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麼會用“雲想衣裳花想容”來形容楊玉環?

婁本帥


題主歷史很好,這詩是形容楊玉環而不是形容楊貴妃的,因為那時她還是"太真娘子",而誇讚楊玉環主要是為了

討好唐玄宗。不過,這詩也可能是李白以自己心中某個美人為原型而作的。至於為什麼這樣說,我將從全詩鑑賞和創作背景來好好帶大家分析一下。

清平調(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李白一共作了三首七言樂府《清平調》,尤以其一最為出名,其中"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流傳度最廣,幾乎成為了形容美女的固定詩行,此篇以雍容華貴的牡丹花襯托楊玉環,同時又將她比作仙女,極力讚美其傾城傾國的美貌。全詩大意有兩個翻譯版本,分別如下:

(1)見到雲就聯想到她華豔的衣裳,見到花就聯想到她豔麗的容貌;春風吹拂欄杆,露珠潤澤花色更濃。 如此天姿國色,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2)你的容貌服飾是如此美豔動人,白雲也想擁有你的衣裳、牡丹花也想擁有你的容顏。春風駘蕩,輕拂欄杆,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豔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樣。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見到你,那麼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瑤臺才能欣賞你的容顏。

我們可以看到,兩個譯本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的釋義上,一說是"聯想,想象"之意,又解為"希望,惦記"之意,做此解時為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楊玉環的美豔動人。而這個"想"字的妙用,也為歷代文人稱讚,如:《唐詩絕句類選》:蔣仲舒曰:"想"、"想",妙,難以形容也。次句下得陡然,令人不知。《李杜二家詩鈔評林》:"想"字妙,得恍惚之致。《唐詩箋註》:此首詠太真,著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卻映花說,是"想"之魂。"春風拂檻"想其綽約,"露華濃"想其芳豔,脫胎烘染,化工筆也。

創作背景

要想知道李白為什麼用"雲想衣裳花想容"來形容楊玉環,就必須從詩的創作背景來談。

唐玄宗天寶元年時,頒求賢詔,向天下網羅賢才,而受家世背景影響不能參加科舉入仕的李白,把握住了這次寶貴的機會,成功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供職於翰林。別看李白以瀟灑風流著稱,可文人都有"學而優則仕"的心理,想把自己的文采轉化為政治資本,實現輔佐帝王、安定天下的政治理想,所以李白當然也不例外。

據李睿撰寫的《松窗錄》記載,天寶三年(744年)初,唐玄宗與楊玉環在興慶宮的沉香亭前賞牡丹,一時興致來了,想聽歌賞舞。但李龜年(當紅樂師)會的曲子玄宗都聽膩了,於是他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然後命李龜年持金花箋宣賜李白進新樂詞《清平調詞》三章獻上。

李白這時候正喝得酩酊大醉,李龜年急的一杯冷水潑得李白半醉半醒,這時李白大筆一揮,三章《清平調》即刻作好。李龜年又快馬加鞭將它呈到唐玄宗面前,玄宗即命梨園弟子絲竹伴奏,李龜年當場而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歌意甚厚",楊玉環高興地喝著葡萄酒,還親自領唱。唐玄宗也吹著笛子給楊玉環伴奏,且自此後更加賞識李白了,有文為證

"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諸學士。(《松窗錄》)"。只不過,這個"賞識"也不太看得出來,因為馬上李白就辭職了,而唐玄宗卻不加挽留的就"賜金放還"了。

通過這一段背景知識的補充,我們能得到兩個信息:(1)唐玄宗很寵愛楊玉環,在未冊封的情況下,就稱其為"妃",這很顯然是不合禮制的(當然,這個"愛妃"來的本來就難以啟齒)。(2)李白作詩時,還沒見過楊玉環,但寫出的詩卻得到了楊玉環本人在內的一致好評。這兩點綜合起來可以說明一點,而這一點也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李白如此大費文墨讚美楊玉環,那就是:李白在討好唐玄宗,他想通過巴結皇帝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那有人不禁要問,李白不是已經供職翰林了嗎?他還想做多大官呢?其實,那時李白只是個翰林待詔,當時翰林職位分兩類:一類是翰林學士,負責起草詔書等事宜,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另一類是由雜流組成的翰林待詔,比如:會畫畫的叫"畫待詔",會算命的叫"方術待詔"會下棋的叫"棋待詔",而李白就是"詩待詔"說白了就是天子弄臣,陪皇帝玩兒的。

