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動力到底是什麼?

用戶5818144565


諸葛亮所造木牛流馬究竟為何物?從側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我們都知道能量是守恆的,世界上不存在永動機。但是據史籍記載,在1700多年前,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類似於永動機的木牛流馬,木牛流馬真的存在嗎?假若存在,木牛流馬是怎樣的呢?
據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運輸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在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儘管對木牛形象作了描繪,並且下文還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使得後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毛麟角、雲山霧。

諸葛亮造出木牛流馬200年後,據說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天才祖沖之造出了木牛流馬。《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沒有留下任何詳細的資料。作為正史的《三國志》和《南齊書》都記載存在木牛流馬,我們不禁想問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樣的機械?

有人認為木牛、流馬都是經諸葛亮改進的獨輪車。

《宋史》和明代王圻所著的《稗史類編》等史籍,認為木製獨輪小車在漢代稱為鹿車,諸葛亮加以改進後稱為“木牛流馬”,北宋才出現獨輪車的稱呼。北宋前期官修“四大書”之一的《太平御覽》卷七七五所引的東漢學者應劭的《風俗通》,是最早記載“鹿車”的典籍。其曰:“鹿車,窄小載容一鹿也。”陸游的詩《送子坦赴鹽官縣市徵》中也提到了“鹿車”:“遊山尚有平生意,試為閒尋一鹿車。”這種說法認為,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是在鹿車的基礎上改進的,和後來的獨輪車沒有太大的差別。

從考古發現來看,在四川的渠縣出土有蒲家灣東漢無名闕背面的獨輪小車浮雕,還有燕家村東漢沈府君闕背面的獨輪小車,大致再現了“木牛流馬”的模樣。這兩種獨輪車都很獨特,其車形似牛似馬,具有獨特的運輸功能。木牛有前轅,行進時人或畜在前面拉,人在後面推。而流馬沒有前轅,行進時不用拉,僅靠人推。三國時蜀漢偏處西南一隅,馬匹有限並且多被用於騎兵作戰。運糧運草主要靠人力,這樣,木牛流馬便應運而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宋代典籍《事物紀原》卷八也認為:“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而民間謂之江州車子。”《事物紀原》是宋代高承編撰的一部書,專記事物原始之屬。凡10卷,共記1765事此書“自博弈嬉戲之微,魚蟲飛走之類,無不考其所自來”,作者的考證功夫很深,所持之說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但是,也有人認為獨輪車的機械原理十分簡單,無須大書特書,諸葛亮的本領也不至於如此平庸。

還有人認為,木牛、流馬是新款的自動機械。

《南齊書》、《太平御覽》,還有現在的《辭源》認為,三國之時,運用齒輪原理製作機械,已屢見不鮮,包括東漢畢嵐所做的翻車,三國韓暨所做的水排,魏國馬鈞所做的指南車。《南史》說:祖沖之“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意思指祖沖之在木牛流馬的基礎上,造出更勝一籌的自動機械。以此推論,三國時期利用齒輪製作機械已屬常見後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很有可能是令祖沖之感興趣的、運用齒輪原理製作的自動機械,否則祖沖之不會有興趣拿它來作參考和對比。

從科學角度來看,“木牛流馬”如果真的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可以不吃不喝還能走,這顯然是不符合現代科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的。因為如果“木牛流馬”,要行走,必定會消耗能量,當時並沒什麼石油、天然氣之類的能源物質,它又不吃不喝,它從哪裡得到能量?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如果要造出像小說裡描述的那種木牛流馬來,就必須拋棄現代的“能量守恆”定律。同樣,要造出“木牛流馬”也必定會打破影響我們數代的“能量守恆”定律,必定是一個令世界矚目的事蹟。歷史上有無數個謎團需要我們去解決,這可能只是一個虛構的物品,但是在謎團未揭開之前,誰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天天開心歷史


首先,木牛和流馬是兩種不同的運輸工具。因外形設計參考了牛和馬的造型,所以稱作為木牛和流馬,其內部構造運用了一定的機械原理,使人在操作中更加輕便,省力。

其實,在古代,我國有許多能工巧匠,比如戰國時代的公輸般,也就是後世木匠建築師的祖師爺魯班。那個時候已經可以用木頭做出可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掉不下來的飛鵲,設計的鎖沒有鑰匙誰都打不開。


