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不是和老鼠近親?蝙蝠褪翅膀成老鼠,或老鼠長翅膀成了蝙蝠?

當代詩人李秋忠


蝙蝠和老鼠不是近親,它們最近的關係也得追溯到大約2億年前,之所以會產生“蝙蝠和老鼠是近親”的想法,源於民間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即

根據長相判斷起源或親緣關係,但是這種判斷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錯的。

第一,就演化來說,蝙蝠和老鼠都是哺乳動物,前者是翼手目,後者是齧齒目,演化路徑不同;

第二,就傳說來說,傳說≠真相,“長得像”不能作為依據。

翼手目的蝙蝠和齧齒目的老鼠

蝙蝠和老鼠都是胎盤類哺乳動物,胎盤類哺乳動物包含四大總目,即非洲獸總目、貧齒總目、勞亞獸總目和靈長總目,每個總目下又可以分為幾個目。蝙蝠是哺乳動物-勞亞獸總目-翼手目,老鼠是靈長總目-齧齒動物-齧齒目

翼手目很有意思,雖然只有蝙蝠這一種動物,但是其種類卻多達1200-1400種,除了南北極和大洋洲的個別島嶼外,蝙蝠幾乎分佈在世界各個地方,依靠發達的回聲定位系統辨別方向,並在夜間行動。有的蝙蝠以肉為食,有的蝙蝠只吃果子,最大的蝙蝠體長可達25釐米,翼手張開有近1.8米,最小的蝙蝠體長僅3釐米,翼手張開也不過20釐米。

翼手是蝙蝠的標誌性特徵,蝙蝠的翼手和鳥類的翅膀完全不同,翼手其實是上肢和手演化而來的,並從前肢到後肢覆蓋著一層皮膜,翼手能夠像人手一樣張開和握緊,當翼手張開時就是飛行用的翅膀。關於蝙蝠的演化過程,目前還沒有定論,據推測,早期蝙蝠生活在樹林中,在樹木間活動時學會了滑翔,進而演化出了翼手。

我們對齧齒目相對熟悉,其數量非常多,大約有1600-2000種,而且繁殖能力很強,“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老鼠、松鼠、倉鼠、鼯鼠、河狸、土撥鼠都是常見的齧齒類動物,“大門牙”是它們的標誌性特徵

如果僅從生活習慣和飛行能力上看,與蝙蝠最“像”的是鼯鼠,它們都喜歡晝伏夜出,白天棲息在洞穴中,晚上才出洞活動。但是二者也存在直觀的不同和根本性的差異,蝙蝠的尾巴很難觀察到,但是鼯鼠有著像松鼠一般的大尾巴;蝙蝠是依靠翼手飛行的,而鼯鼠只能依靠飛膜滑行。

傳說不是真相,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東西方傳說中的蝙蝠形象完全不同,在我國,因為“蝠”與“福”同音,所以會用蝙蝠和壽字或壽桃組合,寓意“五福捧壽”“福壽雙全”,或者用倒掛的蝙蝠寓意“福到”。而在西方,蝙蝠往往與厄運、邪惡、黑暗相關,還由此產生了吸血鬼傳說。由此可見,音近或形似是傳說的主要來源之一,而傳說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以訛傳訛

  • 民間傳說一:老鼠吃了鹽會變成蝙蝠

老鼠吃鹽變成蝙蝠的故事應該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因此蝙蝠也被稱為“鹽老鼠”,甚至有傳說認為,因為老鼠偷吃的鹽太多,變成蝙蝠後視力才變差的(現在我們知道蝙蝠的視力其實並不差)。之所以會有這種傳說,一方面是蝙蝠和老鼠

長相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是人們無法解釋黃昏時蝙蝠在低空亂飛的現象。也有人認為“鹽老鼠”是“簷老鼠”的誤傳,最初其實是說長得像老鼠的動物常出現在屋簷下的現象。

  • 民間傳說二:老鼠吃了燕子會變成蝙蝠

與傳說一相似,就有了老鼠吃燕子變蝙蝠的傳說。與老鼠吃鹽變蝙蝠的傳說不同,吃燕子變蝙蝠則是取諧音,寓意“多子多福”。

  • 民間傳說三:蝙蝠的祖先是老鼠

這一傳說其實是傳說一和傳說二的概括,即老鼠因為某種原因變成了蝙蝠,比如吃鹽、吃燕子、喝油、吸血等等。

由此可見,傳說起初通常是用來講述一個離奇故事,或者解釋一個未解之謎,所以往往具有傳奇色彩、非比尋常等特點,而且傳說傳播的過程中會被不斷演繹,進而添加許多細節以彰顯其可信度,並隨之衍生出教育或者警示意義。比如,雖然很少有人親眼見過老鼠吃鹽變成蝙蝠,但很多人會說親眼見過老鼠吃鹽,所以要看好自家的鹽罐子,謹防老鼠吃了鹽之後變成更可怕的蝙蝠。

傳說的“傳”是口口相傳,傳的過程中很少有人會考察其真實性,同時出於不解、害怕、有趣等因素,聽傳說的人會很輕易地選擇相信。但是對於傳說,要會分辨故事與真相,故事追求的是勾起人的好奇心,而真相需要的是事實和證據。


FUN知識點


不是。

老鼠是齧齒目、鼠科的齧齒類動物,蝙蝠是翼手目動物,兩種動物不屬於同目,所以不是近親。

老鼠是是哺乳動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強的動物。適應性強,分佈廣,種類多,據統計,全世界有鼠類大約480種。主要特點是身體呈錐形、無犬齒,門齒髮達,無齒根,終生生長,常見齧物以磨短。

