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為何關羽最終都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

諾壓壓壓壓壓最有愛的說丶



三國有三絕,其中的義絕便是關羽。關公不僅是義薄雲天,更是忠義無雙。論私,有義。論公,有忠。即使被迫降曹時他也依然心裡惦記劉皇叔,不忘匡扶漢室。在他歸降曹操的那段時間,由於關公矯勇善戰,斬顏良誅文丑,為曹丞相解了白馬之圍。

事後,關羽受封漢壽亭侯。此後,關羽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尤其是過五關斬六將是都是自稱“漢壽亭侯關某”。所以有些人就有問題了,既然關二爺他忠義無雙,為什麼又要把曹操給封的爵位看的那麼重要呢?


首先,這個爵位並不是曹操給封的,是大漢皇帝封的。

三國演義中原文是這樣說的:

且說曹操見雲長斬了顏良,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雲長為漢壽亭侯,鑄印送關公。

看到了嗎,是曹操表奏朝廷。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劉協就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對於關羽來說,這個爵位無論是誰的主意,無論是誰控制誰給他封的,名義上是屬於皇帝劉協代表東漢皇帝封給關羽的,具有相當的正統性。


雖然這只是四個候位中最低的一個,但至少是正牌的侯爵。是有封地和食邑的正統爵位。也就是說,這個爵位不是曹操封的,是朝廷封給關羽的。關羽在投降曹操的時候也說過,他是降漢不降曹。就是說,人家是看在曹操背後的大漢天子手握正統才投降的,而不是投降於曹操本人。而這個漢壽亭侯關羽也就欣然接受並且之後還一直掛在嘴邊。


其次,這個侯爵的冊封體現正統性,忠君重情義的關羽更有成就感。

可能有人覺得,就算名義上是朝廷正統,但實際上不還是割據勢力地方軍閥曹老闆給關羽的嗎。其實不然,有些東西尤其是在那個年代,佔據大義是很重要的。為什麼袁術稱帝了被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因為有理由啊,袁術稱帝屬於亂臣賊子,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不佔有大義。


曹操就不一樣了,他自稱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大家都明白,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為什麼世家大族沒有對他口誅筆伐?因為曹操手裡有皇室正統的延續,他手裡握著的除了權利,還有大義。即使是名存實亡的大義。這就好像是一個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一樣。

就連關羽也不例外,他是一個政治立場極其正確的人。做事也就會講究一個名正言順。關羽能和劉備結拜未嘗沒有劉皇叔這個身份的作用。漢壽亭候這樣一個代表朝廷欽點的爵位,拿它自居當然沒有問題了。


第三,關羽之所以以此爵位自居,也是因為很看重這個爵位。

實際上關羽只有兩個爵位,一個是漢壽亭侯,另一個則是死後被諡的壯繆侯。所以在關羽生前是隻有一個爵位的。劉備晉位漢中王之後雖然給關羽封了四方將軍中的前將軍,但這是官位而不是爵位。古人說的加官進爵就說明官位重要,爵位也很重要。

而且有時候官位不世襲,但是爵位是可以世襲的。但是關羽曾被劉備封為前將軍,為何他從不以蜀漢四方將軍-前將軍自居而是以漢壽亭侯自居呢?一方面是因為漢壽亭侯比前將軍要早很多年封給關羽,而關羽封前將軍後沒幾年就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一代將星隕落 另一方面,即使是漢中王劉備在蜀漢集團中封給關羽的前將軍,在關羽心中可能還趕不上當初劉協聽從曹操建議給他封的偏將軍和漢壽亭侯。在三國演義中,也就是關雲長掛印封金前、關公土屯山歸降曹操後,他曾被任命為偏將軍:

操引關公朝見獻帝,帝命為偏將軍。公謝恩歸宅。這個官位和爵位都是一個性質,他屬於漢室正統為其冊封的。前文說到過關羽是一個政治立場很正確的人。在他心裡蜀漢實際上並不是正統,這也是劉備稱帝后他對劉備看不慣的原因,相應的,蜀漢封給他的官職他都認為沒有漢壽亭候這個爵位地位高。


那既然關羽有正統所封的偏將軍,為什麼他也不把這個當做榮譽呢?這是一個時間和原因問題。關羽為什麼被封為漢壽亭侯?因為他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有功。而被封為偏將軍是在他歸降之後,曹操純粹是因為他歸降了然後感覺很高興然後啟奏皇帝給關羽封的偏將軍。