可是,李白是抱著"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才進入翰林院的,於是,他為了實現自己胸中的抱負,甘願作"語語濃豔,字字葩流"的詩來誇讚皇帝的寵妃,哪怕對她從未謀面,李白依然憑藉自己高湛的詩歌技藝,仍然作出了想象中美人的風姿。所以我說,這籠統又華麗的詩句可以是形容楊玉環,也可以是形容李白心中任何一個美人,反正任誰套用都不會錯。

更誇張的是,李白在第二首詩中,甚至亂拍皇帝馬屁,把楊玉環這樣一個尚未有任何品階的娘子與前朝皇后作比,哄得兩人都開心不已。

只可惜,李白的詩作得越好,唐玄宗越不會重用他。因為唐玄宗對李白的欣賞的是基於他的文學才華,當他是文學侍從而已,而非把他當成一個大臣,更不要說拿他當政治家來對待了。結果就是,李白奉旨作詩贏得一片掌聲,唯獨對自己的仕途沒有任何幫助,他始終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崇高理想。天寶三年(744年)3月,李白憤然上疏,請求還山。玄宗並未挽留,而是順水推舟,賜金放還,李白渴望已久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

再回想當時,那個雖然早已名滿天下,卻因為將要得到唐玄宗的召見而狂喜大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那個已42歲不惑之年,卻依然像孩子一樣狂放不羈、傲視他人的李白;那個以為此去將大有作為,可以為天下蒼生振臂一呼的李白。就越發能夠理解他的處境、明白他的不易,奉旨作詩不為自己,為的只是一份"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與抱負!(一往文學作者:盛夏)


一往文學


這是李白為楊貴妃做的三首清平調的其中一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意思就是說:雲霞是她的衣裳,花兒是她的顏容;春風吹拂欄杆,露珠潤澤花色更濃。如此天姿國色,若不見於群玉山頭,那一定只有在瑤臺月下,才能相逢!

李白用牡丹花來對比貴妃的美豔,雲霞比作她的衣服。李白用他極度浪漫的詩歌風格,來誇讚楊貴妃的美的就好像天上的仙女。

第二句寫妃子受到君王的寵幸,就好像是春風吹拂,露水潤澤一樣;

第三句以仙女寫貴妃;第四句以嫦娥比貴妃。

雲、花、露、玉山、瑤臺、月色這些詞美而不豔,素而不淡,讚美貴妃豐滿姿容,卻又不露痕跡。

再附上清平調的其他兩首。

其二

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

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用紅牡丹比楊貴妃的美。

第三首,從天上、古代回到現實中的沉香亭,吧牡丹花與皇帝、妃子融為一體。

唐玄宗看後十分滿意,一場饕餮音樂盛宴隨即展開。李龜年手執檀板領唱,唐明皇吹玉笛,楊貴妃撫琵琶,都加入了表演隊伍中。皇帝、貴妃、攜手當紅歌星李龜年及梨園弟子來了個萬人大合唱。這歌聲唱醉了興慶宮,唱醉了大唐,一直醉到一千多年後。


不務齋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欣賞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解讀一下李白的另一首詩的片斷: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李白顛沛流離一生的真實寫照.天南地北不為五斗米折腰已成了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的個性,然而四十一歲時,卻揮毫作詩,為楊玉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為何?

