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崇禎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給靈魂一點味道


為什麼說崇禎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17歲登基,在位17年,非常勤奮,非常簡樸,在內憂外患中拼命掙扎,招數百出卻沒能大明王朝的命運,反而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讓人不勝唏噓。

究其原因,也許崇禎皇帝根本就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甚至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管理者,才不配位。把一艘在風雨飄搖中苦中苦掙扎的帝國,交給一個年方17的小夥子來管理,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而這種錯誤的結果卻要全體國民來承擔,這個錯誤既害了崇禎皇帝,也害了國民。

一、年齡不足以成為成熟的政治家

崇禎朱由檢是泰昌皇帝朱常洛的第五子,他的母親也是個地位較低的卑女,而且在朱由檢5歲的時候被父親下令杖殺,朱由檢改由其他庶母西李撫養,10歲左右交由另一個 庶母東李撫養。朱由檢不到十歲時,剛繼位皇帝1個月的父親泰昌皇帝就駕崩了,由其異母兄朱由校繼位,是為天啟皇帝。天啟皇帝將朱由檢冊封為信王,年僅23在位7年也駕崩了。臨死將皇位傳給本來沒有當皇帝的朱由檢,這是朱由檢剛17歲。

朱由檢從小在無父無母的狀態下長大,其庶母東李人品正直,對朱由檢影響較大,在翰林院進士的教導下,詩文書法等進步很大,但宮內鬥爭複雜,人性險惡,其父兄均為壯年非正常死亡,朱由檢養成了剛強獨立、多疑刻薄、急躁偏狹的複雜性格。

應該說朱由檢只是一個普通皇子,正常情況下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只是父兄早逝無人可選將其勉為其難推上了皇位。讓一個年僅17歲的未成年人,作為皇帝,在太平盛世也無可厚非,在面臨內憂外患的大明,確實悲哀,朱由檢甚至還未成人,未親自辦理一些事務,更不可能是個成熟的政治家,卻要來掌舵,決定帝國的命運。這既是朱由檢個人的悲哀,也是國家的悲哀。

崇禎皇帝

二、除掉魏忠賢打破政治平衡

年輕氣盛的崇禎皇帝,剛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除掉了大太監魏忠賢,接著對那個六部六部進行大換血,讓人見識了少年天子的手段。但這一操作直接打破了宦官和大臣之間的政治平衡,宦官集團作為皇帝直接管轄的宮內勢力,是平衡和制約官僚集團的重要勢力,一旦失去平衡,崇禎皇帝只能更加依賴官僚集團。其次官僚集團內部也講究資歷輩分,也互相傾軋,崇禎皇帝急於打破官僚集團盤根錯節的關係,對官僚進行大換血,而新提拔的人員無論從資歷和能力均無法與之前的官員相提並論,更加加劇了官僚之間的傾軋。明朝的官僚,經過多年黨爭,早已異化有自身政治訴求和經濟利益的集團。崇禎皇帝雖然多次更換內閣首輔,甚至下獄、處死等手段都用了,換來換去,也無法從根本上撼動這個集團。到了最後,崇禎悲哀的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偏狹,但也反映出崇禎皇帝對官僚集團的深深厭惡和無奈。究其原因,主要是他自己打破了長期以來明朝形成的政治平衡所致,這種操作,根本不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作為。如同一個多病的人,被庸醫上去卸了一條腿,又把七經八脈打亂,希望能重新振作,但這個病人卻一下子被庸醫治死了。