綜上,按照關羽的性格,他以漢壽亭侯自居不僅是他認同漢室正統冊封的爵位,也是對自己功勞的肯定。

你是如何看待關羽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關羽的“漢壽亭侯”可不是曹操封的,是時任司空的曹操,向漢獻帝上表,由漢獻帝封的。

可千萬別小看這個漢壽亭侯,東漢的爵位沿襲西漢及秦朝的二十等爵位制,但增加了等 級,爵位最高的依次是王、公、侯,其中王和公是用來封皇子,普通人封不上,當然曹操是個例外。

侯爵位已經是第二十級爵位,侯又分為列侯和關內侯,列侯大於關內侯,列侯有封地,而且可以世襲,關內侯沒有,列侯根據食邑大小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關羽就是封在漢壽這個的亭侯,並且有封地,封地有一亭或數亭。

關羽的爵位是第二十級列侯爵位中的亭侯,而且這個爵位跟官職沒有關聯,只有有功勞之人才能受封列侯。

關羽這個爵位有多牛,常例說明:200年前後,當時的劉備陣營,劉備的官職是左將軍領豫州刺史,爵位是宜城亭侯,與關羽地位一樣,而且劉備陣營只有劉備與關羽有爵位,其它人都沒有。再看曹操陣營,曹操本人官職司空,位列三公,但爵位是費亭侯,跟關羽處於同等地位,曹操手下於禁官職是裨將軍,爵位是益壽亭侯,也和關羽同等地位。張遼官職中郞將,爵位關內侯,低於關羽的漢壽亭侯。徐晃官職裨將軍,爵位都亭侯,和關羽同等地位。

雖說當時關羽在曹操陣營官職是個偏將軍,是將軍職位中最小的,但爵位已經和曹操處於同等地位,而且是大漢皇帝漢獻帝封的,如此榮耀,關羽當然自豪。

關羽在公元200年就受封漢壽亭侯,19年後,劉備進位漢中王,當時劉備陣營得到漢獻帝封爵位的只有三個人,劉備、馬超、關羽,而張飛的爵位是劉備封的,理論上劉備沒有資格封張飛爵位,即使封了,也不如關羽的漢壽亭侯含金量高,因此關羽一直保留漢壽亭侯的爵位,直到219年去世。

正因為關羽如此看中大漢皇帝封的漢壽亭侯,因此不在意劉備的加封,一直以漢壽亭侯的爵位自居,而且關羽一生忠勇,這也從側面說明關羽忠於漢室。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漢末三國的列侯從低到高分成四類,分別為亭侯,鄉侯,縣侯,郡侯。關羽的漢壽亭侯是最低一級的有封地的列侯,僅比關內侯稍強。關羽之所以很拿這個亭侯當回事,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憑戰功贏來的東漢中央給的正牌侯爵。公元200年關羽萬軍之中刺顏良於馬下解了白馬之圍,曹操代表漢室朝廷冊封關羽。乍看沒什麼,但要知道,除關羽外整個劉備集團從朝廷手中混來侯爵的也無非劉備和馬超等少數人而已,彌足珍貴!張飛,諸葛亮等人的都是劉備給的非法侯爵。


2,再參照一下劉備,曹操,孫權的爵位,關羽絕對有理由驕傲。196年,劉備和曹操皆為鎮東將軍,分別為宜城亭侯和費亭侯。前者的亭侯一直用到219年,向朝廷上表自立為漢中王才上還亭侯印信,後者一直到213年稱魏公才扔掉亭侯爵位。

什麼概念?關羽在一二十年時間裡爵位能與劉備平起平坐,夠厲害了!219年孫權派呂蒙奇襲荊州搞死關羽後才當上南昌侯,郡侯級別。


3,關羽素來以漢臣自居,從他對朝廷的漢壽亭侯很寶貝而對劉備給的前將軍不感冒就看的出來。劉備以漢中王身份封關羽前將軍,關羽壓根看不上,藉口不願與後將軍黃忠同列,實則他不認為劉備有權利加封自己,更沒資格自立為王。

漢壽亭侯,體現了關羽的驕人過往和正確的政治立場,這就是他始終以此自居的根本原因。

END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


司馬砸光


關羽終生以漢壽亭候自居,而這個爵位是關羽投降曹操後,曹操奏請朝廷冊封的,為什麼關於在離開曹營之後,還自稱漢壽亭侯?