翼手目是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蝙蝠類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

擴展資料

蝙蝠類的分類

過去,分類學家依據體型將翼手目可以分為兩個亞目: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又被稱為食果蝠和食蟲蝠。

正如它們的名字,前者體形較大,多以水果為食,如著名的狐蝠,翼展可達90釐米之巨;後者體形遠較前者為小,除了食蟲外,還有食肉和血,不過也有與大蝙蝠亞目食性相同的成員。

後來的基因分子研究顯示,這樣的分類無法反映蝙蝠之間的真正親緣關係,於是依分子研究結果,重新將翼手目整理成兩個亞目:陰翼手亞目及陽翼手亞目。

蝙蝠科是小蝙蝠亞目下的一科,約有300多種。

文化中的蝙蝠

由於蝙蝠的“蝠”字與福氣的“福”字諧音,因此在中華文化中,蝙蝠是幸福、福氣的象徵,蝙蝠的造型也常出現在很多中華傳統圖案中,如“五福捧壽”就是五隻蝙蝠圍繞著一個壽字。

然而到了現代由於吸血鬼電影的影響,金庸武俠小說的青翼蝠王卻有邪氣和吸血的特徵,與傳統文化大幅相抗。

此外古波斯也崇拜蝙蝠。DC漫畫使用了蝙蝠的形象,在作品中塑造了伸張正義的超級英雄-蝙蝠俠。不是老鼠變的。

蝙蝠屬翼手目動物,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佈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蝙蝠的吻部像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動非常靈活;頸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肉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全身覆蓋著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顏色較淺。

小蝙蝠亞目即通常所說的蝙蝠,我國有6科,26屬,110種。蝙蝠大多數為食蟲性及肉食性,主要利用超聲波回聲定位信號搜尋食物 , 探測距離,確定目標,迴避障礙和逃避敵害等 。 蝙蝠是真正會飛的獸類,這種進化上的優勢使它們利用了獸類中一個全新的未被利用的生態位。

蝙蝠類動物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些種類喜愛花蜜、果實,有的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吸食動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





EMS龍痴


老鼠是齧齒目、鼠科的齧齒類動物,蝙蝠是翼手目動物,兩種動物不屬於同目,所以不是親戚。

老鼠是是哺乳動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強的動物。適應性強,分佈廣,種類多,據統計,全世界有鼠類大約480種。主要特點是身體呈錐形、無犬齒,門齒髮達,無齒根,終生生長,常見齧物以磨短。

翼手目是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蝙蝠類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


生爺的快樂生活


蝙蝠與老鼠是兩類不同的生物體系,刨根問到底也不能連想到一塊去。

只於鼠長翅膀,那年那月不得知道,同樣蝙蝠的翅膀褪化不得知道。

我們知道蝙蝠的耳朵能聽見超聲波,就是閉上雙眼也飛行自如。

老鼠也有長處。成就多半在拭驗室裡。





白雲3498


有的人說老鼠加鹽就變成了蝙蝠,蝙蝠屬於哺乳動物,老鼠和蝙蝠只是長的比較像,長的細細的毛尖尖的牙齒,老鼠有尾巴,蝙蝠和老鼠不是同一種生物,老鼠便不成蝙蝠,蝙蝠也變不成老鼠


歷史榴芒教授


不是。

老鼠是齧齒目、鼠科的齧齒類動物,蝙蝠是翼手目動物,兩種動物不屬於同目,所以不是近親。

老鼠是是哺乳動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強的動物。適應性強,分佈廣,種類多,據統計,全世界有鼠類大約480種。主要特點是身體呈錐形、無犬齒,門齒髮達,無齒根,終生生長,常見齧物以磨短。

翼手目是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蝙蝠類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

擴展資料

蝙蝠類的分類

過去,分類學家依據體型將翼手目可以分為兩個亞目: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又被稱為食果蝠和食蟲蝠。

正如它們的名字,前者體形較大,多以水果為食,如著名的狐蝠,翼展可達90釐米之巨;後者體形遠較前者為小,除了食蟲外,還有食肉和血,不過也有與大蝙蝠亞目食性相同的成員。

後來的基因分子研究顯示,這樣的分類無法反映蝙蝠之間的真正親緣關係,於是依分子研究結果,重新將翼手目整理成兩個亞目:陰翼手亞目及陽翼手亞目。

蝙蝠科是小蝙蝠亞目下的一科,約有300多種。

文化中的蝙蝠

由於蝙蝠的“蝠”字與福氣的“福”字諧音,因此在中華文化中,蝙蝠是幸福、福氣的象徵,蝙蝠的造型也常出現在很多中華傳統圖案中,如“五福捧壽”就是五隻蝙蝠圍繞著一個壽字。

然而到了現代由於吸血鬼電影的影響,金庸武俠小說的青翼蝠王卻有邪氣和吸血的特徵,與傳統文化大幅相抗。

此外古波斯也崇拜蝙蝠。DC漫畫使用了蝙蝠的形象,在作品中塑造了伸張正義的超級英雄-蝙蝠俠。


遠源流暢


有老人這樣說過,老鼠如果吃了鹽就會變成蝙蝠,還有人說,蝙蝠是兩邊派人物,到飛行動物那兒,他說我有翅膀,咱是一派,到爬行動物那兒,他說我有牙齒,咱是一派![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