大太監魏忠賢

三、急於求成,功虧一簣

崇禎皇帝是非常勤奮和節儉的,也任用了多位有能力的大臣和將領,這些大臣在平定內亂和抵禦外敵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但崇禎皇帝沒有耐心,急於求成,導致功虧一簣。比如任用袁崇煥,袁崇煥號稱可以五年平遼,目標極不切合實際,但崇禎皇帝卻相信了,授予袁崇煥大權,但崇禎皇帝連五年也沒耐心,在第三年就將袁崇煥以通敵罪下獄殺了。孫傳庭在陝西已經將農民軍鎮壓下去了,明軍形勢大好,崇禎皇帝卻因其他地方軍情緊急把孫傳庭調走了,以至於農民軍死灰復燃,難以遏制。好比一個人病了,剛吃了兩天藥有所好轉,好需要吃幾天要再鞏固鞏固,卻被停了藥,以至於病情反覆。這都是崇禎辦事不老道成熟的表現,不也是一個合格的成熟的政治家。


四、孤注強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1641年,明朝押上所有的機動兵力,以洪承疇為主帥,帶領8個總兵13萬兵力在松山和錦州一帶與後金決戰,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崇禎皇帝的財力物力無法支撐長期戰爭,在無必勝的把握下,要求洪承疇主動出擊,速戰速決,結果導致松山戰役失敗。這一仗下來,明朝13萬大軍損失大辦,野戰主力全失,洪承疇被俘降敵,山海關外據點僅剩寧遠一座孤城,而清軍轉入戰略進攻,明朝在北方已經無兵可調,失敗已經不可避免了。

孫傳庭為明末名將,多次擊敗農民軍,是崇禎皇帝在中原的最後一付家當,但崇禎不顧孫傳庭新敗休整狀態,強令孫傳庭從陝西出潼關迎戰李自成,結果兵敗,潼關失守,陝西淪陷,孫傳庭戰死。這是1643年,孫傳庭死,明朝再無力量可以遏制李自成的闖王了,明朝的滅亡已經倒計時了。

闖王李自成

五、諉過於下,缺乏擔當

崇禎接收的大明帝國,不僅面臨著西北大旱和瘟疫橫行的天災,中央財政也早已空虛,內部農民軍起義星火燎原,東北後金咄咄逼人多次長驅直入北方劫掠。稍微有頭腦的政治家都會考慮避免多線作戰。崇禎也想過與後金議和,並授意陳新甲秘密辦理此事,但事情被披露之後,崇禎又不敢擔當,反而把陳新甲下獄治罪。甚至在李自成包圍北京之時,也提出與明朝議和,要求明朝封其為西北王,割據一方,聽調不聽宣,被崇禎皇帝一口拒絕。

北京作為首都,處於西北農民軍和東北後金的戰略包圍之中,尤其是後金多次長驅直入關內,京畿大亂,每次都要急調各地之兵勤王,北京已經成為一個不得不保的“大劫”,成為大明沉重的負擔。也有大臣多次建議遷都南京,崇禎皇帝也看到這一點,但因不敢擔當,多次否決遷都建議,也不允許派太子到南京,以至於坐困北京,吊死煤山。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

崇禎皇帝整天忙忙碌碌,急急慌慌,但缺乏政治家的大智慧,急於求成,不敢擔當,病急亂投醫,不是一個合格的成熟的政治家。崇禎當政17年,明朝卻一步步走向死亡,而崇禎直到坐以待斃也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也沒有任何改變。


鄭說豫見



崇禎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登上帝位的,之前他考慮的主要是如何保命,活下去的問題,因為魏忠賢一直在試圖害他,到一直對魏忠賢在其他問題上都言聽計從的天啟卻在這個問題上始終沒有鬆口,所以魏忠賢始終沒有得逞。從整天想著保命到突然登上帝位,這個轉變有點太急太劇烈,讓崇禎有些措手不及。

而且,崇禎從小不僅缺少父愛,而且也缺少母愛。因為萬曆很長時間不同意立光宗為太子,所以光宗年齡不小了還沒受過什麼教育,當然也就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而且光宗當時處境也很尷尬,還出了梃擊案,也是過得提心吊膽的。崇禎的母親死的又早,他就沒見過,所以崇禎從小就是在這種朝不保夕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因為從小就五行缺愛,所以崇禎的性格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人和世界都不是完全信任,出了事首先想到的是甩鍋,把自己先摘出來,放在安全的位置。這是從小成長環境特別險惡帶給他性格難以抹去的印記,所以他的性格是比較急躁的,不夠從容,缺乏擔當,對人容易依賴,一旦翻臉又特別仇恨。