關羽被人稱為“義絕",非常忠義。但他忠的是漢室,當初,他之所以答應到曹操手下做事的時候,就曾說過“降漢不降曹”,而他之所以忠於劉備,與劉備桃園結義,主要就因為劉備是大漢中山靖王之後。漢壽亭候是漢獻帝冊封給關羽的,這對關羽來說,是最大的榮耀,因而,終生以自己曾受過漢室冊封而自豪。



當然,這個爵位是曹操奏稱朝廷冊封的,但冊封關羽的最高機關是朝廷,是漢室,對關羽來說結果很重要,過程嗎?在金光閃閃的漢壽亭候面前,是可以忽略的。更何況,關羽在曹營時,曹操對待關羽也算是恩深義重,關羽若不是因為早己追隨了大漢皇叔劉備,轉投到曹操部下也是心甘情願的。



劉備也可以封關羽,但是劉備畢竟只是風雨飄搖中的漢室下的一股勢力,即使後來劉備稱帝,但卻不被主流所認可,其影響力也不足以與正統的漢室相抗衡,因而,關羽不願接受劉備的封號。這就好比是省級的表揚比不上國家級的表揚具有說服力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關羽的忠義一直是屬於漢朝的。


萍風竹雨123


1.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終其縱橫馳騁的一生,“漢壽亭侯”是可憐的關二爺最高的爵位,關公死後歷代統治階級出於統治目的幾乎對他都有過褒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而聖,但義薄雲天的關公生前並不知身後的崇高榮耀,也無法以追諡的爵位自居。

劉備進駐益州後給關羽升了官是“前將軍”並沒晉爵,官位和爵位是並重的但又是兩碼事,爵位能澤被後代,蔭及子孫,只要不犯錯誤不被剝奪,可以世襲;而官位則不能繼承。



2.關公在劉備稱帝前就已經犧牲了,當時劉備還是王,加封給關羽的是官職“前將軍”,在份量上比“漢壽亭侯”要輕得多;怎麼說劉備只是諸候又以“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為終生追求,而大漢正統皇帝是曹操裹挾的漢獻帝!關羽是傲驕到骨髓的人,以“漢壽亭侯”自居既體現了對大哥劉備與大漢的的忠誠,更彰顯了自己的榮耀。


3.依《三國演義》情節,關公終生沒有投降曹操,在張遼勸說他歸順曹操的時候,他就鄭重其事地提出來:“只降漢不降曹“!

而“漢壽亭侯”並不是曹操賜封的,因為關羽被迫降漢期間,曹操與袁紹發生了“官渡之戰”,隨軍出戰的關公殺顏良誅文丑盡斬河北名將,戰功赫赫,愛惜人才的曹操作為丞相按功勞請示漢獻帝,漢獻帝劉協下詔賜封關公為“漢壽亭侯”,所以他自居此爵位名正言順!



當然曹操建議朝廷為關羽晉爵有收買關公的意思,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給關公的爵位曹操表秦漢獻帝前就擬訂好了,只是逼迫劉協簽字蓋章宣佈罷了,純粹的走程序;但恩怨分明的關公只買大漢皇帝的帳,根本不領曹操的情;他“降漢不降曹”的意願始終沒變,所以珍惜人才的曹丞相也只能順著關二爺的意思走過場,讓關公以“漢壽亭侯”自居時心安理得。


希望星晨58298869


漢壽亭侯乃漢獻帝所賜,關羽這種外物不該其志的性格肯定是不會接受其他封賞的,例子就是劉備送的袍子再舊也不換,曹操追馬送袍依然不接招,而在關羽心中漢室高於一切,漢壽亭侯自然高於劉備所封官爵,即使劉備想封他其他官也是加封。

其二,劉備入蜀關羽並沒有參與,這一點很重要,應為這一批,像諸葛亮張飛魏延等人都是升官了的,而關羽的任務是守荊州,在沒出事之前關羽做得也不好,諸葛亮貫徹的東和孫吳,北拒曹操的方針他也沒有貫徹,應為一部分自身的原因,荊州也劃分了一部分地區給東吳,用現在的話說,你說上級給你方針,你不服從能行麼!



其三,看一下諸葛亮的隆中對,以荊州為基礎,拿下蜀川,然後待天下有變,兩路齊發,而關羽的情況是戰略意圖沒有領會到,之後的事自然不說了,如果大業已定,關羽把自己的絕對戰略意義體現出來,到那時候一定會很不一般,也會願意接受劉備給他更高的封賞。

最後就是說說關羽對劉備和漢的態度,關羽是有理想有目標的,所以即使劉備死了,關於也不會動搖,而劉備是一個只有目標沒有理想的君主,二人出發點看似想同,實際上目標不同,拿現在來看的話,就是老闆和員工的關係。