李白早有"至君堯舜上"的偉大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卻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 直至已過不惑之年的41歲,西遊時碰上狩獵的唐玄宗並趁機獻上《大獵賦》,才開始得到關注;當時,唐玄宗同母妹玉真公主也很欣賞李白過人的詩賦,而早先的好友賀知章又不失時機地進行推薦,從此,諸多詩作才有了機會跟唐玄宗見面.

有一定文學才華的唐玄宗對李白的詩自然拍案叫絕,特地召他入宮並問了許多時事政治,才高八斗的李白對答如流;唐玄宗深感人才難得,便下令李白供奉翰林,主要職責是陪侍於左右,寫詩為李唐王朝歌功頌德,成了徹頭徹尾的御用文人,這與他的志向和情操相悖。

再談這首詩,唐玄宗與楊玉環整天耳鬢廝磨,沉浸在醉生夢死的氛圍中,當即命李白作詩描述這卿卿我我的場景,於是這首舉世聞名的詩句就橫空出世了;李白抬頭望見深邃天空中隨風飄蕩的美麗雲彩,聯想到嫵媚動人的楊玉環身上的五彩繽紛的衣裳,低頭近處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由此聯想到楊玉環的美貌,無非是稱讚楊玉環的美麗.

不言而喻,李白是想通過讚美皇帝的女人,到得皇帝的開心,以便進階施展自己治國方面的才華.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是李白奉詔為唐玄宗和楊貴妃填寫的《清平調》詞中第一首的第一句,詩仙就是詩仙,出手不凡,第一句就寫出花枝亂顫氣象萬千的境界。

《清平調(其一)》 唐·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楊貴妃在古代四大美人中有“羞花”之雅號。李白的這句“雲想衣裳花想容”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個“想”字用的妙極,舉重若輕地寫出了楊貴妃那種不同凡響的美。



這句寫的很高明。用雲彩和衣裳、鮮花和容顏聯繫在一起,一般人估計幾乎用衣裳像雲彩容顏像鮮花這樣來形容,不是有句話說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嘛,但李白顯然比天才更甚,直接通過雲彩想楊貴妃的衣裳、鮮花想楊貴妃的容顏這樣不走尋常路的表達,一舉將楊貴妃的外在之美寫到了無以復加的極致。


如果說第一句是寫楊貴妃顏值之美,而接下來的第二句順著第一句而來,用春風、露華這種自然物象寫出了楊貴妃的氣質之美。更進一步突出了楊貴妃那種自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溫潤雅緻的氣質美,這種發散性的氣質美具有強大的氣場,如拂檻的春風一般柔和,又如凝結的露華一般濃烈,將楊貴妃的雍容華貴的氣質之美寫的飽滿而豐富,猶如最頂級的雞尾酒一般富有層次感和複合性的味道。


最後兩句很好理解,群玉山頭見也好,瑤臺月下逢也好,凡夫俗子們在人間是見不到楊貴妃這樣的絕色美人,只能在仙境中才能見到。從人間直接寫到天上,這首詩前兩句還是通過凡間可見的物象寫楊貴妃的美,而這兩句直接將楊貴妃的美捧到了天上,也順道一舉兩得地吹捧了一把唐玄宗。這種功力非一般的人所能為也,深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大愛也就理所當然啦。


吃素的穿山甲


當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丹,為討愛妃歡心,唐玄宗命李白作新樂章助興。

李白應詔作詩,果然,詩仙出品,必屬精品!

《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意思是:雲霞是她的衣裳,花兒是她的顏容;春風吹拂欄杆,露珠潤澤花色更濃。如此天姿國色,若不見於群玉山頭,那一定只有在瑤臺月下,才能相逢!