他的這種性格上的缺點就直接影響到了他登基後的施政風格。尤其是再對人的態度上,表現得非常充分。特別容易信任一個人,但又不是完全充分信任,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這種性格就很容易被一些豪言壯語打動,一旦這些豪言壯語無法兌現,他就會直接翻臉,完全失去信任。也就是說,他的性格缺乏獨立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容易被外界欺騙和蠱惑。

比如在對待袁崇煥的態度上,因為他上臺後很快就除掉可魏忠賢集團,所以他就把魏忠賢打壓過的當時輿論所認為的清流士大夫都紛紛請回來,希望他們能夠有所作為,袁崇煥就是其中之一。而袁崇煥能夠一開始得到崇禎的信任,則是因為他平臺召對的時候誇口說五年可以平遼,這對正被遼東問題搞的焦頭爛額的崇禎來說,就特別有吸引力,可謂一見鍾情。


但是隻過了一年多時間,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直接從居庸關入長城進犯北京,雖然袁崇煥得到消息後馬上率兵緊急馳援北京,並且在北京城下打退了皇太極的進攻,但崇禎還是被皇太極的反間計擊中了,直接對袁崇煥翻臉,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此外,他信任過的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這個套路,一開始無限信任,過了蜜月期,稍微出點問題,立刻殺無赦。

崇禎當皇帝后唯一一個始終信任的人就是楊嗣昌,一直到楊嗣昌兵敗自殺,他也寵信不衰,但楊嗣昌除了能吹牛,能力並不那麼強。至於其他人,就基本上不能犯錯誤,而在當時那種內憂外患交織的情況下,指望一個統帥只勝不敗,那是不可能的,最後就把有點能力能幹活的大臣差不多都殺完了,剩下的就是一群從來不獻一計不置一詞遇事躲避的庸才了。


蕭武


這麼說崇禎,其實是客氣的,事實是:崇禎皇帝,根本就不算個政治家。

雖然崇禎皇帝這一輩子,十七年如一日的勵精圖治,吃用都十分簡樸,為國家大事操心勞累,最後更以煤山上吊的壯烈,惹了後世多少人一把同情淚。

但以政治家的標準說,崇禎何止是不成熟?更是嚴重的不合格。

下面這三個致命的毛病,就是崇禎作為政治家,根本就不該犯的。

第一個毛病:缺少忍耐力。

崇禎皇帝的在位生涯,出名的就是急脾氣,一件事辦下去,幾天不見效果,立刻就是各種懷疑上腦門,然後不是瞎指揮,就是換人辦罪,只要是認真辦事的官員,通常都給坑到慘。

最典型的,就是松錦之戰和郟縣之戰,這兩場戰役,一次是明朝集中十三萬大軍決戰清軍,一次是明朝與李自成決戰河南。只要崇禎皇帝能夠忍一忍,給前線將領充足的自主權,明軍本可以在錦州打個大勝仗,確保清軍幾年恢復不了元氣。也可以在郟縣把李自成一勺燴,徹底消滅中原流寇。可崇禎皇帝呢?戰爭開打就心急如焚,然後就是各種催,總以為自己很高明,逼著前線將領改變計劃,結果就是自亂陣腳,兩場大戰無一例外,全是全軍覆沒

中國古代政治家“既相托,敢委性命”的氣度,崇禎身上,卻是絲毫看不見。多少本可辦成的事,就這麼被崇禎攪和沒了,大明朝的家底,也差不多賠光了。

第二個毛病:缺少用人眼光

比起他瞎指揮般的操作來,崇禎皇帝更失敗的一點,就是用人。

崇禎自詡用人精明,以《明季北略》記載,他連批奏摺的時候,有時都帶著太子,手把手教太子怎麼挑大臣奏摺的錯別字,得意洋洋標榜這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可他都用了些什麼人呢?