戴老師講歷史


關羽沒辦法改啊。

漢壽+亭侯,是東漢正統皇帝漢獻帝授予的正式爵位,這是所有蜀漢大臣將軍中與馬超一樣得到漢帝封爵的。

東漢封爵享有封地的只兩個等級。王與列侯之外的封爵,比如關內侯都是虛的。

一是不分級的王,東漢所有王爵都是有明確封地的國王。比如陳留王。

二就是列侯。

列侯又分為縣侯(諸葛亮的武鄉侯與張飛的西鄉侯是縣侯,不是鄉侯)、鄉侯、亭侯。所以關羽被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封的是——漢壽亭的亭侯。

因為當時只有東漢,沒有其他國號,所以讀為漢+壽亭侯的人就可以去休息了。

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的時候,退回左將軍與宜城亭侯印。但此時他還不是皇帝,沒有封侯的權力,所以關羽到死都是前將軍(劉備用漢中王封的職務)+漢壽亭侯。

221年劉備登基當皇帝之後不好改,只能繼續關羽這個爵位,實封關羽在葭萌縣,享有縣侯的待遇。


四川達州


漢,壽,亭候。這才是關羽封號的正確讀法,並且這個封號並不是曹操封的,那是正兒八經的漢獻帝劉協給封的,只不過是曹操為關羽請封的。

關羽投降曹操後,與曹操有君子協定,降漢不降曹,就是明確的告訴曹操,我投降的是漢庭,並不是曹營。

關羽投降曹操後,參與了曹操與袁紹之戰,並斬殺顏良,為曹操立了一些戰功,但是他的這個戰功是不足以被封為侯爵。曹操為了穩定、拉攏關羽,刻意的為關羽請封了侯爵,但是關羽很清楚自己不足以受封此爵,就拒絕了,曹操明白關羽的意思,他不願意接受曹操的封賞,於是就刻意的在壽亭侯的封號前面加上了“漢”字,用於表達此侯爵是漢朝廷封賞關羽的,關羽最後才接受了“漢壽亭候”的爵位。

那麼關羽為什麼一直以漢壽亭候稱謂自居呢,而且很以此為傲,這其中有很深的原因:

貴族因素

隋唐以前,中國封建王朝的貴族階層是固化的,平民很少有機會和通道晉升到貴族階層,文人唯一通過“舉孝廉”的通道入仕做官,改變自己的階層;武將只能通過殺敵建功來晉升。

東漢末年,戰亂蜂起,但是無論諸侯,還是軍閥,那種門閥等級觀念還是非常深厚,無論關羽如何的勇猛,戰功如何卓著,他始終處於平民階層,沒有任何的爵位。當漢朝廷封其為侯爵後,關羽的社會等級身份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直接由平民階層升入了貴族階層,這對當時所有人來說是夢寐以求的。

正統朝廷封賞

關羽的漢壽亭候爵位是漢朝廷正經封賞的,這對關羽來說非常的關鍵,主要是當時諸侯紛亂,大家都在爭奪地盤,關羽自詡忠義之士,以匡扶漢室為自己的終生己任,漢朝廷對他的封賞來說是莫大的榮耀。

關羽的爵位“漢壽亭侯”有一個“漢”字,這與其他的侯爵有很大的區別,比如於禁的益壽亭候。漢字的標榜性非常的強,區別於其他侯爵受曹操封賞。

其實,當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后,也對功臣進行了封賞,但是此時的關羽已經戰死了,沒有享受到劉備自詡正統漢室的封賞。

其實,從漢壽亭候的封號來看,關羽的爵位其實是相當低的,侯爵的登基有三級:縣、鄉、亭爵,關羽的亭候登基是最低端的侯爵,但是這種榮耀也令關羽相當的驕傲了。

關羽的神話是後來被民間和官方逐步的提升的,到了現在已經是“聖”的等級了,這是“漢壽亭候”關羽生前想不到的。


沉墨I方之城


經過曹操的舉薦,關羽獲封“漢壽亭侯”。按說曹劉兩家本是對手,關羽為什麼千里走單騎離開曹操後,仍以漢壽亭侯自居?這似乎有點不合常理。

1、劉備的五虎上將都是什麼爵位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劉備的五虎上將都是什麼爵位。關羽,漢壽亭侯,死後追封“壯繆侯”;張飛,先封新亭侯,後封西鄉侯;馬超,先封都亭侯,後封阨鄉侯;黃忠,封關內侯,死後追封“剛侯”;趙雲,封永昌亭侯;死後追封“順平侯”。



