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起嵩縣春節的習俗,即便村與村之間也是有差別的。再加上世移則事移,很多傳統習俗已經慢慢消失了——比如從今年春節開始,城鄉全面禁止銷售和燃放鞭炮,則“爆竹聲中一歲除”,也將成為歷史的記憶了。所以本文將要講到的所謂“嵩縣的春節習俗“,只是一個八零後記憶中早已簡化了的習俗,或者說只是作者老家德亭的一些過年習俗。此文幾年前曾在嵩縣在線平臺發過,今再次修改後發出,如有不完善處,請讀者諸君在文後評論內補充。

二十三,烙火燒

國人說的過“年”,通常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的。嵩縣習俗曰:“二十三,烙‘火燒’”,“火燒”指的是火燒饃,是在鍋裡乾鍋烙出的麵餅,圓圓的,碗口大小,厚約一公分,烙熟後兩面金黃,內裡有卷放油鹽蔥的,有卷肉餡的,還有放白紅糖的,但更常見的是什麼也不放的原味餅。“火燒”的用途,一作祭祀,二作食用,三作祈福。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祭祀的主神是灶王爺——嵩縣人稱其“老灶爺”。民以食為天,灶王爺在民間信仰的眾神中,雖排位不高,但因其是人間煙火的主管,管著民間吃飯的大事,所以位卑權重。在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裡,灶王爺豈止是隻掌人間戶口鍋灶,簡直是掌著一家人的性命!所以,嵩縣傳統裡對祭祀老灶爺十分重視。家裡可以沒有玉帝、佛祖、觀音的像,但一定會有老灶爺、老灶奶奶的畫像。傳說老灶爺於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至除夕期 間,上天廳陳報人間各戶丁口、善惡,天廳據此降糧降福。所以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家家都要祭拜老灶爺,祈求老灶爺上天多說好話。祭拜時老灶爺和老灶奶的畫像是一定要在灶夥的。通常畫像裡的老灶爺老兩口慈眉善目的笑著,身前一對童男女託舉著一個聚寶盆、糧罐類的東西,再前面兩個文官,一個手持“增”字,一個手持“福”字。兩旁還有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吉祥。橫批:一家之主。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火燒烙好了,要首先放在碗裡敬老灶爺、敬祖先和供奉的神明,然後自己才可食。食之前還要放炮。近些年二十三當晚放鞭的人越來越多,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提醒著人們新的一年的到來。

火燒是圓的,便寄寓了一家團圓的意思。二十三這天晚上,家裡的人通常情況下不能外出,離家的人要回家,聚集在一起,一邊吃火燒餅,一邊等著灶王爺檢數人丁。灶王爺按家裡人頭向天庭報數,未歸一人,或離家一人,家裡便少了一人的口糧,少了一人的福氣。所以二十三夜,也是舉家團圓之夜。如果家裡有已嫁人的女兒,作母親的還要給女兒留幾個火燒餅,等大年初二女兒回門時,要把餅作為回禮讓女兒帶走——姑女雖出嫁,祈來的福也要給女兒分一些。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二十四,掃房子

莊戶人家平常忙,該過年了,要把家裡好好拾掇一下。所以,臘月二十四這天,在過去就成了習俗中的“全民衛生日”。這天,各家人都很認真的打掃家裡的衛生,除清掃地面,通常還要掃除屋頂、牆壁的塵土、蛛網。

過去的房子都是土瓦房,木樑木(席)棚、土牆土地,積了一年的灰塵鼠跡,也確實夠打掃老半天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天在打掃衛生時,不要亂搬動家裡的大件東西,農村講究“六臘月不搬家”,臘月搬家動物不吉利。另外,還要注意清理炊具時,不要打碎碗,因為“臘月不打碗”,打碎了碗來年不吉利。家裡有老人的尤其要注意這些習俗,因為他們對這些認得很真。特別是一些懵頭懵腦的外來媳婦或女婿,不知道這些,本來是想表現下勤快,結果”叭“的一下,打碎了一個碗,老人雖然臉上笑著說”沒事,沒事,碎碎平安”,但心裡還是會蒙上一年的陰影的。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除了打掃室內衛生,人們通常還要理個髮。嵩縣講究“正月不理髮”,說正月理髮會死舅舅——不知道這兩個內容是怎麼扯到一塊的。反正就是整個正月不能理髮,不吉利。再理髮就只能到二月了。而二月初二龍抬頭這天,因為“龍抬頭”,是一年中最吉祥的理髮時間。所以年前和“二月二”是理髮師一年中最忙的一段時間。