首先得先看看他“廢”了一些什麼人,曾經橫掃農民軍的名將盧象升,帶孝赴國難後,就被崇禎各種猜疑,連兵力都被調的亂七八糟,最後帶著五千孤軍血染鉅鹿。曾經滅了高迎祥的孫傳庭,就因為大刀闊斧改革,動了權貴們的利益,遭到了各種誣陷。可崇禎就是什麼誣陷都聽,聽完一度把孫傳庭下牢獄,直到李自成打到河南後,才放孫傳庭出來救火,可那時已是大勢已去。孫傳庭為國捐軀後,崇禎竟懷疑人家沒死,連個諡號都不給。幾乎所有被崇禎懷疑的人,都為大明朝盡忠了。

那崇禎從不懷疑的人呢?比如陳演,比如魏藻德,這些人平日裡慷慨激昂,滿嘴忠君報國,每次朝廷開會,都把崇禎哄的心花怒放,但做起事情來一個接一個的坑。特別是崇禎上吊後,這兩位昔日的明朝內閣大學士,組團去投靠李自成,反而被李自成拷打抄家,活活被打到死。
就這種爛人,崇禎一輩子,卻當人才一樣寵信。

用人眼光如此之歪,最後去歪脖子樹上吊,也是毫不奇怪。

總之,崇禎的精神值得欽佩,但皇帝這個崗位,真心不適合他。且不說明末的爛攤子他救不了,就算給他一個國泰民安的江山,他也有百分百的把握,活活弄成爛攤。

我們愛歷史


這個命題非常的好,崇禎皇帝確實對明朝的滅亡有著很大的責任,崇禎的確不是一個合格的繼任者和領導者,他不成熟的表現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望大家指正:

1崇禎皇帝是兄終弟及登上帝位的,血氣方剛的想有所作為,哥哥的“不作為”他歸咎為魏忠賢的放縱和專權!所以上位後的崇禎急不可耐的把魏忠賢廢鋤,東林黨一家獨大,可是他信任的東林黨又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只會黨爭,掣肘。明朝末年形勢一天天變糟離不開崇禎的這個舉動,可以說這是崇禎皇帝政治不成熟的表現之一!

2處理袁崇煥的方式太過草率!袁崇煥確實犯了大忽悠的大罪,但凌遲處死太傷將領們的忠君之心了!“兔死狗烹”使得邊關將領們都不會使出全力,更不要提協同配合了,這也是造成明軍始終面對清軍總是大敗的原因,不能形成凝聚力是他政治不成熟的表現之二!

3駕馭群臣的能力太低,溫體仁,楊嗣昌,周彥儒,陳新甲,洪承疇等大臣相互傾軋,拆臺,崇禎拿捏不準,造成朝政的進一步混亂,進一步制約了對農民軍和清軍的部署,形勢更加糜爛,不成熟之三!

4政策的漂移不定,對農民軍絞輔變幻無常,使得農民軍漸成燎原之勢,對清軍戰和不定,進一步耗費了有限的邊軍戰力,心裡拿不定主意,搖擺不定,不成熟之四!

5對困難應對遲緩,後路安排不周。李自成進軍北京的過程已不可逆轉,先是不果斷遷都南京以求自保,或是及早安排太子先行前往,坐以待斃,自己煤山上吊,太子也被後來的清軍俘虜,明朝正統徹底消亡,後來的弘光政權等勢力很快被消滅,明朝最終失敗,崇禎皇帝做了最後的“貢獻”!不成熟之五!

這是我總結的崇禎不成熟的幾個方面,希望我的回答能獲得認可,歡迎大家就歷史問題多多交流,相互關注!





寅哥解惑


崇禎不是政治家,連政治家的毛豆沾不上。

一個及格的領導,手下總得有幾個狐朋狗友吧?換句話說,總要有人給崇禎幹活,崇禎想做的事才能實現吧?