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精擅機關術的奇女子,對丈夫的事業給予了很大的幫助,雖然演義中沒有多少筆墨,諸葛亮能夠封神,黃月英也功不可沒。


白亦詩部落


木牛流馬是個啥,好多人都已經爭論了上千年了,也沒個定論,這裡為大家提供兩種可信度較高的觀點吧:

第一種觀點認為木牛流馬是一種木質的獨輪車

高承在《事物紀原》提到“蜀相諸葛亮北伐,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銅,蓋巴蜀道阻,便於登險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而民間謂之江州車子。

大概意思即諸葛亮在北伐戰爭期間,因為巴山蜀道艱難險阻,困難重重,於是便設計了木牛流馬運輸工具來負責運銅。

木牛,就是有前輪的小車流馬,即現在獨輪手推車,在民間稱之為江州小車

高承這個觀點相對可靠,也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一個觀點。

“木牛流馬即木製獨輪車”,甚至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先生也給予了肯定。


還有一種觀點是認為木牛是一種獨輪車,而流馬則是四輪車

(萌系木牛流馬)


這個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范文瀾。他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提到:

“木牛有一腳四足,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人力獨輪車,一腳指的是一個輪,四足,即固定在車旁的四根木柱,這樣可以保證行車的穩定性。”

流馬則是木牛的後期改良版,總共有四個車輪,前後各倆。

(者要放三國算機械化部隊了吧……)


在當時,車基本都是兩輪車,諸葛亮將其改為獨輪和四輪,確實是一種創新之舉。


一盤拉條子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北伐期間,由於遠離西川,北伐大軍不能及時得到糧草供應,在持久戰上很是吃虧。於是諸葛亮就派人制造了“木牛流馬”。


正史中記載,“木牛”與“流馬”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時間順序來看,是先有木牛,後有流馬。而正史僅有木牛大小、外觀的記載,至於其如何製作,則不見於史冊。

木牛流馬的原理是利用物體的重心擺動與齒輪原理來實現木車的移動,主體還是需要人力的推動。


智帝輝煌


獨輪推車沒練過幾天的是一推就倒的,且可在車前幫拉車的。

四川山路獨輪車未必通用,棧道上可用獨輪車,翻山道獨輪車未必用得上。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就是山道艱難的敘述。

木牛流馬具體呈啥樣,應由湘西貴州廣西一帶的趕屍人方法上,找答案。

古人用方法有效且簡單,磨玉及拋光用的是一種草,磨鋒利鑽石用於修瓷碗的金剛石,是用棉線磨的。

考古中出土過石頭捲開未斷的塊石,其狀態如刨木頭的刨花式樣。而孔鑽現在已考古證實了。

趕屍由倆三人進行多屍體運輸方式,只不過方法佚失不知咋弄的了。

猜想,如擺動左側使右側可被拉動向前邁動支桿,再向右擺動使左側支架可向前邁動,從而達行走狀態。

從而木牛流馬也應由左右擺及拉左右側支桿向前移動的。從而可設銷子與牛舌馬口裡,扭功關住支架,扭開則支架可活動了。

關踺不是走平地上,平地用有輪的車,翻山下嶺應用木牛流馬。

古時運輸軍糧及草料,達駐軍處有一半就不錯了,運輸人及畜也來回路途上要吃用的,因此用木牛流馬車船就運量大,留給駐軍的就多點。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木牛流馬”我們現代人都沒有見過。只是在”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得知,”木牛流馬”是諾葛亮發明創造的,用於作戰行軍中,運輸物質的一種工具,雖然說”木牛流馬”已經失傳,但我國勞動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也是不容小覷的。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發展的進步,科技創造,創新,繼往開來,傳承發展,從未中斷,這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縱觀青史,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發展進步。諸葛亮的發明”木牛流馬”雖己失傳,但社會一直在進步。可不可以這樣說:”木牛流馬”——獨輪車——馬車——汽車——火車——飛機——輪船,這就是”木牛流馬”的傳承與發展,也許有人認為不妥,但社會發展的現實,又不能不相信,這就是事實。”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催舊人”,這就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一家之言,難免偏面,望大家批評指正,在傳承中發展,才是最好的思路)[求真原創首發2019/12/22/於北京











