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500個好友的朋友圈後,發現了當代年輕人已失控的情緒模式

現在的人到底有多焦慮?

發個朋友圈,都會提前算好時間,大部分人會把想發的內容留在晚上7、8點時,因為據觀察這個時間刷朋友圈的人最多,這樣就能獲得更多的點贊量。

我看了500個好友的朋友圈後,發現了當代年輕人已失控的情緒模式

算好時間還不算什麼,配圖和文案也得好好斟酌一下,太矯情的不行,太沙雕的不行,文藝中帶點俏皮,幽默中不失文學感,這是一條完美的朋友圈。

用了一天的時間,終於編輯好的要發的內容,按了發送後,長舒一口氣,“戰爭”剛開始,兩分鐘刷一次朋友圈,時刻關注哪些人給自己點讚了。

時間久了,覺得發朋友圈都是一種工作了,發的太勤了不行,沒有神秘感,太久不發也不太好,怕別人忘記自己的存在,感覺已經完全沒有發朋友圈的自由了。

原本發朋友圈僅是一種娛樂消遣方式,而如今,它卻逐漸演變成了焦慮的代名詞。

而這個現象僅僅是現在年輕人焦慮的一個小小縮影。

我看了500個好友的朋友圈後,發現了當代年輕人已失控的情緒模式

在如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裡,似乎每件事情都被裝上了“馬達”,僅僅是信息的湧入就能讓人筋疲力竭。只要一會沒有玩手機、刷信息,下一秒就插不進同事們的對話中。

不努力不行,可是有的時候努力了卻還是不行。

月薪過萬,連北京的一平米廁所都買不起,年近30歲了卻依舊孤身一人,為了夢想執著奔波多年,最後卻不如那個待在老家早早輟學的小學同學混的好。

和上一輩人相比,我們缺少經驗;和下一輩的人相比,我們缺少活力;和同齡人相比,我們缺少穩定。

我看了500個好友的朋友圈後,發現了當代年輕人已失控的情緒模式

時至今日,我們似乎已經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意義了。

之前看到過這樣的一則寓言故事:有一天早晨,死神正朝著一座城市走去。此時有個人遇到了死神,就問他:“你要去做什麼呀?”

死神說:“我要去帶走100個人。”

那個人說:“好可怕!我提醒一下大家!”

於是他到處向別人散播死神的這一計劃。

夜晚降臨的時候,他又一次遇到了死神。這個人問:“你說要帶走的是100人,可是為什麼有1000人死了?”

“我遵守了自己的諾言,”死神淡定地說,“我的確帶走了100個人,但焦慮帶走了其他更多的人。”

我看了500個好友的朋友圈後,發現了當代年輕人已失控的情緒模式

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道理:事件的確讓人焦慮,但焦慮本身,會產生更多的焦慮,讓人深陷其中,走不出煩惱。

而心理學研究也曾表明,大多數的焦慮都是源自於對事件的“不確定性”

我們天生就喜歡能握住的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比如銀行裡的存款、名下的房子、車子,已經有著前途的穩定工作,而這些東西也是我們努力的主要原因。

可是在漫漫人生中,任何的事情都有著不可知性,前一秒我們剛存夠了買房的錢,下一秒就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事情,生活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我們對未來的焦慮感。

除此之外,不正確的自我認知也增加了我們的焦慮感

我們時常能看到十幾歲的神童已經讀碩士,不滿20歲的少年已經賺得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25歲的美女已經開了公司當上了董事長。

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時,我們都會下意識地對比一下自己,我們總是會因為彼此之間的差距而顯得更為焦慮。

我看了500個好友的朋友圈後,發現了當代年輕人已失控的情緒模式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都是一些極端的例子,誰會把不好的事情放在明面上講呢?誰又願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外露給別人呢?

拿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和自己悲慘淒涼的一面相對比,就會產生一種“我不行”的深深自卑感。而一旦這種產生這種心理,就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對自身能力的懷疑會讓我們變得戰戰兢兢,面對任何事情和人都會產生強烈的逃避意識,一直往後退,如果這種現象長期發展下去,我們就逐漸被邊緣化,再也沒有任何可以展現自己的機會了。

但其實生活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重要,很多的焦慮都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每個年齡都有著每個年齡所要面對的事情,每個階段有著每個階段的荊棘。

別人不說,不代表沒有,我們能看到的總是冰山一角。

我看了500個好友的朋友圈後,發現了當代年輕人已失控的情緒模式

人生路要慢慢來,當你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專注於自身,今日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明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只要昨天的錯誤不再重複,今日的良好狀態能延續到明日,這就是一種成功。

有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富翁得了重病,吃了很多藥都無濟於事,因此他感到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終日,總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心中很難過。

後來,他請教了一位隱居的名醫。

名醫為他把脈診斷後說:“這病要治也簡單,你只需要每天到一處安靜的沙灘,躺下30分鐘,連續一個月。”

富翁將信將疑,還是照做了,結果每次一躺就是2個小時。

這位富翁平時很忙碌,從來都有這麼放鬆過,他聽著風,聽著海浪有節奏地拍打礁石,聽著海鷗此起彼伏的鳴叫……不安的情緒逐漸穩定。

我看了500個好友的朋友圈後,發現了當代年輕人已失控的情緒模式

在這裡,他徹底放下了商場的心計,不再爭強好勝,也忘記了世俗的紛擾。

一個月回到家,他感到全身舒暢,再也沒有了原來的焦躁不安,心如止水,病也慢慢好了。

未來會怎樣沒人知道,每天都有無限可能,我們的每一次努力都是一次實驗,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經歷更多的風景,有更多的可能。

因此,去拼吧,去堅持吧,這就是對生活最好的詮釋,也是對自己人生最好的答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