劉備的五虎上將

需要說明的是:劉備的五虎上將都是從亭侯開始起步的;張飛、馬超在蜀漢立國後提升一級為鄉侯;黃忠至死只是關內侯,趙雲至死只是個亭侯,他們二人死後追封的只是諡號爵位,沒有實質意義;關羽、馬超的亭侯均是東漢朝廷冊封的。

2、關羽的亭侯爵位其實不低

按照漢制,軍中侯爵以小到大依次為:關內侯、亭侯、鄉侯、縣侯。在漢朝,通過軍功獲封其實非常難,飛將軍李廣終其一生沒有封侯,其子李敢霍去病出戰,出生入死獲封關內侯;曹操的祖父曹騰,則是漢桓帝時獲封的費亭侯。

關內侯、亭侯的門檻相對較低,而鄉侯、縣侯若非皇帝格外賞識或建有奇功,是非常難以獲得的。因此關羽獲得的亭侯,爵位其實不低。而且和張飛、趙雲、黃忠不一樣,這些人的爵位是由劉備蜀漢政權冊封的,關羽的爵位是在朝廷皇帝那裡“備案”的。



關羽的亭侯爵位其實不低

關羽千里走單騎離開曹操後,仍以漢壽亭侯自居,其實與蜀漢政權的立國之本一脈相承的,即忠漢、忠君,用的是漢朝皇帝的冊封。雖然有曹操的舉薦,但授爵的是漢朝皇帝,跟曹操並沒有關係。

3、關羽為何被追封“壯繆侯”

關羽死後被追封“壯繆侯”。關於“繆”的讀音,自古就引發了很多爭議,並直接影響到這個諡號是醜諡、惡諡還是好諡的判斷。

持正面看法的人認為,“繆”與“穆”音同甚至就是同一個字,而“佈德執以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推行道德而主持正義叫“穆”,內心所想表露於外叫“穆”。

持反面看法的認為,“繆”雖為多音字,但均不讀“穆”字音,正確讀音為miù,而名與實爽曰繆,就是名與實不相符叫“繆”。



關羽為何被追封“壯繆侯”

根據記載,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有大功,死後安葬時周王朝制定了諡號法則。這個法則被後朝後代所沿襲,其中對於“穆”、“繆”均有明確的解釋和說明。

關羽的“壯繆侯”稱呼,真實反映了劉備和蜀漢文官武將對關羽的評價。其實,直到明朝之前並沒有人認為不妥。

但明清兩代,關羽被推崇備至直至神化,按照國人的習慣,既然“武聖”都是“聖人”了,就應該沒有任何缺點,應該是完人,因此對於“繆”字的解讀開始推陳出新,並推翻了前人的說法


達人餃子哥


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關羽“漢壽亭侯”的爵位雖然實際上是曹操給的,可名義上是皇帝封的,作為忠義為先的關羽,自然會保留著劉協賜給他的爵位。

《三國志》所記:

“(關羽)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奏羽為漢壽亭侯”

《三國演義》所記:“(曹操)倍感欽敬,表奏朝廷,封雲長為漢壽亭侯,鑄印送關公”


當時的東漢朝廷雖然是由曹操主持,可封爵封官這些乃國家重器,只有朝廷同意了才能給,但當時董卓、曹操先後把持著這一重器,所以他們經常以朝廷的名義封爵封官,用來拉攏人心。比如董卓表奏袁紹為渤海太守、邟鄉侯,曹操表奏表奏劉備為左將軍,孫策為討逆將軍、吳侯等。

官渡之戰後,朝廷早已是行將就木,完全被曹氏所把持,所以也有不少反對曹操的地方割據勢力,單方面地解除和朝廷的“合約”,比如劉備就把朝廷給他的左將軍名號和印綬還了回去,在漢中做了土皇帝,自立為漢中王了。

至於關羽知道他那“漢壽亭侯”爵位是曹操給的,可卻也是以朝廷的名義給的,對他來說這是朝廷對他的認可和肯定,為了維護那奄奄一息的大漢朝廷,關羽至死都不改“漢壽亭侯”的旗幟。《三國演義》中,在關羽死後去找孫權討債時,打出的旗號依舊是“漢壽亭侯關雲長是也”。

可別以為關羽這爵位就有多好,東漢朝廷為了擴大爵級,又增加縣侯、鄉侯、亭侯等爵位,用來封賞有功之臣,但東漢末年經濟崩壞,爵位基本都是無食邑的虛封,也就是沒有工資、沒有封地的空頭支票。關羽不領工資,卻打明旗幟為東漢朝廷打工,除了他的忠心耿耿外,我實在是想不出其他原因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