“雲想衣裳花想容。”看見天邊的雲彩就想起楊貴妃的衣裳,看見嬌嫩的牡丹花兒就不由得想起楊貴妃的容顏。詩人通過“雲”與“衣裳”,“花”與“容”的相似性,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楊貴妃衣著的絢麗輕盈,容顏的嬌嫩可人。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雲彩一樣輕盈,容顏像花兒一樣美麗可人。

喜歡請點贊支持啊!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路尋寫作創富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圖片/源於網絡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李白寫下這首詩時的歷史時代背景。

李白一生才華橫溢,很有一番輔國輔君的偉大抱負,青春歲月在長安城拜見王公大臣,以求能上書政見,但屢屢不得志。

直至41歲那年,他心情鬱悶西遊,碰上唐玄宗狩獵,趨機獻上《大獵賦》,得到唐玄宗的認識,從此才打開了接近上層階級的機會。

接著李白憑著詩賦過人,並且得到唐玄宗同母妹真公主的欣賞,再加上好友賀知章的舉力推薦,李白的許多詩作終於有了機會被唐玄宗看到。

唐玄宗對李白的詩作大白讚賞,召進他入宮,並且問了許多的當世事務。李白憑早年的遊學經驗,再配合時局的分析,對答如流。唐玄宗深感欣賞,立刻下令

李白供奉翰林,主要職責就是給唐玄宗寫詩,並陪侍於左右。

說白了,此時的李白就是御用文人,專門寫詩歌頌皇室,以供消遣娛樂,僅是個玩物。


這首詩在這種背景下運用而出,詩句有很高的文學造詣,但非李白所願。

李白是供奉翰林,專門為唐玄宗寫詩,所以唐玄宗與

楊玉環整天卿卿我我醉生夢死時,命李白作詩,這首舉世聞名的詩句橫空出世。

既然是給皇上的龐妃寫詩,那自然就得拍拍馬屁,極盡讚美之詞。這詩句拋開政治背景的敗筆,它是有著非常高的文學手法價值。

李白抬頭望見蒼穹遠處的美麗雲彩,由彼及此的思緒一轉,想到楊玉環身上的多彩衣裳,低首處,看見怒放的嬌豔百花,就會想到楊玉環的美貌,就是用盡了華麗的詞藻來描述楊玉環的裝扮與容貌的美麗。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李白的個性,估計李白寫這詩句也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不久,李白厭倦了這種御用文人生涯,與賀知章等人離開了皇宮,接而發生了安史之亂,這是後話。



李白為楊玉環寫下的這詩句,無非是想通過得到他們的歡心而施展政能才華,但是事與願違。時代的特定情況下,這就是人的命運,主宰在誰也說不清的人心人性深處。


醉墨客


唐朝玄宗在位期間,李白曾一度擔任翰林。這天,唐玄宗同寵妃楊玉環觀賞牡丹,興趣之餘,讓李白創作一些新的樂章。李白奉命,做出了三章《清平調》。其中第一句,就是著名的“雲想衣裳花想容”。這是用來形容楊玉環的。


唐玄宗命李白做樂章,那麼,為什麼李白會用“雲想衣裳花想容”來形容楊玉環?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文學與藝術

文學從誕生以來,就和藝術有了難解難分的關係。比如詩歌,既具備文學屬性(需要寫詩)又具備音樂屬性(需要配樂演唱)。而詩歌的創作,也和美術藝術有著關聯。

《詩經》中,大部分詩歌的第一句,都是從寫景開始——比如著名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著名的“南有喬木,不可休思”。從某個角度來說,文學和美術的分野,在於美術用線條為基礎,向觀眾展現一幅畫卷,而文學則是用文字,向讀者展現風景。不論是文學、音樂還是繪畫,都是通過各自的介質,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李白在修辭唐玄宗、楊玉環觀賞牡丹的時候,需要從楊玉環開始下筆。但是,在修辭楊玉懷的美豔動人之前,要先描寫周圍景緻,如同作畫一樣,需要畫好背景,同時,讓景緻和楊玉環形成一體。


於是,有了這句“雲想衣裳花想容”:天上有著雲朵,花園裡有著牡丹。而不論是天上的雲朵還是花園的牡丹,都面對女主(楊玉環)自愧不如:一個羨慕楊玉環的衣裳,另一個則羨慕楊玉環的美貌。