然後崇禎一朝十七年,內閣人數最少的時候只剩下1個人;六部尚書,禮部尚書更換13人,兵部尚書更換14人,刑部尚書更換了17人,工部尚書更換了11人,另外他還換了50個大學士。

這才只是換掉的人,殺掉的就更多了。

比如,有一個大臣叫陳新甲。

晚明時候,明朝國力各方面的問題,打仗贏的次數並不多,所以當時陳新甲和崇禎商量,要不咱和皇太極議和吧?

崇禎:好啊好啊,你去辦吧。悄悄的,別讓人知道。

所以陳新甲才敢和皇太極去商量條款。結果後來這件事洩密了,崇禎馬上把他殺了,誰讓你洩密!

問題是,就算洩密了,人家也是給崇禎幹活的啊!

但不管,比起崇禎的正確性,群臣的想法一點都不重要

所以清算閹黨是崇禎的功勞,殺大臣是因為大臣做錯了。

OK,崇禎你做的都是對的,大臣們心寒啊!

如果我們瞭解被崇禎殺掉的大臣們,大部分都是給崇禎背黑鍋的。那 怎麼辦呢?

還給崇禎賣命?

崇禎在乎過大家的命嗎?

就好像你的老闆,平時有一點事情就隨便開除員工,時間長了,誰還給這個老闆幹活呢?還不是在企業裡,先保護好自己在說。

所以崇禎不要說不算政治家,他連個好領導都談不上。


酒騎風


崇禎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試圖重現明皇朝當年輝煌景像,連龍袍都縫縫補補多年,所有的皇宮預算一概從簡,以便有更多的銀子拿去充當軍餉。

但這麼多年下來,依然沒能拯救到大明王朝,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那麼究竟崇禎都做錯了哪些東西,最終導致他無法力挽狂瀾呢?

下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崇禎是如何度過這17年皇帝生涯的:

明思宗朱由檢,17歲登基。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內憂外患。但他做的事情也非常條理清晰,崇禎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崇禎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

但是,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

事實上,他在執政期間,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主要有這幾個:東林黨勢力的文官集團、崛起的大清、農民起義軍、自己多疑的性格。

一、在和東林黨文官集團的鬥爭,其實崇禎如果處理魏忠賢閹黨方面如果能稍微緩一點,留下一些殘餘部落和東林黨相互制衡,會好一點。雖然剷除閹黨快速有效,但也造成了連鎖反應就是東林黨勢力太大,崛起太快。這點可以看出崇禎還是太嫩了,打破了鬥爭的平衡,反而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二、面對大清的時候,其實應該考慮議和。清皇太極便積極聯繫 “去帝稱汗”時,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那時因為崇禎以及朝臣認為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所以議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對下,被擱置了。清軍旋即入關報復,才有明後面13萬大軍慘敗。

面對崛起的大清(金)軍時,處死袁崇煥時機不對。崇禎二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與後金軍鏖戰,經過艱難的戰鬥後,皇太極率軍撤退。袁崇煥處死在這個時候,無疑是少了一個可以統軍的大將,人心也就更渙散了。

三、對農民起義軍,曾經有4次機會徹底肅清,但崇禎都因為種種原因或者運氣錯過了時機。

第1次是崇禎六年九月,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抵達武安,完成對起義軍的合圍。正常給曹文詔繼續指揮就能勝利,但是因為他被調回大同當總兵,應對皇太極的進攻,所以起義軍又活了;

第2次是崇禎七年六月,陳奇瑜率部追剿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於陝南。起義軍誤入興安之車箱峽。在人缺糧、馬無草、弓箭被雨淋壞的極端困難情況下,李自成用重金賄賂陳的左右,假意向陳請降,後來出現了“一人去管理100個起義軍”的滑稽做法,導致了起義軍的復燃;

