢人學習種地,陵區的樹沒了,大片荒地隨即被開墾,這樣這些往日在陵寢當差領俸祿的守陵人就以種地謀生而生活在陵區內。


綜上所述,清代滅亡後,這些清代遺留的守陵人員並不是死心塌地的在看守皇陵,堅守自盜的事情很多,這些守陵人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證還怎麼守陵呢?生活在當地是因為他們無處可去,清代守陵人員基本都是世襲的,基本上搬來後就一直在此為陵寢服務,所以這些人也就只能在當地謀生了。


孤竹公子


民國政府頒佈的《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中,有條是: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所以大清就算滅亡了,在民國政府的保護下,還是可以繼續享有一定權力的。

大清滅亡後的守陵人

清朝選守陵人是需要經過嚴格挑選的,必須是皇家近親,或者一些犯了錯,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來負責。

比如雍正的親弟弟胤禵,在雍正上位後被安排去看守康熙的景陵;又比如乾隆十分疼愛的福長安,在和珅死後,被嘉慶皇帝派去守衛乾隆的裕陵。

雖名為守陵,可實際上卻是監視,守陵人沒有官職,但有不少部門,除了負責陵墓的安全、環境之外,還得負責好現任皇帝來祭祖時的所有安排調度、祭祀祭品、皇帝和官員的居住地方等等。所以守陵人的工作也不是很輕鬆的。

而大清滅亡後,守陵大臣的職位還是延續了下來,並且由民國政府安排守陵衛士,至於他們的工資,則守陵大臣由內務府發放,而守陵衛士則由民國政府負責了。


不過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北洋軍閥馮玉祥回京,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溥儀先躲進了醇親王府(溥儀原先的家),又逃往日本公使館,躲到了日本人的庇護之下。而守陵大臣,因為沒有了內務府和皇家的“按時發薪”,守陵衛士也因為政府內亂而被撤走了。

所以在1924——1928這四年間,一些守陵大臣暗通還留守著的守陵衛士,不斷地偷盜陵墓的寶物出去賣,甚至還有企圖全面盜墓的團伙,妄想大發橫財的人不在少數。公元1928年6月,大盜孫殿英摧毀了慈禧定陵和乾隆裕陵,搶走了陵墓內所有的寶物。陵都沒了,守陵大臣這一職位也就不復存在。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守陵人是趙德新,他是清關外永陵世代相傳的守陵人,也是中國最後的守陵家族。趙德新的祖上是班裡布,是努爾哈赤的伯父,因錯而被髮配到永陵守墓,並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村落,世代相傳。



一貳一橙


隨著時代變遷,守陵人這個職業,已經潛移默化的被時代所拋棄,但清末時期,還是有很多皇陵守護者的,他們沒有了收入來源,唯一剩下的,只有信念和責任了。

守陵人這個職業,一向都很神秘,他們世世代代以守護皇陵為使命,就算生老病死,也會子子孫孫繼承衣缽。而當時的清政府滅亡以後,為何還有人在守陵,他們又是依靠什麼生活的呢,有沒有工資?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兩個字:使命

守陵人在古代是非常嚴格的,需要經過多重考驗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會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每逢夜晚,都會來到陵寢旁邊,看有沒有前來盜墓的小偷,這是皇帝生前賦予的使命和職責。