手機用戶lisiyao求真


諸葛亮除了是政治家和軍事家外,還是個發明家。木牛流馬就是他的傑作,這在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用來運糧,蜀國軍隊出征,糧食保障是大問題,諸葛亮的發明就是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木牛流馬其實是兩項發明:木牛和流馬。由於已經失傳,歷史記載又太過簡略,後人不知木牛流馬具體構造和操作方法。

木牛流馬動力是什麼?毫無疑問是人力,因為自然動力,包括蒸汽機,內燃機的發明只是近幾百年內的事情。古代的勞動除了人力外,只有牛馬等畜力。鑑於諸葛亮北伐的進軍路線以山地為主,用畜力應付不了,所以木牛流馬只能用人力。

但是它不是單純用人力,應該是用力矩和槓桿原理,一方面讓人省力,另一方面運糧可以更多。


羽書遲


諸葛亮的老婆黃月英是喜歡發明木頭人的。黃月英的後廚,都是木頭人在流水化作業做飯,諸葛亮和他的幾個朋友是歎服的!所以,諸葛亮很可能跟著黃月英學會了木頭人的製作原理。後來,諸葛亮根據運糧需要,造出來木頭牛馬也是可能的。畢竟諸葛亮聰明愛鑽研,舉一反三設計個木牛流馬情理之中的事。

至於是不是永動機,無從考證,只能靠近代物理學原理否定。有人說可能是獨輪車,我也不是太贊同。演義裡面記載魏軍俘獲木牛流馬之後是不會仿製,不會驅動的。如果僅僅是個獨輪車,魏軍不至於如此蠢笨!我覺得,應該是一種凸輪機構,內帶類似離合器裝置,驅動著牛馬的四肢關節運動,靠的是槓桿原理來省力。


魯F飛8


木牛的結構上看,它採用了助力機構,裡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運行來講,裡面採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裡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通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運行起來後,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流馬的結構,其實是一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一些。關於書上說這個為牛什麼,那個為牛什麼,這只不過是中國人的習慣,用來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說的,什麼馬像什麼之類的。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一樣。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關於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裡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當然,我也只是根據三國演義裡的記載推測。不過應該不會差得太遠。我現在手頭沒有詳細的關於木牛流馬的資料,只是根據我的經驗推測。也可能有複雜化的想象,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這樣採用的結構比較簡單,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狀況。我們的先賢似乎是聯手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以考驗我們後人的智慧。

古謎從此吸引著世世代代的探謎人。遠不說,僅從1956年以來,全國各地就自發成立了7個木牛流馬研究會。然而,探謎的結果是古謎本身的真實性首先被懷疑和否定,一個“獨輪推車說”似成千年定論。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紀事》一斗中寫道:“木牛即今小車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當代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總而言之,大多數研究者、考古者都認為,所謂木牛流馬並不是什麼造物奇觀,而是傳說的神化和記載者的誇張與誤會。但總還是有“愛認死理”,堅信古籍的記載不會是虛妄之筆,堅信木牛流馬確有其物,並試圖將其造出來的人。1986年,新疆工學院王湔高級工程師在學院及所在機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贊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機,手扶後邊的雙轅就能使之曲邁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備負重功能,行李一壓,就走不動了。負重行走這個難題仍未能解決。突破的機會似乎留給了陝西漢中市的洋縣農民郭統霄。說起來,他造木牛流馬純屬偶然。1997年春節期間,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放,郭統霄天天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觀看。當看到木牛流馬這一集時,有人見郭統霄異常興奮,就與他打趣“你愛搗鼓,你能把木牛流馬搗鼓出來,我就服你。”他連想都未想就說能。並立即投入緊張的研製工作。從一開始,他就堅信,木牛流馬的行進應當是用腿,而不是用輪子,只有腿才能在棧道上登臺階。可怎麼才能使腿邁動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學中的槓桿和慣性的原理,設計了槓桿連桿結構、平衡結構,調步結構等內部機關,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試製出了第一批流馬。這匹馬長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載重35至40公斤。只需適當加點牽引力或推力,馬便可雙蹄並進行走,只需把舌頭一按,即可將行動機關卡死,這一點,同《三國演義》中描繪一致。雖然,這第一匹流馬的步幅只有20釐米,載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畢竟使一個千古之謎有了一個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馬不是作家的誇張,不是史家的誤會,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真實!三國演義裡,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麼樣子,自古以來,莫衷一是。說什麼的都有,可是沒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我想其中的原因,在於搞歷史的不通機械,而搞機械的又沒有考證這些的習慣。