第3次是將領盧象升帶領的,明朝為數不多很能打仗的隊伍天雄軍,當時對起義軍一頓猛打,把高迎祥打進了山區,國內局勢馬上就要結束,又把盧象升調走了,因為清建國了;

第4次是將領楊嗣昌,他提出方案“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效果奇佳,當時起義軍迫於無奈,劉國能和張獻忠都投降了,當時楊嗣昌有個建議,讓張獻忠去打起義軍,以絕後患,可惜崇禎多疑不採納,這最後一個機會也沒有了。

四、崇禎性格多疑,本身不是能力挽狂瀾的皇帝,他有小聰明但缺乏全局考慮。從錯失議和機會、沒有搬遷國都、頻繁調換刑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和將領等,都可以看出他其實從了財政節流之外,更要擁有更好的管理和用人的開源能力,這方面他如果注重到自己的弱勢,其實還是能讓整個大明更加穩定。

總結下來,崇禎面對這些複雜的矛盾,沒有一項,哪怕是一項是能處理好的,最終才加速了明朝的覆滅。因此,說他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也不為過!



這些歷史要讀


說崇禎皇帝是個極不成熟的政治家,這話其實並沒什麼錯。但是,崇禎一定表示不服。為什麼呢?因為在整個明朝的皇帝中,崇禎皇帝其實還是不錯的,他力行節儉,又勤於政事,要排位的話,他肯定是排在明朝皇帝中上的。

(崇禎帝劇照)

而且在整個古代皇帝中,能做到像崇禎皇帝這樣的,其實也是不多的。如果用政治家的標準來衡量,基本上沒幾個。如果要用成熟政治家,乃至卓越政治家來衡量,那就更加少之又少。


崇禎皇帝之所以獲得這樣的評價,根本原因在於,他當皇帝的時候,大明王朝滅亡了。但是,要說這個滅亡的原因,主要還不是他造成的。為什麼他卻獲得這樣的差評呢?

不過,崇禎皇帝雖然有這麼多委屈,他也只能接受。雖說大明王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不在他,但是如果他做得好一點,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大明王朝或許還可以撐下去。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崇禎皇帝剷除閹黨,卻沒能禁止黨爭。

崇禎皇帝打倒魏忠賢,剷除閹黨的行動,無疑是他一生最正確的政治行動,而且為他此後的執政,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面。這一行動後,明朝基本上結束了綿延百年的宦官之禍,朝政重新回到皇帝和大臣手裡。

(魏忠賢失勢)

但是,崇禎皇帝在打擊閹黨的同時,卻陸陸續續為曾被閹黨迫害的東林黨人平反。我們不能說崇禎皇帝為東林黨人平反不對,但這顯然不是一個有政治謀略的政治家該做的事情。因為這樣一來,就讓東林黨的勢力強大起來。而東林黨的強勢,又遭到了其它黨派的嫉妒,以及相互的構陷。這樣一來,實際上整個朝廷又重新陷入了黨爭之中。(原先閹黨專權的時候,就他們一黨說了算,沒有這樣的黨爭。

黨爭激烈,使得朝臣們在考慮政策實施,考慮人才使用的時候,不是站在國家的大局,而是站在他那個黨的小團體上。就算某項措施是正確的,但是,因為不是自己一黨的人提出來的,就大肆反對。這樣就造成了朝政混亂。

第二,崇禎皇帝缺乏君王應該有的大氣魄,過渡懷疑大臣。

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講的就是領導對待部下的態度問題。崇禎皇帝在這一點上是做得非常不好的。比如他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錯殺袁崇煥。比如他在剿滅農民起義軍的時候,前後啟用了十多個大將,同時也罷免或者誅殺了這些大將。這樣的結果是,大臣們不敢做事,害怕出事。因為一旦出事,就意味著被殺頭。比如祖大壽,在聽說袁崇煥冤枉被殺以後,他立刻主動投奔了後金。因為他雖然沒做過什麼錯事,但是在多疑的崇禎那裡,很可能下一個被殺的,就是他。