據歷史記載,守陵制由來已經,從秦始皇開始,守陵現象就已經成為考古界的一大熱點,就連現在湘西的一些小山村裡,還有現存的守陵人。

他們基本上世世代代以守陵為業,基本到清末,就沒有任何的工資了,他們把守陵看成是一種信念。

就拿我們熟知的秦始皇陵來說,雖然兵馬俑有被盜過的痕跡,但在當時,確實挖出來過守陵人,只是已經和墓葬連成一片。

古代守陵人是一個肥差,尤其是皇家的守陵人,基本上吃穿不愁,還可以拿點打點的東西,因此,對於挑選守陵人,也是非常嚴格的。

主業變副業,時代變遷,讓守陵這個行業徹底消失在了歷史中

小雪曾經看過《經典傳奇》有一期節目,就是關於守陵人的,只是他守護的並不是皇陵,而是私家陵寢,當然,規制也是非常的大。


而這個守陵人並和別人沒什麼區別,他們白天有自己的主業,剩下的時間,基本都在和陵墓相伴。

記者採訪過他,他說過,這是傳下來的一門手藝,守陵雖然沒有工資,但這個活不能在我的手裡斷了。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隨著溥儀的退位,也結束了它百年的歷程,這對於中國來說是一件劃時代的事情,從此封建專制退出了中國,國內迎來了新的時代,可對於長期處在封建統治下的民眾來說,即便清朝覆滅,封建帝制殘留的思想也一直都沒有消除,甚至一直到當今社會,仍然有很多的人,都保留著封建落後的思想。不過這些歷史上的王朝,它們都已經成為歷史,除了留下的宮殿與陵墓外,它們也沒有剩下什麼遺蹟。

如今這些歷代皇帝們的陵墓,也得到了國家的重點保護,畢竟這些都是文明的產物,它們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不過在清朝剛剛滅亡的時候,全國都處在動亂中,根本沒有人會想過去保護文物。但清朝的皇陵仍然有人守衛,這也有些奇怪,清政府都自顧不暇,哪裡還有精力去保衛皇陵呢?清朝的皇帝數量也挺多,在關內關外都有皇陵,這些陵墓在清朝統治的時候,都是有專門的護陵衛隊守護著。

古代的陵墓是相當受重視的,皇陵更是被政權視作國家的根基,在守衛皇陵的工作中,護陵衛隊雖然不能隨意離開,但他們的待遇是相當不錯的,清朝是從八旗裡面選擇專門的護陵衛隊,一旦有人能進入皇陵,那麼護陵衛隊就要承擔相關的責任。

他們的差事也確實不好做,隨著清朝的滅亡,很多相關的事情也應該交待清楚,在溥儀退位的時候,袁世凱等人就表示,皇陵的護衛工作依舊會進行下去,畢竟他們當時打算用君主立憲,不太可能徹底把清朝給消除掉,可袁世凱自己也沒工夫管這麼多事,他與自己的新政府處在動盪中,先後出現了不少的亂子。

因此皇陵的護衛工作一直都沒有辦法落實下去,清朝這些遺老遺少們自然就不會看著祖陵沒人管,他們就自己出錢去僱傭士兵來護陵,說起來也有些尷尬。當然,他們花錢僱來的這些士兵,論戰鬥力肯定是不如外面的軍隊,甚至地方軍閥都要比他們更強一些,這些士兵也只是拿錢辦事,反正清朝都已經滅亡了,自然就沒有人能管他們了。

因此他們在護陵的過程中,也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由於清朝的皇陵實在太多了,要想都保護好,實在是很困難的事情,各地的軍閥不斷崛起,讓清朝這些人更難應對,他們僱傭的這些士兵甚至還會出現逃役的情況。

沒有國家的支持,單單靠著他們個人去保護皇陵,這是不太現實的事情,清朝倒是有著非常多的遺民,還是想要復興國家,可他們的想法太不切合實際,清朝是不可能再度復興的,因此這些皇陵,也會遭受到一番洗劫,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孫殿英,他帶兵洗劫皇陵,他出兵的時候,在皇陵裡面是沒有遇到抵抗,甚至都沒有遇到士兵,諾大的皇陵空空蕩蕩。其實古代的皇陵並不單單是一個陵墓,它周圍有很多配套的設施,像漢朝皇陵裡面還都有著陵邑,這就能供很多人居住生活,如今的皇陵是沒人居住,大家都為了躲避戰火逃跑了。

因此孫殿英他們才能得逞,由於戰亂的因素,大量的皇陵受到了洗劫,其實與歷朝歷代的皇陵相比,清朝已經算是不錯了,好歹他們在滅亡的時候還能得到妥善的安置,還有專人能來象徵性守護一下,像漢唐這些陵墓,國家滅亡的時候就任由別人毀壞,因此之前的這些皇陵,很少有能完整保留下來的,這對於我們研究古代的歷史,也是一個遺憾的事情,好在清朝的宮殿與皇陵,基本都能保留到現在,這也讓人們能更深瞭解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如今這些皇陵也得到有關部門的專門保護,不會受到什麼威脅。

參考文獻《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