1700多年前,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可是,木牛流馬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呢?千百年來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爭論不休。查考史書,《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在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使得後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鳳毛麟角、雲山霧罩。諸葛亮造出木牛流馬200年後,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造出了木牛流馬。《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沒有留下任何詳細的資料。但是關於祖沖之造出木牛流馬的記載為自動機械的觀點提供了佐證,這是關於木牛流馬的一個主要觀點,認為三國時利用齒輪製作機械已為常見,後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應該是一種運用齒輪原理製作的自動機械。在陝西省漢中市勉縣的黃沙鎮,史料記載這裡是諸葛亮當年造木牛流馬的地方。據考證,諸葛亮當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馬總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就是從這裡出發,走過250公里的棧道,到達前線祁山五丈原。當地的老人向我們描繪了傳說中的木牛流馬:“木頭做的馬頭,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塊組成馬身子,再組上馬腿,肚子中間安上齒輪,木馬後邊有一個扳手,操作時一壓走一步,再一壓走一步。”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馬是有齒輪的,而且似乎也運用了槓桿原理。前不久,在河北省泊頭有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梁國君說他自己就復原了木牛流馬,而且非常成功。我們的記者抱著極大的興趣專程去那裡看了看。梁國君做的木牛流馬形狀都是四條腿,肚子中空,可以載重物的木製機械。按下和抬起馬的脖子,流馬就會邁開腿行走;木牛是通過按壓後面的雙轅行走。據梁國君介紹,他做的木牛流馬在原理上與史料記載相符:“‘木牛牛仰雙轅,流馬形制如象。’木牛後面有一個長長的省力臂,就是雙轅;流馬的省力臂就是它長長的馬脖子,就是形制如象。”更為巧妙的是,梁國君在他的流馬上實現了暗鎖功能,把舌頭扭轉,馬頭就被鎖住,就無法行走,這一點跟《三國演義》中的描繪非常吻合。但是梁國君復原的木牛流馬遭到另一派的反對,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博物館館長、陝西省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不可能是四條腿的:“棧道是木板鋪的,中間的縫隙寬窄不一,四條腿怎麼能在帶縫隙的板上走呢?就是在非棧道的道路上行走,它也是爬坡的,需要前面拉,後邊推,四條腿沒辦法拉也沒辦法推。所以木牛流馬肯定是帶輪子的。”郭清華為什麼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帶輪子的呢?這也能從史料記載上找到依據。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四輪小車:“制木牛流馬法裡,介紹流馬的時候說,流馬有前軸和後軸。大家都知道裝輪子的才叫軸,一個軸裝兩個輪子,所以我認為它應該是四輪。”木牛流馬究竟是帶輪子的還是四條腿的呢?北宋的陳師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宋代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也有記載:“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清代滿族水利專家麟慶也把當時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車說是陳師道記載的木牛流馬:“土車,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今之土車獨推,猶存儲葛遺制。”木牛是有前轅的獨輪車,流馬是沒有前轅的獨推小車,這也是一種關於木牛流馬的主要觀點。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記載,也離三國時期有了1000多年,這種觀點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清華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教授馮立升認為,木牛流馬基本上可以定論是一個獨輪車,因為綜合各種史料和各種文獻的證據來看,獨輪車的可能性最大。為了弄清三國時期棧道的情況,我們來到了褒河谷口,這裡是褒斜棧道的起點,位於漢中市北20公里,1700多年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從這裡起程把糧草運往前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代的棧道非常平緩,並不陡峻。原來古代人開通褒斜棧道是非常聰明的,他們選擇了在秦嶺山中最緩的一條道路,不知不覺就上了山,然後不費勁就下去了。在這樣的道路上四條腿的機械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輪子的效率高,所以當時的木牛流馬不太可能是四條腿的行走機械,而四輪車的可能性更小,因為四輪車作為轉向控制是更難的,就是在平地上,四輪車的轉彎都不是很靈便的,所以放到那個特殊的條件下可能性更小。從棧道情況分析,似乎只有獨輪車才最有可能是歷史上的木牛流馬。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木牛流馬是獨輪車的話,記載中,木牛是一腳四足,這個四足在獨輪車裡面怎麼體現呢?還有就是一些部件的名稱包括暗藏的機關如何解釋呢?《木牛流馬》可能會打破常規定律: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上的木牛流馬一直是一個迷,也讓無數人為之痴迷。當時的生產條件簡單,遠不及現代,但是“木牛流馬”的構造看起來簡單易行,也符合當時的情況。如果當時把“木牛流馬”寫的神乎其神,也許我們很早就會把它當成神話的東西而棄之不顧了,但是就因為書上寫的符合當時的情況,所以我們就不能不懷疑當時可能真的有木牛流馬的問世。可是時代的久遠和小說的戲劇性讓我們又有些一籌莫展。就現在來說,“木牛流馬”如果真的象書中所描述那樣可以不吃不喝還能走,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在科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的。因為如果“木牛流馬”要行走,必定會消耗能量,當時當時肯定沒什麼石油、天然氣之類的能源物質,它又不吃不喝,它從那裡得到能量?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要造出象小說裡描述的那種木牛流馬來,就必須拋棄現在的“能量守恆”定律。同樣,要造出“木牛流馬”也必定會打破影響我們數代的“能量守恆”定律,必定是一個另世界矚目的事蹟。歷史上有無數個迷團需要我們去解決,這可能只是一個虛構的物品,但是在迷團未揭開之前,誰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董師爺說