二十五,磨豆腐

在農村過年過去沒什麼菜品,豆腐就稱得上是春節的一道主菜了。所以年前,家家都要磨豆腐——雖說“二十五,磨豆腐”,也不一定非要擠在臘月二十五這天磨。磨豆腐的時間是可早可晚的,但通常在二十五前後,不會太遠。因為豆腐的儲藏是個問題。春節前後通常是打春時間,天氣漸暖,豆腐磨得太早,正月容易變壞。

記得很小的時候,家裡磨豆腐用的都是手推磨。大約在1987年前後,做豆腐的機器進村了,晃磨就被淘汰了。豆腐做好後,通常都用水泡到大水缸裡保存,每家做出的豆腐都會能泡大半個水缸。過去天氣冷,水缸裡結著厚厚的冰,豆腐凍在裡面儲存的時間就久了。

這麼多的豆腐除了作餃子餡用,還可炸成豆腐乾,成為節後串親戚時待客的配菜。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二十六,蒸饅頭

無饃(饅頭)不成飯,饃像南方的米飯一樣,在嵩縣是主要麵食,也是主食。過年,主要是休息、玩耍,像蒸饃這樣大費工夫的活,是要節前就完成的,不能放在五天年裡來做。

所以,農曆臘月二十六前後,很多人家要蒸饃。這天各家要蒸的饃的數量,通常要供應一家人從當天開始一直吃到正月十四。不光一家人吃,還要應付春節時親戚來做客。家裡老人的家庭,因為來串親戚的客人多,通常蒸饃一蒸就是十幾籠,蒸出的饃能擺好幾個篩子甚至大簸籮。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值得一提的是,若在平日,各家蒸出的饃的形狀一般都是長形的油卷。但臘月二十六前後沒有一家蒸的饃不是那種形態圓圓的那種“乳乳饃”。過年了,過得就是個“團圓”啊!

二十七,趕大集

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豬肉,以及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也不是非要到臘月二十七這天去趕集。特別是八十年代後期,村裡通了客車後,好多家庭趕集的時間,提前到了臘月二十三前——這是因為年前客車非常擠,越接近年底越擠,不少怕擠的人二十三前就把年集趕完了。過去,縣城每年都開設年貨街,綿延數里,從農曆二十左右一直開放到二十八、九,趕集的人摩肩接踵,集市上通紅一片,十分熱鬧。而在二十七這天,集市人往往最多,一是因為習俗使然,另外因為這是年集的最後兩三天,這時候商家會不惜血本,儘快將手中年貨在年前處理完,過了年就沒人要了——因此物價比集市前幾天要便宜的多。

這些年縣城大集不見了,被幾家大超市取代,鄉鎮的年集依舊很紅火。好多人選擇在網上趕集,每年節前都有超大量的來自天南海北的黑黑的包裹湧向嵩縣。


二十八,下油鍋

臘月二十八這一天的習俗是“下鍋”,即下油鍋,用油鍋炸物。

油炸內容一是麵食,有“麻糖”(即麻花)、“果葉”(薄薄的團在一起,中間帶孔的麵餅)、“花捲”(十字花瓣形的內卷柿糊的糕點)、“麵疙瘩”(柿糊或紅薯糊外裹面油炸成的糕點)。麻糖和果葉主要用於春節時“串親戚”,也能作為招待來賓的幹食。花捲和麵疙瘩混在一起成春節時一道自食或待客之菜。這幾種油炸品還能用來敬神敬祖先。二月二上墳時,在墳前擺的祭品,就少不了“花捲”、“麵疙瘩”。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炸“麻糖”做起來工藝比較複雜,要把麵糰搓成面繩,再通過反覆旋轉上勁,使其筋道,因此面繩要搓得均勻,不能粗細不均或太粗太細。再把搓好的面繩頭尾接合,兩兩粘在一起。經油炸後,金黃盤曲,香酥可口。搓得好的麻糖不但外觀好看,吃起來也更加酥脆。通常搓麻糖時一些主婦會和別家主婦結成互幫互助團隊,幾天裡這家搓完搓那家,這樣既加快了各家炸“麻糖”的進度,又使這件本來枯燥乏味的活可以在眾人的說說笑笑中完成。

二十九,割大肉

臘月二十九,大年要來了,要趕緊去割肉過年。

過去村裡家家養豬,有養一頭的,有養兩頭的。農村人都呆在家裡種田,沒有像現在這樣人去村空都出去打工。家裡人多,大鍋飯,剩下的泔水就多,豬也就喂得勻實。又加上人們都經常打豬草餵豬,因此豬們也不負眾望一個個長得膘肥體壯。一頭豬養個一年兩年,長大了(不像現在養豬廠用激素三個月就能出欄),一個是賣給收豬的販子,另一個就是到過年或辦事時殺了,自己吃不完,就賣給別人。人們都說過去的豬肉香,一個原因是因過去人們缺吃少穿的嘴特別饞,主要的原因還是過去吃得都是純正的生態豬、草藥豬,現在都是激素豬,那味道能一樣嗎?