(錯殺袁崇煥)

恩威並施,是政治家最基本的品質。可是崇禎皇帝,只求立威,卻刻薄寡恩,對有功之臣少有封賞,對有錯之臣則嚴厲殺戮。這樣一來,就算他自己非常節約,非常勤政,起了一個模範帶頭作用,但是,大臣們對他卻很不滿,不願意為他賣命。

第三,崇禎皇帝外交能力非常一般,造成自己孤立被動。

明朝最後滅亡,,可以說主要是陷入雙線作戰之中。一邊抵抗滿清,一邊抵抗農民起義。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實在不應該硬打,而應該發揮外交手段,四兩撥千斤。要麼他和滿清交好,讓滿清停歇下來,騰出手裡,對付農民起義軍。要麼招撫農民起義軍,讓他們對付滿清。

李自成在包圍北京的時候,曾向崇禎提出西北稱王,北上抗清的條件。其實這未嘗不是個好主意。就算農民軍經常出爾反爾,不可信,但是至少是一種辦法。是一種外交辦法。可惜崇禎皇帝不懂得外交,既不交好滿清,又不招撫農民軍,最後雙掌敵四拳,苦力支撐,最後滅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崇禎並不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實際上崇禎有著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這從他即位後解決九千歲魏忠賢和清算閹黨的過程可以看出來。崇禎即位後,先是鞏固自己的地位,搬出哥哥天啟帝的遺言: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來麻痺魏公公,不接受他的辭呈,然後又大加封賞,給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賜免死鐵券。實際上卻在不斷剪除閹黨的黨羽,接受了奶媽客氏的辭呈,勒令五虎之首崔呈秀削職歸籍。直到國子監監生錢嘉徵上書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的時候才開始動手,逼得魏公公最後上吊自殺,而此時他已經即位兩月有餘,從這一點上來看,崇禎並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

可為何崇禎儘管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書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卻仍然無力迴天,甚至連南遷與和議都沒有達成,最後落得個自縊煤山的下場呢?

性格缺陷是主要原因,崇禎生性多疑,不信任大臣,據統計,他在位的17年間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這種不信任大臣的性格導致文武百官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實際上就是敷衍塞責,尸位素餐。想想晚清的慈禧太后,一介女流都敢於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臣,若不是重用這些漢臣,光一個太平天國恐怕都能讓滿清提前關門。

崇禎的另一個性格缺陷就是缺乏決斷力,在和議與南遷之時表現的淋漓盡致,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先與後金議和,待收拾完流賊再圖遼東。可這個意見還沒有提上議程,就被文官集團大批特批,說什麼泱泱中華,豈能與蠻夷議和,害得崇禎趕緊出來闢謠。在李自成逼時京師時,朝議南遷也是沒有決斷,當然這跟李自成進兵神速也有重要關係。做為帝王,廣納百家之言是正確的,但一定要有自我決斷能力。

另一個原因是他清除閹黨太過徹底,導致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帝王之術是採用互相制衡的辦法來協調派系之爭。文官中大都是一幫嘴炮,光喊口號不做實事,整天就是你鬥我我鬥你,爾虞我詐。這樣的朝廷結構擱在太平盛世可能無關緊要,放到亂世之時,結果就難以預料了。

綜上所述,崇禎並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是不具備一代雄主的寬廣胸襟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處事風格,遇事缺乏決斷,這才導致他最後吊死煤山的悲慘下場。但他的勤奮,他的節儉,他六下罪己詔的勇氣以及最後自縊殉國的悲壯仍然值得肯定,而且他確實生不逢時,如果是太平歲月,憑他的勤奮和努力做個守成之君絕對綽綽有餘,真可謂,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各位讀者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崇禎沒有經過帝王之學的訓練,好意氣用事,生殺予奪太過隨意,往往好心辦壞事,最終江河日下。

(崇禎)