在華夏神話裡,時常有神仙用雲彩製作天衣的說法,牡丹本身則為美豔的象徵。但是,不論是天衣的原料雲彩,還是本身已經是美豔代表的牡丹,都紛紛羨慕本來是自己所長的事物,李白通過這種手法,將女主和風景融為一體的同時,還誇讚了楊玉環的魅力。

另闢蹊徑

在以往文人修辭美女的詩文中,往往會通過較為直接的手法來修辭美女,比如美女眉眼如何,玉手如何;或者直接將美女比作天女、牡丹等美好的事物。


唯獨李白另闢蹊徑,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既不直接修辭楊玉環有多美,也不直接將楊玉環比作其他美物,而是通過天上的雲和地上的花對楊玉環的豔羨,來修辭、形容楊玉環的美。李白之所以是李白,被視為詩詞領域的宗師,一定程度上,也和李白的創新能力有關。而“雲想衣裳花想容”,堪稱創新、另闢蹊徑的典範。


藤樹先生


‘’雲想衣裳花想容‘’這句詩是李白《清平調詞三首》中其中的一首裡面的一句。為方便理解,現把原詩奉上。

《清平調詞三首(其一)》唐.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試譯下:雲一樣的衣服,花一樣的姿容,春風輕輕地吹拂欄杆,露珠閃閃,花色更顯得嬌濃。貴妃國色天香,若不是在那群山遇見,一定在月下瑤臺才能相逢。

這首詩的背景是天寶三年,唐玄宗楊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一起賞觀牡丹花,當時的著名樂師李龜年在旁邊歌唱舊曲助興。唐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什麼能用舊的樂辭呢?遂招李白作《清平調》三章。當時李白是供奉翰林,前晚上喝酒還沒醒酒呢就寫下了這《清平樂》三章。然後梨園樂工伴奏,李龜年唱之,唐玄宗也用笛子參合,這一場景被當做當時的很大的事件來宣揚。題主的問題為什麼用‘’雲想衣裳花想容‘’來形容楊玉環,李白是借眼前的牡丹花來隱喻當時的所謂‘’第一美人‘’,衣裳似雲霞,容顏似牡丹。。。後幾句更以群玉山,瓊瑤仙境來烘托楊玉環的華貴與尊榮。人花融為一體,想象奇特,下筆如有神,不同凡響!浪漫主義詩人名不虛傳。李白當時是供奉翰林,說白了就是御用文人,不用自己的寫詩特長為皇上的妃子宣揚,以後咋在皇宮裡混?咋在仕途上有提升?這也為以後李白的命運打下了伏筆。更為詩人以後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作了鋪墊。詩人是偉大的,但也有歷史的侷限性。


張帆77153983696


“雲想衣裳花想容”是李白為楊貴妃寫的三首《清平樂》中,第一首的第一句。李白用這句話來形容楊貴妃,可以說體現了李白極高的智慧。為什麼這麼說呢?

(楊貴妃)

楊貴妃是唐玄宗的寵妃。寫詩讚美女人不好寫,寫詩讚美皇帝的女人,那更是難上加難。

為什麼說寫詩讚美女人不好寫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所寫的東西,不能落俗套。魯迅說過,第一個把女人比喻成鮮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喻成鮮花的人是庸才,第三個把女人比喻成鮮花的人是蠢材。

魯迅講的這句話,就是表明創新的重要性。但是,從古至今,描寫女人美麗的詩句可以說太多太多了,該用的詞語都用光了,哪能還有什麼創新!

為什麼又說寫詩讚美皇帝的女人更不好寫呢?