年三十,褪豬蹄

年三十(除夕)這天要乾的事挺多,上午貼對聯,下午包餃子,晚上煮肉啃骨頭熬年,這天還要採柏枝——實質上也很少有人到了三十才煮肉的,那為什麼要單單把這一天稱為“褪豬蹄”呢?這裡有嘲謔的意思。過去莊稼人中很有些人不講究衛生,一個冬天莫說洗澡,連個腳都不洗。年三十這天辭舊迎新,再不洗腳不行了,那腳放到盆裡都是黑糊糊帶痂的,所以洗腳也被戲稱為“褪豬蹄”。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對聯必須在年三十上午貼完。貼對聯有個講究,如果家中近一兩年有亡故的長輩,要根據亡故的年份貼不同的對聯。第一年不貼對聯,第二年貼紫色對聯,第三年貼綠色對聯。過完三週年後,才能貼紅對聯。因此,從對聯,就可以看出這一家近一兩年的兇喪情況。如果哪家春節沒有貼對聯,人們就知道這一家當年有人亡故。所以在嵩縣,過春節的時候,除了有亡者之家,通常沒有哪家不貼對聯的。即便在外打工回不了家,也會囑咐親戚幫自家貼一下。

年三十還有一項工作就是“刮柏枝”,以備初一早上燒柏枝。家鄉有個傳說,說是古時候有九頭惡鳥害人,被神砍去了八顆頭,後每年春節都要哀鳴著在天空盤飛,其血滴到哪家哪家將有災殃。後人們得知九頭鳥最怕點燃柏枝後的氣味,聞到後就躲得遠遠的,就在貼對聯時,在門上插上柏枝,並在大年初一這天早上家家燒柏枝以避災殃,相沿成俗。記得小時候爺爺在世時,每年三十都要到後坡勾一些柏樹枝回來,至今猶記大年初一早上柏枝燃燒時那噼噼叭叭的清香。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年三十的下午,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嵩縣話叫“包扁食”。一般包餃子的主力還是婦女。在農村,男人們通常還會忙些其它的事情,參與的較少。但小孩子們往往加入進來,四五歲的小孩子,已經會叮叮咣咣地用小擀仗擀餃子皮了。媽媽們還會耐心地教孩子們包餃子,手巧的媽媽,能包出各種各樣的動物造型餃子。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年三十的晚上,吃完餃子後,一家人便圍在一起熬年守歲。這些年多半人還是圍在一起看春晚或打牌、喝酒。吃完年三十的餃子後,也就意味著真正進入“年”的狀態了。對於不少小孩子來說,年最讓人開心的倒還不是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而是過年這幾天,大人們都變得和藹可親起來,自己再不會動輒挨訓捱罵。因為家鄉的風俗是,過年幾天,大人不可訓小孩,否則不吉利。因此孩子們一個個跟解了緊箍咒的孫悟空似的,一個個放飛起來。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牛抵頭”

到初一這天大年,過年進入了最高潮。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王安石描寫宋代春節盛景的詩。今天的春節,跟900多年前王安石筆下的春節,其過節形式好像沒有大的不同,都是從爆竹聲中開始的——今年開始城鄉全面禁止放鞭炮,此千年風俗即此中止。

家鄉在山區,莫說是放鞭炮了,喊個人都有迴響。所以大年初一早上那的鞭炮聲在家鄉聽來就顯得格外悠遠、綿長。放鞭炮的時間有少量集中在春晚零點報時後,但大多還是集中在早上六七點鐘,此時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忽遠忽近,幾無間歇。推開門在村裡走一走,人人衣服簇新,個個精神抖擻,家家大門上貼著簇新的對聯和年畫,與“大地紅”鞭炮紅通通的鞭屑映在一起,顯得十分喜慶、精神。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過去講究百事不宜動:不服藥,不遠竄,不訪親,每個人就是在家好好休息,在村裡立立站站和村人說說話拉拉家常,看看“牛抵頭”遊戲,打牌休閒。然而近些年年輕人開始不管這些,初一也不安穩,村道上小車、摩托嗡嗡尖叫著飛來飛去,年年此日有車禍的新聞。

大年初一至初五走親訪友還有個講究。如果家裡有長輩亡故,則三年內小一輩年初一至初五不能往別家去,因為有孝在,去別人家對人家不吉利。如走親戚、回孃家可提前至五天年前後——這是需要嚴格尊循的。不過近年來隨著農村基督徒增多,一些篤信上帝的家庭,並不以此俗為然。