1.殺袁崇煥的政治軍事後果

己巳之變中,袁崇煥在京師城下與後金對峙,並且在等待援兵集結,最終發動對皇太極的總攻擊。

皇太極進不利,退不利,補給也不足。就在這節骨眼上,崇禎直接把袁崇煥送進了監獄,遼東軍東潰出關。

(己巳之變)

戰局急轉直下,皇太極從容南下劫掠良鄉等地補給部隊,修整十餘日再次攻擊京師。

當時在京師的文震孟就說:袁崇煥有錯,也不該現在抓,戰局要崩了。

一語成讖。之後圍繞袁崇煥案對內閣又進行了大調整。

2.換盧象升

1638年清軍入關,盧象升負責真保順廣幾府防禦,在作戰過程中,盧象升對戰場把握完全處於不利狀態。但兢兢業業勉強維持著。

(盧象升)

崇禎在知道後,又要臨陣換將,幸虧楊嗣昌以免己巳之禍勸解,才改成了催戰,結果楊嗣昌一戰陣亡,清軍東南轉向進入山東,戰局急劇惡化。

3.抓催孫傳庭

1639年孫傳庭入衛京師,指揮部隊與清軍打了幾場硬仗。由於各種原因,就把孫傳庭放監獄去了。

(孫傳庭)

1642年初,將孫傳庭從監獄放出來,讓解圍開封。之後命其總督三邊,催解圍開封,導致柿園失敗。第二年催孫傳庭出關決戰,一舉而主力喪。

崇禎在行事上很焦躁,急於求成。對待城下太狠,生殺予奪太過隨意。以致人心離散,國運不再。


一枚明粉


崇禎的確算是一個政治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崇禎剛剛繼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了權傾天下的大太監魏忠賢與天啟乳母客印月為首的閹黨,頗有雄才大略的英主氣象。

其次,崇禎在位十七年自始至終獨攬大權,證明崇禎掌控朝政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遠遠強於很多傀儡皇帝,比如秦二世漢獻帝晉惠帝光緒帝等。

第三,崇禎犯了很多自毀長城的低級失誤,仍然能統治十七年,強於王莽武則天等開國皇帝的十五年以及有豐功偉績的皇帝楊廣的十四年,足以證明崇禎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但崇禎的確是一個極不成熟的政治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崇禎多疑急躁,缺乏耐心。

比如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可僅僅一年多時間就被崇禎逮捕下獄。要知道袁崇煥是唯一對努爾哈赤皇太極的後金軍主力保持全勝的明朝將領。崇禎中了皇太極一夥的反間計把袁崇煥千刀萬剮無疑是自毀長城,後果遠遠比宋高宗趙構殺害岳飛嚴重。

比如崇禎缺乏耐心瞎指揮,逼迫洪承疇率領十三萬明軍主力與皇太極的清軍主力進行松錦大戰,逼迫孫傳庭率領十萬明軍主力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進行汝州大戰,結果兩次大戰導致明軍主力全軍覆沒,明朝大勢已去。

其次,崇禎非常節儉,但到了吝嗇的地步就矯枉過正了。

眾所周知,崇禎是一個非常節儉的皇帝,甚至讓妻子周皇后穿打補丁的衣服,實際上崇禎的小金庫裡有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很多黃金白銀,但崇禎認為是祖宗留下的財富捨不得用,哪怕李自成兵臨城下要一百萬兩白銀作為向崇禎稱臣的條件,崇禎也捨不得拿出保命錢。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殺殉國,李自成從崇禎的小金庫裡搜出幾千萬兩黃金白銀。

第三,崇禎虛榮心太強,為了一點面子導致國破家亡。

比如面對李自成大舉進攻,北京岌岌可危的時候,崇禎想遷都南京,可是他為了虛榮心,不好意思提出遷都,結果被大臣反對而放棄遷都束手待斃,導致明朝滅亡。

總而言之,崇禎是一個很不成熟的政治家,正是崇禎犯下了無數低級失誤才造成明朝滅亡,可以說崇禎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