你不能對皇帝女人的身體器官進行描寫,說她“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也不能說她“吹氣如蘭”氣味芳香;更不能說她“肌理細膩骨肉勻”。就算是寫女人的神態,比如“美目盼兮,巧笑倩兮”這樣的,“既含睇兮又宜笑”這樣的,也都不能說。因為你要是這麼說,便意味著你在仔細地盯著皇帝的女人看,甚至你聞過皇帝女人的氣味,摸過皇帝女人的玉手。那樣一來,你就是欺君之罪,是要被殺頭的。

(李白)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寫鄰家女,有一種別出心裁的寫法:“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裡沒有寫女人的任何身體器官,也沒說三圍怎麼樣啥的,所要表達的,就是一句“恰到好處”的意思。不過,這幾句話也不能用來寫皇帝的女人。因為就算這樣寫,其實也是一種評價。總之,評價皇帝的女人,就是不對的。

其實,在古代社會,皇帝的女人,應該稱之為“國母”,對她的評價,是應該從“德行”上來考慮的,說她“母儀天下”。如果這樣說,估計也沒有大問題。但是,唐玄宗肯定是不滿意的。為什麼呢?

一者,“國母”只有皇后才有資格這麼叫,其他的妃子,不是皇帝的正妻,就不能叫“國母”,因此也不能從“母儀天下”方面來考慮。楊貴妃雖然是貴妃,畢竟不是皇后,因此不是很恰當。如果李白非要從“國母”的角度去寫,那就有一種嫌疑。什麼嫌疑呢?就是李白想幹涉朝政,想讓唐玄宗封楊貴妃為皇后。這個罪名可不小,李白顯然不能這樣給自己添這個麻煩。

二者,唐玄宗讓李白給楊貴妃寫詩,顯然是得意自己有這麼一個國色天香的妃子,心裡多多少少含有嘚瑟的意思在中間。如果李白寫的詩,不涉及楊貴妃的容貌,不寫她很美,而把她寫得像廟堂裡的土地婆一樣寶相莊嚴,唐玄宗能高興嗎?再說了,唐玄宗本來就把李白當弄臣,希望他在詩詞歌賦上來點東西助興,又搞成廟堂上的那種樣子,那唐玄宗還要李白做什麼?

(唐玄宗)

有這麼多的禁忌,有這麼大的苦難,有這麼苛刻的要求,但是高明的李白,還是把這個任務完成了。而且他只用了“雲想衣裳花想容”這麼一句,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李白沒有涉及楊貴妃身上的任何東西,沒有說她五官身材,沒有說她的氣味神態,李白說的是雲,是花。說雲很羨慕楊貴妃的衣服,花很羨慕楊貴妃的容貌。既然沒有說楊貴妃,只說了雲和花,那唐玄宗就挑不到漏洞了。

而且,你不得不佩服李白的別出心裁,別人都是把衣服比喻成雲,楊貴妃跳的舞《霓裳羽衣曲》,也是把衣服比喻成“霓”比喻成“羽”,李白是反過來。反過來有什麼好處呢?反過來不但避免了直接描寫楊貴妃的容貌,還把楊貴妃放在主體地位。你說楊貴妃像花,那首先是承認花的絕對美。你說花像楊貴妃,那就是承認楊貴妃的絕對美。世間還有什麼女子的美,能夠達到楊貴妃這種“絕對美”“主體美”“本原美”的呢?

這就是大才李白,你不得不佩服的一種詩歌境界!

(參考資料:《舊唐書》《全唐詩》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還是歸於原文說吧。

這句詩出自於李白寫的《清平調三首》中的第一首的句子。

原文是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寫的是楊玉環貌比花嬌,宛若仙人。

其中“雲想衣裳花想容”中的“想”可互譯。

她的衣裳像雲彩一樣華麗;她的容貌像花兒一樣嬌豔。

或者譯為……

看到天上燦爛的雲彩就宛如看到了她華美的衣裳;看到了嬌嫩的花兒就想起了她美麗的容貌。

“春風拂檻露華濃”,寫的是春風輕拂欄杆,花兒(牡丹花)帶著露珠更顯顏色嬌豔。

將女子的容貌比做花兒是常事。

且這首詩寫下的原因,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在興慶宮殿沉香亭中賞牡丹、聽曲時,因不滿曲子陳舊,而讓李白新寫的。

也有這麼一些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