在飲食上,大年三十下午包餃子,晚上吃餃子;初一早上再吃餃子。初一中午舉家聚在一起,吃八碗、十碗或十二碗的菜,平常配湯都是玉米糝湯,過年就不能再喝這窮湯了,否則要被人笑話的。過年菜配湯一般是大米湯,因為北方大米比較稀少——通常湯裡都浮著兩個大紅棗。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大年初二串(走)親戚,回孃家

從大年初二開始,村道上就熱鬧起來了,走親戚、回孃家的人一個挨一個,一車挨一車。

老家稱走親戚為“串親戚”,十分的形象。不走動不親,一走動就親了。通過一年一次的走親戚,把親戚和自家的關係親密串到了一起。串親戚主要是帶著禮品去“瞧”(方言,看望、探望的意思)有長輩且長輩年齡大或身體不好的親戚家,如岳父母、舅、姑、姨、外婆、舅爺等等及本家的年長者,一般都會留在親戚家吃上一頓飯。可能當天這家親戚家會不止一家來串,於是飯桌上就有了親戚和親戚的親戚,一年兩年,漸漸也就捎帶著和親戚的親戚認識,也串成了半門親戚,串出了感情了。

過去,村裡走親戚是用柳籃挎一籃“麻糖”(麻花),麻糖上壓著紅紙,用兩根桃枝絆壓著。女人回孃家通常在麻糖下放些雞蛋。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記得小時候爺爺還在世,每年家裡能收一大簸籮麻糖。因為使用了不同的油及採用了不同的工藝,那些麻糖的顏色、形狀五花八門:有焦黃的,有黑糊糊的;有長的、有短的;有粗的,有細的;有吃起來脆酥的,也有吃起來像磚頭塊一樣啃不動的。母親總能分辨出哪是誰家的麻糖,因為每家的炸麻花風格大體總是年年沿襲一致的——想來很好笑,爺爺牙齒早就掉光,對那些瞧他的麻糖是一根也吃不動的,年年還要倒貼下去不少壓歲錢。

十多年前,人們開始用整箱方便麵作為麻花的替代品走親戚,只兩三年,公路上就很少再看到有人挎傳統的麻糖籃串親戚了。而近些年串親戚又興起了各種飲料、蛋糕和營養品,方便麵又過時了。

串親戚通常在初八前完成,但也有串到元宵節的。

“破五”

正月初五又稱“破五”,早上依舊要象大年初一一樣放鞭炮、吃餃子。需要說的是, 從大年三十上午貼完對子放炮開始,一直持續到大年初五,過去每餐餐前都要放炮,一般都是放一個“八響雷”。至於初五為什麼叫“破五”,人們也說不清,可能是因為過了初五,大年也就算過完了,過年的各種禁忌也就破除的原因吧。

三、六、九,往外走

過完年的初六和初九是農民工外出務工的高峰。

嵩縣民諺有“三、六、九,往外走”的說法,農曆初三、初六、初九是出門的黃道吉日。所以過完年後的初六、初九,便會出現一次農民工外出務工的高峰。

如今農村過完了初九,村裡的青壯年就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到了十五元宵節時,鄉下就顯得十分的蕭條。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元宵節

嵩縣過去元宵節並無吃元宵的風俗。家鄉人呼湯圓為“湯魚”,只是傳說中的東西。我到十多歲時,還以為湯圓是一種魚,能卡在喉嚨裡(白蛇傳連環畫裡有許仙吃湯圓卡著喉嚨的情節)。

從吃食方面來說,過元宵節在家鄉一是吃餃子,二是吃饃。一般家家戶戶都是正月十四蒸饃,正月十五下午包餃子,類似於過年。不過元宵節前要蒸的饃與平常的油卷饃和過年時的“乳乳饃”不同,很有講究,蒸出的饃造型有多種,名稱也多樣,有“布袋饃”(長條饃,一頭加個面圈,喻糧布袋)、“錢饃(貔貅形狀,兩眼為兩黑豆,口部含一枚分幣)”、“棗花饃(如錢饃,插兩個棗)”等。大致寓意為,吃布袋饃多打糧、長力氣, 吃錢饃生財,吃棗花饃靈巧、生活甜,此俗至今沿習不衰。

八零後記憶中的嵩縣的春節習俗


正月十六早上,照例是一掛鞭炮,一頓餃子。無其它特別處。

嵩縣春節期間的民間文化活動,也沒有特別的。記得八十年代初,那時村村有劇團、有戲樓,年年有戲。也經常有外地的豫劇或曲劇團來村裡演藝。看戲的人人山人海的,戲臺上叮叮咣、咿咿呀,戲臺下娃兒們的“洋茄子”咪咪哇,大人們的說笑說嘩啦啦,熱鬧非凡。後來電視興起後,村裡人過年除了看看電視,立立站站,就是打牌賭博,年味也越來越淡。

過完了正月十六,“過年”也就算真正過到頭了,新的一年,又匆匆開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