在歷史上的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不僅精通五行八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是當時著名的發明家。例如,他所發明的諸葛連弩,一次可連發十支箭,可有效打擊敵軍,而且大型諸葛連弩對於防守城池和營塞,大有裨益。除此之外,諸葛亮在北伐曹魏時發明的木牛流馬同樣是他的成名佳作,他憑此解決了蜀中長途跋涉,道路崎嶇,運糧困難的問題,畢竟“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對於軍隊長久外出作戰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說。

《三國志.後主傳》曾對此有這樣的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兵,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在《三國演義》裡面針對這種工具,描述的更加神乎其神,書中言稱木牛流馬無需喝水、無需吃草,更不需要人工餵養,因為木牛流馬之內藏有機關,只要輕輕撥動機關,它就能自己行走,憑藉這種工具可運糧八石,每次只需一人控制,每日便能走數十里。

那麼,這個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東西,真的有傳說的這麼神乎嗎?它的主要動力又是什麼呢?畢竟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不能憑空產生,木牛流馬這種類似於永動機的存在是不可能實現的。

據記載,諸葛亮所研製的木牛流馬,將輪腿的神妙配合,利用到極致,運糧士兵只需輕輕一推,木牛輪子中間轉動,加之上方糧板重壓,牽連四腿上下運動不停,而後士兵反覆一抬一壓,木牛流馬四腿可垂直伸縮上下運動配合山道坡度而行,聽起來非常神奇。

那麼,木牛流馬為什麼又要設計成“牛”“馬”這樣特殊的形象呢?其中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運糧工具以牛或馬造型出現,平日裡便於隱藏山林間,不利被敵軍發現,另一方面“牛”“馬”可起到對敵軍裝神弄鬼的迷惑作用,讓敵軍認為蜀軍竟可操控木牛流馬,如有神助,心生忌憚。

但是到如今社會,隨著道路修的越來越寬,越來越平,人們發現圓的車輪更加實用,例如早前農村普遍使用的獨輪車和兩輪板車就是對木牛流馬的創新改進。畢竟木牛流馬雖然好用,但是製造過程極其精細,加之本體重量極其“笨重”,難以大量推廣,後來便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並未流傳下來,事到如今,即便是高級木匠也難以研製出真正的木牛流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